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0/5/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06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七十六頁,我們從第二行經文看起: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這段經文是講地藏菩薩過去的因緣。『文殊師利』,在佛經當中「凡是佛稱當機者的名字」,意味著下面有很重要的開示,提醒大家注意。這是我們在佛經常看到的。這是佛提醒文殊師利以及大家,要注意聽下面佛講的。「地藏菩薩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之前」,這個不可說不可說,就無法用言說來講這個時間之長,這個時間太長,說不盡,所以用『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這個「大長者」是講他的身分,從前他的身分是社會大眾都尊敬的大長者。「子」是我們中國古人對人的一種尊稱,例如說我們常聽到的孔子、老子、莊子,這個「子」就是對人的一個尊稱。那個時候世間有一尊佛出現在世,『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師子奮迅是比喻,獅子是獸中之王」,在野獸當中獅子是王。我們到東南亞新加坡這個國家,他們這個都市叫獅城,獅子的城市,獅子牠代表獸中之王。「具足萬行,是說菩薩修行功德圓滿,證得無上的佛果。」所以我們一般常聽到的「六度萬行」,菩薩修六度萬行,修行到圓滿究竟,證得佛無上的果位。這是講這尊佛他的名號。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這個時候,這個長者子見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的相好光明,「生歡喜心,向佛請教」,就是佛陀你這個相好光明,這麼莊嚴,怎麼修來的?怎麼得來的?

  「相好非常重要!諸佛菩薩是九法界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形相。長者子他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看到佛的形相,對佛都生起恭敬心,都想來學習,可見佛的形相多好!」我們在讀《楞嚴經》的時候,大家如果讀過《楞嚴經》就知道,佛問阿難尊者,當初你是什麼動機,發心來出家修行?阿難尊者回答,我是看到佛的相好圓滿,我知道這個不是父母生的,是修來的,我也想修得跟佛一樣相好光明,所以發心出家了。這個例子就是佛用這個形象攝受眾生來學佛,所以形象非常重要。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沒有成佛就是要學佛,要學佛的相好,這個相好就是形象。這是不管在家出家,在家學佛跟出家學佛是一樣的,我們都稱為佛門弟子、四眾弟子,佛門弟子就要做社會大眾最好的形象,這樣社會大眾他對佛門才有好印象,他才願意來接觸佛教,來學佛;如果做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這是佛弟子的一個標準。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我們就是要努力學習,往這個標準來靠近。此地《講記》就是講得比較重了,我們淨老和尚講得比較重,我們做一個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如果你不能做一個很好的形象給社會大眾來看,那就是冒牌的,假冒的佛弟子,那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果報在三途」。

  我們大家學習我們淨老和尚的《講記》,我們學了這一句,是不是就不去介紹人家來學佛?我們能不能拿這個話去要求這些佛門的弟子?如果你拿這個標準勸人家來學佛,你給他講,你要做社會最好的形象,不然你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我看初學的人、還沒有接受佛法的人,大概他就敬而遠之了,他不敢來了。想想我自己不行,我沒有進去佛門,還沒有機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我一去接觸佛門、去皈依三寶,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我現在不敢學,以後我能做得到再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會有這樣的一個反應?所以這句話,我們要知道,老和尚是針對什麼對象來講的。這是針對已經學佛很長的同修,而且經也聽得很多,道理也很會講了,也會勸人了。道理會講、會勸人,如果自己沒有做好、沒有做到,那是不是讓人家看到,他會退心?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的印象不好。所以這是要求這些學佛很長時間的同修要努力學習,做好佛教的形象,給社會大眾來看。所以這一句,我們這邊讀了《講記》,可不能拿這個去要求那個剛剛想要接觸佛教的人,他聽到你這句,恐怕他就不敢來了。所以要看對象,這個不能亂用。我們接引一般社會大眾,他來佛門結結緣,先令他生歡喜心,你不要跟他講這麼嚴肅的,你跟他講這麼嚴肅的,他真的不敢來。所以這個話是對已經學佛很長時間的這些同修講的。

  下面講,「我們既然學佛,心地一定要清淨、平等、正覺,要息滅貪瞋痴」。這是標準,學佛的一個標準,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不斷提起,就是勉勵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學佛很長時間的同修,大家要提升,要提升到這個標準,往這個標準努力來學習。所以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達到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這是我們學習的目標。我們心要達到清淨平等覺,那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包括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傳統文化的學習,這個都屬於戒學的範圍。所以戒,你不能呆呆的只看著三皈五戒十善,佛的教誡、經典的教誡,包括現在提倡的儒釋道傳統文化,統統屬於戒學的範圍,教我們待人處事接物,這些道理、這些規則都屬於戒。要息滅貪瞋痴,「若還與人爭利」,就是還跟人家爭名奪利,就不是真正在學佛了。這個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明白,特別學佛學了很長,學了幾十年,真的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真正在學佛,還是以輪迴心在造輪迴業,這個是我們要常常反省的。

  「佛心清淨,一塵不染。常常念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在內外都能得到清淨,內裡面一念不生,外面一塵不染,這樣才能過真善美慧、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佛菩薩過這個生活。」這是講佛菩薩過的生活。我們現在在學佛,但是還沒有達到佛菩薩這個境界,那佛菩薩這種幸福美滿的生活到底是什麼味道,我們也沒嘗到,現在可能我們能夠很明顯感受的還是煩惱。我們有一肚子煩惱,你怎麼能夠去體會真正的幸福美滿的生活?連作夢也夢不到。三心不可得,這是《金剛經》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法無所有」,這個是最高的境界了,入《金剛經》的境界了。入了《金剛經》的境界,知道這一切法是虛幻的,不是真的,在所有一切境界,不管順境、逆境,都得大自在,佛菩薩就是過這樣的生活。但是我們沒有入《金剛經》的境界沒辦法,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傳統文化,這些做人處事基本的道理來學習。這是一個最高的標準,我們要提升到這個標準,跟佛菩薩一樣。所以我們內心裡面起心動念,「外面處處攀緣,過的是煩惱、業障的生活,過的是輪迴的生活、惡道的生活」。想一想,我們現在是不是過這樣的生活?的確是這個生活。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常常提醒我們學佛的同修,我們要過佛菩薩的生活,從凡夫要不斷提升到佛菩薩這個境界。「我們讀到這句經文,佛把這個擺在地藏業因的第一條,用意很深!一定要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要有好的形象。」這個是特別特別重要,破壞佛教形象,真的是罪過不得了。

  但現在有很多人他不知道,無知,自己造這個罪業他不知道,這個現在特別多。現在這個時代也沒有辦法,第一個,佛教一個代表,第一個形象就是出家人,出家人現在也很亂,不像過去古代。在清朝以前,出家人要剃度都要經過國家的考核,考試審核,它有個標準,不能說你想剃度就去剃度了,它有個標準。後來到了順治皇帝,清朝順治皇帝他自己也出家了,他覺得出家是好事,那何必去設一個考試制度、審核制度來限制人?有很多人他想要出家就出不了,他就把這個制度廢棄了。廢棄的當初也還好,但是印光祖師對順治皇帝這個做法他批評得很嚴重,就是這個流弊太大了。在當時它還不會發現,但是時間久了,這個流弊就出來了。去欠人家債務的,沒有錢還人家的,他也去出家了;做流氓的,甚至有的人,招搖撞騙的、殺人放火的,他也去出家了,那你說佛門它怎麼不亂?這佛門的形象怎麼會好?所以印光祖師對這個很嚴厲的批評,順治皇帝這個政策做錯了。在當時看是好事,到後面,我們今天看到流弊無窮。所以不可以看眼前,還要看往後發展有沒有流弊。所以一個事情要定一個政策真的不容易,沒有深思熟慮、謹慎去思考,真的是百弊叢生。現在沒有辦法去挽救,特別現在民主社會,你更管不了。所以現在也只能我們自己努力修學,自己去做一個好的形象給社會看,讓社會大眾知道真正的佛弟子是這樣的,是最好的。讓他自己去對照、去分辨,真正的佛弟子還是假的佛弟子,這個由社會大眾自己去辨別,我們也不能說什麼,只有要求自己,先把自己做好。

  『千福莊嚴』,這一句就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千也是一個表法,不是只有一千個福報莊嚴,「有無量相好莊嚴」。「三十二相是福德之相,不修福就得不到這個相好,一定要斷惡修善。善分有漏善與無漏善,修無漏善我們做不到,這個太高」,這是真話,「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所以我們修的善都屬於有漏善。那我們現在從哪裡學起?從有漏善學起。世間法的標準我們凡夫能做得到,「就是世間的善人,就是世間人的好樣子。佛的廣長舌相,是不妄語這個功德成就的。中國古時候司馬光,別號叫君實,君子誠實,他真做到」,他在自己晚年的時候做的一番反省,「自己一生不妄語。他說『事無不可告人言』,一生所作沒有見不得人的事情。他也是皈依三寶,在家人的好形象」。那這個是世間的標準,實在講,司馬光這個標準我們現在人都很難達到。「今天說老實話,我們學的什麼佛?」自己要清楚。「每天讀誦大乘,天天要認真反省檢點,不在乎讀的經論多少。」一句、兩句做到了,你一生去做到這個一句、兩句,那就終身受用無窮。如果讀得很多,懂得很多,一句也做不到,那還是得不到受用。「修行的大根大本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一展開就是一切佛法,無量無邊的佛法濃縮起來就是這十一句,決定不能看輕。」過去我們對這個淨業三福也常常聽,但是說實在話,並不重視。實在講,這十一句就是一切佛法;「十一句再歸納,就是『孝養父母』這一句」,淨業三福第一句。「千經萬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出『孝親尊師』四字。三學、六和、六度、十願,種種修行方法都是孝敬的落實」,孝敬的伸展,「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是真的學佛」。

  這個經是一九九八年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講的,那個時候還沒有推廣《弟子規》。當時講這些話,我們大家聽了似乎都懂了,實際上懂不懂?實際上不懂。為什麼說不懂?在待人處事方面就不會做了,你要怎麼去待人處事?我天天不都在待人處事嗎?我天天在待人處事接物,那是不是佛教我們的?是不是佛的標準?實在講,自己都搞不清楚。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從二OOO年開始就一直在推廣《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到今年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來可以說,著重點都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的基礎教育。因為我們淨老和尚發現,他過去大經大論講這麼多,怎麼大家都沒有成就、都沒有成績?後來發現人天善法、小乘佛法的基礎沒有,學大乘佛法學一輩子也不能成就,發現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所以晚年這二十年來大力提倡,就是補習功課。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這個功課以前都缺課,現在補這個功課。這個功課補好了,你再學大乘法就能成就了;這個功課沒有補好,實在講,我們現在做人都不會做,你怎麼去作佛!那不是開玩笑嗎?

  下面這段講的也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原則,「真學佛要改樣子,心改、行為改。天天讀經,甚至講經說法,心沒有改,還是世俗心、輪迴心、貪瞋痴慢心,就不是真學佛」。這段話我們聽了好像也懂了,但是有沒有懂?還是沒懂。心要改,要怎麼改?行為改,要怎麼改?具體要怎麼做不懂,不懂他不可能去改,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怎麼有辦法去改?所以現在我是極力推廣蔡禮旭老師講的《群書治要》,真的,聽他這麼深入淺出的這樣分析說明,我們才知道我們錯在哪裡。知道錯了,知道哪些地方錯了,我們才有辦法去改正;你不知道錯在哪裡,不知過,你怎麼可能去改過?學佛,「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是以佛菩薩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一個標準、一個示範。佛他為什麼出現在世間?世間這些眾生又不是很好度,你看本經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那很難度的;難度,度得就很辛苦。佛自己成佛了,住大涅槃多自在,他為什麼那麼辛苦要分身、要化身?我們凡夫看起來好辛苦,很辛勞,天天講經說法、天天教化眾生。但佛菩薩他無我,所以他沒有辛勞,他沒有辛苦。我們世間人感覺佛菩薩很辛苦,佛菩薩他得大快樂、大自在。教化眾生,眾生接受,佛歡喜;眾生不接受,佛也不為這個煩惱,沒有煩惱,因為佛無我。所以「我們讀這句經文感慨萬千,我們怎樣學成佛菩薩的形相?若不認真依教奉行怎麼行!」關鍵在這一句,要怎麼依教奉行。好像我們讀了《地藏經》,會講《地藏經》,這叫依教奉行嗎?這個不算依教奉行,這個頂多是在信解的階段,你相信了、接受了,你也理解了,這信解。佛法的修學,信、解、行、證,要把所理解的在生活上去落實、去做到,那這個叫行,這個才是叫依教奉行,否則依教沒有奉行,那就落空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這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的由來。」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長者子,你想要證得莊嚴的佛身相好,「必須發長遠心」,無量劫發願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眾生在六道生死輪迴,沒有出離輪迴,真的都是在受苦。《妙法蓮華經》佛講三界統苦,你要發願度這些苦眾生。實在講,不但度六道生死輪迴當中的這些苦難眾生,當然這類眾生是最苦,要優先度,其次也要度阿羅漢、辟支佛,度權教菩薩,讓他們提升。他們離苦了,沒有六道生死輪迴之苦了,分斷生死出了,但還有變易生死,他還有苦,但是不是我們六道這種苦,究竟離苦得樂就要成佛。所以你看地藏菩薩他發願,他不是說我度眾生度到出離六道,成個阿羅漢就好了,不是這樣,你看發的願,要度一切眾生都成佛,他自己才要成佛,是發這個大願。不是度眾生證個阿羅漢、辟支佛,證個菩薩果位就好了,而是要度眾生,度就是幫助,幫助一切眾生都成佛了,他自己才要示現成佛。其實地藏菩薩的學生成佛的太多太多了,地藏菩薩他自己成不成佛?實際上他早成佛了,他只是在形相上沒有示現成佛。

  所以「一定要發大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特別是一切受苦眾生,受苦眾生指六道,特別指三途」,在六道裡面,特別三惡道。「三途眾生在哪裡?就在我們周邊,甚至包括自己。」我們講一句真話,自己就是三途眾生;老和尚講還是比較含蓄,「甚至包括自己」。如果以我來講,我自己就是三途眾生,為什麼?貪瞋痴還常常會發作。你將來死了,那也不必等到將來死,現在你就跟三惡道感應。我們讀《太上感應篇》,你看《感應篇》講的:「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現在我們一個起心動念,一個善念、一個惡念,就已經判定我們在造三善道的業因,還是三惡道的業因。在周邊看,就是從因這方面來看,修因,後面果報。你現在造什麼因,將來就必定得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貪心墮餓鬼道」,如果我貪心還很重,貪名、貪利、貪食、貪睡,這個還很強烈,那跟餓鬼道相應。現在我們大家冷靜看看,全球人類,不管中國人、外國人,你說有幾個人不貪的?絕大多數都有貪心。所以說人死了墮鬼道,這不一定,但是我們一般人的概念當中,人死了就去做鬼了,這個也不無道理。為什麼?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他都有貪心,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吃、貪睡,什麼都要貪,這個業因就是跟鬼道相應。「瞋恚墮地獄道」,瞋恚心特別強的人,他會先墮地獄道。瞋恚是火,地獄,縱然寒冰地獄,它也有火。「愚痴墮畜生道」,愚痴,是非善惡顛倒了,分不清楚,跟畜生道相應,畜生道沒智慧。這個沒有智慧,我們現在講比較不好聽的話,不是說你得到博士學位了,你是什麼教授,甚至你得了諾貝爾獎,有沒有智慧?沒智慧!世間人把世間的聰明才智誤解以為是智慧。所以佛講的跟世間聖賢講的智慧,它是本性的般若智慧,不是世間的聰明才智,世間的聰明才智在佛經上,佛給我們講叫世智辯聰。他有世間的聰明才智,他有世間很好的辯才,他很聰明,佛講這個人遭難了,八難之一。他聰明才智這麼高,智商這麼高,這麼聰明,發明這些科技。你不聰明發明不出來,叫我們去發明,我們發明不出來,他能發明出來,但是有沒有智慧?沒智慧。沒智慧就是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他都搞不清楚。如果他有智慧,他不會去發明那些東西。現在發明這些武器,發明核子武器,你說這些人有智慧嗎?發明這些幹什麼?毀滅地球。你說有智慧的人他會幹這個事情嗎?不會!這個事情是沒智慧的人、愚痴的人他才幹得出來,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所以愚痴不代表說他沒讀書,縱然他學位很高,拿了幾十個國家的博士學位,如果他的思想行為跟經典違背,都是愚痴,這個墮畜生道。墮畜生道是業比較輕的,實在講,發明這些毀滅性的武器,這些人其實都墮地獄道。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現在也有個地獄叫「核爆地獄」。那怎麼增加這個地獄?這個地獄比其他地獄更恐怖。人製造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自作自受。不是上帝處罰的,也不是閻羅王處罰的,自己造作惡業,自己處罰自己。所以愚痴墮畜生道。

  「地藏菩薩有能力化身到三惡道度脫眾生,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這是真話,「我們要度還沒進入三惡道」,還沒有進去的。雖然還沒有進去三惡道,但是現在他已經在造三惡道的業因,我們要度這些眾生,就是還沒有進去的,「要知道這些人是苦難眾生」。現在還沒有墮三惡道,但是現在造的是三惡道的業因,將來果報就是在三惡道,現在他就是苦難眾生,他雖然還沒有墮三惡道,他現在已經是苦難眾生了。「不要認為這些人當中,現在可能有大富大貴的」,他很有錢,他做總統,當總理、主席的,你不要認為這些大富大貴的人他就不是苦難眾生,在佛的眼睛看,這些人都是苦難眾生。實在講,大富大貴的人他如果不懂得斷惡修善,不懂得做好事,去造惡業,造的惡業比那個窮人大太多了,甚至不曉得大幾千倍、幾萬倍、幾十萬倍,甚至上億的都不止。當一個總統,一個政策錯了,你說多少人受害?多長的時間要受害?這個惡業造大了,將來必墮地獄。現在雖然還沒有墮地獄,他已經在製造墮地獄的業因了,一直在累積墮地獄的業因,你說他怎麼不是苦難眾生?在佛的眼睛看起來很可憐。所以你不要看到他現在大富大貴,好像很得意,轉眼沒幾年就進去了,到三惡道去了,到地獄道去了,苦難眾生。

  所以我們要怎麼來度這些人?你要度他,首先要先自度,「首先自己要捨棄貪瞋痴」。我自己不捨棄貪瞋痴,我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自己先捨棄貪瞋痴,自己過個清淨自在的生活,讓他們從我們這種生活當中,我們在整個生活行為當中表現出這樣自在、快樂、解脫,讓這些社會大眾看了,讓他們去反思,讓他們反省、去思考,讓他們覺悟,這是我們現在要做的。還是從自己做起,《感應篇》也講「正己化人」,正己才能教化別人。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這個長者子很有善根,「聽佛的開導就覺悟、回頭」,他就發大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不可計劫」就是這個時間是無限的,「無限長的時間」,所以他發願不是發短時間。「未來際」,未來沒有邊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這個是永恆無限長的時間。『為是罪苦六道眾生』,為了這些造罪受苦,六道裡面的眾生。在六道,「一切眾生造作種種苦因」,苦果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菩薩永遠示現在菩薩地位,眾生不成佛,菩薩誓不成佛」,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成佛,他就不示現成佛。

  「長者子就是地藏菩薩前身,發心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如果我們也能發這個心,學習《地藏經》就能得到真實受用。我們自己生活苦,要想到這個世間還有比我們更苦的。我們不怕苦,因為苦才能體會一切眾生的苦,幫助苦難眾生的心才真切。佛教導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尤其是出家人,一定要過苦日子,時時警惕,一享受必定迷惑顛倒。」「出家人真正修行,決定有福報,福報來了不能享,一享就糊塗;福報要給一切罪苦六道眾生去享,你是真正度苦」,度脫這個苦眾生。「毘盧遮那佛建立華藏世界不是自己享受,是給十方一切剎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法身菩薩們有個安身立命之處」,他還沒有成佛,提供這個場所;「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提供給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人有個道場,好好的修行,「不是自己享受。這都是做出最好的形象給我們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建立道場亦復如是」。建道場不是自己在那裡享受,不是,供養大眾,供養四眾,「以平等心、清淨心」,提供一切大眾一個好的修學處所,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不是為了自己。所以我們雙溪申請蓋寺院,蓋這個,也是提供給四眾弟子的,大家修學的一個環境,那不是為我自己個人一個享受來建立的。所以這些我們都要學習。

  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