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禮佛誦經的功德利益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三集)  2022/3/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63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我們學習到「或拜佛念經」,周安士居士舉出六個公案,我們學習了前面四個公案,今天晚上我們接著看第五個公案,請大家看這個文:

  【僧作天王】

  這個公案是出自於:

  【《唐高僧傳》】

  在我們中國歷代高僧大德,他有卓越的事蹟,都會把它蒐集在《高僧傳》裡面,所以《高僧傳》裡面蒐集的公案都是高僧大德他的傳記。這個公案是『僧作天王』,「僧」就是出家的高僧,往生之後去作天王了。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隋相州釋元景。姓石。滄州人也。仰慕大乘。禮誦不輟。後臥病三日。告侍者曰。吾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王。又自云。賓客極多。事須看視。眾問之。曰。非爾所知也。有天眾來迎耳。遂異香盈室。奄然而逝。時大業二年六月也。遺命葬紫柏河極深處。三日後觀之。水中突起一高墳。而河遂分為兩道云。】

  這個公案是發生在隋朝這個時代。我們道場做三時繫念,後面疏文都會念到歷朝歷代朝代的名稱,隋、唐、五代十國。隋朝是在唐朝前面,所以唐朝的人寫《高僧傳》寫隋朝,寫當代的,或者它前一個朝代的這些事蹟,把它記錄下來。所以這裡是唐朝,《唐高僧傳》,但是這個公案是發生在隋朝,在唐朝之前。

  隋朝『相州』,「相州」是一個地名,在古代一個地區的名稱。現在網路上查詢也很方便,查詢現在是在哪個地方,是在大陸那個地方。相州這個地方,『釋元景』這個出家人。出家人以釋迦牟尼佛的釋來做出家人的姓,所以出家人他有兩個姓,一個俗家的,一個出家的。他俗家姓石,石頭這個石。當然出家人在古代,他住的都是寺院庵堂,就沒有住在世俗的家裡。『滄州人也』,「滄州」是現在河北省,跟德州相鄰。我到山東海島金山寺,慶雲,在德州地區,慶雲隔壁就是滄州。在清朝有一個很有名的,《四庫全書》他是主編,他主持的,紀曉嵐先生,他就是那裡的人,滄州人。在山東的時候我也去過滄州,是現在河北省,屬於河北省,跟山東省慶雲就是隔壁,交界。

  這個法師,釋元景這個僧人,他『仰慕大乘』。佛教有大乘、有小乘,現在在這個世界上,佛教有分為南傳、北傳,北傳的佛教屬於大乘,南傳屬於小乘。南傳像我們現在泰國、斯里蘭卡、緬甸這些地區,屬於南傳佛教,南傳是小乘。我們到南傳佛教的國家地區,看到的佛像也是很多,但是統統是釋迦牟尼佛,它沒有其他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因為南傳佛教國家,他只認同小乘,就是《大藏經》裡面阿含部,這個阿含部分量也相當大。在我們中文的《大藏經》,《阿含經》幾乎也都有翻譯過來。小乘經典,我們現在的《大藏經》,你去查,小乘部的,阿含部的。小乘等於是我們一般講佛教的小學,大乘就是大學。南傳佛教不認同大乘是佛講的,他們認為這個是後來佛的弟子他們自己編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他們有一句話講說「大乘非佛說」,大乘佛教的經典不是佛講的,是後來佛的弟子他們編的,不是佛講的。所以我們到南傳佛教的地區,我們也要知道他們都是小乘。佛像很多,統統是釋迦牟尼佛,他們只認同小乘經典。小乘,他們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佛,其他沒有人能夠成佛的,只能成阿羅漢。因為小乘經典最高他能成就阿羅漢,證阿羅漢果,不能成佛,這個是南傳佛教國家他們的看法、他們的見解。

  北傳地區就是在西藏、蒙古,在中國大陸。我們台灣、越南,還有日本、韓國這些地區屬於大乘佛教;南洋,像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大乘小乘都有。現在台灣也有很多人學南傳的。我們淨老和尚二O一三年接受斯里蘭卡總統邀請,這個是強蒂瑪國師他介紹的,當時他在當國師,介紹我們淨老和尚跟總統認識,總統很隆重的邀請我們老和尚到斯里蘭卡去弘法。從那個時候開始,斯里蘭卡現在也有我們淨宗,大乘佛教到了斯里蘭卡。後來我們淨老和尚支援斯里蘭卡強蒂瑪國師建立一個龍喜國際佛教大學,這個大學也蓋好了,已經開始在招生授課,已經有二、三年了。過去強蒂瑪國師跟我講,他說我們這個大學,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漢傳統統有,這個學校,那這樣是比較圓滿。不過它剛剛蓋好,還有很多方面有待一步一步的去補充,這個基本上構想是這樣的。所以現在大乘佛法在斯里蘭卡也開始被接受了。強蒂瑪國師也跟我講過,他說以前在斯里蘭卡的石窟也有看到大乘經典,《楞伽經》,大乘經典。釋迦牟尼佛到過斯里蘭卡三次,都有他的遺蹟在,去過三次。所以現在去,我們念阿彌陀佛,台灣一個法師去,也在那個學校裡面造了一尊觀音菩薩,在一個池塘裡面,現在已經開始也在接受這個。

  佛教它的可貴之處,是你有疑問可以,你存疑,不要去否定,佛教的教學態度是這樣。大學他去探討這些教理,就像古印度大乘小乘的辯論,在一個不承認大乘佛法,只承認小乘,在古印度佛滅度之後就有了。像天親菩薩他弟弟就不承認大乘,還毀謗大乘,後來知道錯了,他想把自己的舌頭割掉,他哥哥跟他講,你割掉沒有用,你用你的舌頭毀謗大乘,現在為什麼不回頭用舌頭去讚歎大乘?那才是真懺悔。你割舌頭有什麼用?你毀謗都毀謗了。原來做五百部論否定大乘,後來又造五百部論讚歎大乘,所以後人稱為「千部論師」。

  這裡是講到「仰慕大乘」,我們這個地方說明一下。現在我們台灣很多學佛的,他也不承認大乘,他學小乘。學小乘,如果如理如法的學,也能證阿羅漢果,但是不能夠成菩薩、不能成佛。也就是說,讀書他只讀小學畢業,他沒有升高中、沒有升大學,不能完成博士的學位,就是停在那個地方。這個也是佛喝斥的,就是責備不提升,你到這個地方,自己就覺得可以了,不再提升。佛當然鼓勵大家提升,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作佛,那你為什麼只證個阿羅漢就滿足了?所以佛還是鼓勵要不斷向上提升,你的學業也是一個階段性的圓滿,不是究竟圓滿,要提升,不斷提升。

  這位元景法師他仰慕大乘。大乘在梵語叫「摩訶衍」。大是對小之稱,有大乘當然有小乘。乘以運載為義,這個地方念乘(勝),我們一般念乘(城),這是破音字。乘(勝)就是車乘,就是車輛。車輛有大有小,在《法華經》有羊車、牛車、大白牛車,這個比喻車乘,就是車輛它的大小,車輛大,當然載的人就多;車輛小,當然運載的人數就比較少。所以小車稱為小乘,大車稱為大乘。我們去坐車叫乘(城)車,叫搭乘,你搭乘哪一班車。乘(城)車就不能念乘(勝)了,乘(勝)是車輛。

  仰慕大乘,大乘就是修六度,菩薩就是發願要成佛,上求下化。小乘他只證得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這是小乘。仰慕大乘經典,『禮誦不輟』,「不輟」就是沒有中斷,就是禮拜誦經。文昌帝君這句經文,「或拜佛念經」,就是修種種善事,拜佛是一個項目,誦經也是一個項目。誦經當然也包含念咒、念佛,以及修種種的法門。這裡是講誦經,誦經在大小乘佛教都有,你到斯里蘭卡,他們也誦經,但是他們誦《阿含經》;在中國、日本、韓國、越南誦大乘經典,像我們現在打佛七誦《佛說阿彌陀經》,那是大乘經典。古來高僧大德,在家、出家有專門誦經的,持誦經典。誦經在《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它也是一個修行法門。所以在《觀經》淨業三福第三福講「讀誦大乘」,讀誦大乘就是讀大乘經典。像我們現在念《佛說阿彌陀經》是大乘經典,就是我們每天第一支香就要念一遍,這個就是讀誦大乘。或者其他的大乘經典,《無量壽經》或者《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普門品》等等,這些都屬於大乘經典,《心經》也是大乘經典。

  他仰慕大乘,這裡沒有說明這位法師他讀哪一部經,反正大乘經典都可以,任何一部都可以,你喜歡念哪一部都可以,都是讀誦大乘。讀經,「禮誦不輟」,「禮」是禮拜,就是拜佛,拜佛、誦經他沒有中斷,可見得他非常用功、非常精進。用功,當然有功夫。『後臥病三日』,後來有一天,這個法師生病了,「臥病」就是躺在床上起不來,躺了三天。『告侍者曰』,告訴他旁邊的侍者,照顧他的人,『吾欲見彌勒佛』,他說我想去見彌勒佛。

  彌勒佛,我們外面供的彌勒佛,這個是宋朝布袋和尚,宋朝布袋和尚他是出現在大陸浙江省奉化縣。在中國傳統的寺院,一進門就是天王殿,天王殿第一個就是看到彌勒佛,就是布袋和尚這個像,都笑嘻嘻的,肚子大大的,彌勒佛他是表法。為什麼中國這個寺院要塑彌勒佛?兩邊四大天王,彌勒菩薩後面是韋馱菩薩,護法,進去才是大雄寶殿。這個我們淨老和尚在《認識佛教》也講得很詳細,就是「呈喜悅相」,他是表法,就是你進到佛門來的第一堂功課,第一眼就先看到彌勒佛,笑笑的,笑臉迎人。我記得在民國七十幾年,好像我們政府也提倡「微笑運動」。因為那個時候很多公務員工作繁忙,然後表情都很不好,臉色都很不好,脾氣很大,很多人民要去辦一些事情,不給人家好臉色看。所以那個時候提倡「微笑運動」,要笑臉迎人,就是學彌勒佛這樣。這個非常重要,公務員要跟人家接洽,比如說戶政事務所,常常人民要去辦一些事情,那些辦事的人如果板著臉孔,大家看了都心裡難過。做生意的也是一樣,做生意如果你都板著臉孔,都沒有笑容,對人家很凶,人緣就不好。我們道場更是一樣,道場第一線就是櫃台,來的都到櫃台接洽,櫃台第一個就是要學彌勒佛,不能很凶的樣子,站在那裡,大家看了都害怕,就會把人家嚇跑,所以這個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實在講,這個表法就是說你一進到佛門,第一個就先學笑臉迎人,而且大肚能容。因為來道場的人,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都有。來自各個不同的地區,各個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分地位,有做高官的,大富大貴的,也有販夫走卒、乞丐,還有一些無賴也會來,都要能去包容。特別是要住在道場,常住這個功課是第一個,這個功課不及格,也就沒辦法在道場住下去。就是要能包容,我們學彌勒佛,他這個表法包容。就是人都有優缺點,你還沒有成佛,儒家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是聖賢,他怎麼會沒有過失?「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大家都來學的。我們請了一些職員、工作人員,也是同樣一個道理,都有優缺點,我們用他的優點,但是同時也要去包容他的缺點,不然你要找到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也找不到。只是在優點跟缺點做個比較,如果優點比較多,我們就可以用,但是也要包容他的缺點,教導他慢慢去改善。所以我常常給同修講,你要用他的優點,他有哪一方面的長處,但是他有缺點,你要去包容他,他就做他能做的那一方面。

  所以彌勒佛大肚能容,你怎麼對他,他都笑的,這個真的是大家都要學的,就是學大肚能容,他那個肚子很大,就是表大肚能容。所以有一句俗話講,「宰相肚裡能撐船」,做到一個宰相,他的心胸、肚量很大,形容他的肚子裡面可以去撐船。什麼樣的人他都能包容,他才能做宰相;如果不能包容,我看宰相做下來,恐怕會被氣死。所以無論在家出家,彌勒佛(布袋和尚)是我們入佛門學習的第一堂功課,就是要有笑容,要大肚能容。

  布袋和尚他是出現在宋朝,他背一個布袋,我們一般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他平常都背一個布袋,人家給他什麼,他都往布袋扔,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反正給他的,統統扔到布袋。布袋東西很多,放在地上,大家看到就知道他的意思,這是什麼?放下,教我們放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到最後統統得放下,心裡不要罣礙。

  有人又問,放下之後要怎麼辦?就問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一句話也沒講,地上布袋拿起來,背著又走了。人家看到就知道,放下之後還要提起,提起之後再放下。也就是說,事情來的時候你要提起,要去做事,要把它做好,事情做完了你不要一直在想,要放下。像大家來這裡打佛七,你家裡什麼事情先放下。如果你在這邊念佛,一邊想到我什麼事情還沒做,那你怎麼有辦法專心念佛?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放下。佛七圓滿了,你回去了,你再提起去做,事情做完了就放下,提起佛號。所以我們念佛法門就是一個提起,一個放下。佛七主七師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那就是彌勒菩薩給我們表的法,那個布袋,放下提起、放下提起;提起放下、提起放下。

  這是講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為什麼大家知道他是彌勒佛?他有透露這個消息,但是透露之後,他人就不見了。這個布袋和尚他的事蹟也是很神奇,因為人家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他是哪裡人,後來消失了,走了,不知道去哪裡了,很神奇。像這一類,在佛門經典裡面有講,這個叫化身,化身就是無中生有。沒有這個人,突然這個人出現了,這個叫化身,應化、變化,化身。你看到一個人,然後跟你講話、跟你辦事,事情辦完他走了、不見了,不曉得去哪裡了,沒有了,這個叫化身。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他的校長,以前在南京一中校長。後來到台灣來,他也是當國大代表,就是周邦道老居士,他很虔誠,真的是一個好官。我們老和尚他在念書的時候,那個時候日本侵略中國,中國對日抗戰,他們都逃難,日本人的機關槍在後面打,他們在前面跑,老師帶著學生跑,從南京走到貴州。周邦道夫人對這些學生比她的兒子好,有什麼東西學生先分,最後是她兒子,那真的愛護學生,這個是沒話講,大公無私。

  周邦道夫人她在抗戰勝利之後回到南京,住在一個大宅院。以前那個大宅院有一進、二進、三進,有好幾個門才能到裡面,她住在最裡面的。有一天有一個出家人來跟她化緣,好像化十斤油,她旁邊有一個佣人說不要被騙了,現在騙人的很多,出家人也是會騙人的,不要給他。周夫人當時她也就沒給他,沒有給他因為怕被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後來問這個出家人,你從哪裡來?他說我從九華山來的,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後來出家人就走了,走了之後才發現他那個廳門沒開,鎖著,這個出家人怎麼進來的?跟他講話講了半個小時。門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走了,門也沒有開,就不見了。心裡很納悶,總是這個事情都放在心上,這麼一樁奇怪的事情。那個時候他們還沒學佛,後來到台灣來才開始學佛,接觸佛教。在台中蓮社聽李老師講經,後來也親近白聖長老,去請教白聖長老、請教李老師,說她以前在大陸有碰過這麼一樁事情。李老師、白聖長老就跟她講,那個和尚說是九華山來的,那是地藏菩薩化身,來跟妳化緣。她聽到的那個時候大哭,菩薩到我家來,要化幾斤香油,竟然沒給他。後來趕快補,到寺院去供養香油。後來她就專門持誦《地藏經》,持誦得很有感應。

  這個是近代,也算現代,民國初年,是我們中華民國這個時代的事情。那個時候民國大概是三十四年,他們抗戰勝利回到南京那個時候的事情。今年民國是一一一年,也就是說七、八十年前的事情,還算很近了,這是現代的。彌勒佛是宋朝,他是古代的,距離我們時間比較長。這個是彌勒佛在中國示現化身,現出家相。另外還有一個在宋朝之前,好像還有個傅大士,好像也是彌勒佛化身的。彌勒佛在印度他的塑像就像觀音菩薩一樣瘦瘦的,頭上有戴帽子,瘦瘦的,不是胖胖的。大家如果有到大陸北京雍和宮去旅遊,你會看到有一棵樹雕的一尊彌勒菩薩,瘦瘦長長,大概三層樓高,一棵樹雕的。那個塑像就是古代印度的,屬於印度的彌勒菩薩的造像,所以彌勒菩薩在印度跟觀音菩薩一樣,瘦瘦的,這個我們大家也要知道。我們現在普遍大家比較知道的,講到彌勒佛就想到布袋和尚,就是布袋和尚的像,像我們門口要進來是布袋和尚的像。

  元景法師他想見彌勒佛,彌勒佛是在兜率天內院,稱為彌勒內院。彌勒內院在新北市汐止,慈航法師從大陸福州來台灣,他在好像六十歲就圓寂,留肉身在彌勒內院。他是修彌勒淨土的,所以他那個寺院稱為彌勒內院,就是修往生彌勒淨土的,我們是修西方淨土。彌勒淨土是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他這個娑婆世界,在欲界天的第四層天兜率天。兜率天它有分內院、外院,內院就是彌勒菩薩的道場,外院就是凡夫天,世間天人。「兜率」翻譯為知足的意思,知足常樂,兜率天。

  自古以來有人修彌勒淨土,當然不是很多,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修彌勒淨土。像近代民國初年,我們大家很熟悉的虛雲老和尚,他也發願到彌勒淨土。彌勒代表唯識宗的,唯識宗的祖師是彌勒菩薩。玄奘法師翻譯的《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這些都屬於相宗,唯識的。唯識是彌勒菩薩的法門,他是很專業的唯識。所以虛老,他那個時候,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大陸文化大革命,要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全部去掉,都要用西方的。那個時候很慘,十年浩劫,連佛像都破壞了,僧人不還俗就要被打,虛雲老和尚被紅衛兵打得骨頭都斷了。後來因為虛老他禪定功夫很深,他的神識就上生到兜率天內院去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的地位,他還是菩薩,他是當來下生彌勒佛,當來佛,他不是現在佛,現在佛還是釋迦牟尼佛。虛老去聽彌勒菩薩講經,講完之後他不想回到娑婆世界,太苦了,留在兜率天。彌勒菩薩跟他講,你的法緣還沒了,還是要再回去。後來虛老又回來了,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講,他到兜率陀天去了。這個是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他的傳記有這個記載。

  淨老和尚過去講新加坡演培法師,演培法師以前在浙江寧波觀宗寺跟諦老學講經,後來跑掉了,跑到太虛法師辦的佛學院,現代化的,不是傳統的。後來到台灣來,他也是提倡彌勒淨土的,他修彌勒淨土。後來移民到新加坡去了,在新加坡他有道場。所以我們老和尚在上一個世紀到新加坡弘法也常常跟他碰面,因為在台灣都很熟了,他在台灣善導寺講經,我們 老和尚年輕的時候都去聽他講經。演培法師他就是修彌勒淨土,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到他的道場就不提西方淨土了,不要去干擾到他們道場的信眾,他們要修彌勒淨土,去到那邊就讚歎彌勒淨土,這是佛門的一個規矩,這常識我們要懂。

  這位法師他要見彌勒佛,但是他卻看到是到夜摩天,『云何乃作夜摩天王』,他說我要到彌勒菩薩內院,怎麼會到夜摩天當天王?夜摩天就是比兜率天低一層,兜率天是第四層天,在欲界第四層,有分內院、外院,夜摩天就是比較低,第三層是夜摩天。但是他是還沒有往生之前,他就知道自己會去夜摩天當天王,這個就是預知時至,可見得這個法師的功夫相當高了。『又自云,賓客極多,事須看視』,「看視」就是照顧,他說夜摩天客人很多,很多事情他要去照顧。『眾問之,曰:非爾所知也!』大眾就問,天上的客人是什麼樣的客人?有什麼事情?大家都問了,這個法師就回答,「非爾所知」,說不是你們的境界,講了你們也不知道。『有天眾來迎耳。遂異香盈室,奄然而逝。』有天人來迎接他往生到夜摩天去當天王。「遂異香盈室」,異香就是它那個香不是我們人間的香,天上的香,這個天上的香我們人間沒有,從來沒有聞過的,叫異香。

  這個過去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早年他老人家在美國達拉斯,達拉斯佛教會那個時候開創剛開始沒有多久,有一些同修晚上在那裡討論佛法,突然聞到一股異香。沒有點香,那香從哪裡來?有一些同修他們平常在討論佛法,也有過這樣的情況,所以請問我們淨老和尚。我們老和尚就講,那一定是天人路過,天人他身有香氣,他會散發出香氣,不用灑香水。我們在人間,你自己要灑香水才有香氣,天人自然身體會散發出香氣。天人經過,看人間有人在討論佛法,天人有學佛的,他對佛法也尊敬,他停留一下,聽聽大家在講什麼佛法。暫時的停留,身體散發出香味,那個香味從來沒聞過,那個叫異香。所以這裡講,「遂異香盈室,奄然而逝」,奄然就是忽然,聞到這個異香他就走了,自在往生了,就往生到夜摩天去當天王了。因為他講出來,我是想到彌勒內院,怎麼變成當天王?這個不是他原來的願望,但是天眾來迎了,他就去了。這個是他誦經得到的感應,得到的果報,拜佛念經去享受天福,福報很大。

  『時大業二年六月也』,「大業」是隋朝,這個事情發生在隋朝大業二年六月。『遺命葬紫柏河極深處』,「紫柏河」就是一條河,這條河的名稱叫紫柏河,這個河的名稱也非常好。當時隋朝那個時候,火葬還不是很普遍,有出家人往生,也有土葬的。在我們中國傳統是土葬,火葬是古代印度,印度流行火葬。在中國過去都是土葬,有一些老人,他的觀念還是比較傳統,像我父親他就交代我們,我死了,你們不能給我燒,要給我土葬,燒就對他不孝。所以我們不敢給他燒,就買傳統的棺材給他土葬。土葬,你要去找地方葬,一般都是找墓地,山頭。像我們到台南新營這個地方,我看很多田裡面都有墳墓,那個都以前的田主人,他們就葬在那個地方,那個都是土葬。但現在土地愈來愈少,現在都是火葬。

  這個法師他交代葬在紫柏河,就河當中最深的地方把他葬下去,等於是我們現在海葬,燒成灰、磨成粉,灑在海裡。但是他這個是棺木,這個遺體整個把它沉到河底下去,就是最深的地方,河底。古時候也有這種葬法。講到這個,的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很多我們想不通的事情,確實有那個事情。大家如果有看過「大陸尋奇」,我曾經一九九八年跟同修去旅遊,坐船經過長江三峽,有一個地方都是石岩峭壁,棺木放在那個地方。以前也沒有吊車,他怎麼拿上去的?現在還研究不出來。懸棺,葬在那裡。

  這個地方,葬在河裡面,而且交代要葬在最深的地方。葬下去,『三日後觀之,水中突起一高墳』,水當中突然鼓起來、隆起來一個很高的墳墓,好像一座山一樣,而且這個河水『遂分為兩道』。河本來是只有一道,當中這個墳墓突然鼓起來,河水變成兩道,原來只有一道。這也是一個瑞相,我們一般講看地理風水的,就是說他葬的那個地方地理風水好,地理師要找那個龍穴。的確這個地理也是有,但是要會看地理風水。實在講,出家人有一些人會看風水,像過去高雄元亨寺菩妙老和尚,他就很會看地理風水。以前在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他也很會看風水地理,你寺院龍虎邊,你怎麼蓋的,他這個人很講究的。所以虛老幫人家蓋寺院,恢復寺院很講求地勢、地理,很講求這一方面。有一些道場寺院蓋的地理位置都非常好,問出家人,出家人說我們也不懂,當時人家送的就是這塊地,就在這裡蓋,那是佛菩薩選的,那不是人選的。所以佛菩薩他會選一個好的地理風水,如果真正要做道場,他會選一個好的地理風水。

  下面我們看這個「按」,按照這個公案來評論:

  按【發光地菩薩。每現作夜摩天王。然則吾烏乎測師。】

  發光地菩薩是十地的第三地;初地、二地、三地,第三地的菩薩,就是「本覺之慧,光明開發」的位次叫「發光地菩薩」。發光地菩薩『每現作夜摩天王』,夜摩天的天王,很多都是第三地菩薩他去示現、去當天王的,不是凡夫。『然則吾烏乎測師?』他說根據經典有講到發光地菩薩常常去示現作夜摩天王,我們怎麼去臆測這個法師,他的本跡因緣是什麼?他本來身分是什麼?「烏乎測師」,一個疑問詞,就是我們哪裡有辦法去測度法師,到底他是什麼境界?他是什麼身分?他可能是發光地菩薩示現的,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凡夫無法臆測。周安士居士在這裡一個評語,就是我們是無法臆測。看這個有本跡,跡就是他的跡象,是示現一般的僧人,他的本我們就不知道了。因為跡象,佛菩薩什麼身分都能示現,本來他的身分是什麼佛、什麼菩薩,我們不知道,很多佛菩薩示現他不會暴露身分的,所以我們也無法去臆測。

  我們知道禮佛誦經是有福報,菩薩來示現也是教我們,你禮佛、你誦佛經,你得到的福報不可思議;實在講,不只得福報,應該是福慧雙修。所以誦經的功德,《金剛經》的比較就比較很多次。誦經為什麼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金剛經》講,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佛問須菩提,這個福報大不大?須菩提回答,甚多甚多!那福報太多了。因為他布施那麼多的財寶,而且是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這樣來布施,你說他的福報多大?但是受持讀誦《金剛經》一四句偈,為人演說,那福報勝過那個,甚至無法相提並論。什麼道理?一四句偈它的功德是什麼?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講財布施,外財布施再多,他只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物質上的問題,不能幫助人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只有財布施,你錢給他,他貪瞋痴的煩惱也沒辦法斷,不能破無明,只能幫助他在物質生活改善。但是如果佛經,你真的懂一句一偈(一首偈是四句),像《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個一首偈。佛經偈頌就很多,大乘經典偈頌很多。甚至半首偈,就是兩句,比如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兩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兩句,合起來是一首偈。不要小看這一首偈,這一首偈你真搞懂了,幫助你了生死、成佛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不能小看一首偈。如果你真明白了、真懂了,你自己能受持,然後去教別人,為人演說,也幫助別人能夠受持,自己成佛也幫助人家成佛,我們想一想,你再多的財寶布施,怎麼能跟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這個功德來相比、相提並論?無法相提並論,當然這個福報大。所以《金剛經》很多次的校量,校量功德。可見得,這個經典我們得到要珍惜。

  佛經以前很難得,所以大家會比較珍惜;現在的印刷術發達了,就變成大家比較不珍惜了。特別經典印太多,飽和了,有很多人他還生煩惱,經那麼多,沒地方擺,的確這也是造成大家的一個困擾。所以我們現在印經也是酌量的印,就沒有像以前大量印,印珍藏版的,印好一點。主要還是在利用現代科技來弘揚佛法,把經教透過現代的科技普遍去宣揚。所以我們現在印經的部分偏向這一方面。因為經就是要去弘揚,經沒有人弘揚,人家看不懂,不知道它的功德利益;唯有弘揚,人家才認識這個經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功德利益,大家才會發心來學習,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我們現在做的這些事情。

  所以這個經,我們縱然不懂,你只要恭敬把它供起來都有護法神,而且你放經典的地方,你把它照顧好、整理好。古代寺院都有藏經閣,藏經閣都有專人在管理,人間有人在管理,陰間有鬼神也在護持、在管理。所以你擺經典的地方,他會有一個現在外國人講磁場,那個磁場非常祥和、非常好。這是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我也送了很多台灣印的經典到大陸去,放在我那個客廳。以前我們老和尚提倡印的,我印得很多,因為去那邊也隨緣跟當地的出家眾、在家居士講講課,也需要一些參考資料。齊老菩薩她也很發心,做了好幾個櫃子給我供奉經典,有一次我上樓去看到那個經典,感覺一股磁場非常好。我們老和尚過去講過,香港早期逛書店有書香味。我們中國叫「書香門第」,那個書有香味。那個書為什麼有香味?不是世間小說那個書,是那個聖賢書、那個經典,那個有書香味。書香門第,的確有它的磁場、有它的香氣。所以早年他在香港逛書店,他說磁場很好,因為都是聖賢書,都是正知正見的書。現在去不行了,現在去,他老人家說,去了磁場很不好,因為現在亂七八糟的書一大堆,邪知邪見的書一大堆。

  而且現在大陸都學外國人,連經典也印橫的。我們中國,老祖宗的經典就是直的,豎版的,你看我們這個香也是立的、直的。中國老祖宗講天地人,我們頭頂著天,腳立著地,頂天立地,所以就是豎的。過去我們老和尚講,用豎版的經典叫點頭,點頭就是好;橫版就是你要橫著看,叫搖頭,搖頭就不好。橫版,外國人他用橫的。我們人是直的,貓、狗才是橫的,現在都學外國人變橫行霸道。所以大陸印的佛經印橫的,我看不下去,我沒辦法看,但是他們看習慣了,他們不以為怪。所以經典,我們還是要印直版,而且不要印簡體字,印簡體字就沒有那種神在保護。這個字也有神在保護,要印正體字;他們叫繁體字,我們老和尚給他們糾正叫正體字,不是繁體。因為正就是有正氣。簡體字是比較好寫,但是那不是聖人造的字,那是後面的人亂改。大陸現在都用那個,我們不用那個。所以我們要用豎版的,因為人是頂天立地,這個字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中國人,這是傳統,中國是這樣的,這個我們都要懂、要學習的。

  所以經有它不可思議的功德。過去有個公案,在大陸上有個寺院,夏天都要曬經,特別南方的寺院比較潮濕,北方就乾燥。南方潮濕,《大藏經》這些經典夏天要拿到廣場,在外面曬,曬經典。鄉下有農人牽著牛,那個牛經過,那個牛的鼻子就去聞聞經典,聞了之後,那隻牛死了就生天了!牠去聞那個經典都有功德。的確是有功德,我們六根接觸都有功德,你眼睛看到,「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聽到,「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手摸到、你接觸到,也「永為道種」。所以現在大家去看西藏,他們那個轉經筒都梵文的經典寫在上面。他們西藏那邊的人講,就是你把它轉一下,就好像讀一部經了。我想不通,這個怎麼會?後來聽黃老講一些密教的常識,才知道六根接觸六塵,「聲字皆實相」,音聲跟文字都是實相,你一接觸就有功德利益。所以我知道之後,去到有藏傳佛教的寺院,看到人家在轉,我也拼命轉,一方面又可以運動。你一接觸就有功德,你六根接觸都會有功德,看到、聽到、接觸到、心裡想禮佛誦經,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大家來打佛七,禮佛、念佛、誦經,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