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5/3/20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5-010-0004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十四頁,第二行,從最下面兩個字看起: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我們從這段經文看起。這一段經文,前面也有講到『長者、居士』,前面的經文也有「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長者、宰官,就是我們現在講社會上的政治人物,從政的,是「宰官」,就是當官的,就是從政。無論是專制制度、民主制度,這些從政的官員,辦的事情是一樣的,是制度不一樣。

  這裡的「長者」,印度的長者跟中國稱的長者,這有一點不同。在古印度長者的條件很多,佛經裡面講長者必須具備十個條件才能被尊稱為長者。十個條件第一個,他是貴族。我們知道印度自古以來階級分得很清楚,階級制度很嚴格,這個在我們中國沒有那麼嚴格。我們中國常有布衣宰相,貧民他也可以做宰相,貧賤的人發憤努力,一樣可以做到宰相,可以做到大富長者。可是在印度就不行,印度的階級限制得太嚴。但從政,在社會上居領導地位的,只有剎帝利、婆羅門,他們的出身一定是貴族。第二,他在社會上要有相當高的地位,這個地位也就是官做得很大,是高級官員,又是貴族出身,還要有財富。我們中國過去做大官、做宰相,家裡很窮的人很多,是貴而不富。貴就是他有地位,他的地位很高,但是他並沒有錢。這在印度,貴還要有富,富貴都要有。

  在我們中國做到宰相,真的做清官的,真正是替國家、替人民辦事不要錢的,也有很多。你看最著名的宋朝范仲淹,他當到宰相,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他五個孩子,兩個兒子也都做宰相,有一個兒子做到御史大夫。我們現在的制度,做宰相就等於現在行政院長,御史大夫就等於監察院長。死的時候棺材都買不起,這一家人是非常的清廉。所以印光大師讚歎我們中國有道德的人,自古以來有三個人,這三個人家業一直到今天不衰,傳家久遠,這是憑德行。第一位是孔子,你看孔子到現代,孔德成先生他已經不在世了,孔德成先生在國際上,大家對他非常的尊重。聽說他是孔子的後代,大家都對他很尊敬,這個就是孔夫子積功累德,他的德行。第二位就是范仲淹。范仲淹的子子孫孫都能保持著清廉的家風,一直到民國初年,他們范家的家道還不衰,就是忠厚傳家遠,能傳這麼多代。第三個是清朝初年,滿清入關的時候,順治年間有一個姓葉的狀元,這個詳細記在《印光法師文鈔》裡面。印光祖師講,這個葉狀元,一直到清朝末年,他們的家道三百年還不衰。所以這個是印光祖師舉出在中國這三家家道不衰。

  後面還有一家,就是曾國藩的後代。曾國藩的後代,曾寶蓀,也在台灣,她就是曾國藩的後代,她也是社會上知名的人物。這一、二百年,他的家風能保持,我們看曾國藩的家書、家訓。以前我在家的時候到書店買過,他的家書、家訓。看到他寫給他的兒子、姪子,子姪輩的那些家書,就知道他治家很嚴格。雖然富貴,子姪輩都非常勤勞,絕對沒有什麼公子、小姐那些養尊處優的情形。曾國藩在世的時候,他官做得很大,這個是清朝有史以來他是第一個,他官做到管四個省,等於是個小皇帝,四個省。所以他家裡面,當然做到這麼高的地位,如果他的家風不好,不可能傳到現在。所以一些粗重的工作都是子姪輩自己做,這個我們可以去買他的家書來看。家裡有佣人,不准叫佣人做,家裡的人都要學習勤勞,惜勞、節儉,所以他的家道能傳到現在,這個也不是偶然。

  現在有一些人有一點小福報就趕緊去享,享完了就沒有了。我們看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人連一生都保不住,年輕的時候飛黃騰達,到晚年就貧窮潦倒,這個我們在現實社會上,我們也看得很多。你看他發達了,沒幾年失敗了,破產了,就一代都保不住。以前說富不過三代,現代恐怕一代就過不去了。韓愈有一篇文章記載水泥匠,《圬者王承福傳》,那篇東西也很有哲學的意味。那個水泥匠他常常去給人家做工,修房子,給那些達官貴人修理房子。可是過了一、二年以後,再去修理房子,換了主人,這一打聽,前面的主人不是犯了罪,就是被抄家,有三年、五年就敗了,很少保持到第二代,能夠三代那就不容易。所以傳家久遠,這是人人都羨慕,但是這個一定要修德,沒有德,這個做不到。所以長者他必須富足。

  第四個條件,要有威嚴,人家看到他,要有威嚴。第五個條件,要有智慧,不能糊裡糊塗的。第六個條件,也得要有一點年紀,也不能太年輕。在中國過去至少要四十歲以上,太年輕的不能稱為長者。第七個,行淨,就是他的生活非常清淨,身心清淨。第八個條件,他非常有禮貌,絕對沒有傲慢的習氣,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很謙虛,都有禮貌。第九,在上位的人讚歎,上位當然是國王,讚歎他。最後一個條件,就是一般社會大眾都尊敬他,都聽他的。古代印度長者他的條件,要十個條件才能稱長者,跟我們中國就不太一樣,他的條件比較多、比較高。

  下面講到『居士身』,這個居士,不是我們現在佛門所說的居士。你看這居士也在宰官的前面,居士到底對國家、社會有些什麼貢獻?這個居士在我國《二十五史》,你打開來看,在傳記裡頭有一篇叫《隱逸傳》,記載一些人。我們一般稱為高士,就是清高之士,他是讀書人,有學問又有品德,而且非常能幹,多才多藝,但是他不出來做官,不出來做事情。如果他生活上勉強過得去,他一天到晚就是遊山玩水,結交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多半是以佛門的出家人,或者是道士,到道觀跟這些人做朋友,整天就是幹這個。

  歷史上要給他立個傳,我們就有疑問了,他一天到晚遊山玩水,他也沒有出來做事,他對國家、社會到底他有什麼貢獻?他的貢獻很大。這個貢獻是什麼?就是身教,就是教我們知足常樂,不求名聞利養。一個人能夠知足,不求名聞利養,在社會上就免除很多的爭執。他所表現的,就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不跟人爭,對事也無所求。你說他何等的清高!他不是沒有能力求,不是沒有能力去跟人家爭,他是有能力,有學問,有才幹,他可以爭的,但是他不爭。所以這個在社會上,他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功德,就是教人要知足常樂,教人放下名聞利養,於世無求,於人無爭。他這個是身教,不是言教,他一生做出這樣的榜樣給世間人看。所以這個影響力非常之大,對於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有不可磨滅的功德,所以歷史上給他作傳來讚歎,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這些隱居之士,他隱居起來,我們一般稱為世外高人。但是他並沒有出家,他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道士,是隱士,我們一般講隱居。這個士就是讀書人,有道德、有學問的。他有學問的,不是沒有學問、沒有能力的,就是指這一類的人。所以他是身心清淨,平常的時候他們喜歡玩的就是文學、藝術這方面的。

  像清朝中葉的時候,我們年紀比較大的人,也許有聽說過「揚州八怪」,江蘇揚州,揚州八怪那就是隱士,這些人都是有學問的。他們常常聚在一起以琴棋書畫、遊山玩水,大家都在交流這些,個個都有學問。看起來這些人放蕩不羈的,瘋瘋癲癲,成天沒事幹,在外面吃喝玩樂,這個稱之為居士,就是隱居之士,這些是高士。這些人實在講,是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他們一生十足的享受,雖然在物質生活不怎麼樣,甚至有的很貧窮,但是他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物質生活上沒有錢財,精神生活太豐富了,是真正懂得人生。在今天來說,這個都是很富有哲學意味的,要是歐洲人的看法,那是哲學家,哲人的生活。像這類的眾生,菩薩也能夠幫助他們,給他們講什麼法?清心寡欲、潔己修身之法,這一類的。

  下面是『婆羅門』,「婆羅門」在印度是屬於宗教,就是貴族,它這個教已經有一萬多年。我們月初去印尼萬佛寺做法會,學悟法師招待我們去日惹參觀一千多年的婆羅浮屠寺。還有一個婆羅門的寺院,婆羅門教的,建得很壯觀,都一千多年。我們也拍了幾張照片,那幾個婆羅門的教徒看到我,對我很恭敬的,拍了幾張照片,婆羅門教。所以日惹那邊就是有佛教、有伊斯蘭教、有婆羅門教,三個教。婆羅門在古印度他是貴族,他就不是一般的平民。

  下面講,『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婦女」是主內的,這是講過去,男主外,女主內,婦女在古代她是有很高的地位。男女有別,這個有別就是各人負的天職不一樣,男子要在外面賺錢養家活口,女子要在裡面相夫教子,就是把這個家管好,把兒女教好,這是婦女的天職。但是現代社會型態不一樣,這個社會型態大大改變,跟過去古代不一樣。實在講,古代那個制度的確有它的好處。

  在我們今天之下,雖然我們現代人的意識型態各方面都很大的改變,婦女也離開家庭,也到社會上跟男子一樣去競爭,甚至也有從政的。可是沒有想到後果,夫婦兩個都出去做事情,那小孩?小孩就請佣人帶了。小孩子是依靠父母的,特別是依靠母親,因為他孩子還小,去上學回來,回到家裡看到母親不在家,他心就慌了。所以平安那個「安」,上面一個寶蓋,裡面一個女,就是上面一個好像屋頂一樣的,就你這個家裡沒有女人在,那就不安了。這個是小孩看不到母親,心裡就慌了。雖然賺到錢,但是兒女的教育沒有了。

  所以這個社會上要有賢人,必定要有賢母。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開示,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沒有賢母決定沒有賢子,聖賢都是母親教出來的、培養出來的。所以婦女身她的地位非常崇高。所以我們中國人講太太,這個太太是很尊敬的稱呼,她是國家民族的保母,這些國家的賢人就是這些賢母培養出來的,不然國家沒有人才了。女子如果大家都出來參政、做事情,她的天職,這個責任她就做不到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青少年的問題愈來愈多,問題就出在這裡,沒有找到根本,根本就在這裡。母親都離開家庭去做事,那這家沒人管,請佣人,就佣人在帶。現在有錢的請佣人,沒有錢就是祖父、祖母帶,就隔一代,所以現在的家庭兒女的成長問題很多。

  所以菩薩發心做女人,這是國家唯一安定的命脈,國家有沒有賢人、有沒有聖人出現,就看這個母親有沒有盡到教育兒女的責任。所以真正發心,婦女身就是要為國家、為民族、為整個人類培養賢人、培養聖人,這樣才能夠造福社會。所以我們台灣也有婦女會,婦女會是什麼?去跟社會上爭權力,真正她的教育權力她不知道要掌握。現在還是有少數人比較聰明,夫妻兩個人還沒有孩子就是去工作,一有孩子,他的太太就在家裡帶小孩,生活就過得辛苦一點,讓孩子成長能夠正常,不至於這些思想言行有所偏差。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童男』就是「眾生不壞男根,即現童男。不求侵暴,即現童女」。「童男」就是他童子身,他不結婚的。女子不求侵暴,菩薩就現童女身來給她說法。小註註解裡面講,「侵暴者,謂女不貞淑。以行多露,乃為他人之所侵暴也」。「侵暴」就是現在社會上侵害、強姦這一類的,這類的社會的案件現在也很多。但是這個不能完全怪強暴的男子,女子她自己如果穿著暴露,引發多欲男子的侵暴,這個緣就是這麼來的,就是誘惑。所以女子妳要不受侵暴,你穿著要保守,不要穿的露背裝、迷仔裙,恐怕男眾不注意看,這個是自己找麻煩。所以這個事情要從兩方面看,男眾好色,女眾誘惑,兩個結合起來就發生這些問題,這個不是單方面的。

  所以我們看伊斯蘭教的,我到東南亞看伊斯蘭教,有一派的,不是所有都這樣的,是有一派的女子穿的全身都是黑衣服,長長的,蓋到腳,臉好像蒙面俠一樣,就是剩下兩個眼睛。那她長得醜、長得美,大家都看不到,你看到那個就黑乎乎一個,不會引起男眾的欲念。但是蒙面這個,在澳洲政府,現在禁止蒙面,為什麼?因為有人去搶劫,他就蒙面,所以澳洲政府說現在不可以蒙面。

  男女當中的確有發心不結婚,就是童男童女不結婚。不過發心的人不是很多,我們現在一般講,一生抱獨身主義的有,就是不結婚,單身,現在單身貴族很多。這個單身多半他是對某一類的工作特別有興趣,你看有很多老師從事教育工作,教學,他一生就是從事教育工作,他不結婚,他對他的工作有興趣,他能夠專心,把這個事情辦好。這些都不是指出家人,因為出家前面有比丘、比丘尼,那個都說過了。所以這一類不是出家人,就是在家,並沒有發心出家,但是他喜歡過這種獨身主義,現在的話叫單身貴族。男的,他也不想結婚,有一些女的她也不想結婚,他喜歡清淨自居。菩薩也現同類身來為他說法,現同類身。

  經文到這裡是一個段落,都是求我們自己心願裡面所求的,菩薩都能應,這個是順求。向下是講逆求,求什麼?求捨離。現在自己有苦,希望能夠離開,前面統統是希望能夠得到。

  我們看下面一段「八部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這個『天』不是比我們好?他有什麼苦?說到鬼神有苦,比人苦,我們可以理解,鬼是三惡道。天是三善道,比人道好,他要捨離,要捨去哪裡?他想到人道來。這裡面有一個道理,就是天上樂多苦少,樂多苦少修道就有障礙,《四十二章經》講「富貴學道難」。在那邊要學佛不容易,太快樂了。如果他想要出離三界,脫離六道輪迴,在天上修行沒有人間來得方便,人間就比較方便。但是菩薩也會示現天身去為他們說法。

  所以諸佛示現在六道,一定示現在人道,不會示現在天道,因為人半苦半樂比較容易覺悟,你太快樂就不容易覺悟。但是我們人道,四大部洲,北俱盧洲也沒有佛法。北俱盧洲的人,他的生活就跟天人一樣,人最少一千歲,他的衣食都自然,所以那邊沒有佛法。佛要去那邊講經說法,他們覺得我們現在快樂得不得了,我們沒有必要學佛。所以韋馱菩薩就沒有到那一洲去,韋馱菩薩是三洲護法,北俱盧洲沒有佛法,所以這是他們的苦。

  第二就是講到『龍』,天龍八部,這個「龍」在佛法裡面講有四種,第一種是守護天宮的龍,就是會興雲降雨的龍,我們世間人稱為龍王。我們這個下雨,要下幾滴雨都龍在控制的。第一種是天龍,第二種是興雲降雨的。第三種就是開渡江河的這種龍,在江河也有龍王,我們只知道大海有龍王,江河也有龍王。第四種是守護寶藏的龍。所以種類也很多,稱之為諸龍。龍牠能夠變化,所以在平常多半是變作人形,可是牠在出生的時候、在睡眠的時候、在瞋恚的時候、在死亡的時候,一定會恢復到牠原來的形狀,這也是牠的苦處。除這個之外,平常牠也有煩惱,龍的鱗,有一些髒東西在裡面沒有辦法清除,常常感覺到好像熱沙燙身一樣,牠有這個痛苦。另外一個就是風能夠吹壞龍的宮殿。第三個就是大鵬金翅鳥,他的食物就是龍,專門吃龍的,所以常常來吃,很多苦處。

  所以我們佛門要施食,早上出生大鵬金翅鳥,要施食,在經典裡面講,有一次大鵬金翅鳥要吃龍,那個龍王跑到佛的袈裟裡面,那個金翅鳥說牠肚子餓了,牠要吃龍。佛說你不要吃龍,你肚子餓了,我就請我們出家的弟子給你們施食,你就不要再吃龍了。所以我們現在寺院早課出食都會念大鵬金翅鳥,就是凡是有寺院,有佛弟子的地方都會施食。

  講到這個龍,是水神,在海域裡面的,他是水神,屬於龍王,他有宮殿,福報也很大。過去世犯戒、鬥爭,但是牠也修福,瞋恨心重,死了就墮到這一類。《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他有一世就墮到醉龍去了,墮到龍身去了,這我們去看《安士全書》裡面有詳細的記載。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就是孔子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跟他的德行不同類,自然你就離開那一類了。如果你跟他差不多,都是一樣,那怎麼能離得開?當然要修行才能離開。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要脫離娑婆世界,取得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些德行、我們的淨業要提升,達到那個標準,我們就離開娑婆了。在六道眾生,他那一道的苦,他想要到人道來,也要提升他的德行。

  『夜叉』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叫疾捷,就是他的速度很快,也翻作勇健。夜叉,這些鬼神也有他的苦,如果他想捨夜叉身,觀音菩薩就現夜叉身來給他說法。

  『乾闥婆』也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叫香陰,陰氣的陰,香就是我們燃的香。香陰是鬼神的一類,經上說他是帝釋天的樂神,像歌伎一樣,奏樂給帝釋天,天帝、天人他們聽的,他們會奏樂。帝釋天有演奏的音樂會就燃香,這些乾闥婆就來了。

  『阿修羅』也是梵語,翻成中文叫非天,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阿修羅他的性子就是鬥爭特別堅強,鬥爭堅固,好鬥,喜歡鬥,喜歡跟人家鬥,現在講鬥雞。好鬥好勝,貢高我慢,這些都是阿修羅。但是他也做好事,他做好事但是他夾雜好勝好鬥,鬥爭的習氣很強,死了就去當阿修羅。阿修羅也有天阿修羅、人道的阿修羅,鬼道的阿修羅、畜生道的阿修羅。福報不一樣,天道的阿修羅,他的福報跟天人一樣,但是沒有天之德。所以帝釋天也常常碰到天阿修羅要去找他打仗。我們人間的阿修羅,有福報大的做國王、做總統的,那都喜歡戰爭,喜歡打仗的,或者沒有戰爭,他也想要挑起戰爭,來鬥一鬥,這樣他才歡喜。這一類,過去有修福,但是這一生造惡業造重,死了都墮地獄去了。所以阿修羅他的性情是懷疑、猜忌、好勝、逞能,有這些習氣。

  『迦樓羅』也是梵語,就是金翅鳥,「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我們早上出食都要念這個咒,就是佛法裡面布施飲食,牠能得到一分,就是勸這些眾生不要去傷害眾生,勸迦樓羅不要去傷害眾生。

  『緊那羅』也是帝釋天的樂神,這一類的神,「緊那羅」也翻作疑神,我們人看到會懷疑,因為他那個樣子跟人長得一樣,但是頭上多了一個角,我們一般人頭上沒有多一個角,他長一個角,樣子像人一樣。所以說像人,他又不是人。在唐朝的時候翻譯為歌神,他也是會奏樂的,帝釋天請佛菩薩到天宮去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的場合必定有音樂,像我們講經之前先唱讚、唱佛號,講完之後唱迴向偈,這個都是音樂,他是負責演奏這些音樂的。

  下面還有『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個就是講到八部鬼神,我們一般講天龍八部,這個種類就相當多了。「非人」,就是我們一般講靈鬼一類的,靈鬼他有一些小神通,這些統統包括在天龍八部鬼神這裡面。因為我們時間的關係,就不能詳細說了。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是執持,『金剛』是兵器。『金剛神』這一類特別指的是護法神。註解有個小公案,在許許多多金剛神裡面,他舉出一個例子來說。這些金剛神,他是發心來護法。護法在佛門裡面是非常重要的,在佛門裡面就是有弘法,也必定要有護法,弘護是一體。有弘法的人,沒有人護法,這個法也弘不出去,因為很多障礙,擾亂、障礙的人很多。所以弘揚佛法不容易,如果沒有得力的護法,真的是艱難,非常困難。當然發心要做護法,也要有人弘法,不然也沒有得護,所以這個護法神在佛門是擔任很重要的角色。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韋馱護法,韋馱是護法的總代表,他要護持佛法,佛法才能去弘傳。

  到此地把三十三身都簡單的說過一遍。我們再看下面經文,這是總結。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成就功德」,前面所講的這些都是略說。「結略」,就是大略的說菩薩的功德實在是說不盡。『種種形』,就不止三十三身、三十二應身,「種種形」就是無量無邊,那只是歸納三十三類。「應化逐緣」,菩薩什麼身都可以現,不但有情身、無情身統統能現,也不止娑婆世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任何一個世界都能夠化現。所以經文到這裡,「正答普門法竟」,「竟」就是佛回答完了,答覆無盡意菩薩問的,答覆到這裡。

  下面是第二個大段,「勸興供養」,釋迦牟尼佛勸無盡意菩薩,也就是勸我們。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這個經文要看清楚,我們用什麼去供養觀音菩薩?我們是不是像我們前天觀音誕,我們買一些壽桃,準備一些供菜,我們來供養觀音菩薩?這個是在一個形式上的。這裡經文給我們講,『應當一心』,你「一心」就是供養,一心是真供養。你要說你供養的財物,菩薩的功德法財無量無邊,菩薩他不需要我們供養這些財物給他,菩薩的財物是無量無邊的,他用不著。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供養,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正的供養。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觀世音菩薩能夠在我們恐怖、畏懼、急難之中,能布施我們無畏,讓我們離開恐懼、怖畏,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稱之為「施無畏者」。我們現在這個恐怖的事情太多了,我們生活在六道裡面,那可以說我們都是活在恐怖裡面,哪一個人沒有怖畏?都有。最根本就生老病死,談到生死,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些都很恐怖,再加上這些天災人禍。我們遇到任何恐怖、急難,就是要念觀音菩薩。雖然我們現在是還沒有念到一心,但是我們遇到這些情況念,甚至於臨時抱佛腳也有感應,你只要口稱觀音菩薩聖號就有感應。

  所以過去我跟同修也分享很多,我自己親身碰到的。我當兵的時候去東引島,那個時候還是戒嚴時期,台灣要反攻大陸的。我去基隆等船等了一個多月,在補充營比較沒事,站衛兵站完,沒事,晚上就出去逛街,到基隆的街上去逛街。逛街,以前有擺地攤,給人家丟圓圈,丟一些好像玩具那些。我看到一尊小小的觀音菩薩,白白的,那一尊現在還供在我弟弟俗家家裡,這麼大的。

  我想當兵很危險,萬一戰爭,命就沒有了。那個時候在基隆中正公園有一尊觀音菩薩看著海。我那一天晚上沒事就去逛街就去丟,剛好被我丟到了。我就請了這尊觀音菩薩帶到東引島去,我們住在坑道,我就供在坑道裡面。要離開基隆港,我們船要開了,去送我的就我母親。我們同一連的人,大部分是女朋友去送,我沒有女朋友,是我媽媽去送,我媽媽去送我上船,看我船開走。我就回頭看,看我母親,往上看就看到那尊觀音菩薩。去了,也一路上風平浪靜。那尊觀音菩薩,我到坑道就供在寢室,我睡覺床頭那裡。

  住了七個月,調防回台,回到樹林營地,兩年要調防,我去住了七個月,我們那一連就調回來。調回來坐補給船,遇到颱風,風浪很大,那船還是開。那一天我暈船,吐得不行,大概連膽汁都吐出來。吐到最後,我在甲板上是站不住了,我趕快跑到船艙最底下放貨物的地方,去那邊就躺在船上,全身無力,吐得不行,心裡默念觀音菩薩。念念念,就睡著了。突然聽到旁邊有人說,到了到了,趕快起來,那我就醒過來。船到基隆港了,那個時候我們要搶灘,潮水退了,要搶灘,要搬武器、搬彈藥,那彈藥一箱也滿重的,要搶灘。吐了一個晚上,搶灘,我也是跟人家一樣,一個人扛槍、子彈就跑,往陸地上跑。後來我就想一想,我吐了一個晚上,什麼東西都沒有,怎麼還有體力去搬這些彈藥?後來想到觀音菩薩加持。

  所以現在我遇到什麼問題都是找觀音菩薩,現在我幾乎天天卜觀音籤,萬事問觀音。所以我現在卜觀音籤,有一些同修我教他們自己卜,有一些同修叫我幫他卜。幫他卜觀音籤,也利用這個機會念觀音菩薩。

  在二O一四年七月一日,我們大連坐飛機到鄭州,到河南去一個寺院做法會,飛機飛了半個多小時,忽然不曉得撞到什麼東西,忽然掉下來。坐飛機,我也碰到很多次的危險,那一次是最危險的。那幾乎飛機的機身都不穩,掉下來,全飛機的那些空姐、空服員都叫了,那時候掉下去,我想這下完了,這下要到海龍王那邊去了。

  我上飛機我都念觀音,跟我去的同修大家念佛、念觀音。但是掉下來之後,我就一直念觀音菩薩,那個時候也沒什麼好想的,只有念觀音。當然那個很恐怖,你沒有去碰到過,不知道什麼叫恐怖,碰到過,那真的很恐怖的。念觀世音菩薩,念念念,我記得從很高就掉下來,掉下來之後飛機還是繼續飛,飛飛飛,那個時候就很平穩,連晃一下來也沒有。又飛了大概半個小時,那個空姐說我們飛機出了一點問題,要繞回去大連,所以就飛回去大連機場。

  那個時候大慶馬萬龍居士他跟我去,我們回到大連,一下飛機他就回頭拿手機去拍。我說有什麼好拍的?我也跟著他回頭,結果看到那個飛機頭凹進去,玻璃都破了。後來才知道,遇到冰雹,去撞到冰雹。飛機上有個年輕人,下飛機,回到大連,一個年輕人就給我講,大師,今天還好你在。我們回到那邊,又等了四、五個小時,就坐下一班。沒得吃,就在機場裡面吃泡麵,就在那邊等。等了下一班飛機,我們答應人家做法會,還是要去。我們坐那班去的,再上那班飛機,我看少一半的人,沒有人敢坐,有一半的人不敢坐了。我們這個是冒著生命危險,為了做法會,還是去。本來很早就到鄭州的,那一天飛到十一點多才到。

  這個飛機掉下來的,第一次是在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古晉要飛到新加坡,那個掉過一次,也是這樣,突然掉下來,那是氣流,那不是遇到冰雹。所以那一次最危險,網路上那個照片都還在。那個時候黃柏霖黃警官說,悟道法師,那個時候怕不怕?我說沒時間怕了,念觀音菩薩,碰到這個事情,你還能想什麼,只有念觀音。

  後來馬居士給我講,他說師父,你有沒有感覺我們剛才繞回來,好像有一隻手把我們托著,好像晃一下都沒有,就很平穩的飛。我就想到《普門品》這裡講的,如果你在須彌山被人推下來,在高山掉下來,空中掉下來,你念觀音菩薩,如入虛空處,就是菩薩的手給你托著,讓你不會受到驚嚇。觀音菩薩,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些感應也非常多,這個我們時間的關係,我們下次有時間再跟大家分享。總之,觀音菩薩施無畏,我們遇到任何的急難、恐怖,就是要念觀音菩薩,就不要再起其他的念頭,這樣必定能得菩薩解除這些急難、恐怖。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這段我們也不能細講,但是有個重點我們也要知道,稱觀世音菩薩『仁者』,「仁者」就是在這裡。所以過去先師淨老給人寫信,對居士稱仁者,就是出自於《普門品》,就是仁慈的人,就是大慈大悲,仁慈之人。你看無盡意要供養觀音菩薩,他戴在頸上的,我們看到掛在脖子的『眾寶珠瓔珞』,它的價值『百千兩金』,那個價值很高的,要供養觀音菩薩。金銀珠寶是財施,怎麼這裡說法施?『受此法施』,不叫財施,這個意思就很重要,這個意思就是布施是三輪體空。如果布施是三輪體空,那是法施,那不是只有財施。這個財布施得世間的福報,但是如果你三輪體空的布施,不著相,不著我能施的人,不著所施的對象,當中也不執著我布施這些東西,不著這個相就三輪體空了。這個能夠超越,能夠成佛了,不著相。如果著相布施,那就只是財施,不叫法施;不著相叫法施,三輪體空。好像我們布施一千塊,沒有我布施的人,也沒有我布施的對象,當中也不執著這個一千塊,不放在心上,這就三輪體空。用清淨心來布施,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不立一塵」,所以雖然你布施的很少,但是它稱性,盡虛空遍法界,稱性。如果著相,布施得再多,它還是有限。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看梁武帝,梁武帝那個財布施用國家的財力在布施的,建四百八十座寺院,安頓二十幾萬的出家人,他這個財布施做得很大。但是他著相布施,所以他得人天福報,不能明心見性,因為他著相。如果他不著相,他就明心見性,他遇到達摩,明心見性肯定就不是慧可,他是第一個。因為他著相,著相布施得人天福報,不著相布施,那你就成佛了。

  無盡意要供養觀音菩薩珠寶。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觀音菩薩很謙虛,無盡意菩薩拿這個珍寶要供養他,他不敢接受,這個也是表謙虛。人家布施,我們總是要謙虛,也是在教我們的,有人來布施,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德行不足,沒有德行接受布施,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出家人接受布施,這個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菩薩也是在示現給我們看,菩薩都這麼謙虛,那我們凡夫要學菩薩謙虛。

  我們再看下面: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這個把他供養的意思說出來,我為什麼要供養你?是求你大慈憫,憐憫我們這些眾生,求你接受。這個在註裡面說,「我為四眾故施」。我的布施是為什麼?是為了四眾弟子,這個四眾就是出家二眾、在家二眾,為這個來布施的。「仁愍四眾故受」,你為了憐憫四眾、要教化四眾,你應當接受。譬如說要弘揚佛法、流通佛法,沒有財物,你就沒有辦法利益眾生。我們今天要把這個經典供養人,那你要印經需要錢,這是財物,你沒有這一筆財物,你就沒有辦法印很多經典跟大家結緣。所以大家供養的錢財,我們拿來印經,這樣才能夠流通佛法,利益四眾。拿財布施,我們用在這個上面,這是對的,這是有意義的,對眾生有利益的。這樣接受這個財施,把這個財物變成經書、佛法來利益大眾,在這樣的情況就應當要接受,不是為自己。你說我不受,不接受,不接受也錯了。你不接受,你就不能流通佛法,不能利益眾生。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不受就錯了。

  過去先師淨老也講一個例子。說一個法師去找他老人家,他還沒出家就認識了。這個人很好,這個人他出家了,他是個退役軍人,退役軍人那個時候退休他還有八成的薪水,在以前那個時候一個月還可以領到一萬多塊,那個時候一萬多塊就很大了。所以他出家二十多年,不接受任何人供養,他說自己無德無能,不敢接受供養;聽說接受供養,將來要「披毛戴角還」,這個很恐怖的,不敢接受。我自己有薪水,用我自己的就好了,我都用不完了。所以他也常常做好事,就是利用他多餘的錢來做好事。從表面上來看,他這樣做是很對,其實也錯了,因為他現出家的身分。

  為什麼說錯了?因為如果他接受大眾的供養,他的財力就更豐富,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常常印經書送人,一年印個一次、兩次,結餘的、累積的錢就那麼多。如果他能接受大眾供養的話,譬如印經,他就每個月都可以印。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供養不是我自己拿來享受,是拿到我這個地方,用我們的智慧、方法,是叫一切眾生個個都享受到。說白一點,就是大家不知道要修什麼,不知道要修福,那我們出家人要替大家修福。特別在三寶裡面種福是最殊勝的,一般人他不知道,他不了解,替人家修福,也就是替大家服務的。因為弘揚佛法,你弘揚佛法去接引更多的人來學佛,真正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如果你沒有錢,那做不了這些事情。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他也是很先進的,就是與時俱進,講經、錄像、錄音、網路等等的,這些都需要用到錢財,這樣能夠廣傳,能夠讓更多的人來接觸到佛陀的正法。所以接受人家供養都用在這方面,不是拿來自己去享受。拿來自己享受,那真的要披毛戴角還了。其實一個人能吃多少、能用多少?這個是有限,主要做這個工作。所以這段經文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拿了大家供養的錢,就是要做佛法流通、弘揚佛法的事,那這樣就應該接受了。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個示範,為了廣大苦難眾生,我們必須接受。接受過來之後,以這個福再加持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消災免難,意思在此地。所以佛勸觀音菩薩要接受,勸無盡意要修供養,這是勸受,勸接受。接受之後: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一勸告,觀世音菩薩『即時』,就接受了。也憐憫四眾弟子,以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但是他分做兩分,一分供奉釋迦牟尼佛,一分供奉多寶佛塔。這些都有很深表法的意思。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

  註子裡面說,「如是神力者,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也。正答云何遊此世界之問」。這是無盡意菩薩兩個大問題,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做了簡單扼要的答覆。雖然簡單扼要,言語是簡單扼要,但是意思它是無有窮盡,圓圓滿滿的解答出來。我們對於觀音菩薩總是有個認識,認識觀世音菩薩,你才能相信他,才能夠不懷疑,才曉得怎樣來修學普門這個法門。

  下面的經文是偈頌,這個偈頌都是屬於重頌,但是也有孤起頌。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明天要把偈頌的部分講完,所以明天還有一次。偈頌,就明天晚上再繼續跟大家來學習。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