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5/5/10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21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請大家繼續看「菩薩教化品大意」,在第十四頁。

  我們看:「乙、自利行相(自利利他)」。我們前面簡單解釋這個品題,「菩薩此云覺有情,此品明護十地行為菩薩所修之行。以五忍法終日教化眾生不住教化之相是無住行。」此地講的,跟《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是同一個意思。《金剛經》講的是般若,《金剛經》在中國佛教是很流行的,提到《金剛經》大概沒有人不知道的,就連儒、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所以《金剛經》可以說是修學般若一部主要的經典。菩薩教化眾生,他不住教化眾生之相。如果著相,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不是大菩薩,是權教菩薩。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這是菩薩,這個菩薩叫做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是菩薩摩訶薩,那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不是一般的權教菩薩。教化眾生不住,關鍵在不住、無住,無住就是不著相,教化眾生不著教化眾生之相。不著相我們就不累,著相我們會很累,比較辛苦。所以不著相很重要。一部《金剛經》講的就是無住生心。《金剛經》任何一句經文你通了,全通了,不但通《金剛經》,六百卷《般若》也通了,一切佛法也通了,世出世法全通了,因為通到自性了。所以佛法會用,真的不用多,你連貫起來也可以,你獨立起來也可以,要會學、會修。講經就是要起觀照,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如果只有念經,念經也是要起觀照的,要懂得念經、念咒、念佛的方法。

  我們接著看下面五忍。「一、伏忍」,伏是降伏。你看《金剛經》講,「云何降伏其心」。我們妄念這麼多,我想同修大家都有這個情況,也有同修常常來問我,妄念這麼多,我念佛愈念妄念愈多。都有這個問題,常常有同修問這個問題,我們是同參道友,我們可以彼此互相交流。我們要有好的老師指導,淨老和尚是我們的淨宗導師,指導的師父、指導的老師。也要有好的同參道友,老師指點我們修學的道路,指出方向,同參道友要結伴而行。方向給你指出來了,路你要自己去走,走,一個人很孤單,要結伴而行,這個就是古代叢林講依眾靠眾,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依靠。所以過去我們師父上人在台中蓮社學經教,他都會找幾個同學,一個禮拜聚會一次,大家互相交流學習的心得。師父他曾經講過,早年講的,他說有好的老師,也要有好的同學,好的同學還佔七分,老師三分,老師給你指導的。你修學過程,我們畢竟不是六祖大師那種根器的,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有很多狀況、障礙,大家可以互相交流。

  我也是跟大家都是同參道友,我們是同參道友,所以我也把自己學習的這些沒有成就的心得跟大家報告,不是有成就的,是沒有成就。沒有成就它也是心得,為什麼沒有成就?你去找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現在發現了,沒有作觀,煩惱伏不住。這個就是我的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當然,有的人他功夫得力了。你一定要能夠起觀,我現在就是要跟大家再說明的,我們老和尚講席當中他雖然沒有強調這個,但是他都在講這個。在講這個,可能我們聽沒有聽清楚,所以我們再提出這個觀照,這個是三十七年前我們老和尚編的表解,提出這個觀照。幾乎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多多少少都會再提到《金剛經》,不知道昨天下午大家有沒有聽到?還是在睡覺?睡覺就沒聽到了。我有聽到,我是在下面看螢幕的。幾乎都會常常提到,你注意聽,你那個光碟再給它翻出來聽。《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時時刻刻也是給我們提起觀照。所以起觀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只是念經念念,你不懂得依文字起觀照,功夫不會得力,要懂觀照。

  這裡講伏就是伏煩惱。我們現在聽老和尚講經,也就是功夫成片是伏煩惱,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煩惱,理一心不亂是破無明煩惱。第一個,我們修淨土的,如果有伏忍,我們就可以帶業往生了,而且功夫還不要很深。我們帶業往生,我們就及格了,修淨土就及格了;修其他法門不及格,還不及格。修其他法門起碼要到信忍才算及格,伏忍還不能出六道。不出六道,在佛法修學的標準來講,就是沒畢業,不及格。出六道是小學畢業,證阿羅漢;成菩薩是大學;成佛就是研究所,得到博士學位,圓滿了。我們看伏忍,這個忍它是認可,認可的意思,不是人家罵我我忍起來,不是那個意思,是認可。所以五忍都是認可。什麼叫認可?你明瞭這個道理方法,你知道了,你認同了,你可以接受了,叫忍。

  我們現在看表解下面,「下品—習種性修信進念慧定施戒護願迴向十心長養聖胎十住位」。長養兩個字就是增長、培養,培養聖胎,好像胎兒在母親懷裡十個月,然後要培養,長時間給他營養,用這個來形容十住。十住是什麼?以圓教的標準來講就是明心見性,這個事先要先培養。從哪裡?習種性,在我們修習的種性修信進念慧定,一般講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在《彌陀經》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施就是布施、持戒,六度,修信進念定慧。這是我們看到伏忍,它是下品的修學。信(第一個)、精進、念、慧、定,五根,我們在經上常常念到,但是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去修,就是聽一聽這個名詞,不知道怎麼修。我們看《彌陀經》,《彌陀經》只有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前面是四念處。

  我們再看:「中品—性種性修四念處三善根三世忍外道倒想所不能壞十行位」。性種性修四念處,這是外道顛倒妄想所不能夠破壞的。信進念定慧;布施、持戒,六度;性種性修四念處,這些都是離不開一個觀門。所以四念處應該講四念處觀,你要去觀。佛法修學就是從四念處,你看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然後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加起來三十七個。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觀,你要去觀察,觀身不淨。觀身不淨,這個我們現前可以去觀的。但是觀,我們觀得起來嗎?你要攝心,心要定、心要靜,你觀慧才生得起來,我們心浮氣躁就觀不起來。所以我們老和尚不是最近常講,你要心浮氣躁,什麼都學不會。那要怎麼樣?你要心平氣和,收攝浮氣。所以修靜這個功夫就很需要,你才能起觀。我們念佛可以來幫助,念佛念念念,然後這樣交替的來運用。如果念佛你能夠伏住煩惱,你就不需要這些方便,不假方便就自得心開了。觀身不淨,就觀察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不清淨,我們也常常觀想這個身體,夏天沒有洗澡就不好聞,每天大小便溺,這個都不清淨,這在小乘的觀法叫不淨觀。不淨觀,如果這一觀你觀得有一定功夫,也會幫助我們伏煩惱。如果功夫深了,幫助我們證阿羅漢。這一觀,一觀當中也可以含攝其他三觀,後面的三觀也可以包括前面。但是這個觀,你心要很定。江老居士也給我們講,你要作意,心要很定、很靜,很注意的去觀。

  我剛出家的時候,師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他收一個徒弟,我叫悟道,他叫如道。他那個徒弟妄想有夠多的,他儒釋道三教九流、畫符、天文地理,他都學,妄想有夠複雜的。日常法師是讀台南成功大學的,如道他也是成功大學的。所以日常法師說,你是我的學弟,後來跟他出家,變徒弟。他說修白骨觀,就拿了一個好像人家解剖身體的白骨吊在門口。有一天他給我講,他說:不行,修到看白骨,看到白骨也愈看愈可愛。白骨觀,不是看了很討厭,看了愈可愛,那就不行,貪心的煩惱沒有伏住。他為什麼修了功夫不得力?因為他不是昏沉就是掉舉,很嚴重的,他不懂修定的原理,所以怎麼修也沒辦法。日常法師他說:不然你就去拜八十八佛,消業障。他也拜不下去,拜一拜,他也就不行。後來跑到我房間來說:師兄,我師父再這樣逼我,我要溜單了(他說要跑了),我快發狂了。我說:那怎麼辦?他說:拜也拜不下去,叫我看《菩提道次第廣論》,我也看不下去,念佛也念不下去,怎麼樣都不行。我說:那你現在怎麼樣可以?他說:你現在找一些事情給我做。我說:好,基金會剛好在發會訊,缺少義工,你趕快去做。他很高興,趕快跑去做義工。我說:你先修福,福報修多了,你心才定得下來,福能除障。所以四念處,修不淨觀的。

  第二個,「觀受是苦」。我們所有的享受都是苦的,苦是苦受,樂也是苦,樂是壞苦,所以三界統苦。一個人知道苦,他就有出離心。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他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就會留戀這個世界。我們念佛,願生西方這個心就生不起來,因為不知道這個世間苦;也不是沒有感受到苦,苦過去又忘了、苦過去又忘了,是這樣的問題。

  第三,「觀心無常」。我們的心是無常的,《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常的,剎那變化。你講過去,過去了,三心不可得。你這個三心如果搞通了,你也全通了。《金剛經》任何一句你通了,全部通,看你的根器是哪一句讓你悟入的。好像圓周,你哪一個點切入進去都可以到圓心的。現在心,你講現在,現在就過去了,也得不到;未來,未來還沒到,所以三心不可得。有機會,我們再來一起學習《金剛經》,《金剛經講義》。美國有一個同修請我講《金剛經》,他說老和尚現在不講了。上海一個居士叫我講《楞嚴》,他說老和尚現在什麼經都不講了,你聽經聽了四十幾年,現在你要發心。叫我要發心。這個經,我覺得我們有必要長時間來深入,因為我們不是上根利智,不是說講個一次、二次你就能悟入,也沒有辦法。所以我們要長時薰修,我們的根器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觀門可以幫助我們修觀照證實相。這些都是原理原則,你這些原理原則,你套在哪一部經都是通用的。不要說,四念處,《無量壽經》沒有講到四念處,不能修,不是這樣的。《無量壽經》三十三到三十七,不是都講四念處嗎?「人在劇惡極苦之中」,那不是觀受是苦嗎?觀心無常。

  第四個,「觀法無我」。一切法沒有我,我們這個身體也不是我的,是我所有的。「我」就是主宰的意思,你不能主宰,你不能控制,你也得不到,我們現前的世界是這樣的。但是我們看到的就是虛妄的,虛妄的本來沒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我們的自性是常樂我淨,有常樂我淨在。佛教學就是教我們去認識你那個常樂我淨,不要去迷在苦、空、無常、無我、不淨那個虛妄的境界裡面,在那邊受冤枉苦,主要教學的目的在這裡。教我們認識清楚,認識真的,不要去認假的。

  四念處、三善根、三世忍,這些名詞不能一個一個來分析講,如果一個一個講,大概這個講座講完這一條還沒講完。所以這個我們只能大概介紹,大概介紹,後面有講到經文,我們再稍微詳細一點來講解。這是講中品。我們如果有四念處,四念處觀,你觀一個有得力了,我們實在講也不要很深的功夫,我們就能夠帶業往生了。帶業往生,也就是說我們不會貪戀這個世間了,對這個世間不會有貪心,不會留戀了。我們這個願生起來,你馬上跟阿彌陀佛的願就接線了,接線你就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你就不會懷疑,你就不會退轉,你會有法喜。

  我們念《無量壽經》,你也要心很恭敬至誠這樣念,這樣念你才能感受到極樂世界的氣氛。現在還見不到,你先感受到那個氣氛。我是個人讀經有這樣的一個經驗,有時候讀得比較專注,心比較靜,效果就比較好一點。讀到寶樹就感受到極樂世界的光,我有一點感觸;有一點感觸,我們會覺得全身清涼自在。觀想,觀想就是你要作意,我們現在沒有辦法隨文入觀,你要先從隨文作觀開始。你觀到這個觀成熟了,就自然能夠入觀,你一進入經文,就入那個境界。入那個境界,你就見到極樂世界了,你就看到了。我們還沒有看到,我們先感受到這個氣氛,我們的信心會增長。好像我們看到遠遠的有煙起來了,遠遠看到有煙,我們就知道那個地方有生火,或者你感受到一個暖氣,你感受到了,這個地方有火。你讀經,你就不會累,你會愈讀精神愈好。觀想很重要。

  我們老和尚最近不是(昨天、前天)又提出美國修.藍博士嗎?大家有沒有聽到?有一些人沒聽到,沒聽到再看光碟,倒帶去聽。修.藍博士他就用觀想替人治病,他那個就是觀的原理,觀想的原理。儒家、道家,其實這個我們中國老祖宗很早就提倡了,你祭祀的時候要觀想。那天我印這一張,這一張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的一段經文,就是我們做法會超度的一個依據,後面我節錄李師公的《論語講記》。「祭神如神在」,他說祭的時候,你要觀想,「不論到哪兒,觀想祭時鬼神如在目前,靠觀想的力量。如祭關公時,眼前就是關公」,你要拜關公,你眼前就是關公在前面。「你們燒香,如打電報給佛菩薩,要觀想」,燒香就像打電報給佛菩薩,要觀想,「才得感應」。這個觀很重要。「所謂神其來格,如此,早晚課才靈」,你做早晚課,你不懂觀想、觀照,不靈。不靈,你做了就枯燥無味,做到最後就生煩惱。

  所以我看佛門玉琳國師的綸貫,一般傳統的早晚課,它都是叫你起觀的,起觀叫你伏煩惱、斷煩惱的。所以有一次,安徽九華山佛學院副院長果卓法師請我去佛學院講課,因為他們早晚課都做這個,我就拿玉琳國師那個給他們講這個道理。我說做早晚課是這樣做的,不是念一念就沒事了,念一念,他伏不住煩惱。古大德他怎麼安排這些經、這些咒?就是要你去起觀的,才有作用。你不懂得作觀,不起作用,經文是經文,我們是我們,跟我們不相關,你沒有感覺。沒有感覺,做到生煩惱,真的就不如不做。不做,好像沒有做早晚課又不行,做了又沒有法喜。

  我以前在家,我到彌勒內院去,那個時候有一個老居士,以前我們認識的,在汐止,他住在外雙溪,故宮上去,外雙溪一個蓮池禪寺。那個時候我母親就去做義工,去廚房燒飯,我有放假我就去掛單,就騎個機車去掛單。那天我也起來做早課,寺院沒有人,就那個老居士,七十幾歲了,他以前做泥水匠的,後來就住在那邊,發心起來做維那。花蓮來一個女眾,大概四十幾歲,她有羊癲癇的病。羊癲癇大家知道嗎?她隨時突然倒地,然後口吐白沫,就是不正常。沒有人,他叫她敲木魚,這個老居士做維那。羊癲癇,她就是沒辦法穩定,她就是都敲錯。那天我去參加早課,我看那個老居士拿敲大磬的槌就過去把她的頭敲下去,把她的頭當大磬去敲。後來我在想,早晚課做到這樣生煩惱,好像不做會更好一點。這些都是不懂得怎麼樣做早晚課,只是照形式做一做,沒有作用的。

  祭祀鬼神,觀想要有誠心,這個就很重要,才能感召。所祭的對象如在目前才能感召,你所祭的,你是祭哪一個,你就觀想那一個。比如說祭你過世的父母,你就觀想他生前,他的生活,他的習慣,他喜歡吃的,或者在生的時候他抽煙(像我父親都有抽煙,又有喝酒),你觀想他生前生活的情況,音容宛在,這樣他就感應,神其來格。所以,「阿彌陀佛,光照十方國,無奈你不接受。」是我們沒接受,不是佛光沒有照我們。這一張我印出來就是跟大家分享的。這是我們李師公,我們老和尚的老師,傳授他《無量壽經》的老師,他講的。他九十五歲才講《論語》,為什麼九十五歲才講《論語》?看到大家念了幾十年,愈念愈退步。台中靈山寺,早期念佛功夫得力的很多,但是十年、十年都一直退步,退到三十年後就不行了,所以他講《論語》來輔助。所以《論語》也很重要,以後有機會我們一起來學習,絕對對你現前馬上學馬上有用。

  我們再看下面:「上品—道種性觀五陰得戒見定慧解脫五忍觀三界因果得空無願無相,三忍觀二諦得無常忍無生忍名十堅心生一切善根住十迴向位。」前面十住、十行,這裡進入十迴向。這個地方,你看也都是要講一個觀字,關鍵在這個字。這個字你用上了,這些你就容易得受用。如果這個字,不懂道理方法,念念就是這些佛學名詞。這些文字是文字,道理是道理,跟我們沒有關係,這樣就不得受用。

  我們看:「二、信忍—信有三:1、想信十信是。2、久信三賢是。3、證信初二三地是」。這個信它也有層次的。所以《彌陀經》講信願行,信心,我們也是有層次的。這個經文講得比較深入、比較廣泛,我用比較淺顯的來講,大家比較容易明白。我們《彌陀經》講信願行,跟這裡講的信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學佛,信它有層次的,一開始我們對佛法、佛經的道理不明白,我們也信。像現在很多人到寺廟去燒香拜拜,你能說他不信嗎?他不信,他肯定不會去拜。但是這個信不明理,叫做迷信。信,但是他不明瞭,這個叫迷信。如果從迷信進一步來聽經聞法、來明理,佛法正確的道理明白了,像我們老和尚講認識佛教,講這些我們明白了,我們現在聽經聞法明白了,這個時候的信心就叫正信。正確的信心,不是迷信,因為你對這個道理明白了。第三個層次,就是我們信解,從解起的信心叫正信,進一步去行,信解行證,去行。行就是在生活當中去給它做到,去落實,這個時候你開始在修,你這個信心就深入,就深信。深度當然也有不同的,深信。因為你沒有去修,你這個信不能深入,只是停留在正信,不能深入。比如說我們老和尚常教我們要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這個道理我們知道了,也理解了,但是我們有沒有去修布施?如果沒有,我們只停留在正信,我們對這個道理,佛在經上是這麼講的,我們明白了,是這麼一個事實。必定透過修,我們去行,去修行,去做。修行你就有心得,修得好不好都是心得,反正你有修才會有心得,你不修就不會有心得。比如說《弟子規》大家念念,聽講這是信解,但是你有沒有去做?你有去做叫行。行,你才有心得,行就是說你在生活當中去實習。《論語》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你要在生活當中去實習,實習你有了心得,你就有法喜,悅就是喜悅,你有法喜。如果沒有行,你嘗不到那個味道。

  所以《弟子規》第一條四句,你就要去行,不是念一念就沒事了。「父母呼,應勿緩」,現在父母不在,反正也沒人呼。學東西要學活的,你在家裡父母是長輩,他呼喚我們,我們不能愛理不理的,不能太緩慢。你到任何地方,對任何的人事,你到公司上班,老闆呼,你要怎麼辦?不理他。老闆呼,你也要應勿緩。蔡老師講:老婆呼,也要應勿緩。所以我們在道場,我在雙溪我們一個傳師,他說要學《弟子規》。我說:學《弟子規》要去做的,不是講一講這樣就沒事了。我說:我們現在來演戲,我來表演。因為你叫我師父,你是徒弟,現在師父呼,你要怎麼辦?要應勿緩。不能說師父呼,「我等一下」,要趕快回應。這個衍生出來就是我們生活點點滴滴,這是牽涉到常禮。所以人家禮尚往來,這個呼你要有一個回應,不然你就對人家很失禮。所以我最近跟我們道場有一些執事的人,他來問我問題,我給他回答了。他不知道回覆我有沒有收到。所以我再給他一封信說:收到,請回覆。他有在學傳統文化,他知道錯了,他收到沒有跟我講他收到了。然後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收到,我要確認。這個都是在修的。「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說改成師父,「師父呼,應勿緩;師父命,行勿懶;師父教,須敬聽;師父責,須順承」。師父罵你幾句,不要「我走了,我要請假了」。我說:做,才管用!不是講一講,你也光說不練,那有什麼用?大家可以試看看。你不要小看這四句,真做到的還沒幾個。

  我也是在學,我也做得不好。所以現在我也出家了,父母也都過世了,父母也呼不到我,現在只有剩下師父呼,「師父呼,應勿緩」。所以三月二號,師父下午打一個電話給我。我在台南,我三哥往生,做佛事。他說:你明天買個機票來香港,事情跟你講。我說:師父,我們三月十五號不是在新加坡見面嗎?我們在新加坡再來談。他說:你明天就當天來當天回去。後來我想不對,師父呼,應勿緩,我就想到這一句,我就趕快訂機票。台北訂不到,我說:不然我現在在台南,高雄有沒有?高雄剩三張票。我說:趕快訂,師父呼,應勿緩。第二天凌晨一大早,從高雄飛到香港去,當天回來,從台北回來。師父說:叫我去英國,要去倫敦,去那邊辦漢學院。我是現在坐飛機都坐怕了,坐兩個小時就感覺很累,那個坐二十個小時,我們台灣飛過去要二十個小時。後來想一想,不行,「師父命,行勿懶」,要去,不能懶惰,不能怕辛苦,三十個小時也要飛過去。「師父教,須敬聽;師父責,須順承。」這個要修,這個叫行。有行你就有心得,有心得,你就有信心,你才會深入。深入之後,你不斷的會證實那個效果,那個叫證,信解行證,證果。證果,我們現在先不要講證阿羅漢,不要講那麼高,證實現前學傳統文化得到的回應、得到的效果,這個叫證果,證實那個結果,證實經典上講的結果,這個叫證果。這個證叫分證,一分一分的證,到成佛才是圓滿的證。所以你證實這個結果,你這個信叫做真信,你這個信是真的,不會變了。所以這樣講,可能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不然念術語名詞,恐怕我們比較不容易體會。

  我們再看下面:「經明觀法離障攝化德用(即是對國族人群一切眾生之供獻)」。這裡又講到觀,這部經典很明確的教我們要修觀法。你修觀法才能遠離障礙,才有攝化的德用。所以對國家、民族、人群、一切眾生最大的貢獻就是這個。《金剛經》給我們講的,你以四句偈為人演說,比你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去布施,福報勝過那個,這個最大的貢獻。所以你要護國息災,這個觀法不能不講。江老居士不能不講,不講大家得不到受用,不知道怎麼修。而且講還不能短時間講,要長時間講,要常常講。大家也要有耐心常常聽,不然你就忘記了。所以我們現在想一想,佛為什麼般若說二十二年,說那麼久幹什麼?沒有講那麼久,我們一般人他很難深入般若,時間不夠也不行。除非你是上上根,像六祖那樣的,那短時間可以。一般上中下根性都需要時間的,時間長久當然也不等。「修十五心(見經文)」,這個在經文裡面,講到經文再來講,「為一切行根本種子。」這十五種心,就是一切修行根本的種子。這是講信忍。

  再看下面:「三、順忍—順忍謂順趣無生忍觀而未正得故名三品四五六地是」。這是登地的菩薩,他這個忍叫順忍,這是趣向無生法忍的觀法,但是還沒有真正證得,在十地菩薩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前面講初地、二地、三地,信忍是初地、二地、三地。「斷三界心等煩惱於十方國現大神通教化利樂一切眾生。」斷除三界內心這些煩惱,你就能夠在十方國土現大神通教化利樂眾生。這個是順忍,這是四、五、六地地上菩薩,他修到順忍這個地位。

  「四、無生忍—於三界內外不見少法生滅證法性無生理三品為七八九地」。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無生法忍,從第七地、第八地、第九地證得無生法忍。在三界內外就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證實這個事實,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沒有生,它就沒有滅。「斷三界心色習煩惱現不可說功德神通饒益有情。」這個神通就更廣大、更殊勝了,這是無生法忍。

  「五、寂滅忍—五住煩惱寂二種生死滅故名三品為十地等妙覺,入金剛觀智破生相無明前為無礙道後為解脫道」。下面兩行,「無緣大慈,來化三界。」寂滅忍就是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成佛,證得的寂滅忍。所以寂滅忍它也分有三品,就十地一品、等覺一品、妙覺一品。到妙覺就是金剛觀智,破生相無明,生相無明的習氣都破盡了。「前為無礙道後為解脫道」,無礙就沒有障礙,後是解脫道,就能夠無緣大慈,來化三界。所以你證得妙覺,他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眾生有感他有應,能夠來教化三界六道十法界一切眾生。

  我們再看:「五忍不離般若—欲救眾生苦難與以大樂須行教化心斷惡因自離苦果,當知教化乃護國救世救度一切眾生根本大法。」教化眾生是護國息災救世救度一切眾生根本的大法,就是在教化。如果沒有教化,講護國就落空了。所以要救度眾生脫離苦難,給予眾生最大的安樂,必須實行教化。實行教化先從心斷惡因開始,從這裡下手。你的心斷惡因,自離苦果。

  現在的人心就不善,一年比一年嚴重。所以我們師父上人早上講,他跟我講現在的人心不如十年前的人心,十年前的人心就不如二十年前的人心。但是現在是一年一年的不如,人心愈來愈壞、愈來愈不善,人心不好。人心不好、不善,行為就造惡業,就感召這些天災人禍。天災人禍也是人不善,心不善去感應來的。我們心想不善的,就感應不善的;心想好的,就感應好的。

  所以在《太上感應篇彙編》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我常常跟同修分享,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善念、惡念馬上就有感應的。所以《感應篇》後面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你的心起一個善念,好事還沒做,吉神就跟著你了;心裡起一個惡念,壞事還沒做,凶神就跟著了。所以舉出一個公案,元自實,有一個元自實先生,一元、二元的元,自己的自,實在的實,老實的實。有一天,他經過一個軒轅廟,廟祝,看廟的。軒轅廟就是供養黃帝的,黃帝,不是皇上的皇,是黃色的黃,我們都是黃帝子孫。軒轅廟就是供養黃帝的,拜黃帝的。在台灣宜蘭山上有一間軒轅廟,現在大陸上不知道在那裡?我們不知道,拜黃帝的。軒轅廟的廟祝一大早起來誦經,黃帝的經。我上個月到江西廬山去一個道教的道觀,請了一部《黃帝陰符經》,《陰符經》就是黃帝作的。

  廟祝要起來誦經,看到前面有一個人走過去,一大早,後面跟著幾百個夜叉,凶神惡煞跟著他一起走過去。後來沒有多久,那個人又繞回來,他這次回來,跟著好幾百個面貌非常慈祥的天使,跟著他走過去。他看到就很奇怪,他就把這個人找過來,請他到廟裡面來,就請問他。他說:你剛才是去哪裡?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元自實他說:剛才我是準備要去殺一個人,帶個刀要去殺一個人,殺一個姓繆的,那個姓繆的對不起我,恨死他了,想去把他殺死。走到他家門口,他忽然想到一個念頭,他說:對不起我的只有姓繆的他這個人,但是他家裡還有八十幾歲的老母,他還有妻子,還有兒女還小,我把他殺了,對不起我的只有他一個人,我把他殺了,他的老母親誰來供養?他的妻子兒女誰來照顧?我殺他一個,不等於殺他一家人嗎?但是對不起我的只有他一個,其他的人他沒有對不起我,後來他就放下報復的念頭,算了,不報復了,生起善念,再走回來。

  廟祝就跟他說:我明白了,你知道嗎?剛才你走過去,你後面跟了好幾百個凶神惡煞,你氣沖沖的要去殺那個姓繆的。你回來,你念頭轉變了,起善念了,為他的家人想,你回來,跟了好幾百個天使、護法。他說:你好好斷惡修善,將來你前途無量。元自實聽了,滿頭大汗,起個念頭就馬上感應凶神、吉神。後來他真的斷惡修善,做官做得很大。所以,「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我們起心動念,善念、惡念你要去觀。

  我們這節時間到了,我們休息,用午齋,我們下午兩點再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