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怎樣才是報一切眾生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0/10/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08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綸貫第一面,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倒數第一行,我們再將這個文念一遍︰

  【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內,以同體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釋迦文佛,特昇忉利天中,報聖母恩德,諄諄付囑以頻申。令向佛法中,獻少水少華,並脫幽途之苦。俾從大士前,能一瞻一禮,咸蒙勝地之歡。功莫京焉,義叵量矣。】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劫劫救援而未艾」,我們這堂課接著下面這一句,『釋迦文佛,特昇忉利天中,報聖母恩德』,這是說到本會,「釋迦文佛,特昇忉利天中,報聖母恩德」。《地藏經》講經的因緣很特別,是世尊在他四十九年教化因緣將要結束圓滿的時候,最後一次升忉利天,所以這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開的。為什麼?他的母親在忉利天,這個法會是特別為報母恩而開的。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降生之後不久,在世間人眼光上來說,他母親過世,這個小孩命苦,才出生媽媽就沒有了,命苦,多可憐!這是世間人的眼光。哪裡曉得他母親生了一個成佛的兒子,福報太大,世間的福報小,她不能住,要找個大福報的地方去享受,所以她生到忉利天享天福去了,我們世間人看不到。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徹始徹終無非是完成孝道而已。從什麼地方看?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教給我們淨業三福,第一句是「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末後佛告訴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佛法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孝親是第一。

  釋迦牟尼佛孝養父母,雖然我們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養父母之身,在物質上對父母的供養我們沒看到,特別是對母親,他母親在他出生七天後就往生了,當然沒有供養。可是你要曉得,做兒女的成就大德行、成就大學問,他的父母無論在哪一道,必定受到一切天神、鬼神的尊敬供養,這個就是他的供養,想想這個,不可思議。別人照顧你父母,怎麼是你的供養?別人為什麼照顧你的父母?因為別人尊敬你的學問德行、尊敬你的功德、尊敬你的成就,所以他願意來照顧你父母,道理就在此地。這是從事相上來講的。像我們淨老和尚他出家了,跟他母親離開了幾十年沒見面。我們淨老和尚他講經弘法功德太大了,所以離開幾十年了,但是他母親在大陸上也還不錯,他的弟弟也在上海醫科大學當副教授,生活過得還可以,這些都是佛力加持,有些人照顧她。特別後來他們母子見面,很多同修知道了,也都會主動的去協助,幫助來照顧他母親,當然主要是他弟弟、弟媳婦在照顧。我們淨老和尚他母親往生那一年,他剛好在新加坡講經,《地藏經》就是在新加坡講的。他沒有回上海去奔喪,他講經說法,把這個講經說法的功德迴向給他的母親,比他自己照顧殊勝太多了,所以他母親往生,瑞相非常好。這個從事上講,在事相上好像佛他也沒有像世間一般人在照顧父母、奉養父母,但是他成就大德行、大學問,人天導師,當然很多人因為尊敬他,所以去照顧他的父母。人家為什麼會去照顧他的父母?因為是他的德行、他的學問,別人的照顧也就是等於他的供養、他的照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從理上講就更圓滿了,不但世間的人會照顧你父母,一切諸佛菩薩都照顧,這才真正是圓滿的孝養父母。所以你只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有諸佛菩薩、天龍護法鬼神,他們去照顧你的父母。

  父母之志是什麼?中國人常講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是父母的志。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兒女能成就?你要是真正作龍作鳳,佛門講作龍作鳳就是你成佛成菩薩,你作佛、作菩薩。你真正作佛、作菩薩,這是菩薩之母、佛之母,佛的母親、菩薩的母親,哪個人他不尊敬?誰不尊敬、誰不奉侍?所以孝養裡面養身、養心、養志,志最重要,養父母之志最重要,然後我們才曉得世尊是如何盡孝。這個道理我們世間人哪裡懂得?我們看到事相上,你沒有照顧父母一天,哪裡曉得這個才是真正究竟圓滿的照顧。

  你要稍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世間一定要成就自己的智慧、學問、德行,你為社會一切大眾所尊敬、所推崇;社會大眾尊敬你、推崇你,你的父母就沾光,你的父母就光榮,你的父母走到任何場合,現在人講,他都有面子,都有許多人尊敬、關懷、照顧,這是從淺顯的地方來講。從深處講,世間人就不懂,你真的是作佛、作菩薩、作祖師,就有天地鬼神來供養、來照顧你的父母。這個事情諸位在現前,你有沒有見到?當時我們淨老在新加坡,他就舉出洪恭蘭老居士獻地給淨宗學會做彌陀村,居然感得玉皇大帝派兩個人來照顧他,這是大家親眼看見的。這樁事情,我們淨老和尚給大家講,是真的不是假的,當時洪老居士還在世,所以請這些同學大家可以親自去問他。是真的,這個洪老居士講,他說他決定不是作夢,不是在夢中看到的,是清清楚楚兩個人站在他床鋪的前面,他將要睡覺的時候,站在他的前面。那兩個人長得非常端正。天人的相貌比我們人間的人相貌好,我們人的相貌比不上天人,人怎麼化妝也比不上。他就問他們兩個,你們兩位從哪裡來?兩個人也不說,只勸他要忍耐。我們曉得洪老居士一生性情很急,跟李木源居士一樣,做什麼事情速度很快,辦事情說做就做,非常豪爽,性情急躁。這兩個人勸他要忍耐,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忍耐,接著跟他講兩句話「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洪老居士他聽懂了。後來這兩個人才告訴他,是玉皇大帝派他們兩個人來保護他。你看看,一念善心,你要想幫助別人,鬼神、天神他就來保護你,感應這麼快。這是我們眼前見到的,這個事情距離現在二十幾年了。

  所以諸位真正發心護持佛法,哪有佛菩薩不加佑的道理?洪居士遇到忉利天主派天神來護衛,我們就明瞭,將來彌陀村念佛往生成佛的人一定很多;否則的話,他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也沒有這麼明顯的感應,這是新加坡之福。世間到處傳災難都要來臨,忉利天派天人來保護洪居士,從這個地方就曉得,諸佛菩薩、天龍善神必定保佑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有正法,這個地區有修行人,這個地區有很多人將來往生不退成佛,這地方是福地!世界上還有其他地區很好,但是緣不足,這個地方因緣具足。這樁事情也事隔多年,後來這個彌陀村在新加坡也沒有完成。我們如果再回想我們老和尚當時講的,還有洪老居士有兩個天神來幫助他,或許大家難免會有一些疑惑,彌陀村沒有做成,當時為什麼會有天神來護佑?彌陀村都還沒有建,就派天神來了。最近我們在華藏,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前大家都先讀一遍《感應篇》。《感應篇》我們讀了一段時間,大家有比較重要的地方大概應該都記得,《感應篇》到最後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如果我們以《感應篇》這句經文來對照洪恭蘭老居士,玉皇大帝派兩個人,我們就沒有疑惑了。他發這個心,他地捐出來了,他這個善心已經發出來了,起這個念頭了。不但起這個念頭,他已經也有具體行動把地要捐出來,雖然這個事情還沒有完成,但是這是善念,這是好事,大好事!所以他馬上就感應玉皇大帝派兩個天神來護念他、來保佑他。這是我們可以相信的,因為有《感應篇》這個經文做依據。不要說他捐地,就是他還沒有捐,他只要動這個念頭,吉神馬上就來,馬上就感應。所以後來這個因緣雖然不成熟、不具足,但是當初這一念他是善念,馬上就感應,所以這個我們也就不用懷疑了。

  這些事情我們親耳所聞,現在我們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要有信心,要發心續佛慧命,要發心弘法利生,捨己為人,你得到諸佛護念,你得到龍天善神保佑。為什麼?我們既然將這個身心奉獻給三寶,一切就由佛菩薩照顧。這句話也的確給我很大的一個啟示,往往遇到很多事情,我們很難抉擇,想到我們師父上人常常講的,以前章嘉大師給他講,你發心弘法利生,你一生都是佛菩薩照顧你,都是佛菩薩安排,順境是佛菩薩安排,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這是章嘉大師教給他的。我們如果明白了,既然佛菩薩安排,那我們還要操什麼心?建再大、再殊勝的道場,要就送給你,我再換個地方;換個地方,佛菩薩又給我建了,所以一切由佛菩薩安排。所以家師淨老和尚他一生的示現也是做給我們看的,建個道場,要就送給你,絕不跟人爭。你沒有佛菩薩建給你,沒有人幫助,我有,所以你要,我就給你,我到哪個地方佛菩薩都會給我建道場,不怕沒有道場。所以都是讓給人,不與人爭,這是我們淨老和尚他示現給我們看的。

  世尊教導我們,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最後絕不忘恩。忉利天召集這個法會是報恩大會,我們想想是不是?這是佛法的基本法,所以與會大眾無比的稀有,比《華嚴經》還殊勝。華嚴會上我們所看到的,盡虛空遍法界來集會的是法身大士,而這個法會我們所看到是諸佛如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無邊諸佛統統來集會。我們展開經卷,看到這個場面跟《華嚴經》有什麼兩樣?無二無別。《華嚴》是第一經,《華嚴經》被人尊稱是「一乘圓教」,這部經又何嘗不是一乘圓教?我們仔細觀察,確實是華嚴境界,不過是在華嚴境界裡面「偏向幽冥」,偏向幽冥界,不像《華嚴經》展現那麼樣的清淨平等,一律平等,這裡偏重幽冥;換句話說,特別偏向苦難的眾生。這是示現給我們看,提醒我們,尤其現在的社會,苦難的眾生太多了。

  當年講這個經是一九九八年,一九九八年那個時候中國大陸也是水災,今年中國大陸水災比九八年更嚴重了。當時新加坡會長李木源居士他也發起,我們老和尚也勸他們發起救濟。李會長對大陸的寺院慈善救濟,包括他在新加坡都做得非常多,社會救濟做得非常多,救災送棉衣、棉褲,送到松花江、嫩江流域,大慶,東北地方整個都淹沒了,冬天快到了,所以當時發起送十萬套棉衣、棉褲,我們淨老和尚當時就一口答應了,所以也就委託中國大使館代辦。那個時候做了這個慈善,好像花了六十五萬新幣,但是有失就有得,發了這個心,錢馬上就有了,這也是一個感應。後來我們老和尚又去大陸建中學,那個時候大陸經濟還不是很好,現在經濟好了,那時候經濟還很差。所以這個救災,他們當時也做了貢獻,送吃的,送棉衣,穿的,蓋學校,當時的確做了這個功德。

  只要如理如法去做,過去章嘉大師也常常告訴我們淨老,就是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當你求,沒有感應的時候,是自己有障礙。什麼障礙?你有私心就障礙,大公無私就沒障礙。所以家師對他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一生信守,受用無窮。他在此地也是給大家做個見證,其實也是現身說法給我們看。當時李木源做了這麼多好事,實在講他當時也改造命運。李會長當時五十幾歲的時候去檢查身體是癌症,醫生給他講大概三個月到六個月了,我們都知道醫生講三個月、六個月,大部分都是很準確的。當時他就把家裡這些事業統統交給他太太,自己每天念佛,那時候正好我們淨老和尚到新加坡弘法,他大力護持。後來又去檢查,癌細胞沒有了,醫生就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可能?就是沒了!所以他十年前就是說,大病沒死。的確,《感應篇》講的「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起心動念馬上就感應,何況已經實際上去做,這個感應就更明顯了。

  世尊最後教導我們報恩,在忉利天宮召集「報聖母恩德」大會。從報母恩要想到,我們天天念的迴向偈當中「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音崇)念四重(音眾),意思都講得通,念上報四重(音眾)恩,我們現在都是念上報四重(音崇)恩,就是有四重的恩地,念四重(音眾)就是四個恩都很重,意思都講得通。四重恩第一個「報父母養育之恩」,這是第一個;第二、「報老師教導之恩」,師長,佛是我們老師,報佛恩是報師恩,佛是代表老師;第三、「報國家之恩」,在古時候是帝王,現在民主叫政府,政府這些領導人盡心盡力維護國家的安定繁榮,我們深受恩德要知道;第四、「報眾生恩」,我們生活在世間,一切所需都是需要大眾互相依靠才能生存,人決定不能夠獨立生活在世間。我們吃的糧食是農夫耕種的,我們穿的衣服是織布工人製造的,真的一飲一啄都是來自廣大群眾,所以一切眾生對我們都有恩德。我們不知道報恩,還要傷害,這個罪業就太大太大!你仔細的思惟、冷靜的觀察,一切眾生給我們都有很大的恩德,乃至於動物、植物、礦物,現在講地球的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才能得到幸福,所以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就是不知道自然生態給我們的恩德,反而恩將仇報,還要去破壞它。

  知恩才會報恩,不知恩的人,你要跟他講報恩,他怎麼會聽得進去?不但聽不進去,他還說你頭腦有問題,你邪知邪見,你的思想不合邏輯、不合時代、不合時宜,他還要加這些言語給你,他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盡虛空遍法界包括一切眾生,眾生包括無情眾生,不但有情眾生包括,無情眾生,山河大地,這一切萬法跟我們都是一體,與我們自己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也就是我們現在講,我們自己跟整個宇宙是一體,息息相關。所以真正知道深恩大德的人是諸佛菩薩,他們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凡夫哪裡知道?沒有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凡夫知道的大概是眼前幾個人而已,這個人對我很好,我很感激他,想不到自己與眾生是一體。所以此地報聖母恩德,裡面的意思涵蓋四重恩,涵蓋一切眾生,這些對於我們都有恩德。所以這個母恩它是孝道,能夠報母親的恩德,從這個原點推展到報一切眾生的恩,這才是真的;如果沒有從這個報母恩開始,你說報一切眾生恩,那也不是真的。必定是從報母恩開始推展出去,報一切眾生恩才是真的。

  過去有人請問我們老和尚,他說有一些災區有災難,水災、火災、地震,災區,過去有同修去救濟,這些同修他們很感慨,現在我們去幫助他,我們義務去救濟他,這些受災難的人他們都沒有感恩的心,他不會感恩,他沒有感恩的心。所以這個事情去跟我們老和尚講,我們老和尚就給他回答,他說他對他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會感恩你?我們老和尚這個回答就是講到這一條,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上升忉利天要去報母親的恩德?你再看婆羅門女、光目女,都是為了救度她的母親,她才發這個大願,救度十方地獄所有一切眾生,為她母親發願。所以她這個願是真的,從孝親這個原點生起來的是真的,如果不是從孝親這個原點生起來、發展出來,那不是真的,這個才是真實的。所以上報四重恩,為什麼父母恩擺在第一個?因為它是原點。你真正知道要去報父母恩,你才會報師長恩、才會報國家恩、才會報眾生恩。他父母都不愛,他怎麼會愛國?沒這個道理。所以這裡講涵蓋四重恩,我們一定要明白,不是說報他母親的恩,報母恩是一個原點,所以報恩要從這個原點開始,然後推展到報一切眾生恩,這才是真正的報恩,才真正上報四重恩,也才是真正報母恩。

  下面這句,『諄諄付囑以頻申』,這是經裡面所說的。世尊非常懇切囑咐地藏菩薩,要負起救度苦難眾生的使命,我們可以在這部經看到世尊一再囑咐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代表的就是孝親尊師,一個人真正能做到孝親尊師,決定不墮惡道,在六道輪迴一定是生到人天善道,不墮三惡道。真正孝親尊師的人不會做壞事,為什麼?他要做壞事,就會想到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所以不但不敢做壞事,連壞的念頭都不敢起。因為他念父母的恩德,他愛父母、他愛老師,如果有一個惡念就辜負父母和老師。所以為什麼世尊滅度之前,把度化眾生的事情交給地藏菩薩,沒有交給其他的菩薩?地藏表根本,觀音表慈悲,文殊表智慧,普賢表行願,慈悲、智慧、行願都是從這個根所生的,這是囑咐給地藏菩薩它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所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教育,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個都是從教孝開始。世出世間法都是從教孝開始,孝是大根大本。現在全世界,從幼稚園到研究所,沒有這個德行教育的課程,沒有,沒有教做人、教做事,沒有教孝養父母,這個沒有教。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是大慈大悲,大力來推廣到全世界,來彌補現在學校教育的不足,這個非常重要,這是德行的根本。我們最近這些年都在辦祭祖法會,我們淨老和尚有一副對聯我們常常會掛上去,「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你說中華文化的根本是什麼?就兩個字,「孝敬」,孝親尊師。德行教育從孝敬開始,它是原點。

  下面這是事相,事相也是表法,『令向佛法中,獻少水少華』。什麼是佛法?廣義的說是破迷開悟,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覺悟之法叫佛法。現在在此地,我們把這個說法縮小到最小,孝親尊師就是佛法。要從小朋友教起,從小就要教。孝親尊師是佛法裡面的基本法,我們要明瞭,佛法的修學要從孝道開始。所以佛法傳到中國,能夠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反而遠勝於印度。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反而中國的佛法超過印度,這是什麼道理?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注重在倫理孝道,這個基礎太好,非常適合於佛法的發展。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之後,把孝親尊師發揚光大。確實在古代,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也是四面八方弘揚,結果佛法傳播到其他地方都是曇花一現,以後就沒有了,唯獨在中國生根,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倫理、重視孝道、重視師道,這才能生根。

  此地「令向佛法中」,我們要懂得這句話的意義,在現實生活裡面,令向佛法中是令向孝親尊師中。「獻少水少華」是表敬意,這是供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是禮敬,第二是稱讚,第三就是供養。表示自己敬意要有行動,要有一個具體的表現、表示,具體的行動,不能只有口說一說。口裡說得再好,沒有行動表現,這不是真的,真的是決定有行動表現。行動就是奉獻身心,水是表心,花表身。水代表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無量壽經》講的「清淨、平等、覺」,用水來做代表。覺是怎麼表?表水平照,照就是覺。水在乾淨、平靜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東西都照在裡頭,這表覺;它沒有污染,表清淨;沒有波動,表平等。我們學佛看到這裡獻少水,就每天供一杯水就行了。不是說水供上去就好了,那就錯了,這是你不懂意思。水要不要供?要供,意思是教我們看到水,它是一個表法,對我們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心要清淨、平等、覺。表裡一如,這才叫真供養;只有形式,心不相應,那不是真供養。

  花表六度,身要行六度。我們一天生活,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完全合乎六度的精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個標準?供花表這個意思。花表因,菩薩修六度是修因,才能證得菩提之果、涅槃之果。我們供果,果是象徵菩提涅槃,證果了。我們供花,花是提醒我們心行要與六度相應。布施是放下,我們放下沒有?持戒是守法,我們有沒有做違法的事情?有沒有守禮?包括我們辦事,有沒有章法?如果辦事沒有章法,也是不守法,不守戒。忍辱是耐心,無論做大小事情要忍耐。精進是專精,有進無退,專一精進;精是講一門,進是進步。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每一位菩薩修一門,就修一個法門,就從一門契入法界。在世間法裡面你要想事業有成就,你要經營一種才會成就。在這個世間,固然有很多大企業家他經營的事業很多,他的企業能維持多久?有不少經營幾年就倒閉了,能夠保持他一生的不多,保持到第二代的就更稀有、就更少。這是什麼原因?經營的東西太多,精力、時間分散,照顧不到才出問題。所以都要衡量自己的能力、財力等等。現在我們的確看到很多大企業它做了很多項目,也做得很大,時間也很長,但是它有那個人力、財力、物力,它有組織、它有規畫、它有人才,所以它能傳一代、兩代。如果你沒有這個條件,你經營得太多,人力、財力、物力都不足,自己時間也不夠,精神、時間分散了,那你經營那麼多,你樣樣都照顧不好,所以自然要倒閉。如果你是一門,全部精神著重在一點,向一個方向去發展,成功的機率就很大,不容易失敗。自己的事業,你選擇繼承人,要使你的繼承人對你這個事業有興趣,知道這個事業的功德利益,這個利益不僅是自己的,也一定要考量社會的利益。在家菩薩從事工商業,是為社會大眾服務,不是為自己營利,這個人是覺悟的人,這個人就是菩薩。

  經營大企業,實在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就在一個心態的問題,你存什麼心?如果你存心就是我自己家族的產業,賺錢就是為了我這個家族、我這個公司,這是凡夫。如果念頭一轉,我經營這些幹什麼?就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為自己員工家屬服務,我做的這些事業讓他們有就業的機會,讓他們生活能過得去。都是為大家著想,不是只有為自己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公司。如果為大家服務,你做什麼行業都是菩薩的行業,這是心態的問題。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人人都是可以作菩薩,都是在修六度。舉出一個家庭主婦,她是不是每天在修六度?她要照顧一個家庭,她要付出、要布施,內財布施,做家事,照顧父母、公婆、先生、兒女,她的付出就是布施;持戒,辦事要井井有條,一個家整理得整整齊齊的,那是持戒;天天做,要有長遠性,要有耐心,要耐煩,不能做得不耐煩,這是忍辱;不斷求改進,怎麼樣這個家整理得好、做得好,家人照顧好,這是精進;禪定,心定在這上面,自然就開智慧,智慧就在裡面,所以家庭主婦也可以修六度。每個人都在修六度,其實不管你擔任什麼工作、什麼行業,你什麼工作崗位、什麼身分地位,每個行業都是可以作菩薩,都是菩薩,關鍵我們心態上的問題。哪個人不是菩薩?都是菩薩,商人是商人菩薩,工人是工人菩薩,教書的是教書菩薩,各行各業都是菩薩,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都這樣表演給我們看嗎?所以這都是一個明理不明理,心態、存心的問題。所以他真正做到,此地「獻少水少華」就是奉獻的意思、布施的意思,奉獻我們身心為眾生服務。

  「並脫幽途之苦」。我們想想看,如果懂得這個意思,是不是就脫離三惡道的苦報?你就是不求往生,也決定不墮三惡道,來生得大福報。我們來生如果享福,人一享福就容易糊塗,糊塗又退轉了、墮落了,所以為了這個原因,我們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往生淨土才能保證我們不墮落;不求往生西方,享福難免不糊塗,一糊塗就造罪業就墮落。尤其是福報大的,福報愈大造的罪業就愈大,造的罪業重。所以一定要迴向發願,求生西方,不管你修什麼,福報都要迴向求生淨土,這才符合我們修淨宗的宗旨。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的文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