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15/5/7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16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我們接著看「觀空品大意」,第十二頁,從「丙、生法二空」,下面「佛答」,第三段,「必具資格—不觀色(有),不觀如(空)。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於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這一段。

  這一段非常重要,菩薩於法應無所住,這是《金剛經》的經文,這句經文非常有名,因為六祖就在這句開悟的。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言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要生其心,生什麼心?行於布施,布施又不住於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布施不住相,不住布施之相,不住能施所施及當中所施之物,不住這個相,這樣布施就是三輪體空。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我們不是上根的,當然更不是上上根的,一般根器都是中下根器。中下根器,佛講經就要講詳細,講多一點,而且要常常講,重複講,我們才慢慢能夠覺悟過來,慢慢能明白。我們一般人,一般的根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是需要時間的。

  我們講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在《金剛經》後半部,這個經快圓滿了,可以說到經的最後面,講了這個偈子。這個經文,《金剛經》這段經文我也念一下,大家可以聽一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這是接前面《金剛經》的經文,前面的經文:「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佛跟須菩提講,如果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無量阿僧祇世界不曉得多大,我們講一個世界的七寶就不得了;不要說講一個世界,就講我們一個地球的七寶,那也是很可觀了。這裡講以滿,滿是全部都滿的,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拿這個來布施,這個福報大不大?實在是太大了。但是持無量無數世界的財寶來布施給這個世界的眾生,不及持一卷經乃至四句偈為人演說的福報。以前我讀到這個經文,我也很難理解,佛用這樣的比喻,他說四句偈,四句偈就是我們上一堂課念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用這四句偈為人演說,就比一個人用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的福報大,而且還無法相提並論,怎麼想我們也想不通。後來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給我們點出來了,他說你用再多的財物去布施,財布施,眾生他能夠得到物質生活上的受用,再多的財富給他,這個財布施能夠解決他物質生活上的問題,但是不能幫助他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破無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財布施做不到。

  四句偈你會了,成佛就有餘。四句偈是法布施,法供養。所以普賢菩薩講,「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所有的供養他列了七種,法供養是最殊勝的。因為法供養能幫助眾生成佛,財物供養只能幫助眾生解決現實物質生活的問題,不能幫助他斷煩惱、破無明,所以這個福報就不能相提並論。當然法布施的福報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福報,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所以佛講,「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持於此經」,就是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就是四句合起來一首偈,就是我們剛才念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叫一首偈。你用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福報勝過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給這些眾生的福報。這個福報太大了!為人演說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福報?就是能幫助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下面就給我們講,「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怎麼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說明。這段就是直指本性,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直接指出你的本性,就是禪宗用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很直接的,單刀直入的,不跟你拐彎抹角的,這種頓教的教學方法。《金剛經》也是這樣,教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不取。此地,江老居士的《講義》,因為他講很多,我們就選擇一些段落跟大家分享。

  本性就是不生滅心,不生不滅的心即是本性,「所謂如如不動是也」。我們的本性本來它就是如如不動的,所以「演說甚深般若之人,應當三輪體空。且當稱性而說,直指心源。乃能令聞者即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悟實相般若也。言下含有既不可妄談,亦不可淺說之意在」。江老居士在《講義》前面他也提到,說中國佛教宋以後,佛門的法師很少講般若,因為般若不好講,《般若經》不好講,所以他說怕講錯了給人家誤導。也有講的人,講得很淺;有的人真的是講般若,他講錯了。所以他講,現在的現象是怕談般若,很怕去談般若。現在的確有這樣的現象,很多法師般若他怕講,怕講錯了,講錯了給人家誤導,錯下一個字的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問題嚴重,所以不敢講,怕談般若。

  有一些人他比較狂妄,他妄談般若,亂講,講錯了真的是要背因果。有些法師也有講,講得很淺,叫淺談般若。他說怕談般若、妄談般若、淺談般若都不行,那要怎麼樣?要深談般若,要深入去談般若。我們還沒有看破放下的人,我看一看,我不是說你們放不下,我是講我沒放下,所以我自己本身真的需要深談般若,不然放不下很麻煩的。深談般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不會誤入歧途,你有這個般若正智,你才不會誤入歧途,才不會退轉,修的也才會有法味,有法味你才會有法喜。為什麼有法味、有法喜?因為幫助你功夫得力,能夠伏煩惱。我們修淨土,有這個功夫就夠了,就及格了;其他法門可以幫助他伏煩惱、斷煩惱、破無明,都要靠般若這個功夫。所以我們也不要怕談,也不要妄談,也不要淺談,要深談般若。

  「直指心源」,就是告訴你,你當下就是了。他說我們不會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講了半天還是不是。我們看《六祖壇經》,在六祖會下第一個開悟是惠明法師,惠明法師在家的時候是四品將軍。那個時候大家搶衣缽,因為得到衣缽,他就是祖師。大家為什麼搶衣缽,大家知道嗎?大家不知道,大家現在可以看看我們老和尚。你看老和尚到哪裡,人家恭敬供養,對不對?圍了很多人,那個位置你要不要?你得到那個位置就這樣,多好!為了人家來恭敬供養。衣缽得到,以前那都是國家認定的,還不止像老和尚這樣,連皇帝都恭敬。搶不搶?搶,大家去搶,怎麼可以給那個獦獠?大家不服。所以惠明他跑第一個,因為他是武將,他應該跑得比一般人快,所以六祖第一個就被他追到了。追到,六祖把衣缽放在那邊,六祖就到草叢裡面藏起來。他就過去要拿那個衣缽,拿不動。當時他一拿不動,他自己心裡就知道不對了,怎麼可能那個衣缽那麼輕,我是將軍,千斤我都拿得起來,這個衣缽拿不動,這個有問題,有護法神護著。後來他這個念頭轉過來了,他知道這個衣缽不是用搶的可以的,有護法神護著,你真的要明心見性得到它才有用,你沒有明心見性,你拿了也沒用,你也不能去傳法。你自己都不懂,怎麼去傳給別人?後來他就跟六祖講,就用喊的,他說我是求法來的,不是為衣缽來的,請你出來。六祖才出來。出來了,就請六祖給他開示,六祖就跟他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聽到這句,當下大徹大悟。六祖跟他講的就是這裡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在還沒有起心動念,你本性就是這樣的。但是你一取相一動,那就又迷了。所以祖師會觀機,看到他這個時候因緣成熟了,一點他就大徹大悟。所以他第一個開悟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現在我們用這句話行不行?不思善,不思惡,叫你不思善,不思惡,你現在就在開始想,什麼是不思善,什麼是不思惡,你已經在思了,已經不知道思到哪裡去了。那個話頭,就是你起心動念還沒有開始的時候,認準那一個,一點下去,畫龍點睛,一點下去牠就飛走了。我們如果不是那樣,還沒有到那個程度,怎麼點也不行,愈點我們就愈迷糊。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直指心源,含有不可妄談、不可淺說的意義在。所以這個要深說,要深談般若。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我也很喜歡跟大家談,因為談對我也有好處。為了要跟大家講,我不得不看,不然我也要去忙其他的事情。但是這個學了會很實用的。我們做不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只要常常提起這句,我們沒有辦法受持全部的《金剛經》,你就抓住這句;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一句。這個以前師父叫我去印的,他就印這兩句。這兩句你會了,你成佛就有餘,就夠了。你要鍥而不捨,一直這樣修,堅持下去,你慢慢就感受到了。蕅益大師講:修行要像老鼠咬棺材。什麼叫老鼠咬棺材?那個老鼠把牠蓋在棺材裡面,牠就沒有出路了,牠只有唯一一條路,就一直咬,不能停,一直咬,咬到穿一個洞,牠才能出來。我們修這個,你要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樣一直觀,就要像老鼠咬棺材這樣,不能停,一直持續下去,像鑽木取火一樣,火不出來,不停的。你這樣一直用功,你功夫漸漸就得力了。

  江老居士講,要心靜的時候你慢慢去看,會有受用。我現在就是有些雜務太多,雜務太多也受干擾,心靜不下來有時候就沒有辦法去深入這個用功的方法。所以心要先靜下來。你看學個傳統文化心都要靜下來,何況學般若!所以心靜下來。我們每一天,我建議你有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心靜下來。這部《金剛經》,前面佛給我們講,他表演的,就是佛他每天都要拿著缽去托缽,也很辛苦,到城裡面去走一圈,回來都大概中午了,吃過飯下午就要講經。回來之後要洗腳,然後打坐。江老居士他把這個示現,佛跟我們凡夫的生活是一樣的。佛是金剛不壞身,他不用飲食,他可以不用吃飯。現在我們有些同修他都可以斷食,不吃飯的。像我大哥的大兒子,現在在香港給老和尚錄影的,聽說他常常斷食,一斷就是十天、八天的,不吃的。他都能不吃,何況佛!佛當然不吃也無所謂,金剛不壞身,禪悅為食。

  佛為什麼要示現每天跟一般人一樣(凡夫一樣),還要去托缽,還要穿衣吃飯?這表演給我們看。佛每天出去,沒有說叫人家送過來,而且還打赤腳走路。江老居士就是給我們分析,佛當年這樣的示現,就是告訴我們,在家、出家每一天我們有這個色身就要為衣食住行來忙碌。你每天都要去工作,在家人你每天去上班,就是像去托缽一樣,因為你為了衣食,每天要去工作上班,就像佛去城裡面托缽一樣,你到市區裡面去工作一樣。你的工作就是托缽,意思就是托缽。托缽他有休息的時候,或者你工作下班的時候你回來,回來幹什麼?回來不是看電視,回來要洗腳、要打坐、要入定。你下班回來沒事了,你吃過飯收拾好了,你有個時間自己來做功課,自己心靜下來,看經也好,看註解、聽經也好,念佛也好,或者拜佛,讓你自己心靜一靜,這樣才能體會到般若,般若它是應用在平常生活當中。平常生活當中,這個就被須菩提看出來了,原來甚深般若就是在平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現實生活,在這個人群當中,也不必躲到深山裡面,還是要跟社會大眾接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圓覺經》講這個講得最多,「虛空本不動」,我們本性本不動,「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之理矣」,當下就現。你只要不取相,不起心不動念,不取相,你那個如如不動的性它就顯露出來了。

  這個我們有時間來細講,非常有受用的。我們後面進度如果可以趕快一點,就可以來跟大家分享這篇,專門來跟大家分享。現在因為怕時間不夠,所以我就簡單的提一提,我們自己也可以去看。

  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因為我們本性本來就不動。所以密宗講「阿字本不生」,所有的音聲,它最原始的音就是阿,不管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它音聲的字母第一個發音就是阿。阿這個字,它的意思就是本不生,它本來就沒生,就是它本來就不動的,讓我們去悟入這個如如不動。所以以前我看密宗寫的梵文的阿字,或者中文的阿字,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那個阿就是本不生,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如如不動,你去觀那個本不生。這個觀不起來,佛下面就教我們觀什麼?「觀法緣生」。你觀這個本不生,還沒辦法用這個功夫,那就教我們觀法緣生。

  下面經文講,「何以故」?何以故就是說為什麼叫我們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什麼不能取相?下面再給我們講,何以故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什麼緣故,叫我們不取於相,就能如如不動?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也怕叫我們去直接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凡夫有很多人還沒辦法用這個功夫。接著,你這用功夫用不上沒關係,就用下面這個,這個就比較方便,叫你去觀那個緣生性空,觀法緣生。所以,「因何而不取,偈語前三句已足答釋」。就是為什麼不取於相?因為這一切有為法,它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亦如電。把這個原因理由給我們說出來,不然說叫我們不取於相,我為什麼要不取於相?把這個理由給我們說出來,因為這一切相它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是真相,是真實的相,叫我們不取就不對了。因為它是虛妄的相,假相,所以佛叫我們不要取那個假相。不要取那個假相,你才能見到真相;你去取那個假相,你就見不到真相,見不到本性,你就不能明心見性。不能明心見性,就是我們去取那個假相,把那個假相當作真。所以叫我們從觀法緣生去觀,觀這一切有為法,一切現相如作夢一樣,如夢如幻。前面三句給我們講出來,重點歸重於第四句,「應作如是觀」,你應當做這樣的觀察。

  下面有個問答,「因何而不取耶?」就是為什麼不取這個相?答:「因一切有為事相,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變化靡常,執捉不住。如夢、幻、泡、影、露、電然,似有無實故。」就是這一切有為法,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變化靡常,執捉不住,剎那剎那在變化,你捉不到,你也控制不了,你也得不到。一切法我們都執捉不住的,你也控制不了的,它一直在變化,就像夢幻泡影露電一樣,看起來好像有,實際上是沒有。我們要這樣去觀,觀我們眼前這一切就是這樣,跟作夢一樣的,要觀想這是夢境。常常這樣觀,我們就不會去取這個相。

  下面再一個問答,問:「然則何以能不取耶?」要怎麼樣能夠不取這個相?「答:應於一切有為法,作如夢、幻、泡、影、露、電觀。知其當體即空,不生貪著,乃能不取也。」你要這樣去觀,知道它當體、當下它就是空的,這個真相你看破了,你就不會生貪著之心,你自然就不會生貪著,乃能不取,才能做到不取。如果你沒有這樣去觀,我們還是會取,還是會生貪著,生貪就一定會取相。

  江老居士他有自己修的「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他自己修學的經驗談,我們也可以參考。他講,他觀這個觀了二十年,還是沒什麼感覺;後來他想到就在我們現前人事上去觀,人事上每天有順境、有逆境。我們每天接觸到都是這些境界,每一天順境、逆境,我們也要不斷的去觀察,我們周邊這個環境時時刻刻變化無常,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想想昨天的事情,昨天發生的事情今天想一想,如夢幻泡影,我們可以先從這邊來觀。這個觀就是你要常常提起,常常提起,不要忘記。如果不常常提起,我們很容易又忘記了。所以做功夫,用功就是不要忘記,常常提起。提起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同參道友,大家每天一直常常在一起交流佛法,互相提醒,這個互相會有幫助。這個在佛門裡面講共修,叫依眾靠眾,大家互相依靠、互相提醒。

  我們做早晚課也是提醒。你這個也可以當作早晚課,你早上起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很快就念完了,也不要花你很多時間,特別現在很忙碌的人,念這四句偈時間不會耽誤你太多,一分鐘就念完了。念這個幹什麼?叫我們提起觀照。我們早上起來,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我們就想到《金剛經》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開始觀了,昨天做那個夢,虛妄的、假的、空的。晚上做的夢,那昨天白天呢?白天發生的事情,你今天再回想,那不是跟晚上做的夢一樣嗎?也不存在了。你今天,今天跟昨天又不一樣了,又變了,是不是這樣?你再給它時間再縮短,今天下午,想想今天上午發生的事情,你想想我們上午發生的事情,我們上午發生什麼事情?我們上午講了一堂課對不對?那個也算,也就不存在了,也如夢幻泡影了。時間再縮短,我們這堂課再想上一堂課,上一堂課也過去了,也如夢幻泡影了;再縮短,我們現在一分一秒的過去,都是夢幻泡影、夢幻泡影;再縮短,一剎那一剎那一直過去,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我們老和尚現在用《菩薩處胎經》,佛問彌勒菩薩一個念頭有幾剎那,《仁王經》是講一個念頭九百剎那,講的比較沒有那麼多,彌勒菩薩在《華嚴經》講的,百千萬億念,講得多,講得細。

  我們現在看的整個現相就是一個幻相,我們起心動念,心動得很快,快速在動產生的一個幻相。所以師父都用這電影膠帶,這是他的道具(膠捲),二十四張一秒,轉二十四張。現在電視的螢幕是一秒一百次生滅,這二十四次的生滅。《仁王護國經》講,一彈指有九百個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講得比較少。彌勒菩薩講得比較多,講得很細,那個的確我們凡夫意識心是感受不到的,太快了。我們可以從我們能感受到的這方面去體會,慢慢再深入。我們就從我們現在感官能體會到的,我們先從這個地方去觀。過去了,過去就不存在了,不存在它就是虛妄的。我們先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如夢幻泡影,從這個地方來用功夫。當我們心要取相的時候,什麼叫取相?你心生起貪著。我們沒有學佛,會貪著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學了佛,也會貪佛法,貪的對象不一樣,但是貪的本質是一樣的,取相的本質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有起心動念的時候要觀察到,然後趕快用念佛,或者念佛你壓不住,那就先觀這首偈。這首偈你常常提起去觀去觀去觀,慢慢慢慢你習慣了,你功夫用得深,你慢慢就感覺到得力了。江老居士他說觀了好像若有若無,後來他就在現實人事上去觀。他每天遇到有他順心的事情,有他不順心的事情,不管遇到順心的事情、不順心的事情,好不好,他都提起這首偈去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切像作夢一樣。他慢慢就功夫得力了,他說從那個時候開始,用這樣的觀照,他念佛就覺得踏實了,看經眼睛也亮了,以前看經看得不是很清楚,現在看得眼睛也亮了。從現實生活上去起觀。

  這個方面我也嘗試在修,修這個起觀,但是有時候遇到順逆境界,還是常常會忘記。常常忘記我是用一個方法,現在這個觀,有時觀觀觀,說不要生氣,還是氣,壓不住煩惱;壓不住煩惱,我用念佛的。這個可以交替,可以交替來運用,這個對我們念佛功夫有幫助。功夫得力沒有別的,就是要去深入,深入去觀察。常常用這個功夫,用久了,他就會得力。這也沒有什麼祕訣,人家說鍥而不捨,一直用功用下去。現在我們老和尚是教我們看海賢老和尚光碟,那個也可以。海賢老和尚,但是也是要有功夫才行,不然,海賢老和尚人家打他兩個耳光,他還乖乖錢拿給人家,換作我們就跟他打起來了。現在你可以試看看,找一個人給你打兩個耳光,看你會不會生氣?那個沒有功夫不行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這個也假不了。

  看海賢老和尚還是要會觀察,看看他影片裡面,因為我們老和尚他很會深入去觀察,所以他看得他很有受用,有些很平常的話,很淺顯的話,它有很深的道理。譬如他說,「心至虛時能受益,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個聽起來也平常的一句話,但是它有很深的道理。因為我們人心謙虛,他才受益;如果我們心不謙虛就得不到利益,沒有謙敬之心得不到利益。所以心至虛時他才能受益,好像這個杯子我們倒空了才能裝東西。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個事情沒有經歷過,不知道它的難處在哪裡,看人家做好像滿簡單的,自己來辦才知道問題很多,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容易,所以你要經過才知道它的難處在哪裡。往往我們指責別人,這個做不好,那個做不好,換我們自己來做看看,能做得比他好嗎?也不見得,可能做得還比他更糟糕。但是講別人很容易,指責別人很容易。所以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你才知道它的難處。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眾生我人常樂我淨如明生空,五陰如明法空」。這個眾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講破四相,這四相沒有了,你就有常樂我淨,你就找到真我、真淨、真樂、真常。這個真正明白,如明生空,叫眾生空。五陰色受想行識,如果我們明瞭了,這個萬法就皆空,度一切苦厄了。「生法二空是菩薩行化之指南。」菩薩施行這個教化的指南就是生法這兩方面都空了,眾生空,萬法也空。佛回答波斯匿王問的問題,我們簡單跟大家學習到此地。

  接著我們再看:「丁、般若主旨」。我們看下面:「實相」。這段是講般若它主要的宗旨,下面表解,「實相—王問—既云二空,菩薩化眾為有眾可化,為無眾可化」。波斯匿王就要問問題了,他聽到佛這麼說,眾生也空,萬法也空,既然講兩方面都空,菩薩度化眾生是有眾生可教化,還是沒有眾生可教化?到底有還是沒有?問了這個問題。下面:「佛答—真則無化色與非色二皆不住是般若無住真宗」。這個般若是不好講,因為講空我們就想到空,講有我們就想到有,不是執著空就執著有,這是我們凡夫的一個習慣,就是會這樣。所以波斯匿王他這個問題也是代我們大家問的,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問題。因為一聽到空,既然都空了,那有沒有眾生可度?需不需要度眾生?空了度他幹什麼?那是空了,就變成這種想法出來。所以這個還是沒有真正明瞭佛講的意思,這個真實義還沒有理解,所以才會出現這個問題。佛再給他回答,無化色與非色二皆不住,真就是兩方面都不住,是般若無住真宗,這講真的。

  所以《金剛經》講,要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從有想、無想到非非想,都要度這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統統要度,後面又加上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果我們沒有學習《金剛經》,我們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不知道這一願是幫助我們伏煩惱、斷煩惱的,我們就是念一念而已。眾生無邊誓願度,《金剛經》講,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所有這一切統統要度到無餘涅槃,下面再加上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我們一般人聽起來好像有矛盾,都度了那麼多眾生,為什麼又說沒有眾生可度?講了好像前後矛盾。實際上佛在講這個,就是我們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我們看到《金剛經講義》江老居士給我們分析,我們就理解了。因為無量無邊眾生,就是眾緣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眾緣生起的現象它是一個假相,它不是真的,但是有這個相。我們度無量無邊眾生,實際上是沒有眾生可度,因為它是一個假相。這個當中要去體會,度而無度,無度而度。你從這個眾生緣起性空去觀,觀無量無邊眾生你都要給它度到入無餘涅槃。

  為什麼發這個願?這也是化解我們見思煩惱的,幫助我們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就是執著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執著這個四相。現在教我們去觀外面這一切眾生,觀看這一切眾生都是緣生法,觀到最後,不是真的;回頭再看自己,自己也是眾生,也不是真的,也是空的,你這個我相自然就沒有了,是用這個方法。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它是假相,所以實在沒有眾生可以滅度。但是你說實在沒有眾生可以滅度,你又執著沒有眾生,那又錯了,又執著無眾生可度。所以般若不好講的地方就是在這裡。你看,這個國王問,講二空,菩薩化眾生,他說有眾生可以度還是沒有眾生可以度?他一定要有一個。你告訴我,到底有眾生可以度,還是沒有眾生可以度?既然都空了,那還度什麼眾生?意思就是這樣。佛他講,你不要執著沒有眾生可以度,你要去度,但是度了之後,實在沒有眾生可度。

  我講也只能講到這樣,下面就要你自己去參,要留一點讓你參,做功課,明天見到,你再告訴我你悟了沒有。大家從這個地方你深入去體會,佛說法他的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波斯匿王問的問題,就是我們一般人都會這麼想的,聽到佛講空,我們聽到也會有很多人這麼想法,既然都空了,何必度眾生?度到最後還不是都一場空,乾脆統統不要度了,那麼辛苦幹什麼。但是這樣又錯了,這樣你又去執著那個空了。所以空跟有二邊都不能執著。所以佛他為什麼叫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叫你去布施就是不著空,布施當中你心中不能住這個相,就不著有。怕你著空,著空比著有更麻煩,所以古大德講「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

  所以《金剛經》一開始就把你執著非法相著空那個先給你堵死,叫你去修布施,要持戒修福,你就不著非法相了。你不著非法相,再叫你在修的時候,你不要著那個相,那就對了。這樣比較保險,不然你一聽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要做,幹壞事也空,反正都空。在《印光大師文鈔》,有人就講他都空了,講出來都是空,都是口頭禪。所以印光祖師講,「言時句句皆空」,講的時候每一句都是空;「行時步步著有」,他行、他做的時候都著有,很執著的,貪瞋痴都起來了,取相、著相。講的時候都是空,做的時候都是有,這是凡夫。所以現在我們去做,持戒修福、修布施,我們每天在做,該做什麼事就要去做,做了你不要放在心上,不取那個相,般若正智就現前。不是叫你什麼都不要幹,如果什麼事都不要幹,佛就講應無所住這樣就好了,現在就不要講而生其心了,也不要再加強解釋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你去布施你不著空,不住是不著有,就是當你在布施的時候,空有二邊你都放下,都不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時間到了,這一段後面我可能要講快一點,不然連大意這次都講不完。好,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後天上午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