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小施大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21/2/2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38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我們昨天學習到三百三十八頁,「福田心地說」:

  【有果無用。有用無果。先富後貧。先貧後富。勞而致富。逸而得富。】

  我們昨天學到這段。『有果無用』,就是有果報,但是他自己沒有受用,不能享受。有的人很有錢,他應該可以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但是他吃得很不好、穿得很不好,這個「有果無用」。『有用無果』,有的人他沒有錢,但是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華堂大廈,住大房子,住別墅,這是「有用無果」,他有受用,他能享受,這些不是他的,但是他實際能受用。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別墅,那個主人很有錢,蓋得很好,他一年難得去住個一、二天,平常都是佣人在住,那個佣人就是有用無果,那個有錢人就是有果無用。

  『先富後貧』,就是這一生前半段,四十歲以前就很有錢,有財富,但是中年以後就貧了。這個是過去生布施,布施之後又後悔,他就會得到「先富後貧」,布施了就後悔,後悔不要布施多好,這樣會得到先富後貧。『先貧後富』,就是開始貧窮,後來他發達了,賺錢了,年輕的時候很窮,晚年的時候有錢,有財富了。這個是因為別人勸他布施,他布施得很少,他布施之後他生歡喜心,這樣他生在人間「先貧後富」。有的人『勞而致富』,就是他要得到財富,很辛苦去賺才賺得到,非常辛苦。這個是舉出一個例子,就是齋僧,齋僧一定得福報,請出家人吃飯,一定得福報。如果這個齋主請出家人到他家去供齋,讓出家人坐車,舟車勞頓,來回的跑,很辛苦他才能吃那一頓飯。這個齋主將來得的果報,他會得財富,因為他有供齋,有修這個因,來生一定會得財富,會得財富,但是也會很辛苦他才能得到。因為過去生修福的時候,讓出家人很辛苦到他家吃一餐飯,這樣他得到財富就「勞而致富」,很勞苦才能得到財富。『逸而得富』,「逸」就是他不用很辛苦,他就賺錢他很好賺,這個因果就是過去生他把飲食送到寺院庵堂給出家人吃,供僧,他送過去。送過去,讓僧人不用跑來跑去,這樣他將來得福報,必生天上人間享受自然的快樂。所以有很多同修送一些吃的,送到我們佛堂來,將來你們都會很輕鬆的得到財富。送到佛堂,送到齋堂來供僧、供眾,將來得財富就很輕鬆,凡事都有因果。下面一句是:

  【貧而能施】

  『貧而能施』,就是沒有錢,很貧窮,但是他能修布施,他願意修布施。我們看這個文:

  【經又云。復有眾生。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

  經典又講,『復有眾生』,這裡講「眾生」,他沒有講人,講眾生就包括六道,六道都包括。如果講人,那只有指人道,講眾生,六道都包括。『先曾布施,不遇福田』。布施,「先」是以前曾經布施,以前就是我們這一生以前,再往前推就上一生、上一輩子,修布施他沒有遇到福田。這個「福田」,佛經上常常用田來做比喻。這個田是以生長為意義,我們的五穀雜糧種在田地它能夠生長,所以能夠生長五穀雜糧的就是田,種稻米,這是田,以這個來比喻。田,如果你遇到好的良田,你種植,將來收成就很豐富,就豐收。如果那個田不是很好的田,不是很肥沃的田,種下去收成很少,就很有限;好的田一種,就大豐收了,那個就是福田。所以這是比喻像農夫在田裡下這個種子,能夠得到豐收,這是福田。這是比喻你布施,你種了福田,但是你布施的對象是真正一個福田,將來你得的福報就大。我們到寺廟,常常會看到寺廟都會擺一個箱子,寫了三個字「福田箱」,或者寫上四個字「廣種福田」,就是錢投進去。這個是不是福田,我們還是要依照經典做標準,不是說我們拿個箱子把它寫上「福田箱」,錢丟到那裡面就是福田了。那個福田,經典上講得沒錯,但是你要去讀經,你才知道什麼叫福田,才認識真正的福田。這裡講,眾生以前有曾經布施,但是他沒有遇到福田,『流浪生死』。『在於人道』,六道裡面,就「流浪生死」,輪迴到人道來。『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因為他沒有遇到真正的福田,所以他雖然有修,但是果報很小,「微劣」就是很微小,劣就是不殊勝。『隨得隨盡』,他有賺到錢財,可能賺了不多,也很快就用完了。『以習施故』,因為他過去、今生有布施的習氣,他喜歡布施,但是運氣不好,因為沒有遇到福田,他很喜歡布施,因為他有這個習氣,『雖處貧窮,而樂行施』,雖然他很窮,但是他很喜歡行布施。這個是「貧而能施」。這就給我們說明,布施他不是會得福報嗎?怎麼會貧?這裡就引用經典給我們說明,因為他布施沒有遇到福田。所以布施要有因緣遇到真正的福田,遇到了,要認識福田,這樣修就能得富貴。這是講貧而能施。下面這是講:

  【富而不施】

  【復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這個我們看到很多,現在社會上很有錢的人,他不肯布施。我也遇到很多很有錢的人,布施比窮的人布施還少,很慳吝,有的甚至一毛不拔。慳就是慳吝,他自己有,不肯施捨。但是他為什麼會有錢?他沒有修布施,他怎麼會有錢?這裡就給我們說明了,這是經典上講的,『復有眾生,未曾布施』,還有一類的眾生,他從來就不布施的,但是他遇到善知識,關鍵他有遇到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勸他『暫一行施』。「暫」就是接受善知識的勸導,他暫時修一次布施。但是這個善知識給他指導布施,那是真正良福田,『值良福田』,「值」就是遇到了,他遇到真正良好的福田。雖然只有布施一次,但是他好像做生意,一本萬利一樣,因為他那個是良福田,種的種子很少,收成很多。『以田勝故,資生具足』,這個「資生」就是現在講經濟。因為他那個福田很殊勝,像《地藏經》講的「捨一得萬報」。『先不習故,雖富而慳』,因為他之前沒有修布施的習慣,是遇到善知識勸他,他暫時修一次,這樣得財富的。他沒有布施的習慣,他這一生很有錢,但是他不肯布施,很慳吝,這是他運氣好遇到善知識,種到真正良好的福田。我們要修布施,要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校量布施得的功德,有一生受報、三生受報、十生受報、百生千生受大福利的果報,我們修福還有哪些項目都給我們列出來。所以佛在《地藏經》這一品裡面,勸我們眾生要學。布施也要學,你才會真正種到福田。這個是「富而不施」,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社會上有大企業、很有錢的人,你勸他布施,他不肯,他拿不出來。我們再看下面:

  【施多福少】

  這是講布施很多,但是得到福報不多,很少。

  【《菩薩本行經》云。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

  『邪倒見』,「邪」是邪見,顛倒妄見,就是接受布施的這個對象他邪見,邪倒見,不是正見,所以他沒有正見。這一條就跟我們講,在《菩薩本行經》裡面講,『若有眾生,不能至心施』,為什麼他布施很多,得的福報很少?第一個因素就是不能「至心施」,至心就是真心,他的布施心不是真心,或者人家勸,勉強布施。這個布施不是至心,不是他發自內心想要布施的;或者看到別人布施,不好意思,他也布施,這個就不是至心。『不能以恭敬心施』,布施給人,對人不恭敬,沒有恭敬心。布施,比如說到寺廟裡面去布施,還要人家對他要很好的招待,要對他很恭敬,他對人就沒有恭敬心,這樣布施,布施很多,得福報也很少,他沒有恭敬心。『不能以歡喜心施』,布施之後,心裡不歡喜,不是以歡喜心來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者貢高我慢這樣的心態來布施。或者接受布施的人他是邪見,信邪倒見,他信的那個不對的,邪知邪見,現在這個社會就太多了。他不認識,他布施很多,但是他得到很少,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施多福少」。

  【譬如耕於薄地。】

  那個不是很肥沃的地,你種下去,你收成就很少。所以薄地:

  【下種雖多。所收甚少。】

  這個我們大家都可以理解,種田、種菜也好,那個地薄地,你下的種子很多,甚至買很多肥料,種出來的稻米、蔬菜收成還不夠去買肥料的錢,還不夠工錢。下種很多,你所收很少,這是比喻。今天我看了報紙報了這個,我沒有注意看什麼地方,好像在雲林那個地方,雲林縣長買了兩萬公斤的高麗菜。高麗菜農,好像有四萬顆高麗菜,免費讓人家去割。收成很多,但是供過於求。有時候送人,可能人家都還不要;如果你去請工人來割,賣的還不夠那個工錢,還要賠錢,虧本生意沒人做,虧的就更多了。所以這個下種,收成也很多,但是收入很少,不夠成本,這跟福報都有關係,這是附帶在這裡提一提。下面講:

  【施少福多。】

  前面是講「施多福少」,這裡是講『施少福多』,你布施很少,但是你得到福報卻很多,什麼原因?請看經文:

  【又云。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淨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施少福多」,為什麼他布施很少,得到福報很多?若布施的時候,他能夠以歡喜心來布施,恭敬心來給與,清淨心給與,『不望報』,他不想得什麼回報,也不希望人家來報答。「不望報與」,布施就是幫助你,他沒有想要對方來報答,來回報他。『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或者他布施的對象,那是菩薩,那是聖僧。菩薩再來的,修行證果的聖僧,當然你布施一缽飯,就九十億劫不受貧窮之苦,這是經上講的。那個要有善根福德因緣,才能遇到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好像很良好肥沃的田,你下的種子雖然少,但是它收成就很多,因為它是優良的福田。這都跟心態有關係,所以這裡講「福田心地說」,都是我們的心,同樣布施那些錢,但是心態不一樣,得到果報就不一樣。我們要得到良好的福報,必須要有良好的心態,恭敬心、清淨心、不望報,這些都是良好的心態。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

  【同憂異果】

  『同憂異果』,就是兩個人相同的有憂慮,但是果報不一樣。「異」就是不一樣。

  【《法苑珠林》云。】

  《法苑珠林》,過去淨老和尚教我們學講經一定要看,這個裡面很多經典的公案,古大德把它節錄出來編成一本書,叫《法苑珠林》。

  【如有二人。一貧一富。見乞者來。俱懷憂悶。其有財者。懼有求索。其無財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憂惱。後來貧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餓鬼中。愁悶雖同。受報則異】

  這是講「同憂異果」,同樣心懷憂慮,但是果報不一樣。《法苑珠林》講了個公案,『如有二人』,就有兩個人,一個是貧人,一個是富人。貧人他家沒錢,一個有錢人,『見乞者來』,看到乞丐來,來要錢。『俱懷憂悶』,「憂悶」就是憂愁煩悶。『其有財者,懼有求索』,這個有錢的人,他很怕這個乞丐來跟他乞討,他就要布施,但是他不願意布施,他在憂愁這個乞丐來又要跟我要錢,他就很不想給。看到乞丐來,心就憂愁、煩悶,看了就煩,心也憂愁。這個有錢的人,「懼」就是怕他來向他要,向他討飯、要錢。『其無財者,因己不能作福』,這個沒有錢的人,看到乞丐來向他要,他也憂愁,他也煩悶,我很想幫助你,但是我沒有。一個富的人跟貧的人,兩個人看到乞丐來,都一樣有憂愁,兩個人憂愁心一樣,但是果報不一樣。『後來貧而愁者,生天人中』,「後來」就是以後、將來,這個沒有錢的人他憂愁沒錢給他,想給他沒錢,他憂愁這個,這個貧的人將來他會生到天上人間去享福。『富而愁者,生餓鬼中』,這個差別太大了,這個有錢的人,死了之後去哪裡?墮到餓鬼道,餓鬼道的業因就是慳貪、慳吝。同樣看到一個乞丐來,兩個人心態不一樣,心態都是憂愁,但是果報不一樣。所以『受報則異』,受的果報就不一樣。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異壽同果】

  『異壽』就是壽命長短不一樣,但是果報一樣。我們看這個文:

  【人壽數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與人壽數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其福等無有異。】

  壽命長短不一樣,『人壽數千歲』,我們人的壽命有那麼長嗎?根據佛經講,人的壽命,我們這個人間人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人壽最短十歲。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的人,人的壽命,根據經典講的,平均七十歲。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我們人的壽命就是有增減劫,我們現在是減劫。減劫,就是人壽命達到最高峰就是八萬四千歲,人有這麼長的壽命。人壽為什麼會那麼長?因為人一直修十善,修到一個頂端就上不去了,修到最高了。慢慢又會造惡業,造惡業,每經過一百年,人的壽命就減一歲。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古印度,那個時候地球人類平均壽命是一百歲,三千年前平均壽命一百。到了我們現在,經過三千多年了,一百年減一歲,三千年就減三十歲,一百歲減三十,現在七十。所以古人有句話講「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平均壽命。有一些人說沒有,現在醫學發達了,人活到八、九十歲,九十幾歲的、上百歲的都有,不少。我們要知道,他講的是平均壽命,有人活到上百歲,上百歲畢竟還是少數,不是很多。現在七、八十,八、九十的是比以前多,以前醫學不發達,活到八、九十就比較少,現在比較多。現在不是壽命比以前長嗎?我們要知道他講的是平均壽命,那個短命的也不少,加上現在墮胎,你要算進去。墮胎,還沒有生出來,就把他算一歲好了。三十年前聯合國衛生組織統計全球一年墮胎五千萬,三十年後可能增加好幾倍,那個還是在醫院有登記的,沒有登記的不曉得還有多少!如果你這樣去給它平均起來,七十歲不到。要知道我們現在是在減劫,減劫是什麼?眾生造惡業愈造愈嚴重,一代比一代嚴重。大家看現在社會、家庭,你就知道了。現在離婚率這麼高,以前我小時候沒這麼高,那個離婚是大事;現在,甚至有的早上結婚,晚上就離婚了。所以這個惡業,其他的十惡業,全球人類造惡業多,修善的少,因此人的壽命就一直減少,七寶也隱了,資源也缺乏了。

  我們現在是在減劫,減到十歲,不能再減了,那個時候人看到人就互相殺,草木皆兵。到了十歲,是一個底谷,掉到底谷,不會再掉了,那個時候人類慢慢又會反省,這樣下去就沒人了。所以慢慢又開始修十善,不斷的修善修善,一百年再加一歲、一百年再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個叫增劫。加到八萬四千歲,他又慢慢造惡業,再減。所以一增一減叫做一劫。根據經典講,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下生到人間。彌勒菩薩下生人間那個時候是增劫,這樣計算,那時候人的壽命兩萬歲,增劫,兩萬歲。那個時候人高大,壽命長,福報大,來示現成佛,講經三會,龍華三會。我們做三時繫念,佛寶讚都會唱到「龍華三會願相逢」,兩萬歲,那個時候是增劫。增劫就是人一直修善,福報一直增加、一直增加,壽命一直增長。佛菩薩各人的願不同,彌勒菩薩他發願,他要在增劫人都修善的時候來示現成佛,來度這些善人。釋迦牟尼佛發願減劫來,那個時候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他發願來度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所以他發願在減劫來示現成佛。所以每一尊佛菩薩發的願不同,眾生都需要度,增劫也要度,減劫也要度。

  這裡講,「人壽數千歲」,這個數千歲有增劫、有減劫。增劫的時候數千歲,好幾千歲;或者是減劫,八萬四千歲減到數千歲,這個地方也都涵蓋在裡面,總之,數千歲就是人壽命很長。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說一個人幾百歲,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我那一天在網路上還看到有人在討論,我們中國壽命最長是彭祖,有說八百二十歲,有說八百八十歲。彭祖活到八百多歲,《史記》上有,正史上有記載,司馬遷的《史記》有記載。當然你證阿羅漢果,那個壽命就跟天地一樣,他不會死,證阿羅漢他就不會死。像經典上講,我們念《彌陀經》,賓頭盧頗羅墮跟外道比賽神通,被佛處罰,佛不允許他入涅槃,要在後世給眾生福田。後世眾生如果有打齋供僧,給末法的眾生種福,不允許他入涅槃,其他弟子都可以入涅槃,他不行。賓頭盧頗羅墮,他還在人間,佛滅度三千多年了,他三千多歲了。還有迦葉尊者,迦葉尊者要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他把釋迦牟尼佛衣缽交給他,他才能走。所以這個數千歲,增劫、減劫都有,總之人在數千歲,福報都還很大,不但增劫福報大,減劫他還是福報大,雖然是在減,但是他福報還大。像三千年前佛的時代,跟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那福報大我們太多了,雖然都是減劫,但是他福報比我們大。佛陀時代喝那個水,就比吃奶、肉要營養,比唐朝的時候那個酥、奶酪還營養;在唐朝時候喝的水比我們現在的cheese要營養,這個福報的問題。眾生減劫,愈往下,福報愈薄,苦難愈多。這裡講「異壽同果」,『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就是盡形壽,你一生到命終這樣這個階段,「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與人壽數十歲時』,跟人壽數十歲,我們現在說七十歲,或者說你人壽是七千歲,那我們現在平均壽命是七十歲,那你七千歲,一生他的壽命就七千年,他七千年受持五戒十善,跟七十歲受持五戒十善終其身,福報一樣。七千歲,時間很長,那不是應該他福報比我們大太多了?但是一樣,它都是講階段性的,盡形壽。你七十歲,盡形壽;七千歲,也是盡形壽,持五戒十善那個福報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福報一樣,這個叫異壽同果。我們再看下面:

  【為惡善終】

  『為惡』,就是說我們看到有一些人一生不幹好事,專門在幹壞事,他死的時候卻很好死,我們看了有時候對因果報應就產生懷疑。為什麼會這個人作惡多端,他怎麼得到善終?應該他是不得好死,在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常講,看到人在造惡業,說「你這個人不得好死」。他造惡業為什麼會好死?善終就是好死,下面就給我們解釋,請看這個文:

  【為惡而得善終者。今生之惡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殺羊。而不墮三途。過是以後。所殺之罪。一一償之。凡惡人得福。皆作是觀。】

  這裡給我們說明『為惡而得善終者』,造惡業、做壞事,他卻好死,為什麼?『今生之惡果未熟』,今生造的惡業果報它還沒成熟。這個果就好像你種種子下去,它還沒有長成,還沒有成熟,還不能吃;必定它成長了,熟了才能吃,那個就是果。他造的惡業,這一生惡的果報還沒成熟,但是他前生也有做好事,『前生之善果先熟也』,他現在得到這個善報,是過去生他做好事,它先報。這個先成熟它先報,那個還沒有成熟,擺在後面報。這個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它不能相抵,不能互相代替,只是說哪個先成熟,哪個先受報。好像水果一樣,哪個熟了就先吃哪一個,還沒有熟,你還不能吃。前生的善果它先成熟了,所以這一生看到他造惡業,好像沒有看到他受惡報,前生修的善因,這一生先受善果。

  下面舉出經典的公案,『昔有一人,七世殺羊,而不墮三途』。「昔」就是過去,有一個人,『七世殺羊』,你看不是只有一世殺羊,來人間作人,他的行業就是殺羊,死了以後再投胎又來作人,又繼續殺羊,這樣輪迴七次都到人間來,做的行業統統是在殺羊。那他殺業造那麼多,怎麼沒有墮三惡道,怎麼又到人間來?因為過去的善果他還沒有享完,這一生的惡因還沒有成熟,所以他沒有墮三惡道。這個七世過了之後,七世都在殺羊,都沒有造善業,前生修的善果享完了,惡業造多了,『過是以後,所殺之罪,一一償之』。過了七世以後,七世殺的羊,一一償還,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凡惡人得福,皆作是觀』,凡是看到惡人得到福報,我們都要作如是觀。我們再看下面:

  【為善惡終】

  前面是講為惡善終,這是講『為善惡終』,做好事,他卻不得好死。所以有一些人說「做好人有什麼用?你看某某人做那麼多好事,他還不是這樣」,就起了懷疑。這裡給我們說明,這非常重要。

  【為善而或惡終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惡果先熟也。然又有見為惡終。而實非惡終者。如牧牛小兒。採華供佛。中路被牛觸死。其神即生忉利天。獼猴見僧而喜。戲披袈娑。失足墜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總之。因作善而死。未有不得善報。特一時肉眼不識耳。】

  這是給我們講,做好事,死的時候不得好死,惡終就是不得好死,意外死亡,什麼原因?『為善而或惡終者』,為善也不是說每個作善的人他都會得到惡終,不是這樣,是有一些他做善事,但是他死的時候不好。這裡講「而或」,就是說不一定,不是說為善就一定會惡終,就是有人為善,他這一生惡終;有的人為惡,他善終。那也不是說所有造惡業的人,你都看到他善終,也不是這樣,就是說有這樣的情況。這個情況,這裡給我們說明為什麼,「為善而或惡終者」,『今生善果未熟』,就是這一生做善事,善的果報還沒有成熟,『前生惡果先熟』,前生造的惡因,這一生那個惡的果報先成熟,果報成熟你就要受報,是這個原因。

  下面又給我們講,『然又有見為惡終,而實非惡終者』。就是說我們看到人他不得好死,意外死亡,惡終,但是實際上他不是惡終。一般講惡終就是不得好死,我們俗話講「好死就好生」,不好死,生的地方就不好,往生去的地方就不好,這是一般的情況是這樣。這個人他走得很好,他來生去的地方好;這個人走得很不好,來生去的地方不好,這是一般的情況。惡終就是不好死,很痛苦。這裡又給我們說明,有一些你看到他是惡終,但是實際上他不是惡終。看到他死的好像意外死亡,死得很不好,但是他往生的地方卻很好。『如牧牛小兒,採華供佛,中路被牛觸死』。「牧牛」,叫放牛的,以前的人小孩子就去放牛。像我父親七歲就去放牛,就是這牧牛小兒,我爸爸常常講給我聽,他說他一輩子沒有讀書,目不識丁。但是我祖父飽讀詩書,我祖父吃鴉片,我父親是在現在的洲美,現在算台北市,洲美那個地方的人。以前我祖父很多地,很多田地在那邊,吃鴉片,賣光光。所以我祖母說,讀書有什麼用!田產都賣光、吃光了,吃鴉片。所以就不給我父親讀書,讀書沒有用,去看牛,去放牛吧!所以我父親一輩子沒讀書,他相當遺憾。所以我父親他發了一個願,孩子起碼要讓他認識幾個字。「牧牛小兒」,看到這句想到我父親,牧牛小兒,小孩子就去放牛。「採華供佛」,因為放牛都在郊外,他去採郊外的花,採這個花來供養佛。在路途當中被一隻牛給他觸死了,「觸」就是牛的牛角給他碰撞,被牛觸死了。但是他被牛觸死了之後,他往生到哪裡?『其神』,「神」就是他的神識,我們一般人講靈魂,人死了靈魂離開身體。『其神即生忉利天』,他生天了,當天人去享天福。看到他是惡終,他提升了,享天福。這個是『出《譬喻經》』,這個公案是在《譬喻經》裡面。

  『獼猴見僧而喜』,「獼猴」就是猴子,這個猴子看到出家人牠很歡喜。這隻猴子也有善根,把出家人的袈裟拿來披在身上,看到出家人披那個袈裟,他就把那個出家人的衣披在身上。披在身上,跳來跳去,『墜岸而死』,就跌下去了,跌到山崖下面摔死了,但是牠的神識『即生天上』。牠也生天,看牠是摔死,意外死亡,惡終,但是牠往生卻往生到天上,牠不是墮三惡道。『總之』,這裡給我們一個總結論,「總之」,『因作善而死,未有不得善報』。因為你去做善事,因為做善事而死,一定得善報,因為你做的是善事,造的是善因。『特一時肉眼不識』,只是我們一般肉眼凡夫不認識、不知道。這個是「為善惡終」,給我們說明「為善惡終」。我們再看下面:

  【身樂心不樂】

  這就是講身,這個身體在享樂,我們現在講享受,心不快樂。現在我們在社會上看到這樣的滿多的,看他這個身體好像滿享受的,他心裡不快樂,這個叫『身樂心不樂』。這裡給我們講出因果: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謂身樂矣。然不知出世。未脫輪迴。終不免三惡道之憂。】

  這是指我們凡夫,六道生死凡夫。我們凡夫修福,福報在六道,人天善道享福。這一生『事事如意』,物質生活不缺乏,家庭也很美滿,物質生活經濟富裕,事業做很大,『身樂』,物質生活不缺乏,身樂,「事事如意」。我們一般講五福臨門,金玉滿堂,這個都是我們世間凡夫修的福報。為什麼心不快樂?『然不知出世』,這個「出世」就是出世間,不知道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所以出世間是對世間來講的,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涅槃之法為出世間。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叫世間,沒有出離六道,都是屬於世間法,修福,修人天福報也是世間法。現在有很多寺院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什麼?修人天福報的,這是世間法。涅槃之法為出世間法,就是小乘苦集二諦,苦集二諦是屬於世間法,滅道二諦,出世間。這個四聖諦,我們六道裡面是苦諦跟集諦。苦諦就是果報,六道生死輪迴,受生老病死的苦,這是苦諦。這個六道,苦是真的,諦是真實的意思,苦是真的,快樂是假的。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的快樂,六道裡面沒有快樂,我們要覺悟。所以生死之法,沒有出離六道就是世間法,出離六道就是出世間法。滅道二諦,就是出世間。像《法華經.譬喻品》講,「開示演說,出世間道」。「身樂心不樂」,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你很有錢,兒孫滿堂,事業都很順利,大企業、大財主,在社會上享有高名厚利,但他快樂不快樂?不快樂,心不快樂。為什麼?他會常常想,死了怎麼辦?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再有錢也帶不走。愈有錢愈怕死,反而窮的人他不怕死,反正就窮得要命,早一點死早解脫。所以有錢他也不快樂。沒有脫離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就不免墮三惡道,那就很恐怖。想到墮三惡道,心怎麼會快樂?我們再看下面:

  【心樂身不樂】

  【羅漢已斷後有。可以永別三途。長辭六趣。心甚樂矣。若使未嘗修福。則其一切供養,亦不能如意。】

  心很快樂,身不樂,這是指阿羅漢。阿羅漢,『已斷後有』,「後有」就是未來的生死輪迴的果報沒有了,他不會再來六道輪迴,不受後有。可以永遠跟三途告別,不再六道輪迴,不會墮三惡道。證阿羅漢脫離六道,當然不會墮三惡道。就是還沒有證阿羅漢,證須陀洹果,他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他也不墮三惡道,這個叫位不退,他得到位不退,他只有在人天兩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他『永別三途』。只要證得須陀洹,證阿羅漢果就有時間表了,就能脫離六道,也「永別三途」。『長辭六趣』,六趣就是六道,不但三惡道避免了,六道統統超越了。『心甚樂矣』,證阿羅漢果,那心很快樂,永遠不受生死之苦,但是怎麼樣?身不樂。『若使未嘗修福』,如果這個阿羅漢過去沒有修福,『則其一切供養,亦不能如意』。所以經典上有講這個公案,「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兩個人,一個人修福不修慧,貪瞋痴沒斷,愚痴,墮到畜生道去做大象,牠當然很有福報,坐國王的座騎,滿身都是瓔珞,所以「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另外一個人,他修慧不修福,他斷煩惱,證阿羅漢果,但他沒有修福,出去托缽,去要飯要不到,肚子挨餓。阿羅漢七天吃一餐,七天去托一次,竟然托不到,過去沒有修福,所以他心樂,他身不樂,不能如意。所以佛勸我們要福慧雙修。所以《金剛經》佛給須菩提講,也是給我們大家講,「後五百歲」,就是末法時期,有持戒、修福的人,他就能受持《金剛經》。阿羅漢他只有持戒,他沒修福,所以他證果了,沒福報。所以持戒要修福,福慧雙修。所以佛勸我們要持戒修福。印光祖師給我們指導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我們照這三本書來修就是持戒修福。印光祖師把這三本書代替戒律,持戒修福。我們念佛人,也是要持戒修福,你看淨業三福,要持戒修福,我們往生才不會有障礙。所以持戒修福不能疏忽。我們再看下面:

  【大施小福】

  就是做很大的布施,但是得到小福報。請看下面經文:

  【《般若經》云。若菩薩但捨財寶七珍。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雖經恆河沙劫。得福猶少。】

  這個『少』不是真少,就是比較,這個是比較說你發心成佛是比較少。這個是《般若經》,六百卷《大般若經》。現在我們念《般若經》,就是在六百卷有兩部經普遍大家在受持,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部是《般若心經》。《般若經》裡面講,『若菩薩但捨財寶七珍』,七種珍貴的寶物。這個七寶,就是經論上所說的有一些小差別。像《無量壽經》上講,樹有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赤珠,這個七寶。菩薩如果捨財寶,布施這個七珍,七種珍寶都布施了,如果他『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這樣雖然你修了恆河沙劫,得福還是很少。那也不是真少,就是比較成佛,當然比較起來就比較少。比我們一般人多得太多了,它是一個比較,《般若經》是個比較。所以勸我們發心要成佛,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了。所以我們修福,不求人天福報,修的福報統統迴向求生西方淨土,這個福報才是圓滿的。下面這條:

  【小施大福】

  【經又云:若菩薩布施時。能迴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心地至成佛。無以復加矣。福田至成佛。亦無以復加矣。】

  『小施大福』,小小的布施得到大福報。這個經典裡面又講,就是《般若經》又講,『若菩薩布施時,能迴向無上菩提』。迴向,迴是回轉,向是趣向,迴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其他方面,叫做迴向。迴向大致可分三大類:迴因向果,迴事向理,迴自向他,他就是迴向給別人。所以能夠迴向,我們現在修因,迴向無量菩提;我們念佛,我們現在你布施一塊錢,你就迴向我們去西方,那個一塊錢福報就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念佛人統統迴向西方。當然有一些特定對象,你要迴向給那個特定對象。如果迴向十方,『雖少行施,獲福無量』,我們迴向極樂世界,也是無量無邊。『心地至成佛,無以復加矣』,心到成佛了,福報無量無邊。『福田至成佛,亦無以復加』,最大的福報,最大的福田就是成佛。我們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大家要知道,我們打佛七,你念一句佛號,那一句佛號就是最圓滿的福報,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沒有了。所以大家來這裡修一點,福報都不可思議,都是成佛的福報。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在現前所修的一切善,統統迴向西方,將來大家都到西方去作佛,福報達到究竟圓滿。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