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15/12/30  中國上海  檔名:WD19-025-0005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請大家翻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第八頁第五行。我們看:

  【惇睦親族】

  這一段。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違桑梓。一日見周公鴟鴞詩。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歸里。見族人多貧。遂興義莊。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療治之。男女長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養之。聞風者翕然相效。義莊滋廣。】

  這一段文昌帝君講,『予在京周十年,久違桑梓,一日見周公鴟鴞詩』。「鴟鴞詩」是《詩經.豳風》篇名,是周公居東所作的,這首詩是以鳥來做比喻,他念這首詩是表明自己對成王的關懷和培養的苦心,表明自己忠愛皇室之情。帝君見到這篇詩,『惻然有感』,有惻然感受。『因告老乞骸』,「告老」就是辭掉官職歸到家鄉故里。『見族人多貧,遂興義莊』,歸到故里之後,看到自己宗族的人大多數都很貧窮,所以他就興起義莊。這個義莊就是救濟幫助這些貧乏的族人。『困乏者,周急之』,家庭窮困、缺乏物質的族人,他就去協助他,「周急之」,他有緊急需要的,就去幫助他、去支援他。『疾病者,療治之』,有疾病,沒有錢看病,他來幫助他醫治,我們現在講義診,這個不收費的,幫助族人治療疾病。『男女長成者,婚嫁之』,男女有長大成人了,沒有經濟基礎,他就幫助他們婚嫁,男婚女嫁,幫助他們成家。『子弟俊秀者,教養之』,子弟當中有比較傑出的人才,就給他們好的教育,「教養」就是教育,來培養這些子弟,這個就是辦義學。『聞風者翕然相效,義莊滋廣』,「聞風」就是這個風氣很多人知道了,很多人也效法,效法義莊這樣的做法,「翕然」是一致的樣子。等於說他做一個點,現在像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做一個示範點,做成功了,大家都互相去效法、去學習,其他地方也都各個興起義莊,照這樣來做,這樣就可以影響到很多人了。下面是周安士先生他一段的補充:

  按【時帝君以岐黃之術濟人。經理義莊。皆帝君之子也。】

  當時文昌帝君,『岐黃之術』就是醫術,我們現在講中醫,來救濟人。『經理義莊』就是經營管理義莊,都是帝君的子女。這是「惇睦親族」。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則:

  【初聞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時。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

  小字下面有註明,這裡講的『西方之國』:

  【是天竺國,非極樂國。】

  『天竺國』是在我們娑婆世界地球上的印度,不是經典上講的西方極樂國。

  【有大聖人。】

  這個大聖人:

  【是釋迦牟尼佛。非阿彌陀佛。】

  這個也給我們註明,這裡講的西方之國,有大聖人,是指釋迦牟尼佛。

  【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視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夢覺。無憂喜悲憤之情。蓋知浮生不久。而求無生者也。予嘗慕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文昌帝君接觸到佛法,最初聽聞佛教的道理,這是帝君在朝廷做官的時候,他就有聽聞。這個『聞』就是聽說。『方外之言曰』,「方外」就是現在講的外國,有一個西方之國。這個西方,印度在中國的西北方,從現在的陝西、甘肅、新疆往西北,我們現在稱大西北,大西北過去,那個方向就可以到印度。這是講西方之國,是我們中國地理位置的西方,不是極樂世界那個西方。「有大聖人」,這是講釋迦牟尼佛。下面講,釋迦牟尼佛,他有聽說,『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門。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帝君他有聽說。佛法就是講了生死的,所以「以寂滅為樂」,寂滅就是涅槃,講了生死的。

  所以『視死生如朝暮』,對於死跟生就好像早上跟晚上,人生死死生就是無常的,好像我們早上到晚上,晚上又到明天早上,人生就是無常的,就像朝暮一樣。『等恩仇如夢覺』,「等恩仇」,我們人世間無非就是恩恩怨怨,就像作夢,有惡夢、有善夢,「如夢覺」,覺就是夢醒過來了,也是一場空。『無憂喜悲憤之情』,他心裡沒有像我們凡夫有憂悲苦惱這樣的一種情形,他沒有這種情況,也不會有這種心情。『蓋知浮生不久』,「浮生」就是我們人生不是很長久,是很短暫的。學佛求什麼?『求無生者也』。我們都知道,無生法忍,求無生,求不生不滅,大涅槃,那才是永恆的;世間這一切都是無常,不長久的。帝君聽聞到這些佛法的道理,『予嘗慕之』,「予」就是我,聽到這些道理,很羨慕,也就非常歡喜來學習、來了解。

  【及辭榮歸。道逢隱者。行歌於市。深契於衷。予乃下車拜懇。行歌子仰天而歎。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訣曰。此西方聖人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證無量壽。若得到於彼岸。則可成正覺。如中道而廢。猶不失為神仙。予受教後。塵緣既畢。百慮俱灰。時值仲秋。會集親朋。留頌而逝。】

  文昌帝君辭官歸故里,他在路上遇到一個『隱者』,就是一個隱士,在中國一般講隱士;唱歌,『行歌於市』,在市集裡面。他聽了,『深契於衷』,「衷」就是他的心,聽了很契合他的心。所以,『予乃下車拜懇。行歌子仰天而歎,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訣曰』,就傳授他心法,跟他講『此西方聖人歸寂法』,歸到寂滅的方法。他說『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如果你這樣來念、來學習,就可以得度生死,『證無量壽,若得到於彼岸,則可成正覺』,就是成佛。『如中道而廢』,就是修了一半就停止,『猶不失為神仙』,在六道裡面還可以做神仙。所以文昌帝君接受隱者的教授之後,他的塵緣就了了。『塵緣既畢,百慮俱灰,時值仲秋,會召集親友,留頌而逝』,「頌」就是歌頌。

  【頌載化書。】

  這個頌記載在《文昌化書》裡面,頌文記載在《文昌化書》。這個也是我們平常講的預知時至。帝君跟佛有緣,所以遇到佛法。下面是周安士先生一大段的補充。

  按【或疑佛教自漢明帝時。方傳東土。帝君當日。何自而聞方外之言。然歷觀記載。乃知西周之時。此間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為釋迦如來降誕之辰。其時但見日有重輪。五色祥光。入貫太微。遍照四方。宮殿震動。河井汎溢。王命太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曰。此西方聖人降誕之相。卻後千年。教法來此。】

  這一段,這是周安士怕人家看到這一段會有疑惑,什麼疑惑?因為佛教傳入中國,根據歷史的記載是漢明帝永平十年,漢明帝派使者去請摩騰、竺法蘭到中國洛陽來翻譯佛經,那個時候才傳到中國來。帝君在周朝那時候,他怎麼會聽到佛法?佛法還沒有來,他怎麼會聽到?所以看到那一段記載難免會有疑惑,這個是周安士先生做一個補充解釋。根據記載,在西周的時候,我們中國已經有佛法。這個我們應該也可以相信的,為什麼說可以相信?因為漢明帝那個時候,是國家政府正式請大使去迎請印度的高僧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翻譯佛經弘揚佛法,是屬於政府邀請,等於是國家正式的去請經。歷史都是根據當時政府正式邀請的做一個記載。但是在這個之前,大家一定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外國很早就有商業往來,雖然以前交通不便,但是在貿易(做生意)方面、文化交流方面都有往來,當然佛經也會透過這些商人,從民間流傳到中國來。當時政府沒有正式去邀請,我們可以理解的就是從民間,比如說中國的商人、印度的商人都有往來,有學佛的商人會附帶把經書帶到中國來,中國人看到也會來接觸、來學習。所以民間在當時就有,這個我們也可以相信的。漢明帝時是政府正式聘請,在這個之前已經有佛法到中國,這個我們應該不會有懷疑。

  在周朝時代的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釋迦如來降誕的日子。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古印度,當時的時間是中國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這個時候,『其時』就是那個時間。因為這個記載是屬於官方記載的,不是民間記載的,所以周昭王那個時候的史官記載這個事情。『但見日有重輪』,日光外圍有一重,像車輪一樣,有『五色祥光,入貫太微,遍照四方』,當時佛出生的時候,天象就跟平常不一樣。『宮殿震動,河井汎溢』,這個震動不是大地震,這個震動就是震撼,宮殿都有感受、感覺。這個震動跟大地震是不一樣,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六種震動,它在動,但是你不會有感覺,不是地震。地震就是災難,聖人出世是帶來吉祥,不會帶來災難,所以這個震動不是地震。「河井汎溢」,汎溢就是河水、井水上漲了,水就增加了。這些天象,自然界的景象有很多不尋常。當時的周昭王,『王命太史』,「史」就是記錄歷史的史官,官位的名稱。「王命太史蘇由筮之」,筮就是卜筮,在古時候國家有大事要卜卦、卜筮,用《易經》八卦來卜卦。卜了之後,『得乾之九五』,乾掛九五,九五是至尊,最尊貴的,卜到這個卦。所以古時候的帝王都有卜卦,這個卜卦不是迷信,他是求感應,我們人不明瞭,求神來指點,或者求祖宗來指點,我們現在講心靈的感應。卜卦,卜了九五之卦,這是最好的一個卦。根據這個卦象的解釋,太史蘇由就跟周昭王講,『此西方聖人降誕之相』,說在我們中國的西方,有聖人降生在這個地方,才有這樣的瑞相。而且還說明,『卻後千年,教法來此』,「卻後」就是說再經過一千年之後,他這個西方的教法會傳到我們中國來,就是漢明帝的那個時代正式傳過來。

  按【王命鐫石記之。】

  周昭王就命太史,這個『鐫』就是鐫刻,把這段卜卦的卦象用文字把它記錄在石頭上,刻在石頭上。

  按【置南郊祠前。】

  這個是有根據的。

  【出周書異記。】

  這一段的記載是出自於《周書異記》。《周書》,我們在二十五史,這個資料都能查得到。

  【及金湯編。】

  這部書裡面有記載。這是講周朝時代(西周),佛降誕,我們中國也感受到這個瑞相。周昭王請太史蘇由來卜卦,知道西方有聖人出世,而且一千年後,他的教法會傳到我們這個國家來,把這個記錄下來。

  按【至穆王時。】

  周穆王的時候。

  按【西極之國有化人來。】

  『化人』是變化的人,「化」是變化。「化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出現,他離開了,也不知道去哪裡,這叫化人,變化的人,來到中國有示現神通。

  按【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臺以居之。】

  周穆王造一個中天台給他住。這一段的記載是:

  【出列子。】

  《列子》這部書。

  按【故山西五臺山。及終南山。蒼頡造書臺(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臺山(在唐時玉華宮南)。數處。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蹟。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聞西方有大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按【孔子又有一書。】

  也講到這個事情,這本書小字有寫:

  【名三備卜經。次篇幾章。亦言西方聖人事。唐敬宗時。猶見有人引及此書。】

  孔子也有講到這個事情。這是講周穆王的時代有這些記載。

  按【又嘗考秦繆公時。扶風得一石像。繆公不識。置馬廄中。】

  『馬廄』就是馬房,馬住的房子。

  按【公驟得疾。夢天神謫譴。問諸侍臣。由余答曰。臣聞周穆王時。有化人來。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作中天臺。高千餘尺。址基現在。又於倉頡臺。造三會道場。君今所患。得毋此耶。】

  秦繆公他得到一尊『石像』,石頭像,『繆公不識』,不知道這個石像到底是什麼?就把它放在關馬的馬廄裡面,結果他就得病了,夢到天神來責備他。他就『問諸侍臣』,在旁邊服侍他的大臣,有一個大臣由余就回答:『臣聞周穆王時,有化人來』,在周穆王那個時代,有變化人來我們這個地方,說他是佛神。『穆王信之』,周穆王就相信,所以『於終南山,作中天臺,高千餘尺』,做一個台,高一千餘尺,『址基現在』,那個遺址都還在。『又於倉頡臺,造三會道場。君今所患,得毋此耶?』跟繆公講,你得了這個病,是不是周穆王那個時候有變化人來,說他是佛,有造了石像,是不是就是那個佛神的像?佛神的像,你把它放在關馬的地方,那是真的大不敬,所以你就生病了。

  按【繆公曰。近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製。今在馬坊。將非此歟。】

  繆公講,最近我是有得到一尊石頭人,他的衣服,『冠』就是帽子,好像不是我們現在所製造的,現在把它放在關馬的馬房,那是不是你講的那個佛神的像?

  按【由余見之。駭曰。是矣。】

  由余這個大臣他就去看了,看了說:是!一看,他就大吃一驚,這個就是佛像,怎麼把它放在馬房?下面這個小字,我們念一念:

  按【高麗。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時。土中有祥雲涌出。皆掘得阿育王塔。】

  高麗(是韓國)跟日本,當年佛法還沒有到,他們那個地方也有感應,『土中有祥雲涌出』,在土當中都能挖得到阿育王塔,這是一種感應,這個感應也就是說將來佛法會流傳到那個地區去。所以在中國周邊的越南、韓國、日本,衛星國都有佛法,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由余」看到這個很驚訝,『駭』就是很驚訝,他一看,真的沒錯。

  按【公迎置淨處。像忽放光。繆公以為瞋怒也。】

  秦繆公就把它迎請放在清淨的地方。這個石像忽然就放光了,秦繆公以為佛像在生氣,『瞋怒』,生氣了。他就去:

  按【宰三牲祭之。】

  殺牛、殺羊、殺豬,『宰三牲祭之』。在南方民間拜神的三牲,就是有翅膀的,比如雞、鴨,或者飛鳥,這一類的動物就是一牲;四隻腳在地上走的,牛、羊、豬這一類的,有一種也算一牲;另外一種是水族類、魚類,這是三牲。小時候看到父母拜拜用三牲,就是魚;豬肉,這是地上的走獸;雞就是飛禽類,有翅膀的,拜三牲。秦繆公以為這個佛像把它放在馬房,現在才把它放在清淨的地方,生氣了,趕快宰三牲來拜祭它,因為他也不懂佛法。

  按【時有善神。擎擲遠處。公大懼。】

  他殺生來拜佛,當時就有護法善神把這三牲拿到很遠的地方去了,拿走了。『公大懼』,秦繆公就很害怕。

  按【以問由余。】

  他趕快問由余,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我拜三牲是對佛的一個恭敬,怎麼被拿到很遠的地方去?

  按【由余曰。臣聞佛好清淨。不進酒肉。愛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祠之。果餅而已。公大悅。】

  秦繆公聽由余這個大臣跟他講,佛喜歡清淨,他不吃酒肉的,愛惜物命就好像愛惜自己的子女一樣,如果你要祭拜他,水果糕餅就可以了。繆公聽了就很歡喜,原來不是佛在生氣。

  按【欲造佛像。而無其人。】

  他想造佛像,沒有人。

  按【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側。應有工匠。】

  他想要再造佛像,但是沒有造佛像的工匠。由余就跟他講,當時周穆王造寺之側,應該還有工匠。所以他們就去找。

  按【遂於倉頡臺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

  找到一個老人,姓王,名安。

  按【年已一百八十。】

  年紀一百八十歲了。

  按【自言曾於三會道場。見人造之。今年老不能。】

  他說曾於周穆王三會道場看到人造佛像,現在他年紀這麼大了,也沒辦法。

  按【於是復於他村。購得四人。造一銅像。公喜。】

  於是再到其他的鄉村找到四個人,就造一尊銅像,繆公看了就很歡喜。

  按【於土臺上建重閣,高三百尺,以供養之。時號為高四臺。】

  他建的『重閣』,有三百尺這麼高。這個記載:

  按【出天人感通記。及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也是記載佛門裡面很多奇異的一些感應公案。還有《天人感通記》,我們人跟天感通的一些記錄。

  按【而揚雄劉向。尋覓藏書。往往見有佛經。然則孔子所語。及帝君所聞。有自來矣。惜教未東來。言之略耳。】

  這一段就是佛法還沒有正式傳到中國來就有人看到佛經了,往往都有見到佛經。『然則孔子所語,及帝君所聞,有自來矣』。所以孔子講的、帝君所講的,都有根據的,都有它的來處,不是憑空想像去說的。『惜教未東來,言之略耳。』當時佛教沒有正式傳入中國,應該就是民間的流傳,所以講得就比較簡略、簡單,沒有講得那麼詳細。到漢朝正式傳過來,講得就詳細了。好,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段:

  【情動入胎】

  【帝君曰。予既遷化。將往西方。適至洞庭君山。愛其勝境。因少留焉。予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骨肉繫累之念。超然物外。此樂何窮。】

  帝君他『遷化』,就是坐化,他神識離開身體。『將往西方』,往西方去找這個西方聖人,就像玄奘取經到天竺國去,往西方這個方向。『適至洞庭君山』,到了洞庭君山,他看到這個地方環境非常殊勝、非常好,他就喜歡這個地方,看風景這麼美好,就在那裡停留。『因少留焉』,「少留」就是在那邊做短暫的停留,欣賞那個地方的風景名勝。『予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他當時上面沒有管他的人,像當官上面還有高層的管制他,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了。『下無骨肉繫累之念』,也沒有家親眷屬讓他來掛念的。『超然物外,此樂何窮』,這時候他很自在、很快樂。

  【久之。】

  『久之』就是過了很久的時間。

  【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

  在停留比較長久的時間,就有兩個仙童,從天上下來,『有二仙童,自天而下』,就跟他講,『以予為君山主宰』,就是洞庭君山、洞庭湖的水,請他當這座山的主宰,管理這座山;『兼』就是附帶,來管『洞庭水治』,洞庭湖的水治,一個山、一個水,就請他在那邊。帝君就留在洞庭君山這個地方,洞庭湖,還有君山,他來管理。我們再翻到十二頁。

  【一日見一婦人。年三十餘。呼號而來。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於君。竄死南荒。家鄉萬里。旅櫬難歸。痛念堂有二親。身懷六甲。若山川神靈。察吾夫君。以忠獲罪。憐吾姑嫜。暮景無依。使得誕生一男。以續張氏。縱妾命不保。亦無憾焉。】

  帝君留在洞庭君山當主宰,有一天看到一個婦人,三十幾歲,『呼號而來』,來祭拜這座山,『祭且祝曰』,「祝」就是發願。她的夫君,『得罪於君』,得罪皇帝,『竄死南荒,家鄉萬里』,非常遙遠,『旅櫬難歸』,就是他的棺木很難能夠送回到家鄉。所以她痛念堂上還有『二親』,還有公婆,她『身懷六甲』,又懷孕,她就到這座山來拜。『若山川神靈,察吾夫君,以忠獲罪,憐吾姑嫜,暮景無依,使得誕生一男,以續張氏』。就求山川神靈來保佑她,她說你來觀察我的夫君,他是沒有罪的,他是以忠心去得罪皇帝,這樣獲罪的。請山川神靈,可憐她的姑嫜,「姑嫜」就是她的公婆。她的公婆,「暮景無依」,老年,兒子又死了,如果能夠生一個男孩,「以續張氏」,就是傳宗接代,讓張家有傳宗接代的人。『縱妾命不保,亦無憾焉』,就是說縱然她生命保不住,只要能夠生一個男孩來接續張氏家族,她命沒有了,她也不會有遺憾,只要讓她能生一個男孩。

  【予在雲路中。不勝其悲。涕泗從出。】

  帝君看到這個婦人來求,聽到這麼講,他當然受她的感動,動了情感,悲從中來。『涕泗從出』,我們看這個小字:

  【謹按天人之身。無有涕泗。唯當命終之候。五衰相現。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

  這個小字是周安士居士再一個註解。按照佛經講,天人的身體,他沒有鼻涕,『涕泗』就是鼻涕眼淚。『唯當命終之候』,天人他壽命終的時候,有『五衰相現』,有五種衰相。五種衰相其中一個,『腋下始有微汗』,微微出汗。『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還在鬼神道當中,不是天人,因為他還有涕泗。還有眼淚鼻涕,這是在神道,不是天道。因為他在這座山當山神,山川神靈,在洞庭湖當湖神。他動了情感:

  【忽身墮婦懷。懵然無覺。久之。聞人語曰。是男是男。予開目視之。身在浴盆中。蓋已生世矣。】

  他動了這一念,就投胎到這個婦人的懷裡。『懵然無覺』,一下就失去知覺。『久之』,經過很久的時間,他就聽到人家講:『是男是男』。就是出生了,是男孩,他出生了,帝君投胎進去出生了。『予開目視之』,張開眼睛一看,他的身體已經在浴盆當中了。以前接生小孩,生出來放在浴盆裡面。『蓋已生世矣』,已經投胎到人間來了。下面周安士居士再給我們做一個補充註解,說按,按照這段記載。

  按【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便成墮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獨往獨來。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聞道。本欲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戀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縱意中絕無作山靈河伯之想。不覺已墮血食之神矣。至於心憐張婦之禱。本一片善念。豈料遂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墮其懷。迨見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際猶乃爾。何況茫茫業識人。】

  我們在生死海中,『一經耽染,便成墮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未有獨來獨往』,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不會迷失真性,不是大修行人也做不到。『帝君宿生聞道』,有聽到佛法了,『本欲為西方之行』,他要到西方去尋求佛法,到西域去,但是他是在神道的身分往西方去的。玄奘法師、義淨法師,他們是在人道去西域取經的。但是他走到洞庭君山,『特以一念戀著山水』,看到這裡的山水這麼美好,環境這麼優美、這麼殊勝。『遂被洞庭君山粘住』,被它粘住了,他就留在那個地方,就捨不得離開那裡,這個地方環境太好了。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常常跟我們提醒,如果你愛上一座山,迷戀這座山的環境,死了之後投胎就到這座山來,可能去做山神、地神這一類的,迷戀這座山。寺院蓋得很莊嚴,如果貪戀這個寺院,將來可能死了之後就投胎到這個寺院,做蟑螂、螞蟻、老鼠這一類的。為什麼?因為寺院裡面的出家人沒有結婚,不會生小孩,不會像帝君看到有一個婦人投胎進去,寺院裡面,他不結婚的,你要投胎到人胎沒得投,只有老鼠、蟑螂、螞蟻這一類的,投到那邊去了。所以有一次,在香港有一個寺院,佛像的底座都被老鼠吃光了,老和尚說,那一定是前世這個寺院的出家人又到這邊投胎了。香港一個居士,送給我們老和尚六和園,一個小房子。有一隻貓常常在那邊,牠不走,而且牠都會去坐主人的位子。同修看到了,跟老和尚講,那隻貓都會去坐在主人的位子。老和尚說,這一定是這個房子不曉得哪一代的主人。牠曾經是這個房子的主人,他捨不得離開這裡,所以投胎做貓,牠還在這個地方。還有,大概三十年前,我們老和尚在台灣講經也講到,高雄有一個寺廟的主持死了,投胎到他那個寺廟當一隻狗,那隻夠當主持的習氣還在,拜墊當中有一個最大的,主持在拜的,那隻狗就站在那裡。牠一要做早晚課,牠就去站在那裡,因為那是主持站的位置。大家看了很奇怪,這隻狗怎麼都跑到主持的位置來站著不走?後來請問老和尚,老和尚說,那是你們去世的主持投胎當狗,所以牠看到以前他站的位置,牠現在還來站在那裡。他說你要跟牠講:你現在是狗,不是主持,你現在不可以站那個位置。

  所以我們學習到這一段,我們有很好的環境不能貪戀,不能留戀那個地方。你看文昌帝君他修得這麼好,他還會留戀一個地方,就當那個地方的山神,山靈河伯。所以帝君一念戀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被它粘住了,停留在那裡,就沒有繼續往西走。『縱意中絕無作山靈河伯之想』,縱然他的意念當中,他沒有意思要去那裡做山靈河伯這樣的想法,但是你只要對那個地方一有貪戀的念頭,『不覺已墮血食之神』,就去當神道去了。這個《楞嚴經》也講得很清楚。『至於心憐張婦之禱,本一片善念,豈料遂為其子』。心哀憐張婦的祈禱,憐憫她,本來是一片善念,怎麼會料到就變成投胎去當他的兒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墮其懷』,你一動情就去投胎了。『迨見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等到他發現已經投胎了,要跳出來也沒辦法。後面這兩句講,『帝君此際猶乃爾,何況茫茫業識人。』帝君他修得這麼好,他都還是這樣,何況沒有像帝君修得那麼好的人,茫茫業識的人,肯定隨業流轉。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則: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張。諱無忌。事周厲王。為保氏。時王恥聞過失。至於監謗。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時予尚幼。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十歲就外學。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篤於教訓。】

  這一段,帝君一共有十七世,他講了十七世,這一則是講他這一世,也是姓張。『諱無忌』,「諱」就是內號一般人忌諱不能稱的。也是在周朝,周厲王那個時候,『為保氏。時王恥聞過失,至於監謗,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這是講張無忌,『事周厲王』,周厲王他很不喜歡聽到人家講他的過失,張無忌給他勸諫,給他上奏的如果講到他的過失,他就很生氣,所以就『竄死番陽』,這是他的父親死在番陽。『時予尚幼』,那個時候他年紀還小,『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把他的父親迎回來,葬在河朔這個地方。『十歲就外學,名予曰忠嗣』,他取一個名叫「忠嗣」。『追先志也』,就是追隨先人的志業。『既冠』,「冠」就是成年。『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成年都會送他一個字,中國古人有名有字。他的名叫做忠嗣,他的字叫做仲,一個字仲,這是「王父平子」,送他一個字。『母氏慈祥明辨,篤於教訓』。

  【帝君自言母氏】

  就是講他的母親

  【日誦觀經。】

  就是《觀無量壽經》。

  【晚年無疾坐化。益信此時已有佛法。】

  這個就是周朝那個時候佛法就已經來到中國了,只是民間傳過來的,不是政府正式去聘請,民間已經過來了。

  【值宣王即位。詔先朝臣子。死於非辜者。咸錄其後。予稟母命。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有詔復皇考官。諡曰獻。仍以予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陽。承其後。以慰母心。王母趙氏終。王父尋亦不起。予以孫承子。服斬衰三年。哀毀聞於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下面,我們看周安士對這一段的一個解釋。

  按【此即詩所謂張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禱於君山之婦。】

  帝君他的母親夫人就是之前在洞庭君山祈禱的婦人。

  按【未為母之時。帝君受其拜。既為母子後。彼復受帝君拜矣。】

  這個就是講輪迴這樁事情。帝君還沒有投胎到他母親的肚子,他在當山神,他母親常常去拜山神,就是拜帝君,去拜他。他投胎到他母親的懷裡,做她的兒子,兒子要拜母親。原來是母親去拜他的,現在是他反過來要拜他母親。所以『未為母之時,帝君受其拜;既為母子後,彼復受帝君拜矣。』原來他母親去拜文昌帝君,現在文昌帝君投胎做她的兒子,文昌帝君變成要反過來拜他的母親。

  按【然畢竟誰當拜。誰不當拜。】

  如果你知道三世因果,『誰當拜,誰不當拜』?

  按【是故觀於儒。而後知五倫之方。通於釋。而後知五倫之圓。】

  儒家講五倫,我們學儒才知道五倫,『五倫之方』。『通於釋』,就是通於佛法,『而後知五倫之圓』。五倫是圓滿的,互為父子,互為母子,一輪迴換一個身分。你知道輪迴的事實真相之後,人生真的就像戲台演戲一樣,演員一下子扮父親,一下子扮兒子,一下子被拜,一下子去拜人。那不就跟演戲一樣嗎?就是一場戲。我們常常看到這些公案,有的人他往生了,他如果留戀他的家裡,他會投胎再到他家去做子孫,原來在他家當爺爺的,如果他再投胎到他家就做他的孫子。原來是爺爺,現在變成孫子。所以一轉世,換一個面目,換一個身分,又不一樣了。所以五倫,互為五倫,事實是這樣。儒家講的只限於我們現前這一世,這個階段的。這個階段,你是父親,他是兒子;你是母親,他是兒子,是就這一世。但是再一轉世,那就不一定了,可能再轉生到你這個家族來做你的兒孫,這個也不一定的,這個事情都有。

  今天我們就提前一點下課,因為一直流鼻水,我想也會影響大家聽課。所以我想明天跟大家請個假,我來治療治療,我們明年再開始講。後天就是明年了,在這裡跟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新年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