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解是行本,行能成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20/12/3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22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綸貫第十二頁第二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二行這一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這一堂課接著學習下面,請看經文:

  【妙玄釋曰,諸惡即七支過罪。】

  我們從這裡看起。這個文可能我們老和尚他有節錄,所以就跟這個原文比較少一點,我將這個原文念到這裡。下面我們接著看我們老和尚他節錄出來的:

  【涅槃明五行,一聖行,謂戒定慧,為自行因。】

  我們淨老和尚他講《綸貫》是用節錄的,就是上面他就省略了,從這裡開始,『涅槃明五行,一聖行,謂戒定慧,為自行因』,從這裡看起,這個第一是根本。就是我們上面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段,就接到這段,接到「涅槃明五行,一聖行,謂戒定慧,為自行因」,這是第一個根本,決定不能離開,離開戒定慧就是凡夫,就不是聖人。所以佛法的修學總原則就是戒定慧,我們不要論凡聖,論凡聖大家不太容易了解,我們講覺迷諸位好懂。離開戒定慧就迷了,不離戒定慧,這個人覺悟了,覺才叫聖,聖是明白的意思,我們一般講明白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時、一切處決定與戒定慧相應。定裡面清淨心、平等心,我們今天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定慧;慈悲是戒學。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流露出來,就是大慈大悲;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這叫大慈大悲。這是自行因,也就是超凡入聖的修因,轉凡成聖之因,我們這個大轉變,從這裡轉變。這五種行這一條是根本,後面這四種是示現。請看下文:

  【二梵行,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

  「梵」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心。『梵行』就是清淨行,清淨的心行,清淨的心理跟行為稱為梵行。什麼是梵行?『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具足慈悲喜捨。捨是放下,徹底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歡喜心,法喜充滿,你真正能夠喜愛一切眾生。這種喜愛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在三善道行善修善,你喜歡他,他作惡墮落在地獄、餓鬼,你還是喜歡他,並沒有絲毫的分別心。為什麼?同一個法性。十法界眾生同一個法性,法性是清淨無染,法性是圓滿具足的,所以生佛平等,法喜從這裡所生的。一個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把這些道理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這個人我們就稱他為菩薩,他的念頭轉變過來,他的行為也轉變過來。這個行為就是身口意三業,意是念頭,意轉過來,身口就轉過來了。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看到一切眾生在受苦難,他有憐憫心,念念希望幫助他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幫助?用教學;諸位要曉得,只有教學是最好的手段。一切諸佛在教化眾生,這是一個教育的工作,佛菩薩是一切世間義務教學的工作者,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眾生對佛菩薩的恭敬,是出於感恩的心,佛菩薩絕對沒有一念,希望眾生對他恭敬供養,沒有這個念頭,如果還有這個念頭,那他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他也還在痴迷當中。幫助人希望別人來回報,來對他恭敬供養,那並沒有覺悟;一個覺悟的人他心裡不會有這種念頭,他永遠保持在無念的狀態下,所有的念頭都沒有,無念就是正念,無念才是正覺。如果有念就迷了,就痴迷。第二個叫梵行,就是二梵行。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起,佛法常說:「佛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把這兩句話的深義說出來了,它甚深的含義、義理也說出來了。慈悲是無條件的、無邊際深廣的愛心,我們常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愛心是包括了虛空法界,這是真正的大愛,我們要好好的培養,要有這個心量。現在說超越一切族群、超越一切宗教,包括無量無邊的族群,現在所謂各種不同的多元文化,它是一個整體。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不是誇大,這兩句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一點也不誇大,一切眾生的心性也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叫事實真相,《般若經》講的「諸法實相」,實相是本來它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現在迷了,自己把它畫個小圈圈。

  【三天行】

  這個是第三,『天行』。「天行」,天是講天理,自然的法則,天然之理,我們今天一般人常講的合情、合理、合法,這是世間人所讚歎的。到底什麼是天理?天理兩個字怎麼講法?天然之理,天然的法則,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一般大眾所說的「自然生態」,自然生態就是天理,不能違背自然生態。現在人自作聰明,違背了自然生態,所以把地球污染了,現在地球上所謂生態失去平衡,這樣給我們帶來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就是失去了生態的平衡。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能保持跟自然生態相應,不違背自然生態。

  中國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導一切眾生的宗旨目標,跟現在教育不相同。從前教育的宗旨三樁大事:第一是教導我們人與人的關係,都是講自然生態、自然法則,這不是聖人的理念,不是聖人他的主張要我們去遵守,如果這樣想就錯了。說實在話,聖賢人沒有自己的主張,給諸位說,沒有自己的理念,他所說的是自然法則,順乎自然,沒有一點點自己的意思。你看道家講「道法自然」,道是效法自然。佛也沒有自己的想法,佛說:「佛無有法可說」,這個《金剛經》講的,佛說我沒有說法,所以說我說法了,那是謗佛!佛說我沒有法。所以佛所說的法是什麼?就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根據諸法實相來講,不是他有什麼法講,所以「佛無有法可說」,這個是講真話。講真話大家聽不懂,講假的大家才聽得懂。真話,你看佛門裡面禪宗「一法不立」,所以佛無有法可說。無有法可說,怎麼說那麼多?那不是佛他自己的意思,他是根據事實真相來講的。孔老夫子也是一樣,孔老夫子也沒有他自己的創作。現在人都喜歡創作,把這個地球創得亂七八糟的。孔夫子一生教學是「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也沒有創意。佛沒有創作,也沒有創意,所說的是事實真相,擺在眼前的,大家所見、大家所聞,不過你所見所聞,你沒有看出來。我們看錯、聽錯了,佛看出來,佛聽出來了,為我們說出而已,這就是屬於天行。

  儒、佛都說「父慈子孝」,這是儒家、佛家,包括道家也是一樣,我們中國人講父慈子孝是天性,就是屬於天行,那它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教給我們,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跟我們講五倫十義,五倫十義是天行,是自然的法則,也就是今天講自然的生態。不是哪個人發明,不是哪個人的主張,你要認為這是孔老夫子的主張、孔老夫子的理念,那你就完全誤會孔子了,不了解孔子,你根本就不認識孔子。佛教導我們「淨業三福」,這也是我們學佛淨宗同修大家都熟悉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的本性,不是佛去規定這一條,不是的;所以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人你本來的良心,你本來良心就是這樣。我們再看下面:

  【初地已上,證第一義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這樣講恐怕聽的人他聽不懂,愈講就愈複雜,就不好懂!底下這一句四個字,我們用『由理成行,故名天行。』掌握這一句,我們從這一句裡面深深的去體會。所以五倫十義,佛法裡面講三福、三種淨業,這是自然生態,這叫合理。這是古德教學宗旨裡面第一樁事情,這是倫理的教育,我們一般講倫理的教育,教我們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係認識清楚、定位清楚,我們在什麼身分地位,我們應該盡什麼義務責任,這樣我們這個人群就和諧了。

  第二樁事情,教給我們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我們生存在這個天地之間,在儒家講天地人三才,我們頭上頂著天,腳踩著地,當中就是我們人。天地這些大自然,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大自然生長萬物來供養我們,沒有這些大自然我們也無法生存。現在世界各個地方政府,都提倡要保護自然環境,現在的名詞叫「環保」。環保這個名詞,最近這些年才聽說,從前沒聽說過。現在大家重視環保,環保的意識抬頭了。所以許多地方政府都有專門從事於環保的單位,像縣市都有環保局,專門來從事這個工作。我們要愛護我們的居住環境,這些山川樹木花草,與我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你要懂得怎樣去照顧它、愛護它,它也會給你回報。你不要認為這些植物、礦物無知,它不知道,如果這樣看就錯了,大錯特錯!中國諺語裡面有所謂「人傑地靈」,這個是我們中國人大家常聽說的,大家想想這個話的意思,人中的豪傑他生長的環境,那個地靈它才孕育出英雄豪傑。地它怎麼靈?為什麼這個地方靈能夠出英雄豪傑,那個地方就不靈,它就不能出英雄豪傑?就是為什麼別的地不靈,出英雄豪傑那一塊地它就靈?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大人物的厝宇你去看看,他的祖厝、他的房子,我們現在到大陸上,在台灣也有。在台灣你看,我們現在在台北市、新北市都還有,新北市很有名的像林家花園,霧峰也有個林家花園,宜蘭那邊也有,我們去看看他們那些古時候建造的房子,那個是祖先總是有多少代積德修善,做好事。人能積德修善就感動山川土地,我們中國人講風水好,風水寶地。好風水從哪裡來的?從人積德修善而來的。人如果造惡多端,風水就被破壞。這就說明人與大自然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如何讓自然生態能平衡與美好?要修善行;換句話說,斷惡修善,這個地方自然環境慢慢就轉變了。佛講的話沒錯,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去體會,他講得有道理。中國古代教學,從小就教小朋友愛護動物、愛護樹木花草,你看《太上感應篇》講「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這麼細微的動物、植物,都不可以故意去傷害,以愛心來對待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才美、才好。這是教育第二條,教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大自然要怎麼相處。

  第三條是講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現在很多人如果你講到鬼神他說迷信,沒有科學根據。實在講,講天地鬼神不迷信,不是迷信,現在科學界也都不斷在證實這個事。我們人類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現在這個有達到十一度時空了,的確不是只有我們人類能看得到的生物,我們看不到的、聽不到的、接觸不到的很多。不同的空間維次,科學界講的;在佛法講不同法界,界是界限,不同法界。所以講鬼神其實它是事實真相,一點都不迷信,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的人,真的才叫迷信。人道之外確實有天道,現在有很多西洋宗教相信有天,在西方國家他們都是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包括伊斯蘭教,他們的聖經、經典都有講上帝。上帝在哪?天!講天堂,相信有天道,有天神、有鬼神。我們把人以外的有情眾生分為這兩大類:天神跟鬼神,像我們辦外交一樣,我們跟他的關係要搞好,我們尊敬他們,他們愛護我們,我們彼此的關係就和睦。這個關係如果搞不好,麻煩很大,可能你有想不到的一些災禍。所以古代帝王每年要祭祀山川鬼神,決定不要認為那是迷信,錯了!一點都不迷信。鬼神跟我們同住在這個地區,所謂是人鬼雜居,我們共同生活在這一個地區,同在這一塊土地上。由於我們生活的空間維次跟他不相同,在佛法講法界不一樣,他是鬼道的法界,我們是人道法界,六道,這當中有個界限。科學講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現在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他們可能生活在五度空間、六度空間,所以我們見不到他,他們見不到我們。我們見不到鬼神,鬼神見不到我們,我們讀《感應篇》,都有鬼神,有司過之神在記錄人的行為,他看不到怎麼記錄?鬼神他是根據人的起心動念他就知道了,如果你不動念頭,他見不到你,你動了念頭他就見得到你了。

  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講有一個道士,這個道士他很有慈悲心,也有定功,住在一個河邊,搭個茅蓬。有一天晚上他打坐,聽到兩個水鬼在講,另外一個水鬼說他在這邊顧了很長時間了,明天有一個人要過這個河,他找到替身了,他可以離開這裡了,就給另外一個鬼講。這個被道士聽到了,第二天中午果然有一個人要過河,這個道士勸他不要過,說等一下會有山洪爆發,搞不好你河還沒有過去就被洪水沖走了,那個人就聽他的話就沒有過。結果,果然沒多久山洪爆發,他就沒有被淹死。沒有被淹死,要找替身那個水鬼他就沒得人替他了。那天晚上道士打坐,那兩個鬼又在他旁邊講話,那個鬼說我今天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替身,被這個道士給我破壞了。另外一個鬼說,你怎麼不去懲罰他?那個鬼說去給他教訓教訓。他說找不到!其實道士就坐在他旁邊,他們講話他聽到,但是為什麼他們找不到?他入定了,他見不到。這個跟我們佛門金碧峰禪師一樣,他壽命到了,閻王派兩個小鬼抓他,他入定,坐在那裡,那兩個小鬼怎麼找都找不到,找了三次,閻王說再去找。後來這個小鬼去打聽,被他打聽到這個禪師他什麼都放下了,只有他那個缽還沒放下,你只要有人去玩他的缽,他就出定了。結果這個小鬼就好,就拿個東西敲他的缽,金碧峰禪師聽到有人敲缽的聲音,他出定了,誰在玩我的缽?小鬼看到了,逮到了,跟我們到閻羅王那邊去。他說你怎麼能找得到我?我們知道你這個缽放不下,所以敲缽你就出定了,出定我們就看到你的身體,找到你,現在跟我們走吧!到閻羅王那邊去!金碧峰禪師說,你那缽再拿給我看一下。那個小鬼就把缽給他,他就把那個缽摔破了,地上踩一踩,一坐又入定。他說現在你再找我就找不到了,你帶著鏈子來,鏈子鎖虛空,你找不到我了,又入定去了。所以鬼神,就是你起心動念他就找得到你,你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找不到你。所以諸位要曉得,時空維次,我們時空突破的時候也能見到。什麼時候時空突破?沒有妄念的時候,你就見到了,我們也能見到這些鬼神。

  諸位要曉得,時空的維次怎麼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偶爾之間,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暫停,突然就看到鬼神,就這麼回事;你的念頭一起來又複雜了,又產生障礙了,這境界馬上就見不到了。諸位在大陸上,如果遇到很多那種特異功能的(現在大陸說特異功能,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他們會告訴你,他能見到鬼神,能夠跟鬼神溝通。你再問他,他心清淨;如果他心一亂,心亂他就見不到。所以這個能力有時候有,有時候他沒有,心裡一亂就失掉了。所以現在我去問那些通靈的,有的講得很準,我知道這個原則,看他以前講的怎麼比較準,現在講的不準,後來看看他現在心比較亂,講的就不準,以前心比較清淨。我們在《地藏經》裡面看到,光目女碰到阿羅漢,要替她調查她過世的母親,要去調查她現在墮到哪一道,生在哪一道?阿羅漢他要入定,他入定才見得到。為什麼要入定?他一入定就突破這個境界,突破這個時空維次,就這個道理。定裡面障礙沒有了,也就是突破時空的維次,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他能突破,所以他能夠見到餓鬼道、地獄道、天道,隨著他定力的淺深,他突破的層次多少。定力如果深,他能見度就廣;定力比較淺,能見度範圍比較小,這個深廣度就比較小。所以看他定力淺深,突破的層次多少,定功淺的人突破一、二個界限,深的人突破更多的界限,就這個道理。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知道,那就是他所有維次時空他全部突破了。這個全部突破叫做一真法界,他沒障礙了,他的心清淨到極處,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人與天地鬼神關係我們要處好,要相處得好,大家就能夠得到和平安樂,我們尊敬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也愛護我們眾生,我們共存共榮,和睦相處。這是中國古老教育的宗旨重點,非常可惜!現在人他不講求了。所以現在傳統文化,兒童教育的經典,《聖學根之根》這些經典,不是兒童念的。以前是兒童念,現在大人都要念。以前的大人他在兒童的時候念過,我們現在的大人兒童時代沒有念過這些,所以現在大人跟兒童要一起念、一起學。所以我們學了,老人學了教年輕人,年輕人學了他能教兒童,傳統文化慢慢要提升、要恢復。佛法想要普及,要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天行,順乎自然生態,順乎這個道理。我們再看下面:

  【四嬰兒行,謂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

  這兩種是菩薩善巧方便的示現。『嬰兒』,遊戲人間,能夠逗人取樂,不拘形式,善巧方便。底下註解說,『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這是大乘經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楞嚴經》也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沒有一定的形式,這叫「嬰兒行」。我們一般講是大開方便之門,嬰兒行叫順行。

  【五病行,謂示同九界三障身相。】

  『病行』是什麼?逆行。「病行」就是我們現在講逆向操作,逆行。逆行是反常的方法來教導、來教化,用這個反方向的來教導。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看到勝熱婆羅門表現的是愚痴,眾生愚痴他也用愚痴,跟眾生一樣來教化眾生,用這個來教化眾生。甘露火王示現的是瞋恚,他是發脾氣,用發脾氣來度化眾生;伐蘇蜜多女是表現貪欲,貪瞋痴也是在度眾生,也能度眾生。這是高度智慧的運用,我們現在講正面的、負面的,如果你有智慧巧妙的運用,正面、負面都能利益眾生。這裡頭都有菩薩,賭場裡面也有賭王菩薩,每一次賭博他都會贏,他在賭界就顯得很有他的特色,人家就會向他請教,請教他,他就會慢慢引導他入佛法。所以這個就是他的心清淨,佛菩薩神通廣大,順逆都是菩薩道,道理在此地。佛菩薩的心清淨,決定與聖行相應,他的心慈悲,幫助人回頭,幫助人覺悟,所謂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要去度那些賭徒,你不去賭場你怎麼去度他們?所以他那個手段高明,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到,什麼人做到?法身大士,他們在一切境界裡面真正不動心,可以這麼做法。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面還起心動念,不行!你要這個做法,不但度不了眾生,反被眾生度跑了。特別是病行,病行是一身的毛病,跟眾生一樣,煩惱習氣一大堆,但是他是菩薩化身,他決定不是凡夫。菩薩化身我們也不認識,我們只能看到每一個人都是菩薩,這樣就對了。過去美國拉斯維加斯那邊的同修請我去做三時繫念,我才去做了兩次。他們那邊還成立個淨宗學會,我說你們在賭城還能念佛?你們在這裡做什麼職業?他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在賭城,在發牌。我說你們太厲害了!你們在那邊發牌還能念佛,還成立一個淨宗學會。現在我們學習到這段,我們想一想,那些人我們不能輕視,恐怕他是什麼佛菩薩化身來度賭城的眾生,這是真的。所以我們也不能瞧不起他們,你怎麼在這種地方弄個淨宗學會,恐怕他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凡夫俗子,我們只能對他恭敬。

  這是佛在《涅槃經》裡面告訴我們,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三惡道,他種種表現不外乎這五大類。這五大類,諸位要知道,一就是五,五就是一,任何一行就包含其他四種行,這才叫做菩薩行。《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道理貫一切法,所以才稱為菩薩行。我們這五種行,我們有一,不具足其他的四,所以那是凡夫行,那是造業。縱然是小果聖人,阿羅漢、辟支佛的聖行,不具足其他四種行,佛還是會責備他們說焦芽敗種,佛不讚歎。為什麼?你這樣做不能利益眾生,只能自利,不能利他。好不好?不能說他不好,也不能說他好。你說他好,他潔身自愛,不能去幫助眾生;說他不好,他不能明心見性,也就是說他能夠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但是他出不了十法界,他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入一真法界,這錯了。我們凡夫裡面有很有智慧的人、很有才幹的人,也能夠行天行、嬰兒行、病行,我們在歷史上能看到;但是他們不具足聖行跟梵行,這樣他只能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十法界。所以我們就曉得,佛菩薩示現這五種行統統具足,一個都不缺。嬰兒行裡面有聖行、有梵行,為什麼?縱然是嬰兒行、病行,順逆境緣當中他所表現的,他是與戒定慧相應,他與自然的法則相應,在我們佛法講,他與自性性德相應。所以他嬰兒行、病行都是菩薩行,不是凡夫行,我們凡夫看到他是凡夫,其實他是菩薩。我們讀佛經,必須要了解這個深義。末後這裡有三句話,我們看第十二頁最後一行,這三句話當中我們看:

  【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滿而智圓。】

  這三句話很重要。『解是行本』,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幫助大家破迷開悟。佛說得很好,我們這個世間大眾的根性,絕大多數的人耳根最利,所謂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眼睛看只能看前面,隔一層紙就看不到了;我們的耳朵耳聽八方,後面的音聲我們聽得到,前面、後面四面八方都聽得到,隔著牆我們還能聽得到聲音,所以耳根最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化眾生,都是以音聲為佛事,以這個為主要的,為第一個手段。你看講經,音聲,講學、研究討論,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道理。明瞭之後,要堅持這個道理,要巧妙的運用這個道理,多數人不能接受沒有關係,一個人能接受也好。在中國佛家裡頭,古時候有很多是單傳的,禪宗達摩來中國只傳一個慧可,慧可往下傳,傳到第五代弘忍禪師,都是單傳,一代只傳一個,到了惠能大師他下面才傳了四十三個人。有一個人能夠接受,能夠認真的學習,他這個法脈就不會中斷。

  何況我們現在能夠利用科技,縱然我們眼前傳人一個都找不到,我們把錄像帶、錄音帶留下去,後來必定會遇到有緣的傳人。這個傳人可能跟我們不同時代,或者同時代不同地區,我們沒有見過面,他聽到了,他覺悟了,他能照這樣去做,他就能夠把這個法再弘傳下去。所以現在傳承的方式比過去方便多了,從前是要當面傳,不對面他沒辦法去傳。不對面能夠傳授,實在講都不是普通人,佛家講是上根利智,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像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傳人,孟子跟孔子他沒見過面,孟子出生,孔子已經過世了,孟子讀孔子的書,學孔子,他學得很像,學成功了。在中國歷史上,後人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尊稱孟子為「亞聖」,僅次於孔子。所以在中國做私淑弟子,就是想跟古人學,這個人已經不在世了,想跟他學,孟子是第一個人,開端,這是跟過去的人學習。在我們佛門私淑弟子當中,成就最著名的是蕅益大師,我們淨宗九祖。蕅益大師他學蓮池大師(淨宗八祖),他要跟蓮池大師學習,蓮池大師不在了,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還在。我們現在有看到《蓮池大師全集》,有精裝本四冊。蕅益大師專門學蓮池大師,以蓮池大師為老師,從他的著作裡面認真學習,做蓮池大師私淑的學生,他也學得很像,學成功了,成為第九代祖師。這是講這個時代、這個地區,找不到真正的善知識,就去找古人。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勸大家,依《無量壽經》來學習,你就直接跟阿彌陀佛學,真的是彌陀弟子。真正明瞭了,落實在生活當中,你就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所以「解是行本」,理解是修行的根本,要先求解。

  戒律,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比如說舉個偷盜戒為例子,為自己的利益你決定不能幹這個事情,為眾生的利益可以。你看譬如說偷法寶,人家珍藏不肯拿出來,真的拿出來這個可以利益眾生。所以《楞嚴經》它怎麼到中國來的?是般剌密帝法師他看到中國大乘的佛法能夠接受大乘佛法的根機成熟了,能夠接受這部經了,所以他三次偷渡把這個經送到中國來。第一次、第二次都被攔截,第三次把那個芭蕉葉,皮膚撥開縫在裡面,你看那種為法的苦心。第一次、第二次從陸路進不來,第三次從水路到廣東,從廣東上岸,把這個偷渡過來。為了利益眾生,他是不是犯偷盜戒?犯偷盜戒他回去受處罰,但他弘揚佛法弘揚出去了,這個不叫犯戒,在戒律講叫開戒。我們常聽說開殺戒,這個常常聽到,但是開戒它就不叫犯戒。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也常講,有一些人他偷盜佛法據為己有,把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是偷佛的法。佛沒有授權給他,他拿去申請,偷盜佛法,這個就不對了。所以有時候我們有人有一些版權,我們是為了流通,它有版權,我們給它拿來流通,這個我們沒有版權,沒有限制,目的在利益大眾。他給人家設限,我們拿他的來印,我們再調整一下,這個就不算犯戒,叫開戒,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了我個人的私利,我們不是去賣錢、去圖利。這些戒的方面我們要懂。

  這一段文我們用「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滿而智圓」,做為這段文的一個結束。我們要重視教學,要重視對於經論透徹的理解,然後我們的行就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當中。從自性流露出來的真實智慧表現在行為,就是《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真正的菩薩行。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第四,五重玄義的論用,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