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十二因緣和六蔽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21/2/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34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七頁倒數第二行,在這個地方,青蓮法師給我們提出「十乘觀法」,十種修觀的方法,是天台宗修行很重要的綱領。前面我們學習了四條,第一個「觀不思議境」,第二「真正發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觀」,第四「破法遍」。十乘觀法,這四個我們上一堂課已經介紹過了,今天我們講第五條:

  【五、識通塞。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

  『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塞」就是阻塞、塞住了,有障礙,阻塞我們的智慧,阻塞我們不能明心見性。佛法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這是佛法修學最終的目的。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就是因為有障礙。佛在一切經論裡面說得很多,天台大師將世尊所說的歸納起來告訴我們,「苦」是世間的果報,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六道輪迴,在人道生老病死,這是生理上的苦,心理上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身心都苦。「集」是世間的業因,就是造成這個苦的因,這在四諦裡面說得很清楚、很透徹,我們此地就不能講得太繁瑣了,就是簡單我們提一提。『識通塞』,這個主要是從四諦說的。「十二因緣」是緣覺,也就是佛經講的辟支佛,他們所修學的法門,聲聞修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緣覺他修十二因緣,他觀十二因緣。聲聞觀四聖諦,觀苦集滅道,緣覺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從無明開始緣行,行就是行動、行為的行,行緣識,一直到老死,這樣循環,不斷的輪迴。十二因緣總共十二個綱目,稱為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裡面有因有果,果是沒辦法去斷的。十二條也分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的因緣,我們沒有能力超越時間,回不到過去,所以過去我們也用不上力;而未來是指來生,實在講也用不上力;真正能夠用力之處,只是在這一生當中的因果,我們這一生、這一世的因果。就是這八個綱目,從識到愛、取、有,前面五條是屬於果報。所以真正能用功,真正能夠在十二因緣裡面斷掉一條,那就成就了。實際上,能斷的只有三個:愛、取、有,這是業因。愛,我們一般講貪愛、愛欲,愛是一個迷惑,我們通常講「惑業苦」,迷惑就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報,根源從惑來的,取跟有都是屬於業,合起來講就惑業。愛、取、有,我們一般講惑業,起惑造業,所以果報就是什麼?苦。所以我們下手之處就是從惑業,從這個愛,如果人能夠把愛欲斷掉,這一關看破了,世出世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斷愛欲在《四十二章經》講的是最多的,講得也很具體,《四十二章經》這部經主要是講斷愛欲。《無量壽經》佛也給我們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往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在《無量壽經》又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佛在經典上處處給我們提醒,愛欲是輪迴的根本,就是惑,所以只有真正徹底看破,才能夠斷惑證真。這一條很難很難,從這個惑斷很難很難,這是上上根人修的,從惑的根源去斷掉,根本斷了,枝葉就沒有了。

  取,就是我們一般講取捨,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得失,有得有失,世間人講患得患失,這叫造業。取是染著,佛法講著相。《金剛經》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一取相就著那個相,著了相就造業,所以你只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自性它就顯露出來。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取相,執著那個相,就障礙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佛法講著相,那這就是染著,這一染著,必定就有了,有什麼?有煩惱,有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煩惱就出現了,阿賴耶識裡面就有這些善惡的業因種子。「有」是指阿賴耶識裡頭落謝的業習種子,這叫有。好像在資料庫、檔案庫裡面存檔,有這些檔案資料,有善的、有惡的,種種的。既然有,後面就有生老病死的果報,就有這個現象。

  佛說這個道理,跟我們說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輪迴根本的原因,為什麼有三世六道、生死輪迴這個事情,這個原因從哪裡發生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給我們說明了。我們了解這些道理,才曉得三世輪迴是怎麼一回事情,佛給我們說明了。我們想要超越六道輪迴,這十二個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環環相扣,你能破掉一個,它整個就會瓦解。佛告訴我們,從什麼地方去破?從愛、取、有,這三個是我們現在在造的因,過去是愛、取、有,現在也是愛、取、有,未來也是愛、取、有。上上根人看破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真的看清楚、認識清楚了,一點不迷惑了,不會再去執著那個相,不會取愛欲,去執著那個相了。他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這叫看破,所以愛欲他能斷。看破他就放下了,不再去執著,這樣的人是屬於上根利智的人,根性比較利的。

  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在這個地方斷不了。從愛斷不了,佛就教我們從「取」上斷。愛這個業因、這個根你斷不掉,斷不掉那怎麼辦?就從取,你不要去取外面那個相。不取就是《金剛經》講的不著相,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著相。所以家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我們同修,我們要常常提起觀照,這個心不要分別、不要執著,而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從「取」這個地方下手,你不要去取,取就是執著。好像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很喜歡,想要取得,這就是著相,貪瞋痴就起來了,所以不要去取那個相。不取相還是《金剛經》佛教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常常提醒這兩句經文,不管什麼相,《金剛經》講法相、非法相、非非法相,精神的、物質的,所有一切相,你只要不取,我們如如不動的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由此可知,愛、取、有這三個字不是說事相,是說用心。事相上不能離開,主要是講我們那個心,你不要去著那個相。不是說叫我們就避開那個事,事你怎麼避,還是都有一個相。你每天要三餐吃飯,你要穿衣服,寒冷的時候要抵禦寒冷,你必須有房屋遮蔽風雨,這些都屬於事相,生活上基本的需要。佛不是叫我們從事相上去離,不是從這個境界上去離,是從你心離,心裡去離、念頭上離,這不能搞錯了。有些人說他離相了,他就離開人群,躲到山上山洞裡面,他就什麼相都看不到了,那還有沒有相?還是有相,山洞也是一個相。所以不是叫我們離那個事相,事相上實在講沒有妨礙,就像《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關鍵妨礙我們的是什麼?我們的心迷了。所以祖師大德也講,至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愚人就是要去離那個境界,這個我不喜歡,要去除那個境界,要去逃避那個境界,愚人愚痴,沒智慧。至人他有智慧,知道這個境界都是心變現的,你心不要去取、不要去執著,也就沒障礙了,不管什麼境界都沒障礙。因為相是虛妄的,虛妄的實在講,它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現在真正妨礙的是我們自己的心迷了,去著那個相。阻塞就是自己心迷惑顛倒,是這樣造成的,根源在心,所以從不取下手,也就成就了。

  所以這不能搞錯。有一些人聽了誤會,工作也不要了,什麼都不要了,然後到最後生活有問題,造成家人、大家的困擾,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非常重要,不能錯解、不能誤解。日常生活像佛菩薩一樣隨緣。你看佛出現在世間,他也示現跟我們一樣,也要穿衣、也要吃飯、也要休息,佛並沒有示現一個金剛不壞身,不用吃、不用睡,沒有,他示現跟我們一般凡人一樣的。佛菩薩過的生活跟我們一樣,他隨緣,決定不分別不執著,他就自在。這就有方法把十二因緣解開,就是不要去取,這是第二個。

  第三種是從「有」斷。從愛斷不容易,從有斷也不容易。有就是說你已經有了,好像有這個種子了。從有斷所謂是「為而不有」,好像他有在取這個相,但是他心裡不落印象,他就沒有「有」了,他不落印象,那是很高的境界。實在講,從有上斷多半都是再來人,過去生修得已經相當高的功夫,這一生再來接著修,他可以從有去斷。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看到他也有愛,表現跟我們一樣,好像表現的也有貪瞋痴、也有取,但是他不落印象,他沒有「有」,這個功夫就高了。像我們看到濟公活佛,演戲的、小說都有寫濟公活佛,那個濟公活佛又喝酒又吃肉,濟公活佛是什麼人?他是阿羅漢,他不是凡夫。所以他沒有有,在事相上看他又喝酒又吃肉,實際上他不落印象。這也就是宗門講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從百花叢經過,但是他不受污染,他沒有有。這就是從有上去斷,他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

  在我們中國佛教裡面,最明顯的代表人物是濟公和尚,但是我們現在一般看的《濟公傳》,小說寫的,那是根據濟公這個人物他去改編的。一般戲劇、小說,主要都是改編的,根據哪個故事,然後他去改編,那是不可靠的,是加這些虛構的在裡面。如果真正要了解濟公長老,我們要看《大藏經》,《大藏經》裡面有濟公的傳記。他傳記分量很多,好像有六卷的樣子,那分量相當多了,這個分量不少。這是講從有上斷,愛跟取他只是表演,內心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他是表演示現,形像上跟我們凡夫一樣,但是他是佛菩薩。可是在世間諸佛菩薩示現的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但是我們讀了佛經之後,知道有這回事情。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佛菩薩他也不會示現得跟我們特別不一樣,他示現得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我們就看不出來,不知道他的身分。我們是因為讀佛經,從經典裡面知道有這個事情。

  因此我們對於一些示現的人也決定不能輕視,好像看到哪個出家人破戒犯齋,我們就瞧不起他了,這也不可以,我們還是一切恭敬,不能輕慢,可能他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也不認識。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他是不是佛菩薩、是不是羅漢示現,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不認識,反正我們一切恭敬就對了,對好人恭敬,對惡人也恭敬。《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禮敬諸佛」,諸佛就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統統是未來佛,所以一切恭敬就平等了。真正的佛菩薩、羅漢示現,他絕對不會暴露他的身分,他絕對不會說我是什麼羅漢、什麼菩薩來的、什麼佛來的,絕對不會講。自古以來,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佛菩薩來示現,身分一暴露馬上走,他絕對不會再留在世間,留在世間就造成大家困擾了,所以他決定離開。

  在大經裡面,我們看到佛菩薩、羅漢種種示現,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眾生還在迷惑顛倒,佛菩薩發願要度眾生。度眾生,你沒有示現跟眾生一樣,怎麼去度他?當然要示現跟眾生一樣,這樣才能幫助一切眾生。諸佛菩薩、阿羅漢(我們在《楞嚴經》都讀過)有示現正面的,有示現反面的,示現正面的他做好人,行善,做個榜樣,讓大家來效法、來學習,也有示現反面的;就像我們演戲一樣,有人去演好人,有人去演壞人,他不是真正的惡人。所以從正面、從反面,我們仔細去觀察,都是在教化世間人。世間惡人遭遇到惡報,就是在勸世間人不能造惡業,造惡業就像這樣的果報;世間善人得到好報,也要效法、要學習。都是在教化眾生,正面、反面都是教化,都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世間人覺悟。

  如果循著十二因緣流轉,就塞住了,阻塞、塞住,就永遠在六道輪迴。順煩惱習氣,十二因緣,在那流轉,流轉門就是跟著這個在六道生死輪迴。譬如說「愛」是貪愛,「取」是佔有、控制,「有」是造業,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它就牽引來生的果報,這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的因素。但是我們要曉得,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我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惡業多過善業,這也是真的。特別是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沒有善知識教導我們,如同《地藏經》所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一個起心動念都是在造業,不造善業就造惡業,不然就是無記業,統統是業。惡業多過善業,我們將來果報肯定在三途惡道。說來生得人天福報,實在講,那也是很渺茫。我們自己冷靜去反省,我們這一生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自己打分數能打幾分?五戒十善修得不好,與經論的標準差得很遠,來生人身就得不到,墮三惡道。

  佛經上給我們做個比喻,現在得人身的人,就是像我們現在在人道,我們現在得到人的身體,這一生過去之後,失掉人身,也就人死了,來生再到人間來,再得到人身,這個機率很小很小。佛在經上說了三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是「爪上土,大地土」,這是第一個比喻。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他把這個土再撒到地上去,指甲縫還有殘留一些土,佛就問弟子,你說地上那個土多,還是我手上剩下指甲縫裡面這個土多?當然大地的土多,手上那個指甲縫留下來的土非常的稀少。用這個來比喻這一生失掉人身,來生能再得到人身,就像指甲縫留下來那一點土,不成比例。不能得人身,墮到三惡道去,就像落到大地的土那麼多,也就是說失掉人身,再得人身的機率非常少、非常渺茫。失掉人身,墮三惡道的,像大地的土那麼多,大多數都墮到三惡道了,幾個人來生能夠再得到人身?

  現在有一些佛教寺院道場提倡人間佛教,求人天福報,求人天福報也要修五戒十善,不是提倡提倡就能得到人天福報,要修。所以我們自己要冷靜去想一想,來生得什麼樣的果報也不要問人,自己冷靜想想就知道了。能夠冷靜去想的人就容易覺悟,想到這個事情就很可怕,可怕就趕緊回頭。真的,失掉人身再得人身,機會很少;失掉人身,墮三惡道那機會太多了、時間太長了。所以佛門常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事實真相。

  回頭就決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一個惡念,不能起害眾生的惡念,更不能起害人的惡念;念頭都不能起,當然就不會有這些行為。我們為什麼要這麼作法?希求不落惡道。就是縱然你還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但是起碼也不要墮三惡道去,保持個人天善道,來生再繼續修行,就要斷惡修善。所以佛教導我們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教我們斷惡修善,這是第一個,轉惡為善;轉惡為善,來生才能再得人身,不失人身。你不肯幹,不能怪佛菩薩,佛菩薩講得那麼清楚,自己不照做,那就沒有辦法。由此可知,我們也很清楚看得出來,佛教導眾生的這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就是「轉惡為善」,這是第一個,就是教我們在六道裡頭能夠保住人天兩道,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佛法教學最低的要求。

  第二個是「轉迷為悟」,就是我們講破迷開悟。這是哪些人?超越六道了,四聖法界,在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我們現在是六道法界,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到這個層次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他轉迷成悟了。這第二層,超越六道。最後一個目標是「轉凡成聖」,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像《華嚴經》講這些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就是聖,轉凡成聖。所以一真法界裡面,依佛教學的標準來講,你證得一真法界才能算是聖人,為什麼?明心見性了。天台宗六即佛裡面分證即佛,分證即佛雖然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但他是真的佛,因為他真的見性了。在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是相似即佛,還不是真的,但是很接近,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他們超越六道了。所以他們這些四聖法界的佛、菩薩、聲聞、緣覺可以稱為賢,賢人,超越十法界他算是聖人,他是真的佛了。

  下面講『六蔽』,這是菩薩六波羅蜜的反面。這個「蔽」,蔽塞、蒙蔽,這跟六度剛好是相反的。布施的反面是慳貪,慳貪是蔽,蒙蔽我們的真性,被慳貪的煩惱所蒙蔽、障礙,這是無始劫來的煩惱。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不肯供養別人,所謂是吝嗇,這叫慳,慳吝。自己沒有得到的,總是想盡方法把它貪得,得到之後又不肯布施,就變成慳貪。佛教給我們用布施的方法,來破除無始劫以來最重的慳貪煩惱,就是用布施。第二個是惡業,我們身口意三業不善,造作惡業,這是蔽,這是蒙蔽,佛教給我們用持戒的方法破除惡業。瞋恚是蔽,瞋恚是發脾氣,佛教給我們用忍辱的方法來破瞋恚。懈怠、放逸、懶散,這是蔽,佛教給我們用精進的方法來破懈怠。散亂是蔽,心散亂也是蔽塞、蒙蔽,意志不能集中,佛教給我們用禪定的方法來對治散亂。愚痴是蔽,佛教給我們用般若智慧的方法破愚痴。這六種煩惱稱為「六蔽」,這個六蔽,六道眾生全部都有。

  下面講的是『塵沙無明』,這是更微細的煩惱,更複雜的煩惱,無量無邊,用「塵沙」來比喻,煩惱太多了,像塵沙一樣。我們有這些東西,佛講我們全都具足,所以我們的智慧不開,被這些煩惱蒙蔽了,心性閉塞,原因在此地,我們要認識清楚。怎麼樣才能把這些閉塞拔除,就是茅塞頓開,讓它能夠通暢無阻?就是四諦的道、滅兩條,苦集滅道後面這兩條:道諦、滅諦,前面苦是世間的果報,集是世間的因。四諦的排列是苦集滅道,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你要滅這些苦、滅這些煩惱,你要修道才能滅這些苦、這些煩惱。此地的排列,世間法的果擺在第一個,這個說起來大家比較容易懂、比較容易體會、比較能夠感受得到。因為講到苦,我們做人很苦,人間太苦,提起這個,不管有沒有學佛的人,大家都有同感,感觸很深,的確世間是苦。苦從哪裡來的?集,因為有集,業因果報集合起來產生苦。

  下面講我們怎樣去修道、去證滅,修道證滅,滅是佛經上講的大涅槃,脫離生死了。「滅因緣」,前面說的十二因緣,這是塞,你能把十二因緣滅除就通了,就是流轉門把它反過來你就通了,你順著那就閉塞。六道跟四聖法界就通了,你就能夠超越六道生死輪迴,證入四聖法界。要如何對付六蔽?「智六度」,六度裡面就有般若波羅蜜。為什麼此地用智?「智」用在此地意思很深,說明沒有智慧的人他不會去修六度。佛菩薩天天跟我們講,我們有沒有去做?沒有去做。為什麼沒有去做?你沒有智慧,聽起來像耳邊風一樣,聽不入心。要怎麼辦,我們才能做得到?沒有別的方法,多聽,就不斷重複的薰習。多聽,聽久了,智慧慢慢就開了,慢慢就明白了。所以長時間的薰修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長時薰修,力量不夠,你聽是聽,沒感覺,所以要天天薰習。佛菩薩很慈悲,天天教導我們,時時為我們講經說法,讓我們有機會長時間不斷在薰習,我們要曉得佛的苦心與教學方法的善巧。聽久了,薰習久了,不知不覺智慧開了,就想去做了,認真的去依教奉行,去學菩薩道、修菩薩行。菩薩道是學菩薩的存心,菩薩是存什麼樣的心?六度就是菩薩的存心。

  凡夫,中下根性的人是佔絕對的多數。中下根性的人長時間不斷薰修,它會起作用,時間要長、時間要夠。我們自己也是個例子,我們從小就有六種蔽,而且這六蔽非常堅固,總認為我自己的東西,我為什麼要給別人?特別是生活在一個窮苦的家庭。我小時候家庭經濟也不好,這個貧苦我可以體會、可以感受到,有一點點財物,你真的捨不得,你好不容易得到這些,你說叫你布施,的確很困難。我們小時候,連小康家庭都談不上,家裡也沒有恆產,土地、房屋也沒有,給人家租房子,也沒有積蓄。以前我們家孩子又多,靠我父親做木工養家活口,實在講經濟很不好。一切物資得來都不容易,因此很自然就養成一個比較慳惜的習氣,這也是自然的。現在也能夠做一些布施,這也是得力於長時聽經,因為聽我們淨老和尚的經,從在家到出家,一共五十年了。沒有這麼長時間的聽經,要布施一些,實在是像割肉一樣很痛苦,很難做到。得力於聽經聞法,所以聽經聞法,長時薰修非常重要。現在聽經聞法方便了,現在網路、播經機,過去DVD、錄音帶、錄影帶就很方便。現在就更方便,現在網路,手機一點都有,聽經聞法就非常非常方便,不像過去我三、四十年前,聽經都要到現場聽。四十年前,剛剛有錄音帶出來,還不普遍,所以我們聽經大部分都要到現場,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太方便了,你走到哪裡都能聽。這是提供給大家薰習佛法一個很好的增上緣,大家要能夠把握、能夠多加利用,來長時薰修,希望這一生能有成就。

  所以這裡這個「智」用得好,告訴我們天天要讀書。《觀經》三福末後一條,「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兩句話是相輔相成。勸別人,實在講就是勸自己。勸別人,人家能不能接受,不必去理會,為什麼?勸別人,實在講是勸自己。講經說法不是給別人聽,學習講經是說給自己聽的。真正講經的是成佛才能講經,我們凡夫實在講,講經還是聽經,你講給自己聽。什麼時候才是真正講給別人聽?轉凡成聖之後,那是講給別人聽的,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就講給別人聽,轉迷為悟都還是講給自己聽。四聖法界的,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講還是講給自己聽的。超越十法界,證得法身大士,那個時候可以說講經是為別人,是利他,不是自利;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利他實在都還是在自利。這個我們要知道,這個我們不能不懂。所以講經說法、聽經聞法,是我們現在不可缺少的一個功課。

  好,今天這一堂課時間到了,這一條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