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離欲修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21/4/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47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二十頁,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我們將文念一段:

  【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這是一段,這個綸貫的文。觀法末後是愈來愈重要。修行最要緊的就是轉變我們的觀念,所以叫觀法。觀法也就是轉變觀念的重要方法與原則,用什麼方法來轉變我們對宇宙人生的觀念、看法。凡夫的觀念都是錯誤的。為什麼要轉變?因為我們觀念錯了、見解錯了,看法看錯了。佛菩薩的觀念是正確的,我們學佛要依佛菩薩的正確觀念來轉變我們的錯誤觀念,這個就是修觀;修是修正,修正錯誤的觀念。佛菩薩的觀念是正確的,這個正確的根據是什麼?就是根據事實的真相來說的。不是自己去編的,自己想的,是根據事實真相說的。在經典上佛學名詞叫「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一切法,「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一切法它的事實真相。如果我們的觀念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個觀念是正確的;與事實真相相違背,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如果知道它理論的依據,對於佛菩薩的說法就不會懷疑。

  它的事實真相,《華嚴經》上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換一句話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包括盡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全部包括在裡面了,動物、植物、礦物,所有一切精神、物質全部都包括在裡面,所以一切眾生就不僅僅是人類。「眾生」這兩個字,它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個叫做眾生。「眾生」兩個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切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一切自然的現象,自然現象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換句話說,虛空法界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就叫眾生。所以眾生它是涵蓋所有的,凡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眾生,當然我們人類也不例外,我們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它怎麼生的?佛告訴我們,它的真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是從這裡生的。

  在這一段文的前面,是法相唯識家所講的「一切法唯心想生」,這是法相宗、唯識宗所講的,這個是事實真相。離開了心想就沒有一法、一相,而能自見差別。換句話說,差別從哪裡來的?都是我們心想生的。這是說明唯心所現的一切相,現的這個相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無障礙的,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事事無礙」,事跟事它沒有障礙。為什麼?它為什麼會沒有障礙?我們凡夫明明有障礙,人就是走不過牆壁,走過去就碰壁、就障礙了,怎麼會沒有障礙?事跟事怎麼無礙?佛菩薩為什麼無礙?因為他沒有分別心,他沒有執著心。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問題是在這裡。所以佛菩薩他看外面的境界就是清淨平等,跟外面的境界他就沒有障礙,因為他沒有分別執著。

  這個事情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你看看嬰兒,三、四個月的嬰兒,五、六個月的嬰兒,我們講他還不懂事。什麼叫不懂事?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天真,我們一般講小孩子天真浪漫,他沒有分別執著。在這個時期當中,你給他糖他喜歡吃,他拉的大便他也喜歡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糖跟大便是一樣的、是平等的,沒有障礙。可是我們才有分別、才有執著,那就不一樣了。你就曉得障礙從哪裡生的?障礙從念頭上生的,這個念頭是錯誤的,嬰兒那個是正確的。我們說他錯,怎麼吃大便?不是他錯,是我們錯了。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法界是無障礙的、是無分別的,那是真的,真正相應。為什麼?沒有一樣不稱性,唯心所現;心就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法法皆稱性,所以我們常講法法皆第一,沒有第二,這是佛知佛見,這是正知正見,

  我們的想法錯誤了,我們的念頭一起就有是非、就有人我、就有邪正、就有善惡、就有利害,全是妄想,要曉得真心自性裡頭,這些東西統統沒有。我們凡夫起心動念,自己一定要曉得是妄念、妄想,與真實的境界完全相違背。佛法的修行,就是把這些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修正過來。真心是清淨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起作用是大慈大悲。慈悲是愛心,愛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法法平等,這叫慈悲,這叫大愛。世間人說大愛、說慈悲,有名無實,口頭上說說,心裡沒有,這不是真的。世間人講真善美,講出這個口號,也是有名無實,也不是真的,那只是一個理想,哪裡是真的?真是有,善也有、美也有,這個真的就是真善美都有,非常可惜被妄想分別執著破壞了;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善美慧就現前,那是本來具足的,本來的面目,本來的真相。這是佛法講覺迷、講觀念邪正的唯一標準,所以稱佛是「佛知佛見」,稱佛是「正知正覺」,是以這個為依據。因此修行人就不能不重視修觀,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想法。前面說了兩種,「唯心識觀」跟「真如實觀」,這在佛法修學裡是兩大科系,這兩大科系方法雖然不一樣,目的完全相同,都是幫助我們恢復正知正見。如果我們正知正見恢復了,就不是凡夫了。凡夫為什麼叫凡夫?知見錯誤就是凡夫,他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那就是凡夫。所以凡夫的知見是錯誤的,不正確。正知正見恢復了就是佛菩薩,就不是凡夫了。

  前面講到成就「心寂三昧」,再進一步入「一行三昧」,也叫「一相三昧」,上一次詳細介紹過。念佛真正能得往生,心寂三昧就是我們常講的功夫成片,一行三昧就是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縱然我們做不到,可是心地清淨要做到。心寂三昧說的是什麼?真正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把是非人我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那就是心寂三昧,這個人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一樁事情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叫「萬修萬人去」,就是說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具體落實在生活上,前面跟諸位報告介紹了天台大師講的「五停心觀」,這對我們一般根器來講那是很需要的。「五停心觀」、「圓教五品」,這個大家都能做得到,除非你不肯幹,你不想這麼修,不想改變自己錯誤的觀念,那當然做不到。如果你要肯幹,人人做得到,往生凡聖同居土是決定有分。萬修萬人去是真的,只要肯去都能去,你能夠把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愛五欲六塵,你能夠放下,功夫就成就了。我們現在功夫不能成就,就是這些在障礙;這些放下,障礙沒有了,功夫自然成就了,成就功夫成片,也就是此地講的心寂三味。

  過去家師淨老給大家講過,我們把這個東西歸納為兩樁事情,就是把障礙(我們一般講業障)歸納為兩樁事情:一個是愛欲,一個是嗜欲。嗜欲是嗜好,嗜欲要放下,喜歡這個、喜歡那個都是麻煩,那都是煩惱的根。所以佛給我們示現沒有愛好、沒有嗜欲。佛吃東西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都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嗜欲沒有了。所以佛規定出家弟子要托缽,不能自己開火自己煮。自己開火自己煮,我們總是會想買些我喜歡吃的,不喜歡吃的也不會去買,總是會動這些念頭,這個就有嗜欲、嗜好,根據自己的嗜好產生的欲望。所以用托缽制度,我們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好的也要吃,不好的也要吃。所以嗜欲沒有了,愛欲斷了,這個就是心寂三昧,心寂就是心地清淨,三昧是正受。永遠保持清淨心,這叫做心寂三昧,寂是寂滅。沒有這些妄念、欲望,心就寂了,貪瞋痴就不會起來,五停心觀、五品的修學能入這個境界。我們不用方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我們煩惱怎麼能夠斷得掉?佛法裡面講斷煩惱的方法非常多,有八萬四千法門,《華嚴經》上講兩千個法門。兩千種方法,我們自己可以選擇,如果不會選擇,天台智者大師給我們選擇是一個好榜樣,一個很好的示範,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根據他這個選擇我們來修,功夫就會得力了。

  有前面講的這個基礎,今天這個文說,『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諸禪三昧之業」怎麼講法?如果換句話說,大家就容易理解,就是一切法門、無量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修的是什麼?都是修禪。佛法總歸納,歸納到最根本的原則只有戒、定、慧,定就是禪定,慧不需要修,樞紐在定。戒律,持戒是方便法,是修定的前方便,不是目的,它是方便,因戒得定,它是幫助我們得定的,所以戒是方便、是手段。得定,定還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開啟自性般若智慧,因定開慧。所以禪定是開智慧的手段,持戒是得定的手段,戒律在佛法教學裡面是手段之手段,我們講最初方便。像天台大師講的五停心觀、五品修學,都是屬於手段之手段,都是屬於戒學的範圍。因戒得定,得心寂三昧,心寂三昧這是定,心定下來了。前面五停心是屬於戒學,幫助我們得定的,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觀察一切都是智慧,智慧不要學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學來的。只要你心地清淨,智慧就開了,我們一般講開悟了,你一分清淨心開一分智慧,兩分清淨心你就開兩分智慧,十分清淨心開十分智慧。所以定的功夫有淺深不同,它起作用,智慧大小有差別,就這個道理。心不清淨,只有煩惱、只有妄想,決定沒有智慧。學佛,諸位抓到總綱領,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你才會有成就。你抓不住綱領,那就是盲修瞎練,費的時間長,費的功夫多,得的效果少。

  許許多多人甚至於誤會,把福報當作功德;福報跟功德是兩樁事,這個諸位要曉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這樁事情「福不能救」,福報不能救。這樁事情是什麼?生死大事。生死這個大事不是人天福報能夠救的,人天福報只能享受,不能了生死。所以了生死、脫輪迴是大事,福報不能救,修再大的福報,你到人天裡面去享福,不能了生死,不能脫輪迴,再大的福報也不能了生死,脫離六道輪迴。了生死、脫輪迴什麼能救?功德能救。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福德著相,修福德不著相,福德就變功德。「功」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個是功德。所以事還是一樣,事上沒有差別,你布施一塊,我也布施一塊,他也布施一塊錢,這個一樣,但是心不一樣,有的人著相布施,就變成人天福報;有的人不著相布施,他就超越六道輪迴。事上沒有差別,用心不一樣,結果就不相同。

  著相,還得要以《金剛經》做標準,《金剛經》上講四相,佛說得很明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說清楚了。這是《金剛經》菩薩的標準,如果你還有四相,那是名字菩薩,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我們還有四相,我們所修的這一切善法全是福德,跟諸位說,講經說法都是福德,著相了。來生得福報,有的今生他就得福。講經說法,來生得什麼?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生生世世修這些福德,著相修行,四相沒有離,你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來生享受人天大福報。像乾隆皇帝,他享受人天福報,很大的人天福報,這三種福他過去生都有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有智慧又有福報、又健康長壽。所以他福從哪裡來?前世大概是做法師,這麼修的。可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還是要搞生死輪迴,辛辛苦苦修的,一生就享完了。過去世生生世世修福,這一生果報現前了,一生享受,福報就享完了。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做四年的太上皇,時間很長,中國自古以來做這麼長皇帝的也不多,只有他爺爺康熙做了六十一年,他不敢超過他爺爺,所以他做了六十年就退位了,給嘉慶來接,退下來就是太上皇,還坐了四年的太上皇。說實在話,這個時間也是很快,一彈指就過去了,我們要警覺到。

  如果能夠離一切相,那個福報就大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得到真正的解脫。我們要明瞭這個道理,要深深體會到這些事實真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怎麼離法?起心動念為眾生去想,不要去想自己,這個念頭就轉過來了。我們凡夫念頭不能斷,總有念頭起來,這裡做一個轉變,過去起心動念想自己,現在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但是還要記住,以往起心動念想自己是造惡業,現在念頭轉變,念念都想一切眾生是善業,這個是善業,如果著相,還是福德;就轉惡為善,但是著相,這個還是屬於福德。就是你已經轉了,轉惡為善,你從三惡道轉變成三善道,依舊沒出離輪迴。所以斷惡修善要不著相,這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著相是什麼?絕對不放在心上。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任何人,做任何利益社會眾生的事,不要放在心上,不落痕跡,這就是不著相,不要放在心上。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我布施了多少錢,念念不忘,這著相了。不著相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佛門常講的,祖師大德常常開示,好事要不要做?要做,做了不放在心上就是無作,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做,做了之後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是功德,這是諸佛菩薩之所行,我們應當要學習。

  所以一定是兩種觀道成就了,這就是前面講的「奢摩他」跟「毗婆舍那」,就是天台家講的止觀,「止」是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止住了,不再有了,停止了;「觀」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觀是慧,止是定,兩種觀道就是定慧等學,定慧均等,決定信解,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的地方就在此地。我們學佛、學菩薩,佛菩薩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理上要學,事上也要學。我們是凡夫,如果事上不學,只在理上學沒有用,那個理是空洞的。為什麼?境界現前你做不了主,你還會起心動念,你還會造作罪業。事上也要學,佛、菩薩、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過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在事上學,才能夠真正將我們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的煩惱伏住。我們今天為什麼伏不住?理都知道,經念得很多,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財色名食睡遇到還是起貪心,還是把握不住。原因在哪裡?我們總是想把我們的生活水平天天向上提升,你有這個念頭,你的自私念頭不能斷,你的貪瞋痴慢天天還在增長,沒有伏住,所以無論用什麼功,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你只要細心去觀察看得出來,他的容貌你仔細觀察,態度誠懇,容貌清淨,自自然然流露出清淨慈悲的相,不是裝出來的,自然流露。如果我們自己心地清淨,愈能看得出來;到自己心地真正有幾分清淨了,讀佛經,想釋迦牟尼佛的行誼、祖師大德一生的修學,你就能看出來了,就能體會到。我們今天看不出來,體會不到,是自己的心太粗,妄念太多,所以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識貨,看不出來。

  佛菩薩、祖師大德生活行持,種種示現,那是寶!為什麼我們稱作僧寶?寶的講法,不是一出家,穿上這個衣服就叫做寶。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出家人,死的時候現相非常不好,遠遠不如一個在家人,他怎麼能算寶?所以看佛菩薩的示現,祖師大德完全效法佛菩薩,那是寶,是看這個。絕不是世間人看不到,我們就不必了,馬虎一點,世間人覺察到了,我們再裝模作樣,這樣心就不誠,就是虛偽的,不是真實的。諸佛菩薩示現,不論世間人見到不見到,也不必讓世間人曉得不曉得,一味真誠的去示現,為一切眾生示現。眾生這一生不能覺悟,來生;來生不能覺悟,還有後生。佛菩薩絕對沒有起心動念,這才叫寶,佛菩薩不攀緣;如果起心動念就不是寶,那就變成磚頭瓦礫,不是寶。

  修學諸禪三昧,它不叫一切法門,一切法門是從相上說的,諸禪三昧是從功夫上來講的。無論他依哪個法門修學,他都得清淨心,他都得平等智,這叫諸禪三昧。所以諸禪三昧是從功夫上講,一切法門是從教學上講,教學有成就,那就是諸禪三昧,成績就是諸禪三昧。佛家講「教化」,這兩個字意思好,「教」是教導,後來有成績表現,成績是變化氣質,他變化了。禪三昧就是變化,禪三昧的對面就是散亂,就是不正常,三昧是正常;禪是定,禪的對面是散亂。捨離一切妄想、貪瞋痴慢這種不正常的享受,恢復到正常的享受,定慧是正常的享受。「業」也是在學習,學習有了成績才叫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造作有了結果這叫業,所以我們一般講事業事業。諸禪三昧就是一切法門的成就。

  下面這一句『無所樂著』,「樂」是愛好,「著」是執著,愛好、執著,「無」就是沒有。人家「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沒有起一點貪愛之心,沒有起一點執著的念頭,就是不會停留在諸禪三昧當中,不會貪著在這個上面,所以清淨心不斷的向上提升,愈來愈精進,沒有退轉。諸位要曉得,在境界裡面退轉的人很多,自己得一點輕安,得到一點法喜,就自以為不得了,功夫很好了,「我的功夫成就了,看看別人都不如我」,這個念頭一生起來就退轉了。為什麼?貪著,妄想分別執著又生起來了。所以我們看經典,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世間的四禪八定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染著在定中的境界。世間的五欲六塵他不貪了,他貪著禪定,貪著那個三昧,貪婪那個三昧,就是染著在定中的境界。定中境界很快樂,我們世間五欲六塵的樂跟定當中三昧之樂無法去相比的,定中的境界是禪悅、法喜,世間什麼樣的快樂都不能跟它相比。這種境界現前,你要一貪著就完了,將來往生到哪裡去?往生到四禪天去了、到四空天去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財色名食睡」五欲,七情五欲要認識清楚,這個東西是輪迴的根本。四禪八定好不容易修得,要得到四禪八定不容易,對於禪定裡面的喜悅還起分別執著,那他就停在那個地方了,他不能提升,染著在那個地方,所以世間禪定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就是這個原因。如果這個禪定當中的境界,你真正能做到「無所樂著」,不要貪著在那個上面,再提升,這樣這個禪定功夫不斷提升,到九次第定,阿羅漢的定,他就超越六道,不會落在四禪八定當中。超越了,那就是阿羅漢所證得的九次第定,他沒有喜歡的心這種念頭,所以他能超越。如果喜歡那個禪定,就染著在那個上面不能超越。

  家師淨老早年學教的時候,總以為一定要到阿羅漢,到九次第定才能夠無所樂著,總以為是這樣;就是說超越了,到九次第定就不會染著世間的四禪八定,總以為是這樣。以後念《金剛經》才明白,不必到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已經沒有樂著了,初果須陀洹就不著這個事相了。初果還沒有超越六道,人天七次往返,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果。證了初果雖然還沒有超越六道,但是他對諸禪三昧他就沒有樂著了,這個是有道理。須陀洹得的境界,如果他還有留戀、還有貪戀,他怎麼能證二果?就像我們爬樓梯一樣,我們對第一層喜歡,就不會上第二層;第一層能捨得掉,他才能到第二層;第二層不貪愛,才能到第三層。一有貪著之心,頂多你就留在那個境界裡面,不能提升,不能再往上面去了。我們以這個道理,你就能夠推想到,四禪八定為什麼出不了輪迴。他在那個境界裡面,那個境界是大樂,大快樂,我們人間欲界天以下這個樂沒有他們快樂,我們想象不到的。他修到那個境界,他染著在那個境界裡面,他不肯捨棄,所以就止於這個境界。真正修行人聰明,知道這個境界是虛幻不實的,不執著,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七情五欲統統沒有,他懂這個道理,境界現前他無動於心,所以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從初果須陀洹,四相不能說他完全沒有了,但是很淡薄,這是可以肯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非常淡薄了。實際上他們是沒有這四相了,可能還有這個習氣,著相的煩惱沒有了,所以須陀洹他才能夠不斷再往上面去,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逐漸能證得。如果有所貪著,「我證得須陀洹」,頂多須陀洹,初果就不能再提升了,死在那個位次上,再也不會提升,滯留在那個位次。所以《金剛經》上講破四相、破四見,對於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而且一定要做。

  我相就是破除自私自利,不再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我們現在看到全球人類,個個都是自私自利。我相沒有了,自私自利放下了,為天下、為世界的一切眾生,不再為自己,不再看到別人的這些是是非非,人相也就沒有了,看不到人家的過失。我、人之外,所有一切依正莊嚴都屬於眾生相,知道法法平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緣生性空,夢幻泡影,這是眾生相破了。末後壽者相,壽者相是時間的觀念,時間觀念也不存在,也不要去分別過去、現在、未來,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壽者相。時間有沒有?時間沒有。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跟我們講,時分就是壽者相,我們現在講時間的觀念;方分是講空間,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合起來叫十方,這是空間。空間跟時間在《百法》屬於什麼法?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什麼叫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只是抽象的概念,決定沒有事實。諸位要曉得,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依他起性,好像還有那麼一點痕跡,眾緣和合而生起的。二十四個不相應法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都不是,是我們人的一個抽象的概念。就是世間、空間是人設定的,事實上沒有這個東西;也就是說,事上好像有這個概念,在理上、在事實上完全沒有。事上只是個抽象概念,決定不是具體事實,實在上講,連事都找不到。你能夠把這個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放下了,不再分別執著,壽者相就沒有了。我們今天雖然不能完全放下,一定要明理、要多念,天天念這四句話,把這個念頭淡下去,這就好。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一月比一月看得淡,我們修行功夫就會得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都會得力,就是要看淡。

  「無所樂著」,樂是愛好,沒有愛好、沒有執著,這個重要。無論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家師淨老常常說,把對人事物控制的念頭要捨棄。想控制人、控制事、控制物,有控制的心理,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你樂著。佔有的念頭就更壞了,你控制的意念是迷惑,佔有是造業,要佔有一切人事物是造業;迷惑、造業,後面苦報就來了。我們最重的病就是這個,要從最重的下手對治,所以「不著相,不染著」,這句話很要緊。

  『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一切善根」就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世間一切善法從哪裡生的?無貪、無瞋、無痴。無貪、無瞋、無痴,行一切善法是真善。埋藏貪瞋痴修一切善法,我們為什麼做好事?因為有好果報,這是為貪心去做好事。我們在佛門裡面修善、修布施,為什麼?聽說佛門裡面「捨一得萬報」,這個生意到哪裡做?世間一本萬利的生意少,佛門有一本萬利的生意,趕快去布施做好事,這是貪心在修福。他能不能得福報?能得福報。福德,你有修決定是可以得到,但是功德沒有,他貪心在修福,也能得福報。還有瞋恚心在修福的,怎麼樣叫瞋恚心修福?他看到別人布施一萬,我要布施兩萬,我要勝過他,我要比他強,把他壓下去,好勝心,好鬥、好勝,這是瞋恚,嫉妒心在修福,將來變成阿修羅、變成魔王、羅剎。所以魔王、羅剎、修羅福報都很大,幾乎跟天王的福報差不多,為什麼?天王是善心修成的。羅剎、阿修羅,像二次大戰的希特勒、莫索里尼那些人,他們就是貪瞋痴修的福,修得很大。這些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一看就曉得,業因果報清清楚楚,把佛所講的話完全兌現,我們怎麼能不相信?我們深信不疑。過去康熙、乾隆皇帝那種福德,他們是善心所修的,要曉得善惡都可以修福。

  還有愚痴修福的。我們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