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敬兄信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四集)  2021/12/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54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看:

  【敬兄】

  『敬兄』這兩字。在《文昌帝君陰騭文》,前面我們學習到「孝親」這兩個字。孝親,接下來就是敬兄。這個兄就是兄長,哥哥。這個講忠孝友悌,兄友弟恭,尊敬兄長。我們看周安士居士的發明,這裡他只有「敬兄」兩個字。周安士居士根據《文昌帝君陰騭文》的原文,他解釋敬兄這兩個字,發明這個事理。我們請看這個文:

  發明【兄弟之間。形骸雖異。然以父母觀之。其愛同也。】

  這一段就是講兄弟,兄弟當然包括姐妹,兄弟姐妹,以兄弟、敬兄做個代表。兄弟姐妹之間,身體,『形骸』,就是這個身體,身體當然一個人一個身體,不一樣。雖然不一樣,『然以父母觀之』,但是從父母的眼中看自己的子女,他那個愛心是相同的。所以下面講:

  【故彼此睽離。未有不傷親之心者。人能互相友愛。則悌也。而孝存乎中矣。】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現在這個時代,大部分生一個,獨生子很多。古代獨生子有,但是比較少。古代沒有像現在人說節育,只生一個,頂多生兩個。現在生兩個的都不太多了,生三個、四個的那就更少,這是指在台灣、大陸,包括移民在海外的華人,現在甚至有的年輕人他也不生育。在過去沒有節育的,所以兄弟姐妹就多了,像我母親她就生了十個。過去生十幾個,七、八個,十個的,這個相當多。過去農業社會也希望人丁興旺,有人可以幫忙做事。跟現在的時代就不一樣,現在這個時代有生一個,頂多兩個就很多了。父母有幾個孩子,父母愛護自己的子女都是一樣的。如果兄弟彼此之間『睽離』,就是說兄弟不合,分離分散,或者起摩擦、起衝突,沒有說不傷害父母親的心,當然父母親就會很傷心。看到兒女不能互相友愛、互相幫助,當然父母憂心、傷心、操心、擔心,沒有說不會傷害父母親的心,一定傷害父母親的心,傷心。所以兄弟好幾個,就像我們五個手指頭,你說咬哪一個指頭都會痛,這個就形容父母對自己的兒女,那種愛的心情,總是自己生的,沒有不愛護的。傷到哪一個,對父母來講都傷到他的心。所以兄弟如果能夠友愛,『則悌也』,人能夠友愛,兄友弟恭,兄長愛護弟弟,弟弟也尊敬兄長,兄友弟恭,這個就叫悌,悌道。『而孝存乎中矣』,這個孝就在當中。如果兄弟姐妹和諧,互相幫助,那就是孝順父母。所以《弟子規》講「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和睦,這個孝就是在當中。反過來講,兄弟姐妹如果不和睦,有衝突,有困難不願意互相幫助,父母看到傷心,那就不孝,讓父母傷心那就不孝了。所以《弟子規》講「兄弟睦,孝在中」。所以兄弟姐妹一定要和睦相處,不能讓父母傷心,這個就盡到孝。下面講:

  【但言敬兄。不及弟。省文也。】

  《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個原文只有講到敬兄,沒有講到愛護弟弟,這是『省文』,就是說省略文字。文字省略,但是它的意思它有包括,只是文字省略,意思是有包括,要敬兄,你當然要愛護弟弟,要友悌,這是必然的。就像講父慈,講一個父慈,那下面一定是子孝,父慈子孝。如果只有講個父慈,它也涵蓋子孝,父子,有父它就有子,有兄就有弟,雖然這個文省略,但是它的意思也包含在裡面。所以這裡講「省文也」,是省略這個文字,那個意思還是包括的。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

  【手足之誼。每傷於婦人。婦人之賢者雖有。而不肖者甚多。惟其見小不見大。知己不知人。故爭端易起。】

  這段周安士居士發明這些事理,叫『手足之誼』。「手足」,就是講兄弟,兄弟就像手腳一樣,四肢那是不能夠分離的,手足之情,手足的情誼,就兄弟之間的情誼。兄弟他還沒有娶太太,還滿和睦的,娶了太太,可能就不一樣了,自古以來都是有這種情形,所以『每傷於婦人』。婦人,古時候稱士的配偶,就是說讀書人他的配偶,我們現在講妻子。『婦人之賢者雖有』,這個婦人,賢良的婦人是有,雖然有,但是不多。『而不肖者甚多』,因為不賢的比較多,「不肖」,就是不是很賢能,也就是說不明理,特別沒有接受傳統文化這種教育,她當然不明理。不明理就不賢,不能做一個賢良的婦女,這也就是不能做人家的賢妻,賢妻良母就做不到,因為她不明理。古時候有這個教育,有的有接受這個教育,有的沒有,有接受這個教育,要改這個習氣也不容易,所以這個當然不肖者就會比較多。『惟其見小不見大』,「見小」,就是說不能為大局著想。比如說古時候都大家族,每個人會為他自己小的範圍、小的家,不會為這個大家族大局來著想,只是為她個人小家庭。古時候住在一起,總是多多少少會有摩擦。我在俗家的時候,有段時間住在我外婆的家裡,我們家都去借住,也有好幾年。舅舅很多,還有堂兄弟的舅舅、舅母之間,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摩擦,這跟他們各人娶的妻子,就影響兄弟的感情。「見小不見大」,不能為大局著想。『知己不知人』,只知道自己,也不知道別人,只想到自己,我們一般講,也就是說比較自私,自私自利,所以這個爭端就很容易生起來,很容易生起爭端。下面講:

  【無如世間男子。偏信婦人。】

  『無如』,就是無奈,我們現在話講沒辦法,現在世間的男人都『偏信婦人』,聽信自己太太的話。當然不是說不能聽,就是說她合理的聽,不合理的不能聽她的。

  【兄弟雖萬語千言。安能及妻妾之一訴乎。】

  兄弟之間,雖然講很多好話,『萬語千言』,講很多,但是怎麼能夠抵得過妻妾。古時候可以納妾,有錢人三妻四妾。妻妾在丈夫的耳邊如果傾訴,訴就是說訴苦,或者詆毀,那她的丈夫就受到影響,一定受到影響。

  【所以極剛之夫。遇妻而柔。】

  本來他是很剛正的丈夫,遇到妻子,娶了老婆,就變得很柔軟。

  【極勇之夫。遇妻而怯。】

  本來很勇敢的丈夫,娶了妻子,變成很怯懦,變成很軟弱。

  【極智之夫。遇妻而昏。】

  本來相當理智的丈夫、先生,遇到妻子講這些話,他頭腦也昏了,也糊塗了。

  【極貴之夫。遇妻而奴。】

  『貴』,就是說他原來很高貴,現在娶了太太,就像奴隸一樣。有句俗話講,兒子娶太太,特別現在做父親、做母親的,他說他兒子就沒有了,他不聽父母的話,像《太上感應篇》講,「用妻妾語,違父母訓」。

  【極果斷之夫。遇妻而不決。】

  原來他這個丈夫很果斷,遇到這個妻子不賢,講一些壞話、什麼,讓他猶豫不決。

  【極鄙吝之夫。遇妻而慷慨。】

  原來很吝嗇,但是他娶了太太,他太太很會花錢,他也聽從太太的,她要買什麼就買什麼,他變成慷慨了。

  【極倨傲之夫。遇妻而低頭。】

  『傲』就是說很傲慢的,很傲慢自大的,遇到妻子他也要低頭了。

  【極方正之夫。遇妻而諂媚。】

  『方正』,就是本來很正直的,遇到不賢的妻子,變成很諂媚。這是講婦女會影響她丈夫,而且這個影響力,上面講的,相當之大。婦女如果不明理,當然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常常有爭端、計較、分財產等等這些,事情就很多。

  過去我們聽蔡老師講《弟子規》、《群書治要》,他好像在馬來西亞漢學院講的,他說有一個人跟他講,他說他太太問他,她跟他媽媽如果遇到危險,只能救一個人,他太太就問他,你要救我還是救你媽媽?這個問題問他。大家想一想,要他怎麼回答?就是他跟他太太、跟他媽媽,如果到外面去遇到危險,當時很緊急,只能救一個人,沒有辦法同時救兩個人,這個就要取捨。他太太就問他,在這樣的情況,救你媽媽還是救我?給他出這個問題。這個是很為難。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他說要有好的子女,一定要有賢良的母親。你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那些聖賢都是母親教出來的。你看孔子,是他母親顏徵在教出來的;你看孟子,他的母親,孟母三遷。沒有賢良的母親,沒有賢妻良母,培養不出這種孝子賢孫,培養不出聖賢。所以印光祖師講,女人稱太太,那是非常尊重的一個稱呼。太太,是周朝有三太,她教聖王,文武周公,教出來的子女是聖人,世間聖人。所以印祖講,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大家想一想,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為什麼?沒有賢母就沒有聖賢的子女。聖賢子女都是母親教出來的,母親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在胎裡面他就受影響。所以古代這些教育對婦女非常的尊重,因為下一代教得好不好,這個權力在她手上。她教不好,下一代就完了;教得好,出聖賢,為國家人民造福,教不好就禍國殃民。可見得母親是很偉大的。

  現在人不知道,說古時候不尊重女權,其實古時候才是真正尊重女權。現在人不懂,都是學西方的思想,學的都是個個自私自利,下一代沒有教育了。因為現在的職業婦女非常多,甚至從政等等。在傳統是女主內、男主外,但女主內更為重要,主內就是相夫教子,照顧家庭,幫助她丈夫教育好下一代。這個蔡老師在《群書治要》、《弟子規》講得很多。一個孩子放學回家看不到母親,他的心情非常低落、非常失落的,心也好像沒有個依靠。所以現在做父母的,就給他錢,讓他自己去買東西吃、去玩,接觸到不好的,這個孩子就完了。雖然去外面賺錢,甚至創一番事業,賺很多錢,但是下一代沒有教育了,真的是得不償失。你事業自己做得再成功,沒有下一代,到你就為止了。所以現在這個都已經亂了,這個時代已經亂了。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出不了聖賢,出不了,因為沒有好的母親。還有,現在孩子都交給保姆,他從小,二、三歲就請外勞,給外勞帶,到他長大,他跟那個外勞有感情,跟他媽媽就沒感情,她賺的那些錢,母子的感情已經沒有了。大家想一想,這個到底是得還是失?現在還有就交給電腦、交給手機,母親也不好好教他、帶他,就丟個手機給他,哭鬧就丟個手機,手機他小孩子也不懂,亂看,就毀了這個孩子一生,把他毀掉了。所以現在我們社會上看到很多什麼啃老族、月光族這些,也不能怪這些人,做父母的不懂得怎麼去教,總是想到社會上跟男人拼,要平等。但是總是男女有別,各有各的天職,現在大家不遵守這個,天下就大亂了,災難就多了。下面講:

  【雖以君父之尊。不能強其忠孝。】

  兒女聽妻子的話,雖然你是領導人,或者是父母,『尊』就是在上面的尊長,也沒有辦法勉強他們要忠孝,這勉強不來。這個只有靠教育,要懂得教,從小就教,如果長大了,你也很難教了,你無法勉強他一定要這樣,勉強不來,他已經養成那個習氣,很難改變。

  【獨有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餘。】

  『獨』,就是唯有,唯有『閨中一婦』。『左提右挈而有餘』,「左提右挈」,就是互相扶持,左右輔佐的意思,就是協助。這個意思就是說,唯獨閨房當中那個婦人,就是妻子對丈夫,她給丈夫所提的意見,他這個太太的影響力超過他的上面的領導人跟他的父母,超過,先生總是會聽太太的話。所以這個就很關鍵,你一個家庭到底和不和諧,這個婦人她是很關鍵。她如果賢良,這個家族就興旺;如果不賢,鬧得整個家族就不合,分崩離散了。

  【可憐哉。五濁惡世之兄弟也。安得家家有賢妯娌。使之式相好。無相尤也。】

  周安士寫到這個地方,『可憐哉!』就是很憐憫『五濁惡世』,在現前這個世界的兄弟,有幾家有賢妯娌?這個『妯娌』,兄弟之妻的合稱,就是兄長的太太、弟弟的太太,這個之間的關係稱為「妯娌」。『使之式相好,無相尤也』,「式」,就是效法,「尤」,就是怨恨、責怪,就是很難得每個家庭都有這麼賢良的妯娌,使這個家庭和睦相好,互相和好,沒有互相埋怨的,這個找不到幾家了。所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婦人她是一個很關鍵的。這一段講兄友弟恭,有娶太太了,這個婦人她就很關鍵。所以印光大師說,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道理就在這裡。

  【下附徵事(二則)】

  『徵事』就是兩個公案。我們看下面:

  徵事【愛敬交至】

  這個公案出自於《感應篇解》,《感應篇》的註解。

  【明趙彥霄。與兄彥雲。同爨十二年。彥雲遊浪廢業。遂求析箸。甫五年。而兄產蕩盡。霄乃置酒語兄曰。弟初無分意。以兄不節。敬為兄守先業之半。尚可供朝夕。請歸。仍主家政。即取分契焚之。付以管鑰。且代兄盡償諸逋。兄慚。受而改轍。次年。彥霄父子。同登進士。】

  這個公案就是明朝,『趙彥霄』,跟他的哥哥趙彥雲,『同爨十二年』。「同爨」,就是說在一起吃飯,兄弟都在一起吃飯,沒有分開。以前大家庭,雖然有討老婆了,大家吃飯還是在一起,沒有分開吃,同一個灶來煮這些飲食,也就是說同居沒有分家。以前大家庭兄弟都住在一起,沒有分家,所以這個叫同爨。『彥雲遊浪廢業』,這個「彥雲」,他哥哥就荒廢事業,也就是說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當然他財產再多,也坐吃山空。不務正業,「遊浪廢業」,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遂求析箸』,「析箸」,就是筷子,「析」,就是分家的意思。他都遊手好閒,他想要分財產,祖先的財產他哥哥想要分。『甫五年』,他弟弟就跟他哥哥分財產了,分了之後,他的哥哥五年都統統花光了,『蕩盡』,就是花光了。

  他這個弟弟知道了,『乃置酒語兄曰』,「置酒」,就是陳設酒席。兄弟分開、分家了,他哥哥現在分到的那些財產都花光光,也都沒有錢了,他弟弟知道了,就設個酒宴來宴請他哥哥。置酒就請他喝酒、吃飯。「語兄曰」,跟他哥哥講。『弟初無分意』,他說實在講,當初你要跟我分財產,我也沒有分家的意思,我是希望不分家,我沒有分家的意思。為什麼分家?『以兄不節』,「以」,就是因為,哥哥你花錢不節制。所以雖然分家了,『敬為兄守先業之半』,他說我還給你保留一半,幫你保留著、幫你看守著,你一半的家業我幫你保留著,幫你保管。『尚可供朝夕』,「朝夕」就是說給你保留這些,還可以給你過後半生的日子,生活上還能過得去。『請歸』,請他哥哥再回家,不跟他哥哥計較,請他再回家,不要分家了。

  這個很難,兄弟分家都分家了,現在我們看到社會上兄弟爭財產分家了,看他哥哥或者弟弟沒有錢,他還去幫助他,這個很少。彥霄請他哥哥彥雲回家,『仍主家政』,回家還是你來管,這個家還是由你來管,這個心量有夠大的。『即取分契焚之,付以管鑰』,「分契」,就是當初分家寫的那些,我們現在叫做合同、合約,你分多少,我分多少,就不跟他計較,那些統統燒掉了,這個家還是交給你,交給你來管,你是長兄,由你來管。「管鑰」,就是鑰匙、鎖匙,當家就是管鎖匙。就請他回家,再給他管這個家。『且代兄盡償諸逋』,「逋」,原始的意思就是奴役逃亡,後來就是說欠人家的錢,拖欠、虧欠人家的錢。像欠稅、欠錢、欠債,替他還債。他哥哥在外面錢花光,跟人家借錢,他弟弟還要替他還債。『兄慚』,這個哥哥受他弟弟感動,感到非常慚愧,良心發現。『受而改轍』,就接受他弟弟的幫助。「改轍」,這個轍就是行車的路線,好像你走錯路,現在趕快改回來,改正過來,走正確的道路,改轍就是改過的意思。這個不容易,這個真不容易。

  『次年,彥霄父子,同登進士。』他弟弟跟他的姪子第二年去考試,父子一同考上進士,當官了。這個就福報現前了,這個就是敬兄它的果報,這樣的例子非常少,非常難得。特別在現代更稀有,現在我們看到社會新聞,大部分都是父親走了,兄弟在爭財產。我們台灣有幾家大企業,父親走了,他的兒子爭財產,很多,就是我們台灣,其他地方都有。我們知道的,我們比較熟悉的,都是兄弟在爭財產,沒有說互相幫助的。

  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他做一個評論:

  按【臨財之際。兄弟尤易參商。所以為親用財。則互相推諉。分親所有。則彼此爭競也。】

  這一段講『臨財之際,兄弟尤易參商』,「參商」,是比喻人與人之間感情不和睦,彼此對立,不和睦的意思,參商比喻不和睦的意思。特別是面臨要分財產,面臨要分財產,兄弟姐妹之間,唯恐自己吃虧分得少,彼此之間就有一些對立。所以參商也比喻兄弟分隔兩地不相見。我們認識的同修當中也有,在我們台灣,他父親死了,那個財產他覺得他分得不夠,媽媽也分,姐姐也分,所以跟他母親、跟他姐姐妹妹像仇人一樣,而且還告到法院。他母親死了,都不回來看,不參加。這個在我認識的人當中看到兩個,兩個真實的例子。所以為了財產,兄弟也變仇人,兄弟姐妹變仇人。

  現在不但兄弟,父子都變仇人了。在二十幾年前,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韓館長請的一個法律顧問,蕭律師,他的太太蕭太太,有一次她來跟我講,她說法師,我們那個律師事務所現在很多案子兒子告父親的。我說奇怪,兒子怎麼會告父親?什麼原因去告他父親?他說他父親給他的財產,他覺得給他不夠,他吃虧了,所以上法院去告他父親。所以留財產給他的子女,跟他子女再變成仇人。所以古人講一句話真的是真理,留財給子孫,不如積德給子孫。你做好事積德給他,以後他會發達;留財產,兄弟姐妹爭財產,跟父母都變仇人。父親、母親對哪一個比較好,對我就比較差,他不但沒有感恩之心,而生怨恨心,變仇人了。所以面臨分財產的時候,兄弟很容易產生這種對立、衝突、摩擦,變冤家債主。這個是分財產,分財產唯恐吃虧,互相都怕吃虧,這樣很計較。

  所以『為親用財,則互相推諉』。如果說要出錢,拿出來給父母親,大家互相推,這個就給你!這個我們也看到很多,都是這樣的,兄弟互相推諉。養父母,大家不要,照顧父母,不要;分財產,大家爭先恐後。要照顧父母,父母有病,他都不來了;聽到要分財產,跑第一個。互相推諉,你推給我,我推給你。『分親所有,則彼此爭競』,父親的財產,要分財產了,彼此競爭,希望多分一點,這個真的,我們現在看到世間這個事情很多。下面講:

  【善哉。功過格云。人子當養生送死時。應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想。當析產受業時。應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觀趙君所為。何嘗有財產之見在其意中哉。】

  『善哉』,是個讚歎的言詞。『功過格』講,這個《功過格》我們看《了凡四訓》,雲谷禪師就傳授袁了凡先生《功過格》,每一天記錄自己善還是惡,善記功,惡記過,每一天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的言行。在《功過格》也有講到,『人子當養生送死時』,就是為人的子女遇到父母「養生」,就是要照顧父母、要供養父母,或者是「送死」,辦後事,這個時候,應該要『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想』。「少生一子」,意思就是說,比如說兄弟兩個,你就不要想到那我哥哥你要出多少,大家來平分。遇到要養父母,或者父母過世要處理後事,就不要想說還有哥哥、還有弟弟,就不要想這個。要怎麼想?要想父母少生一個,意思就是說如果兄弟兩個,只有我一個,我自己都來承擔都沒關係,就是不去計較。所以做父母的,過去也常常聽人家講,兄弟好幾個,然後父母親年紀大了,這個月住大的兒子家裡,第二個月住老二的家裡,兄弟有這樣分的。我也曾經聽同修跟我講,好像一個住在雲林的,說上來台北,好像他時間到了,要送去雲林。好像他媽媽說,多給她住幾天!他說不行,時間到了,要馬上下去。做父母的人,大家想一想,那個心情是什麼感受?多待一天都不行,多待一個小時都不行。所以有一些老人如果這樣,他真的一氣之下不如去住養老院。所以兄弟之間對父母就不要計較,父母他喜歡住哪裡就讓他住!如果兄弟姐妹要供養父母,來請父母,父母願意去就去,他不願意去,他習慣住這個地方就讓他住。這樣兄弟之間,不要去計較這個。就好像父母只有生我一個,就我一個,當然我自己要負擔,這個計較的心他就會放下了。『當析產受業時』,「析產受業」,就是分割財產,指分家,或者繼承前人的基業,這些事業。『應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譬如父母只生兩個,那你就想父母生三個。這個什麼意思?比如說父母生兩個,一百萬的財產,一個人分五十萬,如果哥哥分多一點,弟弟會計較;弟弟多分點,哥哥也會計較。應該怎麼想?就是多生一個。比如說兩個,多生一個就三個,原來是兩個人分,現在變三個人分。比如說一百萬,三個人,一個人就三十幾萬了;實際上只有兩個人,如果哥哥多分一點,或者弟弟多分一點,就想父母生我們三個人,三份,我這邊分的還多一些了,這樣連計較的心也就放下了,就這樣去想。

  所以延伸到家庭,很容易計較。以前我在俗家的時候,我三嫂剛剛娶過門,原來我三嫂還沒有過門,我們兄弟、父母的衣服都我妹妹在洗。我三嫂娶過門,我妹妹就不洗了,她說娶嫂嫂了,這個嫂嫂的事情。後來被我母親罵,她說妳三嫂還沒有過門,妳還不是這樣,妳就想她沒有過門,就是只有妳一個,妳負責。那妳平常不是也是這樣過去!妳也沒有少一塊肉。所以遇到這個,你看這個也會計較,洗衣服也會計較。沒有娶過門,她洗了也沒事。但是我媽媽就叫她想,妳就當她沒有過門,嫂嫂沒有娶進門,跟這裡也是同樣的意思。好像多生一子,或者少生一子,你就這樣想,這個心就比較能夠放得下了。

  『觀趙君所為』,觀趙彥霄他對他哥哥這樣的作為,所作所為,『何嘗有財產之見』,他根本心目當中都沒有跟他哥哥計較這些財產的,沒有跟他計較財產這種意思在心中,沒有。「何嘗有財產之見在其意中哉」,沒有分財產的意思在他的心中,他沒有,他才能做到這樣。

  好,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徵事【至性感人】

  這也是出自於《功過格》。

  【歸安嚴溪亭鳳。天性孝友。與同邑施翊之。乘舟。施愬兄分產不均。公頻蹙曰。吾兄懦。吾正苦之。使得如令兄之力。可以盡奪吾田。吾復何憂。因揮淚不已。翊之惻然感悟。蓋相之。與翊之。兄弟也。皆以知州致仕。因田產而成隙者。累年矣。自是兄弟交讓。終身無閒言。】

  這個是『至性感人』。『歸安嚴溪亭鳳』,「歸安」,是個地名,現在大陸浙江省湖州市,這個湖就是三點水的湖,湖州市。「嚴溪亭鳳」,是一個人的名字,就是嚴鳳,明朝人,他的字叫季祥,號溪亭,一般人稱他溪亭先生。他是明朝孝宗弘治十四年辛酉,西元一五O一年舉人,他考中舉人。後來授分宜知縣,還有南昌同知,做到鎮遠知府,他官做到刑部郎中。嚴鳳他這個人,『天性孝友』,他的天性。「孝」,就是對父母孝順,「友」,就是對兄弟友愛,兄友弟恭。『與同邑施翊之』,他的同鄉施翊之,『乘舟,施愬』,「愬」,就是訴說。施翊之就跟嚴溪亭講,他跟他哥哥分財產不均,『兄分產不均』,意思就是財產分得不公平。『公頻蹙曰:吾兄懦』,「頻蹙」,就是皺眉頭,一直皺眉頭,他就講我哥哥很軟弱。「懦」,懦弱。『吾正苦之』,他說為這個他相當的苦惱。『使得如令兄之力,可以盡奪吾田,吾復何憂。』他就講,我哥哥就很懦弱,沒有能力,我真是苦惱這個。如果有像你哥哥那樣的力量,可以把我的財產、田統統奪過去,我就沒有什麼憂慮的。

  『因揮淚不已,翊之惻然感悟。』施翊之聽到嚴溪亭這麼講,就非常感動。施翊之講跟他哥哥分財產不平均,他哥哥分的比較多。嚴溪亭他就講,你哥哥有這個能力,他分比較多,我正在憂愁我哥哥很懦弱,沒有你哥哥那樣的能力。如果我哥哥像你哥哥那麼有能力,我的財產統統給他,我就不用憂愁了。所以施翊之聽到,怎麼會差那麼多!「惻然感悟」,他忽然覺悟了。『蓋相之,與翊之,兄弟也,皆以知州致仕。』後來都是做官做到知州,知州就現在的州長。『因田產而成隙者,累年矣。自是兄弟交讓,終身無閒言。』施翊之就是為了跟他哥哥分財產,兄弟造成隔閡,受到嚴溪亭的感化,後來他整個改變過來。本來好幾年兄弟之間,那個隔閡總是無法化解,從那天開始,他整個改變過來。你看人家怕他哥哥沒有能力把自己的田產拿過去,我還在跟我哥哥計較,他聽到就很慚愧。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兄弟交讓」,都讓給他哥哥,「終身無閒言」,自此以後,施翊之他們兄弟之間就沒有閒話了。過去好幾年都互相在講閒話,都為了分財產,受到嚴溪亭這種教化,做一個大轉變。原來兄弟是相爭,現在變成相讓了。我們再看下面周安士的評語:

  按【嚴公之致仕也。兄貧且老。迎養於家。每宴客。必兄執爵。公執箸隨後。一日進箸稍遲。兄怒。批其頰。公欣然受之。終席盡歡。酒罷。送兄入臥。次旦。天未明。隨至榻前候問。未幾兄卒。哭葬盡禮。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對施之言。字字由中而發矣。】

  周安士把嚴溪亭他的生平事蹟在這裡再補充說出來。『嚴公之致仕也』,「致仕」,就是當官。嚴溪亭的哥哥,『貧且老』,「貧」,就是沒錢,而且又老。所以他就迎接到他家去供養,去撫養他、照顧他,照顧他哥哥。『每宴客』,每一次請客。『必兄執爵』,「執爵」,就是盛酒的禮器,古代青銅那個爵,大家如果去故宮看過夏商周,有三隻腳,那個爵,飲酒的禮器。所以請客他必定請他哥哥來執這個爵,讓他哥哥在前面,『公執箸隨後』,嚴溪亭他就拿著這些走在後面,他哥哥走在前面。『一日進箸稍遲』,這個「箸」是筷子,就是好像給他準備餐具慢了,他哥哥很生氣,『批其頰』,「批其頰」,就打他的嘴巴。嚴溪亭沒有生氣,他哥哥一氣之下就把他打嘴巴,他沒生氣。『公欣然受之』,而且很欣然、很坦然接受,他沒有生氣。『終席盡歡,酒罷。』他哥哥打了他,他還是欣然接受,他準備得太慢了,這個酒席還是大家歡歡喜喜,就這樣結束了。

  酒席用完之後,『送兄入臥』,就送他哥哥去休息。『次旦』,「次旦」,就是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天未明』,天還沒有亮。就『隨至榻前候問』,就是說好像父母不在了,兄長就等於父親,每天都到他的床前去給他問候,看他睡得好不好,給他問候。這個做弟弟的,真的沒話說了。『未幾』,就沒有多久,『兄卒』,他哥哥就死了。『哭葬盡禮』,盡喪葬之禮,很哀傷。『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對施之言,字字由中而發矣。』這個嚴公,就是嚴溪亭先生他事奉他的兄長是這樣的,對待他兄長是這樣的,所以他對施翊之講的話,他不是講好聽話,因為他自己本身真的是這樣做。所以他跟施翊之講的話是「字字由中」,就是由心中講出來的真心話,由中而發。不是說自己做不到敬兄,然後勸他要敬兄,不是的,他自己真做到,做到敬兄。所以他對施翊之先生講的那些話,都是由他心中,真心裡面發出來的,句句是真話。

  好,「敬兄」這兩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總是兄友弟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要和好,要和諧,不要計較,這樣就能和睦相處,孝就在當中。下面是:

  【信友】

  《文昌帝君陰騭文》它的原文,『信友』。下面是發明,發明「信友」這兩個字,請看這個文:

  發明【據字義言。則多人為朋。少人為友。然此處不必強分。凡同朝。同類。同窗。同事者。皆可為友。信即不欺之謂。非獨指踐言一端。】

  我們先看這一段。『據字義言』,「據」,就是根據,根據這兩個字的意義來講,『多人為朋』,就是很多人叫做「朋」,人比較少叫「友」。『然此處不必強分』,就是說這個地方也不必特別強調要去分是朋還是友,朋就是多一些人,友就少一些人,這個地方不必要勉強去區分朋友,友就是朋友。『凡同朝、同類、同窗、同事者』,「同朝」,就是當官,當官在朝廷,大家在一起,同一個朝廷當官的;「同類」,是同個族類,我們現在講族群;「同窗」,就是同學,古時候同學叫同窗,一起在學習的;「同事」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皆可為友』,這個都可以稱為友,友就很多了,在五倫裡面,朋友也是一倫。『信即不欺之謂』,信友,朋友有信,朋友當中就是有信用。信就是不欺騙,朋友之間都很誠實,都有信用,講信,不欺騙、不欺詐,這個意思。『非獨指踐言一端』,「踐言」,就是履行諾言。好像答應朋友的事情,一定給他辦到,這個當然是信,這個叫信用,但是不止這個,信就是不欺,不欺騙。

  【是故謀事不忠。非信也。】

  『謀事』,就是做事不忠,『不忠』,就是說沒有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這就不忠。「不忠」,就非信,不是信。所以做事要把這個事情做好、做到位,這才是忠。

  【負人財物。非信也。】

  虧欠人家的財物,佔人家的便宜,這個也是非信。

  【面譽背毀。非信也。】

  『面譽』,當面對朋友讚歎他,背後再講他一堆壞話,這個也不是信。如果朋友有過失,你應該當面勸他就當面勸他,不能勸,也不要在背後去講他的不好的。如果在背後講不好的,當面又對他很讚歎,這個朋友當中就沒有信。

  【緩急不周。非信也。】

  『就是危急,發生變故的時候,沒有去接濟、去幫助、去救濟,這個也不是信。

  【知過不規。非信也。】

  朋友有過失,你不私下給他規勸,這個也非信。但規勸不要有第三人在,要給人家留面子。規勸,也要看他能接受到什麼程度,你才勸,不然你一番好意,你勸他反而變成結冤。所以蔡老師講《群書治要》、《弟子規》都講得很詳細,大家可以多聽聽。

  【絕其不信之端。所謂信者。在是矣。】

  以上舉出來不信的這些方面避免,這個就是信,信就是在這個裡面了。這講信友兩個字。

  下面也是附公案兩則,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公案我們就留在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