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集)  2021/3/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40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掀開《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八頁,第五行最下面一句,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地方是講:

  【第七識,常時執取第八見分為內自我。】

  『第七識』的功能是執著,非常堅固的執著,它是執著第八識的見分,以這個為我。這個執著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我的相是什麼?四大煩惱常相隨,下面講:

  【我痴,我見,我慢,我愛。】

  這就是我們一般講「我執」,也就是最粗重的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在煩惱是最粗重。『我痴』,執著我,第一個「痴」,愚痴,我們一般講貪瞋痴,痴是迷,迷惑顛倒。『執取第八見分為內自我』,就是迷。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唯識學講,講一個見分、一個相分,見分屬於精神這方面,相分屬於物質這一方面。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精神、一個物質,精神跟物質從哪裡來?從阿賴耶識變現出來。所以唯識家講「見相同源」,就是見分跟相分它是同一個根源生出來的,就是阿賴耶。現在這個第七識的功能它是「執取」,取就是取第八識的見分,取精神這方面,取這個,把它執著這個就是我,所以這就迷了,就從這個地方迷的。有「我痴」就生『我見』,我的見解、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認為怎麼怎麼,那都是「我見」。我見,佛講是邪見,偏邪不正確了。因為有我見就生『我慢,我愛』,「愛」是貪愛。「我慢」,你看這個地方,貪瞋痴,慢是屬於瞋的一分,是瞋恚的一部分,愛是屬於貪,第一個是痴,你看三毒煩惱統統在其中,這是三毒煩惱的根。這三毒煩惱從哪裡來的?就從這個根所產生的,就是我執。這個我第七識是執取第八識的見分,把這個認為是我,我們的煩惱都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

  我們修行從根本修,就是要把我們的嗜欲,你的嗜好、你愛欲、你喜歡的,要把它斷掉。從哪裡斷?從最難斷的地方先下手。比如舉出一個貪,貪對象也很多,佛歸納起來不外乎財色名利、五欲六塵。比如說貪心,我對財這個貪比較嚴重,那先對治這個,這個最嚴重的斷了,其他就比較容易了。如果我是對貪色最嚴重的,那這個先斷、先對治,再對治其他的就比較容易。因為最難的都能克服,其他相對的就比較容易了。如果貪名,那針對這個名來對治;貪利,針對這個利來對治,所以從最難斷的地方下手。世間人嗜欲跟愛欲,嗜好、愛欲並不是人人都相同,我們自己要清楚。如果貪愛名比較重的,你就從名上下手;貪愛色重的,你就從色上下手;貪愛財重的,你就從財上下手。每個人他貪的、最嚴重的,貪的對象每個人不一樣,我們修行人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白,自己貪哪一方面是最嚴重,把最嚴重的先斷。像治病一樣,病很多,但是治那個最嚴重的,要命的那個先治,再治其他的。

  嗜欲跟愛欲不斷,這兩個如果斷不掉,那你就決定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因為這個是造成六道輪迴的業因,這個因沒有排除掉,那果報一定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這是佛把它歸納五大類,這五大類叫五欲,五種大欲。我們人在這個世間,實在講是我們一切眾生,就五種大欲。這五種大的欲望哪一個重,就從哪一個先下手,先對治重的,然後再對治輕的。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再沒有一點貪愛之心,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出離六道的機會有了。問題是你有沒有發這個願,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想不想脫離六道?如果真想脫離六道,你就可能脫離六道,就有可能脫離了。六道裡面的障礙,你除掉就脫離了,關鍵我們有沒有發這個願。

  所以要曉得名聞利養與五欲六塵,是障礙我們出離六道,我們今天學了佛,知道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如果還有這個意念,問題就嚴重了。繼續造六道輪迴的業因,貪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心沒放下,這就是繼續製造六道輪迴的業因,就脫離不了六道了。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遠離貪瞋痴慢,決定沒有嗜好。佛的生活一切隨緣,他每天飲食起居都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給什麼穿什麼。如果我今天想吃這個、我想穿那個,你的嗜欲就現前,這些地方要提高警覺,我的煩惱又起現行了。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一定的事情,一定會起來的,無量劫以來的習氣,它當然會起現行。如果在境緣當中不起現行,那這個人就不是凡夫,這個人是佛菩薩再來的,他不是凡人,凡夫決定會起現行。起現行不怕,要覺悟得快,知道這個念頭是錯誤的,這個念頭是輪迴心,不把它轉變過來,你決定造輪迴業。雖然念佛,身語意依舊造輪迴業,所以念佛不能往生。這是說明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原因。什麼人能往生?把嗜欲、愛欲放下的人,這個人能往生。此地講:

  【四惑常俱。染污意,染污真性故。遂使第八識,立含藏賴耶之名。】

  『四惑』就是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決定不是好事情,這是第七識的現象,所以叫它做『染污意』,染污真性的緣故。『遂使第八識,立含藏賴耶之名。』實在講第八識,阿賴耶識的體就是真如自性,為什麼叫做阿賴耶識?它被第七識污染了,稱為阿賴耶識。我們要曉得是不是真的被污染?沒有,真如本性怎麼可能被污染。古德有個比喻,把太陽比喻作自性,比喻作我們的真如,我們本來面目;把天空的雲彩比喻作末那識,第七識末那識它如同空中那個雲彩一樣。我們在地面上看到天空烏雲密布,濃濃的烏雲把陽光遮住,陰暗的,飛機飛上去,衝過雲層,那我們就見到陽光了。我們就知道太陽它時時刻刻都是這樣,但是我們有時候見到陽光,有時候見不到,見不到的時候就是被烏雲遮住了。烏雲這個東西不是真的,它不是永遠在遮著,它是暫時的,所以是不是真的把太陽遮住?沒有。我們飛機飛上去,衝過雲層上去,沒有,太陽還是很亮,看到上面還是晴空萬里。所以烏雲並沒有真的把太陽遮住,如果太陽遮住了,我們再怎麼飛也看不到太陽。說明烏雲沒有真的遮到太陽,就形容比喻這些煩惱無明它沒有真正去污染到我們的自性,只是暫時被它遮住。所以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佛為什麼說我們被迷?因為我們把這個假的當作真的,把那個真的忘掉了,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所以沒有能力辨別真妄,真心、妄心搞不清楚,可以說無量劫來都把妄心當作真心,這就是痴,我痴。

  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這是我見。修行人斷煩惱,第一個要破身見。不能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不能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身體是什麼?我所,不是我。好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身上穿的衣服不是我,是我所。見思煩惱裡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你看這都是叫錯誤的見解。把身見排在第一位,為什麼把它排在第一個,沒有給它排在第二、第三、排到最後面?真正覺悟的人曉得,身不是自己。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跟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所以真正修行人捨身、受身他就非常容易,我們所謂的看破、放下。捨身就像衣服髒了,脫掉、丟掉就好了,沒有一點痛苦,換一件就好了。現在人貪生怕死,脫一件衣服難過得不得了,不知道這個身不是自己。第一個要破身見,換句話說,不能愛惜這個身體,當然也不要去糟蹋這個身體。糟蹋身體是錯誤,愛惜也是錯誤,一切隨之自然就對了,順其自然就對了,你就得大自在。造作罪業都是為了這個身體,要想養這個身體,讓身體舒服,讓身體自在、享受,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是禍根。我們舉出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殺生吃肉,大家認為吃肉才有營養,為了補這個身體,結果不知道造這個殺生業,將來有果報,這個禍根就從這裡來。

  有我決定就有慢,為什麼?總覺得我比別人高一截,別人總不如我。人家再有本事,那個地方比我強,另外還有不如我的地方,你才曉得我慢煩惱多深。儒家教人「傲不可長」,儒家孔子(孔聖人)教人傲慢不可以增長,人人都有傲慢,因為有我,但是不要讓它一直增長,要把它控制住。佛法教人一定要斷煩惱,我慢的煩惱要斷掉,為什麼?因為佛目標是要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不斷煩惱,你不能出三界。不但不能出三界,諸位要是把經教多念念就明白了,你有傲慢在,色界天不能去。你看看大小乘經論,初禪以上,慢就沒有了。所以我們還有驕慢的習氣,怎麼修行,修得再好,生天也只能在欲界天,色界天沒分。色界天沒分,就說明你修禪定沒有達到禪定的標準,你要修禪定不夠標準,不成功。由此可知,慢是禪定的大障礙。生色界,諸位要曉得,一定得禪定才能生到色界,禪定成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禪天這個是世間禪定的成就。

  我們從這裡才醒悟過來,傲慢心障礙禪定,你的心得不到清淨,你有高下之心,這個要斷,要修平等心。平等心不容易修,先修謙下心,對待一切人謙虛卑下。為什麼要這樣修法?破除我慢。佛家禮節為什麼要五體投地,要行接足禮?你看我們拜佛,手腳、頭都要到地上,這叫接佛的足,拜佛就是破除我慢。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禮對方的腳,頂佛的足,最卑下的足,用意就是破除我慢。行禮的時候,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去參訪六祖大師,見到六祖當然禮貌上要禮拜,但是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這個情形,起來就問他:「你一定心裡有什麼值得驕傲之處,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你見到我頂禮頭都沒有著地?」這樣六祖一問,果然問出來了。他說他讀過三千部《法華經》,就是《妙法蓮華經》,那分量很大,他讀過三千遍,那不容易,他覺得值得驕傲,別人沒有這種功力。所以你有傲慢之處,你一定覺得自己哪一方面的長處別人都不如你,這樣生起傲慢心。實在講還有很多,自己確實沒有長處,也有傲慢,傲慢心從哪裡來?卑慢。自己知道不如人的地方,但是在這個地方生起傲慢,卑下慢。所以慢有很多種,貢高我慢,然後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再來就是卑下慢,自己很自卑,但是他還是卑慢;另外一種叫等慢,就你有那個長處,我也有,我也不比你差,這叫等慢。所以慢要降伏,降伏我慢。

  「我愛」,愛是貪心,對於世出世間法的真相不了解,不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在這個夢幻泡影的境界當中,產生了貪愛。這四大煩惱就是根本煩惱,如果不能夠拔除,不能夠控制,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再跟諸位同修說明白,念佛求生淨土,這四種煩惱要是不能控制的話,也產生障礙,這一生不能往生。念佛條件是比其他法門標準要低,其他法門要斷煩惱,念佛伏煩惱,伏就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根沒斷,其他的法門統統要斷,才能出離六道。念佛法門你有功夫把它伏住,不要讓它起現行,不要讓它發作,這樣就可以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在這個娑婆世界先把它伏住、先控制,這樣才能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所以我們仔細觀察,念佛往生的那些人,走的時候很好的瑞相,然後你再想一想,你看他生前處事待人接物謙虛,真正做到了謙虛恭敬,他與法相應。下面的文教給我們:

  【今觀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因緣體虛,諸法相妄。】

  我們剛才舉《金剛經》的話,《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肯定能斷,我們對於斷煩惱和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有信心;真的決定可以證得,我們也能產生信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本來就有,不覺它本來沒有,這兩句話講得好。不覺,這些都是迷,都是不覺,不覺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本有,本有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決定可以證得,因為本來有。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了信心,從信心生起斷惑證真的大願。有信有願,信願落實,落實就是行,淨宗常講的信願行,信願行具足後面就能證果,果報就現前。修學必須先把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功夫就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中修,沒有離開生活。睡覺,我們功夫也沒間斷,這個功夫就是此地講的觀照,睡覺的時候觀照功夫也沒有間斷,於是功夫才能得力。下面他舉《中論》裡面一首偈:

  【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這裡的『我』是佛陀自稱。諸法都是因緣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成,不但十法界諸法是因緣生,一真法界的諸法也是因緣生。由此可知,十法界一切諸法不可得,決定不可以分別執著,一真法界的諸法也不可得,也不可以分別執著,這是事實真相,是真理。為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緣生法就沒有自性,「緣生之法」。《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真法界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道理都要懂。一般學人只知道十法界是唯識所變,不曉得一真法界也是唯識所變。如果不是唯識所變,一真法界哪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哪裡來的?還是識變的。要沒有識變,純真無妄,只有在如來果地,果地上識沒有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還是識變。不論在一真法界或十法界,我們現前環境當中,只要真正通達明瞭,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緣生法這些現象就沒有障礙。《華嚴經》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說無礙?它是個幻相,它不是真的,此地講的『因緣體虛,諸法相妄』。夢幻泡影它有什麼障礙?真正看破了,這些都是夢幻泡影,他就沒有障礙了。

  我們要問障礙什麼?障礙自性。沒有障礙,就是你自性現前,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我們凡夫有障礙,所以自性不能現前,所現前的是妄想分別執著。無有障礙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就不生,這才是真正事事無礙。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不起妄想,不生分別,不生執著,這就是事事無礙,這是功夫真正到家。我們現在修行做功夫,實在講也是這個方向,也是這個目標。我們雖然有障礙,這個障礙一年比一年輕,我們功夫就得力,一年比一年少,功夫才有進步。諸位千萬不要誤會,我讀的經一年比一年多,我拜佛拜得多,我念佛念得多,如果你的煩惱沒有減少,智慧沒有增長,經白念了,頭白磕了。效果就要看煩惱輕、智慧長,這才是真實的效果,我們現在的話講叫成績。古大德的修學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原因就在此地。

  我們看《高僧傳》和《居士傳》,古人修行往往三年五載、八年十年有開悟的,有證果的,往生預知時至的,成就了。我們今天修學也花了很多時間,也用了很多心血,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認真,我們是不明究理,我們把方向搞錯了,所以達不到目的。我們的散亂心不但沒有減少,年年月月都在增長,這就是功夫用錯了。功夫真正得力,決定是妄想少,分別執著愈來愈少,心地愈來愈清淨、愈來愈慈悲、愈來愈真實。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檢點,檢查自己的功夫是不是真的得力。如果我們分別執著沒有減少,趕快回頭,要把自己不得力的因素找出來,把這個因素消除。

  前面跟諸位同修說過,天台大師教導初學,我們一定要肯定我們不是中上根性,這樣才可以免除增上慢。我們是下根之人,下根之人從哪裡學起?從五停心、從五品位學起,真正踏實。「停」就是止息我們的妄念,停止下來,用「慈悲觀」止息我們瞋恚的妄念,「數息觀」止息我們散亂的妄念。佛教給我們這五種方法,先把心定下來,修五品位,這個昨天跟大家講得很詳細。我們可以做得到,為什麼不做?第一個隨喜,為什麼做不到?不但我們要隨喜如來一切教法,我們還要恆順眾生,決定不能在環境裡面起分別執著,必須要曉得境界是平等的。蕅益大師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為什麼無好醜?因為它都是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如露亦如電」。佛教給我們這麼看法,這個看法是佛的看法,是佛知佛見。我們在這裡面分高下、分好醜,是我們自己煩惱起現行。為什麼古來大德修行功夫得力?他的真誠心現前,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了。那是佛心,那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我們修學為什麼不能現前?第一個,我們用的是妄心,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不斷。你還不知道你用的心是妄心,多少人用妄心自己不曉得,自己被自己騙。我真誠待人,我真誠做事,真在哪裡、誠在哪裡?什麼叫真、什麼叫誠不曉得,只會說,不知道什麼是真誠,以為自己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他自己認為他已經很真誠了,他不知道他沒有真誠,不知道他就永遠不能改過,永遠不能進步。所以第一個要知道過失,知道過失就開悟了,改正過失那是真正的功夫。「誠」這個字,清朝曾國藩先生說得好,他在讀書筆記將誠這個字下了一個定義,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你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了,這時候的心就誠了。什麼是真心、什麼是誠心?沒有妄念的心是真心、是誠心。念頭才一起,心就不誠、就不真。

  如果再要不懂得,我們這幾年修學,將世尊教導我們的原理原則做了一副對聯,我們淨宗同修大家都看過,我們淨老和尚寫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也應該有三十年了,上聯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下聯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十句每一句都具足其餘九句。你說真誠,什麼叫真誠?清淨是真誠,你心不清淨那就不真誠;平等是真誠,你的心不平等也不真誠;看破是真誠,放下是真誠,你沒有做到,真誠就沒有。你說你慈悲,你有真誠才是慈悲,清淨才是慈悲,平等才是慈悲,統統沒有,哪來的慈悲?每一句都具足其他九句,《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於是我們才不至於產生誤會,誤會裡頭就生我慢,自己以為自己的功夫很好了,增上慢就現前,就不肯腳踏實地,就不肯老實修行。

  我們在講席當中,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曉得災難很多,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你看去年到今年,新冠狀病毒的瘟疫,比起二OO三年(十八年前)的非典厲害太多倍了。所以現在的確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是眾生共業所感,也是自己三業造作感召來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地球人類造不善業,就感召天災人禍,愈來愈嚴重;修善業,就感召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所以都是人製造出來的,不能把這些災難責任推卸給別人,推給老天,怨天尤人,我們自己要負責任。他們不好,造作惡業,我好嗎?我沒有造惡業嗎?我們都會看別人造惡業,但是沒有回頭看看自己,自己有沒有造惡業,實際上我們自己天天在造惡業。所以遇到這些災難,每一個人都要把責任推給別人,都不能夠回頭反省自己,去懺悔改過,這就沒救了。如果從這個地方回頭,把責任自己承擔,自己檢點,自己懺悔,自己改過自新,這個劫難就有救。這劫難怎麼造成的?我造惡業,我還有惡業,我要來承擔,我要來反省,我要來懺悔改過。我們學習經教就是在反省,以經教來對照自己心行,依照經教的標準,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這樣從自己做起,才能夠感化別人。《太上感應篇》也講,「正己化人」,正己才能夠教別人。所以佛教給我們回頭,不是說拿了這個經教去教別人回頭,是教自己回頭。這是佛法教學跟世間法教學不相同的地方,佛法沒有教別人,教我自己。

  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佛的學生只有我一人,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有講了無數次,善財就自己一個人是學生,自己之外都是諸佛菩薩示現,都是自己的善知識、好老師。這些示現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有示現善行、有示現惡行,善惡都有。示現善行,我要向他學習;示現惡行,我要拿他來做一面鏡子,檢點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惡行,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善財童子一生能圓成佛道,道理就在此地。善財童子修的是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諸位在《華嚴經》看到,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離開老師,他在老師那裡成就根本智,出去參學成就後得智。參學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四十華嚴》稱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教他「般舟三昧」,在《華嚴經》叫「佛立三昧」,立就是站立,沒有坐下來,就是繞佛,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第一位,五十三參第一參,往下五十二參,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看看這是什麼味道?學法門大家都知道,先入為主。德雲比丘第一個教他,先入為主,怕你不相信,到最後第五十三參末後普賢菩薩導歸極樂,一頭一尾,你才曉得徹始徹終都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華嚴經》上顯示的。他的看破放下,就在五十三參具體表演給我們看,教導我們怎樣看破放下。所以《華嚴經》好,不但有理論、有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佛陀教學,慈悲方便到了極處,我們不能認真努力去體會、去學習,過失在自己,佛對得起我們,我們對不起佛。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四明云」,我們就留在下一次再繼續跟大家來學習。今天講的這個地方,有一些重點我們要常常提起,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都有,天災人禍,還有一些好的方面的事情都有,但是這一切好壞都像作夢一樣。好的事情好像作好夢,壞的事情像作惡夢,但是無論好夢、惡夢,一覺醒過來都沒有,痕跡找不到。所以佛教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在人事物環境當中要觀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就是《金剛經》講的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功夫,一下失去覺照,我們心又馬上被境界迷了,又把它當真的,我們的修行又中斷了。另外就是「五停心觀」,這是很實際的修學,這個我們要常常記住。一個五停心觀,一個《金剛經》這首偈,這就是我們現前要下功夫的地方,希望能夠跟諸位同修大家一起共同勉勵。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