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15/5/16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34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我們繼續看大意最後一品,「囑累品大意」。

  釋品題,我們看「甲、釋品題」。我們看下面的表解,「釋名」,就是解釋這個名稱,「佛將般若正法付囑國王煩累護持」。這是本經最後一品,這個品名叫囑累,囑,我們一般講付囑,世間人講遺囑,在佛法講付囑,付就是交代,囑就是吩咐的意思,吩咐、交代事情。佛將般若正法,我們要留意的就是般若正法這四個字,這部經講的是般若,般若就是一切佛法的中心,就是般若。般若正法,如果沒有般若就不是正法,可能都是偏邪,都偏在一邊去了。為什麼?因為沒有般若正法,開啟不了自性的般若智慧,我們自己自性的般若智慧無法開啟,這是非常重要。

  佛在前面這品經也跟十六國王講般若正法,國王他明白、理解了,知道這個功德利益,他自己也得到這個利益、得到這個受用,他自然會發心來護持、來推廣,知道這是保護國土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正法的教育、教學。人民人人大家都有智慧了,有智慧自然不會想錯、說錯、做錯。災難是怎麼來的?就是人類思想想錯了,言語講錯了,身體的行為做錯了,造作惡業,這些偏差錯誤就造作十惡業,造惡業招感災難,天災人禍。災難是人自己製造出來的,不是上天給我們的,也不是誰處罰的,自己找來的。所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也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災禍跟福報它沒有門路,都是人自己找來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現在佛陀的般若正法的教育,第一個先教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教我們認識人與人的關係,道德觀念,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先認識這個,這是普世的教育。先教這個,然後再提升入般若,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護國息災。現在人都相信科學,科學是萬能的嗎?這個答案是科學不是萬能的。但是現在的人迷惑了,把科學認為是萬能的,什麼都需要科學。但是災難,科學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天災人禍,科學家能夠去息災嗎?答案是沒辦法。沒辦法又不相信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育,災難是會愈來愈多、愈來愈頻繁,天災人禍層出不窮,住在這個地球上,人人自危。這都是沒有般若智慧的緣故,沒有般若智慧。科學家也是沒有般若智慧,科學家很聰明,沒有智慧,在佛經講是八難之一,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他很聰明,可以發明很多東西出來,尖端科技,這是叫世智辯聰,在佛經上講八難之一,他遭難了,為什麼遭難?沒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發展這些科技就很危險,發明一些毀滅性的武器來自己嚇自己,製造這些武器自己坐立不安,你說這些科學家有智慧嗎?

  現在所有地球上的領導人有智慧嗎?沒有,沒有般若正法,如果有般若正法,他肯定不會去幹這個事情來自己嚇自己。所以付囑國王這是很重要。前面講一般人民他沒有資源,他沒有人力、財力、物力,影響不大。現在我們都知道,國家的資源它才豐富,這個教育國王來推廣,它才能夠普及。古代跟現代也不太一樣,古代這個國王,度一個國王等於度一國的人,因為這個國王他會帶領全國人民來學習正法,這個國家很快它就興旺起來了。反過來講,古代國王在我們中國叫皇帝,出了個昏君,一國的人都要跟著他遭殃,他一個人做錯很多事情,大家都要受到連累。所以佛很慈悲,先度國王。現在的總統、總理,沒有過去國王、皇帝那麼大的權力,沒有那麼大的權力,但是影響力還是有的,如果他來學佛,他也會影響很多人。「付囑國王煩累護持」,這個意思就是說,煩就是勞煩你了;這個累,意思就是我們現在話講,那就要辛苦你了,交給國王,就要勞煩你、辛苦你來護持佛法,就是這個意思。

  「付囑此經相累流通,故名囑累品」。相累就是要不斷的傳下去,你這一任的國王要交給下一任的,要交接下去,互相交代這樁事情。這個流通要流通長遠,在時間講要長遠,長遠的流通,在空間講要流通到十方各個地區。所以囑累品也是本經的流通分。

  我們再看下面「囑意」,就是付囑的意思。「此經為護國之寶,能除國難,故付囑國王。因國王有大威力,易於弘揚,應付囑國王。必王臣道合,一德一心,正法得行,故兼付大臣」。最下面這表解講,「佛教為智覺教育,教育權必屬國家。」這一段是付囑的大意。此經為護國之寶,就是本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是護持國家的寶貝、寶藏、寶典。為什麼說是護國之寶?能除國難,國家有災難,能夠消除,能夠化解。因為是護國,所以付囑國王,交代給國王。國王是主要要護持的對象,要護持的人,他要護持的,交給國王,這是佛囑意,他付囑的意思。為什麼付囑國王?下面第二段的表解講,因國王有大威力,易於弘揚,應付囑國王。為什麼要付囑給國王,不付囑給一般人?因為國王有大威力,這個大威力,我們現在講就是他的影響力很大,他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就是在名望上來講,他的影響力很大,他自然能夠影響一國的人民。像現在媒體資訊的發達,不但影響一國,可以影響全世界。你國家領導帶頭,他會影響到全球,這個影響力就大了。我們一般人沒有這個影響力。在弘法利生講,必定有影響力的人來帶頭,佛法的弘揚它才能夠普及,一般人也比較有信心。

  我們這次來這裡辦這個講座,剛開始來,我聽同修跟我講,我是不懂日本話,也聽不懂日語,這個飯店的人看到我們很多同修穿著海青,有懂日語的同修跟我講,他們說覺得很奇怪,說我們穿得怎麼跟一般人不一樣,這麼多人聚集在這裡,到底要幹什麼?飯店櫃台他們那些服務人員說,你們是不是邪教?說我們是不是邪教。因為日本過去曾經有邪教,聽說也危害到社會。他們也不了解,也沒接觸過,我們這樣的穿著,他們也覺得沒看過,有懷疑是不是邪教,這麼多人聚在一起幹什麼?這個一般人就不了解,如果你來這邊唱歌跳舞,他說這都不是邪教,這是很正常的娛樂活動。其實那些是邪教,那是引導人心糜爛,那個邪教他認為是正常的,我們這是正規在講經說法,他有懷疑是邪教。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社會風氣就是這樣,跟過去不一樣。所以他們這些對我們也不了解。所以那天前首相鳩山夫婦來,他們已經不存在我們是邪教這種疑惑了,這個就是一個影響力,首相他們都來學了,肯定不會是邪教的。所以這個就是為什麼付囑國王,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老和尚現在弘法為什麼都找領導人,就是這個道理,佛經佛就是這麼做的。這樣我們就不用一個一個去說明,沒有那麼多時間,這麼好的東西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分享,這是佛的本意,所以付囑國王是這個道理。不是說佛也是看高不看低,為什麼不付囑給一般的人民,付囑國王?主要佛大慈大悲,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利益,國王他才有這個影響力,這樣可以度很多人。我們從這部經我們可以理解到,現在在經典上看到,現在我們在眼前,我們看到老和尚他跟世界各國領導交流,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要跟那些領導交流。那不是去攀緣,我們老和尚他不用去攀緣,他也不需要攀緣,對自己這些都不需要的,這些名聞利養對自己已經無關緊要。現在最重要是大慈大悲救度眾生,是這個悲願。這個悲願要透過這些各國領導,大家認識,他們認識了,他們就會去推行,這樣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所以「因國王有大威力,易於弘揚,應付囑國王」,是這個道理,佛給我們講清楚了。我們現在淨老和尚,你看跟這些領導人交流,把佛法介紹給各國領導人,也是這個道理。

  「必王臣道合,一德一心,正法得行,故兼付大臣」。國王跟大臣也要志同道合,志同道合,一德一心,正法才得以來推行,故兼付大臣,兼付就是附帶,也給這個做大官的。譬如說縣市長,國王以下的這些文武百官,他們也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以也兼付給大臣。這個非常重要,這在弘法利生來講是一定要國王、大臣來護持。「佛教是智覺教育,教育權必屬國家」,教育的權利必定屬於國家的。在古代,中國歷朝歷代,不學佛的皇帝不多,很多都是學佛的,像唐太宗他就學佛,所以他來護持佛法,包括武則天,她也學佛,所以很多經典在那個時代翻譯。六祖就是武則天那個時代,武則天當皇帝,還送他一個透明的玻璃缽,那個很珍貴的。一直到隋唐,從漢朝佛教傳入中國,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歷朝歷代,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皇帝不信佛的很少,大多數是信佛。信佛的皇帝,他那個時代國運就特別的興旺,跟這個有密切的關係。一直到清朝也不例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一百五十年的太平盛世。這三朝的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而且對佛法非常內行,特別是雍正皇帝,他對各宗各派,儒釋道三教、其他宗教,他全明白,他全部通達。所以有些寫了一些偏差的言論,他都能夠一條一條給它舉出來,所以他有本書叫《揀魔辨異錄》,印光祖師非常讚歎。當時有些修行人他的知見錯了,知見錯了流通那些書會害人的,會給人家誤導,他一條一條把它糾正過來,內行。所以這個管理的權力要內行的人他才管得好,如果你交給外行的肯定他管不好,因為他不認識,往往把正法當作邪法,邪法當作正法,那就糟糕了,那就麻煩了。所以任何一樁事業都要內行,你要請內行的人、專業的人,他去管才管得好。你請個外行的去管,他怎麼管得好?他不懂。所以佛教為智覺教育,教育權必屬國家,這是屬於國家的。關鍵,這個領導人就非常關鍵。領導人要護持,必須領導人他自己先認識清楚,他先了解。如果他能夠依教奉行得到這個功德利益,那就更殊勝了。

  我們再看下面,「乙、總勸流通(護國先護教)」,這個是總結勸勉流通這部經典,這是佛到這一品經後面總結。護國先護教,你要護持這個國家,先護這個佛陀教育。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早年都是提倡佛陀教育,後來提倡儒釋道,現在又增加到各宗教的宗教教育。所以現在各個宗教,他也建議其他宗教做《36O》,三百六十條,把他們各個宗教裡面精華、重點的經文節錄出來,節錄三百六十條,叫《36O》。一天看一條,一年就看三百六十條,一天學習一條。每個宗教,現在伊斯蘭、基督教,他們都有節錄。在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節錄《36O》,這是最早的,《36O》也有外國文的翻譯,英語的翻譯。這些《36O》出來之後,這個方式也非常好,把各個宗教它的精華,跟十善相應的這些經文,把它節錄出來,然後編成一本書,《世界宗教是一家》,這些教義教理都相同的,這樣就能團結宗教,就不會有宗教戰爭。宗教為什麼戰爭?都是不學自己本身這個宗教的經典。就像學佛的人不學佛經,每天都照儀式來做法會,對佛經的內容一無所知,甚至誤解、錯解、曲解,然後造成很多問題。其他宗教也是這樣的。因此我們淨老和尚非常慈悲,提倡各宗教都要提倡教育。你沒有經典的教育,人都用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的心,用這個錯誤的想法,當然所作所為都是錯的,結果就是天災人禍。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護國要先護教,教就是教育。

  我們中國老祖宗很早以前就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有一句話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的政權,君就是領導,民就是被領導,你領導人或被領導的人都要先教學。教什麼?在佛法還沒有流通到中國,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是諸子百家,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說法,也不盡相同。到了漢朝,才採取儒家為國家主要的教育,儒家講得比較中道,講中庸。其他諸子百家可以參考,一般參考的大部分是老莊,這是比較普遍的,老子、莊子。這是中國本土的聖賢的教育,要先教這個。現在沒有教聖賢的教育,不教做人,先教做事,很頭痛,很麻煩,那個問題還在後面,會非常複雜。現在所有的行業沒有一個,中國、外國都一樣,沒有一個行業、沒有一個團體不頭痛這個問題,人很不好用。為什麼?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沒有接受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沒教這個,沒教做人,教做事,人與人不知道怎麼相處,應該怎麼處,這個完全不懂,都憑自己的好惡,憑自己的情緒,這樣在做事,人跟人相處很難沒有摩擦的。這個我們也要認識清楚。

  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有聖賢、佛菩薩的教育來指導他們,真的這個人生的價值跟意義,那個價值觀跟意義都不一樣。實在講,賺到錢,過得也不快樂,富而不樂;貴而不安,貴是有地位,做大官,沒安全感。像現在美國一天到晚防恐怖分子,你說有沒有安全感?沒有,很恐怖,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整個世界的人類是過這樣的日子,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財富,生活不快樂,家庭不美滿、不幸福;有地位,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甚至晚上都睡不著覺,都要吃安眠藥,你說這是人過的日子嗎?這樣的日子,富貴的日子過得不快樂,也沒有安全感,還不如貧而樂,大家想是不是這樣?人生的意義跟價值,我們好好去思考,應該我們要過什麼樣的日子。我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就是為了生活,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要好好去思考。不學佛菩薩聖賢教育,有錢也不快樂,沒錢也不快樂;有地位也不快樂,沒地位也不快樂。我們看看儒家《論語》,孔老夫子的學生子貢很有錢,顏回很沒有錢,很窮,而且壽命又不長,人家感覺他很苦,但是他自己覺得非常快樂、非常自在。

  有錢也快樂,沒錢也快樂,原因就是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育,他的人生、他的生活跟一般人就不一樣。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護國先護教。教育辦好了,人人心想、行為都回歸正常,這樣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沒有災難,才有好日子過。我們在六道輪迴都已經很苦了,再加上災難,苦上加苦,雪上加霜,真的是苦不堪言。佛法的教學,前提就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開一切的痛苦,得到最大的安樂,這是佛法學習的目標。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迷惑顛倒來的,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不了解、不認識,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他結果就是苦,受苦受難。樂從悟來的,覺悟了,看對了、想對了、說對了、做對了,他的結果就是快樂。所以修學佛法的前提就是離苦得樂。修因要破迷開悟,迷破了,你開悟了,這個苦就沒有了。所以護國先護教,這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常常記住。

  我們再看下面,「付囑時節—佛滅八十年無佛—佛不在世」。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八十年後滅度當中就沒有佛了,佛不在這個世間了。下面,「佛滅八百年無法—正法將盡,邪法熾盛,人多信邪」。佛滅度八百年就沒有法,正法將要盡了。這在《法滅盡經》講,佛滅度一千年就沒有正法,就進入像法,像法就是相似的正法,不純了。八百年是正法快要盡了,接近像法了,邪法就很多,邪法就很熾盛,人多信邪。「佛滅八千年無僧—末法過半,形似比丘,行同白衣」。佛滅度八千年,現在佛滅度是三千年,距離我們還有五千年。不過現在三千年已經是末法了,末法也就是這個現象已出現,還沒有八千年那麼多,八千年後,末法過一半了,末法一萬年,過了一半。現在還有個樣子,比丘的樣子,八千年後,這出家人就跟在家人沒什麼差別,沒什麼兩樣。形同白衣,這個白衣是古代印度在家人都穿白色的,出家人不穿白色的,五種正色出家人不穿,出家人披的袈裟要壞色衣,把那個顏色要給它破壞,給它混合起來,像現在咖啡色的一樣。黑色的、白色的、黃色的、紅色的、藍色的,這些正色的衣服就不能穿,這個正色的衣服不能穿,披在外面就是袈裟。古代印度人在家人就穿白衣,出家人穿壞色衣,他不穿白衣。所以我們在經典上看白衣,白衣就是指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可以穿黑的、可以穿白的,出家人就不可以。像海青黑色的,居士可以穿,出家人就不能穿黑色的海青,要穿咖啡色的,這樣來區別在家、出家的身分。

  我們再看下面的表解,「無信男無信女」,這信男信女也沒有了,八千年後都沒有了。「人能宏道,法無僧弘,教法無寄。僧行同俗,不能起信,不信佛教。無有僧行,無可皈依,不信三寶。」這個就是在佛門裡面沒有信男信女,信眾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佛滅度之後一直減少,一直到八千年,就快接近滅法了,信男信女都沒有了,沒有信佛的男女了,相信的都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人去弘的,道它不會自己去弘揚,道是需要靠人去弘揚。法無僧弘,教法無寄,這個佛法沒有僧人去弘揚,佛陀的教法它沒有一個寄託的地方。僧弘教就等於是佛陀的代言人,現在我們講,新聞媒體也報,國家有個代言人,代表國家來發言的。現在佛不在世了,誰代表佛來發言?就是要靠僧。僧這個字在小乘佛教只有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在大乘佛教它有四眾,出家、在家,男眾、女眾,四眾弟子。你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就是一個僧團,所以有在家僧團、出家僧團。大乘佛法是講四眾,小乘只有二眾。

  現在有很多人也為了這個爭得都不行了,主要他不了解,小乘他就是只有出家二眾,你用小乘的標準來看大乘的標準,這個當中就很多爭議,現在佛門裡面很多這種爭議。如果我們從大乘經典去看,這個爭議也就不存在了。爭議不存在,好像佛法在小乘經典是這麼講,大乘經典又這麼講,那怎麼辦?遇到了怎麼辦?佛滅度前講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法就是法的依據,不能依人講的依據,人他用他自己的想法,這個不標準,要依佛講的法,法就是經典。依義不依語,就是意思對了就好,他的言語表達或多或少,用什麼名詞那個沒有關係,不一樣沒關係,意思一樣就可以,這個就避免爭議,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比較圓滿,不了義就是還不圓滿,方便說。了義是真實說,說的是實相;不了義就是方便說,權巧方便來說的,隨順眾生來說的。經典當中有了義、不了義,小乘經典跟大乘經典比較,小乘是不了義,大乘是了義。遇到經典不同,我們應當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但是現在學南傳佛教的佛弟子,他不承認大乘,那也就沒辦法,那個就談不上了。但是在南傳佛教國家,我們要入境隨俗,你入到他們的環境,要尊重他們,甚至你講大乘,他們感覺是受到不重視,你大我小,他這個分別心馬上就出現,他就覺得心裡不舒服。所以去到那邊,我們要察言觀色,要看看他們能不能接受大乘。能接受,像現在斯里蘭卡強帝瑪國師他能接受,跟他講沒問題。有些法師他不能接受,你就不要跟他講,我們就跟他講南傳、北傳就好了,不要講大小,講大小好像對他有歧視。但是這大小不是我們講的,是經典佛講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但是他不承認大乘經典,我們也就沒辦法。如果他承認,那就好講了。現在斯里蘭卡強帝瑪國師他們也慢慢接受大乘教了,因為最早以前他們也有大乘教,釋迦牟尼佛也去講《楞伽經》,這大乘的。後來有些因緣變化,變成南傳的,現在是小乘佛教。

  僧要弘教法,弘揚佛陀教法,如果沒有人弘揚就沒有寄託。「僧行同俗,不能起信,不信佛教」,僧人的行為跟俗人一樣,就不能讓一般人生起信心,他也就不相信佛教。他看到跟我一樣,差不多,他也就不相信。「無有僧行,無可皈依,不信三寶」,沒有僧人的行為,那就沒有地方去皈依,當然也就不信三寶。可見得人能弘道,這是一個關鍵。特別現在先從講經說法,這個我們老和尚一直提起的,要勸大家發心,特別出家眾要發心,要學講經說法,出家眾是主要的工作,在家是附帶的,在家是護法為主,出家弘法為主。

  下面,「付囑人法」,就是把這個付囑給人法。我們下面看:「付人—此經三寶付囑國王—國王有教(教育權)、養(經濟權)、衛(主兵權),(如校長)。四部弟子,(如教員)。」付囑的對象就是人。這部經三寶付囑給國王來護持,為什麼?國王有教育權,教育的權利在他手上;養就是經濟權,資源在他手上;衛就是主兵權,他有保衛國家這個權利、義務、責任,好像一個校長一樣。四部弟子,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如教員,國王像校長,四部弟子像學校教書的教員。這是付人,這個人就是國王。

  「示法,受持讀誦—師資進修。開解經義—教化眾生。」看下面這個表解,「開空慧道—聖智;修七賢行—賢德;修十善行—天行。聖賢教育,行的教育。」這個示法,受持讀誦,受持就是觀照般若,要起觀照般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是受持讀誦的目的。師資進修,這個老師師資的進修,有老師才能夠開解經義,教化眾生。現在這個師資也很難找,往後,我們淨老預測可能就找不到老師了。所以現在有少數好的老師他講的把它錄成光碟,以後可以教學用,往後可能都需要靠光碟教學了,真正的老師可能就愈來愈少了。師資必須要開解經義,才能教化眾生。老師自己沒有開解經義,他怎麼教化眾生?自己都不明瞭,怎麼去幫助別人?這個也做不到。

  下面講,「開空慧道—聖智」,這個聖智,聖人的智慧。「修七賢行」,這是賢德。「修十善行」是天行,天道天人的行為就是十善,修十善你就跟天道相應。所以下品十善是修羅道,中品十善是人道,上品十善就是天道,修上品十善你跟天人的行為就相應了。聖賢的教育就是行的教育,聖賢教育如果沒有行,這個教育也落空了。這個行就是實行、推行,現在大陸上流行落實,落實就是實行,落實這個行為。譬如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你沒有去落實,大家在那邊讀、誦、講,這個還是得不到它的利益,也沒有心得。所以這個經叫行經,佛的經典有分為教、理、行、果,行就是你要在生活當中去實行的、去做的,這個叫行經。行就是要去實行,在《論語》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了,如果你沒有去實行、去實習,你就得不到法喜,在佛門講法喜,儒家講悅就是喜悅,你內心生不起歡喜心。因為你沒有嘗到法味,沒有嘗到那個味道,沒有嘗到法味,就沒有法喜;必定嘗到法味,才有法喜。像吃東西,你吃出味道你才歡喜吃,你沒有嘗到那個味道,沒有去嘗,你怎麼會有法味?嘗不到法味,怎麼會有法喜?一定沒有。這些聖賢的教育你沒有去做,沒有去實行,沒有去品嘗,你就得不到那個心得,你就沒有法喜。

  所以行,要去落實,《弟子規》講的一項一項的,你懂得一條就去做一條。有時候一條我們要修很久,修很久還未必修得圓滿。譬如說,「父母呼,應勿緩」,這句我們在家裡父母呼,應勿緩,這句是說你在家裡的時候。家裡就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現在的人,這是古時候了,現在人也不一定跟父母住在一起,有的住在一起,有的沒有住在一起。那是說家裡父母親叫你,你回應不能太緩慢,太緩就是太慢,好像有怠慢。蔡老師在講《弟子規》,他也講這個父母呼,應勿緩,你要以此類推,舉一反三,不是說父母呼,應勿緩,其他人呼就不理會,不理他。以前我們淨老和尚在道場裡面,他很重視這個。以前我在圖書館,我們是什麼都要幹的,什麼都要幹的是全包了,全部包了,洗衣、煮飯、錄影、掃地、做早晚課、掃廁所,不但裡面廁所要掃,外面人喝酒的亂灑,我們也要去清,要接電話,你看是不是全包了?有時候你在忙這個事情,電話來了,慢一點接,師父就很緊張,趕快接、趕快接。現在提倡《弟子規》,我才知道,電話呼,也要應勿緩,不是只有父母呼,應勿緩。我想想以前在圖書館,老和尚電話呼都要應勿緩,都要用跑的。本來想想,事情弄好了再去接,不行,要趕快去接。所以電話呼,應勿緩。光這一條,就要學很久了。朋友呼,要不要應勿緩?除非那些是來找你麻煩的,無理取鬧的,那你當然可以不理會,如果一般正常的交流也是要應勿緩。所以這個實行要在生活當中去做,你慢慢做,當然沒有辦法一次就做到位,但是你慢慢做,你就慢慢有體會,慢慢有心得,你的回應會愈來愈好,人緣就愈來愈好,你的法緣就愈來愈殊勝,你就會有法喜了。

  下面我們接著看,「丙、七門別誡(破教即破國)」。列出七門,七門就是七方面的,別誡就是個別勸誡。破教即破國,破教就是破壞佛陀教育,破壞聖賢教育,破壞宗教教育,那就是在破壞國家。因為人不學他就不知道,《三字經》講「人不學,不知義」,那些義理、道理他就不懂,不懂當然想錯、說錯、做錯。國的根本就是教育,教育破壞了,就破壞這個國家。現在我們講到教育,教育很普及,大學到處都有。現在的大學,不是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教育那個意思。古聖先賢講的教育,就是孔老夫子講的四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科言語,第三科政事,第四科文藝。德行就是道德行為,道德規範,道德理念,倫理道德、因果教育。言語是說話,十戒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德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在儒家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這是德行、言語。第三政事,政事是管理眾人的事情叫政事。第四才是文藝,文藝就是各種科技,現在講科技,各種藝術,文章、藝術,這是第四科。現在只有第三、四科,沒有前面兩科。

  好,這節時間到了,我們下面還有丙、丁、戊三段,我們下午一堂課應該可以大概介紹圓滿。我們現在休息用午齋,祝大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阿彌陀佛!我們下午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