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15/5/16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3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我們請大家先合掌,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看大意簡介,「受持品大意」。我們看「甲、釋品題」,就是解釋這品題目的大意。請看下面,「釋品—信力故聞而奉行曰受,念力故久久不失曰持」。這是解釋這一品,這一品為什麼叫受持,經文品題是寫「奉持品」,這是受持,奉持跟受持意思是一樣。信力故,這個信有力量的緣故,聞而奉行曰受,信心有了力量,所以聞經能夠依教奉行,這個叫受。受我們一般講接受,為什麼接受?他有信心,而且信心有了力量。信心的力量從哪裡來?還是從聞經明理,從信解,從這個解而來的,理解了,聽明白了,他就能夠奉行,這個叫受。

  念力故,這個念就是信念,念頭,比如我們念佛這一念,或者修其他的法門,修學的意念有力量,念力就是有力量,他這個意念有了力量。有力量,故久久不失,就是時間很久不會喪失掉,曰持。持,好像我們手裡拿個東西,你不持它就掉了。好像我們持這個茶杯,手拿叫持,一個提手旁,這個叫持,你不持它就掉了,你一直要保持著它才不會掉,才不會失去。這是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的念力,念有了力量,這是三十七道品講的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有根,這個根深了,它就產生力量。好像樹有根,這個樹根它扎的根深入了,深入泥土裡面,它就有力量,風吹也吹不倒。這是把這個品題的意思給我們說明。

  下面「釋意」,意就是說這一品它的大意,大概的意思。我們看下面,「明十三法師從習忍至灌頂自他受持般若」。明十三法師,這個「問答須受持」下面有列出來,下面這個表解有「別釋十三法師」,這十三個位次的法師。這十三個位次就是從伏煩惱、斷煩惱、破無明,一直到成佛,寂滅忍。從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這個五忍,也就是修學的一些層次。明十三法師從習忍至灌頂自他受持般若,這一段我們要注意的重點就是受持般若,關鍵的話在這一句。佛法修學不管修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般若,換句話說,沒有般若智慧,我們修行任何法門功夫都很難得力。般若當然要長時間的來學習,因此我們看佛一代時教,為什麼佛把《般若經》講了這麼長的時間,講了二十二年。其他的經沒有講這麼長,為什麼這個《般若經》講這麼長?這個就是給我們說明,佛不管說哪一部經都離不開般若。所有一切經都有般若,都需要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離不開般若。這是告訴我們學習般若它的重要。下面講,「明弘經德行相普勸一切眾生要奉為楷模」。這給我們說明弘揚這部經它的功德行相,修行種種的事相,普勸一切眾生要奉為楷模。楷模就是以這個為模範,以這個為標準來學習。這個是釋意。

  我們接著看下面問答,這一品經波斯匿王請問釋迦牟尼佛。我們看表解,「王問」,波斯匿王請問。下面講「問意」,他問的意思。「見佛三身說經瑞相心疑一異」,這是見到佛三身說經,這個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三身,這個三種身都說經,就是講經說法,都有瑞相,心裡懷疑這個三身是一還是異,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問這個意思。三身我們常聽淨老和尚講經,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三身是一。但是我們沒有明瞭這個經義,難免會有疑惑,有三身。以前我初學佛,看到經典講有法身、有報身還有應化身,法身是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是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是釋迦牟尼佛,以為這三尊佛是不一樣的。還有一些沒有學佛的人,看到電視的連續劇,看到西遊記,他認為如來佛最大,他說所有的佛如來佛最大。

  我們學佛的人,如果沒有聽經的人,他還是不明瞭;沒有聽經,如果他自己去看註解,他也會明瞭。如果自己也沒有去看資料、註解,也沒有聽經,看到佛經上講的這個三身,難免心裡會有疑惑,或者誤會了,以為這個三身它是不一樣的。實際上三身是一。法身是講我們每一個眾生他的佛性,就是講自性,自性法身它是寂滅相,它沒有形相。但是它能夠現相,在一真法界他示現的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這個有相,一真法界,無衰無變。我們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見到圓滿報身佛,我們在打佛七在大迴向都會念這個。十法界示現的佛就是應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應化身。這個三身是一體,每一個人都有這個三身,成佛了都有三身。現在有這個三身我們不自在,佛菩薩(佛跟大菩薩)他們明心見性了,得大自在、大解脫,所以他們三身起作用。我們凡夫有三身,現在起的作用是業報身。業報身有沒有離開毘盧遮那?沒有,你還是在法身,這個業報身還是法身現出來的。我們現在沒有圓滿報身,也不能千百億化身去幫助眾生,我們現在受的身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業報身,我們受這個業障的支配,我們自己不自在,實際上我們都有三身。

  下面,「問辭」,問的言辭。問的言辭是什麼?「般若甚深云何明解為眾開演」。這個問題,在佛陀那個時代就有這個問題,波斯匿王也代表大眾來請問。問的辭意,就是說般若甚深,般若的道理那麼深。云何明解,要怎麼樣才能明瞭、理解,都是不可思議的,怎麼樣能夠明瞭、理解?為眾開演,自己明瞭、理解,你才能夠為大眾來開示演說。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明瞭、不理解,也就沒有辦法為大眾來開示演說,這是必然的。般若甚深,在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他講的的的確確都是根據實際情況給我們說明,說宋以後就很少人講般若,只有禪門還有,其他宗派都很少講,甚至怕談般若,害怕去談般若。為什麼怕談般若?因為般若甚深,不容易理解,萬一講錯了要背因果,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害怕了,不敢。另外有一種是妄談般若,妄談就是亂講,講的不是般若,跟般若一點關係都沒有,講錯了,這個是會害人的,會給人家誤導,這個真是要負因果責任。妄談,虛妄的談般若,我們一般講口頭禪,口頭禪還好,反正口頭禪,自己不得受用,當然也不能幫助別人,總是他也不害人。如果給人家誤導就害人,讓修行人誤入歧途,麻煩就很大。所以古來大德為了謹慎,就很害怕去接觸般若,也怕去談般若,這個是比較保守。再一種是淺談般若,淺就是講得很淺,沒有深入去理解般若。這個淺談對我們也沒幫助,大概我們聽一聽有個概念,實際上對我們現在修行就沒幫助。江老居士給我們講,怕談般若,妄談般若,淺談般若,這個都不對,應該要深談般若。你沒有深入去談般若,對我們修學任何法門就沒幫助,包括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我們念佛裡面就有般若,離開般若就沒有佛法,就不是佛法。

  波斯匿王問了這個問題也是代表我們問,心裡有這個疑問,我們自己都搞不懂,怎麼去給人家開示演說,怎麼為眾開演?當然佛有方便法,可以由淺而深,你一下子不能悟入,有善巧方便引導你悟入。所以在《圓覺經》講,這個悟有頓悟頓修(就是頓悟頓證)、頓修漸悟、漸修頓悟、漸修漸悟,眾生根器不一樣,所以佛講了種種法門都是因應不同根器眾生所講的。所以下面佛就回答,我們看下面的表解,「佛答—明能解能說人」。這個是給我們說明能夠理解般若,能夠說般若的人,這樣的人是什麼條件?我們看下面,「習忍至金剛定,修行十三觀門—皆為法師如佛供養」。這是給我們說明,能夠理解般若,能夠說般若的人,從習忍到金剛定,修行有十三個觀門,大家注意觀這個字。有這樣的人皆為法師,如佛供養,這樣的人就是可以做法師了,這樣的法師,不管在家、出家,要如同佛這樣去供養,因為他能夠幫助我們悟入般若智慧,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要如佛這樣來供養。

  下面引用經文給我們列出大意,從哪裡下手。「內觀六大不淨,外觀有情惑業」。這個也是要觀,內觀、外觀。內觀對自己身心,對身心六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我們自身,自己身心是不淨,這是修不淨觀。四念處第一觀就是觀身不淨,不清淨的,是污穢的,不清淨的,觀察我們這個身心,現在這個身心是不清淨的。外觀有情惑業,外面觀察這一切有情眾生迷惑顛倒造業,造什麼業?造輪迴業,造這個業。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迷惑顛倒,惑業苦,迷惑、造業、受報。

  下面這一句講,「發菩提心修不淨觀利樂悲憫」。發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有發這個心,修不淨觀,修觀心要很定、心要很淨,作觀才觀得起來。如果我們心浮氣躁,心煩意亂,修觀就不容易修。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不管在家、出家,都會受大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常常給我們提起,現在的人是知事多時煩惱多,現在的媒體資訊非常發達,而且現在人人都有手機、有電腦,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發生事情馬上大家都知道。知道的事情愈多煩惱就愈多,這些也是干擾我們修定的一個外緣。所以我們要修,不管修哪一種觀法,心要先靜下來。心先靜下來,才能慢慢的有禪定的氣氛。如果靜都靜不下來,定就很難達到。修觀,心要很淨,心要很細,這樣作觀才觀得起來。我們業障比較重,心很亂,要先念佛、要拜佛、讀經或者念咒,求佛力加持,業障消除,你心慢慢恢復清淨,這樣就容易作觀。覺悟的人他才會修不淨觀,如果還是迷惑顛倒,沒有發菩提心,他不會修。發菩提心這句很關鍵,我們念佛人在《無量壽經》看到,上中下三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上中下三輩都有這三句經文,發菩提心在第一個,發菩提心是重點,你發什麼心來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就是一個關鍵,我們現在發什麼心,我們現在發的心跟菩提心相應不相應。如果修不淨觀,跟菩提心就相應,修苦、空觀也相應,很多種觀法,都是啟發我們覺悟的,這是互相補助的。利樂悲憫有情眾生,就是利益眾生。

  「住在佛家為佛弟子修六和敬」。住在佛家不一定是寺院,佛家就是我們佛教團體。僧稱為僧團,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是一個僧團,構成一個僧團。四個人,不管在家、出家,要修六和敬。下面講,「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戒同修,見同解,學同修」。這裡六和後面這一條跟我們一般講的也不同,這裡講學同修,一般是講利和同均,有利益大家共同分享,這是修六和敬。六和敬是表現在外面大家修這個六和,修這個六和就是以三福為基礎。大家修學如果共同了,志同道合了,自然能夠達到六和敬的僧團;如果志不同、道不合,就沒有辦法在一起共修,也很難達到六和敬。儒家也講,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個六和敬也是我們佛弟子大家在一起,住在一起,在一起共修,在一個團體,在一個家庭,要修學的一個目標。以上就是給我們簡單介紹明能解、能說法的人,具備這樣的條件,這樣就能夠慢慢深入般若。

  我們再看下面,「別釋十三法師—伏下—習忍十善如輕毛,伏道下忍始入住」。習忍十善如輕毛,「不定聚人」,伏道下忍始入住,「決定聚人」。習忍十善,這是講不定聚的人,不定就是他還沒有定性,還不定。習忍十善,好像那個毛還很輕,我們現在一般講還有一些輕飄飄的,不太穩定,不定,不能入般若,還不定。我們在《無量壽經》也講,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邪定聚是他確定不能夠明心見性,他修學的理論方法偏差、錯誤了,再怎麼精進、怎麼用功,都達不到佛講的這個目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叫邪定聚。邪就是偏差、偏邪了,他方向錯了。正定聚,也就是這裡講的決定聚,決定入佛智慧,入佛境界,我們修淨土決定往生,這個叫決定聚。

  決定聚的人比較少,不定聚的人會比較多,甚至現在這個時代,邪定聚的也大有人在。不定就是他可上可下,還不確定的。這個不確定關鍵在善導大師講的一句話,各人遇緣不同,你遇到的緣不一樣。如果你遇到正定聚、決定聚這個緣,你這一生就入決定聚;如果遇不到這個緣,還不確定,可能這一生還不一定能往生西方,關鍵在這個緣,你遇到什麼樣的緣。我們現在遇到淨老和尚這個大善知識的緣(這個大家都有機會遇到),這個因緣我們遇到了,這個叫增上緣。但是遇到之後,我們自己本身的緣,親因緣、所緣緣,這個我們本身也有,現在我們自己本身最重要要加上一個無間緣,無間就是你不要間斷,一心一意跟老和尚指導的再去修,這個就從不定就變成決定了。

  不定聚的人,各人根器也不一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現在指導大家看的光碟、書,《來佛三聖》,還有《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老的《大經科註》,這三種東西也是看各人根器,可以選擇一種先看先修。比如說《來佛三聖》可以先看一年,一天看三遍。有同修跟我講,他看來看去,沒有辦法像劉素雲老居士那樣那麼認真看。這是還沒看出味道,或者自己的業障比較重,自己業障重有障礙,這個也要懺除業障,多求佛力加持,我們就能看出味道。這個講習忍,伏下。

  「伏中—十觀三假(十乘觀法三假)性種性,修護空觀百萬行—從空入假,不為假染」,這是伏中,從空入假,不被假相所污染。「伏上—住堅忍中道種性,心心寂滅三界生—大悲願力,留惑潤生」,這是伏上。我們看下面的表解,「伏忍,智伏煩惱,伏而未斷」。上面講的這些佛學名詞,就是修學這些理論、方法,還有它的位次,我們時間的關係,不能把這個名詞很詳細跟大家說明,講個十乘觀法,講個三假、性、種性,大概我們二十個小時講不完,我們剩下沒幾個小時,這次講我們了解個大意,我們修學抓重點。這個重點就是「從空入假,不為假染」,你不被這個假相所污染。下面,伏忍上品的,是大悲願力,留惑潤生,留惑就是留一些惑業來幫助眾生,自己有能力斷,不斷。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表解,「伏忍,智伏煩惱,伏而未斷」,這個是伏煩惱。我們修淨土法門也是需要伏煩惱,要智伏煩惱,我們智伏煩惱用念佛這個方法就比較方便一點,特別對我們現代人,現代人大家都沒時間。沒有時間,我們要從經教要廣泛去深入必須要很多時間,現在人沒有什麼時間,因此用念佛這個方法來伏煩惱,這個對現代人比較方便,特別在時間上大家都能做到。用念佛的方法來伏煩惱,我看台中蓮社李師公他佛七開示,都是在教我們怎麼伏煩惱,這個我們念佛人聽起來也比較親切,也比較感覺方便,比較容易理解。總之,這些地方觀法,我們如果有時間來深入,當然對我們念佛是更有幫助。但是需要時間,沒有時間詳細說明,我們只是一個概念,不能由文字起觀照。文字是個工具,經文是個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經教,我們從經教裡面來深入、來提起觀照,這需要一點時間。

  我們再看下面,「信下—善覺四攝實相智,非道不動施度圓—無三界習,四寶與人。信中—四無量心住中忍,行大慈觀化眾生—持戒清淨,弘範三界。信上—無相忍中行三明,集無量智利有情—三地明慧,忍成一切」。下面表解講,「信忍,得無漏信」。前面講伏忍,伏煩惱,智伏煩惱。信忍,得無漏信,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叫無漏。佛學名詞把漏這個字代表煩惱,我們有煩惱沒有斷除,我們自性的功德,那個功德就像功德水,放在桶子裡面,那個桶下面漏一個洞,你那個功德水都統統漏光光了。你現在這個桶給它補好了,無漏了,功德水就不會漏失掉,是用這個來比喻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斷煩惱了。前面講伏煩惱,這裡講斷煩惱,起碼就阿羅漢以上。

  下面講,「順下」,講順忍。「逆生死流入法性,五通恆德不離心—修無漏道,滅三界見。順中—勝達順忍四無畏,能折外道一切智—滅三界疑,累功化眾。順上—常現真實中道觀,盡三界業四不還—樂生佛國,教化眾生」。下面這個括弧講,「順忍,順趣無生」。這個順忍又提升了,從斷見思惑提升要斷塵沙惑,趣向無生法忍,向無生法忍這個層次來提升,向這個方向來提升,這是講順忍。得無漏信再提升,信忍再提升就是順忍,順著這個法性。

  我們再看下面的無生忍,「生下—無生法樂除習果,無量功德皆成就—百千三昧,宏化法藏。生中—等覺二諦真無生,淡泊自安住無住—一念寂默,十方普應。生上—上上生忍大自在,滅心心相見一切—楞嚴大定,乘願利生。無生忍,諸念不生」。這個是圓教八地以上的地位,入無生法忍,諸念不生。修學就是這些層次,修學一般的法門要達到這個層次,那不曉得要修多久,我們念佛法門,只要到西方那就很快了。我們在念迴向偈都會念到一句,「花開見佛悟無生」,你見到阿彌陀佛你就悟無生,那多快,多省事!

  所以往生極樂要證無生忍就很容易,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到無生忍可不是那麼容易,多生多劫來修學可能都還達不到。為什麼?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學,進一步退九步,還有隔陰之迷,斷斷續續,中斷的時間長,接的時間短。因為在六道輪迴壽命都不是很長,不是很長的壽命,壽命就是時間,因為我們沒有離開分段生死,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個當中耽擱很多很多時間,修學也一直在中斷,中斷的時間很長,你接著修行的時間很短暫的。這一點我想,特別我們現在學佛的同修都有同感,我們不要講生生世世,就講我們現前,大家學了佛,發心來聽經、修行,我們一天有多少時間能夠用在這上面,你仔細算一算就清楚了。我們人的一生壽命有多長?你有多少時間用在學佛方面?這個我們大概思考一下也就不難明瞭了,真的時間很有限。壽命到了,死了,又一輪迴,又轉世投胎,前生修的又忘記了,又從頭再來。

  在我們還沒有證得須陀洹果之前,真的,修的都不算。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出三界才有預期;這個離無生法忍還很遙遠。《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證須陀洹,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他出三界可以預期,但是證無生法忍還遙遙無期,可見得這個不容易。往生西方有什麼好處?第一個就是無量壽,無量壽你有的是時間。我們在娑婆世界人一生不過百年,我們現在看到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壽命好長,我們一般人活不了那麼長的壽命,一般能活到七十歲就不錯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還不到七十歲死的人也不少。我們算一算,我們有多少時間可以修?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勸我們去極樂世界是有道理的,因為無量壽,大家都無量壽,有的是時間,也不要為生活操心,當然這樣成佛就快!換一個環境。

  下面講,「寂下」,無生法忍從八地、九地、十地、等覺,算是寂滅忍。寂下,「唯佛頓解」,這成佛了,「證法解脫金剛台,定前知見不為見—大法如雲,普蔭一切。寂滅忍,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個圓滿了。我們再看下面這個表解講的,「十方國土,教化眾生,正說正義,受持讀誦,解達實相,如我無異。」這是講成佛,如果還沒有證得寂滅忍就還不徹底,到證得寂滅忍,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入常寂光,就圓滿成佛。

  我們再看下面,「丙、囑王受持—讚經德用—末法受持大作佛事,國安民樂皆由此經」。這個受持的關鍵在般若,所以我們有時間,的確《金剛經講義》,還有這部經我們也是要引用《金剛經》來註解,還有《般若經》相關的,這個幫助我們悟入。經教它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快速悟入,如果你明理的確修行很快,節省很多時間,特別這個解要圓解,圓就是圓滿。過去黃念祖老居士講,圓教的行人修一天等於漸教的修行人修一劫,這個差別太大了,一劫那個時間多長,他修一天,可見得開圓頓的見解非常可貴。所以我們花一點時間來深入般若經典,特別是這部經,那是很有需要的,也值得的。對我們念佛,幫助我們念佛看破、放下,也是很需要的。我們念佛為什麼信願生不起來?就是沒看破、沒放下,所以念佛功夫也不得力,這個關鍵在這裡。因此,我們還沒有看破、放下,這個般若就很重要。所以末法受持這部經,大作佛事,大作佛事就是受持這部經典,為人演說,這樣就能國泰民安,人民安樂,皆由此經。這是讚歎這部經的功德力用,它的作用。

  「付囑護持—付囑諸王受持讀誦解其義理,不付四眾無王力故」。這個付囑護持就是交代誰來護持?交代諸王,交代這個十六國王,國王是一個國家最高的領導。交代給這些國王來受持讀誦,解其義理,國王自己必須要先理解,領導的人要先理解。理解之後他能夠全國去推動去護持,因為國王才有這個力量。為什麼不付囑給一般的民眾?民眾沒有那個資源,沒有那個力量,他去推廣很有限的。像我們現在做一些弘法的事情,由國家來做,他利用國家的資源來做,這個效果就是能夠遍及全國,遍及全世界。我們民間來做,人力、財力、物力這些資源都很有限,也影響不大,也就不能普遍來利益眾生。所以交給國王。但是前提就是國王他自己要先認識、先了解。沒有交代給一般的民眾,就是無王力故,沒有國王那麼大的力量,沒有那個財力、人力、物力,所以付囑國王來護持。我們現在就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不知道,現在我們老和尚就是付囑企業家的老闆,老闆也可以,也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起碼他能影響他一個公司,互相影響,很多企業合起來,這個也是很多人可以受益,受到這個利益。

  下面講,「持經息難—講讀此經,七難即滅,七福即生」。七難、七福都在這部經典裡面。七難,七種災難都沒有了,沒有就生七種福報。「萬姓安樂,帝王歡喜,功由受持」。受持這部經,護國息災,可以化解災難,特別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災難很多,所以講讀此經就特別需要了。「普勸護化—至高無上正智教育,能護眾生國土」。下面講,「諸佛因地行法,護教即是護國」。至高無上的正智,般若正智的教育,能夠護持眾生國土。諸佛因地行法,護教即是護國。這都是諸佛修行因地所必修的這些行法,修行的方法,來護持這個修行的方法,來弘揚這個修行的理論方法,這個就是護教,護教就是護國。佛陀教育普遍推廣,人民大家都有智慧,這個國家自然就沒有災難,國家得以保護。

  下面講,「會眾得益—十六國王聞法悟道入第一義,梵天修羅得三乘觀同無生境,菩薩大眾證中道理進修圓果,十千菩薩憫念眾生護念來世,十億菩薩登金剛頂現成正覺。散花供養。」這是與會大眾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但是最重要就是下面一句,受持讀誦,解達實相,如我無異,這句重要。

  這一節課我們時間到了,我們這一品大意就學習到此地。下面還有一品「囑累品大意」,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