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佛絕不捨棄一個眾生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21/01/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25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綸貫第十三面,末後這一段,「第四論不思議方便用者」。這段文字表面上的意思已經跟諸位說過,在上一堂課跟大家學習過了,我們要討論、研究,我們讀了之後要怎麼樣來學習,這才是重要。這一部經的作用要是論到極致,那是真正能幫助我們證得圓教究竟的佛果。既然有這麼大的用處,都能幫助我們成佛,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了,其他的可以說都是雞毛蒜皮,都是小事了。這一個最大的目標都能達到了,最圓滿、最究竟的目標「成佛」都能達到,都能幫助我們圓成佛道,那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大的?所以跟成佛這一樁事情來比較,其他都不是大事,都小事。何況我們世間裡面的這些願求,自己的希望、願望,求這些人天福報,這個在佛法來講那是雞毛蒜皮,不是最大的事;最大的能成就,這小的當然更容易了。我們今天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的福祉,在本經來講,那是輕而易舉,沒有做不到的。因此古德常說,這部經在末法時期是度眾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這個話說得絕不過分,特別在我們末法,特別在我們現代。

  過去明朝,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也講過,他也在《地藏經》前面做一個序文。以前我們華藏淨宗學會印過《地藏經》,也有把蓮池大師的序文放在前面。蓮池大師講,如果在豐年盛世,這些五穀雜糧顯得不是很重要,大家都很豐盛,吃山珍海味。如果在鬧饑荒的這種災難,天災人禍很多,鬧饑荒沒得吃,沒得吃的時候什麼最重要?五穀雜糧。我們現在人講麵包、饅頭,這個平常我們都不是很珍貴的食物,但是饑荒你沒有吃這個就要命了,你會餓死,雖然粗糙,但是救命。蓮池大師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從這個比喻去體會到末法時期就像鬧饑荒的年頭,沒得吃,《地藏經》就好像麵包饅頭、五穀雜糧粗糙的食物,《華嚴》、《法華》這些大經大論好像山珍海味,但是沒得吃的時候,需要這些五穀雜糧先填飽肚子,你才能夠去享受那些金銀珠寶、豪華的房子。不然你抱一個金剛鑽,活活餓死,那有什麼意義?這個就給我們說明,在饑年(饑荒的年頭)先填飽肚子,你才能去享受其他的,其他的古董、珍寶、豪華的住宅等等,這一切你才享受得到。不然抱一個金剛鑽,活活餓死。所以用這個比喻,比喻《地藏經》在末法時期就像給你充飢的糧食,你有《地藏經》的基礎,再去學《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大論,才能得受用。不然學了那個,沒有這個基礎,你不得其門而入,就像饑荒的年頭抱一個金剛鑽,金剛鑽很值錢,但是沒得吃,活活餓死。所以蓮池大師用這個比喻,比喻得相當好。可見得我們淨宗對《地藏經》不能疏忽。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淨宗學會,依照我們淨老的開示專持一部《無量壽經》,這個很好。那《無量壽經》有沒有包含《地藏經》的經義?當然有。如果根器比較利的人,他讀了,實在講,《無量壽經》什麼經它都包括。不要說一部《無量壽經》,就一部《彌陀經》三藏十二部也都包括;不要說一部《彌陀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法也都包括在這一句佛號裡面,這是一點都沒錯。但是我們如果不是真正的老實人,不是上根利智,那你必須以經解經,作為我們深入《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這個就需要了。因此,有的人說他一部經就可以了,沒有錯,不但一部《無量壽經》成佛有餘,一部《彌陀經》也成佛有餘;不但一部《彌陀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佛都有餘。你看我們老和尚講的,自古以來,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他能老實念佛,他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了。近代的,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不認識字,念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最近的,我們淨老和尚讚歎的海賢老和尚也是不認識字,剃度了,他師父也沒有教他什麼,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明白了你不要說,就交代他這一句話,他就老實念了九十二年,你看自在往生。

  所以真正上根利智、老實念佛的人,其實他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了,連一部經都不需要,但是我們畢竟中下根性的人占大多數,不老實的人比較多。不老實,你不聽經聞法,你就不能理解,無法改過修行。所以一部經當然夠,但是有的人他讀了《無量壽經》,還是不明瞭《無量壽經》的經義,所以必須要補充說明。所以我們過去淨老和尚在美國講《地藏經》大意,有同修就提出疑問,師父你不是叫人家一部經念到底,怎麼現在又在講《地藏經》?我們老和尚回答:我還是講淨宗的經。他說明明是《地藏經》。我們老和尚說,我是講《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福第一福。淨業三福第一福,包括第二福、第三福,這個三福詳細的說明就是一部《地藏經》;一部《地藏經》就是淨業三福詳細的解釋,後來同修大家聽了才明白,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蓮池大師特別講這個。

  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他更深入的弘揚地藏法門,他在九華山住很長的時間,住了很多年。所以蕅益祖師說他要做地藏菩薩的孤臣,就是說如果統統都沒有人學地藏菩薩,他一個人他也要學,願做地藏孤臣。而且蕅益祖師(淨宗九祖)他還有註解地藏三經之一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他有這個註解,他修占察懺。到了民國初年,我們中國佛教律宗祖師弘一大師,他有一篇演講的文字稿,就是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普遍勸導我們修淨宗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附帶的持誦《地藏經》,他也引用祖師大德,還有經典上的來勸導,講的也是非常的有道理。因此我們台北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每一天固定誦《無量壽經》。如果遇到十齋日,上午誦《彌陀經》、念佛,下午誦一部《地藏經》,平常都是誦《無量壽經》。《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部,一個講的詳細,一個講的簡單。所以我們也是根據我們淨老和尚的開示,歷代祖師的提倡,我們台北華藏淨宗學會共修,就依照這個來共修。

  所以古大德常說,這一部經在末法時期是度眾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我們現在是末法,而且末法到了很濁惡的時代,所以這個話說得絕對不過分。我們細心想想,世尊在地藏會上,將他滅度之後教化眾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佛不住世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過了之後,這個地球就沒有佛法了,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降到人間來示現成佛,到那個時候,我們這個地球上才會再有佛法。也就是說,世尊法運一萬二千年過了之後,到彌勒菩薩下來示現成佛,這個當中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眾生就很苦,怎麼辦?佛交代地藏菩薩,將他滅度之後教化眾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這段時間地藏菩薩負責教化,這段時間代替佛教化眾生。所以佛不住世,特別是末法這一萬年,教化眾生責任落在地藏菩薩的雙肩。不但佛的法運過了,一直要等到彌勒菩薩,就是現在進入末法,法還沒有滅盡,這也都是要地藏菩薩來教化。地藏法門對於末法是何等的重要,我們從經文裡面看就可想而知,所以我們淨宗同修絕對不要疏忽掉《地藏經》。

  「第四論不思議方便用」,這個作用我們努力來學習,應該怎麼做法這個非常重要。依照經典、佛的開示來修學、來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這個是非常重要。《地藏經》的確能夠幫助我們處理所有一切的疑難雜症,如理如法修學,必定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成佛都能達到。好,我們下面再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四頁,倒數第二行,這是五重玄義最後一段:「判教」,我們先將文念一段:

  【第五判無上醍醐為教相者。凡言教者,是通途之言。但有指撝分判辯說,皆名為教。四教義云,通言教者,以詮理化物為義。說能詮理,化轉物心,故言教也。】

  這一段先說明什麼叫做教,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教是教學,就是辨別這部經、這門課程,現在講功課、課程,應該是在什麼時候學習;就是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應該安排在哪個階段來學習,就像我們學校主管教務的人來排訂課程,把它排在哪一個學系,排在哪一年的學程。而世尊當年講經說法,確實沒有這個意思,佛沒有去安排這些功課,哪一年講什麼經先排好,然後再講,佛沒有事先安排。這個判教怎麼來?判教是後來祖師大德們為了便利教學而做的,這是後來祖師大德他們編排的,佛當年他自己沒有編排。但是佛法是圓融的,古大德雖然這樣的編排,安排這部經應該屬於哪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不同,但是佛法它是圓融的,佛法奧妙之處就在此地,跟世間法不一樣,所以決定不能夠執著古德這種說法。判教,古大德說法有好處,就方便我們來學習,但是如果執著了,那作用就恰恰相反,不但不得其利,反而受其害。此地跟我們說明凡是說教,教是個普通的名稱,教就是教學,它的意思有指撝、有分判、有辯說,都是教。這個指撝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指導,分判、辨別諸位都很容易懂得,這都是叫做教。你指導別人就是教人,你給別人分析判斷也是教人,你跟人辯論解說還是教人,都是屬於教,教導。

  在天台四教義裡面說:『通言教者,以詮理化物為義』,這個意思說得非常好。『說能詮理』,世尊當年在世完全用言說,沒有文字記載,文字是後來做的工作。佛當年沒有先準備個講稿,沒有,應機說法,什麼樣的因緣、什麼樣環境佛說什麼話,就什麼對象。「說能詮理」,世尊當年在世完全用言說,後來才整理文字的。佛滅度之後,這是弟子們感到佛的教誨,因為用音聲講,以前也沒有錄音,也沒有錄影,那講完也就沒有了。在現場聽到的,有聽到佛講經,沒有在現場的人,後世的人他沒有在現場,他就聽不到了。當時佛的弟子感恩佛的教誨,佛的教誨確實有利益於一切眾生。以前沒有錄音、錄影,如果憑口傳,你再重複的講一遍,可能剛開始還不會有什麼誤差,但是時間傳久了必定會有錯誤,特別是語言每個時代不同,傳久了必定有錯誤。錯誤可能就以訛傳訛,跟當時佛講的出入就很大,這是在所不免的,必定是這樣。古今中外都有這種現象,就很難令後世人生起信心,傳這麼久了,到底正確不正確、對不對?這些話是不是佛當年就是這麼說的?這個說法有沒有出入?當然這些疑問不免就產生了。所以以文字記錄就變成很有必要,弟子們才做結集的工作。結集也是整理,把佛種種教誨用文字記錄下來,傳之於後世。結集的故事,諸位也聽得很多,在此地不必耽誤時間。「文以載道」,這是中國古人所崇尚,言語文字所說的道理,現在人講的真理,理就是現在人說的真理,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相,所以說能詮理。說法就是詮釋、解釋真理。

  說教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化轉物心』,這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我們學佛,發心出家,做佛的弟子,我們的使命就是續佛慧命,傳佛的教化,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我們唯一的使命,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做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別的事情不是我們所做的。慈善救濟的事情很多,社會慈善事業是不是我們出家人做的?不是的。出家人要做大慈善事業,出家人要做根本慈濟的事業,那什麼是根本的慈濟事業?就是救度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是大慈濟。世間的慈濟由在家居士、護法去做,你看佛在《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第十品你看佛講這個做社會慈善救濟的工作交給誰?他不是交給比丘、比丘尼,不是交給出家人,他是勸國王、大臣,當國王、當總統的、當大官的,大富長者,也就是我們現在講在家護法居士去做這個。出家人的工作性質跟在家護法不同,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

  出家人你這個身分,現的這個出家相,自己的任務是什麼?責任是什麼?就是自己修行,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自己修行,講經說法,把佛法弘傳出去,所以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要密切合作。在家居士以做護法為主,做弘法為輔。在家居士也可以弘法,但是護法是主要的,弘法附帶的;出家人以弘法為主,護持是附帶的。這些賓主都要分清楚。世間所做的慈善事業是小事業,對人的慈悲救濟是布施小恩惠,不是大的,所以是小事業。人家沒得吃拿點食物去救濟他,沒得穿送個衣服給他,沒得住蓋個房子給他住,這是小事,小的慈濟。出家人做的慈濟是濟大事,什麼是大事?「轉化物心」,就是你要教學,化是變化,轉是轉變,這裡沒有說人心,說物心,說人心在九法界只有人道這一個法界,那就不包括其它八個法界了,說物心那就九法界一切眾生全包括了。物能包括人,人不能包括物,所以這個意思廣,也就是今天講的一切有情眾生,「物」字包括了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幫助他做一個大轉變,要幫助眾生將迷惑顛倒轉化為覺悟、正知正見,這個教學才有成績可言。轉迷為悟,化邪為正,轉染為淨,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總綱領。

  我們要幫助別人做轉變,首先自己要先得做轉變,我們教別人,別人他就有信心了。如果自己都沒有轉變過來,我們教別人,別人就沒有信心,你教我轉變,那你自己怎麼不轉變。這個言詞就不肯定,模稜兩可。我們舉個例子,像我們修淨宗,都是勸人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果勸的人他自己不願意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那你說勸別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別人會相信嗎?所以勸別人自己要先做到,勸了人家才會有信心。為什麼自己沒有轉變,言詞就不肯定,模稜兩可,為什麼?自己信心不足,自己信心都不及格了,信心不具足。像淨土法門,信、願、行,一般的法門要信、解、行、證。第一個就是信,信心不具足,自己信心不具足怎麼教別人信心具足?這個就很難了。必須自己要做個轉變,自度而後才能度他,度就是轉變,就是此地的「化轉」兩個字。佛給我們說的真理,其總原則、總綱領,青蓮法師在綸貫第一句就說「一念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給我們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自己的心;誰的識?自己的識。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沒有別人。你如果能夠承認,能夠肯定,你就作佛了,佛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佛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凡夫不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承認。不承認就是凡夫知見,凡夫的認知、凡夫的見解,他不承認,這種知見就錯了,邪知邪見;若承認了,是佛知佛見,跟佛的知見就一樣,正知正見。

  但是要凡夫承認,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為什麼?凡夫迷得太久了,無量劫一直迷到今天,你今天把它拆穿,說出事實真相,他不相信。他能夠相信,也是我們在講席當中講的那兩種人:一種人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就是宿世他種的善根很深了,你跟他講他相信、他承認;另外一種人,是對經教薰習時間長,所謂是深入經藏,深解義趣,這種人你跟他講他相信,他明理。一個是過去世種的深厚善根,一個是這一生他透過學習經教,深入經藏,明白這個道理,這兩種人跟他講,他相信,他能承認。不是這兩種人,就難了!雖然是難,佛絕不捨棄一個眾生,可以教導的眾生佛不捨棄,不可教導的眾生佛也沒有捨棄。你要問他為什麼?佛知道不肯接受教導的眾生、背叛的眾生,這些眾生從哪裡來的?還是自己心現識變的,自己的心現出來的,自己的識在那邊變的,外面沒有境界,還是跟自己是一體,不是自己心性之外。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所以才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佛菩薩都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是真愛、大愛,迷的人沒有,覺悟的人才有。迷的人總是圍繞著情(感情),情是迷,諸位要曉得,人迷情,就是感情用事。人要是覺悟了,他就理智,智是真的,真的是永恆不變。情會變,感情會變,理智它不會變,因為情是迷,智是覺悟。情是迷惑,所以情是千變萬化的,根據他的情緒千變萬化,絕對不穩定,而智是穩定的,永遠不會變的,智慧是永遠不變。凡夫跟佛菩薩差別也可以從這裡說,佛菩薩理智,凡夫感情,感情用事,佛菩薩是理智在用事。要怎麼樣能夠轉情識為智慧?在法相宗標榜為「轉識成智」,把那個情識轉為智慧,識就是情,就是轉情識為智慧,都是做轉變。下面就說得更明白:

  【化轉有三義。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解。三轉凡成聖。】

  這個我們一定要懂,一定要非常認真的去學習。『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解。』「解」就是悟。『三轉凡成聖』,這是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才是結果,才有成就。前面兩個階段是因地,第三個階段就是結果,修因證果。諸位仔細看,第一句是戒學,第二句是定、慧,第三句才是證果。「轉惡為善」,善的標準是戒,戒的根本是五戒十善,必須要遵守並且做到。做不到,要生慚愧心,要懺悔業障,所以一定要做到。你第一個做不到,第二個就沒分,這三條就像三層樓一樣,轉惡為善是第一層(第一層樓),轉迷開悟是第二層,你沒有第一層的轉惡為善,你就不可能轉迷為悟。轉迷為悟是第二層,轉惡為善是第一層,必須先有第一層才有第二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好像蓋樓房,你一樓沒有蓋好,怎麼蓋第二樓?《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將五戒十善義理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家師淨老和尚把它選作晚課,目的就在此地。

  古時候人心淳厚,風俗善良,外面的誘惑少,外面環境誘惑少,人生活在安定之中,修行證果在環境上講比我們現代殊勝。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對於修學來說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緣誘惑力量太大太大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引誘我們起心動念,生貪瞋痴慢,特別現在的電腦、手機,這些節目大多數都是誘惑我們起心動念、增長煩惱的。所以這個誘惑力量太大了,無人能夠抵擋。說實在話,如果沒有過去世深厚善根,你說在這個環境不受影響,那不可能。

  誘惑是什麼?魔。這個魔我們常常聽到。在《八大人覺經》佛給我們講魔有四大類,四類的魔事。第一類是五陰魔。諸位想想,五陰魔的真正意思在哪裡?五陰怎麼會變成魔?五陰是講這個身,我們這個身體、身心,肉身這個物質是色,有情眾生是心色和合而現的相,現這個身體。心法就是我們精神,這個身體是物質,物質就是色,我們精神跟物質合起來,佛法叫心色和合而現的有情眾生,心法是受、想、行、識。我們常常念《心經》:「色受想行識」,這個就是五陰,五陰就是講我們這個色身,心色和合的這個東西,身體是物質、精神合起來。它怎麼是魔?諸佛菩薩也要示現色身才能度化眾生,現一個色身的形相才能度眾生,諸佛菩薩是不是他也變成魔?諸佛菩薩他不執著這個色身,所以有這個色身,他用這個色身,不執著這個色身,所以佛菩薩不是魔;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色身是我,那就變成魔,就是魔了。所以說五陰魔就是自私自利,念念都為這個色身著想,為我這個身,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都起來了,這個五陰就變成魔。如果曉得,像《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成佛,都是空的,你用它,不執著它,這就不是魔,就轉魔成佛,這是轉變,色心和合這個東西,我們這個身體就變成佛,把它轉過來了。然後我們才真正明瞭,說魔是它,說佛還是它,同一個。佛跟魔的區別在哪裡?在一念之間,一念轉變了,魔就是佛,就轉成佛了。所以,魔也很可愛,魔也並不是不好,一念覺悟過來了,那魔就是佛,他就成佛了。我們要幫助魔成佛,要幫助自己這個魔成佛,如果自己這個魔不成佛,就會受到外面這個魔來干擾,魔跟魔志同道合,你就受他影響,就受他的干擾。第一個要搞清楚。

  第二類是煩惱魔。煩惱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世間人對於七情五欲都生貪愛,貪愛不到的時候又生瞋恨,看到別人得到又生嫉妒,你說麻煩不麻煩?這個就叫魔,折磨。一天到晚生煩惱,不自在。第三類是死魔。死魔是什麼?我們修學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一生修的功夫,說老實話就白費了,這是折磨,這是大障礙。我們生生世世都學佛,為什麼不成就?就是有死魔,常常中斷,所以修到今天還不能成就。所以聰明人要覺悟,人決定會死,哪有不死的人?有生必有滅。我們知道我們的壽命有多長?不知道;你就要把握著每一分的光陰,要去幹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如果這樣你就是覺悟了。這件事情刻不容緩,我們的光景不多,不是無限長的,死魔隨時會到來,怎麼能夠懈怠?怎麼能夠放逸?不要以為時間還很長。我們再看看今天,天災人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特別今年的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到現在還沒結束,可能還要延續到明年下半年。另外水災、火災、風災、地震、蝗蟲過境、戰爭,隨時可能會爆發,怕的是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下去,一定是核戰(核武戰爭),核武戰爭就世界毀滅了,同歸於盡,不是好事情。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要有高度的警覺,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時光,那你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了。如果你認為來日方長,今天沒做還有明天,今年沒做還有明年,就迷了,你就錯了。所以要勇猛精進,尤其處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更要提高警覺。

  第四類是天魔。天魔所指的就是外面的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那不是我們自分上的,是外面的。前面的五陰、煩惱、死(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都是我們自身的,我們自己本身所具足的。我們說別人是魔,自己是魔都不曉得,所以要轉變,先要把自己轉變過來,然後才有能力去轉變別人。從哪裡轉起?轉惡為善。善、惡,佛給我們定的標準有十條,好記。殺生是惡,是大惡;不殺生是善,是大善。不但不殺生,還要想到決定不惱害眾生,那是善中之善。就是說絕不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對不起眾生,我就造惡業,因此哪還能夠害他,還能夠殺他嗎?這是我們要做個轉變的。往往我們有心無心、有意無意,造成許多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是惡。我們為什麼作惡?沒有別的,就是自私。自私有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得到利益,他心不平。譬如嫉妒障礙,嫉妒人家,我們破壞人家好事,障礙別人好事,自己有沒有得到好處?沒有得到。沒有得到,為什麼要幹?嫉妒心在作祟,這有什麼法子!嫉妒是煩惱,貪瞋嫉妒,不曉得這種做法,真正是損人不利己,人家受的害小,自己受的害大。

  尤其是三寶。我們在幾十年當中親身所體驗,想要弘法,想幫助別人,遭遇到的阻力不曉得有多少。這個從哪裡來?來自我們同道,這是古人講的同行相忌。一樣是出家人,你有道場,我有道場,互相障礙、嫉妒,信徒跑到那裡,我就不高興;他信徒跑到我這裡來,他也不高興。這個就來自於同道,來自於佛門各個道場。我們想弘揚正法,他們不喜歡,口裡面說的跟他所作所為完全是違背的,想種種方法來障礙、來阻撓。但是遇到這樣的因緣,我們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當然做的效果因為有障礙就大打折扣。但是只要認真努力,用真誠心護持正法,續佛慧命,利益眾生。我們用真誠心去感動這些魔,希望這些妖魔鬼怪也能回頭來做真正的護法,護持正法,只要我們以真誠心對待他,無私無欲的心來辦事,久而久之,妖魔鬼怪也會回頭。為什麼?他有佛性,他也有善根,他只是現前業障習氣太重,障礙了他的善根,我們也決定不能去責怪他。所以不要跟他計較,這是我們要真幹。

  第二層就更進一步,第一個是持戒,持戒是轉惡為善,更進一步是破迷開悟。我們捨棄第一個,從第二個做起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我不斷惡修善,我先來破迷開悟,這樣可以不可以?不行。為什麼不行?你惡的習氣、惡的念頭、惡的行為,如果不能改過來,那就是你的迷根,迷得很深,這個迷根沒有拔除,怎麼會開悟?不可能。所以佛在經上說,有一念分別執著,你就決定不能開悟。你什麼時候開悟?把你的分別執著放掉,你就開悟。再不執著五陰是自身,什麼是自身?盡虛空遍法界是自身,自己的身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身,你就開悟了,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做個比喻,我們這一個色身,在我們整個生命當中,生命是一體的,就像身體裡面一個細胞;虛空法界是我們整個身體,我們今天迷了,這個細胞它獨立,身體裡面的細胞它獨立,它不承認是整個身體的一部分,那就叫迷。什麼時候覺悟?整個身體才是自己,一真法界、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那是什麼?一念自性。除了自己一念自性,哪裡會有這些?都是自己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念自性所現的,一念自性所變的,那還是隔一層,但已經說得很接近,還不夠透徹。真的是什麼?就是一念自性,性跟相是不二。古人用金來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一念自性,法界眾生比喻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怎麼能夠分家?手環、戒指都是金做的,你說不要那個去找金,金也沒有。所以以金作器,器器都是金。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一念自性,一念自性變現的。

  一念自性在哪裡?宗門開悟之後講了一句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隨拈一物,無有不是。你看禪宗的公案,問你:一念自性是什麼?乾屎橛也是一念自性。明白的人、契入的人懂得,你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他給你做證明,沒錯。這個見解,叫入佛知見,叫佛知佛見。入佛知見的人就作佛了,這才能夠『轉迷成解』。「轉迷成解」的基礎是轉惡為善。說老實話,能做到轉惡為善,這個人決定不墮三惡道。能夠轉迷成解的人,他就有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機會,就看他的本願;他要有願,決定超越。超越之後,就能『轉凡成聖』。這是教育,這是教學。我們要記住,諸佛菩薩幹的這個事情,我們今天跟諸佛菩薩走,學習諸佛菩薩,也幹這個事情。所以這三種轉化,先轉自己,再轉別人。《感應篇》也講正己才能化人,這個意思要明白。

  下面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這一堂課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