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16/1/2  中國上海  檔名:WD19-025-0008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是二O一六年一月二號。我們接著再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請大家翻開書本,第十九頁。我們昨天學習到「遇佛得度」這一段公案。帝君因為發願變一條龍去報仇,傷害到無辜,被上帝處罰。在邛池這個地方,變一個龍身,沒有水,只有泥巴,而且又連年乾旱,身上又有小蟲在咬牠,可以說內外熱惱。加上身上八萬四千鱗甲當中(龍都有鱗甲)都有生小蟲在咬牠,宛轉困苦,受苦可以說不知道時間了。所以經上講「地獄一晝夜,人間五百年」。有一天忽然遇到佛了,遇到釋迦牟尼佛,牠求佛救度,放下過去的冤仇,皈依三寶。所以牠龍身也就不見了,又恢復人身,男子身。昨天我們學習到「遇佛得度」這一段。這一段,周安士居士有一段說明,可以說是一個補充註解,來給我們解釋這一段裡面的因果報應這些道理事相。

  龍,我們肉眼見不到,我們現在能見到大概是刻在石柱上的那個龍。龍我們沒有見到,我們現在到寺廟裡面看到刻的龍柱,牠那個形狀、那個樣子,他怎麼把牠畫出來、怎麼把牠雕刻出來?在我的推想當中,可能有人見過。我們淨老和尚說,他小時候見到龍,被吊在天上,但是只看到龍尾巴,龍的頭沒看到,在福建建甌。龍有沒有?我們佛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受過三皈依的佛弟子皈依法(佛不在了,就以法為中心),法就是經典,經典有記載,決定是事實真相,的確有龍、有六道輪迴因果報應這個事實。因為佛沒有妄語,我們凡夫見不到的事物,佛全部都能見到,他不是猜想的,也不是推理的,是親證的境界。所以佛經給我們講,我們就可以相信,如果經典沒有講,我們只能存疑,無法相信。這裡按經典上講的:

  按【龍有胎卵濕化四種。】

  同樣是『龍』,但是龍的種類也很多種,大體上分為『胎卵濕化』,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我們知道人是胎生的,狗、牛、羊、豬這些也是胎生的;雞、鴨、鳥是卵生的;另外還有濕生,濕生就是像濕地裡面的生物,潮濕的地方,在那裡生長的生命;化生是變化出來的。《楞嚴》講了十種,十生;一般講得簡單,胎卵濕化四種。龍的種類也有這四種生命。

  按【其間苦樂相去。不啻天淵。】

  『其間』就是這個當中,同樣是龍,但是有的龍牠過的日子很快樂,有的龍是在受苦受難的。『苦樂相去』,「相去」就是差別。『不啻天淵』,就是不止天地之別,不止天跟地這樣的差別,那個差別更大,也就是說快樂的非常快樂,受苦的非常痛苦。所以我們中國傳統,我們中國人說「龍的傳人」,好像有這個習俗,遇到龍年大家都想要生小孩,生出來就是龍子龍女。有很多人就想利用這一年生孩子,在大陸、在台灣,我聽說都有。龍年生的就很好嗎?如果我們看到這一段,「龍有胎卵濕化四種,其間苦樂相去,不啻天淵」。所以龍,你也要看什麼樣的龍,有福報的龍,還是受罪業的龍?我俗家二哥屬龍,很會喝酒,所以我們叫他醉龍。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所以叫醉龍,反正碰到酒沒有醉是不肯罷休的。

  所以這個當中,我們讀了佛經,我們的見識就廣了。如果我們不讀佛經,只相信我們現在世間人講的,真的是坐井觀天。坐井觀天,你一個人坐在井下面,然後往上面看,井的口徑不大,看天空就那麼一點點,以為天就那麼大。實際上宇宙間無量無邊的事事物物,不可思議的事情太多了,只有佛徹底明瞭。

  按【所以娑竭羅龍王云。龍趣之中。或有享福如天神者。或有受苦如地獄者。或有等於人畜餓鬼者。各隨宿業受報。】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娑竭羅龍王』講的。「娑竭羅」是印度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叫做鹹海,又翻為龍王,娑竭羅就是鹹海。我們知道這個地球上的海水都是鹹的。娑竭羅龍王即鹹海中一百七十七個龍王當中第七個龍王。我們聽過淨老和尚講《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是佛無問自說的一部經典,沒有人請問,佛自己就說,這個叫無問自說,就如同《佛說阿彌陀經》,沒有人問,佛自己主動對這些弟子來講。《佛說十善業道經》也是無問自說,佛到龍宮去給娑竭羅龍王講這部《十善業道經》。

  現在講到佛到龍宮去講《十善業道經》,在海底裡面有龍宮嗎?現在潛水艇潛下去也沒看到龍宮,就像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也沒有看到月宮,也沒看到上帝,於是乎看不到他就認為沒有,原來這是神話、傳說,一般人他總是認為這樣的。有一些是虛構的,當然我們是不足以採信。但是佛在經上講的,那可不是隨便講的,世間一般的正人君子,他都不會隨便亂說話,那何況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他講的話句句真實,也不會講太超過,也不會講不到位,十分講十分,九分講九分,不會誇張,也不會保留。

  有關龍的事情,我們看《華嚴經》。以前我剛出家,就跟一個法師,我們兩個在辯論。龍樹菩薩請《華嚴經》是到龍宮去請,我們根據記載是龍樹菩薩到龍宮請《華嚴經》到人間來,記載是這樣的。這個法師他說,這個龍宮其實不是在海裡面那個龍宮,而是印度一個地方的地名叫做龍宮。我說你講的跟這段記載不相符合,這個裡面明明是說龍樹菩薩到龍宮請到人間來,是到龍宮把這部經請到人間來,可見得真的有龍宮,不然它說從龍宮請到人間來,這個話就講不通了。既然在人間的一個地名,怎麼說請到人間來?本來就在人間。我們如果知道有六道輪迴這個事情,對這樁事情也就不會有懷疑了。在我們中國的小說裡面,這個也不是小說,像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他都有記錄這個公案,在河裡龍變成人出來。《閱微草堂筆記》不是虛構的,不是演電影編劇自己去編一個故事,不是,《閱微草堂筆記》就是像我們現在的新聞報導。

  在台灣的新聞報導,沒有限制。以前在台灣台東一個市長,他去砍了一棵千年的古樹,就被樹神砍斷他的腳筋。好像去年還前年的報紙,這個人還在,我們可以去採訪。還有,我有一次看到一則新聞(這個可能大陸看不到),那個新聞就是美國AA的飛機。以前我們去達拉斯都是飛機坐到加州,然後轉AA的飛機到達拉斯,AA它的總部在達拉斯。有一個開飛機的被附體了,開飛機的正駕駛被附體,你說危險不危險?還好沒有鬧出事情,有副駕駛在。

  這些事情,我們人生的經驗看多了。現在大陸上很多附體的,你去看那些他裝裝得出來嗎?裝的你也看得出來,不是裝的你也看得出來。所以那一年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做百七繫念,好像隔壁一個市,那個市是哪一個地方我忘記了,一個法師專門給人家做助念、專門處理附體的,反正助念只要不求病好要求往生的,都送到那邊去,他負責助念送往生。有一次他到金山寺找我,然後就跟他聊天,當然他常常接觸這個事情,常常給人家助念,常常處理附體的事情,他見聞就多,什麼樣的他都有看過。然後有一天,有一個人給他講:那是人裝的,什麼附體?他就給那個人講:他裝的,好,你也來裝看看,看你能不能像他那樣裝。他說:他頭在撞牆壁,你撞看看。所以這些事情,我們要以很客觀的一個態度去觀察,不能自己一個主觀的觀念去看。如果自己一個主觀的觀念去看,那都會看錯了,就不能了解事實真相。

  這裡講這一段就是娑竭羅龍王說出牠們『龍趣之中』差別很大的。所以不是說龍就是很好,你看什麼龍,有福報的,還是沒福報的,還是有罪業的龍?有福報,牠享福就像天神一樣,如果有罪業的龍,牠受苦就像地獄一樣,還有像人道的龍、畜生道的龍、餓鬼道的龍都有。這個什麼原因造成的?『各隨宿業受報』,各個隨著自己宿世造的善惡業受這個果報。所以這個離不開因果報應。

  按【昔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有一盲龍。居熱水中。遍身鱗甲內。為小蟲所唼食。號呼望救。】

  『昔』就是過去,『世尊與無量菩薩說法』,就是給無量無邊的菩薩來講經說法。當時有一條『盲龍』,「盲龍」就是眼睛瞎掉的龍。這條龍牠『居熱水中』,住在熱水當中,熱得不得了,而且整個身體的鱗甲裡面,還有小蟲來咬牠、吃牠,『唼食』就是咬牠、吃牠,真的是痛苦不堪,受不了了。所以『號呼望救』,「號呼」,就大聲號叫,希望有人來救牠。

  按【又有無量餓龍。淚下如雨。各問宿世因緣。】

  『又有無量』,就是數量太多了,流淚就像下雨一樣。請教世尊,牠們宿世是造什麼因緣,現在得這種果報?

  按【佛為一一開導。令其受三歸五戒。而後諸龍。得脫苦趣。】

  佛給牠講經說法,給牠授三皈依,還有授五戒,給牠說明你過去世造什麼因,這一生得這種果報。要得到解脫就是要懺悔業障、要改過,把過去那些錯誤的惡因改掉,不要再造,這樣就能得解脫。所以這些龍聽到世尊說法,各個都得到解脫。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六道眾生想要脫離生死輪迴,講經說法、聽經聞法是最主要的。聽經聞法才能明理,才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知道修學的理論方法,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可見得講經說法是佛陀教育主流的教育,這是主流的。這個公案:

  【詳大集經濟龍品】

  詳細記載在《大集經.濟龍品》,就是救濟這些受苦的龍得解脫,有這一品經。

  按【信乎。】

  『信乎』就是要相信。

  按【佛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光之所燭。能使盲視聾聞。跛行啞語也。】

  我們要相信,佛是三界的大導師,『四生慈父』,胎卵濕化四種生命慈悲之父,來救拔這些眾生的苦難。所以『光之所燭』,「燭」就是照,像點蠟燭的燭光,佛的光如果我們接觸到,『能使盲視』,你眼睛看不到的人,眼睛能看到了;『聾聞』,耳朵聾的人,他就可以聽到了;『跛』就是腳殘疾的人,不能走路的,他可以起來走了;『啞語』,啞巴的人他會說話了。這是接觸到佛光的功德利益,這些盲聾瘖啞,這些殘疾的人都能恢復他正常的能力,平常人他六根的功能就更加殊勝。所以佛光注照讓我們身心輕安,煩惱輕智慧長。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按【帝君往昔。因聞歌有感。遂至下車投拜。則智慧靈根。植之者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頓捐宿業也。】

  文昌帝君,『往昔』就是過去世,『因聞歌有感』,聽到人家唱佛歌,讚美佛的歌,他有感動,種了這個善根,所以就下車投拜。現在我們做法會,這些唱念也就是佛歌,有很多人聽到我們法會唱念,很多人也是聞歌有感。有一些人沒有學佛,他的家人過世,參加法會,他就種善根了,他就開始來接觸佛法,現在我們也看到很多。這是文昌帝君講他過去世於佛法種善根的因緣。『則智慧靈根,植之者良厚』,過去世有種深厚的善根,所以他有這個因緣,可以見到佛的慈容。見到佛就『頓捐宿業也』,「頓」就是很快,他過去造的那些惡業就消除了,我們講消業障。這是見佛的功德利益。

  所以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第十三觀,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心要很靜,心要很定,觀想才能成就。第十三觀,「觀像念佛」,觀佛像,看佛像,這個比觀想要容易,但是要有時間。在《觀經》講,「但想佛像,得無量福」,你就是想佛像,你的福報就無量無邊了。我們現在用持名念佛也功德不可思議,是最方便的一種。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則:

  【幽明交理】

  『幽明』,「幽」就是陰間,幽暗之處。這個幽,鬼道、陰間見不到太陽光,就像快下雨、陰天一樣,所以它那個世界是幽暗的。「明」就是陽間,在陽間,在人間,我們就可以看到太陽。「幽明交理」,「交」就是互相,「理」是治理,就是陰間陽間互相治理,都要治理。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帝君曰。予以先世有善政。天年甫盡。即生於順帝永和間。所謂張孝仲者。即予也。蓋猶不忘其故稱也。雖未登顯仕。然蒙上帝旨。俾予日應世務。夜治幽冥。凡人隱微之事。予皆知而籍之。以至靈鬼邪祟。無不預焉。】

  這個又是一世,這一世脫離龍趣了,脫離了。帝君他自己又講,『予以先世有善政』。過去造業,殺害很多無辜的人,受了罪報,遇到佛,業障消除了。再過去,他也是有善政,善,做好事。『天年甫盡』,剛剛壽盡,剛好他的壽命盡了,死了。死了之後,『即生於順帝永和間』,這是講他投生的時代,「順帝永和」,就是東漢。永和是漢順帝劉保的年號,這個是在西元一百三十六年到一百四十一年,順帝做皇帝也做了五年。他在這個時候降生,他還是姓張,『所謂張孝仲者,即予也』,就是順帝永和間有一位張孝仲,就是他。『蓋猶不忘其故稱也』,他也沒有忘記他過去的稱呼,過去這些稱呼他沒有忘記。

  『雖未登顯仕,然蒙上帝旨』,當時他雖然沒有做很大的官,「然蒙上帝旨」,玉皇上帝的降旨,就是叫他,『俾予日應世務,夜治幽冥』,就是白天在人間,「應世務」就是辦事,白天在陽間辦事,「夜治幽冥」,晚上到陰間辦事。換句話說,白天也要上班,晚上也要上班,白天在陽間上班,晚上到陰間上班,一躺到床上,沒有休息,要到陰間去上班。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常常引用,章太炎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好像去代理一段時間,到了晚上,他睡覺就有兩個小鬼抬著轎子來抬他去上班。這個事情,我們民間叫走陰差的。

  所以『凡人隱微之事,予皆知而籍之』,凡是人你很隱密、很微小的事情,他都知道。白天在陽間,晚上到陰間,所以人所有的事情,他統統知道,「籍之」就是把它記錄起來。我們看《太上感應篇》,「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人造善事、做惡事,這些鬼神他都有檔案、都有記錄的,文昌帝君他也是做這個職務、這個工作。『以至靈鬼邪祟,無不預焉』,這些「靈鬼邪祟」他沒有一個不預先知道去處理的。所以很多問題都是他在處理。下面這個按,這是文昌帝君講的,在東漢那個時代。周安士居士是清朝時代,相差的時間很長,一千多年。

  按【太倉有人。曾見役於冥。】

  『見役』,「役」就是役使,這個役就是我們一般講被抓公差,或者公家政府要找我們去做事情,我們一般講服役,服勞役。像台灣,我們男子二十歲就要服兵役,政府要徵召,要服兵役。『太倉』,在江蘇省最南部,『有人』,他晚上要到陰間去服役,去辦職事。

  按【每至丙夜。】

  就是到三更半夜,到晚上十二點。

  按【舉體僵冷。】

  就是每到晚上十二點,凌晨十二點,三更半夜,他整個身體就僵硬、就冷了。這個時候他的神識就到陰間去了。

  按【冥司授以一牌一杖。】

  『冥司』就是陰間的官府,好像陰間的法院一樣,「冥司」。『授以一牌一杖』,就是一個牌,「杖」就是長長,木頭的,好像我們的柺杖那樣的。一個牌:

  按【牌上皆列所拘人姓名。】

  這個牌子上面都有列出來,你今天要去抓哪些人,姓名都列在這個牌子上面。他這個杖一接到手:

  按【杖一入手。頃刻穿山入海。】

  他這個杖一拿到手,馬上他就能夠穿越高山、入到大海,就是他的行動很快速,而且沒有障礙。

  按【將所拘人負杖頭。】

  『將所拘人』,抓到的人就把他綁在那個杖的頭,綁在那裡。

  按【雖多至幾十。其輕如羽。】

  『雖多至幾十』,每一次綁了幾十個人。但是不重,很輕,好像鳥的羽毛一樣,那麼輕。他每天晚上都是幹這些事情,都去抓人的。

  按【一至天明。便與平人無異。】

  一到天亮,就跟我們平常人一樣。這個人做的時間久了。

  按【心甚厭之。百計莫逃。】

  心很不喜歡再做這個工作,但是沒辦法,他也逃不掉,反正到晚上他就到陰司去。後來他遇到一個出家人:

  按【有僧。】

  有一個出家人。

  按【勸以出家。受菩薩戒。】

  勸他出家,說你不想幹那個事情,你就發心出家來『受菩薩戒』。

  按【從之。】

  『從之』就是他接受了。聽這個僧人勸導,勸他出家,出家去受菩薩戒,他就接受了,他就出家去受菩薩戒。

  按【而後其役遂絕。】

  他一出家去受菩薩戒,陰司也就沒有再來找他了,他這個役,從此以後也就沒有了。這些事情,古今中外都有,這個不是迷信,的確有這個事情。這一則是「幽明交理」。我們接著再看:

  【流矢集體。】

  【帝君曰。予以善功世修。漸復神職。而命債未償者。猶不吾置。】

  我們看這一段,帝君又講,這是另外一則。這一則『流矢集體』,被很多箭射中身體。文昌帝君講,『予以善功世修』,我過去做很多善事,積功累德,世世修行。因為前面有造罪業,殺害無辜,遇到佛繼續修善,修善他就漸漸恢復他的神職。『漸復神職』,雖然恢復神職,『而命債未償者』,還有欠人家命債的,過去把人家殺害,還沒有償還的。『猶不吾置』,這個業力所牽他也身不由己,「猶不吾置」就是身不由己,還要去還這個命債。

  【復生於河朔。】

  『河朔』是指古代黃河以北的地區,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地區,在這個地方。就又投生到這個地方來了。

  【經云。宿世身骨。過於須彌山。所飲母乳。多於大海水。】

  這是小字,引用經典給我們講。我們『宿世』,就是生生世世,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世就有一世的身體,骨頭。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輪迴,身體的骨頭如果堆積起來,就像須彌山那麼高。每一生每一世,出生都有母親,吃母奶,吃母奶的奶水『多於大海水』,累積起來像大海水那麼多。這個小字引用經典給我們提示出來,也是告訴我們,在六道輪迴,如果不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事情沒完沒了,是非常痛苦的一樁事情。這個也是勸我們要覺悟,要發心求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才能得到自由,究竟解脫。現在的人講自由,實在講,哪一個人有自由?都是受業力所牽,因緣果報成熟了,不來也不行,緣盡了,你不走也不行,自己無法做主,哪有自由可言。所以經典講,起碼你要證阿羅漢,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才談得上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脫。大陸流行講解放,解是解脫,解放也很好,你要求解脫就要放下,所以叫解放。你放不下,你就得不到解脫。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從鄧艾伐蜀時。予為行軍司馬。勸艾從間道出。省鋒鏑之禍。迨其深入。遇諸葛瞻。許以封王瑯琊。瞻不聽。至於交綏。瞻之中堅。予所當也。流矢遍集予體。瞻方就擒。予欲營救之。而予已創甚矣。蓋向者。邛池未償之報也。】

  我們來看這一段。『鄧艾』是西元一百九十七年到二百六十四年,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八百多年了,他是三國魏(三國,就是我們常看的「三國演義」,這個魏就是曹操,曹操他建立的國號叫魏)棘陽人。棘陽是古代一個縣的名稱,在西漢漢高祖七年的時候置縣,時間大概公元前二百年,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溧河,河南省新野縣東部偏北,他是這個地方的人。「鄧艾」,字士載,他的字叫士載。古人有名、有字,他的字是他的外號。仕魏至城陽太守,仕就是做官,在魏國做官,做到城陽太守。城陽也是古郡的郡名,現在是山東省莒縣城陽鎮。太守是在這一郡當中最高的長官,他的權力很大,下面的人,他可以任免的。他是太守,都督隴右諸軍事(督隴是唐朝時置,就是現在廣西),追封鄧侯,封侯了,官位也做得很高。魏伐蜀,魏國要去討伐蜀,蜀是在四川成都。他要去討伐蜀國,艾督軍自陰平道入,行無人之地七百里,至成都,蜀主劉禪降。

  魏伐蜀,鄧艾的軍隊從陰平道進入。這個陰平道就是現在甘肅文縣鴣衣壩,這是甘肅省的陰平古道。他從這個地方進入四川,從當時魏國山東一直到廣西這一帶,要去討伐蜀國,要進入四川,從這條陰平古道進入。經過的地方是沒有人住的,沒有人住的有七百里,沒有人住的。當時的里,它是用三百六十步,就是我們一個人走三百六十步,三百六十步的距離就是當時稱為一里。三百六十步,照現在推算一華里等於是三國時候一點三三里。換算現在的公里,現在二百六十五公里是三國時候的七百里,那個時候七百里換算現在是二百六十五公里。他從這個地方進入到四川成都,打仗他打贏了,蜀主劉禪投降了。劉備的兒子,就是蜀漢最後一個皇帝,他在位是西元二二三年到二六三年,有四十年的時間。進官為大尉,這個大尉官也很大,升官了,他打仗打贏就升官了。後鍾會誣謀反,被殺,後來被鍾會誣告,說鄧艾要造反,結果被殺了。這個詳細在《三國志.魏書.列傳》,詳細的這些歷史公案在《三國志.魏書.列傳》裡面。

  文昌帝君這一世,他就生到河朔,就現在山東、山西、河北這個地方,跟著鄧艾去討伐蜀國。『予為行軍司馬』,他做行軍司馬。這個「行軍司馬」,三國魏咸熙元年,司馬昭挾魏帝止長安,這時各王公都在鄴,這個鄴也是古代一個邑名,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就以山濤為行軍司馬,所以行軍司馬這個稱號是從這裡開始,從三國的時候。文昌帝君擔任行軍司馬,『勸艾從間道出,省鋒鏑之禍』,他就勸鄧艾從間道出,可以避免鋒鏑之禍,「鋒鏑」就是被人家射箭的災禍。『迨其深入』,深入之後去遇到『諸葛瞻』。「諸葛瞻」,是西元二百二十七年到二百六十三年,是諸葛亮的兒子。遇到諸葛瞻,『許以封王瑯琊』。「瑯琊」就是現在山東的青島、臨沂境內,現在的青島市,古時候叫瑯琊。遇到諸葛瞻,「許」就是允許,答應給他封王,在青島這個地方。這個應該也是勸他就投降吧,我封個王給你。

  『瞻不聽』,他就不接受,不接受就打起來了。『至於交綏』,「交綏」就是兩軍交戰,『瞻之中堅』,在這個當中的中堅,『予所當也』,就是文昌帝君他就在中堅的。射箭,『流矢遍集予體』,「流矢」就是亂箭,被亂箭射中他的身體,箭很多都射到他的身體。『瞻方就擒,予欲營救之』,他要去救他,『而予已創甚矣』,他要去救,已經沒辦法了,因為他自己身上中的箭太多了,要去救諸葛瞻也沒辦法了,所以也就死了。這個因果,『蓋向者,邛池未償之報也』。「蓋向者」就是往昔,蓋就是因為,因為往昔他用大海水去淹縣城,淹死二千多人,他的冤家對頭只有八十幾個,可以說有二千多條人命都冤枉被害死的。害死有果報,要償命,這一世這個戰爭來償還宿債。我們知道,這些軍人大概也就是以前被他無辜殺死的人來投胎,今天遇到戰爭然後互相殺害,被殺死,該還的他就還了。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這是因果報應。所以我們從這個公案裡面知道,戰爭死的人,從因果觀來看,事實上也沒有冤枉死的人,都是冤冤相報。過去我們殺他,這一生被遇到,他來殺我們;殺我們殺過頭了,下次他再被我們遇到,我們又去殺他,互相殺來殺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我好像有一次聽黃念祖老居士他以前錄的錄音帶,他的北京腔,我聽我還可以,有些我還聽得懂。他說有一個人,知道過去世的事情,他說過去世被國民黨打死了,他就懷恨在心,然後投胎當共產黨,然後再來打國民黨。你就知道戰爭怎麼一回事了,就互相殺來殺去,冤冤相報。總歸一句就是殺生。殺人有因果,你殺眾生也有因果。所以,「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這個世間,你希望它沒有戰爭,和平,大家戒殺。不要說持到菩薩戒,持到五戒就非常好,如果能夠持到菩薩戒的不殺,連殺的心都沒有,那我們這個世間永遠和平。這世間為什麼不和平?第一條就是殺生。所以佛為什麼把五戒、《十善業道》、《沙彌律儀》、八關齋戒第一條就列不殺生?我們《安士全書》,第二個部分「萬善先資」,也是勸戒殺的。因為這個世間人最容易犯的,而且犯了之後,他還覺得這很正常的,但是他不知道,那不是正常,那有果報的。你現在要殺牠、吃牠,很痛快;將來你被牠殺、被牠吃,那就不痛快了。如果知道這個因果,我們真的就不敢再去造這個業,不造這個惡業就不會有那個惡果。下面引用《楞嚴經》講:

  按【楞嚴經中。言殺業之報。縱使經於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

  這一段是舉出《楞嚴經》當中一段經文,『《楞嚴經》中,言殺業之報,縱使經於微塵劫』,「微塵劫」是非常非常長的時間,這個不是算年的,微塵劫,以劫來計算的。這個是形容時間非常遙遠,非常久。非常久,怎麼樣?他果報會不會消失?不會,如果因緣聚會,那個果報就現前。遇到了,就會『相食相誅』,互相吃,互相殺。『猶如轉輪』,好像輪轉來轉去的。『互為高下』,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羊死了,牠也是過去世殺生,這一生被殺了,殺了,牠在畜生道業報受盡了,債還完了,牠也會到人間來。人間的人,殺生吃肉的業造多了,福報享盡了,他死了也會投胎到羊,然後換他吃牠,互相吃來吃去。所以「互為高下」。

  按【然則邛池之報。尚屬瞬息間事耳。遂謂從此帳清無欠。恐猶未也。】

  帝君這個『邛池之報』,它不是很長的時間,就是隔一世報應就現前了。沒有馬上報,也不是就沒有了,是時間未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辰未到,不是不報,只是時間不一樣,時間早晚而已。所以因緣果報這樁事情,在六道生死輪迴,永遠是這樣的。你了解這個事實,你還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好玩嗎?我看了心都涼了一半以上,真的沒意思。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則:

  【隸掌桂籍】

  『隸掌桂籍』,「隸」是管轄的意思,「掌」是掌管,「桂籍」就是凡是讀書人都歸文昌帝君管,管考試的,這一科誰能中、誰不能中,文昌帝君管。所以現在雖然不是考科舉,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相信文昌帝君,在大陸有沒有我不知道。在我們台灣,我每次到龍山寺,前面大殿供觀音菩薩,後面也有華陀、也有關公、也有媽祖,還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每一次大學聯考、高中聯考,父母都會把准考證影印放在文昌帝君前面,我看文昌帝君那個案頭(桌子)堆了一堆准考證,然後我就問:這幹什麼?他的父母親就是來求文昌帝君,保佑他的兒女考到好的學校。說明現在雖然制度不一樣,還歸文昌帝君管。上海城隍廟,它後殿也有一間供文昌帝君的,大家可以去看看。文昌帝君管文部,關公管武部。所以上海城隍廟後面兩個偏殿,一文一武,這邊是文昌帝君,這邊是關聖帝君。我們看下面的文:

  【帝君曰。上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凡士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皆隸掌焉。】

  這一段,就是管這些考試的。過去時代鄉舉考試,這些制度都屬於他管。現在制度不一樣,我看到台灣,大陸不知道有沒有,台灣文昌帝君的廟,考試,這些家長都要去拜拜,這個也說明現在還歸文昌帝君管,管考試的。這個地方,下面這個按,按就是他再把這一段的義理發揮,補充解釋。

  按【世俗若聞有人將為試官。】

  世間的世俗的人,若聽到某某人,這一次他要當考試官,知道之後怎麼樣?

  按【則鑽營者多方結納。】

  『鑽營』就是什麼?去攀緣,多方面去巴結,巴結考試官。巴結考試官幹什麼?希望幫幫忙,他如果考試,他幫忙一下,或者洩漏一下題目(現在好像洩漏題目也不可以的,大陸也不可以,如果洩漏就會處罰的),暗中送送紅包,然後偷偷告訴我,巴結就是這樣的。『結納』就是去巴結,希望走後門他能考上。

  按【雖昏夜乞哀。弗恤也。】

  雖然整個晚上乞求,但也沒什麼幫助。下面講:

  按【然彼試官者。止操一方之柄。】

  考試官他是管一方面的而已,你看文昌帝君他是全管的,他全面管的,但世間的考試官他是主持負責那一部分,『一方之柄』就是一個部分、一個範圍。

  按【不能攬天下之權。】

  不是所有都歸他管,只是在這個當中,某一部分歸他管。你求他,也只能求他這一部分,其他他也幫不上忙。縱然他能幫忙,只能幫這一部分,其他的他幫不上忙。

  按【止管一任之中。不能及三年之外。】

  『一任』就是一次。一次,這一次他任考試官,三年以後,可能又換人了。你去巴結他,現在巴結,以後也巴結不上,以後他也幫不上忙,他可能只做一任。

  按【且典司小試者。不能參鄉會之權。】

  『典司小試』,這個是小的考試。『不能參鄉會之權』,鄉考,一鄉的考試,他就不能參與了,他沒有這個權力。

  按【執掌科名者。不能任銓選之務。】

  『執掌科名』,他是管一部分,他不能擔任銓選這樣的職務。

  按【即或黜陟由我。而亦有時不效。】

  縱然,『黜陟』就是革職,都是由我來主持,有時候也不一定有它的效果,就是也不一定他就能夠做得了主。

  按【夤緣蓋若斯之難也。】

  『夤緣』就是攀緣上升,這樣多方去攀緣,想要得到這些功名,實在講非常的困難。下面講:

  按【乃有一試官焉。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憂。不採擇門第。不必費錢財。不必仰情面。自縣試以至廷對。由典史以及台衡。無不經其進退予奪。而鑽營者。反不委心結納。投其所好。可謂明智乎哉。投其所好奈何。曰。仰學帝君而已矣。流通寶訓而已矣。】

  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你去巴結世間這些考官,這些人你也巴結不完,那麼多,各人有負責各一部分的,你去攀緣,很難的。『乃有一試官』,有一個考試官,『至公至明,不病不老,不去任丁憂』。這個考試官,他是公正嚴明,他不病也不老,「不去任丁憂」。丁憂,是古時候,丁是遭遇、遇到的意思,父母,或者祖父母,直系親屬過世了,居喪,特別指官員居喪,這是叫丁憂。另外,就是男子遇到父母過世,必須在家裡守喪三年,這三年當中不可以做官,不可以結婚,人家有喜事請客不可以去赴宴,也不可以去參加考試,這三年當中都不可以,這個叫丁憂。古時候的男丁,男子叫男丁,不去任丁憂。『不採擇門第』,也不需要什麼門第、什麼身分。他也不必選擇,你是什麼樣的對象身分、什麼樣門第的人,也不必要。

  『不必費錢財,不必仰情面。自縣試以至廷對』,「縣試」就是縣裡的考試,「廷對」,就是縣的考試,考到省,然後考到皇帝那邊,現在叫中央,考到中央,廷對就是在朝廷回答皇帝的問話,就是皇帝殿試。從縣考到朝廷殿試,『由典史以及台衡』,「台」是三台,就是三台星;衡是玉衡,北斗杓三星,就是位於紫微宮帝座前的星名,用這個來比喻宰輔大臣。就是你不需要去面對這些,『無不經其進退予奪,而鑽營者,反不委心結納,投其所好,可謂明智乎』,「鑽營者」就是多方去巴結的人,你怎麼不反過來來巴結這個人?你去巴結那些人不一定有用,這個人可好用了。這個人這麼好用,你來結納這個人,那你什麼都圓滿了。「反不委心結納,投其所好」,你不來找這個人,「可謂明智乎」,就是你是有智慧的人嗎?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什麼叫投其所好。『投其所好奈何』,什麼叫投其所好?『曰:仰學帝君而已矣』。什麼是所好?就是學習文昌帝君而已,你向他學習,他的教導,你向他學習,依教奉行,就是「投其所好」。自己學習,另外一方面,『流通寶訓而已矣』,流通這個法寶,廣勸世人。如果你這樣做,那你統統不需要去巴結什麼人,你所求的都能滿你的願。這一段大概意思是這樣。好,我們這一節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當來證果」,我們下午再來繼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