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07/6/17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3-0020

  「佛說十善業道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一頁,我們從經文第三行看起:

  【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早上我們講到這一段,『離兩舌』。「兩舌」的業也是非常的重,就是挑撥、破壞,挑起對立,或者誣陷、毀謗等等,這些與兩舌都有關係。像《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也是佛講了一個公案,有兩位出家人嫉妒一位講經法師,告訴大家,講了很多不實在的壞話,破壞這些聽眾的信心,後來這兩位出家眾就墮到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像這一類的也是屬於兩舌比較嚴重的,比較嚴重的罪業。兩舌有時候是有意去破壞,有時候是無意的。所以我們特別無意的這方面要謹慎、要留意,因為破壞這個果報也是很嚴重。如果能夠離兩舌,果報非常殊勝,能夠得到『五種不可壞法』,「不可壞法」就是不可破壞之法。因為兩舌主要是破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睦。當然這個也有很多種因素,但是只要是破壞、傷害眾生,傷害大眾,都屬於這種罪業。這個我們要能夠遠離,要永離,不但要遠離,而且要永遠離開兩舌這個罪業。

  離兩舌,第一種不可壞法,不可破壞,說『何等為五』,第一個是『得不壞身,無能害故』。大家看三十四頁第二行,這是蕅益大師他摘錄《十善業道經》。蕅益大師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祖師,他摘錄《十善業道經》,把這十種善業的果報列在前面,後面他又把它列一個反面十惡業。大家看「犯兩舌」,經文是離兩舌,反過來就是犯兩舌,造兩舌業,「得五種可壞法,一、得能壞身,有能害故。二、得能壞眷屬,有能破故。三、得能壞信,違本業故。四、得能壞法行,所修不堅固故。五、得能壞善知識,常誑惑故」,這是反面。我們再翻回來十一頁,第一個,離兩舌「得不壞身」,不壞身這裡指的是有兩方面,這個身也可以做兩方面講,第一個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身體這個身命,第二個是講精神方面的法身慧命。所以這個身有這兩個意思在,一個是我們現在這個肉身,身體的身命,第二個是法身慧命。我們的身體、法身慧命,我們都不會被人破壞。

  這個身體被破壞,當然我們看到有很多方面的,這個身體被破壞特別它是講身首異處,就是被分開了,一般像分屍案這一類的,這個身被破壞應該跟殺生有關。我們前面第一條「永離殺生」也跟大家講過了,這個殺業,三業都可以造殺業。第一個是身殺,身殺就是我們自己身體去進行殺害眾生這個行為,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你只要自己身體行動去造作,你用刀、用棍、用槍,或者你操作現代這種電腦,現在電腦就按那個按鍵,一顆飛彈飛出去,那個就不曉得死多少人,你在操作,你的身體在做,身殺,你身體實際上去殺。或者你空手,空手也可以殺人,比如你空拳打中別人的要害,把他打死了,那也是身殺。凡是你身體動作去殺害眾生都是屬於身。第二類就是口殺,第三類是意殺,意殺是起心動念要殺害眾生。

  小乘戒,起心動念殺生,但是身口沒有實際付出行動,在小乘戒就不算犯戒,小乘戒戒身口七支,那個戒律戒身、戒口,意它沒有。但是大乘菩薩戒,你起心動念要傷害眾生就犯戒,這個罪業就成立,就犯菩薩戒。菩薩大慈大悲。起心動念要去殺害眾生,恨這個眾生,要把他殺死,這樣就犯戒了,犯殺戒。起心動念,這個叫意殺,意。有時候殺生,身口意三業同時都有的也有,比如說念頭想要殺生,然後指使身口去行動,身去殺,口喊殺,身口意都殺了。有時候只有身口,有時候只有一種,身。所以這個三業有時候是同時,有時候是其中的一種,有時候只有其中兩種。所以殺生這個範圍非常廣泛。

  口殺就是他身沒動,可能意他有動這個念頭,或者他還沒有動這個念頭,他沒有那個心,但是嘴巴講出來了,就是無意的。講出來,比如說他無心講的妄語,但是那個話是兩舌,那去兩舌結果怎麼樣?結果雙方發生打鬥,那打鬥出人命,就把身體破壞了,就殺生了。是因為你造兩舌引起他們這樣去打鬥,而有人被打死了,或者雙方都被打傷、打死了,打死或打傷是因為這個兩舌業引起的。雖然你身體沒有實際上去殺害他們,但是因為是講這個兩舌,造這個因引起,讓他們起衝突,這個跟殺生也就有關,是口殺。口殺屬於兩舌。所以它的果報,你讓人家喪失了身命,或者身體受傷,你造的這個口業是兩舌的口業,讓人家發生這個事情,當然將來果報是自己身體就會被人家傷害。所以這樣才能講得通。不然你說口業歸口業,身業歸身業,這個不相同,為什麼身跟口,他造的是口業,為什麼身會被破壞?就是這個道理。是屬於口殺,這是兩舌的口業去造殺生的罪業。

  另外一方面就是法身慧命,法身慧命也會被破壞。比如說你聽經聞法,你有學佛這個法身慧命,因為造兩舌的業,比如說勸人家不要聽經,破壞法師跟聽眾之間的信任,挑起兩方面,像《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那個公案就是屬於破壞人家的法身慧命,所以那兩個出家眾墮到地獄去了。出家眾破壞出家眾,嫉妒障礙,造這個嚴重的兩舌罪業。

  離兩舌,第一個能夠得到不可壞身,「無能害故」,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的身命,沒有人能夠來損害。第二個、『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不壞眷屬」,我們自己的至親,家親眷屬,夫妻、父子、兄弟姐妹、朋友,我們道場也有法眷屬,師父、徒弟、這些信眾,這些屬於法眷屬。在家裡有自己家親眷屬,你在你這個公司有老闆,有員工,下面的這些幹部都是眷屬。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下面有文武百官,這些都屬於眷屬。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國家,在佛門一個道場,都有眷屬。如果造兩舌業去破壞別人,自己也會遭到別人的破壞,自己的眷屬也會人家來給你挑撥離間,讓你的家庭不和,讓你的團體分裂。最嚴重的就是五逆罪裡面的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是五逆重罪,一個和合僧團,你造兩舌業去分化、破壞,破和合僧這個罪就不得了。現在雖然沒有如法的和合僧團,但是你去破壞一個團體,這個罪過也不小,得到的果報就是自己的眷屬也會被破壞。我們如果離兩舌,別人要怎麼破壞他也破壞不了,因為沒有造那個因,所以不會得那個果報。我們如果這一生沒有造這個業,我們的家親眷屬也被人家破壞,那是我們過去生造了這個業,現在受果報,這個報還沒有報完,餘殃、災殃還沒有報完。這個報完,以後就沒有了,因為你現在已經改過來了,已經離兩舌。

  第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這個「信」是講信心,這個信心不會被破壞。「順本業」,這個業有世間法、出世間法,個人你本分所做的事業,在我們佛門講你修的道業,你修的法門,你修的經典,世間、出世間法,個人隨自己的本業,這個信心不會被破壞。如果有造兩舌業,那個信心就會遭受到破壞。為什麼?過去生我們造了兩舌業去破壞別人的信心。比如我們做一個行業,本來這個行業你可以做得很順利,人家來跟你講做那個不好,你改行,結果一改真的就不好了,不改還好,一改就真的不好,被人家破壞了。那我們修道,道業被人家破壞,道心沒有了。這個跟過去生造的兩舌業也有關係,就是這個業還沒有懺除乾淨,還沒有懺除清淨,還有餘報,所以才會被破壞,信心會被破壞。所以我們這個信心要堅固。

  下面就講,第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這個是特別講「法」,這個法在佛門講叫法門,行是修行,世間法也是有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行是修行。你依據這個法門來修行,這叫「法行」。世間法,你看儒家、道家也有法行,我們學佛有學佛的法行,世間法有世間法修學的法行,我們出世間法有出世間法的法行。自己所修學的,離兩舌,自己所修的法行就堅固了,不會被破壞。這個法行,比如說我們修淨土法門,修淨土法門如果我們信心不堅固,那很容易被破壞。常常也有人好心好意勸你不要修,不要修念佛法門,不要修淨土,修其他法門,然後自己心裡信心也不夠,跟著人家跑了,這個我們看了很多。另外甚至他佛也不學了,改信其他宗教去了,這個也有。對於自己所修行這個法門沒有堅固的信心,所以很容易被人破壞,這也是跟兩舌的惡業有關。所以我們離兩舌,你就可以得到「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現在所修行的這個法門會很堅固,沒有人能夠來動搖、來破壞、來影響你。這是第四種不可壞法。

  第五種、『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善知識是我們修學世出世間法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一個主要關鍵。善知識就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這個明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跟我們講,「從明師受戒」,明師就是明白、對佛法通達明瞭的導師,就是善知識。所以我們修學世間法也好,你世間法修學拿個學位,或者出世間法的佛法,都要善知識來指導,跟一位善知識來學習,我們才能成就。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是佛在《華嚴經》跟我們講的。因為佛法很多意思都是意在言外,如果沒有善知識來給我們講解、指導,的確我們自己看,不但看不懂,而且還會把經義錯解、誤解、曲解了。所以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需要善知識的指導。所以善知識是我們修學成功、失敗的一個主要關鍵。如果我們親近的這個善知識被破壞了,那我們修學還有指望嗎?真的是沒有指望。

  這個善知識怎麼破壞?就是我們剛才舉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的,人家講壞話,告訴這些聽眾,那個法師講經得到信眾的恭敬供養,看了心裡不舒服,看了嫉妒障礙,就跟信眾講這個法師破戒,講到大家對法師都沒信心,都不來聽,破壞。所以那兩個出家眾就墮到地獄去了,得到這個果報。信眾大概過去生也造過兩舌的業,所以才容易聽人家講這些不實的謠言,被破壞了,被破壞就是自己修學就得不到利益,大家不願意再去聽他講的,被破壞了,這個跟兩舌的惡業也有關。如果離兩舌,不管人家怎麼破壞也破壞不了,你有堅固的信心,不會被「誑惑」,誑就是欺誑,惑就是被迷惑了,你有智慧去分辨,人家跟你講這個謠言,你有智慧去分辨。

  所以親近善知識,過去老和尚也常講,他親近三位老師,都有人去跟他講壞話,這個人都還是他的同鄉,他是安徽人。他第一位親近的善知識就是方東美教授,安徽桐城人,老和尚是安徽廬江,古時候叫廬(驢)江,古時候那個字也念「廬」,也念「驢」,念「廬」是姓,念「驢」是地名,但是看到大家都念廬,廬就廬,廬江。就有人去跟他講,你跟的方教授,他以前在家鄉,他是家鄉人,知道他年輕時什麼地方不好,哪裡不好,講了很多壞話。但老和尚他也沒有受到影響,他覺得過去年輕,過去的事情縱然有,那也是過去的事情,現在也不一樣了。現在你跟他學的東西,他教的都是正面的。所以他不受影響。

  第二位章嘉大師。因為過去方教授是老總統的老師,他在台灣大學教哲學。第二位就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從清朝慈禧那個時候就做國師了,章嘉,這是內蒙古章嘉。後來到民國,國民政府就給他封為總統府資政,到台灣之後就做資政。今年也紀念章嘉大師,在澳洲也紀念,往生五十週年紀念。也有人去跟老和尚講章嘉大師是政治和尚,不要跟他學,有人去跟他講。老和尚過去世應該沒有兩舌的業,所以他也不受影響,人家怎麼講,他對老師就是有信心。第三位就是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人家也講他很多壞話,他也不受影響,他也不會被人家三言兩語就欺誑了、被欺騙了,被人家講的這些謠言所迷惑。所以他能「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今天修學他才會有成就。

  我們親近老和尚,那講是非的人就更多了,我也是都不去聽那些。為什麼?我為什麼還能夠不誑惑?以前到圖書館,有很多人想去,仰慕老和尚,很仰慕老和尚,跟老和尚學經教。但是一到圖書館看到他,掉頭就走,有很多年輕條件很好的法師就離開了。離開的原因,第一個就是自己對善知識認識得不清楚。我們當然是要有智慧明辨是非善惡,那是不是真善知識?如果不是真的善知識當然不能跟他學,你跟他學就學錯了。但是真正的善知識,你不能去看他的過失,這個佛在《華嚴經》、在《圓覺經》、在《沙彌律儀》都有明文跟我們講。

  《華嚴經》講,就是善知識有很多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他化身來示現就是跟凡夫一樣,示現也有很多跟一般人一樣的過失。為什麼?佛度化眾生他一定現同類身,你現在的程度在什麼程度,他現跟你差不多的,那才能度得了眾生。如果這些眾生你示現的程度跟他差太多,那眾生他就會想我們跟你不一樣,跟你差太多了,你可以成就,我們恐怕都不行,沒信心。如果示現跟我們差不多,我跟你差不多,我可以修學成就,那你也可以,你才有信心。如果他一下來就像佛一樣,一點毛病都沒有了,我看我們凡夫沒有一個人有信心,因為你一下子你就是這麼完美了,那我們一身瓦裂,我們哪有辦法修?打退堂鼓了。所以佛菩薩示現他也會示現跟你差不多,你有什麼毛病,他也會示現跟你有什麼毛病,但是他是表演,我們是真的,就是這個差別。

  所以《楞嚴經》佛也講,在這個末法時期,佛是特別慈悲,他派菩薩、阿羅漢到這個世間來幫助眾生,他現同類身,乃至示現反面,姦偷屠販,殺盜淫妄,這些都有佛菩薩示現在裡面。所以你也不要看那些惡人、黑社會的,那個裡面也有佛菩薩、阿羅漢去度那些人。度那些人,他要現跟他一樣,他很凶,他要比他更凶,不然你度不了他,你要跟他一樣,他才會喜歡。但是佛菩薩他是表演的,他們是當真,佛菩薩知道這是夢幻泡影。所以這些,像《華嚴經》有三位善知識示現貪瞋痴,就是在那個惡的環境示現就是度那些眾生,去幫助那些人,你要現跟他一樣。

  那佛菩薩是哪一個?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可能現在坐在你的旁邊就是什麼佛,他不會講。如果會講出來,他一定要走,《楞嚴經》也講,他一旦身分暴露出來,他馬上就要坐化,就在這裡往生了,不然他就怎麼突然不見了,你找也找不到。像國清寺,寒山、拾得、豐干和尚,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化現的,他在廚房給人家舂米的,寒山、拾得也都是在廚房燒飯,歷史上有這個公案。我們淨宗六祖,淨宗祖師第一代是慧遠大師,廬山慧遠;第二代是長安導公大師,善導大師;一直到第六代,是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他原來是一位禪師,後來念佛成為淨宗第六代祖師,淨宗六祖,他是阿彌陀佛化身。阿彌陀佛化身,在傳記上,大家知道的,一位是豐干和尚,一位是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

  那個時候皇帝設齋供眾,設齋供眾就是請出家人吃飯。請出家人吃飯,齋僧,齋僧在台灣很流行,齋僧就是請出家人吃飯。齋僧是修福,不管是有修行的出家人、沒有修行的出家人,一律都平等的請他吃飯。所以古代中國這個齋僧就很普遍了,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居士他也常常齋僧,就是請出家人吃飯。請一萬個出家人叫萬僧齋,請一千個叫千僧齋,一千個以下的叫如意齋。一般齋僧,在台灣每年農曆七月都要辦齋僧,齋僧就是請很多出家人來,哪一天哪個地方辦素齋,請出家人來吃飯。然後就會另外弄一個桌子,那個桌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還有兩位現在還在人間沒有滅度,根據中國人的算法應該有三千多歲了。一位是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他這個衣缽,他要等到彌勒佛成佛了,把釋迦牟尼佛衣缽再交給他,他任務才完成。聽說迦葉尊者現在在雞足山,在雲南雞足山。雲南雞足山佛塔寺我去做過兩次三時繫念,但是兩次去我都病哈哈的,就是沒有辦法爬到最上面的山頂去。聽說迦葉尊者在雞足山。可能迦葉尊者常常出來,不曉得是哪一位,我們也不認識,他沒有滅度。

  另外一位就是,我們念《彌陀經》都會念到的,賓頭盧尊者,他也沒有滅度,他是被處罰的,被處罰不能滅度。根據有些傳記記載,他證阿羅漢果,然後跟外道,印度很多外道,都有得定,都有神通,然後他去跟人家比賽,比賽神通。比賽他贏了,然後回來跟釋迦牟尼佛報告,以為釋迦牟尼佛會頒一個獎狀給他,結果被佛罵了一頓,佛是不允許佛弟子隨便去現神通,不可以。講經說法可以,去現神通不可以。現神通是要看因緣的,看對象的,不是看到人他神通就現一下,不是這樣。大部分示現神通都是對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那個領導人你一示現,把他度了,那全國都度了,他學佛了,大家跟著學。所以印度高僧,我們中國古代祖師大德,第一個就是先度皇帝,皇帝學佛了,大家就跟著學,那頭先給他度了。

  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漢朝皇帝派大使去請印度的高僧摩騰、竺法蘭,道教是我們中國本土的,不能接受這個外來的,這外面來的不能接受,所以就比賽。那怎麼比?道教就設壇。因為唐朝時候也有皇帝,像唐明皇就很信道教,漢朝時代就有了,就設壇,然後把道教經典,老莊那些經典,放在一個壇,東西各兩個壇,摩騰、竺法蘭從印度帶來的佛經、佛像、佛的舍利,另外一個壇。道教那個壇蓋得很漂亮,摩騰、竺法蘭那個壇小小的不怎麼漂亮。那怎麼比賽?皇帝坐在當中,然後看兩邊開始比賽。怎麼比?這邊放一堆火,這邊也放一堆火,然後皇帝下令燒,誰沒有被燒掉的那個就贏了。道士這邊就一直祈求天尊,不要被燒掉,但是那個火一燒起來都被燒得光光的,只有老子《道德經》沒被燒掉,其他都燒光光了。摩騰、竺法蘭兩位法師帶來中國的佛像、佛的舍利、經本,愈燒光明就愈大,然後這兩位法師就示現神通,上身出水,下身出火,在空中千變萬化,皇帝(漢明帝)看了當時就馬上皈依,宮中的文武百官大家統統皈依了,有的甚至說就跟他出家了。所以招待他在鴻臚寺裡面,鴻臚寺以前是皇帝接待外賓的,鴻臚寺接待外國使節的,像現在招待外國領導人的高級賓館,屬於皇帝這個部門直接管轄。

  所以寺院的這個寺就不是廟,是以前皇帝下面的一個機關。後來漢朝漢明帝因為要請這位法師長住在中國翻譯經典,教化眾生,講經說法,鴻臚寺暫時的可以住,長期的就另外蓋一個。所以在洛陽蓋一個白馬寺,中國第一寺院,洛陽白馬寺,請他們來翻譯佛經,講經說法,是中國第一寺院。這個故事還沒講完,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下一節課繼續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