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知唯妄念無實境界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21/4/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44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大家看《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九頁,倒數第一行,從中間看起:

  【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習唯心識觀。】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句非常重要。『一切法唯心想生』,世出世間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都是從心想而生的,境界它自己沒有想法。所以一切境界的想法都是自己心裡所想的,外面的境界它沒有想法,所以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種種的法都是從自己的心想所生出來,外面境界它沒有什麼想法,沒有,完全都是自己心想所生的種種差別,苦樂憂喜捨種種的。『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如果離了心,那就沒有法,因為一切法是從心想生的;如果沒有心,也沒有這些法了。所以在佛門裡面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以外沒有法,法以外也沒有心,所以那些法整個都是自己的心,離開自己的心,那什麼都沒有。所以心跟法是一樁事情,法就是外面的境界相,心是能生能變。外面的這些法從哪裡產生的?從自己心裡,自心所生出來的,種種的變化是自己的識在變的,所以心是能生能變,法是所生所變,這兩個永遠是關聯的,密不可分的。所以分別執著是起於心,我們對外面的種種分別、種種的執著,是從我們自己心生起來的,不是外面的法生起來,外面的法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所以蕅益大師在給曇生方丈一段開示裡面講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外面的境界它沒有好壞,好壞都是從我們自己心裡所生起來的分別執著,境界它沒有好壞。上次我們學習到這一句。今天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習唯心識觀』。就是從這樣去觀,修觀。觀,我們現在的話講觀念,你這個念頭、觀念把它轉過來。「知唯妄念」,知就是知道唯有妄念,都是我們自己心裡生起的妄念。「無實境界」,外面沒有真實的境界,都是我們的妄念。「勿令休廢」,這樣去觀察,勿令就是不要讓它間斷,勿令休廢就是說二六時中常常提起觀照,觀察一切都是從自己心裡念頭所生的,外面沒有真實的境界,不要間斷。以上這樣的修學,這種修觀的方法,「是名修習唯心識觀」,是名就是說唯心識觀就是這樣修學,從上面講的這樣來修學,就是修唯心識觀。

  這是把唯心識觀的綱領為我們說出來。唯心識觀根本的理論,就是「一切法唯心想生」。我們把這個話再說白一點,大家聽了更容易懂,「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就更好懂了。實在講,「從」字沒有「唯」字好,唯字人家不好懂,唯是唯獨,唯獨從心想生的。一切法是什麼?知唯妄念無實境界。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妄念變現出來的,外面沒有真實的境界,離開我們的念頭,那什麼都沒有。我們的念頭是剎那生滅,能生的是剎那生滅(我們能夠生起這個念頭,這個妄念是剎那在生滅,說生馬上就滅了),所生的境界相它怎麼不是剎那生滅?外面的境界是我們妄念所生的,我們能夠生的這個妄念剎那生滅,當然外面所生的境界也是剎那生滅,這個道理也不難懂,所有一切境界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真實的境界,都是屬於剎那生滅的境界。我們再要問,一真法界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也是剎那生滅的境界。為什麼叫它一真?我們也剎那生滅,它也剎那生滅,為什麼它叫一真,我們叫十法界,虛妄的境界?因為一真法界它那個地方只有剎那生滅,它沒有分別執著,所以說一真;我們這個地方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叫虛妄。有分別、有執著,它剎那剎那不但生滅,它還剎那剎那起變化。實際上講,一真法界跟我們十法界差別就在這個地方,一真法界它有剎那生滅,但是它沒變化;我們十法界剎那生滅,但是有變化,所以我們叫十法界,不叫一真法界。

  諸位想一想,以自己本身做一個例子,自己情緒有變化,念頭有變化,一個念頭想東,一個念頭想西,這是什麼?分別執著。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的眾生,他只是妄想所現的,他沒有變化,就跟華藏世界一樣,一真法界,它沒有變化,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跟華藏世界一樣,沒有變化,所以他們叫一真,我們叫十法界,虛妄的境界。因為我們十法界眾生有分別、有執著,六道法界的眾生妄想分別執著都具足。到四聖法界的菩薩、佛,他不但沒有執著,分別也沒有了,但是他們還有無明,還有妄想。我們因為有分別執著,所以在變化當中非常明顯的看到生老病死的變化,外面這些植物有生住異滅的變化。我們在植物上看,有這些生住異滅;我們在虛空法界上看,礦物有成住壞空的變化,這個星球有成立的、有毀滅的,這個就是成住壞空的變化。這些變化從哪裡來的?動物的生老病死,植物的生住異滅,礦物的成住壞空,都是從我們分別執著而來的。西方極樂世界那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看不到生老病死,它世界也是無衰無變,成住壞空也看不到。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面所產生的,分別執著是妄想、是念頭,你的分別心、你的執著心;離開分別執著就沒有變化了,所以稱之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分別執著沒有了,所以它沒有變化,因此稱為一真。諸位要曉得,一真法界裡面有妄想,這個妄想就是無明,根本無明。實際上一真法界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位菩薩,他們破了一品無明,才能見到一真法界,但是無明習氣還在,所以那個一真法界就是無明習氣所現的,所以那個就是妄想,我們換個話講,妄想的習氣,一般經上用的是無明,《華嚴經》是講妄想。但是他們沒有分別執著了,就是有無明的習氣,無明他們是破了,但是還有習氣四十一品,那個無明習氣使不上力的,不是說你要怎麼用功去斷,你要用功去斷就又起無明了,怎麼樣?讓它慢慢的淡化,沒有了。

  所以明心見性之後還要三大阿僧祇劫,無明的習氣就完全沒有了,就成就圓滿的佛果,就回歸到常寂光淨土。所以有無明習氣,沒有塵沙煩惱,沒有見思煩惱。十法界裡面有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了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像四聖法界的佛菩薩他有塵沙煩惱習氣,但是執著的見思煩惱,他習氣跟煩惱全斷了。所以菩薩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到了四聖法界的佛他塵沙煩惱的習氣也沒有了,但是無明沒破,所以還在十法界。十法界有佛菩薩,一真法界有佛菩薩,那就不一樣。六道有見思、有塵沙、有無明,三種煩惱都有;四聖法界沒有見思煩惱,但是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一真法界裡面沒有見思、沒有塵沙,只有無明習氣。我們把這些東西搞清楚了,然後才曉得,無量劫來我們受的是什麼害?受的就是分別執著的害,我們在虛妄的去分別執著。現在如果還要分別執著,那怎麼得了!幾時才能出得了頭?

  這個地方教導我們警覺,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不怕,怕的是你覺悟太遲了。你要怎麼覺悟?怎麼樣才叫覺悟?知唯妄念無實境界,知道所有一切唯有妄念,沒有真實的境界。所以你在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當中,你才起心動念,你馬上就要覺悟到,這是我自己的妄念,境界不是真的,你的心就平息了,就不會再跟著境界又起妄念,一個接一個妄念,那就不得了。所以一覺悟,心平下來,境界現前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就自在,就隨順境界,就跟佛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順善好,你邪惡也好,恆順眾生,自己永遠住在清淨寂滅的境界當中,知道那些都是假的,然後你就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調伏教化,成就度眾生的功德,度眾生也不住功德的相。如果又住一個功德的相,那你又墮落了,你又變成凡夫了。何以不住功德相?知唯妄念,功德也是妄念。所以不但不能執著,分別都不可以,知道境界是夢幻泡影,絕不是真實的。

  勿令休廢,這一句是絕對不能中斷,休是中斷,廢是忘掉、失掉了。你要是把這個功夫失掉了,功夫中斷了,你怎麼能成功?一切時、一切處要提醒自己,所有夢幻泡影的境界是妄念變現的,你知道就不迷,你就不受這個境界的影響。境界有沒有?有。善惡境界都在面前,不是沒有,不受它的影響。縱然說,像古老的預言裡面所講的,整個世界有大災難,覺悟的人受不受影響?不受影響。為什麼?不是真的,假的,夢幻泡影,從心想生,你的心安靜了。縱然災難來的時候也不驚不怖,看得很平常,絲毫不受影響,你就解脫了。佛家講「了生死」,你就了了,這個「了」是明瞭,明瞭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要徹底明瞭,你在這個境界裡面自己做得了主張。這個世間有災難,是這個世間眾生造惡業,心行不善,佛菩薩有心幫助,他不肯接受,不聽教誨,這個災難是他自己的果報,自作自受。佛菩薩可以在此地跟他共同受,依舊不捨棄他,還是幫助他。

  眾生真正是受苦受難,有這個感受,佛菩薩在這個苦難當中他沒有這個感受。為什麼?佛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來的感受?知道那個是夢幻泡影。《金剛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句話說得好。說明菩薩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決定沒有我、人、眾生、壽者,沒有這個事相,不覺的人才有,凡夫才有。有我、人、眾生、壽者才受苦受難,他才有感受。如果說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災難來了,請問誰去受?沒有人受,沒有,他怎麼不自在。所以過去家師淨老常講,在講席當中也常講,原子彈在空中爆發,覺悟的人他看就像看放煙火一樣,他不受,就是這個意思,不知大家能不能體會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哪裡來的?大家想想看,不是從分別執著裡頭來的嗎?離開分別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可得了,你找也找不到。我相,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是我相,這是我們一般眾生的一個堅固執著;人相,與我相對的這一切眾生。有我就有人,有我自己就有別人,我跟別人那就是相對的了,所以有我相,相對的人相就出來了,有我、有人。眾生相,包括一切的植物、礦物,有情、無情,虛空法界,這些現相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就有這些眾生相出現;壽者相是講時間的概念,過去、現在、未來,有時間的概念。時間這個概念也是假的,時間沒有,不是真的,時間也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離開分別執著,時間也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現在話講超越時空,實在講在唯識經論裡面都講得很清楚,時間、空間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是人的分別執著去把它設定的。所以時間不是真的,空間也不是真的。

  現在人常說,那些有特異功能的人,他們能知道過去、未來,突破時空的界限。現在人講他們是四維次空間的人,我們是三維次空間的人,只知道現在,不知道未來,他們這些人有能力突破時間。什麼能力?換句話說,他們的分別執著比我們輕一點,我們的分別執著非常嚴重,所以他的能力就比我們強;換句話說,他們的分別執著比我們輕,我們分別執著很嚴重,就是這個道理。他分別執著愈輕,他突破時空的層面就愈大,分別愈輕,突破面就愈大,這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個時空是無量維次的時空,都是從分別執著而生的,離開分別執著,四相就沒有了,就破了。經上講,四相破了,你就見到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你障礙沒有了。所以我們常講法界,界是什麼?界限。它就是每一個法界它有個界限,也就是說有個障礙,所以我們見不到。

  佛在經上講得這麼詳細、講得這麼多,佛這樣的慈悲,我們天天在讀經,甚至於天天在研教、在講經,都得不到利益。什麼原因?沒有能夠契入;不但境界不能契入,實在講,連理解都沒有契入。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把如來的真實義曲解、錯解了,這樣怎麼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今天講經很困難,句句話都要說得很詳細,佔很長時間。古人講經點到為止,一點,人家一聽就通了,就明瞭了。現在人講經要講了一大堆,還聽不懂。所以過去家師淨老,他的聽經理解的能力也超過一般人,所以在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會下,他一聽就懂。更早得力於章嘉大師三年的教誨,他有這樣的能力,也是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導。章嘉大師教什麼?看破、放下。所以家師的分別執著比一般人輕,所以老師一講經他就懂。如果沒有章嘉大師給他三年奠定的基礎,他到台中聽經,跟大家一樣聽不懂。

  你要是真正透徹這個道理,才曉得佛法不難,轉凡成聖不是難事,真的人人可以做得到。怎麼做到?看破、放下,前面講教我們修唯心識觀,那是什麼?看破。這個事實真相你看破了,看清楚了,認識清楚了,放下它是很自然的。現在為什麼放不下?實在講沒看破。所以什麼叫看破?事實真相都清楚、都明白了,讀佛經就看破了,因為佛是一個看破的人。展開經卷,字字句句肯定沒有懷疑,深信不疑,佛所說的意思都能正確的理解,你就看破了。然後對於妄想分別執著當然會放下,縱然不能完全放下,也會逐漸的減輕,你會一年比一年輕,也就是說你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不像過去那麼執著了。放下,一年一年的放下,當然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長。放下得愈多,智慧就愈增長,對於一切諸法了解得就愈透徹,當然你講解也就愈清楚、愈明白,就是這麼一回事。今天不要說你講,你聽都聽不明白,這是什麼原因?分別執著太重,所以聽不懂。分別執著太重的人聽都聽不清楚、聽不明白,佛法究竟圓滿真實的利益,這一生就當面錯過,你說多可惜!唯心識觀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給我們講「真如實觀」,這是性宗採用的。我們看這個經文:

  【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四空等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此三昧,識想受行能分別相,不現在前。】

  這個真如實觀比前面唯心識觀的確高太多了。在還沒有說之前,我們先要解釋一個名詞,佛經裡面講的「三三昧」,三種三昧。三昧,實在講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三昧把它歸納三大類。第一類是「有覺有觀」三昧。有覺有觀,諸位想想這個覺觀從哪裡來的?還是分別執著,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但是他分別得正,執著也正。得這個三昧就入初禪,我們講修禪定,你世間的禪定成就了,對於世間一切境緣不分別、不執著了。功夫裡頭還是有分別執著,就是講功夫這一方面的,所以這個禪定裡面有覺有觀。覺是感受,觀是明瞭,兩種都有,就入初禪。第二種是「無覺有觀」三昧。那個覺的感受有沒有?有;但是覺的感受裡頭,已經沒有分別執著。前面初禪,還有很輕的分別執著。到了二禪,他那個感受很自在,非常之樂,禪定之樂,禪悅,但是他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那種禪悅之樂超過初禪。第三種是「無覺無觀」三昧。三禪以上一直到滅受想定,滅受想定是阿羅漢所證得的,叫「九次第定」。從三禪以上,他們在定中境界是無覺無觀,也就是說,對於三界六道裡面這些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這三種三昧的意思我們了解之後,再看這個文。

  『思惟心性,無生無滅』。這個用心跟前面不一樣,跟前面唯心識觀就不同了,這就是真正的禪定,真實的內求,這不是緣外面境界,完全為裡面的自性。觀音菩薩就用這個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楞嚴經》第六卷很長一篇的經文,說明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他用這個方法;換句話說,他不想外面,他完全想自己的心性,真心自性。真心自性沒有生滅,就像《中觀》裡面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講了八個不,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心本性在哪裡?佛在楞嚴會上說得好,「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可惜你不知道。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鼻叫嗅性,舌叫嘗性,身叫觸性,意叫知性,六根根性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我們有沒有用它?當然有用它,用它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什麼?知道的是六識。識是什麼?是分別、是執著,我們知道的是這個東西。不曉得真正起作用的,是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妄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所以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他看什麼?看一切眾生他六根的根性,看他的本性,看到本性你們都是諸佛如來,個個都是。所以菩薩成佛,看到大地眾生也統統都成佛了,為什麼統統成佛?一切眾生的本性都看清楚了,他本來是佛,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看到佛來了,我們看他也是眾生,為什麼?因為我們分別諸佛如來、執著諸佛如來,把諸佛如來也看成是眾生。所以經上常講,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第二時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這句話。

  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決定不敢輕慢一個眾生,佛心的恭敬是平等的,對一切眾生平等恭敬,對一切眾生平等讚歎,對一切眾生平等供養,決定沒有差別,平等真法界。我們心不平,不平就有高下;我的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有貪瞋痴,有是非人我,有自私自利。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沒有,完全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假的不是真的。雖然不是真的,它變現假的境界,讓你在假境界裡面受苦受樂,你感受有苦樂。人很少有不作夢的,夢從哪裡來?心想生,夢是心想生。我沒有想這個事情,為什麼會做這個夢?你現在沒有想,但是你阿賴耶識裡頭有檔案。過去生中的事情,無量劫前的事情,或者這一生當中,從前所造的,夢中你不能控制你的意識而起現行。

  所以你曉得,修行人、覺悟的人,夢境是自己一個考驗,考驗自己修行的功夫。如果常常作惡夢,功夫不得力,自己要有高度警覺,要認真努力。功夫得力,第一個,惡夢沒有了。過去常常作惡夢,現在一個惡夢也沒有了,做的夢都是好夢,證明你的功夫得力。力量在哪裡?你的善心所力量強,惡心所的力量薄弱,所以境界現前現善的境界,《感應篇》裡面講「趨吉避凶」的原理在此地。趨吉避凶要怎樣修?從心地裡面去修,不是去找個好環境,不是這個意思,從心地上修,才是真正的趨吉避凶。你的心不善,行為不善,找到一個好環境,你去住到那裡面還是受災受難,你能逃得了嗎?逃不過的,一定要從心地做個轉變。

  真心是『不住見聞覺知』,真心裡面有沒有見聞覺知?有,見聞覺知是它的作用,這是後得智。後得智從哪裡來?從根本智來的。根本智裡面它沒有見聞覺知,就是《般若經》講的「般若無知」,沒有見聞覺知,但起作用它就無所不知,所以根本智沒有見聞覺知就不住,就『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永離分別底下那個「想」是執著;換句話說,永遠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六根根性。所以『漸漸能過四空等境界相』,漸漸,「能過」就是超過,「四空」是四空天(就無色界天)。超過,那不就是超過三界、超過六道了嗎?這是什麼三昧?是無覺無觀三昧。『得相似空三昧』,這是講你在用功,用這種方法,這個功夫得力的話你就超越三界。『得此三昧,識想受行能分別相,不現在前』,這是什麼境界?《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功夫得力,五蘊的相空了,五蘊是三界六道,所以你超越三界了。

  能分別的止住了,所分別的境界相也沒有了。諸位要記住,這個話要聽清楚,所分別的境界相沒有了,外面境界有沒有?境界還有。你自己分別外面境界相這個念頭沒有了,然後你才看到外面境界相的真相。真相是什麼?《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佛說這句話,你就真正看到了,看到真相了。就像我們看電視畫面一樣,不是真的,你在這個境界裡就得大自在,你知道它不是真的,你在這個境界相裡面你就得大自在。這些境界相永遠不會干擾你,為什麼?假的!你能分別、所分別的念頭沒有了。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生活的真相,所以叫遊戲神通。他們在六道裡面是看戲的,我們在六道裡面是演戲的,演得好辛苦,假戲真做,苦不堪言。他們在旁邊看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統統是假的。這是講功夫得力了。

  【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離諸障礙。勤修不廢,能入心寂三昧,復能入一行三昧。】

  你以這個基礎真正好學,只要你肯學,佛菩薩就來幫助你,這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有好學的一念,就是感,佛菩薩就應,你就會遇到善知識,不斷遇到善知識,而且常常遇到善知識。為什麼那個人運氣那麼好?他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你為什麼遇不到善知識?你沒有感。這個感不是天天跪在佛菩薩面前燒香、禮拜、禱告,那個沒有用處的,不能感應的。感應是一念真正好學的心,你不拜佛菩薩、不燒香,沒有供養佛菩薩形像,都有感應,因為這感應完全是心在感。所有供養形式也不是真的,是一念好學好善之心。好學是希望成佛道,好善是希望普度眾生,像佛菩薩一樣服務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一念就是能感,諸佛菩薩就會有應。

  『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離諸障礙。勤修不廢,能入心寂三昧,復能入一行三昧。』這種感應真正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念心,你就沒有辦法得到這個感應。家師在講席當中常講,他一生有這麼一點小小成就,實在講就是有這個心,有一個好學的心,有一個喜歡幫助人的心。所以他從大陸來台灣,第一個遇到的老師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先生,方教授介紹他學佛;緊接著方教授後面不久就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他三年,教他看破放下;章嘉大師圓寂之後,遇到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善知識一個接一個沒中斷。「大慈悲者守護長養」,遇到善知識,也會遇到大護法來護持,大慈悲者守護長養,就有護法了,有這些護法來護持,這些都是感應,我們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離諸障礙」,弘法,學佛法,弘揚佛法,護持佛法,障礙不曉得有多少,無量無邊,所以不是真正智慧、大慈悲心,克服不了這些障難。有智慧、有毅力、有決心破除障礙,「勤修不廢」,這樣才「能入心寂三昧」。

  什麼叫心寂三昧,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這段經文非常重要,這個是我們學習能不能得到佛法真實利益的一個關鍵。綸貫裡面青蓮法師引用《占察善惡業報經》的一段經文,這兩段經文就是一個唯心識觀,一個真如實觀,這是重點。前面根據《占察經》講的,不是利根的人就要修唯心識觀,就是每個人,眾生的根器不一樣,有的利根的他可以修真如實觀,根器比較鈍的要先修唯心識觀。所以唯心識觀一般中下根器都可以修,先從唯心識觀來下手。我們修淨土的同修也有很大的需要,我們修淨土主要要信願持名念佛,我們對佛在淨土經講的要生起信心,不懷疑。願就是「願捨娑婆,願生極樂」,願捨就是放下了,不貪戀這個世界,我們願生極樂的心才生得起來。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信?有沒有發願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有真信、有發願,念佛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往生品位的高下,關鍵在你念佛功夫淺深,功夫深品位高,功夫淺品位低,所以念佛的功夫它關係到我們往生品位的高低。能不能往生西方的關鍵在信願之有無,有沒有真信、有沒有發願?發願就是要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看到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這個世界沒放下,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的發願要往生極樂。這個世界為什麼放不下?道理很清楚,就是沒看破。所以我們修唯心識觀,包括《金剛經》佛講的,你去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看破放下這個世界之後,我們求生西方的信願才生得起來,這樣念佛就相應了。所以這個觀法非常重要,唯心識觀、真如實觀,對我們念佛人看破放下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也不能疏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