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以不思議性識為體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0/1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15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七面,從倒數第五行看起,我們看玄義的第二段:

  【第二,辨不思議性識為體者。】

  這段是天台家(天台宗)五重玄義的第二段,天台宗在講解一部經典、註解一部經典之前,先把這部經以五重玄義來做個介紹。第一段是解釋經題,我們學習過了,這段是第二段辨體。辨體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辨別這部經的理論依據,釋迦牟尼佛為大家講經說法,他是依據什麼而說的。如果他依據的理論是真實的,我們一般講真理,真實的道理來講這部經,他所說的就值得我們相信了;如果這個理論是不確定的,當然會引起我們的懷疑。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科學家、哲學家探討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有各種說法,理論都不是很確定的,往往經過一段時間又發現不對了,所以當然這個當中都有疑惑。佛給我們講的,三千年以來每一個時代都有人修學去證實,證實這是事實真相、真理。所以這一段辨體是非常重要,每一部經它的體性,它根據的理論依據,這個就是辨體;這部經他根據什麼理論來講。

  佛法最重要的是「信」,信心的建立實在講都在這一段,就是要你了解他所依據的真理。如同一切經,展開經卷第一句「如是我聞」,古大德解釋這段經文,「如是」兩個字是「信成就」。如是,如同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的,這稱如是。辨體就是教我們了解「如」的意思。一切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實相用現在話講就是事實真相,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以事實真相為理論依據。本經是屬於大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經典,它不是小乘經典。青蓮法師沒有用實相這兩個字,而是用『不思議性識為體』,名詞上不一樣,實際上「不思議性識」就是實相的別名。另外一個名稱就叫不思議性識(就是實相),他為什麼要用這幾個字?他底下說明有三個意思。他為什麼沒用實相這兩個字,我們一般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看到「諸法實相」,一切萬法它的事實真相。這裡用不思議性識,不用實相,他說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

  【憑準經論。】

  『憑』就是憑藉、依憑,『準』是標準,以經論的標準做為依據。就是這部經的標準,這是第一個意思,根據這部經論來做標準。第二個意思是:

  【迷悟根源。】

  第三個意思是:

  【菩薩本識。】

  『菩薩』是專指地藏菩薩。他下面就分三段詳細給我們說明,先說第一段「憑準經論」,憑藉這部經做一個標準。我們看文:

  【本經云,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舉的都是本經的經文,他舉出《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經文來給我們做註解。在這一句裡面『性識無定』,《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同修如果常常讀誦,對這一句應該都很熟悉,一切眾生還沒有得到解脫的,還在六道生死輪迴的,「性識無定」。『為善為惡,逐境而生』,作善作惡,隨著這個境界生起善惡、造作善惡業。他用性識為體,這裡是根據這句經文,所以青蓮法師說,用「不思議性識」就是根據這句經文。他用性識為體,特別著重的是沒有解脫的,還沒有解脫有六道眾生,六道眾生都還沒有得到解脫。六道眾生內心有煩惱習氣、貪瞋痴慢疑,外面境界有五欲六塵的誘惑,起心動念善惡交雜。接觸到善的起了善念,接觸到惡的境界起了惡念,善惡交雜,所以世出世間聖人設教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好的教化,確實是惡多善少。大家不明理,不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往往以惡為善、以善為惡,顛倒,所以教化教學就很重要,教大家認識善惡因果。所以六道眾生沒有這些世出世間聖賢佛菩薩來教化,縱然有大福德,往往造更大的惡業,這個因果的事實,讓我們看到之後感到非常恐怖。

  人間做帝王、將相,這些大福德的人,就是現在講的總統,當了總統,特別當一個大國的總統、主席、總理。這在中國古時候稱為帝王、將相,當大將軍的、當宰相的,這些都是人間大福德的人,他們有大福報。他們福德的累積不是一生一世,他不是只有修一生一世,這一生就有這樣的一個果報,是多生多世累積的福德。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皇帝,他舉出清朝最有福報的皇帝(乾隆皇帝),壽命長、福報大,他執政的時期太平盛世,他大概是修十世的福德,這一生才有這個果報現前。所以這是多生多世累積的,在一生當中才能享受這麼大的福報。這是我們現在看到做總統的,特別是大國的總統、大國的主席,起碼也是要修好多生好多世,起碼要三生以上(做大官的要三生以上),做到帝王大概要十世十生,這一生才能夠得這個大福報。得到這個大福報,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接受過聖賢佛菩薩的教育,要是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去發展(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他有大福報,有最高的地位、有權力,他就會造極大的罪業。福報大,要修福也容易、也大,要造罪業也大。如果不懂得繼續修福報,這一生福報很大,造了極重的罪業,可以說在很短的時間,他過去生修的福報就享盡了、就用完了,這個福報盡了,然後惡報現前就墮三途,墮到畜生、餓鬼、地獄了。

  這就好比我們世間一個人家一生勤儉,省吃儉用儲蓄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到中年以後發了(發財),財富多了;財富多了,不再繼續的修福,去修布施做好事,吃喝嫖賭無惡不作,去造罪業。拿著這些財富吃喝嫖賭、吃喝玩樂去造罪業,前半生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可能在一年、兩年之間就把一生的積蓄用盡、用完了。用盡之後,世間沒有人幫助你,你的財富已經都沒有了,當然在這個人間,人都是很現實的,人家也瞧不起你。沒有人瞧得起你,甚至有的變成貧窮的乞丐去向人家討飯,福報享盡就好比是這個樣子,我們舉出眼前我們可以理解的。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提醒警惕我們,福要修不要享。我們有福再布施,跟社會大眾分享,不要自己獨享,分享我們又再繼續修福。如果我們自己獨自享受,享福沒有不造罪業的。享福人就迷惑了,迷惑就造罪業,造了罪業福報享盡,惡報現前就墮落了。所以享福沒有不造罪業的,而且比一般人造罪業決定要嚴重。福報愈大,如果要造罪業愈容易、愈大、愈嚴重,的確比一般人造的業嚴重。一般沒有錢的人,他想造也沒能力,沒有機會。有福報、有地位、有權力的人,他要造罪業就很容易,可以造得很大、很嚴重。當然反過來懂得修福,也可以造福,造很大的福。所以無論從心理上、從行為上造業都非常嚴重,福報大造的業都非常嚴重。佛這一些教誨都是真實的,真實懇切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後才能夠真正發心依教奉行。這是經裡面的一段意思。

  【又云】

  這還是本經裡面所說的。

  【念佛菩薩名字,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此識,乃的指第八識也。】

  這個地方又說到『本識』。這是講臨終的人,無論他一生當中行善作惡,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聞得一佛名、一菩薩名都能夠脫苦,縱然不能完全脫離,他的苦報會減輕,這是一定的道理。從這個事實當中我們明白,佛菩薩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淨宗就特別重視臨終助念,臨終助念本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段經文,也就是我們臨終助念理論的依據,有經典做依據。臨終助念,有的人臨終的時候病苦病得很嚴重,透過八小時的助念,大家念阿彌陀佛,聞在他的本識,那就減輕他的業障、減輕他的痛苦。所以往往我們看到有一些病人,死的時候臉色很難看,那個臉相非常不好看,透過八個小時的念佛,那個相轉好了,每一個助念的都是一樣。這就證明經典裡面講的,臨命終聞到一尊佛的名號、一尊菩薩的名號,都能幫助他脫離痛苦、減輕痛苦。所以佛菩薩名號功德的確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一定要深信。青蓮法師在五重玄義裡面,每一段都加「不思議」這句話,他說得很好,很有道理。下面這是舉其他的經來引證:

  【毘盧三摩地法,及金剛頂蓮華部心。】

  這裡面也有說,這部經裡也有說到這個道理,法師引用在此地,此地也引用這部經裡面的。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是心為何物,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心為阿賴耶。】

  這一段是非常明顯給我們講「心意識」。前面法師在序文裡面說過,覺悟的境界我們暫且不論,單單說迷惑顛倒的眾生,所以他用「不思議性識為體」,意思在此地,對於六道凡夫來講非常切實,對我們來講那很切實。『心』是什麼?「心」是煩惱、習氣、種子。『善惡皆由心』,起心動念一個善的念頭、一個惡的念頭,都是識變現出來的。『阿賴耶』含藏這些習氣種子,隨著緣起現行,造業受報它是總報主。《起信論》裡面有這麼幾句話: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什麼叫『如來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如來藏在裡面,所以叫如來藏。好像倉庫藏著很多東西,如來是真心、是本性。下面解釋: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不生不滅』就是如來藏,『生滅』是阿賴耶,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種子是生滅法,它是個生滅法,阿賴耶的本體是不生不滅法,本體就是如來藏,我們的自性,所以是不生不滅跟生滅和合,融成一體。

  【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你不能說它是『一』,不能說它是一樣,一個,為什麼?一個是生滅法,一個是不生滅法,不一樣。也不能說是『異』,也不能說它是兩個不一樣,因為這兩個它攪和在一起分不清楚,就像古人常用的比喻,「水乳交融」,水跟乳混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了。你說它是一,不對!它有水有乳,水是水,乳是乳;你說它是兩樣也不行,它混在一起,你也分不開,這叫『阿賴耶識』。用這個來形容、比喻阿賴耶識,阿賴耶生滅的、虛妄的,如來藏是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妄和合。再看下面這段:

  【則無明法性共住為因,不其然乎。】

  這裡面境界很微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無明』就是前面講的生滅法,『法性』是不生滅法,跟諸位講,生滅跟不生滅永遠和合在一起,一切時、一切處都沒有分開,佛家的術語來講是「法爾如是」。阿賴耶多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阿賴耶識變現的。阿賴耶如果沒有這麼大,諸位想想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從哪裡來的?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所以《楞嚴經》一開頭「七處徵心」,七個處所,「徵」就是去找這個心。交光大師判七處徵心,他判為「七番破處」。就是佛叫阿難去找心,阿難找了七個地方,都被佛給否定、破除了,七番都被破了。古德解釋《楞嚴經》,有古今兩派講法,古派是以長水為代表,長水就是《長水疏》,註解《楞嚴經》的,這是古派的。今派是以交光為代表,今派就是現在,以交光法師為代表。交光法師是明朝人,長水法師是宋朝人,這兩位法師都很了不起。長水法師是以天台家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的七處徵心,他用天台宗三止三觀這個理論原則來解釋七處徵心。他們說得都有道理,都不能說他有錯誤,都有道理。交光法師講「七番破處」,為什麼?實在講釋迦牟尼佛問的重點不是問心,沒有問什麼是真心、妄心,問心在哪裡?不管是真心、妄心,心在哪裡你拿出來給我看。阿難說心在身體裡面、說在外面、說在中間,說了七個地方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掉。心在哪裡?不管是真心、妄心,都是遍法界,到處都是。阿難是代表我們裝糊塗,不是他不知道,這叫利樂有情問。

  心在哪裡?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疏文的疏頭,「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整個虛空法界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整個虛空法界。那不就答案出來了嗎?確實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能現萬法,無時無處不在,任何時候、任何處所都存在,你怎麼能離開心?離不開。心是能現,識是能變,識也是心,真妄和合的心叫做識。不論妄的一邊,單論真的一邊,我們稱為性,這個地方性識意思就在此地。性跟識,真如自性跟阿賴耶識,說識是真妄和合的心,說性不說妄的那一邊,單說真的這一邊(就是說一個性),但是它決定是真妄和合的。我們凡夫不能辨別迷在其中,不能辨別真妄迷在其中了,忘掉這是一切法的根源,這叫迷失了,迷了。但諸佛菩薩覺悟了,覺悟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就是覺悟了。

  第二段講的是「迷悟根源」。要曉得,真心跟妄心永遠和合在一起,真心是我們的本性,此地講的性識是我們的本性。如果用儒家的話來講,也有這個意思,儒家講性,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他講的性就是識性,我們把性識這個字顛倒過來就是識性,用儒家的意思來講叫習性,不是本性。講性善、性惡是講習性,不是講本性。孔老夫子講的性是本性,所以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跟孟子、荀子講得不一樣。所以我們講性善、性惡,講心善、心惡也行,這個心跟性是一個意思。但有時候意思不同,有時候意思是相同,某人心很善,某人性不好,這個心性都是叫習性。所以習慣成自然是屬於習性,不是他的本性是習性,本性裡面沒有善惡,習性裡面有善惡。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種子這是習性,諸位要曉得,本性裡面沒有煩惱、沒有習氣,也沒有種子。這是本性,沒有善惡。《六祖壇經》講「不思善,不思惡」,沒有善惡。

  我們凡夫分不清,被煩惱習氣種子所困惑,在六道受苦受難,起惑、造業、受報,受六道輪迴的苦報。諸佛菩薩覺悟明白了,雖然有煩惱習氣種子,但是無礙,沒有障礙。這個東西有沒有?有,但不妨礙。他為什麼不妨礙?這一點我們要學習,他不沾,他不去沾染,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不會被煩惱習氣種子誘惑,佛菩薩不被煩惱習氣這些種子來誘惑,如如不動。我們凡夫會被它誘惑,聖人不會,內心離開煩惱習氣種子,我們講斷煩惱,外面不受境界的誘惑,佛菩薩的本事在此地,就是做到像《金剛經》講的:「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我們凡夫要學佛就是要從這個地方來學,如何能夠把自己的煩惱控制住而不受誘惑,我們就入菩薩道了。這樁事情的確不容易,為什麼?習氣太久了,不是一天、兩天,很長時間了,無量劫來薰習而成的,現在一下想把它捨棄、把它放下,談何容易!這講斷煩惱談何容易。怎麼辦?徹底明瞭它的事實真相,明瞭這些煩惱習氣它的事實真相,怎麼來的,從這個地方解決。

  所以轉煩惱為菩提,我們知道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在哪裡?就在煩惱當中。所以大乘經佛常常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離開煩惱那也沒有菩提。生死就是涅槃,換句話說,你斷生死、你不要生死,涅槃也沒有了,你斷煩惱,菩提也就斷了。所以生死、煩惱要不要斷?不要斷,其實不是講斷,斷它是一個名詞,實在應該講轉,不是斷,就是轉變就行了。你把它轉變過來,這個法大乘叫斷,實際上不是真斷,不是說一刀兩斷,切割掉的斷,不是那個意思,是轉,是轉煩惱為菩提。你轉過來之後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因為我們不認識它是虛妄的,所以被它迷惑了。現在明白了,知道它是虛妄的,不被它迷惑,這個就叫斷,實際上是轉,並不是真的斷,真的斷了,菩提也沒有了。怎麼個轉法?觀念上的轉法,都在一念。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就沒法子去轉,了解事實真相方法就有了。

  我們念佛人的方法是一句佛號就轉了,煩惱一起來我們換成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把它代替過來。我們起了貪心趕快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把貪心換成阿彌陀佛,貪心就轉成阿彌陀佛了;瞋恨心要發脾氣了,趕快把它轉成阿彌陀佛;愚痴心起來了,糊裡糊塗,趕快念佛;傲慢心起來了,趕快轉成阿彌陀佛;懷疑的心起來了,趕快念佛,轉成阿彌陀佛,這個就是轉煩惱,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這麼轉。底下舉例,真諦法師,唐朝時候人,他翻譯阿賴耶識,他翻成:

  【無沒識】

  這是翻譯經典的三藏法師。他把阿賴耶識翻譯作『無沒識』。「沒」是沉沒,「無沒」意思很明顯,就是它永遠不會失掉,不會喪失掉,只有轉變而沒有喪失。所以佛才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轉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想生的,從心想生出來的。我們能想佛那你就作佛,想菩薩就作菩薩,想貪瞋痴就搞三惡道。想貪就是想鬼,就做鬼去了,想愚痴就變畜生了,想瞋恚發脾氣就想地獄了,想什麼就現什麼,想什麼就變什麼。所以,任何人一生,生生世世的際遇與別人不相干,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身口意三業造作的,說真話是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去享受,就看你怎麼想法。一切善惡、是非、真假沒標準,佛在經上給我們定的標準,是依凡夫暫時而定的,不是真的標準,這是根據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裡面給我們定的善惡的標準,不是永恆不變的標準,是因時、因人、因地暫時給我們定個標準。這個東西就跟世間法律一樣,有很多法律二、三年就要修訂,還有些法律定下來,二、三個月就要修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沒有一定的標準。為什麼沒有一定的標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哪有一定的標準?所以《金剛經》佛也講,佛無定法可說,沒有一定的,都是根據眾生當時當地的一個情況。所以這些基本的原理,我們要明瞭。下面說:

  【奘師就義,翻為藏識,能含藏諸法種故。蓋此識體。具能藏、所藏、執藏三法,故名為藏。】

  真諦法師是用名翻作「無沒識」,玄奘法師就意思把它翻為『藏識』。翻譯「藏識」取它什麼意思?取它『含藏諸法種故』,它能夠含藏諸法的種子,所以把它翻譯為藏識,這是玄奘大師翻譯的。這裡面有三種意思,這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能藏」、「所藏」、「執藏」,阿賴耶有這三個意思,把它翻作藏識。「藏識」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心,一般人概念上有心。現在我們講心,大家都有這個概念,我有心、我心裡想什麼,心在哪裡不曉得,心是什麼也不曉得。一般人總認為,大概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裡面的心臟,其實那不是經典上講的心,也不是我們能思惟想像的心,那個叫肉團心。外國的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他以什麼為自己的心?就是我現在能夠想像的這個東西,我現在能夠想像的這個,這個東西是我,這是比一般人要高明,也相當高明了,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知道身體這個心臟不是我。但是我能夠思惟、我能夠想像,大概這個東西是我,所以他講出我思故我在,因為我能夠去思惟、能夠去想像,所以知道我在,這個就是我,比一般人聰明。可是能夠想像的那個東西在哪裡?如果他要去找,那就跟阿難尊者一樣,找不到在哪裡。它到底是什麼東西?長得什麼樣子也沒搞清楚。所以這些大哲學家、科學家到今天對宇宙的本體、宇宙的事實真相,還沒有得到結論,許多學說(學者的說法)也沒有結論,其實三千年前佛法就結論了,結論在佛法當中。下面引用《宗鏡錄》講:

  【宗鏡云】

  《宗鏡錄》裡面講,這是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編著的,這部《宗鏡錄》是永明延壽大師編的。永明大師了不起,以後我們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他編這本書,在我們佛家號稱《小藏經》,因為《大藏經》的分量太大了,很不容易讀誦。他擷取《大藏經》的精華,等於說把《大藏經》濃縮,將它分門別類,這些經論裡面的句子抄集在一起,變成《大藏經》的綱要、《大藏經》的精華,叫《宗鏡錄》。這裡面關於法相這一部分,他抄集的分量相當可觀,這裡面說:

  【第八本識,廣大無邊。顯心原而無外,包性藏以詼通。擅持種之名,作總報之主。建有情之體,立涅槃之因。】

  引用到這個地方,這是《宗鏡錄》裡面的文,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無論我們講真心、講妄心,講真性、講妄識,諸位一定要曉得,它是包虛空法界,全包了。所以佛法常說,諸位都聽得耳熟,「法外無心,心外無法」。為什麼?這一切法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眼前,眼睛張開看到的森羅萬象,這些萬物萬法從什麼地方來的?所有一切萬法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心性是能變,諸法是所變,哪有所變的法而沒有能變的心?一定是一個能變,一個所變,所變出來的。那個法從哪裡來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什麼?就是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識。唯識學家不承認有萬法,只承認是識,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識,所以唯識宗講叫「唯識」,萬法唯識,唯有識。他說得不是沒有道理,很有道理!虛空法界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識變的。

  我們從比喻上來說大家好懂,譬如,我們到賣金飾的店裡面,我們現在講銀樓,賣黃金這些裝飾品的店。在台灣地區、在海外,我們都常常看到賣黃金的金飾店,在國外也看到華人開的金鋪。在台灣、在大陸,在這些地方我們都曾經看過,連東南亞,馬來人、印尼人這些,很多國家地區都有這樣的店,金鋪,在台灣叫銀樓。我們到金鋪裡面去看,黃金製品幾百種、幾千種、上萬種,可以說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我們用黃金的各種裝飾品,來比喻形容我們現在眼前看到的整個宇宙森羅萬象。我們在銀樓看這些金飾品,仔細觀察是什麼?它的本質只有黃金這樣東西,都是黃金,不管它是什麼樣子,你造一尊佛、造一尊人像,或者打造成一條狗,或製作成手飾等等的。你說一尊佛像,佛像是用金子去打造的;一條狗,那一條狗也是金子打造的,質一樣,重量一樣。唯識家那個意思就在此地,森羅萬象說的原來只有一個識;你金鋪看得再多,千種、百種只有一個金,除了黃金之外什麼都沒有。樣子是很多,你說它那個是什麼?它那個是金子。所以唯識家說:「盡虛空遍法界除了識之外,什麼都沒有。」識變現這些森羅萬象,這些森羅萬象就是一個識,所以就稱為唯識。

  說識就是真妄和合的心,它的作用是『作總報之主』。「總報」是一切眾生,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智正覺眾生。識是總體,它是本體,是總報之主,作佛是它,作菩薩也是它,做餓鬼、墮地獄、做畜生還是它。就好像黃金打造佛菩薩的像、人的像,畜生的相、餓鬼的相、地獄的相一樣,一樣的道理。『建有情之體』,「有情之體」,我們現在人講是生命的來源。生命從哪裡來的?從它來的。『立涅槃之因』,這是講超越世間,成佛了,成佛也是它,離開它也不行。

  【據此立體,諸法咸收。】

  這是青蓮法師在末後做總結論。為什麼用它做為經體?他說出來了,以不思議性識為體,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不但是大乘法,小乘法也包括在其中,不但是佛法,世間一切法也不能超越其外。他這個說法,比一般只講以實相為體講得清楚,跟古大德講的講法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他講的也是實相,實相是事實真相。所以以這個為體,好!我們明瞭之後要真正能接受,想到佛講經說法理論依據這樣的圓滿究竟,我們對佛的話不能相信,還有懷疑,過失是在我們自己。這是我們自己沒有認識佛陀,沒有了解佛法,真正認識佛陀,了解佛法,哪有不相信的道理?信心從這裡建立。

  下面,第二段更要細說,講「迷悟根源」。我們這一堂課時間到了,第二段細說「迷悟根源」,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