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07/6/23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3-0029

  「佛說十善業道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一頁,我們從「正道莊嚴故」這段看起: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這是講「八正道」。首先,早上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來電,請悟道代表他向大家問好,趁現在記得趕快跟大家講,不然等一下講一講忘記了。老和尚希望我們這個講解講座,重要還是要念佛,他特別提到現在災難一天一天的逼近了,我們要提高警覺。這個講座是信解,我們行在念佛,往生淨土是證,我們要信解行證。

  『正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第一個是「正見」,第二、「正思惟」,第三、「正語」,第四、「正業」,第五、「正精進」,第六、「正定」,第七、「正念」,第八、「正命」,這是八種正道。正的標準,最高標準就是自性,凡是合乎自性,與我們自性相應,這就是正道,這是純正的一個標準。接近這個正是四聖法界,阿羅漢、緣覺、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四聖法界,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但是還沒有破無明,還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但是他已經斷三界這些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迴。他接近這個正,他還不是純正,相似的正。我們六道以佛的這個標準來講,六道在生死輪迴是不正,不正確的,也不是正常的享受。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個正。

  八正道第一個正是最主要的關鍵,第一個「正見」,見解的見。見解如何才是算純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念佛法門講理一心不亂,那就是正見。這個正見就是《妙法蓮華經》講的,《法華經》講的,「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就是要讓我們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佛的知見,為這樁大事情出現在這個世間,讓我們大家都能夠悟入佛知佛見。佛知見就是正見。所以這個正的最高標準是在見性。從見性以下,四聖法界,我們現在見思煩惱沒斷,無明也沒破,那我們的正見依靠什麼?依靠三寶、依靠經典、依靠善知識的指導,我們的見解才不至於偏差錯誤。有了正見,以我們現前的層次來講,我們依照佛經的見解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見解,我們目前可以修的。比如我們這個《十善業道經》,佛跟我們講的十條善業是正見。過去我們沒有學佛,不知道,錯了,這個見解偏差錯誤,我們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那就是正見,依照本經講的來修,正見。因為這個每一段,不管哪一個層次的佛法,它的基礎都建立在十善業道,所以我們以十善業道做一個基準來修就沒錯。我們依十善業道來修正我們的錯誤見解,修正我們錯誤的宇宙人生觀。

  第二個就是「正思惟」。這個思惟以法身大士的標準來講,一思惟就落入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思」這個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心裡的心。這個田畫四個格子,也就是說有界限。界限的界,上面是一個田,下面一個介紹的介。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心,就是說我們這個心有界限、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那個思惟就不正。離妄想分別執著,你這個思惟就是正思惟,像六祖大師在《壇經》講的,「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你有念,念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念就是邪的、錯誤的。你無念,那個念就是正念,正思惟。但是你不能錯會意思,把無念,我什麼都不想叫無念,那也是錯了,那是落在無明裡面。無明是什麼都不想沒有錯,但是他對外面的事情就完全不知道,不起作用,修成功就變成外道的無想定,將來往生到無想天去,那個也錯了。

  所以它這個念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就落在無明。我們現在好像什麼都知道,落在妄想。我們不落妄想就落無明,不落無明就落在妄想,現在反而有這種情況。那要怎麼樣?你樣樣都要知道,但是這當中又不能有妄念,不能有妄想。在《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就是什麼?沒有妄念,但是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這樣才是正確的,這樣才對,才叫正思惟。我們聽到這個講法似乎距離我們太遙遠,我們還體會不到,我們可以講一個大家比較容易體會理解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它一定會起作用,但這個當中我們凡夫問題是出在分別執著,問題出在這個上面。如果沒有分別執著,你對一切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就無所不知了,很清楚、很明瞭,沒有一樣不知道。但是沒有一樣不知道,他是不起分別執著,不起這些妄念。

  什麼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好像我們看到一個東西,看到一個東西我們就分別這是什麼顏色,這個是長的、是短的、是圓的、是扁的,東西南北,這個種種,這是分別。這個境界它自己有沒有分別?它沒有。比如說這個毛巾,我們給叫它黃色的,那毛巾它有沒有自己講,我是叫黃色?毛巾沒有。那這個黃色怎麼來的?我們分別給它設定的,你給它設定的。分別還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是生了執著。你分別之後,這個喜歡的你起了貪心,那個不喜歡的起了瞋恚心,那就執著,那就不善、就不好,一切煩惱從這個地方產生了。如果我們能正思惟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正思惟。思惟加一個正,跟我們平常我們去思惟、去想像的那個意思不一樣。思惟想像,當然我們大家可以理解,一樁事情我來想一想,想一想就落入妄想。所以正思惟就沒有落入心意識,它離心意識,禪宗講離心意識參,這才是「正思惟」。

  第三、「正語」,「正業、正精進」。語是言語。業,我們一般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這個事情做完了叫業,結業。語是言語。我們現在講的語算不算正語?不一定。如果我們講的是宇宙人生事實真相,這樣的言語當然是正確的;如果講的跟事實是違背的,不是事實,那就不算是正語。所以正語是建立在正見、正思惟上面。因為你看到事實真相,你講出來的當然就是正確的,沒有錯誤。你造作的事當然也不會做錯事,這是正業。

  「正精進」,這個都加一個正,精進也是沒有偏差的,而不是邪精進。所以我們看到有很多人修行很用功,也很精進,但是他是不是正精進?那就不知道了。如果合乎自性,他這樣精進修到最後會斷煩惱、破無明,那這個精進是正確的,沒有錯誤;如果得不到這個結果,那個精進就不算是正精進,是精進但是不正確,他的用功、他依據的理論方法有偏差、有錯誤。

  再來,「正定」。你有正精進,定才是正定。那不是正定,有很多外道他也很精進,但是他也得定,是邪定,凡是不能出離三界六道的定,以佛法的標準來講都不算正定。正定幫助超越三界,幫助我們開智慧,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正定下面就是「正念」,他的觀念沒有偏差錯誤。「正命」,是我們的生命、生活,我們過一個正常的生活,不是邪命,邪命就不是正確的。正命,我們是住在清淨,我們修淨土,心淨則土淨,我們心清淨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都是正而不邪,正當的、正確的、正常的享受。以上是八正道簡單的解釋。我們再看下面的止觀: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止觀是佛法修學的一個重要的要領。印度話,『止』叫奢摩他,『觀』,印度話叫毘婆舍那。奢摩他就是「止」,止是止息,止息妄念,把我們的妄想把它停止下來,平常我們妄念紛飛,要把它停下來。在我們念佛法門,在念佛堂常常聽主七師勸大家,「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這就是止。「觀」,提起一句佛號,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這叫做觀。所以止是把妄念停止下來,觀,把這句佛號提起來叫觀。觀當中有止,提起這句佛號幫助我們止息妄念,我們止息妄念幫助我們提起這句佛號,讓這句佛號念得能夠得力,能夠念得清楚。所以「止莊嚴」,莊嚴就是說你修這個止修到功夫到家了,你修到家了,它能夠幫助我們『滌除一切結使』,「結使」就是煩惱,「滌」就是洗滌,「除」就是消除,消除這些煩惱。『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諸法自性」就是一般大乘經講的諸法實相,也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你能夠「如實知」,就是說你如這個事實了知沒有錯誤,你看到這個事實真相了。

  我們念佛法門就是放下萬緣、提起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就是止觀雙運。所以止觀是一個原理、是一個原則,你用在哪一個法門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法門,只是它的方法、門徑不同,它使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它止觀這個原理都是一樣的。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修禪也好,修密也好,修教也好,修任何一個法門,都不離止觀。我們修念佛修淨土這個法門也是有止觀,不是沒有,只是我們一般念佛人如果不聽經教他就不知道,其實他念佛也都在止觀當中。我們了解之後,你這個止觀,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可以交互的運用,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有這個幫助。止能夠幫助我們斷除無明煩惱,觀能夠開智慧,能夠見諸法實相,這是止觀的功德利益。我們再看下面: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方便』,佛門有一句話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方便」在佛法的修學過程也是非常重要,因此佛門才有這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為什麼要有方便?你有慈悲心,但是你沒有方便法,你就度不了眾生,這樣雖然有慈悲心,實際上也利益不了眾生,也幫助不了眾生。方便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慈悲又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十善業道,慈悲、方便也都會出問題,一般講濫慈悲。所以方便叫做通權達變,你懂得這個方便法,你障礙就少了,你自利利他,障礙就少了。不懂得方便,不懂得通權達變,你會有很多障礙。比如說我們學佛吃素了,那我們知道要慈悲為本,我們不殺生,要吃素,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自己發心來這樣修學當然沒有問題。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你家人他沒有學佛,他也不吃素,那你怎麼辦?你跟他要怎麼相處?你要怎麼去幫助他?這個時候要講求方便。這個方便就是看他們能接受到什麼程度,他能夠接受的先跟他建議,勸他能接受的。

  比如說一般人你跟他講殺生,會吃牠半斤還牠八兩,他不會相信,他會反過來說你這個都是迷信,沒有那個事情,誰看到了?他會反過來這樣問你,這個是很普遍的。如果你再比較嚴重的給他提出警告,你將來會下地獄,他會更生氣,他反過來罵你,是你要下地獄,不是他要下地獄。你遇到這樣的一個情況就要用方便法,你不要跟他講你現在吃牠半斤還牠八兩,一報還一報,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他愈聽就愈生氣,可能他原來吃半斤,現在改吃一斤,真的是這樣。他說好,我就再多吃一點讓你看看,看你怎麼辦?所以遇到這個,你就不要跟他講這方面的,他也不相信,不要跟他講。但是一般人比較相信醫生的話,醫生說膽固醇太高,這個對身體健康有影響,他再不相信佛,他也會想要身體健康一點。所以你可以從衛生觀點去勸他,去給他建議,多吃一點素,少吃一點肉,對身體總有幫助,膽固醇不至於太高。這個他就不會說迷信了,這個有科學依據的,這個沒有迷信,他比較能接受。

  以前我父親沒有學佛,你要跟他講不能吃肉,他會講你神經病。所以不能這樣講,所以就勸他吃三淨肉。不要叫我吃素還可以接受。先勸他不殺生,他會接受。因為他看到我姑丈殺一條豬,第一天娶媳婦,第二天就辦喪事了,他是親自看到的,這個時候勸他就比較有效。還沒有看到這個事情之前,他感受不到。他看到了,親眼目睹,我跟他提,倒真有這回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個時候他就提升了,不殺生、吃三淨肉,然後初一、十五吃素,早上吃早齋,這個接受了,這樣就有進步了。這個就是要方便法。

  喜歡喝酒的人,你勸他統統不要喝,他做不到,你只能勸他少喝一點,要喝喝好一點,不要喝不好的酒。另外你遇到一些特殊狀況,你要懂得方便。所以老和尚有一年他在北京,他到北京去住在一個旅館,剛好碰到一位朋友、同修,他的兒子娶一位日本小姐,在北京辦酒席,老和尚住在那個飯店剛好碰到,碰到他就臨時被抓去當證婚人。那位同修很高興,這個請都請不到,這個時候你在這裡出現,那怎麼可以放過?臨時就把他抓去當證婚人。臨時抓去,大家可以想像,他沒有辦素桌,沒辦素桌都是肉。老和尚去了,他去了,去了還要敬酒。當時到宴席現場去慶賀的人很多,有很多政府的官員、領導人,老和尚說機會難得,平常哪有機會找這些人來講佛法,剛好利用這個機會講個十分鐘,講佛法,跟他們介紹介紹,種種善根。平常你要去找這些人也找不到,今天很難得有這個因緣、有這個機會,剛好可以跟他們介紹一點佛法。為了給眾生種善根,這個時候要行個方便,不是自己喜歡喝酒,自己貪吃,那就不對了,這是方便,要去度眾生。

  所以我們生活當中也要懂得方便。這個方便你做到圓滿,你就『速得成滿為無為樂』。「為」就是有為,「無為」,有為跟無為,世間法有為,出世間法無為,你在世間法跟出世間法裡,在有為跟無為,你都得大自在,得大圓滿,那怎麼不快樂?如果你不懂得方便,那真的會很不快樂。你很慈悲要去幫助眾生,眾生不領情,你就會很感嘆,眾生難度。實在講有時候我們要反省我們自己,我們懂不懂得方便?這個非常重要。這是世出世法都圓滿了,就是「速得成滿為無為樂」。以上是十善業道落實在六度、四攝、四無量心、三十七道品、止觀、方便,都不離十善業道。經文到這裡是一個段落。我們再看下面: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這是佛在這裡做個總結。告訴龍王,也是告訴我們大家,應當知道這個十善業,『乃至』,這就是說到佛的『十力無畏』。佛有十種能力,菩薩也有,佛圓滿,菩薩還沒圓滿。「十力」第一個是「是處非處智力,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這是第一個能力,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第二、「業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所有諸業」,眾生三世他所造的所有一切,任何一種業,沒有一樁佛不知道。第三、「定智力,知一切諸禪三昧」,佛門裡面的三昧,外道的三昧,這個禪定,任何一種禪定,佛沒有不知道的,這是定智力。第四、「根智力,知諸眾生諸根上下」。這是知道一切眾生,每個眾生的根器,他是上上根還是上中,還是中等根器,還是下等根器,知道得很徹底,就是知道眾生的程度,每個眾生他的程度,上中下。這個根器差別無量無邊,佛都能夠知道眾生的根器,他是屬於哪一種根器。第五、「欲智力,知他眾生種種欲樂」,眾生他的欲望,他喜歡的,他想要得到的,都能夠明瞭。

  第六、「界智力,知世間眾生種種界分」,界就是界限。這個世間有無量無邊的界限,分為十大類、十法界,每個法界有無量無邊的法界。實在講我們一個人就一個法界。光我們自己一個人的法界又無量無邊,比如說你白天你在眼睛睜開的時候是一個法界,你晚上睡覺作夢又另外一個法界,但是你在這個法界當中時時刻刻都有不同,你的感受。每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大家一起坐在這個講堂,各有各的法界。佛都知道我們現在是在什樣的法界,佛都很清楚。這個叫界智力。第七、「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至處就是結果。我們修學,你造什麼業,你修學你會得到什麼結果,比如說你會證聲聞果位、緣覺果位、菩薩果位、佛的果位,或者你會得到哪一個層次的禪定,至處就是一個結果。你這樣修,你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佛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第七種至處智力。

  第八種、「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姓名苦樂壽夭等」。這第八種能力叫宿命,知道過去生生世世。每個眾生過去都是無量無邊世,一世就是過去這一生,或者百千萬世,過去你叫什麼姓名,你姓什麼,名字叫什麼,你在哪個世界,哪一世你受苦受樂,你哪一世長壽、哪一世短命,壽夭,每一生、每一世佛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有這個能力。我們凡夫就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我們凡夫要知道三世因果要求佛力加持。所以《占察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就是求佛力加持,然後告訴我們上一輩子是從哪裡來的,我們這一輩子結束之後要往哪裡去,我們只能透過這個感應。你成佛了,或者明心見性的菩薩,他都有這個能力,他們就不用去占卜了。

  第九、「天眼智力,見眾生生時死時善道惡道等」。佛的天眼無所不見,眾生生的時候、死的時候要去哪一道,到善道或是到惡道,這個生死的情況、狀況,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讀《地藏經》讀到第八品有個主命鬼王,那是佛菩薩示現的。主命鬼王,人生的時候他在主持,人死的時候他也主持。所以眾生的生跟死他都很清楚,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在哪裡生?怎麼生、怎麼死?這個主命他都非常清楚,佛就更清楚。這是第九種能力,天眼智力。第十、「漏盡智力,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煩惱已經都盡了,不再受後有,後續的不會再有了,自己很明確的知道自己這個漏已經盡了,沒有疑惑,沒有絲毫疑惑。佛這個無明斷盡了,不再受後有,他自己非常清楚,這叫漏盡智力。這就是十力。

  「四無畏」,畏就是畏懼,無畏就是沒有畏懼。第一個是「一切智無所畏」,佛有一切智,所以他沒有畏懼,沒有他不知道的。「漏盡無所畏」,這個漏已經盡了,沒有後有了,所以他也沒有畏懼。第三、「說障道無所畏」,佛也不怕人家來障礙,人家要來障道、要來障礙,佛也沒有畏懼,不怕人家來障道。障道的因緣,為什麼會有障道,障礙到什麼樣的程度,佛沒有畏懼,他知道這些前因後果,所以對這個就沒有畏懼。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這是我們講四無畏。

  下面「十八不共法」,我們也把這個名相念一念。『十八不共』,「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意無失」,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四、無不定心。五、無異想。六、無不知己捨心」。七至十二,「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第十三到十五,「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第十六到十八,「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佛都沒有障礙了,他的智慧圓滿沒有障礙,統統知道。身口意三業都是隨順智慧,沒有任何的過失。十八不共,不共就是佛以下的菩薩還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能力,所以不是共同有的,成佛才有這個能力,這叫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都是講佛在果地上圓滿的智慧德能。

  『一切佛法,皆得圓滿』。你看,從人天身到無上菩提,成佛這些智慧德能,這一切所有的佛法依十善業道都能得到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這是佛對我們大家的勸勉,我們不要疏忽掉十善業道,因為從人天福報一直到無上菩提,「一切佛法」,都能幫助我們得到圓滿。我們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就勸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可以說是一個基準,基本的準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一個開始,圓滿也是圓滿在這兩句。但是怎麼去圓滿?怎麼開始?從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果沒有這兩句,前面也空了,後面也空了。後面,「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都是落實要圓滿孝親尊師。但是下手,從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下手,這樣才能成就。所以佛在經文此地跟我們講的,我們又更進一步的證實十善業道的重要性。所以勸我們「應勤修學」,應該,勤就是勤奮,努力來修學。

  所以有同修在問,我們下一次如果有機會再辦講座講什麼?我們這一次講座到這節課就圓滿了,大家十善業道修到什麼程度?十善業,它每個階段、每個層次都不同,都是十善業。所以我們十善業從現在修,修到成佛,這是「應勤修學」這句話真正的含義。你看後面講的這一切佛法,它都奠基在十善業的基礎上。所以你修到哪個層次,那個層次的十善業道就提升到那個層次。所以我們這是長時薰修,一門深入。下面佛再舉出譬喻讓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到這一段佛舉出譬喻來跟我們說明十善業道的重要性。『譬如一切城邑』,「城」就是城市、都市,『聚落』是鄉村,不管大都會或者鄉村,我們現在眼前看到這一切都是『依大地而得安住』,如果離開大地,這一切就沒地方安住了,這是譬如十善業道。『一切藥草卉木叢林』,這些植物『亦皆依地而得生長』,如果沒有大地,藥草、卉木、叢林這些樹木也都沒地方可以生長。所以說『此十善道亦復如是』,十善業道也是一樣,同樣的道理。『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人天」就是人天福報,我們要得人天身也要依十善道才能成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這是小乘的聖者,斷見思煩惱,出離六道輪迴。『諸菩薩行』,大乘菩薩修六度萬行。『一切佛法』,乃至成佛,「一切佛法」,小乘、大乘、一乘,所有的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把十善業道譬喻作大地,就像大地一樣。五乘佛法,就像我們蓋大樓一樣,你要蓋幾層樓,五乘譬如五層樓,十善是地基,這個地基你沒有打好,你一層都蓋不起來。你要蓋得愈高,地基要打得愈深,要打得愈穩、愈堅固,那你就可以蓋得愈高。所以我們學佛要提升,十善的大地要打得更牢固,才能幫助我們提升。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下面這一段就是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完了這部《十善業道經》,『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這個「大眾」也包含我們自己在內。『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大家聽到了非常的歡喜。歡喜之後怎麼樣?『信受奉行』,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不是說歡喜之後,後面就沒事了,就歡喜一場,這樣也是空歡喜一場。歡喜之後要「信受奉行」。我們這部經到這裡講圓滿了,《佛說十善業道經》到這裡圓滿,圓滿之後我們要怎麼辦?要信受奉行。信就是不懷疑,對於佛在這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不懷疑。受就是接受過來,接受過來依教奉行,依照佛在這部經上講的理論、方法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現前要怎麼來修、怎麼來做,怎麼來修十善業,現前我們修得有效果,現在可以改造我們的命運,這是初步的效果。進一步的提升,提升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三昧,得念佛三昧。最終目標是往生西方淨土作佛,那是最高目標。所以「信受奉行」,要特別留意這四個字。

  我們經到此圓滿,這次跟大家報告的也是簡單的報告,我們總是有時間。我們這一次大家學習的精神可以說非常踴躍,有的人也是很想全程來參與,但是有時候工作的關係,還有環境,家庭有事情,不能全程來,這個也沒有關係。我們現在有老和尚講的VCD,還有講記這個書,大家可以請回去看。我們在一起學習是有個互動,就是大家彼此依眾靠眾,有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大家互相來切磋琢磨,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怎麼在生活當中來修學,這是我們辦講座的一個目的。

  所以我們這個講座,大家來聽經,這都是非常殊勝。佛在《堅意經》跟我們講,說一個人一生當中,他只有一天的時間,二十四小時,聽一天的經,那也非常難得,一輩子就聽一天。他說一天沒有時間,聽半天也可以。半天沒有時間,聽一時也可以,古代印度的一時是四個小時。他說一時也沒有時間,聽兩個小時,半時可。他說聽兩個小時再沒有時間,他說須臾可,聽個幾分鐘也好,福報都無量無邊。所以大家都不只聽須臾了,起碼有聽半時,所以大家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有的人雖然沒有全程參與,但是功德無量無邊。

  這部經到此圓滿,我們最重要是後續的還要繼續努力來修學,信受奉行。下一節課我們是佛學問答,在講座期間大家對本經有什麼疑問,可以提出來互相來討論。謝謝大家,我們休息一下,下面是佛學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