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5/5/4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04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第八頁,我們接著上午學習的「佛教簡介」,表解第三段。第三段講到「治學—依戒定慧,起聞思修」,達到「破迷啟悟。解行相應。」我們上午跟大家分享這個戒。戒定慧我們佛門稱為三學,是我們學佛一個總原則,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是前方便,開慧是主要的目標。依戒定慧,有三學才有三慧,聞思修都叫慧,都是智慧,就是聞慧、思慧、修慧,沒有戒定慧就沒有聞思修,這點我們要知道。上午跟大家分享是我個人學佛心得感想。這個心得感想不是有成就的心得感想,這個心得感想是沒有成就的心得感想,為什麼我們學佛這麼多年沒有真正的成就?反過來看看古人,不管在家、出家,學佛大概都是三、五年就有很高的成就。

  這個問題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就是現代人學佛沒有基礎,缺少基礎的修學,因此這些年不斷強調三個根的學習。沒有這三個根,也就是沒有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基礎,要入佛門就不夠條件。也就是我們要接受三皈依,成為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他的條件就是要有第一福的基礎,就是要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受三皈依,才可以正式來入佛門,做一個三寶弟子。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修學的次第非常清楚。而且這個三福,不但我們修淨土,不是說修淨土宗要修三福,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一樣,都要修三福。所以三福它是共同科目,所有宗派共同科目。不但學佛,你學習其他宗教,乃至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也要有第一福的學習,才是真正一個人,也才能成就一個完美的人格。如果沒有第一福,連個人天福報都得不到。

  我們在台灣很多道場提倡人間佛教,提倡人乘佛法,當然一般學佛的人求人天福報的是佔大多數,要了生死的是少數,要明心見性的就更少。但是人間佛教、人乘佛法,要求個人天福報,一定要修第一福。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需要?如果沒有第一福的落實,我們想得人天福報也得不到。得不到,來生來世就不能到人間來。不能到人間來,那去哪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六道當中有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我們就去三惡道了,根據我們在生造惡業的輕重看墮哪一道。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很嚴肅的一個問題。因此,要想得人天福報,這三個根是不能缺少。要提升到天道、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要往生西方,那當然也是不能缺少。如果可以不需要,佛在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法之前,他就不必要說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佛給韋提希夫人講完之後,又說了一句,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修淨土叫修淨業,我們淨土宗,修淨土宗就是修淨業,淨業必定要有這三福的基礎,起碼我們也要具備第一福的基礎,修念佛法門才有把握這一生往生到西方。

  這個三福如果你配《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無量壽經》三輩,上輩、中輩、下輩,你兩個經文給它對照起來也相應。如果你做到第一福,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是下輩;你能做到第二福,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是中輩;能做到第三福,信願念佛往生是上輩。我們把《觀無量壽佛經》的三福,跟《無量壽經》的三輩,經文來對照也相應。《觀經》它有講九品,九品往生,從中下品以上到上上品,都是修淨業三福的,大家仔細去對。下三品是造惡業臨終懺悔念佛往生的。佛總是希望我們修學能夠提升,所以就是勸導鼓勵我們依三福來修學,才是正因,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第一福人天福,我們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入佛門接受三皈依。有了三皈依才能受戒,你要受個五戒也要三皈依,所謂三皈五戒。所有的戒都從三皈依開始,都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三皈依從我們入佛門到成佛,是我們修學的總指導原則,不能違背。

  為什麼佛把受持三皈列在第二福的第一條?這個非常明顯,我們要做一個三寶弟子,只有皈依,做一個三寶弟子,真正的三寶弟子必定要修第一福。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我們現在大家都皈依了,皈依了怎麼樣?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又沒有慈悲心,殺生吃肉還吃得很高興,造十惡業。你說我已經皈依了,我是三寶弟子,那是我們自己說的。我有皈依證,有的還皈依很多次,皈依證還一疊,有名的法師只要辦皈依他都去皈依了,皈依證大家比賽誰比較多,哪一個皈依有名氣比較大的法師。如果沒有第一福的修學,皈依證我們世間人承認,佛菩薩不承認,那假的。佛菩薩他的條件就是你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才能入佛門,才能來接受三皈依。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受戒,我們講三寶弟子,我們都要想一想,我們有沒有做到第一福?如果去跟人家講,我皈依了,我是三寶弟子。但是三寶弟子的行為是什麼?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又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吃肉,又造十惡業(我是不好意思說,說我是三寶弟子),這個佛菩薩就不承認了。所以我們要做一個三寶弟子也有條件的。昨天有很多居士皈依,不是在佛前舉行個儀式皈依完你就是三寶弟子了,皈依完了,我們現在沒有第一福的修學,我們淨老和尚勸我們修三個根來補習這個功課,這樣我們修淨土法門以及其他的法門才能有真正的成就,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

  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沒有第一福的落實,現在很多人一入佛門就皈依、就去受戒,戒律修得很精嚴,那個戒是不是真的?大家想一想,連三皈依佛都不承認,那個戒佛會承認嗎?為什麼佛不承認?因為你持了戒,戒的目的是什麼?戒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得定的。我們戒持得很精嚴,得定了沒有?得定是什麼現象?得定就伏煩惱了,煩惱你就伏住,控制住了。開智慧你就斷煩惱,戒定伏煩惱,開智慧斷煩惱。所以佛門有講一句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戒修得很精嚴,我們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有沒有,不要說斷,有沒有降溫?有沒有減輕?所謂煩惱輕,智慧長,有沒有?還是沒有減輕反而增長?增長就不對了。好像吃藥,不但病情沒有改善,還愈來愈嚴重,那就不對了,那個藥就有問題;不是藥有問題,是吃錯藥了。不是戒的問題,我們沒有如理如法按部就班來修學才出問題。所以現在有人去學戒,學了怎麼樣?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背師叛道,你說學這個戒是佛教的嗎?佛的戒嗎?這個問題就是他沒有第一福,所以他去學戒就會學成這個樣子。他不學還好,愈學煩惱愈增長,愈學愈瞧不起人,那不是煩惱增長嗎?這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不斷的提起。前面跟大家分享的,這個都是我個人的一個心得感想,提供給大家參考。

  「治學」就是以這個態度,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你沒有依戒定慧,就沒有聞思修三慧,肯定沒有。如果學錯了,你不依戒定慧,那你肯定不是在學佛的菩提道,是走到歧途,誤入歧途了。現在佛學院都不是在修戒定慧的,不修戒定慧,學了很多,就是增長知識。這個知識,學了佛學的常識,懂得很多,知識非常豐富,沒有智慧,那個是知識。知識我們可以得一個佛學博士文憑,寫論文,可以得到這個;但是不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不是佛教我們的。那學錯了,不是在學佛的道路上,學偏了。所以治學,從事上學習我們是學什麼?就是依戒定慧,起聞思修,才能達到破迷啟悟,解行相應。我們所理解的跟行為必定是相應的,這是治學的態度。

  下面,第四段是事業。「事業—六度四攝,饒益眾生—離苦得樂。善財典型。」事業,講到事業,我們世間人大家都有從事一個事業,一份工作,每個人都有。我們學佛了,有沒有事業?一樣有事業,不是說學佛就變成無業遊民,不是這樣的。所以有些社會人士對佛教內容不了解,以為學佛就是逃避現實、消極,不從事事業,還要吃飯當米蟲。以前我當兵的時候,我們班長常常罵一些班兵偷懶,偷懶就是分配他工作他不做,他混水摸魚。班長就罵:你不要來當米蟲,吃飯的時候都要去吃,叫你工作你就混水摸魚。出家人,特別到了民國初年,社會大眾對出家人事業他不了解,認為出家人不從事生產,不從事生產,但是他飯還是照吃。所以有一些人講,出家人對社會沒有利益,是寄生蟲,是米蟲,也不從事生產。甚至有人在民國初年就提倡要把寺院全部廢掉,出家人統統還俗,從事勞動、工作、生產。

  在民國《影塵回憶錄》倓虛老法師他那本書,我們同修如果有時間,我建議看看,這本書也流通很長的時間了。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我們老和尚就推薦這本書,當時印出來流通。當時就有人去攻擊佛教,民國初年,我們佛門還有幾位高僧大德,真正把佛教維持下來。我們知道的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天台宗的諦閑老法師,倓虛老法師是諦閑老法師的學生,他修天台的。倓老從北方,他是河北人,北方四座寺院是他蓋的。他年輕的時候在東北開了個中藥鋪,跟朋友合夥開中藥鋪,他學中醫的,開中藥鋪。他幾個同參道友在一起共修,喜歡讀《楞嚴經》,讀了八年,《影塵回憶錄》講「八載寒窗讀楞嚴」,讀了八年。讀了八年他不懂,他拿著這個經到東北鄉下的寺院去問老和尚,他說:「你們寺院有沒有講這部經的?」東北寺院的老和尚說:「經哪有人在講的,經都是念的,哪有講的?」倓老因為他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就像我們淨老和尚一樣是知識分子,他不是說念一念不懂道理,他也知道這當中不是這樣的。當時北方沒有人講經,後來他出家了,出家就從北方到南方來,聽說南方寧波觀宗寺諦老在那邊講經教學,他就去那邊學經教。後來學成就了,諦老就希望他回到北方去建道場。所以現在東北,山東青島湛山寺,哈爾濱的極樂寺,長春般若寺,還有一個寺院,一共有四個道場是他當時蓋的。

  有一次他坐火車,以前都坐火車,他是出家人,旁邊剛好坐一個基督教的牧師,那個牧師就提出很多問題來質疑,說你們出家人,反正他講的都是佛教的壞話,他說你們出家人都不勞動,都不動,意思就是說對社會就沒有任何的幫助。倓老他很有智慧,他就用個比喻,他說出家人就是不能動,動就壞了。他就用以前的時鐘,那個時鐘上發條的,那個鐘有個芯,那個芯是不可以動的,其他旁邊的零件可以動,但是那個芯不能動。出家人就是那個芯,那個芯一動整個就完了,那個不能動,你旁邊的可以動。他問了很多問題,怎麼不從事,你們都沒有去種稻米、去生產,提出這個問題。倓老就反問他,他說這個社會上所有的行業都在種稻米嗎?都在當農夫嗎?學校老師在教學,他有沒有天天到田裡去工作,還是在教室上課?他也沒有下田去種稻米。再反過來問牧師,你有沒有下田去種稻米?牧師給他講得,想一想真的,他自己也沒有,他自己也變成寄生蟲,他在幹什麼的,他幹什麼事業的?如果這樣講,社會上所有的人大家統統當農夫,也不需要領導人,大家都去務農,行不行?大家想一想。我們一個人的生活是很多方面的,當然飲食它是主要的。所以在中國古代社會它分士農工商,現在就更多了。就是整個社會的結構,這個結構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在地球上生活他所需要的,不但要有物質生活,還要有精神生活,不能偏的,都需要的。因此有這四大行業,士農工商。我們聽到倓老的開示,我們也就明白了,現在那些人問的問題是非常幼稚的問題。

  我們佛教這個事業,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說我們出家人也是一個職業,也是一個行業。這是什麼事業?就是教學,跟學校上課老師一樣,他是教學的,他是從事士農工商那個士。在古代中國社會上最尊敬的就是士,士就是現在講的知識分子。比丘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它有乞士這個意思。乞士,乞就是乞丐,托缽,但是他不是一般的乞丐,他是有知識的乞丐,有學問、有道德的乞丐,跟一般的乞丐是不一樣,所以翻為乞士。士在中國社會他是排第一個,以前讀書人教書沒有錢,也沒有身分、沒有地位,但是社會上對他非常恭敬。因為他教學是義務的,沒有收鐘點費的,學生的供養,就像我們佛門一樣,隨喜的,不是談價錢的,一個小時多少錢,不像現在。所以過去中國古代社會,教書的讀書人跟醫生,社會上的人是最尊敬的,因為他們都是義務奉獻的。收入沒有固定的,學生經濟好,多供養老師一點;經濟不好,少供養;很窮的,有時候老師還要幫助學生。醫生也是這樣。因此受到社會大眾普遍的尊敬。佛教傳到中國來,也是一樣,普遍受到朝野大眾的恭敬,怎麼到民國變成寄生蟲?這都是完全對佛教不了解。

  另外,佛教出家人的確在民國以來,寺院表現的的確給社會大眾誤會了,這個誤會主要是沒有講經教學,只有做法會,大家對佛教本質上沒有人給它說明,大家誤會了,以為佛教是迷信。所以佛門事業是如來的事業。如來的事業是什麼事業?就是教化眾生的事業,眾生在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問題,佛都能為他解答。你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是保護國家的,這是大事!佛都能夠指導要怎麼來修學能夠保護國家,我們現在能夠保護整個世界沒有災難,這個事業多重要!一個災難來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啟請這次講這個經的功德主,上海傅蓉居士,她在日本設一個公司。她說你啟講這個經非常重要的,為什麼?你在做這個事業,護國息災這個很重要!如果一個災難來了,什麼都沒有了。是不是這樣?這個重要不重要!但是現在社會大眾,大家知道救災,不知道息災。

  救災是什麼?息災又是什麼?有一年,大概十幾年前,我到美國西雅圖淨宗學會,一下飛機,然後就吃晚餐,然後就講開示。講開示同修就提出一個問題,因為他們淨宗學會的同修,每一個禮拜天都要念佛共修,念佛共修,遇到一些做慈善救濟學佛的蓮友,來勸這些念佛的同修,他說你們念阿彌陀佛,就是想求往生極樂世界,你們禮拜天也不去做一些社會上慈善救濟的工作,只是念佛,自己想去往生極樂世界,沒有慈悲心,小乘,消極,只有想自己到極樂世界去享福,都不管這個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你們沒有慈悲心,應該跟著我們去做慈善救濟的工作,不要每個禮拜天都坐在佛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己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享福,都不管這個世界的苦難眾生。他們這些同修被這麼一講,聽一聽有道理,我們真的很沒有慈悲心,自己念阿彌陀佛就是想到西方去享福,都不幫助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想一想他們講的有道理。就變成禮拜天共修他們要念佛都念得怪怪的,坐在那邊念,念了沒慈悲心,念了沒慈悲心,到底還念不念?不念,淨宗學會要提倡念佛的,不念也不是,念也不是,在那邊進退兩難。我下飛機,吃一頓飯,就要做功課,就要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跟我講,他們現在都不太敢來念佛堂念佛了,怎麼辦?師父,悟道法師,怎麼辦?

  我去到那邊,當然這些小問題就不要勞動到我們師父老人家。我就給他們說好,我們來慢慢分析,不要著急。我說慈善救濟是救災,救災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是發生災難了,發生災難去處理善後就叫救災。人死了幫他處理,能夠埋的去埋,不能夠埋的就用推土機把它推一推,一起埋下去。沒有吃的送吃的,沒有穿的送穿的,沒有住的弄個房子給他住,給他安頓。處理善後這個叫救災,救災是處理善後。災難發生,處理後續的問題,這個叫救災。慈善救濟現在都是做這個工作。我們在念佛,我說念佛是息災。念佛怎麼是息災?我說救災跟息災它是兩個概念不一樣的。息災是什麼?就是有災難,你讓災難它息滅,化解災難,不要發生這個災難。念佛就是息災,你念佛四十里都有佛光注照,大災難化小災難,小災難化沒有災難,有災難它也減輕,起碼能夠減輕。大災難化小災難,小災難化作沒有災難,息災。如果念佛的人愈多、愈真誠,這個大的災難都可以化解的。

  我就問他們,我說你想發生災難去救災處理善後比較好,還是有災難不要讓它發生比較好?他們還在考慮。考慮什麼?要不要讓它發生。發生去救有功德,社會都讚歎,你救災,你功德很大。息災呢?息災就災難沒有發生,人家沒有看到,人家也不會去表揚你。你做息災的人,社會上的人他不知道,但是沒有災難。我說哪一個比較重要?他們還在考慮哪一個比較重要?後來他們終於有智慧,息災比較重要,當然災難不要發生比較好。我說對了,你要化解災難,讓災難不發生,那不是慈悲心最圓滿的表現嗎?還是在那邊等災難,我們一天到晚等著去救災,等著看哪裡發生災難趕快去救,為什麼不把等救災這個時間用在息災?如果社會大眾做息災這個心態像救災那麼積極,我們肯定這個地球上縱然還有災難,我想減輕一半以上一定有,因為息災的人多,力量就大。

  現在是救災的人多,息災的人很少。為什麼很少?他對這個道理他不懂。我們念佛人也不是說有災難發生你就不去救災,也是要去救災的,災難發生,當然你要處理善後,你不處理善後怎麼可以,並不是不去處理善後。所以息災很重要,災難沒有辦法完全消除,有災難發生,當然也要救災。救災也更要知道要息災,這樣才對。護國息災就是從《仁王經》來的,護國息災,這點我們要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我們對息災就會積極的去做,知道它的重要性,知道它怎麼做,這都是屬於菩薩的事業。我們沒有深入經教,不知道這個功德在哪裡;你深入之後,你知道這個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事業,我們學佛事業是什麼?六度,菩薩的事業就是六度四攝。現在我們淨老和尚他是活生生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會看。如果不會看,他一天到晚跟在師父旁邊也學不到東西,要會看。

  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但是六度的布施跟四攝的布施,六度的布施是對自己的,四攝的布施是對眾生的,對別人的。六度的布施是度自己的慳貪,把自己無始劫慳貪的心布施,用布施度來放下我們內心慳貪之心。所以這個是對治自己慳貪的煩惱,慳貪的習氣,要用布施。

  第二個持戒,這個戒,六度持戒它是廣義的,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大類都是屬於戒。律儀戒就是有戒律條文的,從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它一條一條的,有戒律條文的。攝善法戒就是戒律條文沒有,但是屬於善的,那個也是要學習的。比如說五戒佛只有制定不飲酒,所以有很多人說抽煙可以。在泰國我聽說還有人供養,泰國出家人都還是實行托缽的制度,每天早上都拿個缽很大,托缽他不是只有飲食,他還有什麼牙膏、牙刷,還有日用品,什麼肥皂都有,還有供養香煙的,我聽說還有供養香煙的。佛沒有制定說不抽煙,只有不飲酒,煙可以抽,酒不能喝。有些人他說佛沒有規定不能抽煙,所以抽沒有關係。但是佛在戒律條文沒有列到的,它是屬於攝善法戒,涵蓋性的,就是凡是那個事情是不好的、不善的,那也要避免,抽煙對身體也不好,也是不好的。現在在飛機上也不能抽煙,飛機上抽煙會抓起來被判刑的,公共危險。所以那個不好的,屬於攝善法戒。

  現在我們老和尚提倡的《感應篇》、《弟子規》這些世間善書,乃至其他宗教經典講到有關十善的,都屬於攝善法戒。《占察善惡業報經》經文有明顯的講,凡是善的、好的都歸十善,凡是不好的都歸十惡,這個就是攝善法戒的範圍。饒益眾生戒,就是對眾生有利益、有幫助的你就要去做,你不去做就違背佛的教誡。包括佛在經典上教我們做人處世修學的態度總總,佛的教誡,統統屬於戒。所以六度它這個戒是廣義的,包括世間的這些風俗人情,我們都要知道,要去遵守,這些常禮、禮節都涵蓋在裡面。所以這個戒它有廣義、有狹義的,狹義的就是有戒律條文的,廣義的除了律儀戒之外,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統統在持戒這條裡面,我們要知道這樣去學習。

  第三個是忍辱。有布施、持戒才能修忍辱,忍辱也就是建立在布施、持戒的基礎上。忍辱才能保持我們前面修的布施、持戒的功德,如果沒有忍辱,我們布施、持戒功德就破壞了,就變成福德了,有福報,但是功德沒有了。功德是什麼?得定。你得不到定,自己戒持得很好,也很喜歡布施,看到別人不持戒、不布施,看到就生煩惱,看到就受不了,不能去包容別人,自己心就不清淨,就不能得定。所以要修忍辱保持這個功德。佛門有一句話叫「火燒功德林」,我們修的布施、持戒,如果不能忍辱,我們這個功德就被我們瞋恚火燒光了。但是福德是不會被燒掉,功德很容易就被破壞。所以六度第三度要修忍辱。

  有了忍辱,你才能精進,才能向上提升。精進,專精不雜,不夾雜,進是有進無退,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能精進,必須建立在布施持戒忍辱這個基礎上,一個人沒有耐心,沒有長遠心,不能修忍耐,忍辱包括忍耐,沒有耐心,那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你有耐心,能忍,這樣在道業、學業,我們念佛修淨業,才能進步提升。這是精進。

  有精進,才能得禪定,得定就伏煩惱了,得定就能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前面這個五度最終還是要開智慧。所以戒定慧,三學六度,目標統統是要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你看佛法都建立在般若的基礎上,如果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做什麼布施、持戒,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變成世間的善法。有般若,它就超越世間,才是佛法。所以佛法的修學以般若為中心。佛講經四十九年,般若幾乎佔了一半的時間,講了二十二年,可見般若非常重要,是我們學佛一個中心。

  六度對自己,對眾生他是修四攝。菩薩過什麼生活,做什麼事業?就是六度。《無量壽經》佛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以六度來安立一切眾生,教眾生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就是用六度。不管你做哪個行業,都是在修六度。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第二個愛語。布施就是對眾生的,這個布施我們淨老和尚現在也表演給我們看,就是送禮。如果依小乘戒,出家人他不送禮的,出家人哪有禮可以送人?都是接受居士的供養。但是要教化眾生,他就要表演給我們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送禮也是一個大學問,你要接引眾生,你這個布施攝,四攝的布施攝,不能沒有。布施我們在佛門講,就是跟眾生結緣,你跟他結結緣,結結法緣,才能度他來學佛,主要要度他來學佛的。所以佛門有句話,「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先給他一點小便宜,然後他才樂意來親近佛法。以前台灣基督教很會做布施攝,送麵粉,但是他有條件的,我們佛門是沒條件的,那個是要拿祖宗牌位去換一袋麵粉,我父親是最反對的。我們佛門是沒有,我們沒有附帶任何條件。我們現在淨老和尚修布施攝,像這次來日本也是修布施攝。

  現在這節課時間到了,剩下十一秒,我們先下課休息一下,大家稍微活動一下。因為我們現在定一個小時,就怕大家昏沉,所以起來到外面走一走再進來。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