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諸苦盡從貪欲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5/3/19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5-010-0003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七頁,從第一行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段,我們對一對地方: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我們從這段看起。前面我們學習到觀音菩薩救種種的災難,這個地方是給我們說明菩薩救護一切眾生的七難,就是火災、水災、枷鎖、怨賊、鬼難、羅剎、風災等等這些災難。這個註解裡面說,「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七難是舉出災難當中的例子、代表,不是觀音菩薩只能救這七種難,第八難他就救不了,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豈止七難」,不是說只有止於七種災難。「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然,有如是神力也。」盡虛空遍法界,無論什麼災難都能救,所以經文才給我們說「巍巍如是」,有如是的神力。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薩」也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大菩薩,「摩訶」翻作大,「薩」就是菩薩。為什麼稱「菩薩」,後面又稱「大菩薩」?「菩薩摩訶薩」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這裡頭的含義就很深了。說一尊菩薩他可以現無量無邊的身,我們在《楞嚴經》看到觀音菩薩示現的地位是圓教初住位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圓初住,他就有能力在無量無邊的世界來示現,這還是在三賢位裡面初住的身分,《華嚴經》我們看到是第七迴向的身分,這也都叫菩薩。如果示現在地上菩薩,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覺,地上菩薩就要加上一個「摩訶薩」。所以說菩薩摩訶薩,就是他現菩薩身,乃至於從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菩薩摩訶薩就全部包括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包括在裡面。如果我們要單獨講菩薩,就不包括十地、不包括等覺;如果單說大菩薩摩訶薩,就不包括三賢。所以這個名詞裡面也包含很多意思。另外還有一個意思,觀世音菩薩不是只有一個人,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發同樣的心,都叫觀音菩薩。我們諸位同修如果今天念了《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發同樣的願、修同樣的行,,你也是觀音菩薩。但是我們還不能稱「摩訶薩」,因為你是初學,初發心的小菩薩;那些地上菩薩、等覺菩薩,他們是摩訶薩。我們稱菩薩摩訶薩,就將初發心的人一直到等覺,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要了解一下為什麼叫做菩薩摩訶薩,這個當中涵蓋性來講還是單獨講,有這個不同,所以我們要了解。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這兩句話是讚歎菩薩的威神勢力。到這個地方,我們把「救七難」這一段簡單介紹過了,下面是第二個中段,講「離三毒」。在《楞嚴經》裡面,這個中段分成三個小段來說,這個地方《普門品》的經文是沒有分開,但是這三小段也是清楚。請看經文: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這是一小段,這是斷貪、離貪。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這一大段經文就是講貪瞋痴三毒煩惱。煩惱稱為毒,毒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可見得這個煩惱很嚴重,所以稱為三毒煩惱。這三毒煩惱,我們眾生不知道要對治,一般人他不知道貪瞋痴是毒,不知道;學了佛,聽了經、讀了經,我們才知道貪瞋痴是三毒。我們一般世間人只知道外面的病毒很可怕,其實這三毒才可怕。我們內心沒有貪瞋痴三毒,外面什麼毒也毒不了我們,外面所有的病毒統統是貪瞋痴去感召來的,這個根源在這裡。
這裡講,『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淫欲是屬於貪,貪欲。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一時的偈頌開始,「諸苦盡從貪欲起」,我們這些苦從哪裡來?它的根源就是從貪來的。這個貪的範圍很廣,但是它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圓覺經》就講得特別清楚,一切眾生為什麼有生老病死、六道輪迴?第一個因素就是淫欲。淫欲,一般世間人覺得那也不是什麼壞事,不是殺生、偷盜,也不是打妄語騙人。一般世間講愛情好像很好,如果沒有佛出世給我們講,我們也不知道,以為這個事情都是很好,但是這個事情,它是害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不得脫離最根本的因素。所以在《圓覺經》講一切眾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是以「淫欲而正性命」。我們這個生命,胎卵濕化在六道裡面,這個生命就是從淫欲生的;你要出離六道,你第一個要斷這個。淫欲的毒害就是纏縛,愛情纏縛在內心,生生世世不得解脫,纏縛住了。這一生纏縛了還帶到來生去,好像枷鎖給你鎖住。我過去去大陸旅遊,也常常到四大名山,旅遊點也去了好幾個地方。在風景區爬山,我看很多地方一整排都是鎖,鎖起來。我就問導遊,那個鎖鎖那麼多幹什麼?他說這樣鎖著,愛情才不會分離。我說我們學佛的人看到這個真的是,沒有學佛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鎖著你就已經夠痛苦了,還怕得到解脫,他還怕脫離不了,再鎖緊一點;這一生鎖得不夠,來生再繼續加強,永遠在六道輪迴,出不去了。所以你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要戒這個,你不戒這個,你六道輪迴出不去。所以在家戒,第一條戒不殺生;出家比丘戒,第一條就要戒不淫欲。所以出家人為什麼不能結婚,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出家要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你繼續再造這個因,你就永遠出不去。
「多於淫欲」,淫欲這樁事情在《安士全書》它有四卷,第一卷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引用三教經典來解釋《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第一卷。第二卷就是《萬善先資》,講戒殺的,殺生以及不殺生、放生的因果。第三卷叫《欲海回狂》,《欲海回狂》就是講淫欲的。印光祖師也在這個序文裡面給我們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裡面眾生這兩條,殺最容易犯,淫是最難斷,藕斷絲連,淫最難斷。但世間人認為是好事,西方人認為愛情是神聖的,不知道這是讓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淫很難斷,殺生很容易犯,蓮池大師有一個比喻,說「明明安毒藥於惡食中,是殺之慘也;暗暗安毒藥於美食中,是欲之慘也」。他這個形容比喻我們看了,祖師講的真的是一點都沒錯。「明明安毒藥於惡食中」,那個飲食不好、壞了,你再給它放個毒藥比較明顯。像殺生,雖然很容易犯,但是講到殺生不好,大家比較容易能夠理解。但是淫欲,世間一般人都認為這是好事,中國、外國那個愛情小說寫得多美好!這些小說講的都不是真的,屬於綺語;編織得很美麗叫做綺,綺語,但是不是真的。學了佛,我們頭腦更清楚了,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的。「暗暗安毒藥於美食中」,很好吃的東西再放上毒藥,大家認為好,但是吃下去你就中毒了。所以在西方世界,都是把這些愛情看得非常神聖,其實愛情沒有那麼神聖。佛經講的,這屬於生死輪迴的根本,纏縛,讓你生生世世得不到解脫;這一生還不夠,來生來世、生生世世你都擺脫不了。
經典裡面對治淫欲的方法很多,主要修不淨觀、白骨觀,但是這個觀要修成就也是有相當的功夫,也不容易。你要不淨觀修成就,你就不會有這種念頭了,就能超越了,就能證阿羅漢果。觀身不淨,「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就是要觀身不淨,但是觀想,我們無始劫的這種習氣很重,觀想觀不起來,你還是要求佛力加持,要持咒。這裡是念觀音菩薩,「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我們就可以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這個瞋恨心也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也很難降伏,往往我們也想不要發脾氣,但是那個無始劫的習氣遇到境界它就起現行了,我們控制不了,這個也是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所以我們脾氣大的人要多念觀音菩薩、多拜觀音菩薩,脾氣會慢慢改善,這個要求佛力加持。過去早年,在四十年前,我們老和尚講經常常講,講到要修忍辱,不要發脾氣,有一個居士說他想到某某人就生氣,氣得不得了,請問我們老和尚該怎麼辦?我們老和尚說,你給他立個牌位,你天天拜,就像你拜佛一樣,把他當作佛菩薩來拜,這樣來對治你瞋恨的習氣。拜了一段時間來跟我們老和尚講,一想到他還是氣,這個方法沒有效。這裡佛給我們講「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你就不要去想那個人,想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能夠加持,讓你這個瞋恨心降溫,到最後就沒有了。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愚痴就是痴毒,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這個痴毒比貪瞋更麻煩,邪知邪見,錯的當作對的,對的當作錯的。我們現在的話講,認知錯誤,他把那個錯誤的認知認為是對的,把那個邪知邪見認為是正知正見,顛倒了,這個最麻煩。因為貪瞋還很明顯,痴很麻煩,所以貪瞋也是離不開痴,愚痴。愚痴也是要多念觀音菩薩,不然我們也沒辦法,只有念觀音菩薩,求菩薩來給我們加持。效果就是前面講的;要有這個效果就一心稱念,就能感應。一心稱念我們也沒有辦法馬上就達到,我們現在還是要從散心念,念到一心,必定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大概沒有人說,他一念就一心了,大概沒有。所以我們遇到這些煩惱,要多念觀音菩薩,求觀音菩薩加持。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裡這個『心念』就是一心稱念,心裡常常念觀音菩薩,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念菩薩要有感應,目標我們就是要一心稱念,從散心念念到一心,就跟念佛這個原理一樣。只是說以前念阿彌陀佛,現在念觀音菩薩,這個道理都是相同的。就是因為我們亂心才要念,念到一心;如果我們沒有亂心,那講一心也沒有意義了。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講的那個念佛的原則,就是「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們在亂心念佛,那我們一天,打觀音七也好、打佛七也好,你總有一小段的時候是一心念,只是說這個一心念,我們的時間不能保持得太長,因為還不熟,你要念到熟的話,那時間就長了。第一個階段,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你在整個生活當中,行住坐臥,你心裡佛號,或者念菩薩的聖號,你都不會中斷。不是說口念,這個地方講「常應心念」,關鍵在心,心要念,我們口念也是幫助我們心念。雪廬老人在佛七開示也有講到,就是上根的人理念,他能念到理一心不亂;中根的人事念,念到事一心不亂;下根的人就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大概下根的人居多數,中根、上根大概比較少數。一念就沒有妄念了,這個是比較少數,我們大多數的人都一面念一面妄想。很多同修都會來問這個問題:我好像沒有念佛,妄念還沒有這麼多,愈念愈多。其實不是愈念愈多,本來就這麼多,只是沒有念佛的時候你沒有發現,現在念了你才發現。好像我們這個屋子裡面有灰塵,你沒有去掃,感覺不出有灰塵;一掃飛起來,才發現那麼多。
妄念起來不怕,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繼續念,不要理會妄念,把這個心專注在念佛、念菩薩名號上。「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字字句句,念佛也好、念觀世音菩薩也好,我們每個字、每一句要心裡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妄念起來就不要理會妄念,這樣念久了,佛號熟悉了,慢慢我們的妄念就減少了。所以有妄念不怕,不要去擔心那個妄念,只要我們能夠常常提起這句佛號。我們就是怕忘記了,妄念起來忘記了,所以要常常提起。因此我們拿念珠,念佛也好、念菩薩也好,念珠的作用它是提醒我們念佛的。現在有人用計數器,實際上念珠有念珠的功德,有一部經叫《念珠功德經》。密宗比較講求這個,念珠還有看什麼質料的,那個功德不一樣,我們淨宗就比較沒有那麼講求。但是不管什麼質料做的,你手拿著念珠,它就是提醒我們念佛,像我們現在這個手珠,掛在手裡也很方便。過去雪廬老人也開示百八念佛,念珠一百零八顆,每天做功課就是念一百零八句佛號,念一句撥一個珠子,一百零八句念完,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做完;如果念到一百零七,夾雜一個妄念,那不算,重來。這個不容易,一百零八句,好像沒有多少佛號,但是要求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真的不容易。因此我個人就是依照印光大師那個十念法,十句,那個比較短,不夾雜一個妄念比較容易;一百零八,的確時間多了十倍,你在這麼長時間不起妄念比較不容易,短時間就比較容易。所以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因為經長,你看《彌陀經》就比往生咒長,念一部《彌陀經》,往生咒大概可以念一百零八遍了,念一句佛號又比往生咒更短。所以遇到緊急的災難,你沒有辦法念一遍大悲咒,這個時候念觀音菩薩聖號,或者念阿彌陀佛都可以,這個就很容易。愈緊急,愈方便、愈短就愈好。你持這句名號,所有的經咒都包含在裡面了,這對我們來講就方便了,而且究竟圓滿,所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記得「常應心念」,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常常念,出門旅行坐飛機、坐船、坐車也要常常念,這個保平安,常常念。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這個是二求;前面滅七難,消除三毒,這個是二求,就是求男、求女。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有句話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在傳統裡面,現代人就比較沒有這個概念,現代單身的很多,不結婚,或者結婚不生子的現代很多。古時候很重視要有後代,結婚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如果你這個家族沒有子孫就絕嗣了,就是沒有子孫來祭祀祖先,那就對不起祖先,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一些人就是沒有兒女的命,像袁了凡先生,他就沒有兒子,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古時候的人,你這個家庭絕子絕孫,很缺德才會這樣,就沒有後代,沒有子孫。但是他經過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懂得命運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後來依照雲谷禪師的開示依教奉行,命運改過來了,生了一個兒子,壽命也延長到七十四歲。所以我們要求菩薩,也要像《了凡四訓》這樣求,這樣才會有感應,不然一面造惡業一面求,就不會有感應,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斷惡修善,你再去求觀音菩薩,必定得到菩薩的加持,你要求男的,就有『福德智慧之男』;你要求女的,『便生端正有相之女』,生的女孩就端正,有相就是有德相,『眾人愛敬』,眾人對她都很尊敬。這是「滿二求」。
求男、求女,這個道理註解也講很多,我們沒有時間一一來跟大家講,大家可以看《觀音菩薩感應錄》,幫助我們增長信心。過去我在生病的時候,到澳洲去養病,我就請了一本《觀音菩薩感應錄》天天看,菩薩救病苦、救種種災難,很多例子。我們看到近代的這些感應錄,讓我們信心會更增長。像煮雲法師,他蒐集了一本近代的念觀音菩薩的感應錄,那近代的,距離我們很近,我們看了這麼多人他求都有這些感應,對菩薩的信心就會增長。好,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這個地方,世尊教我們修學的方法,最重要是三業受持。前面免七難、滅三毒、應二求,這個就是三業,口念觀音菩薩,可以免除這七種災難;心裡(意業)常常念觀音菩薩,可以滅三毒煩惱;身禮拜,可以滿二求。這個二求也是舉一個例子,不是只有求男、求女,求其他的就沒有了,不是這樣的。這個跟救無量無邊的災難道理是一樣,無論你什麼願望,你都可以求。這個你可以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那裡面講的比較多,《大藏經》裡面講到觀音菩薩的經典相當多。
『恭敬』就是意持,心裡面存著恭敬心就是意,我們心念觀音菩薩就是意業的恭敬。『禮拜』是身業,「恭敬」是意業。『受持』,這講口業,就是一心稱名。剛才講雪廬老人開示念佛,上根的人能夠理念,他能念到理一心;中根可以念到事一心,一念他就可以伏住妄念;我們下根一面念,一面打妄想。下根的人,我們口在念,心裡妄念止不住,這個就是下根,下根的人佔多數。下根的人就是要不斷的念,念得很熟,以口薰心,你這樣不斷的念,念久了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沒有妄念,也能成功。這個在密宗,黃念祖上師他在好像《淨土資糧》也有講過。他是密宗的上師,也修淨土,也修禪。他講到密宗的三密相應,同時三密都相應,那個比較難,就是身密、語密、意密這三密要相應比較難,但是有一密相應也可以,你口密相應,身密跟意密也能相應。他講到後面就講到淨土,他說淨土宗念阿彌陀佛就是口密,你這句念熟了,念到相應了,以口薰心,以口念的來薰我們這個妄心,念熟了,那也能相應,我們淨宗叫清淨,也能得清淨心。所以現在我們打觀音七就是口念,口念薰心,薰這個妄心。念熟了,妄念自然就降伏住了,這樣也能成功,只要我們認真的念,也都能成功。念觀音菩薩『福不唐捐』,就是你不會白念的,大家今天來念了一天不會白念。不會說念一天,會不會有功德?沒有功德,也有福德,「福不唐捐」,不唐捐就是你不會白費力氣,你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這段經文就是三業,恭敬是意,禮拜是身,受持就是口,身口意三業。所以修學的關鍵,一心念觀音菩薩,身禮拜觀音菩薩,口稱觀音菩薩的名號,要這樣的修學。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這個是「校量功德」。佛對無盡意講,『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這個數量就太大了!一條恆河的沙都算不清,還六十二億個恆河的沙,那怎麼算?不但受持菩薩的名字,還『盡形』,就是盡形壽,盡這一生的壽命,來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給六十二億恆河沙的菩薩,佛就問無盡意:『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他的功德多不多?無盡意就說:
【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前面一個人他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而且還盡形壽來四事供養;這個人持觀音菩薩的名號只是一時,禮拜供養也只有一時(古印度的一時就是現在我們的四小時,四個小時也不過一個上午而已),他們兩個人所得的福報居然相等。一個是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四事供養,還稱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字,而且是盡形壽,不是一時,盡一生的壽命,你去想這個功德大不大?那太大了,大到無法去計算。但是另外一個人,他只是一個上午念觀音菩薩名號,禮拜供養一個上午,兩個人的福報相同,『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前面這個大段落是「總結歎」,歎是讚歎,這是總結。佛叫無盡意菩薩,無盡意菩薩在法華會上代表我們請法的,佛對他說就是對我們大家說的。『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像前面所說的,你得到的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我們念觀音菩薩的名號,你就能夠獲得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所以修福,持名是最殊勝、最圓滿的。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前面我們看到經文,就是第一番的問答,問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因緣稱他為觀世音?他這個名號總有個由來,什麼原因稱他叫觀世音?現在無盡意菩薩又提出第二個問題來請問佛。觀音菩薩,大家曉得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觀音菩薩是後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會示現涅槃,但是示現涅槃,它這個當中沒有空檔,觀音菩薩馬上接著就示現成佛。所以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接班人,他在西方世界的身分,就跟我們現在娑婆世界彌勒菩薩的身分是一樣。彌勒菩薩現在住在娑婆世界,在我們欲界的兜率天宮,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內院;外院是凡夫天,內院就是聖人的天。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兜率天也是凡聖同居土,外院是凡夫,內院是聖人,彌勒菩薩住的兜率內院。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他是接釋迦牟尼佛之後,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示現成佛的一尊佛,彌勒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過去之後,我們這個地球就沒有佛法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現在過了三千年,往後還有九千年。《彌勒下生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彌勒菩薩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這根據我們現在的時間來計算),就會從兜率天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成佛。
現在有些人說釋迦牟尼佛已經退位了,彌勒菩薩已經成佛了,這是胡造謠言,不可相信。我們三寶弟子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法就是依照經典。外面講的那個沒有經典的依據,或者人家編的,不是經典的,那個都不可採信,我們一定要依照真正的經典才是正確的。《大藏經》裡面,《彌勒下生經》說得很清楚,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的時候,人的壽命是兩萬歲。我們現在是減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減劫,彌勒菩薩成佛出現在增劫。增劫就是我們這個人間,大家都修十善,十善不斷的提升,人的壽命就不斷的延長,資源愈豐富。釋迦牟尼佛發願要在五濁惡世、眾生最苦的這個階段來示現成佛,減劫,減劫就是造十惡,惡愈造愈重,一百年減一歲。佛出現在世間,人間的平均壽命是一百歲,現在過了三千年,一百年減一歲,現在平均壽命七十歲,減劫。這個減劫一直減,減到十歲就不會再減,到底谷了,人見到人都互相殺。減到十歲,人會慢慢回頭反省,這樣下去不行,又慢慢修善,過一百年又增加一歲、一百年又增加一歲,增加到兩萬歲,彌勒佛才下來,這個時間相當的長。
這段經文也就是無盡意菩薩再請問佛第二個問題。前面第一番問答問過了,這是第二番,就是請世尊給大家開示,『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他怎麼給眾生說法?問了這個問題。下面是佛回答無盡意菩薩提的這個問題,請看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這一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說(給無盡意菩薩講,就是給我們大家講的):『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這個「土」如果念破音字是念「度」,國度的度。『應以佛身得度者』,就是有一些眾生要示現佛身他才會接受,你給他說法,他才樂意來聽。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分,完全是因應眾生的需要。有一些眾生,他看到佛身給他說法,他就能聽得進去,他就能接受,那就要現佛身給他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辟支佛是緣覺,觀十二因緣超越六道生死的。『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聲聞是修四諦法,苦集滅道。印度「辟支佛」翻成「緣覺」,「聲聞」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聲聞」,「辟支佛」翻成中文是「緣覺」,或者叫「獨覺」,獨覺就是沒有佛出世,他自己觀十二因緣開悟證果的。這個是菩薩看眾生需要什麼身來給他說法,就現什麼身。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說法」兩個字,菩薩現身就是要說法,這個說法就是應機說法。這個眾生他想要作佛,現佛身說法。有一些像聲聞、緣覺,他只是自己想要了生死,他還沒有想要度眾生、成佛道。像現在南傳佛教國家,他只有講到證阿羅漢果,他們沒有講到菩薩、成佛,沒有。所以眾生根機不一樣。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天王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
這個就是天王身。天也有欲界天、色界天,這個地方講『梵王身』就是色界天王,梵天。有一些眾生要現梵王身,他才能得度,他才能接受。應以帝釋天身得度,那就現帝釋身,就是上帝,現帝釋身給他說法。帝釋身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玉皇上帝,在外國宗教講上帝,就是經典講的帝釋身,欲界第二層天天主。現在信仰一般宗教都信上帝,那就是帝釋身。過去在二OO二年,我跟先師淨老去日本京都拜訪一位老和尚,那個老和尚年紀很大,也很有名望,他說全世界的宗教教主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他的弟子送我們出門就給我們師父講,他說我們老和尚從來沒有講過這個話,今天你來,他才講這個話。我們老和尚說,你師父講的一點都沒錯。觀音菩薩什麼身都能現,你需要耶穌身,他就現耶穌身給你說法;信伊斯蘭教,現阿訇身給你說法。過去我們老和尚也問過李老師,說我們中國的孔子、老子是不是也是菩薩來示現?李老師的回答說,理論上有根據,因為根據就是《普門品》這個經典,觀音三經都有講,理論上講得通,有,的確菩薩什麼身他都能現,有可能,但是事實上沒有證據。所以我們也不排除是觀音菩薩的應化身來度眾生。他能夠現梵王身、現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毘沙門身、天王身,這些都可以示現,需要什麼身分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來給他說法;關鍵就是要說法,說法才是他的重點。我們再看下面: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小王』就是我們人間,一個小國家的國王。人間的國王為什麼稱為「小王」?因為比起天王要小,比起轉輪聖王也小,轉輪聖王能夠統領四大部洲。轉輪聖王也有分金銀銅鐵,金輪王統領四大部洲,銀輪王三大部洲,銅輪王兩大部洲,鐵輪王一大部洲,這四大部洲。這段也可以說在世間、在社會上有相當領導地位的人,像現在一個公司的大企業家。這個地方也能看出我們一般人的志趣不相同,像此地講的國王,還有長者、宰官,在今日之下來說,都是從事於政治工作的,就是從政人員,他對於政治有興趣、愛好,喜歡從政。從政也是服務於老百姓,所以國父孫中山先生說得很好,「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就是為大家服務的。從政也是非常重要,在《論語》裡面講,「天道敏時,地道敏樹,人道敏政」,就是人道辦政治最重要,政治辦好了,大家得到公安;政治辦不好,大家都不安。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政治亂成一團,實在講,大家心都不安,所以孔子講「人道敏政」。要辦政治,要讀儒家的書,要讀《論語》,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學這個無解,這個世界的政治亂象無法改善、無法解決。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這是說男眾、女眾,有喜歡出家的、喜歡學佛的。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學佛的居士。「男女好學出家,持諸禁戒」,這是比丘、比丘尼,他喜歡出家。「樂持五戒」,就現優婆塞、優婆夷身來為說法。各人的根器不一樣,像過去先師淨老他親近的老師,第一個是方東美教授,是台大的哲學教授,後來又親近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後來到台中跟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學習經教。他還沒有遇到方東美教授之前,他對佛教沒有好感,因為從小就聽老師說佛教是迷信,所以看到出家人他也不會去接觸,寺廟也不會去接觸。但是他喜歡學習,所以找一些教授,教授就是這後面講的居士身來為說法,他能接受。我的情況就有一點不一樣,我是從小看出家人就很羨慕,所以我們師父如果沒有出家,可能他講經我不會去聽。我這個根器要比丘身來才能度,所以這是各人因緣、根器不一樣。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這一段,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好,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