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佛弟子如何報親恩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集)  2021/5/1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50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昨天跟大家講到「忠主」的道理以及兩個公案,我們今天接下來看:

  【孝親】

  請看經文,『孝親』這兩個字。下面「發明」,周安士居士發明「孝親」這兩個字的道理,這個道理很深廣。我們一般講孝,有世間孝、出世間的孝。世間的孝,我們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出世間的孝,一般人就不能理解了,要學佛的人,聽到佛在經典給我們講三世六道輪迴的真相,我們才能夠知道佛教講的出世間的孝。所以出世間的孝道,一般世間人就比較不容易理解;講到現前這一生、這一世的孝道,一般人都能夠理解。所以這個孝有世間的孝親、出世間的孝親。世間的孝親,讀我們中國儒家有一部經典叫《孝經》,這也是孔子當年的著作。這個《孝經》,這是講世間的孝,怎麼樣來孝親。所以儒家這部《孝經》也就代表世間的孝道,做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你在什麼身分、什麼地位,你應該怎麼做才是盡孝道。所以從天子一直到庶人(做皇帝到做平民百姓),講的孝都不一樣的。

  不但孝親講的有分身分、地位的,你在什麼樣的身分、什麼地位,怎麼做才是盡孝。就是《論語》,孔子的學生向夫子請問,怎麼樣做才是孝?不同的學生問,夫子回答都不一樣。同樣是問一個孝,問孝是一樣的,但是夫子回答不一樣。你看孟懿子請問孔子,「我要怎麼做才是盡孝道?」孔子就給他回答,「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是孔夫子回答孟懿子的孝。生,父母在生的時候,依照這個禮來奉事,;父母死了要葬之以禮,葬有葬禮,要符合父母在社會上的身分、地位,依照這個禮給他葬,不能太過或不及,隨隨便便,這個不可以的,就不孝了。「祭之以禮」,祭就是祭祀,像我們現在講祭祖。以前我小時候都有祭祀,祖先(先人)過世,每一年忌日要拜。所以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個就是盡孝了。另外一個學生問夫子說,「我應該怎麼做才是盡孝?」夫子就給他講,「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兒女生病,你照顧好你的身體,不要讓父母為你操心,你就是盡孝了。所以就是世間的孝,每一個人去問孔夫子,夫子回答也不一樣。這就是跟佛教學一樣,應機說教,他是什麼對象、他是什麼情況,針對他的情況來講。所以孝道也是深廣無際的。

  出世間的孝,在佛門,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稱為佛門的孝經。為什麼稱佛門的孝經?因為釋迦牟尼佛他出生七天,他母親就過世,過世生到忉利天。因為是佛母,所以福報很大,生天了。人間沒有那麼大的福報讓她享,所以她往生到天道去了。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他小時候,他還沒有成佛的時候是悉達多太子(他的俗名叫悉達多)。一般人看,這個小孩很不幸,出生七天母親就過世了,但是他母親是生天享天福了。佛成佛之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快要入涅槃,要入涅槃前三個月,他就升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我們讀《地藏經》前面都會讀到這一段,「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就是特別為他母親來講經說法。因為一生都沒有跟他母親在一起,現在快要入涅槃了,他知道母親在忉利天,就特別升天為母親說法。為母親說法,這個很明顯是報母恩,報母親的恩德。

  佛用什麼來報答母親的恩德?就是為母親講經說法,報答母親的恩德。講什麼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這部經報母恩的。講這部經的內容,兩個具體的代表,還有一個長者子、兩個國王,這也都是孝親的代表。你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光目女跟婆羅門女的母親死了,不曉得去哪裡了,很傷心,晝夜思念母親,所以去求佛,佛給她指點。所以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從這個我們就很明顯的看到是孝親,就是出世間法的孝親。出世間法的孝親有講到超度,超度,我們現在說做法會超薦,經典理論依據就是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以《地藏經》是超度的主要一部經典依據,你看我們現在講「做七」,那個做七是出自於《地藏經》。《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七七日內」,做七。你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她們兩個的母親在生都是不信三寶、造惡業,殺生、罵詈,墮到地獄去,這個孝順的女兒把她從地獄超度到天道去,就是根據這部經。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儒家有一部《孝經》,佛門有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地藏經》它是講三世因果輪迴,一直到成佛,這個是世出世間法都有。儒家偏重在世間的孝,《地藏經》世間、出世間的孝也都具足、都圓滿。所以孝,它是深廣無際的。我們看發明的頭兩句:

  發明【甚矣。孝之難言也。】

  『甚矣』是一個感嘆詞,意思就是說「孝」這個字它的義理深廣無盡,很難一言就說盡了。實在講,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建立在「孝」字上面。你看《弟子規》,「入則孝,出則弟」。道家也是講孝。佛家,我們大家都修淨宗,大家如果讀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修淨業的正因,三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孝養父母也就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的基本,也是大根大本,淨業正因的大根大本。要怎麼樣做才是孝?每一個人不一樣,《孝經》裡面講的身分、地位不一樣,你要怎麼做才是孝。我們從淨業三福這十一句經文,實在講,大家仔細去參。你看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就是「奉事師長」,就是尊師重道,第三句「慈心不殺」,第四句是「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

  第二福第一句就是「受持三皈」,三皈依,「具足眾戒」,這個具足眾戒從五戒開始,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戒律威儀,這是第二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我們一般講修人天福報;第二福是出世間二乘福,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修的福。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你看大乘,不是小乘;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講經說法,這是第三福,大乘菩薩福,弘法利生。這三福的根本就是「孝養父母」,我們也可以說後面這十句都是落實第一句「孝養父母」。你看「奉事師長」,你在學校尊重老師,好學,跟老師學習,尊重師長,聽師父的話,這個是孝親。如果說我在家裡很孝順父母,在學校我就不尊重老師,也不聽話,也不喜歡學習、不好好學,這樣就不孝了。所以你跟老師學,你要好好學才是孝。

  第三句「慈心不殺」是孝親。但是慈心不殺這個孝親,《安士全書》分析這個因果分析得非常透徹。為什麼慈心不殺,你不殺生是孝?這個一般世間人他就不懂了。慈心不殺是落實孝,修十善業也是孝養父母,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志。你說在家裡我很孝順父母,但是在外面無惡不作,一天到晚讓父母操心,那你說你弄再好的給父母吃也是不孝,不是真正的孝。做父母的一天到晚替你提心吊膽,你再多的錢供養父母,弄再好的給父母吃,給他住得很好,這也不是做到真正的孝。所以無惡不作,這是不孝。

  入佛門,受三皈依就提升到出世間孝;再受個五戒、八關齋戒,這也是落實這個孝,提升了。父母總是希望兒女不斷的進步、提升,他才歡喜,從世間聖賢提升到出世間的佛菩薩。所以後面,「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講經說法,這個是大乘菩薩福,也是落實孝養父母。我們淨老和尚也是表現這樣給我們看,他一生講經弘法六十年,度人無數。雖然沒有在父母身邊去奉養父母,但是他這個功德迴向給父母,父母的福報就很大了,那是真正的孝養父母。所以你看淨業三福這十一句,後面這十句經文大家仔細想一想,是不是都是落實在第一句「孝養父母」的?也就是說,後面這十句是第一句的展開。我們要這樣看,才知道這個『孝之難言』,「難言」就是你很難幾句話就講清楚。我們再看下面:

  【《詩》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之所以致於親者。其能勝於天乎。】

  這段舉出《詩經》,《詩經》講『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四書五經、十三經,《詩經》是很早的。你看《論語》,孔子就講了,「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不去學禮節,在社會上很難立足,不懂禮貌;不學《詩》就不會講話,不會表達。《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以以前古時候人民有什麼意見,透過詩來表達,那這個政府官員到每個地方,聽聽這個地方他們唱的詩歌,就知道這邊民間需要什麼。我們的政策辦得好不好?很好,他們唱出來詩就讚美、讚歎;如果有缺陷,他們聽了也知道哪些地方要改進。透過這個詩,不是像我們現在用罵的,現在議會指著鼻子罵的,跟那個不一樣。他為什麼要罵?因為他沒有學《詩》,他不會講,不曉得怎麼表達,只好用罵的。現在立法院、議會不都是用罵的嗎?他們就是沒有學《詩》。學了《詩》,他們就知道怎麼去表達了。

  《詩經》裡面有這句話,講的「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對父母的恩德,實在很難去報答。所以昊天罔極是比喻蒼天無窮,我們看天空那麼大,比喻父母的恩德像蒼天那麼廣大,無以回報,怎麼去報?如果不學佛,實在講,這個孝怎麼報都不會圓滿。這個孝要怎麼樣才圓滿?你成佛才能圓滿,你不成佛都還不圓滿。所以這是形容父母的恩德很難回報。

  『我之所以致於親者』,「我」就是我們,「所以」就是用來奉獻給父母親的,『其能勝於天乎』,怎麼能夠超過那個天?我們父母的恩德像天那麼大,我們能夠奉養父母的很渺小,所以無以回報。但是現在如果不要說你去奉養父母,奉養父母的錢、買好吃的、買個房子很好,供養父母住,這個父母當然是很歡喜;就是你比較關懷父母,父母都感到很安慰。實在講,天下父母心,父母對子女,他從來沒有想要你回報什麼。但是子女如果懂得一點點孝,做父母的人也就感到很安慰了,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讓父母傷腦筋的、頭痛的太多了,讓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也太多了。父母就為兒女操心一輩子,操心到死還在操心。所以現在也不要說你供養父母什麼,你就不要讓父母太操心也就算很好了。所以這裡講,「所以致於親者,其能勝於天乎」,父母的恩德像天那麼大,你用什麼去回報?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

  【古今勸孝書。所在多有。姑述其罕見罕聞者。】

  周安士居士講『古今』,他是清朝康熙年間那個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三百多年,他這個「今」是三百年前那個時候;「古」就是清朝康熙之前的,一直到遠古,那個都叫古。自古以來勸孝的書,『所在多有』,勸孝的書就很多,也很普遍,但是現在很少。在清朝那個時候,民風還很純樸,雖然不如以前,比我們現在不曉得好幾十倍、幾百倍了,所以在社會上勸孝的書也是相當多。「所在多有」,就是說每個地方也都有這些書,就像我們現在說結緣的,很多,你到處可以看得到。『姑述其罕見罕聞者』,「姑述」就是說姑且他來講述一些一般人比較少見到的、比較少聽到的。因為一般人接觸到勸孝的書都是大家常常聽到、常常看到的,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世間的孝,比如說《二十四孝》,這個大家都常常聽。有一些廟宇它也都雕刻二十四孝,像我的俗家汐止拱北殿,那個仙公廟它以前也有刻,刻在牆壁。孝子的這些故事,一般都很普遍,勸孝的這些書都很多,大家比較常見、比較常聽到。周安士居士這裡要講的就是一般人比較少聽到、少見到的,但是很重要。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人而不知有後世。不信有因果。是猶盲而無見。聾而不聞。真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也。何則。自己不知後世。則亦不知親有後世。而所以欲致其愛敬者。暫矣。自己不信因果。則亦不知親有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也是《安士全書》發明「孝親」這個道理的一個特色。一般講的都是世間眼前的孝,沒有講到因果,三世、六道輪迴這個因果一般世間人就沒有講到這方面,只是講眼前這一生、這一世的孝道,所以周居士就特別提出來,這就講到佛法的孝了。『人而不知有後世,不信有因果。』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我們有來生、有後世,他也不相信有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信因果,『是猶盲而無見,聾而不聞』。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他不知道有來生、有後世,也不相信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事實,就好像一個人眼睛瞎了,他看不到,明明眼前很多東西,他見不到;聾而無聞,有聲音,他聽不到。就如同眼睛瞎了、耳朵聾了,看不到、聽不到,這樣的人,『真天下之窮民』。這個「窮」不是說他沒有錢、他沒有地位,他可能做皇帝,現在講做主席、做總統、做總理,他有人間的榮華富貴,很有財富的大企業家,錢很多,事業做得很大,但是怎麼樣?他如果不知道有來生後世,也不相信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這個事情,他就很窮,那個叫窮民。這個窮不是他物質上窮,他物質太豐富了,但是精神生活就非常貧窮了。所以世間人以這個標準來看,窮的人太多了。你不相信有六道輪迴、有因果報應,也不相信有來生後世等等,這些你統統不相信,真窮!為什麼會這樣?『而無告者也』,沒有人告訴他。「無告」形容窮困痛苦,你沒有地方去投訴、你沒有地方去講。所以沒有學佛,對這些真的都不懂,佛經常常講「可憐憫者」,很可憐。

  下面再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說這些是窮民?他如果不知道有來生後世、不相信有因果報應,就好像眼睛瞎了、耳朵聾了,真的是天下的窮民,「而無告者也」,沒有人跟他講,他也沒地方去投訴。『何則』,「何則」就是為什麼會這樣?『自己不知後世』,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來生、有後世,『則亦不知親有後世』。如果他不知道自己有來生、有後世,也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當然他也不知道他的父母親有來生、有後世。比如說有的人他不相信有六道輪迴,人一生死了就沒有了。他自己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那父母親死了也什麼都沒有了,沒有六道輪迴、沒有來生後世,他不知道、他不相信。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說孝養父母,愛親人,『而所以欲致其愛敬者,暫矣』,你能夠愛敬父母也是暫時的而已,很短暫的。你能孝順父母,你能孝順多久?很短暫。為什麼?因為你只知道這一生,不知道有來生、有來世,也不相信有因果報應,那你孝敬父母就很短暫了,只是眼前大概供養一下父母物質上的生活;更好一點的,養父母的心,讓父母得到歡喜。但是這也是很短暫的,父母能夠給我們奉養幾年?過世了也就沒有了,所以就「暫矣」,就暫時的、不久,短時間的。所以連貫上面的文,我們給它連起來講,這個意思就是指,如果不知道有來生後世,不相信因果報應,對父母的敬愛只有侷限在這一生、這一世,就是非常短暫的意思。

  下面講,『自己不信因果,則亦不知親有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上面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來生後世,也不知道父母親有來生後世,所以能夠愛敬父母的時間很短暫,一生而已。這一段是自己不信因果,當然也不知道父母親有因果,認為因果是迷信。現在人你跟他講因果報應,他說迷信;他自己都認為迷信,當然他也不知道自己有因果,父母親也有因果,他不相信。你不信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父母親有這個苦患,你能夠為他去掉多少?也是眼前而已,眼前就是父母親有病去看看醫生,治療治療,大概也是這樣。其他父母精神上的痛苦種種的,生老病死這些問題,他也沒有辦法去幫助父母。這個就很小了,能夠幫助父母去掉痛苦、災患的,這個也很小。下面舉出母雞來給我們形容:

  【余見母雞之伏雛。而嘗惕然自凜也。方其舒翼而護子也。子母甚相愛也。】

  『余』就是周安士先生他自稱。「余」就是我們現在講我,我看見『母雞之伏雛』,「伏雛」就是禽鳥在孵卵。我們看有翅膀的叫飛禽,雞有翅膀,雞是卵生的,所以母雞孵小雞,這是指很幼小的飛禽走獸這一類的。『方其舒翼而護子』,就是展開牠兩隻翅膀來保護牠的孩子,孵卵讓小雞能夠出生。我們小時候,鄉下有養雞,像我家以前我父母都有養雞、養鴨,母鴨帶小鴨、母雞帶小雞,這個我小時候在我們家裡看得很多。你看到這個,母雞帶小雞、母鴨帶小鴨,『子母甚相愛』,是不是跟人一樣?一樣,人做母親的也愛護自己的子女,你看動物也是一樣。所以母愛它是一種天性,她保護她的子女。

  大家如果有到過我們雙溪,雙溪有一種鳥,藍鵲,長得滿漂亮的。在我們道場,現在飛來很多藍鵲,在平溪那邊,有一個地方藍鵲很多,所以有一間咖啡廳廣告標榜就藍鵲咖啡廳,去那邊喝咖啡可以欣賞,看那個藍鵲這種鳥。現在我們雙溪那個道場,現在藍鵲飛來很多。有一次我早上起來,樹上有藍鵲,有很多同修走過都被母的藍鵲攻擊。仔細一看,牠上面有小的藍鵲,牠以為你要去攻擊牠的孩子,母親保護牠的孩子。你看鳥跟人一樣,母愛是天性。所以這裡講到,「方其舒翼而護子」,保護牠的孩子。所以「子母甚相愛」,非常的相愛,這是天性。我們再翻過來看下面這一段:

  【曾幾何時。而次第被殺。子母各不相顧矣。吾輩為人。亦復如是。父子夫妻。方其聚首時。則難割難捨。一到生死分途。則疾病不能相代。罪業亦不能相代。甚有冥間方萬苦千愁。而陽世正歡呼暢飲者矣。錦衾徒在。欲扇枕以無從。雙鯉空陳。臥寒冰而何用。】

  這一段,『曾幾何時』就是說看到母雞跟小雞母子相愛,但是沒有多久『而次第被殺』。我以前小時候,雞大概養半年以後就長大了,就被殺了。現在聽說更快,生出來兩個星期就長大,用激生素快速成長的,時間就更快了。「曾幾何時」就是沒有多長時間,母雞也被殺了,小雞長大也被殺了,「次第被殺」。『子母各不相顧』,沒有辦法互相照顧。這個是講雞,動物當然很多都是同樣的,鴨也是一樣,他這裡舉出雞來讓我們去體會到這樁事情。下面就講到人,『吾輩為人』,雞是這樣的情況,那我們人『亦復如是』,我們人也一樣。『父子夫妻,方其聚首時』,我們父母跟子女、夫妻,大家相聚在一起,相聚的時候『則難割難捨』,大家聚在一起就很難割捨,我們一般講就很難放得下。家人在一起難分難捨,「難割難捨」,但是『一到生死分途』,一到生死也沒辦法了,「分途」,分開了,途就是道路,不一樣,各走各的。人一死,不曉得去哪裡了,也不知道,也見不到,分途了。

  『則疾病不能相代』,我們人在這個世間,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有疾病的經驗,自己生病了,至親(父母、子女)不能代替。這個我感受很深刻,我父親要過世的時候,看到那個痛苦,我是痛入心椎,刻骨銘心,我真想替他分攤一點,但是沒辦法。所以我出家的動力原來沒有那麼強烈,我父親過世,看了這個生死是真苦,苦到你沒有辦法去說得出來。我在那邊照顧、在那邊看沒有用,他在痛苦,我想替他分攤一點也很難,你只能眼睜睜看他這樣痛苦,痛苦的死去。所以「不能相代」,不能代替。在《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得很詳細,「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痛苦、歡樂都是自己去承當,沒有人能代替,至親的父母、再孝順的子女都不能代替。所以「則疾病不能相代」,生病了沒辦法代替;『罪業亦不能相代』,個人造的業也代替不了。這樁事情誰都沒辦法代替的,如果能夠代替,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替我們受罪就好了,不能代替。

  所以以前看到經典上講「代眾生苦」,我看到這一句我想不通,我說我現在肚子痛,那佛菩薩怎麼不來代替我受苦,讓我不痛?佛菩薩怎麼去代眾生苦?眾生受苦,他怎麼去代替?看到眾生還是在受苦。後來聽我們淨老和尚講解才知道,原來代眾生苦就是弘法利生,把眾生痛苦的這些根源跟大家說明,就是弘法利生。就像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就是告訴我們這些苦的原因,你怎麼會受這個苦。把正確的因(病因)給我們講清楚、說明白,然後教我們怎麼去斷除那個因,後面就沒有那個苦果了。苦的因斷了,苦果就沒有了。弘法利生很辛苦,特別是眾生剛強難化,叫他不要殺生,他偏要殺,這個很難,那後面有果報。然後佛就是忍辱負重,眾生無理,對他毀謗、侮辱,甚至陷害,他也不退願心。當然受很多苦,所以叫「代眾生苦」,是這麼代的;不是眾生的苦能夠給他代替過來,那佛也不用講經說法了。所以無法互相代替的,罪業也不能互相代替,個人造的個人要去承受,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甚有冥間方萬苦千愁』,人死了就到陰間去,「冥間」就是陰間。我們讀了《地藏經》多少可以體會一些,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講,人死了之後,七七日內,望諸骨肉為他修福。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希望陽間的骨肉為他修福。因為他陽間的這些親人沒有替他修福,就要根據他生前造的業,然後閻王要判到哪裡去,是墮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還是再往生到人道?所以人死了在陰間,七七四十九天,一直盼望陽上的家屬替他修福迴向給他,讓他到好地方去。但是陽上這些人如果有信佛、有學佛,會為親人來修福,給他迴向。如果那些子孫、子女不信佛的,他不會做這些,那他也就沒有辦法了,只有根據自己生前造的善惡業去受報。所以人死了在冥間,中陰身這個階段,「萬苦千愁」。這個我們現在還沒死,體會不到,但是我們從陽間的用個比喻。早年大乘精舍辦監獄弘法,我一個月去一次土城看守所去講講課也體會到,有一些被告還沒有判決,在那邊等,那個心情真的就是像這裡形容的,萬苦千愁。我們從陽間這個體會到,陰間那是更苦了!人死了,就要到陰間的司法院去了。但是陽上一些親屬可能,『而陽世正歡呼暢飲者矣』,陽間那些子孫在那邊吃喝玩樂,正在暢飲,他哪裡知道自己父母親死了在陰間那種情況?他體會不到。大家就吃吃喝喝。那現在有一些人看到父母死了,好像很快樂的樣子,他怎麼會去想到父母現在需要什麼、要幫助他什麼。真正的孝子賢孫他才會去想到這些,會去替父母來做這些事情。做這些事情,當然我們佛門比較具體的就是《地藏經》,超度。像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都是超度佛事,但是這些,有些人他不相信,他認為你這些是迷信,沒有科學根據。但是有佛經根據,我們是三寶弟子,根據佛經。

  所以下面講,『錦衾徒在』,「錦衾徒在」的衾就是蓋的棉被、被子。『欲扇枕以無從』,「欲扇枕」這是藉二十四孝「黃香溫凊」,早晚照顧父母。這一句就是感嘆,如果父母死了,縱使有黃香那樣的孝心,要為父母來用扇子搧枕頭也不能了。以前夏天沒有冷氣,用扇子把枕頭給它搧涼快,讓父母好睡。溫被就是冬天很冷,自己先進去棉被,讓這個棉被溫暖了,然後讓父母睡,父母就不會蓋了棉被感覺很冷,這是黃香他孝心的表現。父母死了,你想要去做這些也沒辦法了、也用不到了。父母死了,你去搧枕頭、去溫棉被,父母已經不在了,死了用不到,你有孝心也幫不上父母。只徒留錦被讓人憑弔而已,父母蓋過的棉被,孝子只能憑弔。你現在去搧枕頭、去溫暖棉被,父母用不到了,只能看看,悲傷而已,就是這個意思。

  『雙鯉空陳,臥寒冰而何用?』「臥冰求鯉」,這是二十四孝很有名一個公案。這也是感嘆父母如果死了,縱使兒子有像王祥那樣的孝心,為父母臥於寒冰,父母也無法享用。死了,他也用不到了,只能「空陳」鯉魚而已,你縱然去弄來鯉魚,父母也吃不到了。這個也就是比喻,縱然有黃香、王祥那樣的孝心,父母一旦死了,你盡孝也就達不到了。這就說明什麼?這是世間孝,世間孝只能做到這樣,父母死了就沒辦法。

  【古人云。】

  古人說:

  【孝子不忍死其親。正以吾親實未嘗死耳。】

  『孝子不忍死其親』,這句的意思是指孝子不忍心看父母死是事實。父母死了,孝子他認為父母沒有死,他不忍心。父母死是事實,總覺得父母沒有死,所以時常祭祀緬懷,還像父母在世一樣。所以在儒家,它的盡孝就是祭日祭祀,祭祀就是《論語》講「祭如在」。人過世,他的靈堂我們常常看到輓聯「音容宛在」,音就是聲音,容就是容貌,宛就是如同他在世的時候一樣,聽到父母的聲音、父母的生活習慣。所以孝子祭祀,他就是觀想父母在生的一言一動,事死如事生,死了奉祀就像在生的時候一樣。

  以前我小時候,我祖父、我父親死了,那個時候還有一些古禮,每天要供飯。這在我們佛門講供飯,在民間說端飯,就是父母在世,子女孝順要做飯菜供養父母吃。所以每天在靈前都要供飯供菜,他生前吃什麼供什麼,還有筷子。還要用個臉盆,用毛巾、用熱水,還有牙刷、牙膏,就是放著,就是好像跟在生一樣,他起來要刷牙、要洗臉。這就是古禮,事死如生的一個祭祀表現,現在這個都沒有了,現在很少看到了,我祖父、我外婆死了還有,我父親死的時候還有。以前我們祖父母、父母死了,子女(子孫)不能睡床上。所以以前像我父親他說要土葬,他說不可以給他火葬,要我們依教奉行。他也不信佛。所以買棺材,放在我三哥的房子,它是一樓的,放在大廳,然後我們這些子女都睡在棺材旁邊。要睡在地上,不能睡床上,要睡草蓆,叫守靈,這都是古禮。現在沒有了,現在父母死了,有的兒女甚至都不回來看一眼,他還是過他吃喝玩樂的日子,父母死了,好像沒那回事,這就是不孝了。所以「孝子不忍死其親」,『正以吾親實未嘗死耳』,死了,但是不願意去接受這個事實,就覺得父母還沒死,所以這樣祭祀。

  【豈特虛設此想乎。】

  這就是說死了是一個事實,你不願意去接受這個事實,認為父母沒有死,實際上他還是死了。自己一個虛妄的想法,事實還是事實。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佛言。父母之恩。世莫能報。假令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大小便利。隨之而下。亦不能報。又使盡世間珍羞。供養父母。經恆沙劫。亦不能報。由是觀之。然則佛門之所以報親者。必有道矣。】

  我們上面講,「孝子不忍死其親,正以吾親實未嘗死」,因為孝子不忍心看到父母的死是事實,但是以佛門的觀點來講,你的父母沒死。「未嘗死」就是什麼?佛在經典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死是這個身體死了,他的神識又去投胎。我們現在大家都講往生,講往生是正確的。講死,好像死了就沒有了;講往生就是死了又再去生,生了又再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個才是事實真相。所以不是說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也沒有來生、沒有後世、沒有六道輪迴,那個是錯誤的,不是事實真相,那個叫斷滅見。古印度有一個斷滅見的外道,認為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現在很多人這種看法。實際上人沒有死,是神識又去投胎,在六道當中捨身受身。我們肉眼看到的,這個肉身壞掉就是死亡了,但是我們肉身裡面的神識,佛經講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這個神識還是妄心,它還是有生滅,但是裡面有一個真的,那個真心它不生不滅。

  所以一般人不知道,根本就沒有生死。言下之意,這句也是提醒我們人要知道這樁事實,人沒有死,人死是身體壞了,再去換一個身體。六道輪迴,身體很多種,你要換哪一種?你換比現在好,還是愈換愈差?你說往生,往生到哪裡?往生去的環境比現在好,還是比現在差?所以在這句就是提醒我們要注重靈性的提升,要提升靈性,轉迷為悟。第一個階段,轉惡為善,這一生過去了,來生可以生到人天善道,比這一生好;轉迷為悟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自己懂得佛法,知道用佛法來解決生死的問題,當然也會用這個方法來幫助父母解決生死的問題,這才叫大孝,才叫根本究竟的報恩,但是世間人他就不懂了。學了佛,我們聽佛講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知道自己怎麼修、怎麼來報答父母,才是真實報恩者。

  所以這裡佛講,『父母之恩,世莫能報』,用世間的孝沒有辦法報。世間的孝,『假令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兩個肩膀,一邊擔父親,一邊擔母親,『大小便利,隨之而下』,你這樣也不能報。『又使盡世間珍羞』,「珍羞」就是珍奇美味,世間最好吃的供養父母,供養多久?『經恆沙劫』,那麼長的時間也不能報。你看用世間的孝來報父母親的恩,沒辦法回報,就是報得不圓滿,沒辦法報答的。『由是觀之』,「由是觀之」就是從這裡來看,『然則佛門之所以報親者,必有道矣!』講到這裡就講到佛法了,「佛門之所以報親者」,必定有他的道理。你看我們剃度出家要念一首偈,「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念這首偈。棄恩入無為就是了生死、出三界,才是真正報恩。如果你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你這個世間的孝怎麼報也報不了,你生生世世還是要拖累父母。唯有你出三界六道,真實報恩者,那是真實的報恩。一般人你跟他講這個他聽不懂。後面周安士居士他舉出佛經講的,我們聽了佛給我們說明,我們就恍然大悟!再想一想,真的,沒有佛法真的是沒有辦法去報答父母恩,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沒有辦法報答父母的深恩。

  我們再講得具體一點,如果沒有學佛,就是我們能報父母恩,就他在生的時候。所以我們過去也常常聽人家講,父母在生的時候多供養他是最實在的;如果父母死了,你用什麼山珍海味去祭拜他,他也吃不到了。這個說法、看法,他只知道人只有這一生、這一世,死了就沒有了,這是世間人的看法。佛法就不是這樣,死了還有,不是沒有了,這個事情是沒完沒了的。所以最具體的,父母死了,實在講,依照《地藏經》去修,這是標準的報答親恩的一部經典。你看光目女、婆羅門女,不但把母親從地獄裡超度出來,她還要發願度十方地獄眾生統統成佛,當然她母親也會成佛。你度母親成佛了,那是真實報恩者,報父母恩就達到究竟圓滿了。所以你沒有佛法,父母恩報不完,有佛法就有辦法。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這下面有:

  【下附徵事(六則)】

  附了六個公案,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

  這裡有一件事情附帶跟大家報告一下,今天下午行政院衛生署疫情指揮中心有公布一個法令,就是從下午開始到六月四日,室內辦活動,不能超過一百個,室外不能超過五百。我們在佛堂,佛堂室內,我們星期一到星期五我看是沒有超過一百個,大概最多八十幾個,但是我們如果座位坐寬一點,吃飯的時候也可以就稍微鬆一點,這個還可以。如果超過一百個,我們要辦活動,就要向政府來報備,他來檢查,這是比較麻煩一點。所以這幾天我每一天都有在看人數,像我現在起來,我有看,我剛才有算人數,我們大概三、四十個,人數沒有超過他預定的。星期六大迴向,可能會人多一點,每一次大迴向人都超過一百個。所以這個大迴向那一天,可能要採取一個報名方式的,來參加佛七的優先。後面來的,人數滿了就下次再來參加,這個跟政府配合。

  三時繫念是人更多,三時繫念恐怕我們就比較不好控制在一百個人以下,我們三時繫念大部分都超過三百個。三時繫念有一些人來了,你不讓他進來,可能不太好;讓他進來就超過人數。所以這個三時繫念,我們兩個方式,一個是暫停;另外一個就是我到雙溪山上去做,現在那個是在戶外,它那個戶外可以五百個。不過雙溪現在上山也不會那麼多人了,大概都是一百多個,因為它是戶外的,這就比較沒問題了,戶外可以五百個,我們那邊怎麼湊也湊不上五百個,所以這是一個變通的方法。我們這邊可能來的人會比較多,要上去雙溪的人會比較少,所以那邊人數不會超過。提供大家,我們這些職事大德大家研究看看,因為總是現在疫情升溫,宜蘭羅東聽說也有疫情發生,在三重、蘆洲也有,所以我們也是需要配合政府的一些防疫措施,還是以安全第一。這個是附帶跟大家報告。因為我們佛七人數不會超過一百個,這個還好,因為這個時間,很多人都在上班。星期六放假了,人就比較多,所以星期六可能就要用報名方式的,限制人數。或者是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方式,這個我們再研究。但是總之,我們還是要密切注意新聞報導,疫情發展的情況。因為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情況,我們還是要密切注意。如果這個情況有比較緩和,還是比較升高,我們都隨時做一個彈性的調整,因為這政府規定的事情,我們也沒有辦法跟他討價還價,要請大家都能夠諒解。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