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07/6/15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3-0013

  「佛說十善業道經」。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七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到這裡是一個大段。這一段佛告訴龍王以及我們大眾,這一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我們淨宗學會剛成立,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就寫了我們淨宗修學的宗旨,第一個是淨業三福,第二個是三學,第三個是六和,第四個是六度,第五個是十大願王。三福就是在淨土三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佛在《觀經》為韋提希夫人在王宮裡面講了一部《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遭遇到國家、家庭變故,在國家來講等於是政變,兒子要奪取父親的王位,在家庭裡面是出了一個大逆不道的兒子,要殺父親、害母親,把他父母親都囚禁起來,不讓他吃東西,要活活把他餓死。韋提希夫人遇到國家、家庭這麼重大的變故,痛不欲生,覺得人生在這個世間毫無意義,求釋迦牟尼佛給她指點,有沒有一個清淨的世界,看不到一個惡人,聽不到一樁惡的事情,聞不到惡的聲音,她想去往生,不想再住在這個世界,連她自己親生的兒子都要把她殺死。

  佛非常慈悲,以神力示現十方諸佛世界給她看,讓她自己選擇。她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選擇之後她就請問佛要怎麼修行,這些修學的方法,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還沒有跟她講修學方法之前就先跟她講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出世間二乘福,小乘;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佛給她講完了,說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第一福第一句跟第二句是根本,就是孝親尊師,從這裡開始,圓滿也是從這個地方圓滿。從孝敬開始,孝敬做到圓滿,成佛就圓滿了,就是孝敬才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兩句是根本,後面這九句都是方便。下手從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個地方下手,一直到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後面這個九句的方便,尤其是第三句跟第四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重點,這個也是根本,從這個地方做起。你拿什麼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往後提升修學的層次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十善業,等於是你蓋房子,它是地基,你這個地基打得愈牢固,你蓋上去的樓層就愈高。所以萬丈高樓從地起,這是地基。

  我們念佛法門,以及佛法,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乃至世間人求個人天福報,都是要修十善業道,沒有修十善業道那都不能成就,等於你要蓋房子不打地基,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清楚。所以我們修淨土宗,《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觀經》,淨業三福是修十六觀的前方便。有了三福,起碼有第一福的基礎,我們修十六觀就可以得到成就。修其他任何一個法門也都是這個基礎,所以佛才講這個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個修學的根本從哪裡下手?就從這部經下手。

  這段經文,佛告訴龍王以及我們大家,應當知道,『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這個苦,《妙法蓮華經》佛給我們講,佛在《妙法蓮華經》講,三界統苦。實在講不但三界,四聖法界也是有苦,只不過他的苦比我們輕。我們三界六道有生死輪迴分段生死之苦,心裡憂悲苦惱。這個苦,基本上我們的身體,這個生理,有生老病死,我們這個身有這四種苦;我們的心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是我們心理精神上的苦。我們這個身體跟心理在我們現前一共有八種苦。這個八苦在三苦裡面就是苦苦、壞苦、行苦,這三大類都有。苦苦就是苦愈來就是愈苦,那個苦不會變成很快樂,好像我們被人家打一下很痛,再打第二下不會就變成很快樂,再打一下就更痛,苦苦,所以苦是苦上再加苦。第二類就是壞苦,我們在這個世間有時候也感覺有快樂的時候,快樂的時候那是什麼情況?是那個苦暫停,那我們就感覺很快樂了,但是這個快樂它有時間,一過去,後面跟著就苦。第三種行苦,就是它不停的,無常,停不住,好像流水一樣一直流。你快樂,你不能永遠保持在那一個境界裡面,它會變化。

  我們三界六道,欲界六層天一直到阿鼻地獄,這三種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色界天人他沒有苦苦,他得定了,他五欲沒有了,他沒有苦苦,但是有壞苦、有行苦,他的宮殿、身體有一天滅了、壞了,這時候苦就感受到。無色界天人他連身體都沒有了,只有精神,所以他沒有壞苦、沒有苦苦,但是他還有行苦,行苦就是他不能永遠保持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他經過八萬大劫,他的定功喪失,他又開始起心動念,又墮落下來。

  這個是我們現前可以理解的,在我們現在人間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八苦,我們這個身體基本上有生老病死,這個人人都不能避免。心理上,求不得苦,你的願望很多,希望愈多,失望就愈多,求不得的時候很失望,患得患失,很苦。所謂人生在世間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十樁事情有八九不如我們的意。愛別離苦,你最親愛的親人離開的時候,生離死別那種苦,非常的痛苦,父母哭兒女,兒女哭父母。我們淨宗同修大家常讀《無量壽經》,「或父哭子,或子哭父」,我們俗話講白頭髮送黑頭髮,父母看著兒女生出來,看著兒女比他早走,你說他苦不苦?這個我們現前看了很多。我有一個親戚,她一個女兒在二、三年前,她騎摩托車載她女兒被公車撞,她沒有被撞死,但她的女兒十七歲,就在她的眼前被車壓死,她自己騎,載她女兒。那是我三哥的,俗家的三嫂,她的妹妹。她跟我講,她說她看她生出來,她眼睛看著她,就在她眼前這樣走了,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冤家對頭,所謂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聚頭,往往冤親債主做一家人,做夫妻、做父子、做兒女。所以過去老和尚講經也常常提出,過去在香港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道場,他寫了一副對聯,上聯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著,「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一副對聯把人間冤親債主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說盡了。我們冷靜去觀察,的確是這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冤親債主。報恩的那就很好,孝子賢孫;報怨的那就夠傷腦筋了,報仇的,可能弄得家破人亡。這個叫做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是我們身體跟心理所有的苦都是從五陰熾盛所生的,一切苦都從五陰生。所以《心經》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你把五蘊照見了,照見它是空的,那麼你所有的苦、所有的災厄統統解脫了。所以五陰熾盛是所有一切苦的根源,前面這七種苦都從五陰熾盛而來的。五陰,色受想行識,陰是蓋覆的意思,我們現在被五陰所造成的身心世界,被這一層陰影蓋覆了我們的自性。這是講三界六道的苦。

  六道,六道法界再上去就是超越三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天台宗講的四教,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還沒有明心見性,別教的佛跟圓教的佛才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他就入一真法界;還沒有明心見性,還在十法界,但是他們是在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證得阿羅漢果或者緣覺,四聖法界,權教菩薩,沒有明心見性的佛,他是四聖法界。他們沒有三界六道這些分段生死之苦,但是他們還有變易生死,還有無明沒有破,不能證得法身之苦,他們還有這種苦。當然那個苦比我們六道輕得太多,起碼他們不必要受分段生死的苦。基本上他們已經了脫分段生死,不會再六道輪迴了,但是還有苦。唯有明心見性,講到究竟,圓教佛才完全沒有苦,要修到佛才真正離苦得樂,離得徹底、離得究竟。

  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些苦我們都要受,尤其我們現在大家感覺苦不苦?有一次,這也是在一、二十年前,我住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老和尚他在附近一個中小企業銀行開一個保險箱,他大概一個禮拜就會去開一次,每一次都叫我跟他一起去。然後這個銀行隔壁有一家美容院,大概有十幾個小姐,給人家做頭髮的,一大早她們有個領班就叫她們排隊,大概她們有一個訓練,然後就要喊口號,說我很快樂,我很美麗。剛好我跟老和尚兩個人就走到她們面前經過,剛好她們在喊說:我很快樂!老和尚就說:真的嗎?我也不敢說什麼,我就沒有講什麼話,跟著後面走。因為我看到她們的表情都不是很快樂,所以老和尚才走過去就順道回答了這麼一句。她們剛好說:我很快樂!老和尚說:真的嗎?那我們就走過去。讓她們去參,是不是真的很快樂?老和尚這個也是在度眾生,如果她們參透了,覺得是很不快樂,她就會來問,來請問老和尚,怎麼樣才會快樂?

  我們在現前這個世間是沒有快樂,講快樂都是假的,那苦是真的。所以小乘這個四聖諦,苦集滅道,苦諦,是真的。你看我們在這個世間,《無量壽經》我們常常讀,「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你看樂在哪裡?「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愛別離苦。冤家對頭遇到,怨憎會苦。這個苦是一個結果,為什麼會這樣?佛給我們講了,惑業苦。苦是結果,從什麼地方來?從迷惑來。你迷惑了,所以你造業,造業就受苦,受苦的時候更迷惑,那繼續又造業,又更苦,惡性循環,惑業苦。所以你要離苦得樂,從什麼地方開始?破迷開悟,破除迷惑,就不造業,苦就沒有了。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報。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小乘法門,都是教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在這麼多種方法當中,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方便、最簡單、最究竟、最圓滿的法門。因為淨土法門,你不斷見思煩惱,可以帶業往生。其他大小乘法門,顯宗密教,你要脫離三界六道,必定要把見思煩惱斷得乾乾淨淨,才能生到四聖法界。你要入一真法界最少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往生到華藏世界。斷煩惱這個難度就很高了,真的不是我們一生當中短短幾十年可以辦得到。所以佛大慈大悲,特別在末法時期勸我們要修淨土。淨土,你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信願行三資糧。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相信佛會來接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淨土經論都是事實真相,不懷疑;你真正相信不懷疑才會發願,願生西方,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然後這樣念佛,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信願真切,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念佛往生的品位,蕅益大師跟我們講在功夫的淺深,他沒有說你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就是你念得有沒有功夫。你念得有功夫,一天十念法,那品位也高;你念得沒有功夫,一天念十萬聲,那品位也很低,完全在功夫。這個功夫也跟我們信願都有息息相關,信願行三資糧是相輔相成。有了信願就要行,你有念佛,這個是正行,才能證實我們相信的,才能滿我們所願的,我們願意往生,才能滿我們的願。所以這個行就非常重要了。

  念佛是正行,但是我們斷惡修善這個是助行,淨業三福是助行。在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之前,這個修善,斷惡修善,這個助行,補助的,也不可以疏忽掉。如果疏忽掉這個助行,往往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功夫不得力影響信願,不真切,那帶業往生就落空了。因此我們看到《觀無量壽佛經》佛給我們講淨業三福,為什麼要講淨業三福?它的道理在此地。我們再讀《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佛也給我們講,如果縱然你不能「盡持經戒」,那也應當要作善,作善就是指十善業道。《無量壽經》只是講十善業的條文,詳細的內容我們還是要看《十善業道經》,才知道這個修學的理論方法。

  所以我們看《彌陀經》講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最起碼我們具足十善業道,然後你去打一個佛七就功夫成片、一心不亂,然後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沒有恐怖。《無量壽經》講,你修十善業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不驚不怖,你不會驚慌,你也沒有恐怖,就是《彌陀經》講的,「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這個就非常重要,這個我們平常要修十善業,也是給我們念佛的助行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但六道生死輪迴之苦解脫了,四聖法界的這個苦也解脫了。我們要知道,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縱然下下品往生也超越十法界,因為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叫極樂。我們讀《彌陀經》,佛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我們要離苦得樂,究竟圓滿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真的是一絲毫的苦都沒有了。但是我們修學還是從這個地方下手,雖然不要斷煩惱,大持經戒、斷煩惱我們做不到,但是修善,你這個人天善法還是需要。

  所以佛在此地告訴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所以這個諸惡道,從廣義的來講,十法界統統是惡道。從比較上來講,我們在六道裡面,三惡道是惡道,人天是善道,畜生、餓鬼、地獄是惡道,人天善道。如果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十法界的佛,他看六道都是惡道,連人天也是惡道。為什麼?不能脫離生死,不究竟。一真法界的菩薩看四聖法界的佛菩薩還是惡道。這是從比較來講。所以諸惡道苦從狹義的來講,我們一般講是三惡道,在六道裡面講是三惡道;從一真法界來講,十法界統統是惡道,都苦。菩薩有一個方法能夠斷三界六道之苦,而且還可以斷四聖法界之苦。這個諸惡道苦,從地獄到等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也是他一點點微細之苦,到成佛就完全沒有了,那這個方法就非常殊勝。這段經文所講的就是這部經的中心,不但是這部經的中心,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的中心,雖然經文不長,但是它是一個中心,修學的一個中心。

  這一法是什麼法?我們看下面經文,『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何等為一」,何等為一這四個字也是很重要。就是講上面經文,菩薩有一法,這一法到底是哪一法?下面給我們講,「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一法就是什麼?這一法就是善法,這個善法能夠斷一切諸惡道苦。這個地方講的善法有很多層次,我們世間的善法、出世間四聖法界的善法、一真法界的善法,這個善法它這個層次從人天一直到成佛,每一個層次的善法都有不同,標準也不一樣。這裡最重要的是修學善法的一個綱領,也就是說修善法的一個要領,要怎麼樣來修善法,我們一般講心法,你怎麼用心來修善法。謂於晝夜,晝夜就是白天跟晚上,每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間斷。常念善法,常念就是不要忘記了,不要忘記善法,常就是不間斷,你要保持。晝夜,白天、晚上,都不要忘記。思惟善法,思惟就是起心動念,我們要能夠去提起觀照的功夫。

  我們佛法的修學,不管修哪一個法門,我們淨土法門也不例外,也是離不開觀,觀照,你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我們現在用持名念佛還是有止觀這個理論在。可以說「觀」這個字是我們佛法,大小乘佛法,修學的一個主要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觀,我們就這個心這個狀況,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這個狀況,你自己不明瞭,跟著我們煩惱惑業一直轉,你自己不能轉變,你自己不知道。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我現在這個念頭,起來是善還是惡、還是無記。這個起心動念,這個思惟,特別就是在起心動念,提起觀照功夫。這個方法,在《太上感應篇彙編》,還有《了凡四訓》,像《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們就是對這個意念,我們起心動念,去觀察。

  所以古大德修行,他教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過去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他也常常講,他說我們念頭一起來,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代替。他講這個話我們聽起來似乎大家都懂,但是是不是真的懂?我看未必真懂,但是聽起來好像不難懂。現在一個念頭起來了,不管什麼念頭,我就用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講起來也是很容易。但是我們有沒有實際上在念頭上去做這個功夫?如果我們沒有實際上去做這個功夫,你就沒有心得,你沒有這個經驗,你有實際上去觀照你才會感受到。

  這個修法,過去中國儒家、道家、佛門都講求這個修法,修心之法。這個觀照功夫修法,用的得力,你跟以前就不一樣了,你心裡起心動念你會發覺非常清楚,善念、惡念非常清楚,不會像以前比較迷迷糊糊。迷迷糊糊這個狀態就是業障比較深重的現象,自己起了善念、惡念自己不清楚。往往起了惡念,把它當作是善念。所以儒家教我們主敬存誠,佛經上講得很多,儒家講的,你只要有私心,那個念頭起來,那個就是惡念。所以儒家講格物致知,然後才能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從格物,物就是物欲。我們有了物欲,那就有自私自利的心,你要去佔有,你要去控制,貪瞋、嫉妒、我慢統統起來,這煩惱起來。你只要被物欲一染上,好像吸毒,毒癮一染上,你必定會去控制它,要去佔有它,這個時候損人利己的念頭就起來了,自私自利的念頭起來了,所有的惡業從這裡生了。所以儒家講格物,你要跟你自己內心的物欲去跟它格鬥,好像打仗一樣。我們念佛人就是用一句佛號跟煩惱妄想戰鬥,戰勝了,你就成就了;戰敗了,就被煩惱拖著鼻子走,就脫不了苦。

  道家的修學方法也是同樣的,道家又更具體,《太上感應篇》,所以印光祖師非常提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一條一條給你講得非常清楚,然後給我們講,你起一個惡的念頭都有神給你記錄,你起一個善的念頭也有神給你記錄。所以《感應篇》講,不要等到你身體或者言語付出行動才有善神、惡神過來,就是你起心動念,你起一念善心利益別人,利益眾生的心,利益社會大眾的心,你還沒有去做,那善神你就跟他感應。《感應篇》,就是你用什麼心去感,這個宇宙間什麼樣的神就跟你應。你用善心去感,善神就來應你;你起一個惡念,你惡心去感,邪魔鬼神他就來應你。所以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就是感應的道理。所以《感應篇》一開始就講,「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他說災禍跟福報沒有一定的門路,唯有人自己去感召來的,你自己去找來的。這個講法跟佛經講的完全相同,儒家也是這個講法。儒家講,像《書經》講,「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你自己去找的,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自己自作自受。

  所以思惟善法就是在起心動念,思惟就是觀照。我們觀照功夫,如果你稍稍得力,你的心態跟過去就不一樣了。像了凡居士他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之後,他實行改過。從那一天開始,他在佛前懺悔,把過去的一些錯誤都為疏一通,懺悔,他真改變了,從那天開始他就戰戰兢兢,就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很放肆,隨隨便便,糊裡糊塗過日子;現在頭腦都很清醒了,常常有高度的警覺心,不再像過去這樣渾渾噩噩的一天過一天,醉生夢死,那情況就不一樣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遇到灶神之後也不一樣了,整個心態改變了。我們思惟善法,如果常常我們知道自己常常做錯事,常常有慚愧心,常常有懺悔的心,這個是開始覺悟了,你已經覺悟到了。如果還沒有這個心,這個業障還滿重的,所以要懺除業障,懺除業障這一課就非常重要。

  業障深重的人,我們思惟,思惟不起來。思惟做不到,也要從觀察做起。觀察,就是行為,觀察我們身口,一般講身口意,意是為主的,意是在發號施令,身口是執行,如果這個念頭轉過來,他身口自然跟著就轉了。如果我們思惟善法這個功夫還用不得力,那麼也要從身口,身跟口先去防止。我們講話,你覺得這個話講得不太對,那就不要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覺得自己講話怪怪的,像孔老夫子講言多必失,話講多了常常會講錯,這個也是一種觀察善法。做什麼事情,我們覺得不好的事情,我們就先不要去做,我們先從身口去修。像我們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這個是從身口開始。比如說我們在念佛堂,我們辦一個佛一也好,佛七也好,大家在一起念佛,你正在念佛堂念佛,當然控制這個心比較不容易,心無形的,無始劫來妄念太多,比較難,但是我們先從身口。像小乘戒,它從身口戒,你看五戒就是戒身口,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都是戒身口,它還沒有戒到心。菩薩戒才戒心,論心不論事。小乘戒論事不論心,它從身口去論,事相你實際的行為,從這裡戒。身口比較好戒,心比較難,我們可以先從身口觀察善法,從行為上,身口的行為。

  我們共修,一開始我們生長在這個五濁惡世,現在這個花花世界,如果我們不是再來人,不是過去生修得已經功夫很好了,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說你不會受到外面這些環境的污染,那才叫奇怪,那一定是怪人。那怎麼叫不奇怪?你一定被污染就不奇怪,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花花世界你會被它迷惑,被它污染,跟著一起去造業,一定是這樣。所以在一個環境上,我們功夫還不得力之前,環境上的選擇還是非常重要。比如說大家晚上來這裡聽經,跟你在家裡看電視,那肯定會不一樣,縱然來這裡打瞌睡也比較好,因為在這裡打瞌睡不會被污染,好好休息一下。在家裡那就不一定,看電視,電視的內容是什麼?現在沒有好的節目,說真的,好的節目你就馬上給它轉掉不看了,你喜歡看的那個都是在污染你的。

  所以我們共修非常重要,共修就是我們起碼有一個時段不受污染。大家來聽經這一個半小時不會受污染,我們是受佛《十善業道經》的薰習,佛這個善法,純淨純善的善法,薰習我們的阿賴耶識。所以你在這一個半小時,你身不會去造惡業,身體不會造惡業,縱然坐在這裡打瞌睡也不會去造惡業,你身體不會造惡業,你嘴巴也不會去罵人,那身口善就有了。那心裡你胡思亂想,這個是沒辦法,但是起碼你身口不造惡業,然後先收身口再收心,小乘法的修法,這樣的修學層次。大乘法直接從心地,從根本下手。這個都可以交替的來運用,我們可以從直接的,還有從身口,雙管齊下。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說你來這裡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功德無量無邊,護法神都看得很清楚。我們人看了是好像沒什麼,那神看了,佛菩薩看了是更清楚。它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結果。

  所以有一年,也是在圖書館,我看到的事情是滿多的,以前圖書館有一位賴淑嫻,四十幾歲得乳癌往生,要講她往生的故事我可能要專題演講,那故事太長了,先不談。她的先生來找我,他太太要往生之前也是冤親債主附身,鬧得他們一家人不得安寧。來找我,悟道法師,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太太現在往生?花多少錢都可以。我太太不往生,我被她吵得快崩潰了,她沒死,我會先死。他還要照顧孩子,還要照顧工廠,太太晚上鬧得不能睡覺,真的快崩潰了。我說我也沒辦法,我只能勸你們修福念佛。後來他太太往生之後,我說你太太做七,禮拜四晚上有讀《無量壽經》,七點半到九點,在七七時間他每個禮拜四晚上都有來誦經。

  然後過了七七四十九天,他太太死了七七四十九天,大概他太太還沒有滿百日,大概往生八十幾天的時候,有一天我看報紙看到他的名字,這個人是不是同名同姓?因為同名同姓很多,我就趕快打電話去問徐阿純,我說是不是?我看到報紙這個人昨天去理容院,被人家縱火燒死了,這是不是賴淑嫻她先生?她說:是,悟道法師,我正要打電話給你,你趕快給他立牌位。我說:他怎麼跑去被人家燒死?她說:他朋友開的店,要他去捧場。他被燒死那天就是我們讀誦《無量壽經》那個晚上。我說這個劫數他跑不掉,他太太才死了八十幾天,他就被燒死了,被活活燒死。當時就是說他如果發心給他太太念經念到一百天,他這個劫難逃過去了。那天他來誦經,他就不會去那個地方。不來誦經,他就跑去那個地方去給他朋友捧場,一捧就再見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你們來道場念念佛,縱然你在這邊打妄想,嘴巴一直念,你也有功德,起碼你不罵人,念出來都是阿彌陀佛,比你罵人要好,起碼你身體也不會造業,嘴巴也不會造業,縱然心裡還胡思亂想,意在造業,但身口不造,也有功德。所以大家來共修,你也不要說妄念很多,沒有關係,你修行還沒有成就當然妄念很多,如果你沒有妄念,你就成佛了。這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過程。

  「觀察善法」,從我們身口意,這個可以修。另外就是我們那天跟大家報告的,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自知錄》也非常重要。《自知錄》記功過格,這個也很好。所以這一段就是跟我們講修善法的一個要領。更具體的,我們可以看《了凡四訓》「改過之法、積善之方」。改過之法教我們先懺悔,然後懺悔你業障清淨了,你業障清淨,過去造的惡業懺除乾淨,你整個人的身心就不一樣了,然後你去修善。好像這個杯子髒了,你洗乾淨,乾淨你東西就可以放進去。所以懺除業障也是在這一段的意思裡面。所以我今年在圖文巴淨宗學院講《占察善惡業報經》,那個講懺法講得非常具體,我們要注意在修懺法。我們念佛基本上也是修懺悔法。我們業障還沒有懺除乾淨之前,當然還不能感受到這種好的這些瑞相,就還感受不到。這些理論方法,我們有因緣再跟大家來共同學習,這個也非常重要。因為這個理論方法,你修的過程,你業障發相是什麼情況,善根發相是什麼情況,要搞清楚,不然修修修,修了一半業障發相,你就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你就不敢修了,或者你覺得修這個沒有用,退轉了。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這段經文看起來沒有幾個字,但是它涵蓋的意思相當深廣,我們要深入。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你廣學原來是為了要深入。你沒有深入你就不得力,功夫不得力,深入了它就得力。

  下面講,「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我們修善法當然就是要讓善法念念增長。一開始善比較少,惡比較多,慢慢的就平衡,善惡一半一半,然後我們再用功、再精進,善就比惡多了,到最後就純善。這個古人除了記功過格之外,還有用一種方法,他是用兩個罐子,一個放黑豆,一個放白豆,他就觀察他的起心動念,他起一個惡念就拿一顆黑豆放在罐子裡,起一個善念就拿一個白豆放在另外一個罐子裡。一開始在修,那一罐黑豆都滿滿的,白豆才一、二顆,惡念這麼多。慢慢起心動念就轉變,慢慢轉變,慢慢這個善念,利益眾生的念頭,比較多了,慢慢增加了,黑豆慢慢減少了。修了三年,黑豆沒有了,只有白豆,只有善法,後來他那個瓶子就丟掉了,善法修到一個階段性的圓滿。另外一種就是剛才講的記功過格,這也是一種方法。

  這個善法要修到「不容毫分」,就是不能夠一絲一毫一分不善間斷夾雜在裡面,特別講我們心的意念,這個是比較難,貪瞋痴慢、嫉妒,這個是比較難。這個難也是要修,像那個黑豆、白豆一開始都是很勉強在修。《金剛經》佛也教我們一個方法,實在講《金剛經》如果會了,你就破四相了,超越十法界,真的是圓頓。最近二、三個月我在澳洲比較有時間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講得也非常好。《金剛經》佛教我們修學就是發心要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就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一切眾生你都要給他度到無餘涅槃,就成佛了。

  我們人為什麼會有自私自利?因為有我執。我執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但是這個我執,無始劫以來,我們根深蒂固,很難轉變。小乘法要斷我執,這樣硬碰硬的去斷當然很辛苦,用的時間也很長,效果也不是很高,最高證阿羅漢。所以斷見惑,經上形容好像斷四十里瀑布,四十里的瀑布這樣沖下來,一下子要給它停下來,談何容易?這是講小乘法斷惑很難。大乘法比小乘法就方便太多了,善巧方便。大乘法破我執,他不是對著這個我執去破,他是發心去度眾生,你起心動念就去想眾生,不要想自己,然後你這個我執慢慢就淡化掉,化解了,所以你起心動念發願度眾生。所以大乘法這個四弘誓願,一切佛菩薩發的願都不一樣,但是他的基本原則都是根據四弘誓願,不管他發的願多或少都是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願去度眾生,你念念為眾生想,為別人想、為對方想,不要為自己想,你的我執很快就沒有了。如果念念為自己想,我執是愈來愈堅固。

  所以發願去度眾生。你看地藏菩薩他怎麼有辦法給他的母親從地獄度出來?大家讀《地藏經》讀過,她看到她母親墮在地獄,她發什麼願?發一個願要把所有十方世界地獄眾生都度成佛了,她才要成佛。她發的這個願,她母親就超度了。她發這個願跟心性相應。因為你破我執了,你就不會有自私自利,不會跟人家對立,因為原來法界是一體。現在我們對立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六道輪迴、十法界就是這麼來的。原來他沒有對立,也沒有分別執著,事實真相沒有。但是沒有,你在這個地方硬給它來個分別執著,這個叫做自己自討苦吃。原來是無量無邊,你畫一個小圈圈,自己畫在這個地方。所以佛看到眾生叫可憐憫者,非常可憐。原來海闊天空,你自己畫一個圈圈在那裡出不來,自己綁自己。

  所以佛教我們發願度眾生,你看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發十二願,觀音菩薩也發救苦救難的願,地藏菩薩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願。《地藏經》講兩個國王看到這個國家的人民都造十惡,他發願要把這些眾生都度成佛,以十善業道來教化人民,他也成了地藏菩薩。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從《金剛經》這個方法去修,你很快會破四相,你就不要為自己想。我們的我執就是第一個就先想到自己,我們現在給它轉過來,第一個先想別人。你這樣一開始會很勉強,一開始你還是會再想自己,你要趕快再把它調過來,我為別人想、為眾生想,你慢慢這個「我」就轉變過來,就化解掉了。這個方法叫做圓頓,很圓滿、很快速,大乘法比小乘法殊勝就在這個地方,它巧妙。所以沒有絲毫為自己,這個就是純善純淨,所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這個惡都是從自私自利這個心生起來。你有自私自利就會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都跟著來,第一個就是自私自利。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經也常講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所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修起。

  諸惡永斷,善法就圓滿了。善法圓滿就能「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為什麼?這是一種感應,因為佛菩薩都是純淨純善,我們現在也是純淨純善,當然天天都跟佛菩薩以及其他的聖眾,佛菩薩以下的緣覺、阿羅漢,我們六道裡面的世間的聖賢,這些都是屬於聖眾,我們常常親近他。這個親近就是說我們的心行跟佛菩薩聖賢相應,佛菩薩怎麼存心,他什麼行為,我們跟他一樣,一樣就親近,不一樣那就距離很遙遠。所以我們要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就是要修善法,你修善法自然能夠親近諸佛菩薩。我們念佛要求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親近諸佛菩薩,當然也要修善,這個不可以疏忽了。

  經文到這一段給我們講要怎麼修善法,就是「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個是我們修善法的原則,就是要這麼修。所以我們每一天時時刻刻都要提起警覺之心,就是我們佛門講的觀照的功夫。如果一旦失去觀照的功夫,我們這個善法就很難增長,不但不能增長,可能就退轉了。那不能增長,增長什麼?增長煩惱。增長煩惱,我們念佛功夫也不得力,我們要念到一心不亂也造成障礙。

  所以去年我到古晉淨宗學會,前會長賴會長跟我講,他說他心裡很煩惱。他說我去那邊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說悟道法師,我現在是煩惱相繼,不是淨念相繼。我說你發現到你煩惱相繼,那你就比一般人要高了。一般人他自己煩惱相繼,他自己還不知道他煩惱相繼。你已經知道你現在心裡是煩惱相繼,不是淨念相繼,就說明你已經有進步,你知道你現在是在煩惱。你知道你在煩惱當中,那就有辦法去轉煩惱,因為你已經認識那個是煩惱。一般人不能轉,就是他對那個煩惱還不認識,不知道那個是煩惱,而且把這個煩惱看作好朋友,好得不得了,那就沒辦法轉了,他還會去保護他這個煩惱。好像小偷、賊跑到我們家來還保護他,當然你家的東西被他偷光光。所以我們要提起觀照的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不怕,怕的是我們警覺太慢,太慢了就跟著這個妄念跑了,我們又被它牽著鼻子走,又被它做主了。

  所以我們要常常提起觀照,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就是觀照,講的簡單就是觀照。觀照功夫得力,你這個惡就斷了,惡業斷掉,你修禪定就有力量。我們念佛,你要打個佛七一心不亂,可以預期達到這個效果,你去參禪也會得禪定,你持咒也會三密相應,修止觀也可以成就。所以觀照功夫得力,進一步就照住,照住就是心定下來了,更深一層。照住功夫再加深就照見,像《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最高層次,在我們念佛法門叫理一心不亂,在禪宗講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天台六即佛,如果你提得起觀照功夫能夠伏住這個煩惱,念念修六度為眾生,雖然沒有斷煩惱,但是我們往生有把握。這個在六即佛是第三個觀行即佛,觀照修行,觀行即佛。我們修淨土有這個功夫就算及格,修其他法門還不及格,但是修淨土可以錄取,及格了,這個功夫我們大家都可以做得到。提升到相似即、分證即,當然就層次更高,就不是說人人一生都辦得到。但是觀行即是可以做得到。

  我們要親近諸佛菩薩就是修善法。所以現在也有很多大陸同修要親近老和尚,這人之常情,他可能一輩子才看那麼一次。但是看老和尚是不是很重要?不是很重要,但是人總是想要去看。我說人那麼多,老和尚如果統統要接見,那你不是要叫他不要睡覺嗎?人那麼多。所以親近老和尚就是聽經,現在光碟很方便,依教奉行,這才是重要。

  下面給我們講,『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為什麼它叫做「善法」?因為「人天身」,就是人天福報,有人他想修人天福報,你要修善法才能得到人天福。「聲聞菩提」,聲聞修四聖諦,斷見思煩惱,這是阿羅漢,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也要依這個善法。「獨覺菩提」,有的經典翻譯為「緣覺」,他是修十二因緣,斷見思煩惱,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佛教他修十二因緣,這樣證果的叫緣覺。在沒有佛出世的時代,他自己觀察花開花謝這個自然界的現象,觀察這個生滅,十二因緣的現象,他開悟證果了,這個時候叫獨覺。沒有佛的時代叫獨覺,有佛的時代叫緣覺,都是修十二因緣斷煩惱的,叫獨覺菩提,也要依這個善法,你去修十二因緣才會成就。「無上菩提」,我們念佛要作佛就是「無上菩提」,也要依這個善法。「皆依此法以為根本」,都是依這個善法做為根本,沒有這個根本就不能成就,所以「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所以叫它做善法。

  下面具體給我們講出這一個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這個善法是什麼?就是「十善業道」。我們常念這個善法、思惟這個善法、觀察這個善法。向下經文就具體給我們列出十善業。還沒有具體講出十善業,先給我們講修學的要領、原則,先給我們說明。我們用這樣的一個心態來修十善業道,我們的善法就會念念增長,一直達到純淨純善,我們這一生修學就能得到決定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