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08/3/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17-0008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第八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俞淨意先生遇到灶神開示之後,從大年初一那一天開始,自己取了一個道號,叫做「淨意道人」,發誓願要除妄念、雜念、習氣。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上一集講到這一段,這段是說一開始修學的時候雜念還是很多,無法控制,『雜念紛乘』。不是懷疑就是懶惰,懈怠、退轉,精神提不起來,這是惰。『惰』是懶惰、懈怠的意思,退轉、退步。『忽忽時日』,「忽忽時日」是一天過一天,恍恍忽忽,糊裡糊塗一天又過一天,跟原來一樣。『依舊浮沉』,浮浮沉沉,就像人掉到水裡,一會沉下去一會又浮出來,浮浮沉沉。這就是剛開始修的情形。相信同修都有這個經驗,特別是念佛的人,念佛怎麼雜念還是這麼多,沒有念佛的時候覺得沒有雜念,心靜下來要念經、念佛,發覺雜念一大堆,很難控制。我們讀了俞淨意公修學的經驗,再看《了凡四訓》修學的經驗,這段跟了凡他遇到雲谷禪師開示以後,開始在修改造命運斷惡修善,前面的階段是一樣的。我們要是照樣去修,當然也不例外,也是跟他一樣,知道這個情形以後不用怕,這是很正常的,本來就是會這樣。袁了凡是過來人,俞淨意也是過來人,每個人開始都是這樣,都是進進退退。問題是前面講的要有忍耐心、要有永遠心,這兩種心很重要!只要有這兩種心,有恆心、有決心,要痛改前非,這些毛病慢慢會改掉。

  一下斷,馬上要斷得一乾二淨,這比較不容易的,這不是一般人說斷就斷得掉的。一下斷是斷不掉的,古人這些前賢都有榜樣給我們看,不是一下手就能斷得乾淨的。由此可知,聽講最重要。為什麼家師淨空上人一再強調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一遍講完了,過一個禮拜再重新開始,重頭開始講,一年當中要講十遍、二十遍,每天聽,每天講,一年下來大家都改了。為什麼?天天在勸!如果只勸一遍,講完了這本書放到書架上,束之高閣,忘記了,還是提不起來,因為忘記了,提不起來,所以不容易!可以說一百人當中聽一遍就能提起來的,恐怕一百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甚至一萬人當中找不到一個,十萬人當中也找不到一個,一百萬人當中也找不到一個,這是真的,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真正想要成就,一年當中得聽十遍、二十遍,這就不一樣,每天薰習,每天提醒,相信同修們當中,最低限度也有二分之一的人能成就,這是一點也不假。

  所以同修們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我聽過了,這一本經我已經學過了,說實在話,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天天都在學,都在重複,沒有一天不學習的,怎麼可以說學一、兩遍就可以?所以跟大家說實在話,聽這個經才真正叫有福報,你現在去聽大經大論,那個太高了,好是很好,我們做不到,做不到就沒有受用,沒有效果。聽這個經,聽《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馬上可以得到,這比較淺顯,也是我們眼前必須要修的,立刻就收到效果。諸位果然能夠以三年的時間,從這上面奠定基礎,三年以後,你再學大經大論,那就不一樣了,人就變樣了,你就是真的菩薩,到那時大經大論才能契機。像我們學淨土法門也不例外,學淨土法門,淨土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佛在佛藏經裡跟我們說,不先學小乘,先學大乘,非佛弟子。中國學佛的人自古以來學小乘的很少。小乘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在唐朝中葉以後就沒有人再學習了,在這以前還有人學。以後中國這些四眾弟子,沒學小乘,學什麼?儒家、道家,像現在淨空上人提倡的,儒家《弟子規》,道家《太上感應篇》。《感應篇》也是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一生極力提倡的一本善書,這是道家的。

  過去的讀書人,從小就接受儒、道的薰習,用儒、道的內容代替佛法的小乘法,因此學佛直接學大乘法大家有成就,因為有小乘的基礎,它是以儒、道代替小乘法。現代學佛的人,儒道不學習,小乘佛法也不學習,沒有基礎,直接就學大乘法,當然有困難!怎麼學也學不成。甚至有人愈學煩惱習氣比以前更加增長,不但沒有減輕,愈來愈嚴重,這原因就是沒有基礎。因此家師淨空上人最近這幾年一再呼籲強調,要從《弟子規》學起,如果有這個基礎,我們再學《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這就沒困難了。俞淨意這篇的重點在意惡,我們可以從意惡來對治,這是從根本修,這也是非常重要。我們有了小乘佛法的基礎,儒道就等於小乘佛法,再學大乘法才契機,才能得到受用。不然的話,說老實話不契機,也就是說還不適合我們現前的程度,我們還沒有這個程度、不夠條件修學大乘佛法,包括念佛法門在內。念佛法門也是大乘法,你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淨土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

  大乘法建立在小乘法的基礎上,小乘法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就像蓋大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跟我們說得很詳細,說修學的次第,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是人天福,是最基本的基礎。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出世間聲聞、緣覺二乘福,從三皈依開始,我們學佛大家都知道要皈依,你受持三皈、能夠落實三皈,這是第二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誦讀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這三福就好像是三層樓,第一福人天福比喻第一層樓;第二福從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第二層;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誦讀大乘是第三層,大乘菩薩福。第二福、第三福都建立在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人天福的基礎上。所以佛在《觀無量壽佛經》,在他還沒有跟韋提希夫人說《十六觀經》以前,先教她修三福。這三福說完以後,佛對韋提希夫人說,也等於是對我們大家說,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修淨土、修淨業,實際上不管修哪個法門、哪個宗派,都是修淨業,正確的修因就是這三福。可見這三福,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乃至你沒學佛要得個人天福報,都離不開這三福的範圍。我們現在看到《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包括《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是屬於第一福,人天福。

  我們現在沒有這個基礎,一開始就學大乘法,怎麼學也學不成。學不成就的原因就是沒有這個基礎,就像蓋大樓沒有打地基,怎麼蓋得起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修行人,為什麼修了幾十年還是糊裡糊塗,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這個基礎都沒有,都修得不好。《弟子規》是教我們做人,人都做不好,要怎麼作佛?佛是最高的果位,成佛也要從做人開始。因此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生前勸大家,特別勸念佛的人,要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這個基礎上,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樣才能往生西方。如果沒有這個斷惡修善的基礎,只有念佛要求往生西方,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念佛信願行,我們有信、有願,相信也發願要去西方,但是有信、有願還要有行,行是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起碼要念到功夫成片。如果沒有斷惡修善,念佛怎麼能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行不得力,不能功夫成片,雖然想往生西方,可是有障礙,行達不到標準,沒有達到經典講的「一心不亂」的標準。所以信願行缺一樣都不可以。

  所以前面「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際上,它是包括在行裡面,信願行的行裡面。這個行是助行,念佛是正行,幫助念佛功夫得力是助行。一般人如果沒有斷惡修善這個助行,念佛功夫不會得力,除了這個人過去生修的善根非常深厚,像鍋漏匠這種人,老實念佛的人。真正老實念佛的人,你仔細觀察,他真正能夠老實念佛,他當然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哪有說這個人老實念佛,他還無惡不作,常常起惡念,這怎麼算是老實?那就不老實了。所以真正老實的人,雖然你好像沒有看到他在修,但是實際上他做出來的行為跟這些都符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符合,我們可以仔細觀察。如果我們不能老實,助行就非常重要了,所以印祖才會一再提醒、勸勉我們,所以在這方面要多多留意。我們如果希望這一生有一定的成就、決定的成就,這個不能疏忽。這個如果疏忽了,經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多,思想行為改不過來,無法改變就會障礙你,這個非常重要。

  雖然這篇文章不長,如果真正落實去做,確實我們第一福的基礎就有了。所以念佛要往生西方,有信願念佛,有這個基礎,我們念到功夫成片沒有問題,絕對可以達到,可以達到第一福,這是我們這一生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起碼三福要做到第一福。所以我們做到第一福,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往生西方是下輩往生。如果能再提升,落實第二福,這樣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中輩往生。如果可以做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樣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是上輩往生。所以三福全部都做到了,這樣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是上輩往生,這是配合《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這個上中下三輩都是善人,下輩是世間的善人,中輩是出世間的善人,上輩是菩薩,發大心的善人,所以說讀誦大乘。這個基礎的修學,必須要天天聽、天天講,天天大家在一起切磋琢磨,這樣才有效果。讀了這一段,我們的信心、勇氣就要提起來。你看俞淨意先生的習氣很重,相信我們想一想自己的習氣也是如此,知道自己懈怠提不起來。我們看他怎麼修,看下面的文: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是求佛菩薩加持,求佛菩薩在冥冥之中加被我們。他的精神提不起來,心裡惡念、雜念,貪瞋痴慢、嫉妒這些雜念還是很強,無法降伏。就想到他家裡有供奉觀世音菩薩,求菩薩加持。他很誠懇的求菩薩,『叩頭流血』,就是拜佛叩地叩到頭都流血,表示他非常堅定求菩薩加持。『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再發大願,在菩薩面前發大願,「叩頭流血」再發願,願他的善念永遠純善,沒有惡念夾雜,這就叫做「善念永純」。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夾雜什麼?不夾雜惡念,實際上連善念都不夾雜,要淨念。『善力精進』,「善力」就是做善事在外面的力量能夠精進,內心的善念永遠可以純善、純正。『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這是自己要求自己,他發願如果再寬恕自己;一般不成就的原因就是對自己太寬恕,對別人很嚴格,要求別人很嚴格,要求自己就很輕鬆。我們一般說別人錯誤不能原諒,自己錯誤可以原諒,都在原諒自己的錯誤,這怎麼會成就?所以真正修行人是反過來,別人可以原諒,自己不可以原諒,不能替自己找理由。『倘有絲毫自寬』,他在菩薩的面前發願,我自己如果有一點寬恕自己的心,『永墮地獄』。發這個願很重!我們如果有辦法像他這樣發願,改過一定可以改得過來。

  『每日清晨』,他求佛菩薩加持,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是惡的力量太強了,很不容易,所以要求佛菩薩來加持、來幫助。我們從這裡看到,他『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念一百聲,早上拜幾拜佛,念一百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一百聲並不多,相信同修們念佛一天不止念一百聲,有人念一千聲、一萬聲,甚至有人好幾萬聲的也有。但是諸位要知道,恐怕我們的心不如俞淨意,他的一百聲,聲聲虔誠,真心在念,懇切的心在念。我們現在一直在念,有口無心,口念心沒有念,嘴裡念佛,心裡還是想其他的,打妄想,這是古大德說的,這樣念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沒有收心、攝心在念,沒有懇切在念,只有嘴念心沒有念。心念什麼?前面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念世間雜七雜八的,念自己的子孫,念這些,哪有在念佛?都是夾雜這些,念是有念,但是夾雜這些東西,這就不純了。所以我們念一萬聲,可能抵不上他念一聲的效果,那個心態不一樣。這就是要誠、要敬,要用誠敬心,誠心誠意去念、去修。他能夠發這個誓願,我們看到俞淨意先生這樣發願,我們也要向他學習,要學習他發的誓願。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主要要誠敬,要真心去念,不能邊念佛邊想其他的事情。想別人,想雜七雜八的,這就是夾雜,那哪裡是在念佛?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在念,其實為什麼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因為那都不是真正在念佛,念佛當中還夾雜這些雜七雜八的,這些妄想諸雜念。這個世間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掛在心裡,放不下!這樣念,就是古大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枉然是沒效果!所以念佛這個「念」字是心念,主要是心念。心真正掛念的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觀音菩薩,其他統統放下,其他不管什麼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這樣才是真正念佛,這樣才有感應。俞淨意雖然念一百聲,他這一百聲都沒有夾雜,很純!這就有感應了。有感應,沒有感應,我們自己很清楚,不用問別人。下面這是感應的情形,請看文: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夠轉變命運關鍵所在。有這一念,好!他求佛菩薩加持,虔誠在觀音菩薩面前拜佛,叩頭叩到流血,發大願,不能原諒自己,若是原諒自己,永遠墮地獄,不能超生。發這個願,每天拜佛念一百聲觀世音菩薩,求菩薩加持,從此以後就有效果出來。『從此』是從此以後,『一言一動,一念一時』,從他發這個願,求佛菩薩加持以後,「一言」是講一句話,「一動」是一個動作,「一念」是一個念頭,「一時」是任何時間,不管在什麼地方,『皆如鬼神在旁』。「旁」是旁邊,就像鬼神時時刻刻在我們旁邊,古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舉頭三尺高就有神明,照佛經講不止三尺,鬼神太多太多了,人肉眼看不到,但是鬼神看我們看得很清楚,這就是對鬼神的一種敬畏。好像有人在旁邊,我們就不敢做壞事,旁邊沒人,自己獨處就很容易放肆。所以儒家講修身養性,講「慎獨」,慎是謹慎,獨是獨自一人的時候,就要像很多人在我們身邊一樣,「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自己獨自在房間裡面,就要像有十對眼睛看著你,十隻手指著我們。我們如果有這種警覺心,自己一個人也不敢隨便,也不敢放肆,就像在人前,我們就很收歛,不敢放肆;沒人看到,就沒關係了,隨隨便便。這是沒人看到的時候,有許多鬼神在監視,不敢隨便。如果有這種感覺,這是初步功夫得力,才有這種感覺,否則的話,還是沒有感覺。沒有,就是業障之相,業還很重,還沒消除。業障重他就沒有這種感覺。他有感覺的時候,『不敢欺肆』,這是他成功的地方,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有鬼神看著我們,有這種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就不敢放肆、不敢隨便、不敢做壞事了。下面說: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乃至於植物。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面一段是從心地裡面轉過來,那顆心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好像鬼神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監察、監視,不敢胡作非為,自己一個人也不敢胡作非為,心保持著高度警覺。有這個心態的轉變,在行持方面他也轉過來了,前面心地一轉,心一轉,行為就跟著轉了,身口的行為就隨著轉了,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一切於人有利益的、於物有利益的,只要對大眾,對一切人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也好、小事也好;自己忙也好、閒也好;別人知道也好、不知道都好,都無所謂,我就是要去做,只要對人有利益、對物有利益的。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量夠不夠,我有沒有力量做這個好事?不考慮這些。我是不是能夠把它做到有始有終?也不考慮這個。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再說,這樣功德才能圓滿。

  下面註解說:「只問事之應為不應為」,就是說只問這件事應該做或者不應該做,「不問力之能繼不能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事無有不辦者」。這是說做好事,不管力量達不達得到,能不能繼續做,只是問這件事情該不該做,應該做我們就要認真盡心盡力去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有這個誠心、有這個善願,天必從之,「事無有不辦者」,事情沒有一樣辦不成的。就像二00一年年底,家師淨空上人聽說二00二年,這就是民國九十一年的時候,三三一大地震,聽說那時台灣有個大災難。所以家師提倡印《乾隆大藏經》來消災。交代悟道辦這件事,家師交代,這是要讓住在台灣的人大家來發心,大人小孩、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大家發心。但是印藏經不是印一般的經典,費用非常龐大。家師交代悟道做這件事情,那時候我聽到這是要消災的,印藏經祈求消災免難,這個事情是應該做的。家師交代的時候都沒有錢,連一塊錢都沒有,印一部藏經要花好幾萬塊,連一角錢都沒有。我們只是問這件事情該不該做,應該做,我們就要去做,沒錢也要盡心盡力去做。如果那時候我要是想沒錢就別做了,這沒辦法做,今天藏經就印不出來了,印不出來供養大家。同時大家都秉著這個念頭,這是該做的事情,都盡心盡力去做,所以那時候印藏經,我提倡從一塊錢開始,你捐一塊錢也好,多少都好。

  果然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大眾的發心,我們在這幾年當中,《乾隆大藏經》不但印了四、五千套跟大眾結緣,供養大眾,而且還編成了目錄。在乾隆皇帝的時代,編這藏經還沒有編目錄,沒有編目錄要查資料比較不方便,因此大家以前用藏經查資料,都是請日本的《大正藏》,因為《大正藏》它有編目錄。《乾隆大藏經》沒有編目錄,《乾隆大藏經》它的字體比較大,容易閱讀。《大正藏》的字體小,錯字也比較多,但是它的優點就是有編目錄,查資料容易。以後編成目錄,現在家師又請人圈句讀,一句一句加上句讀,方便大家讀誦。後來又加印了兩千套,我們社團印一千套,聽說家師那邊也印一千套,可能會增加至兩千套,這個印出來更方便。因此那次災難,我們台灣二00二年,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三十一日那個地震減輕了,確實有感應,這是大家發心、佛菩薩加持。這就是像這段所講的,只問這個事情應該不應該做,應該做的,雖然力量達不到,也要盡心盡力去做,佛菩薩會加持。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事無有不辦者,人有善緣,天必從之」,佛菩薩也會加持你,能夠成就。

  所以只要是好事,心裡往這方向去做,沒有做不到的。『皆歡喜行持』,歡歡喜喜去做。委曲婉轉,一定要把它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就叫做『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陰功」,就是做好事,不一定要讓別人知道。有時候做好事,別人會知道,不是我們自己特別去宣傳,別人知道了那當然沒關係。所以我們做好事,《了凡四訓》裡面說,「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陰功就是陰德,陰德的果報比較殊勝、比較長久;陽善呢?你能夠得到好的名聲,那也是福報。人得到好名聲是福報,但是名聲一報出來,福報就報掉了,所以有智慧的人積陰功。這幾句講的是「行持」。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