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7/6/13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3-0011

  「佛說十善業道經」。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六頁,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昨天我們講到這一段。這一段經文講的跟上面講的,從佛身、諸大菩薩以及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都是修集善業福德所生,這段經文講的就是修不善業,不善業得到的果報,就是這個身體(正報)跟居住(依報環境),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個福德大小差別太多、太大。這是舉出很強烈的對比,一個是修集善業福德,這段經文講的是修不善業得到的果報。

  佛指出大海當中所有眾生,大海當中龍王是大威勢,龍王有宮殿,水族類的,有大福報,在這一個族類牠福報最大,所以牠做王。就像我們人間做國王、做總統、做皇帝,他在一個國家是福報最大,古人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的富貴在這個國家地區是最大。龍王是在水族類裡面福報最大的,所以做龍王。但是每一個族類裡面有有福報的,當然也有沒有福報的,甚至有的一點福報都沒有,這些都有。就像我們人間,一樣都是人,有的人福報很大,做大官,他有大富貴,有地位、有財富、有威德、有勢力,有的人就沒有那麼大的威德勢力。有的貧窮下賤,有的受盡苦難,甚至有的沒得吃就餓死了,這個在我們現實的人間都看得到,這一類就是修不善業。所以佛舉出大海當中,我們以此類推,在我們人間,以及我們看到大海以外的,陸上走的、爬的,天空飛的,這一切的形色種類都不相同。

  這裡特別是指出牠的形狀、牠的膚色,皮膚的顏色,牠的容色,牠的容貌,牠的形狀、牠皮膚的顏色、容貌是『粗鄙』,「粗」就是很粗糙,「鄙」就是醜陋不好看。在大海當中,『或大或小』,體積最大的像鯨魚、鯊魚,很小的甚至我們肉眼都看不太清楚,我們到海洋世界、到水族館去看,我們就可以體會到這部經講的。雖然現在我們沒有神通到龍宮,但是我們可以到海洋世界、水族館,我們到了水族館去參觀就等於到了龍宮一樣。所以我們去水族館參觀,或者你去海洋世界,或者你會潛水,有的人喜歡去潛水,潛到海裡他也會看到海底很多生物,也等於到了龍宮。雖然我們看不到龍王,但是龍王的子民我們看得到。這些都是龍王管轄的,牠有個王在管,有一個領導。這個是不是真的?確實是真的,一點不假。因為我們看動物,有一些群居的動物,牠都有個帶頭的,你看螞蟻,牠也有個螞蟻王。我小時候在鄉下也很喜歡看,地上螞蟻很多,有時候有紅色的螞蟻跟黑色的螞蟻兩邊,兩邊的軍隊在打仗,小時候就很喜歡看,兩邊都擺開陣勢,就像人一樣,我看過。螞蟻牠有一個頭,我們都叫牠螞蟻王,那個叫王,領導帶頭的。你仔細一看這些動物奇觀,這些應該都可以觀察得出來。這是比較有福報的,牠比較有威德、有勢力,所以牠做領導。

  水族這些眾生形狀、顏色粗鄙,或大或小,這個就不是很好看的。這一切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前面的經文佛已經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清楚,此地又再給我們講,『皆由自心種種想念』。我們眾生這個形色好不好怎麼來的?怎麼會有這些現象?是自己的心現,心能夠現,識能夠變,所謂心現識變,這個在唯識學講得很多,這個原理就是心現識變。心能現,識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想念」,想念就是識心,意識心。你心裡是什麼樣的念頭,你怎麼去想,它就變出什麼樣的形狀,它就現出什麼樣的顏色。你的念頭善,心想善,當然帶動你的言語行為就善,你現出來的這些形狀顏色就好。如果心想這個念頭不善、行為不善,現出來這些相就不好。

  所謂「人心不同如其面」,每個人的臉長得為什麼不一樣?因為每個人心想不一樣,縱然雙胞胎是比較接近,但也不完全一樣。完全一樣,成佛了就完全一樣。等覺菩薩雖然都很相近,但是還是有一點點的差別,到成佛就完全一樣。所以你看那個佛像雕的,不管哪一尊佛,它的臉都一樣,你要從它的手印去辨別這是哪一尊佛,不然你看身體相貌都一樣。到成佛就佛佛道同,沒有不同,為什麼?他心都一樣,面貌就相同了,平等了。我們讀《無量壽經》,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下下品往生的,身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個就是一個平等世界,是個佛的世界,大家到極樂世界就是作佛,作佛去了。

  所以我們看看這一切眾生的長相不一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白人、黑人、黃種人、紅種人,我們人種也是很多種,也都是「自心種種想念」所現。這些形狀無量無邊,說明眾生心裡的念頭無量無邊。那不要講其他眾生,就講我們自己本身,我們的念頭變化也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的面貌也不是固定的,也是時時刻刻在起變化。為什麼?你心不斷的在變,那就看你往善的方面去變還是往壞的方面去變。如果往不善的方面去想,那臉相就愈來愈不好;如果你往善的方面去想,你就愈來愈好。所以這是看相算命它的道理也在此地。

  心在哪裡?心你找不到,我們前面經文讀過,你也摸不到,接觸不到。心沒有相,但是它能現一切相,從這個相就看到心。心在哪裡?就在相。相在哪裡?就在心。心相一如。所以古大德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個心它的本質是一樣,它的質料是一樣。好像眾生都有佛性,佛性都一樣,平等的,昨天跟大家報告的六即佛,哪一個沒有佛性?它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它的組合排列這些方程式,因為各人的想念不同,所以組合就不一樣,但是它的質料是相同的。古大德常常用黃金跟器來做比喻,比喻我們這個心、相。講這個心、相,有時候我們剛初學很難體會,心在哪裡?就在相;相在哪裡?就在心。就像金在哪裡?黃金就在那個器,器具那個器,那個器就是黃金。心就是相,相就是心。

  好像我們到銀樓去,你看黃金打造的首飾、器具琳瑯滿目。比如說你用一公斤的黃金,我們比喻,一公斤的黃金,你一公斤的黃金也可以打造一尊很莊嚴的佛像,它的重量、它的質料都一樣。也可以造個菩薩像,也可以造一尊阿羅漢,也可以造天人的像,也可以造人的像,打造得形形色色,這個形狀種類太多了。但是它的本質都是黃金,就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現出來的樣子也不一樣,它質料是一樣,價值是一樣的。這個形容比喻,知道這個道理,我們也可以把它打成佛的像,做佛。所以我們這個心就好像那個金,這個相就像那個器,器的相狀很多,樣子形狀都不一樣,就像我們現在現出的相,那種類太多。但是怎麼現?心現的,那個心是平等的。不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當中受苦受難;明白這個道理,就像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大解脫,得到大受用,關鍵在迷跟悟。

  成佛就是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徹底明瞭的人,徹底明白,他就叫佛。所以覺悟了都叫佛。成佛,你要現什麼相都自在,因為你不迷了。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去幫助眾生,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他自在,他不迷。佛菩薩是願力,我們是業力,不自在。為什麼不自在?我們不明瞭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是迷惑,完全不知道。所以成佛、作佛,人人都應該要作佛的,因為是你本分事情。如果你不學佛,不成佛,那你就是一個迷惑顛倒的佛。我們應該要做一個徹底覺悟的佛,不要再繼續迷惑顛倒了。簡單講,做一個明白人,不再做一個迷惑顛倒的人,明白人就得大自在、大解脫。

  這一切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這裡講諸不善,所以形色就粗鄙,有大有小,種類形狀無量無邊,太多了。『是故隨業,各自受報』,這個「業」是自己心造的,造善或者造不善,這裡講的是造不善業。造了不善業,自己造作自己去享受那個果報,所謂自作自受,這才是事實真相,跟別人不相關。所以我們遭遇到不好的果報,怨天尤人也沒有用,這個問題是自己迷惑造不善業才得這樣的果報。我們學佛最可貴的就是明白這個事實。明白這個事實我們就可以轉變,因為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改變。如果是別人造的,我們求別人幫我們改變,他不答應,我們真的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俗話講「登天難,求人更難」,你要求別人,別人不答應,那非常難,求人很難。這樁事情不是求別人,是求自己,只要自己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發心來修學,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上。但是要真正明白才可以。所以這個要學習。

  到這一段是一個段落,講善惡,從佛講到一切眾生,粗鄙的果報,相好莊嚴,最圓滿的跟最不好的,給我們舉出這個例子,我們去觀察,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告訴我們這是怎麼來的,怎麼會有這個差別,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清楚了。下面,接著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下面這一段是勸勉我們要修學了: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有四句,四句經文。上面給我們講這一切果報的原因,這一段教我們『汝今當應』,佛告訴龍王以及我們大家,「今」就是現在,現在聽到《十善業道經》,看到《十善業道經》,「當」就是應當,『如是修學』。那怎麼修學?就是『了達因果』,「亦令眾生了達因果」,自己這樣修學,也要勸一切眾生這樣來修學,修學什麼?了達因果。了是明瞭,達是通達。因果,世出世間都離不開因果。上面講的經文就是給我們講因果,從發起序,「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直到我們剛才念的這段經文,「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到這一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講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

  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樁事情離開因果。有一些人他聽到因果兩個字,他就認為是迷信。其實你不了達因果,那真的是迷信,他迷了。為什麼說迷?他對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認識不清楚,不認識、不知道,迷了,不明瞭。你看成佛有成佛的因果,《妙法蓮華經》講「一乘因果」,《華嚴經》講「五周因果」。因果這樁事情是一個事實,並不是說我們相信了它就有,我們不相信它就沒有,那這個就不算是事實。事實就是你相信它有,它是這樣,你不相信,還是這樣,這樣才叫事實真相。佛無非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就是認識因果,你認識什麼因,你修什麼樣的因,然後你會得什麼樣的一個結果,從這個果你就知道它是什麼因造成的,教我們認識正確的因果觀念。

  好像我們種植物,你要認識那個種子,那個種子是因,結出來的果實是果。比如說你要吃蘋果,你要去找蘋果的種子,不能找錯,找錯,種出來那不是蘋果。你要種豆,你要吃豆,你要去找那個豆的種子,你必須要認識什麼是豆的種子,你認識那個種子,拿這個種子來種,那就是豆。你要吃一個瓜,那你要找瓜的種子,種出來它就是瓜。你不能把那個因搞錯,搞錯,種出來果不一樣。所以《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那個因你認識不真實、不正確,那你得到的果報就不一樣,迂曲就是不一樣。你不能想吃瓜去拿豆的種子來種,要吃豆去拿瓜的種子來種,那就不對了。所以要認識因,認識這個因果。

  我們眾生大家都想得福報,消災免難,這是果報,那你要認識你要怎麼修才能得到這個果報。如果不認識,你的願望都會落空,不能實現,得不到。為什麼?你是想得那個果,但是你造的那個因不是那個果的因,那個因錯了。所以一般人大家沒有人不想發財,中國人、外國人,大概一般的世間人都想發財。發財是果報,他是什麼因發財的,它的因果?有人說這個人頭腦很好,他就發財。不見得。他頭腦好,還得他要有福報。

  去年我在澳洲跟鍾茂森博士,他以前在美國念書,我去達拉斯打佛七,很早就認識他。後來他畢業,在美國也考上博士,在美國學校教書。後來老和尚勸他到澳洲去教書,他到澳洲去當教授。他當什麼教授?當經濟學教授,教人家怎麼賺錢的。我就常常跟他聊天,我說那你教的人,大家都發財了?他說是騙人的。所以他聽老和尚的經才明白。他說教經濟學的那些教授大家都窮哈哈的,他寫書怎麼寫,教人家怎麼去經營,怎麼賺、怎麼賺,他就是自己不做。他說我現在證實經上講的,佛講的才是對的。所以現在他那個教授辭掉不幹了,回去中國講《孝經》、講《弟子規》。那個教授收入不錯,還有房子可以住。他真的是比一般人覺悟要高。

  所以你看教人家經濟學的,教人家賺錢的,在市面上賣書教人家怎麼賺錢,那些書你去買來看,你就會賺嗎?是,你看到別人都在賺,如果你沒有那個福報還是賺不到,你只是看別人在賺。這個原因就是他命中沒有。命裡沒有,你頭腦再好,他就沒財庫,算命的說沒財庫。他為什麼沒有財庫?財庫是果報,過去生他沒有修財布施,捨不得修財布施,所以他得不到這個果報。所以財布施愈修就愈多。

  老和尚他這一生他也修給我們看,示現給我們看,他示現是頭腦好,但是沒財庫,他也當不了主管,也沒有官位,算命的給他算。壽命又短,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壽命不長。這一生,他晚年的果報的確是這一生四十年修下來的,四十年。我們四十歲以前,這是先天的,先天就是過去生帶來的;四十歲以後是這一生這四十年當中你修的,有相關。所以他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第一個就教他布施,章嘉大師教他看得破、放得下,怎麼下手?布施。布施,我沒有錢。他說你一塊錢、二塊錢有沒有?他說有。他說有就一塊、二塊,你就從這裡布施。所以他那個一塊、二塊寄給人家複印經書,他自己有的書就送給需要的人。剛開始學布施像割肉一樣,非常捨不得。後來愈修就愈自然,修到半年,慢慢就有感應,常常布施到空空的,但是他需要什麼就有感應,他就會得到,就有人會送來了。

  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但是我們要去修。你要去修,修到有效果,你就有信心。如果聽說,沒有實際上去修,你還是有問號在,因為你自己沒有透過實驗,你沒有透過行、實驗。你有信有解,但是你沒有透過行的實驗,你就不能去證,證就是證實。佛法的修學,信解行證,你信了,理解了,要透過行去實驗,實驗得到這個效果了,那你就證實你信解沒錯,那信心當然有了。老和尚為什麼敢布施?因為他有這個效果,所以他敢布施。這一點我也學了一些,但是學得還不夠,我也學布施。我也是一個沒有什麼福報的人,以前在俗家,實在講我的福報不如我弟弟,我弟弟的福報比我大,他做事情,他賺錢容易,我就很難,沒福報。後來我出家了,就跟老和尚學布施,布施到現在也有感受到一點福報。所以我現在對這一方面也有一定的信心。因為你透過實驗跟沒有透過實驗,那感受是不一樣的。

  布施,我們可以從漸進式的,因為我們一般人會害怕,所以我們從漸進式的。布施多了,明天我生活怎麼辦,明天我就進入困境了?他就會害怕,不敢布施。所以有一次我在加拿大遇到一個在溫哥華的陳大川居士,我聽他講,他說我們在海外,其實他們生意做得還不錯,錢賺得滿多的。他說我們在海外這個錢,一分錢都要算得準準的,不然可能明天就要斷炊,斷炊就是沒有米可以煮飯,就沒得吃了。我們世間人的確是這樣。但是他不懂布施的道理。所以一般人,我們從漸進式的,就是像老和尚這樣,從小的先布施,慢慢再由少而多,漸進式的。叫我們一下子都布施,這個不是普通人,像六祖那樣的人才有辦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馬上就明心見性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明不了心、見不了性?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不懂得布施。所以菩薩六度實在講第一個是布施,後面五度都可以歸納在布施這一度。所以章嘉大師教老和尚就是這兩個字,老和尚一生得力就是這兩個字,他真正去實行。所以我們從漸進式的來修,慢慢修,修到你有感受到效果,你信心就會增長,信心增長,你的修又會提升,一直擴充,你就愈來愈有信心了。

  法布施是得聰明智慧,你有技術技能,不吝法,肯幫助人,只要人家真正願意學習就不會吝法不肯教人,不管你在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你就會得到這個果報,聰明智慧。在記憶方面也是這樣,比如說我們常常看到報紙有一些什麼小神童,五歲就會打算盤很會打,智商很高,五歲就會彈鋼琴彈得很好,他才五歲,怎麼會彈得那麼好?世間人都覺得很奇怪。如果你明瞭佛法講的三世因果,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過去生他這一方面的布施修得多。比如說他很會彈鋼琴,過去生他肯定很喜歡教人彈鋼琴,所謂教學相長,他這一方面他就會特別出色。他很會燒菜,他很樂意教別人,不吝法。佛法也是,你懂得佛法,你樂意去講解給別人聽,不吝法,那你佛法這方面的聰明智慧你就會很高。如果反過來講,吝法,那將來會得什麼?愚痴的果報。像經上講的周利槃陀伽,他笨得一首偈都記不得,他哥哥罵他,叫他還俗回家,他哭哭啼啼去求佛給他開示,佛再給他講出這個原故。你過去生是三藏法師,他為什麼這一生變得這麼笨?他過去生通達三藏,但是吝法,他不肯把佛法傳授給別人,怕別人學過去會比他更高,他就保留了。有的人真的要學,他也不願意教,再轉世就變成愚痴沒有智慧。

  所以過去老和尚講經也曾經講過,我們佛教發源地是在印度,現在印度佛法反而都沒落了,大乘佛法跑到中國來,印度反而都沒有。印度現在很少人知道有什麼佛教,印度大部分都是他們傳統的印度教,婆羅門教,佛教已經很少人知道,另外就是伊斯蘭教,印度教是最多的,佛教反而湮沒、沒落。這什麼原因?印度人也是吝法。為什麼?像《楞嚴經》他們就認為是國寶,外國的法師來,都不讓人家看,他都留起來。所以你看中國很多法師到印度去留學取經,都沒有看過《楞嚴》,像玄奘法師、義淨法師,很多中國法師到印度去都沒看到這個。印度的高僧大德帶梵文本到中國來,也帶不出來。後來是印度的般剌蜜帝法師知道這部經,震旦國,以前不叫中國,叫震旦,東震旦,我們中國在印度的東邊,東震旦國,知道震旦國的人緣成熟了,可以接受這部經,他把這部經偷渡出來,三次才帶過來。第一次、第二次都被海關抓到,像我們現在出海關檢查被抓到。第三次他不走陸地,他坐船從水路,把那部經,他那個皮剝開,然後把那部經藏在皮膚裡面,再把它縫起來,費盡苦心。第三次從水路偷渡出來,帶到廣州,在廣州翻譯。智者大師當時也知道印度有一部這個經,但是就是看不到,沒有傳到中國來。所以智者大師在浙江天台山築了一個拜經台,拜了十八年,一直拜,拜到他往生,經還沒到中國來。一直到唐朝,智者大師是隋朝時代人,到唐朝,經才從般剌蜜帝法師偷渡過來,它是偷渡的。

  所以吝法就得到愚痴的果報。要得到健康長壽就要修無畏布施。所以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所以我們要了達因果,對因果這樁事情要明瞭、要通達。怎麼樣才能明瞭通達?要修學,我們要學習。不學習,我們就不明瞭、就不能通達。好像我們在學校,沒有念書當然就不明瞭、不通達。

  了達因果講得最具體的就是《了凡四訓》。《了凡四訓》也是很早就傳到日本來。《了凡四訓》是明朝,明朝萬曆年間,嘉靖、萬曆年那個時候的,也很早傳到日本來。聽說德川將軍他們家族也都有讀《了凡四訓》,很早期《了凡四訓》就有日語的。增上寺是德川將軍他們的家廟。講得最具體的就是《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現身說法,改造命運。他憑什麼改造命運?了達因果。所以印光祖師一生最提倡的,印最多的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這三本書講的就是此地講的「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所以我們要了達因果,《了凡四訓》這本書也非常重要,可以做為我們《十善業道經》的補充教材。為什麼?真人實事,他改造命運。

  另外就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故事也是發生在明朝。俞淨意的年紀比了凡大,他們同一時代,他年紀比較大。俞淨意他改造命運,考中進士,那一次了凡跟他同一時期去考,了凡沒有考上,俞淨意考上了。所以我們現在印《了凡四訓》,後面印光祖師也有作一篇序,附在《了凡四訓》後面,他這一篇補充《了凡四訓》在講意惡這方面做一個補充說明。

  了凡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的時候,他的因緣是在慈雲寺遇到一位孔先生,雲南人,精通皇極數。皇極數,小,推算個人命運,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整個世界,根據它這個數理,它都可以推算得出來,算得非常準確。它這個算命根據八字,就是數學公式來推算。以前我在家的時候也很喜歡逛書店,我也去買了一本《皇極經世書》,買回來我看不懂,好像在看天書一樣,沒有人傳授來跟你講,有很多它專用的術語名詞,不知道它是什麼含義。

  了凡居士他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命。原來他父親希望他當醫生,說可以救人,也可以學得一技之長,可以養家活口,他父親的願望是希望他當一個好醫生。遇到孔先生,他的父親已經過世了,孔先生看看他的相,他說你是一個讀書人,應該將來在從政這一方面。古時候讀書人他兩個出路,一個從政、一個從醫,所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中國古代讀書人就這兩條出路。一個是做官從政,為國家人民來奉獻;一個是做醫生,醫生可以解除人的病苦,懸壺濟世。孔先生跟他講,你是讀書人,你為什麼不去讀書?他就把這個原因告訴他。孔先生說你應該去讀書,看你的命應該可以做官做很大。後來他就帶孔先生到他家裡向他母親報告,他母親就請他算,算流年,算得非常準確。一直算到他活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號丑時壽終正寢,在自己家裡自己的臥室過世,都把他算好了。一般算命,這個叫流年,算他一生的過程、命運。算了之後,當然他不是這樣給他算他就相信,他經過幾年的時間去對,看孔先生給他算的,他按照這個時間,遭遇到的是不是跟他算得一樣?結果一對起來都一樣,後來他就知道命運是定數,他也就不打妄想。所以才到雲谷禪師那個寺院。

  以前寺院是讀書人都必定去的地方,因為寺院比較安靜,又有書籍可以借,經書,如果有法師講經也可以去聽聽經,所以以前讀書人多多少少對佛法都會有一些了解。然後跟雲谷禪師對坐三晝夜。雲谷禪師說你真不簡單,三天三夜眼睛都沒有閤起來,你是什麼功夫?他說我的命被人家算定了,我想打妄想也沒有用,乾脆就不要想。雲谷禪師就笑起來,原來以為你是什麼功夫,原來你只是一個凡夫。他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說我是凡夫?他說你這一、二十年都被孔先生給你算得死死的,你自己都沒有去給它改變一點點,那你不是凡夫是什麼?了凡居士進一步就請問,他說命運能改嗎?孔先生給我算的真的就是這樣,我給它對照這個過程,今年考試考第幾名都符合,一點差錯都沒有,他相信有命運。後來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說命運是怎麼來的?是你自己造作的,那你自己造的,當然你自己也可以改,才告訴他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

  他聽了之後真的就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哪一些過失、哪一些缺點,一樁一樁的跟雲谷禪師報告,後來再寫一通疏文在佛前發露懺悔。雲谷禪師送他一本功過格,每一天記功、記過,自己跟自己算帳。第一次他發願要做三千件善事,經過十幾年這三千件才完成。為什麼?因為加減乘除,一天做了十件善事,但是你做了九件惡事,那十要扣掉九,剩下一。所以這個剛開始在修就很困難,三千件善事十幾年才完成。但是他三千件還沒有做圓滿,他就有感應。那一年照孔先生算的,應該考試是第三名,他忽然就考第一名,改了,已經提升了。原來孔先生給他算的,他應該是在四川當縣長,後來是在寶坻當縣長,寶坻是在北京附近,首都的地方當縣長當然不一樣,他命運這個也改變了。原來孔先生給他算沒有兒子,現在他生了一個兒子,後來也做了官,很好的兒子,原來他沒有兒子。孔先生算他五十三歲八月十四號丑時就要死了,後來他活到七十四歲,壽命也延長了二十一年。

  他改造命運,他分三個大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他發願三千件,做十幾年,圓滿了迴向,做一個迴向。第二次他又發願修三千件善事,求功名,三年就完成,愈做就愈得心應手。第三次他已經做了縣長,許一萬件善事,他一個政策就圓滿了,就是對全縣的縣民減糧,就是減少稅金,他這個政策一萬件善事就圓滿了。愈做愈容易,愈殊勝。所以我們改造命運,我們讀了《了凡四訓》,你就要去修。如果你要求什麼願,你要修善業,此地講的,你要修善業,要改掉不善業,那你的果報就會愈來愈好。

  大家如果修功過格,過去老和尚也提倡,我們學佛的可以用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蓮池大師。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根據道家的《太微仙君功過格》,他編一個《自知錄》,編成佛門用的,我們最近華藏也印了一些出來流通。但這個功過格是明朝的,我們現代要用可能要加以註解,所以我也在想,有因緣可以大家一起來研究《自知錄》。它有一個表格,我們可以每天記,每一天自己跟自己算帳,這樣對我們修學善業會有警策的作用。所以我們念佛人,我們修淨土的可以採用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就是功過格。

  所以《了凡四訓》,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一生極力的提倡,再來就是《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所以一部《了凡四訓》,包括《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都是講了達因果。《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去年我也在大陸請陳曉旭她們世邦文化公司幫我找一些演員,台灣請一位中視退休的王導演,他去當導演,也拍出來,現在也有做DVD跟大家結緣,大家有親友可以介紹給他們看。有一些親友還沒學佛,你請他來聽經,恐怕他不會來,但是我們先介紹他看看這部連續劇,或許他比較容易接受。看看這部連續劇一方面也在學習佛法,這也是個方便法。所以這一片我們做出來,在台灣也送了不少,我常常看到人家來要,有一些學校的老師他都拿一箱一箱的,拿到學校送給學生帶回家去給他們父母親看,這個學生看。這兩本書都是講了達因果,實在講這兩本書是很值得我們去深入。

  《感應篇》就是講修習善業,因為《太上感應篇》跟一般善書不太一樣,它好像一篇天律,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非常清楚。所以現在人有一些方方面面不好的果報,其實你讀了這些書,你就很清楚為什麼會這樣。你想要改善,你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你那個果報就改了。你看現在人,你說叫他學佛了生死,他未必會想到這個問題,但是對於現實生活的改善,我想應該大家都希望得到。比如說大家最關心的自己的家人,特別是兒女,做父母的,天下父母心,沒有說父母不為兒女好。但是我們現在看看這個世界,兒女常常讓父母操心。為什麼?沒有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育,現在學校也沒有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它沒有,它只有科學技術的教育。因此人跟人相處不懂得怎麼做人,這個問題出來了。

  我們希望兒女好,是要講修善,我們做父母的人也要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不修,你一直要求兒女,他也不聽的,他會反過來要求你。香港陳寶英居士,有一次我聽她講,現在聽老和尚講《弟子規》,背《弟子規》,然後她回家就要求她兒子一定要背《弟子規》,她兒子就跟她媽媽講,他說好,那妳會背嗎?她兒子反過來問她媽媽說妳會背嗎?他媽媽說她還不會背。那妳要求我背,妳也要背,我們兩個一起來。妳光叫我背,妳不背,那我不幹。所以還是要從自己做起,你自己沒有做起,你要要求他,他也不服氣。所以自己修善,自己先來改造命運,你就會影響一家人。

  所以有一些人,比方說他的兒女怎麼樣,到處問神、問卜,實在講也是一個心理安慰而已,實際上還是解決不了。以前這些寺廟它是教育,社會教育,現在這個沒有了,所以大家去拜拜,求個心理上的安慰,求平安,這個是有,但是還是解決不了。所以每一次我在台灣看到要聯考,要考試,做父母的非常關心自己的兒女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考到好的學校,然後就把准考證影印放在文昌帝君的桌子前面,放在孔老夫子的桌子前面,放在佛菩薩桌子前面,一堆,看那一堆尖尖的。放在那裡他就考得上嗎?未必,他命中有他就有,命中沒有還是沒有。有的兒女身體不好,或者事業不順種種,讓父母操心的事情非常多,遇到這個情況就可以學袁了凡居士,你就發願修善事,袁了凡說他發願修三千件善事,你也發願修三千件善事,依照功過格這樣去修,那真能滿你的願,真能解決問題。

  像俞淨意公修的,他的效果比了凡要快速,因為他很猛利,俞淨意公三年,他整個命運就改了。你看他還沒有遇到灶神,袁了凡是遇到雲谷禪師給他指點改造命運,俞淨意公他不是遇到人,他遇到神,他遇到灶神。遇到灶神,除夕的時候到他家來了。灶神是真有,一點不假,現代人迷信科學,以為這些是假的,迷信。所以我去年在大陸拍這部戲,那些導演也是一直在想,用很多技巧,不要給人家扣上迷信的帽子,那個帽子一扣上去,你就是迷信,把那個真實的教育都障礙住了。所以他就想,導演就絞盡心思,用個作夢、用個夢境去表演,現在人還勉強可以接受,作夢,夢不是真的。那講真話,那是真的,因為根據傳記的記載,他不是作夢,他是像我們現在清醒的時候看到,是在晚上的時候,除夕夜大家團圓的時候。

  他怨天尤人,燒疏文請灶神送給上帝,做了這麼多好事,得這麼慘的果報,生五個兒子,死了四個,病夭生病死了四個,一個失蹤;生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剩一個。他的太太哭兒女哭到兩個眼睛都瞎掉。除夕夜,跟一個眼睛瞎了的太太,跟一個女兒,很淒涼,他滿腹的不平。他也結文昌社,也放生,也做好事,怎麼果報這麼淒慘?請灶神去給玉皇大帝報告都沒有回音,他心就更不平。所以他四十七歲那一年,灶神真來了,後來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痛改前非,認真斷惡修善三年,命運改過來了。這些都是屬於了達因果。了達因果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我們來修就比較有信心。

  講到了凡,明朝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五百多年,距我們那麼遠,那現代有沒有?現代有,我們老和尚就一個,我們老和尚就是一個具體的典型代表。另外,我在台灣的時候也聽到老和尚講,他有個同事姓劉,以前窮得不得了,從大陸剛到台灣去,很窮,孩子又多,以前的人生孩子都生很多,經濟又不好。這個我可以體會到,因為我們以前家裡就是這樣。後來很想去自殺,這位劉先生很想自殺,家庭那個壓力太大,子女又多。後來老和尚已經學佛了,就拿一本《了凡四訓》給他,他們全家人都修,修得真的改造命運了。後來老和尚印《了凡四訓》有把他們列進去,劉先生他們家這個例子,現代這個例子列進去。我們知道的、認識的,改造命運,我們不認識的那更多了。所以真的改造命運,歷朝歷代都大有人在,這個事情是真的,一點也不假。

  但是要改造命運必定要先了達因果,對因果這樁事情你要真正的明瞭通達。要明瞭通達,講得最詳細無過於佛經,像本經講的就是了達因果。所以後面我們再看這個十善業,一條一條,你再對照你現實生活當中一切狀況,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果報,你就知道前面是什麼因造成的。對我們這個輔助的教材,印光祖師提倡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幫助我們了達因果、修習善業。另外,《安士全書》,《安士全書》有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跟《感應篇》一樣,就是一條一條的,善業一個標準,修善,清朝周安士居士引用三教經典註解非常豐富。第二篇就是「萬善先資」,講戒殺放生。第三篇「欲海回狂」,講戒淫。第四篇「西歸直指」,就是勸我們斷惡修善,然後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這一生修學就圓滿了,我們終極目標在極樂世界。這三本書可以做為我們《十善業道經》的補充教材。比如說「萬善先資」它四分之一的分量就是講不殺生這一條善業,「欲海回狂」講不邪行這一條善業,文昌帝君跟我們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十善業都有講到。所以這三本書也非常重要。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上面給我們講要「如是修學,了達因果,修習善業」。佛講『汝』,就是指龍王以及我們大家,『當』就是應當,應當『於此正見不動』,什麼「正見」?了達因果、修習善業這個正見。上面講的這一大段經文就是正見,如果跟上面講的這一段經文不一樣那就不是正見,叫邪見,邪就是說偏差、錯誤。

  『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斷常見」是在古印度的一個錯誤的見解,有這兩種錯誤的邪說。斷見就是講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他也不相信有六道輪迴,不相信有因果報應,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沒有所謂來生來世,也沒有過去生,他只承認現在這一生,這一生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這種見解叫斷見,斷滅見,佛講這是錯的,實際上是有三世。常見就是人死了以後還會去投胎,他承認會投胎,但是還是來作人;那一條狗死了以後還是作狗,牠永遠是狗,人永遠是人。佛也講,這也錯了,不一定,六道輪迴互相轉變,看你造善還是造不善,完全看你造的業。所以《楞嚴經》佛給我們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相輪轉,互相轉變,你現在吃牠半斤,將來還牠八兩,誰也佔不到便宜。這種常見是錯的。這兩種是在古代印度一直到現在還有人有這種見解。

  過去我也常常聽人家講,沒關係,做壞事,死了以後,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二十年後,就是說他死了,四十九天再去投胎,再過二十年他又是一條好漢,那是沒錯;但是如果到畜生道去那就不是一條好漢,是一條什麼我們就不知道了。這是錯的。所以斷常見不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就是根據造善不善來定的,它不是固定的。所以命運不是固定的,好的也可以給它變得很壞,壞的也可以給它變得很好,完全看你自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斷常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