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大根聞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集)  2022/1/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60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我們學習到《陰騭文》,「或拜佛念經」這一句。我們昨天把周安士居士發明這句《陰騭文》學習了一遍,接下來就是附錄佛法的淵源。周安士居士發明拜佛念經的義理,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了,接著就附錄,就是附帶的把佛法的淵源再給我們做說明,大家請看下面這個文:

  【阿難結集】

  『阿難結集』,下面這個文出自於《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早年淨老和尚教講經,這個是一本工具書,記載佛法裡面的一些事蹟,還有一些感應的事情。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世尊入涅槃後。將結四十九年所說法。人天大集。阿難昇高座。披如來衣。大梵天王。持七寶蓋。覆阿難上。天帝釋。進七寶案。至阿難前。羅侯阿修羅王。執七寶香爐。在阿難前。他化天王。進七寶几。魔王波旬。持七寶拂。授與阿難。仍與帝釋。夾侍左右。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腳。】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一段就是根據《法苑珠林》裡面引用出來,給我們講「阿難結集」,結集佛一生講的經典。就是『世尊入涅槃後』,結集經典的任務就是阿難來負責。阿難怎麼結集?因為阿難他記憶力很好,他聽過一遍永遠不會忘記,像錄音機一樣錄下來。結集,就是他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法』,他重複講出來,我們現在講複講,等於說複講老師的,把老師講過的重複再講一遍。過去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講,在傳統學講經都是「複小座」,就是重複講師父講過的,重複再講,叫複講,用這樣來學習。這個方式是從阿難開始的,阿難就是複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經。複講,他讀誦講出來,大家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

  當時這個結集也是很嚴謹,不是說阿難尊者他念出來就記下來,這樣就好了,不是這樣的;是邀請當時佛的弟子五百阿羅漢,五百位都是證阿羅漢果,不是凡夫,都已經證果的,一起來聽阿難複誦佛講過的經。五百阿羅漢都沒有意見,這一句才能記下來。如果當中有一個阿羅漢說,我當時聽佛好像不是這麼講的,那這一句就不能記下來。所以等於說阿難複誦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要得到五百阿羅漢的認定、認證,也等於是說五百阿羅漢要全數通過,不是說少數服從多數,要全數通過。這個經典我們就絕對可以相信了,不會有錯誤了,所以結集是這麼的嚴謹。所以將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佛法,『人天大集』,做大的結集。「人天」,在人道、在人間、在天上,都來護持,人間的國王、大臣,天上的這些天龍八部護法都來護持,護持大的結集經典這樁大事。當時如果阿難沒有來負責這個結集,那我們現在也看不到佛經。這個功德無量,不可思議。

  『阿難昇高座』,結集等於他是代佛說法,等於是他代表佛,所以要請他升到高座。就像我們講經,你要上講台,升高座。『披如來衣』,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把釋迦牟尼佛講過的經他重複講一遍。當時『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天的大梵天王。『持七寶蓋,覆阿難上』,那個「蓋」,我們如果到寺院去看,有那個傘蓋。在大陸上我們也看過,在日本就滿多的,它那個寺院裡面都有傘蓋,好像雨傘這樣,它是寶蓋。如果到日本的寺院,你會看到很多寶蓋,它用金銀銅鐵做得非常精緻的。這個蓋就是放在他頭頂上,遮蔽這些灰塵、風雨。「七寶蓋」,這是七寶做的寶蓋。這個七寶有些經典說的有一點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像《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般若經》講的七寶。《法華經》講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這是《法華經》講的。我們打佛七,每一天念一部《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個我們就很熟悉了。我們知道寶蓋都是七寶去做的,七種寶物去做一個寶蓋,覆在阿難的頭上。

  『天帝釋』,「天帝釋」就是帝釋天,就是忉利天,又叫做帝釋天,就在欲界第二層天。『進七寶案』,「案」就是長形的桌子,像我們供佛的長桌,那個就叫案。像我們現在講台上這個長方形的桌子就叫案。我們一般民間供神明、拜祖先,那個就叫案,就是長形的桌子。這個長形桌子也是七寶做的,帝釋天他就「進七寶案」,『至阿難前』,給他寫字、放經書。『羅侯阿修羅王,執七寶香爐,在阿難前』,「羅侯阿修羅王」是指阿修羅道的王。在很多經典當中,也舉出不少阿修羅王的名字,其中《妙法蓮華經序品》,列有婆稚、佉羅騫馱、毘摩質多羅、羅侯等四大阿修羅王。這裡講「羅侯阿修羅王」,這個阿修羅王他也「執七寶香爐」。我們現在佛前都有供香爐,有檀香爐、有插香的香爐。那個香爐也是七寶做的香爐,放在阿難前面。就像我們現在講經的桌子,這個是七寶做的,前面那個香爐也是七寶做的,頭頂上的傘蓋也是七寶。

  『他化天王,進七寶几』,「几」就是桌子比較矮小的,我們一般講放在客廳的茶几,那個比較矮、比較小。「七寶几」,就是比那個長形的桌子矮小,那個就叫茶几,那個也是放東西的,你要結集經典,要抄寫經文,總是要有些筆這類的東西,七寶几。『魔王波旬,持七寶拂』,連魔王波旬都來護持。魔王波旬,佛要成道的時候都來擾亂,後來佛八相成道降魔,魔也來做護法了。「七寶拂」,拂就是拂塵。我們大家有到寺院去看過,做法會都會拿一個白白的拂塵。以前小時候我祖父他們都是拿那個,那個拂塵不是像法師拿的白白、細細的,那個比較粗的,是趕蚊子的,小時候我們都用過,以前蚊子很多,就用那個揮一揮,把蚊子趕走。在佛教寺院,一般寺院有做法事或者典禮,他們就會拿這個拂塵。拂塵過去也有人送給我,不過我們淨宗就比較少用這個了。有一些他們做水陸、晉山典禮,住持升座、晉山,一般佛教都有用這個拂塵,拿這個拂塵。魔王波旬,就是欲界第六天是屬於魔王波旬的。魔王波旬也來護持,他也拿七寶做的拂塵,『授與阿難』,就是交給阿難。它可以撢拭灰塵,驅趕蚊蟲等,這個作用。『仍與帝釋,夾侍左右』,他化自在天王、阿修羅王,跟帝釋天、大梵天王都在左右當護法。「夾侍」就是侍候,在左右侍候。『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腳』,四大天王下面這個台座,像我們講經台下面墊起來,「高座四腳」,四大天王他來侍奉,也就是在旁邊。

  【結集既成。】

  結集完成了,這個是大事,不是小事。這個結集成就了、完成了,我們世間才有經書可以看。我們再接著看下面的文:

  【阿闍世王寫得五本。梵王寫三本。帝釋寫七本。娑竭羅龍王寫八萬本。皆以金銀七寶印。印之。】

  結集完成了,『阿闍世王寫得五本』,「寫」就是抄寫。這個「五本」,我們現在講五套的意思,就是五套。因為三藏十二部很多,寫副本就用手去寫的,這個是大工程。你看《乾隆大藏經》從康熙皇帝開始做的,它是用木刻版,一個字一個字去刻的。所以這個是大工程,你看從康熙開始做,到雍正,到乾隆才完成這個《龍藏》。這個《龍藏》我們老和尚印了很多,叫我們華藏來印這個流通,後續我們又編目錄,又再校對,到現在這個工程還沒有完成,現在後續的還在校對,所以這個不是小工程,大工程。

  「阿闍世王」,我們聽淨老和尚講經,常常聽說。他是國王的名,他的名叫阿闍世,他是國王,所以在經典都是「阿闍世王」。佛住世的時候,他是摩揭陀國的國王。他做太子的時候,聽了惡友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就是想盡辦法要害釋迦牟尼佛的,聽他的話,被提婆達多唆使,我們現在說是講壞話,勸他去搶他父親的王位。他父親還在,怎麼去奪取他父親的王位?就把他父親抓起來,關起來,不讓他吃東西,幽困他的父王頻婆娑羅。這個我們看《觀經》,有這一段的公案,當時他是被唆使,要殺父害母。所以佛講了《觀經》,也就是這個因緣,講給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他當了國王之後,併吞其他的小國,旁邊很小的國家都被他併吞了。因為他有害他父親的罪,他也有果報,有花報,遍體生瘡,身體都長瘡了。後來知道自己錯了,到釋迦牟尼佛前面懺悔,懺悔這個業障。病好了之後他就皈依佛陀了,後來也是成為佛門有力的護法,所以也有一部經叫《阿闍世王經》。這裡講阿闍世王他寫五本,也就是說結集完成,他寫了五套,等於是佛一生講的經,大小乘經典都有。

  『梵王寫三本』,「梵王」是色界天的天王,他寫三本。『帝釋寫七本』,「帝釋」就是欲界天第二層帝釋天天主,他寫七本。『娑竭羅龍王寫八萬本』,這個是最多的。很多大部的經典都從龍宮出來,像《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去龍宮取出來到人間來的,還有《楞嚴經》,有很多經都藏在龍宮。「娑竭羅」是印度話,是海的名稱,翻譯中文是鹹海的意思。我們現在這個海都是鹹的,海裡面有龍王。現在人,講這個他們不相信,哪裡有龍王?我們的潛水艇潛到海底沒看到龍王,也沒有看到龍王的宮殿。實際上真有龍王,他的法界跟我們不一樣,現在科學家講時空的維次不同,其實真有龍王,娑竭羅龍王。所以龍樹菩薩到龍宮,很多經典都在龍宮,我們人間沒有保存,在龍宮有保存。所以龍樹菩薩去那邊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他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太大了,我們這個地球都裝不下的,後來取最小的十萬偈,取到人間來。翻譯到中國來,十萬偈還是太多,四萬偈,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就很大了。龍樹菩薩因為他學佛很聰明,印度的這些五明學術他統統會了,在人間的佛經他也統統看過了,他說沒得學了,那個時候傲慢心起來。後來大龍菩薩給他講,佛經不是只有你看到的這些,還有很多你沒看到的,大龍菩薩就帶他去龍宮。他看到了,那個傲慢心就沒有了,原來以為這個世間的學問他都學過,沒得學了,後來才知道那個佛法無量無邊。所以「娑竭羅龍王寫八萬本」,根據記載,很多經典是從龍宮取出來,我們人間才看到。

  『皆以金銀七寶印』,「金銀七寶」做的印章。這個印,在中國,中國人很重視印,外國人他重視簽名,中國人重視印章。我們現在政府也還都有用印,那個叫關防,印章蓋下去。那個公文,如果你沒有蓋那個印章不算,你要蓋那個印才算。所以這個印蓋上去,就是印證這個是真正的佛經,沒錯,那就印上去。那個印也是用七寶做的印,把它印上去。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老人家學篆刻,他刻很多印章,像我們淨宗學會,他老人家也刻了一個「淨宗學會之璽」,刻了一個大印。現在我們的皈依證,就用那個印把它印上去。這個印就是印證的意思,我們現在辦不動產過戶、辦印鑑證明,它是來證明的,所以印上去就是說這個是真的佛經了,沒錯了。沒有這個印印上去,靠不住,是不是真的佛經不知道。這個印一旦印上去,那就確定這是真的佛講的經典。

  好,我們看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法苑珠林》講的這一段「阿難結集」,請看這個文:

  按【佛言。此閻浮洲。三十二國。是諸眾生。並有大根。可流行遺教。東弗婆提。二百六十國。西瞿耶尼。一百三十國。亦可並行遺教。自餘天下。眾生薄福。不堪聞教。】

  周安士居士按照《法苑珠林》「阿難結集」這段文,他講,佛經結集好了,結集完成要流通。好像我們現在印經,經校對、印製好了,我們就要流通了;不然你印出來沒有流通,眾生也得不到利益,所以印出來就是要流通。流通當然要有法師來講解、來介紹,大家才會認識佛經的功德利益。佛在經典上講,『此閻浮洲,三十二國』。「閻浮洲」就是閻浮提,它這裡講有「三十二國」,閻浮提三十二國,三十二國當中有十六大國,有五百個中等的國家,有十萬個小國,一共合起來,三十二國。閻浮洲,以前早期的翻譯為閻浮提,後來新的翻譯為贍部洲。我們在做三時繫念,念疏文念「南贍部洲」,南贍部洲就是南閻浮提。《地藏經》是翻譯「南閻浮提」。我們這個地球就是屬於南閻浮提,是南贍部洲的一個星球。所以東西南北怎麼分?就是以須彌山。須彌山的南方,這個大洲的名稱叫南贍部洲,也就是南閻浮提洲,就是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球就屬於南閻浮提。「閻浮」,新稱叫贍部,樹的名稱。我們是在須彌山的南方,南方的大洲。須彌山,過去有人說是喜馬拉雅山,不是。須彌山半山腰住的是四大天王,山頂是住帝釋天。我們現在很多人去喜馬拉雅山,也沒有看到四天王在那裡。那個我們肉眼見不到,你有神通你就會看到了,那是很大的。下面就是講我們這一洲,南贍部洲的眾生,『並有大根』,「大根」就是大根器的。什麼叫大根?能夠接受大乘佛法,這個就是有大根。像我們現在念《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大乘。《無量壽經》,《大乘無量壽經》。這個我們能接受,那就是有大根,大根器。所以『可流行遺教』,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遺教,可以流通,來我們這個地方推行。這是講我們這一洲,南閻浮提洲。

  下面是『東弗婆提,有二百六十國』,有二百六十個國。「弗婆提」也是地名,也有新的翻譯,毗提訶,東大洲的名稱。東弗婆提就是我們一般講東勝神洲,在須彌山的東方,東勝神洲。現在講這個都是人道,人道有四大部洲,都是人。我們現在看到的人,只能看到南贍部洲我們地球上的人,其他洲的人我們也看不到。我們看不到東弗婆提洲,就是東勝神洲那邊的人我們看不到,那邊有二百六十國。『西瞿耶尼,有一百三十國』,「瞿耶尼」是須彌山西方一個大洲的名稱,翻譯成牛貨,所以西瞿耶尼又叫西牛賀洲。他們那個地方的人以牛買物,就是好像我們這邊的用錢,他要買東西用牛去買。這個很新鮮的,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那個不是在我們這一洲的,是西牛賀洲。西瞿耶尼,就是西牛賀洲,有「一百三十國」。『亦可並行遺教』,就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這三大洲,能夠奉行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也就是說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佛的經教,這三大洲的眾生,這三大洲的人都能夠接受、能夠奉行。

  『自餘天下,眾生薄福,不堪聞教。』我們前面講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這三洲,東西南,還有個北,叫北俱盧洲。「自餘天下」,就是其他就是剩下北俱盧洲了。北俱盧洲也是佛經上所說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的北方,這一洲沒有佛法。但是四大部洲,這一洲的人福報最大,北俱盧洲的人福報最大。北俱盧洲的人,壽命最少一千歲,它這一洲的地形都是正方的。他們的福報跟天人差不多,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很快樂。住在這一洲的人,還是人道,不是天道,人民平等安樂,大家衣食不愁,要什麼有什麼,不像我們南贍部洲這麼辛苦,他那個福報很大,壽命又很長,最少活一千歲。人在享福,他就不容易學佛了。所以《四十二章經》講「富貴學道難」。我們不要說北俱盧洲的人那麼大的福報他不想學佛,就在我們現在的人間這個社會,那些大富大貴的人,你看有幾個人來學佛?他忙著去享福,享受五欲六塵,他不會來學佛。所以韋陀菩薩叫三洲感應,大家如果去寺院,看到韋陀菩薩拿個寶杵,他站的那個地方上面寫著「三洲感應」,意思就是說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有佛法,他就去護法;北俱盧洲沒有佛法,所以他就不用去了,所以叫三洲感應。

  好,以上按照周安士居士給我們講了這一段,也就是說,四大部洲只有三洲有佛法,北俱盧洲沒有佛法。我們再看下面:

  【此土聞經】

  這個是出自於《漢法本內傳》,我們看這個文:

  【漢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國。得梵僧摩騰。竺法蘭。及佛經。圖像還。帝問。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騰曰。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出世。皆在於此。餘處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後。皆有聖人傳教往化。時帝大悅。】

  到這裡是一段。『此土聞經』,就是指我們中國這個國土,能夠見聞、聽聞到佛經的因緣是『漢明帝』,就是漢朝。我們對這個歷史要知道。我們老和尚給我們列的疏文,超度,你看從有歷史記載開始,從伏羲、神農,一直到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我們現在是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是一脈這樣下來的。「漢明帝」,這是漢朝,漢明帝是劉邦的後代。永平十年,永平是他的年號,永平十年也就是說他登基當皇帝第十年的時候,他這朝的年號叫永平。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漢明帝他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等」當然就是包括其他的很多人。這裡講『十八人』,一共十八個人。這個就等於是我們現在的大使團,因為要出國到其他國家去,皇帝(就是政府)派的大使,等於是大使團,他們一個團隊一共有十八個人,這樣的團隊由「蔡愔、秦景、王遵」他們帶隊。十八人到『天竺國』,古印度又叫「天竺」,就是到印度去。以前交通不便,騎馬、騎駱駝,去一趟再回來,很多年。像唐朝玄奘法師,來回去了十七年,所以去一趟不容易。以前交通工具,騎馬、騎駱駝,過沙漠都是騎駱駝。我們到甘肅去旅遊,我們經過鳴沙山,那個都是沙,我們也嘗試去坐駱駝。以前這些商人買賣,這些文化交流都是透過絲路這一條,中國跟外國做買賣、做生意,交流往來,還有文化的交流。

  十八個人到天竺國,『得梵僧摩騰』。「摩騰」是中天竺的人,中天竺就是中印度。印度古代也是沒有統一,國家也很多,就像我們中國周朝一樣,八百諸侯,八百個國家。他是中印度人,能解大小乘經。他曾經給一個小國的國王講《金光明經》,講《金光明經》幹什麼?護國息災,就像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護國息災,他去講《金光明經》去預防敵國侵害,預防其他國家來侵犯他們。這個國王請他去講《金光明經》,預防敵國來侵害他們的國家。他去講了《金光明經》,有效,敵國就沒有來侵害他們了,所以他的名氣就大顯,很出名了。現代的人就不相信這個了,古代的人有這個善根,有很多國王,包括我們中國皇帝,歷朝歷代,很多都是很虔誠信佛的。的確佛法講護國息災,經典都有,所以之前我們在這裡也跟大家學習過《仁王護國經》,這就是護國息災的,要怎麼樣能護國家,這個是很重要。但是現在的人他不懂,他也不相信,現在只是注重發展武器、買武器,這樣來保護國家。這個實在講,彼此都在軍備競賽,你說誰敢保證它是絕對的不會受到侵害?其實那個都不是真正的護國息災。真正護國息災,真的還是要靠教育,人教好了,他就不會去幹那個傻事了。人糊塗了才會去戰爭,人頭腦清醒,他怎麼會戰爭?現在這個核子武器,大國跟大國之間,核子武器都很多,那怎麼樣?保證毀滅。保證毀滅就是說我有能力毀滅你,你也有能力毀滅我,如果要打,大家一起去死,就這樣。那個不是護國息災的根本,那個只是互相恐嚇,互相牽制,誰敢保證你都不會發生核子戰爭?誰敢下保證書?所以講到根本,還是要經典,這個是一點都不假。如果沒有經典,那些解決不了問題,戰爭只是把問題弄得更複雜。摩騰講《金光明經》,幫助這個國家護國息災,名氣就很大了。

  漢明帝派遣蔡愔等十八個人到天竺去求佛法,等於是國家官方的派出使節團,去迎請佛教到中國來,這個是正式官方的。派使節去外國迎請到中國來,也只有佛教,其他的宗教都沒有。其他的宗教都是外國他們傳過來的,佛教不是,佛教是皇帝派使節去迎請過來的,官方。『竺法蘭』,他也是中印度人,跟摩騰一樣都是中印度人,他也是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到了洛陽。第一部經典翻譯《四十二章經》,在洛陽的白馬寺。白馬寺我們也去朝拜過,就是在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寺院,皇帝蓋的,國家蓋的。寺在古代是屬於皇帝直屬的一個單位,皇帝直接管轄的。

  請梵僧摩騰、竺法蘭,以及佛經、圖像(就是佛像)回到中國。當時漢明帝就問摩騰、竺法蘭。『法王出世』,「法王」是稱佛,佛以法自在,所以稱為法王。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怎麼沒有到我們中國來,只有在印度?這個話的意思當中也有說,為什麼示現在印度,怎麼不示現在我們中國?這個話也有這個意思在,就是說當時佛怎麼沒有到我們中國來教化?『騰曰』,摩騰就說了,『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諸佛出世,皆在於此。餘處略偏,佛故不出』。「天竺」就是印度,包括印度周邊,包括現在斯里蘭卡。斯里蘭卡,以前我聽過強帝瑪國師講,釋迦牟尼佛曾經去斯里蘭卡好像去過三次,還有那個遺跡在,那個以前也都是包括在印度周邊的這些範圍。摩騰就回答漢明帝,「大千世界之中,諸佛出世」,就是在我們地球示現成佛,「皆在於此」,都是在印度這個地方示現成佛。每一尊佛來示現,都是在這邊,因為這個地方比較中心點,在這個大千世界的中心點,不是說我們地球的中心點,是大千世界的中心點,所以諸佛出世都在這個地方。「餘處略偏,佛故不出」,其他地方都比較偏,不是在這個大千世界的當中,所以佛就沒有在那個地方出世。『然百千年後,皆有聖人傳教往化。』雖然沒有在那邊出世,但是以後經過幾百年、幾千年之後,佛的教法都會往那邊傳,它在這個中心點,往四面八方去傳。『時帝大悅』,那個時候漢明帝聽到就很歡喜。漢明帝派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去請佛教,佛法到中國,也是他作了個夢,夢到個金人,他作了這個夢。就問他的大臣,這個夢是什麼預兆?大臣根據這個夢給他分析,西域那邊有聖人的教法會傳到我們中國來。所以漢明帝是因為這個因緣,他才派使節到印度去取經。那是最早去取經,把佛教正式用官方迎請到中國來。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

  【永平十四年。】

  漢明帝派遣蔡愔等十八人到天竺國求經,是在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今年是二O二二年了,一千九百多年前。回到洛陽,永平十年。過了四年,就是『永平十四年』。

  【正月朔旦。】

  永平,東漢明帝劉莊的年號,永平十四年就是西元七十一年。『朔旦』就是農曆初一。在這一年正月初一:

  【五岳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

  『等』就是很多,『褚善信』這個道士是代表。『五岳』,在中國大陸,道教稱為五座仙山,「五岳」,東嶽廣乘山,南嶽長離山,西嶽麗農山,北嶽廣野山,中嶽崑崙山。『五岳諸山道士』,也就是說這五座山的道士。他們找了五座山的道士一起來,一共有『六百九十人』,褚善信召集這五嶽的道士,召集了六百九十個人。

  【上表。】

  『表』就是古代臣子呈給皇帝的一種奏章,好像奏摺一樣。就像三國的時候諸葛亮呈給皇帝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上呈給皇帝的。就類似我們現在講的陳情書,古時候叫「上表」。

  【請與梵僧較試優劣。】

  那時候請皇帝來舉辦,中國本土的道教道士跟印度來的梵僧(外國的僧人)來比較,來考試誰比較優、誰比較劣,等於說是比賽的意思。這個當中我們可以理解,佛教是印度傳到中國來,是皇帝去請過來的;道教是中國本土的,難免會有排外的這種,我們現在話講意識型態,這個外來的,他會排斥。為什麼皇帝對他們那麼重視?他們難免心裡不服氣。所以請求皇帝,我們跟他來比較一下,看誰比較好。皇帝就同意了。

  【帝敕尚書令宋庠。】

  『尚書令』,是個官職的名稱,是掌管奏章、文書的。這個尚書令叫『宋庠』。

  【於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設立三壇。】

  『此月』就是正月,因為他上這個表是正月初一,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大家集合到白馬寺,在洛陽白馬寺。在洛陽白馬寺的『南門』,設三個壇。

  【道士將道經三百六十九卷。置於西壇。二十七家諸子書。二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奠食百神。置於東壇。明帝設行殿。在寺門道西。置佛舍利。及經。道士皆以荻火繞壇。臨經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風衰替。敢延經義在壇。以火驗其真偽。便放火燒經。並成灰燼。種種咒術。皆不能驗。道士相顧失色。】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就是設壇,正月十五集合在白馬寺南門設三個壇。『道士將道經』,道教的經典,『三百六十九卷,置於西壇』。有『二十七家諸子書』,古代諸子百家有二十七家的書,『二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奠食百神』,「奠食」就是祭獻的意思,好像祭品祭神,祭奠飲食,祭神,『置於東壇』。『明帝設行殿』,「行殿」,漢明帝他的宮殿可以移動的,好像我們現在講臨時可以移動的宮殿,也是一種比較安穩的大車,好像有輪子,他這個宮殿可以推動、移動的;或者稱為行宮,皇帝到外面臨時設的一個宮殿。這個行殿在『在寺門道西』,在西邊這裡,「明帝設行殿」。在寺院門的西邊,也放置佛的舍利跟佛經。『道士皆以荻火』,「荻」是多年生長的草木,植物,生長在水邊的,葉子是長形的,像蘆葦一樣,秋天會開紫花,可以編蓆箔。荻火,燒這個,『繞壇』。再『臨經』,對經典『涕泣』,就是哭泣。說『人主信邪』,說皇帝信了邪教,他把佛教看作是邪教;我們道教,『道風衰替』,衰微了,中國本土的道教衰微了,皇帝都不重視,去重視外國的佛教。道士當然不服,就哭,說現在皇帝都信邪教,「道風衰替」。『敢延經義在壇,以火驗其真偽。』他說,請神來給我們證明這個真經還是假的?如果假的就被燒掉,真的就不會被燒掉。所以『便放火燒經』,哪裡知道統統被燒掉了,『種種咒術』,道士念的那些咒也都不靈驗了。這些道士『相顧失色』,大家互相看來看去,怎麼會這樣?

  下面講,「太傅」,太傅就是三公之一,以前有三公,太傅是三公之一,或稱為太師。

  【太傅張衍曰。卿今既無一驗。宜從佛剃髮矣。褚善信等。慚不能答。】

  『剃髮』,當時他們說如果我們道經被燒掉,那我們就跟你出家當出家人,跟著佛教出家,那個時候好像在打賭一樣。結果都被燒光了,太傅就說你們要實行諾言,道教的經書都被燒光了,那你們要剃髮,要剃頭了。『褚善信等,慚不能答』,「褚善信」這些道士很慚愧,沒辦法去回答。反過來看:

  【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蓋。覆日映眾。得未曾有。】

  佛的舍利愈燒光愈大,而且放『五色光』,上空好像寶蓋一樣,有祥雲。『覆日映眾』,祥雲寶蓋連日光都遮住了,照映在大眾身上。『得未曾有』,從來沒看過這種瑞相。

  【摩騰禪師。踴身高飛。神化自在。】

  『摩騰』,這個印度的高僧現神通,飛行,變化自在,種種變化,現神足通。佛規定不可以隨便現神通,但是在國王面前可以現神通,在普通人面前不能隨便現。為什麼對國王可以現?因為國王相信了,他就度了一國的人,度了一個國王就等於度一國的人了。所以他度漢明帝,漢明帝他就信佛,他也做護法了。

  【法蘭師為眾說法。】

  竺法蘭為大家講經說法。一個講經說法,一個示現神通。

  【開化未聞。】

  大家從來沒聽過。

  【時司空劉峻。後宮陰夫人。及道士呂惠通等。共千餘人。並求出家。帝皆許之。遂建十寺。廣興佛法。】

  當時這個『司空』,也是個官的名稱,是周朝六卿之一,這個官位也相當高。還有『後宮陰夫人』,以及『道士呂惠通等』,當時看到這個景像一共有一千多人,向皇帝請求,他們願意發心出家。『帝皆許之』,漢明帝就允許他們出家了。所以那個時候在中國就開始有出家人了。『遂建十寺』,後來又加蓋寺院,建十間寺院安頓這些人。原來只有白馬寺,請摩騰、竺法蘭在白馬寺翻譯佛經;後來這一千多人出家,就多蓋十間寺院供養這些出家人。我們看下面這個「按」。

  按【晉建安中。丁德慎為凝陰令。有北界婦人。忽作外國語。觀者如市。遂索紙筆。作外國書。俄成五紙。投筆教人讀。人皆莫識。有數歲兒。偶在婦旁。婦即指曰。此兒能讀。小兒得書。即以外國語讀之。觀者驚愕。德慎遣吏齋書。詣許下寺。以示梵僧。僧驚曰。斯乃佛經中語也。此土偶亡數行。正憂道遠難得。遂留寫之。】

  周安士再按照上面漢明帝這個事情,他講了一個公案,『晉建安中』,「晉」是漢朝、三國到了晉這個時候。「建安」是東漢獻帝劉協的第五個年號。『丁德慎為凝陰令』,「凝陰」就是現在河南許昌縣這個地方,管這個地方的,好像個縣令一樣,管一個地區的。在這個地方『有北界婦人』,北方有個婦人,她忽然講外國話,大家聽不懂,很好奇,大家圍起來去觀看,好像市場一樣,人很多。她就向人家要紙跟筆,『作外國書』,她寫出來的文字都不是中文,是外國文。『俄成五紙』,五張紙。『投筆教人讀』,「投筆」就是寫完了,筆放在一邊,教人家讀這個。請人家讀,人家都不認識那個什麼字。『有數歲兒,偶在婦旁』,有一個小孩子,大概四、五歲,他站在這個北界婦人的旁邊。那個婦人指這個孩子,說這個小孩子他會讀。那個小孩子,得到這個書、這些文字,他就用外國語來讀。觀看的人都很驚訝,那個小孩子怎麼看得懂?怎麼能讀得出來?

  『德慎遣吏齋書』,「齋書」就是恭敬的意思,恭恭敬敬把它記錄下來。記錄下來,『詣許下寺,以示梵僧』,交給印度的出家人來看寫下來的這個文字。梵僧看了很驚訝,他說這個是佛經當中的話。在中國這個地方,『偶亡數行』,就是掉了好幾行,這個梵僧正在憂愁,如果要回到印度去再去找這個,路途那麼遠,以前交通不便,很難得到,現在怎麼有人把它念出來了?他剛好補上去。『遂留寫之』,剛好補上去。這個事情我們現在看到好像講故事,但是現在還有。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古代的公案,現代也有。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我們就下一次,那就明年了,農曆明年佛七,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