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08/3/1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17-0003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第三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看文: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

  我們上一集講過,這集大概再給大家報告一下。這是說出俞淨意公這篇傳記的年代,以及發生這個事情的地點。明朝嘉靖這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四百八十幾年,將近要五百年,『明嘉靖時』就是這個傳記發生的年代。傳記的主角他是江西省人,現在大陸上江西。他姓俞,『諱都』,他的名叫做「都」。『字良臣』,他的字號,名叫做都,字叫「良臣」。這是古時候的人有名跟字,字是外號,名是內號,所以有名有字。『十八歲為諸生』,這是俗話講的秀才,古時候讀書人考試考中秀才,秀才就是「諸生」,有了秀才的資格就能夠教學生。『每試必高等』,他很聰明,每一次考試都考第一名。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餘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這一段是講出他壯年的時候非常的潦倒,從這個文裡面我們來看,他壯年的時候,他的遭遇也非常的不幸。他壯年家境不好,『家貧授徒』,這是過去古時候不像現在有學校,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是私塾的教學,一個秀才當老師教一些學生。以前不是像現在有薪水,學校老師有固定薪水,這個學生家境若比較能過得去,過年過節供養老師就比較多一點;家境如果比較貧寒,他的供養,一般講束脩,古時候講束脩,供養老師的財物就比較少;甚至很清苦的家庭,他根本就沒有能力來供養,這也有。「家貧授徒」,教一些學生,只是靠學生一些微薄的供養,這樣的過日子。同時他也跟『同庠生』,「同庠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同學,跟他一起讀書的這些同學有十幾個人,『結文昌社』。「文昌社」,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社會團體,他這個社會團體是以《文昌帝君陰騭文》教誨、教訓的宗旨來推廣的,像我們現在講的社團性質一樣。

  《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主要宗旨就是下面講的『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這是主要的宗旨。「字」就是字紙,「惜」就是愛惜,凡是有寫字的字紙不能亂丟,在古時候很重視字紙。如果是寫壞了的字紙要怎麼處理?古時候的人都是保持乾淨拿去燒,灰也不能隨便丟垃圾桶,要找一個乾淨的袋子,比如麵粉袋、布袋,乾淨的,灰燒一段時間,把它撿一撿,給它裝在乾淨袋子裡面。如果有到大海,選一顆石頭,有船出海,或是大江、大河,把它沉在大海江河當中,不要讓它漂流在河邊。另外也是用袋子裝起來,埋在比較深山,沒有人行走的地方,埋在地下,或者樹下,不能亂丟。在我們台灣鹿港,我曾經去看,有一間廟,可能以前有很多廟的門口都還有惜字亭,專門在燒字紙的火爐。這是過去我們中國民間對惜字非常的重視。

  過去字紙確實得來不容易,過去印刷術不發達,想要有一本書、一本冊子,大部分都是人工用毛筆抄寫,一字一字抄,一字一字寫。印刷術不發達要想得到一本書確實不簡單,因此這得來不容易,很辛苦才能夠得到一本書、一篇文章,所以字紙特別愛惜,不敢亂丟。如果是壞了不能用,也是做以上我們所講的那些方法處理。字是中國古聖先賢留的文字,文字它是有教化的作用,所以文字裡面都是啟發我們的智慧。聖賢造字,倉頡造字,這有很深的道理,所以惜字也是尊敬聖賢的一種具體表現,這在民間我們都可以看到。所以我們現在台灣還有很多寺廟推廣惜字紙,現在大陸上就很少很少看到這個,在我們台灣還有很多的寺廟保留我們祖先留下來好的風俗習慣。

  現代惜字的做法,現在印刷術發達,報章雜誌,甚至佛經、佛像印在報紙雜誌,要依照以前這個方式來處理確實有困難。特別是在都市裡面住公寓式的,要燒字紙確實也不方便,因此如果有這些報章雜誌,現在有回收,回收再做再生紙,這總是比丟在垃圾桶還好,如果能夠這樣處理就很好。有字紙我們最好,現在有回收字紙的,壞的佛經、佛像、一般的書籍,我們做個回收,別隨便把它丟在垃圾桶,現在能夠做這樣的處理,這樣就很好。這是說惜字。

  「放生」,這在我們佛門裡面,在過去中國古代的社會,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儒釋道三家,我們一般講三教,三教就是儒教、道教、佛教,這三家就是教育,這三家的教育都融合成一家。像在台北縣汐止市拱北殿,供奉的主神是孚佑帝君,就是呂洞賓呂祖,我們一般民間講仙公,像木柵指南宮的仙公廟,跟那是一樣。它供奉也是供奉孔子、釋迦牟尼佛,中間是老子、呂祖,這就是傳統的儒釋道三教融合成一體。因此放生這件事情,在佛家、道家、儒家也都有在做這件好事。所以放生,我們從這裡來看,至少明朝以前就有了。我們在佛門裡面祖師的傳記裡面,大家都知道,過去家師淨空上人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談起,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禪師,在還沒出家的時候,他做一個國家的稅務官,管稅金的,他偷取國家的稅金去放生。以後被查到,皇帝要判他死刑,交代看他是不是要處死他的時候,是不是面有改色,如果面有改色就處死他,如果面不改色,才帶他來見我。

  結果到臨刑那一天,永明延壽禪師面不改色,很自然、很自在。那個監斬官就很奇怪,問說:就要砍你頭了,你怎麼都不怕?他回答,他說:我這樣死很有價值,我一條命換千千萬萬條的生命,我偷取國家的這些錢財,我不是自己去享受,是去放生,替國家修福、造福。他說:我死,死得感覺很有價值。所以他沒絲毫的驚駭。因此這個監斬官就照皇帝的交代,再把他帶回來見皇帝。皇帝問說:你這樣做法,你到底心裡有什麼希求?他說:我只是求出家為僧。後來皇帝就允許他出家,成了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所以放生這件事情,在過去很早就有了。到明朝這個時代,我們看這個文,在當時也是很流行。一直到我們今日,現在我們佛門裡面,國內、國外,特別在台灣這個地區,有很多的佛教團體,也時常有辦放生的活動。放生是佛門提倡的,戒殺、吃素、放生,這也是第一等的好事。

  「戒淫殺」,這是戒邪淫,殺就是殺生。「口過」,口過就是言語的過失。這就是佛門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五戒十善。《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講的內容也是跟五戒十善都相應,他們十多個人結這個社,做好事。『行之有年』,「行之有年」就是這樣實行了很多年,他跟大家一起結文昌社,做這些好事,做了很多年。可是俞先生『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古時候科舉一科三年,秀才考中還要再考舉人,舉人考中才有資格去考進士。古時候最高的學位是進士,考中進士就能夠做官,國家會分派官職給他。但是他考七科都沒中,一科三年,那七科沒中就是二十一年都沒考中。這是說在古時候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功名,考中進士才能夠求到一官半職,得到國家的俸祿來養一家人。如果考不中功名,家庭又沒經濟基礎,一個讀書人生活確實就非常的困苦。這是說他功名都考不中。

  生五個兒子,四個兒子生病夭折,我們現在講夭壽,沒幾歲就死了,『病夭』就是五個兒子有四個兒子生病死了,死四個。『其第三子甚聰秀』,第三個兒子很聰明,也長得很莊嚴,「秀」就是莊嚴。『左足底有雙痣』,左腳腳底有兩顆痣,他們夫婦對第三個兒子特別的愛惜,『夫婦寶之』就是特別疼這一個。但是這個第三個兒子八歲的時候,在他們住家附近遊玩而失蹤了。『不知所之』,不知去哪?沒消息。生四個女兒,『生四女,僅存其一』,生四個女兒死三個,剩一個。所以『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他的太太生九個兒女,死七個一個失蹤,我們想一想,別說死這麼多個,有的人死一個、兩個就哭得眼睛快瞎了,所以她死這麼多個兒女,哭到眼睛瞎了,這我們能夠體會、能夠理解,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當中,我們都能夠看到、能夠聽到。『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潦倒」是很落魄,「終年」是一整年都是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沒有一件好事,所以家庭貧困,困難愈來愈嚴重,「益甚」是愈來愈嚴重。

  下面說,『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這兩句也是他自己心裡有一點發覺。一般人,特別是我們現代人,沒讀聖賢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不懂得去反省、去檢討,只是會怨天尤人,怨恨別人,甚至怨恨老天不公平,還有人怨恨祖先,怨天尤人,這是很普遍。俞先生畢竟他是一個讀聖賢書的人,心裡還有一點覺悟,「自反無大過」,他也知道因果,因為結文昌社,讀《文昌帝君陰騭文》,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自己遭遇這種這麼淒慘的果報,他自己反過來反省,想一想說,似乎也沒做什麼很大罪惡的事情,為什麼他得這樣的果報?天公怎麼會這樣處罰他?好像上天不但沒有保佑他,還給他這麼重的處罰。為什麼會得到這種果報?他自己常常這樣想。當然這樣想,下面他接著就是:

  【年四十外。】

  他四十歲以後。

  【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

  四十歲以後,因為他想怎麼會這麼淒慘?也沒做什麼壞事情,怎麼會這麼淒慘?當然心裡也很不平。所以每一年『臘月終』,農曆十二月三十(有時候是二十九),就是每一年最後一天,除夕,那一天他就自己寫『黃疏』,像我們現在佛門讀疏文,用黃紙寫的。他寫疏文,『禱於灶神』,在灶神的面前祈禱。過去我們民間都有供奉灶神,特別是除夕這一天會拜灶神。他寫疏文,請他家裡的灶神,將他的疏文向上帝報告。『如是數年,亦無報應』,這樣經過好幾年,也沒報應,也沒感覺,也沒改善,命運一樣這麼淒慘。

  【至四十七歲時。除夕。】

  他四十歲以後開始每一年都有寫黃疏,請灶神代替他向上帝報告,報告他做什麼樣的好事,怎麼沒有好的果報?這樣大概經過六、七年,到四十七歲這一年的臘月三十日(就是最後這一天),這一年最後的這一天就有了感應。民間風俗,這時候灶神爺上天庭,把這一家人善惡都會上奏給玉皇上帝。所以他除夕這一天:

  【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弔。】

  這幾句我們就能想到,俞先生家境有多麼淒慘。九個子女死七個、一個失蹤,剩下的就是他和失明的太太、一個女兒,大年夜圍爐就三個人坐一起,面對面那個氣氛非常的淒涼。

  【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鬚髮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張姓。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嘆。特來相慰。】

  四十七歲那一年大年夜,跟他的瞽妻一女夜坐,忽然聽到有人在敲門,當然他起來開門。『秉燭』是古時沒電燈,點蠟燭。開門想說,大年夜這個時候怎麼會有人來找?點蠟燭,把門打開,看到一個人,這個人『角巾皂服』。古時候的人頭頂上綁一條方巾,那就叫「角巾」。「皂服」是長袍,黑色的。這種打扮在古時候是隱士用的,頭頂上綁一條方巾,不是帽子,綁一條方巾。把一塊四四方方的方巾綁起來,我們現在看古裝連續劇就能夠看到,那就叫角巾,皂服是黑色的長袍。『鬚髮半蒼』,鬍鬚跟頭髮有一半是白的了,看起來年歲大概五、六十歲,五十以上。『長揖就座』,古時候的人抱拳,這是一種禮貌,我們佛門說合掌問訊,見到人的一種禮節。「長揖」就是向他敬禮,很有禮貌向他問訊作揖就坐下來。這個人他就開始自我介紹,說他姓張,從很遠的路回來,經過你家門口,聽到你們裡面一片哀愁、感嘆、怨嘆的這種聲音,我聽到特別來慰問。這裡就是把他的來意說明了。

  【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這個『公』是俞淨意公,俞先生見到這一個人,心裡也感覺很奇怪,但是看他的儀表談吐,好像這個人很不平凡,似乎不是一個普通人,所以對他就非常的恭敬。尤其在這個時候,這個家庭這麼潦倒的時候,諸位想一想,世態炎涼!大家說什麼鬼都不怕,最怕窮鬼,看到很窮的家庭,人人見,人人怕,為什麼?怕他借錢。在這麼貧困的時候,有人來,尤其是大年夜,有人會來家裡慰問他,一般這個時候大家都回去家裡圍爐團圓,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來慰問,當然心裡非常的感激,所以對他很恭敬。『執禮甚恭』,俞先生不敢失禮,對這個人很恭敬。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

  這段文是俞先生他對張先生講的一段話,這段話照這個文來看,當然他滿腹的牢騷,牢騷就是心裡很不平。他自己確實有才有學,有才能也有學問,可是一直到這麼大的年紀,四十七歲了,『功名不遂』。讀書人唯一求的出路就是得到功名,考到功名,考中進士,才能夠有一官半職,領取國家的俸祿來養一家人。沒功名,可以說生活經濟就產生困難。而且『妻子不全』,妻是太太眼睛失明,一個人眼睛失明就等於殘廢,子女死的死,失蹤的失蹤。『衣食不繼』,「衣食不繼」是三餐都有困難。『且以歷焚灶疏』,「歷」是這幾年來,他每一年都有燒疏文,請他家的灶神送給上帝。『為張誦之』。灶神姓張名單,他燒疏文請灶神送給上帝,轉達,看能否改善他的家庭環境。這段是俞先生對張先生說出他的遭遇。他當然是說他跟同學結文昌社做這些好事,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做這麼多年的好事,自己又有才能有學問,為什麼考試都考不中?而且「妻子不全,衣食不繼」,怎麼會有這種的果報?把這些遭遇向張先生說一遍。當然在談話當中,心裡是滿腹的不平,為什麼做好事沒好報?下面就是張先生回答他,回答他的問題。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張先生就對俞先生說,我知道你家的事情已經很久了,而且知道得很清楚。換句話說,你不必再告訴我,我也知道,而且知道很久了。下面的話就有責備他的口氣,我們請看這個文:

  【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這一段的意思,在《了凡四訓》的四篇文裡面沒說到,換句話說,這篇傳記也是能夠補充《了凡四訓》它的不足,做一個補充。《了凡四訓》對意惡這部分,講得比較沒那麼詳細,這篇剛好補充它,剛剛好。所以有一個補充,也是必須的。命運這個事情,改造命運這個事情不是只有袁了凡,俞淨意先生他也遇到了,我們一般的話說是遇到貴人了,在佛門說遇到善知識來開導他。了凡他是遇到雲谷禪師,他讓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但是沒辦法改變命運,受到命運的束縛。以後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才覺悟,才知道命運原來是自己造的,自己造自己受,自作自受。自己造,自己也可以去改變,遇到雲谷禪師才知道改過自新,以後命運改變了。一個是遇到雲谷禪師,俞先生他是遇到灶神,同樣俞先生是遇到灶神給他開示,他自己徹底改過自新,一樣把命運改轉過來。

  這是灶神告訴他、指點他,指點他的錯誤是在哪裡,說你的『意惡太重』。「意惡」就是他的心裡,我們佛經講的貪瞋痴慢、嫉妒,這些惡念太多、太重。下面就是發揮,來說明什麼叫做意惡。我們讀到這些,回過頭來觀察我們自己,這樣我們才有受用。如果我們讀到這篇、聽到這個開示,我們不知道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的心念,是不是跟俞先生同樣犯了相同的錯誤,這樣我們就沒有受用。所以凡是讀到這些經典、聖賢的開示,我們都要反過來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有跟他一樣的毛病。如果有,我們也要改過來,這樣我們命運才會改善,如果沒改過來,命運就沒辦法改善。下面說,讀書積行,『專務虛名』,這是對俞先生說,說你讀聖賢書,過去古時候的人讀書也有讀聖賢書。積行就是他結文昌社,跟同學十幾個人結文昌社,實行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這就是積行,積善行,讀聖賢書來累積這些善行。但是俞先生他的做法是怎麼樣?「專務虛名」,專務虛名是做善事不實在,只是要得到一個虛名。虛名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求名聞利養,求名,實際上沒有善心,做的善事也不實在,這叫專務虛名,不是真實的。

  他自己每一年十二月最後一天,在灶神面前所燒的疏文,這些文字都是充滿怨天尤人的言語,換句話說,沒一點反省、檢討、悔改的意思。悔改就是我們佛門講的懺悔,像我們做三時繫念,或是做一般的經懺佛事都有懺悔,懺悔就是悔改。自己沒辦法發現自己的毛病,要怎麼懺悔?當然是沒辦法。張先生告訴他,說你不但沒懺悔,自己沒反省來改過,沒發現自己的錯誤、毛病在哪裡,反過來你還怨嘆上帝,以為是上帝對你不公平,他說這樣你的罪是更加的重。『恐受罰不止此也』,他說你若這樣繼續下去,恐怕受的責罰,也就是說,受的果報不只像現在這麼淒慘,還會比現在更加淒慘,會愈來愈淒慘,不但不會改善,會愈來愈淒慘。這就是灶神給他的開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就是跟他說明,果報是你自己造成的。你自己造成的,你是讀聖賢書的人,讀書人應該要明理,你不但不明理,反過來怨天尤人,怨嘆別人,怨嘆天公上帝,如果是這樣,豈不是罪業愈來愈深重?如果你若繼續這樣,不知道反省改過,將來受處罰受果報不只這樣,會比現在更加嚴重,會愈來愈嚴重。這個開示等於給俞先生一個當頭棒喝,一棒打醒他。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講到這段,下面的文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