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20/7/2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38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四百二十三頁,最後一行,從經文這裡看起:

  【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後。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難得出。復損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這段接上面一段經文,「是善知識,提攜接手,引出險道,免諸惡毒,至於好道,令得安樂」。前面經文佛用比喻給我們說明世間種種的誘惑,引誘人起貪瞋痴慢,去造種種惡業。這就好比一個人誤入險道,裡面有虎狼獅子、毒蛇、蝎子這些很毒的動物,人一走進去很快就會被攻擊,中毒而死,所以這是比喻像我們現在社會上種種的誘惑。我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引誘我們去造種種惡業,這就好比險道,讓我們墮落在裡面不能自拔,中毒了。惡毒,很凶惡的病毒,人一被感染就被毒死了。這個毒比瘟疫傳染病,現在這個新冠狀病毒,還不曉得厲害幾千倍、幾萬倍都不止,因為這個惡毒讓我們生生世世墮落在惡道受苦。我們現前這些病毒的感染,它只不過是一生,一生的生命結束就結束了。而造這個惡業的惡毒,它是生生世世你要去受這個報,這無法相提並論。如果沒有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世間,我們這些六道眾生,實在講,生生世世都受這些惡毒的侵襲,無法得解脫,非常可憐。所以遇到善知識,提攜接手。善知識就是佛菩薩,告訴我們那是險道你不能進去,你一進去你命就沒了。這是講我們法身慧命沒有了。這個迷路的人,聽到善知識給他提醒,他醒悟過來,知道那是險道不能進去,他退出來了,就避免遭受這些惡毒的侵襲、感染。能夠到好道,好道就是修十善業。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依照這個經的標準來改過修善,我們就走一條好道,能夠得到安樂,身安心樂。

  今天這段經文,就是「佛菩薩看到迷惑的眾生回頭了,再警策他,從今以後不可再犯,一定要嚴持戒律」。如果你再不嚴持戒律,那你又落到險道去了。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的精神。戒律最低標準應該做到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基礎就是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有了這個基礎,我們來修佛家的五戒十善就能夠嚴持戒律。要做到《觀經》三福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即可脫離惡道。《觀經》三福第一福具體的說明,這些年來我們淨老和尚,以儒家的《弟子規》,來落實《觀經》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落實「慈心不殺」,《感應篇》講因果。《弟子規》,其實也要包括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包括《論語講記》,都是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做法。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就是「修十善業」。我們有第一福的基礎,就可以脫離三惡道,不墮三惡道;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肯定要墮三惡道。有了第一福的基礎,再修「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依。所以入佛門大家都知道要先受三皈依,照《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的條件,也是資格,必須具足第一福的條件才能入佛門,才能接受三皈依。有了三皈依才能受戒,受五戒、八關齋戒,出家人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在家、出家都有。戒律、威儀都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三皈依建立在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基礎上。有了第一福、第二福的條件,那就可以提升到第三福大乘菩薩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福,第二福是出世兼二乘人修的福報,三皈五戒、威儀,聲聞、緣覺二乘的福報,也就是小乘,小乘佛法的福報。所以三福,小乘的福報、大乘的福報,都建立在第一福人天福報的基礎上。從人天福報這個基礎向上提升,提升到小乘;從小乘再提升到大乘,行菩薩道。那就從惡道回頭轉到菩薩道,就能離苦得樂,得到安樂。要記住地藏菩薩給我們的警策,不能再走回頭路,再回頭去走那個險道。

  『此路入者』,就是說如果你再走回頭路,再進入險路,進入這個凶險的道路,這就是講我們六道裡面的三惡道,這條路要是你走進去,要出來就難了。『復損性命』,「性命是指法身慧命,嚴重傷害法身慧命」。傷害到法身慧命,那是生生世世的,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得解脫。「迷人得到佛菩薩的教誨,覺悟後對佛菩薩非常感激,真能依教奉行。」所以『是迷路人,亦生感重』,真正覺悟了,對佛菩薩才會生起感激,才能真正去依教奉行。

  【臨別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言於此路多諸毒惡。喪失性命。無令是眾自取其死。】

  善知識與其告別的時候特別再囑咐,特別再交代,交代這個迷路的人,已經覺悟、回頭了,不僅自己要回頭,還要幫助別人回頭。你自己知道那個是險道,你知道要回頭,看到別人,他不知道那是險道,那你要告訴他。『親知』,「親戚、知交好友」,就是跟我們關係比較密切的親屬、知己,這個當然我們有義務要告訴他。『及諸路人』,「路人」就是跟我們沒有親屬關係的、不相識的人,就是我們現在講社會大眾。「無論是男是女,只要見到有人走三惡道」,就要勸告他不要走這條道。這條路『多諸毒惡,喪失性命』,你一走進去,你就被這個毒惡所傷害,你的性命就喪失了。什麼是病毒?「貪瞋痴是最嚴重的病毒」,六道三途都是貪瞋痴變現出來的。貪瞋痴慢疑惡見(邪知邪見),這六大煩惱,簡單講叫貪瞋痴。這個貪瞋痴,或者講貪瞋痴慢疑邪見,一展開就是無量的煩惱。我們心裡有三毒,有貪瞋痴三毒煩惱,這三毒就是最嚴重的病毒。現在的人只知道外面的病毒可怕,不知道自己內心貪瞋痴三毒的可怕。實在講貪瞋痴三毒是最可怕的,大家不知道,大家只知道外面那些病毒可怕,不知道內心的貪瞋痴三毒才是真正的可怕。「外面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邪染」,內心有三毒煩惱,裡外一結合就會生病,病毒就入侵。「如果心清淨,身就清淨,境界清淨,怎麼會生病!」

  「許多往生的同修都是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得這麼瀟灑、自在,什麼原因?念佛功夫得力」,念佛把貪瞋痴的煩惱念掉,「把是非人我、五欲六塵念掉」,他就得到這種殊勝的果報。「我們能不能把三毒斷掉,將來往生像他們一樣自在?他們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個事情不在外緣,完全在自己。這樁事情佛菩薩幫不上忙!經典是佛菩薩對我們的開示,為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真相,而改變心理、轉變境界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改變心理,現前的利益是身心健康。」過去雪廬老人常勸念佛人要改心,說念佛不改心,猶如說空話。你這個心態不改變,那只有口在念佛,心沒在念,真正心在念佛,必定把貪瞋痴降伏下去;口念心不念,不能伏煩惱。所以這個就是改變心理,用佛念把貪瞋痴轉為念佛,貪瞋痴的念頭轉為念佛,改變心理,現前的利益是身心健康。『無令是眾自取其死』,你自己覺悟了,你也有義務去勸別人、勸社會大眾不要墮落,墮落是很難自拔的,「這是大慈大悲看到眾生造惡業不能不勸導」。「說法勸導也要有緣分,有緣分就啟請善知識來講經說法,教我們如法修行。」這是勸導我們要代替迷人請法!迷人他不知道,他不懂得要去請善知識來講經說法,那我們懂得的人要代替他來啟請。現在請法,就是請法師講經說法的方式很多,「可以利用高科技的傳播」,利用這些工具,「尤其是網路、衛星電視」。這些高科技的工具,我們可以多加利用來弘法利生,把法師講經說法的節目放上去。這個就是勸導社會大眾,就是此地經文講的自己覺悟、明白了,就有責任、義務告訴那些還不明白的人,輾轉的去勸導大眾。「自己一定要依教修行得到成果,確實從毒惡回過頭來,得到真正的善利。」我們自己以前無知,也走這條惡毒的險道,遇到善知識給我們提醒,我們知道是險道,依善知識的引導走入好道,我們自己真正得到功德利益;我們得到利益表現給別人看,「讓別人明顯覺察到,別人才肯相信」,你跟他講他才會接受,才能回頭。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欲生人天中。令受妙樂。是諸罪眾。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再歷。】

  這段經文是『地藏菩薩足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菩薩在三惡道勸導眾生,讓他們覺悟、懺悔、回頭」。「在惡道中,只要能生一念真實懺悔心,立刻脫離惡道。」所以懺悔的這種念頭,功德也不可思議,為什麼?「因為惡道眾生那一念真誠懺悔之心很不容易生起來,希有難得!道理在此地」。很難得生起來,現在生起來,當然他馬上脫離惡道。「凡聖在一念之間」,其實凡夫跟聖人差別哪裡?就在那一念,「一念覺超凡入聖,一念迷永處輪迴」。「佛菩薩救度眾生沒有別的,就是勸眾生一念覺」,一念覺悟了就超生。「超生到什麼境界?要看眾生覺悟的程度。」「如果徹底覺悟」,那就可以從地獄就直接超生到成佛。「《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能令九法界眾生平等成佛,可見淨土法門殊勝,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佛真正能做到教地獄眾生立刻成佛,問題是地獄眾生肯不肯合作」,接不接受,「若不肯依教奉行」,不能接受,「佛也沒有辦法」;「不是佛的能力不夠,而是對方有業障」,眾生那一方面他有障礙,不能接受佛的超拔、不能接受佛的幫助。所以四十八願第二願就講到,三惡道眾生他如果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直接從地獄、餓鬼、畜生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作佛了,那不是地獄眾生就變成佛了嗎?關鍵眾生這一方面有沒有回頭、有沒有懺悔、有沒有覺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記載,我們有看過畜生道往生的,三惡道畜生道。那地獄、餓鬼道肯定也有念佛往生的,這是地藏菩薩去教化的。所以古時候有畜生道念佛往生,現在也有。過去在十幾年前,中壢善果林就有一隻雞很大,念佛往生,放了三天還不爛。我也去看,沒有發臭,放在佛堂給大家看。公雞往生的,在《影塵回憶錄》諦閑老法師那邊就有,在台灣我們也看過。

  我們再看下面《講記》。「由此可知,真心可貴!真學佛,不欺騙自己、不欺騙眾生,你用的就是真心。如果還自欺欺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管用,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踏進念佛堂,幾個人會得一心,幾個人會高品位往生,就看他用的是什麼心?」「如果是究竟圓滿的真誠心」,決定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到實莊嚴土就作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華嚴經》裡面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用真心!「用一點點真心」,剛剛開始用真心,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再多用一點真心,那就是二住的菩薩;如果用究竟圓滿的真心,「就是如來果地」。等覺菩薩的真心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真心還沒有回歸到究竟圓滿,他還有一點點。「曉得這個道理,為什麼不用圓滿的真心?用真誠心待人,以德報德,以德報怨,這是菩薩道。忘恩負義,以怨報怨,這是三惡道眾生。用妄心就墮惡道,用真心就超凡入聖。所以,別人毀謗、侮辱、陷害我,我都歡歡喜喜接受,依舊以真誠心對他。為什麼?我要作佛,我要高品位往生;他不要作佛,他要搞三惡道。」「別人冤枉、陷害我,我一定要報復」,那對方墮落,我們自己也跟著他墮落,就墮三惡道,「這是愚人」,就是沒有智慧。

  『生人天中,令受妙樂』,「脫離三惡道」,生到人天兩道。「在人天,佛菩薩依舊常常照顧我們每個人。」生到人天道,那比三惡道快樂多了,但是享樂很容易又迷了。「佛菩薩的照顧,我們一定要與他合作,也就是遇到因緣自己要抓住,不要輕易放過,覺而不迷,才能得到妙樂。」「在五欲六塵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處處與別人較量,跟人家比較、比賽,「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有了還想超過別人」。他有錢,我要有錢,我還要比他更有錢,要超過他,如果是用這樣的心態在過日子,自己精神上就有很大的壓力,「這個樂就不妙」,不是妙樂。這個樂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講的,「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財物不快樂,有地位沒安全感。「釋迦牟尼佛示現三衣一缽」,他的物質生活是降到最低了,但是他受的是妙樂,他過的日子很快樂、很自在。「人生在世所需要的,吃飽、穿暖,夠了。真正懂得生活,遊覽山水,逍遙自在,這叫人生,這叫快樂。有緣盡心盡力幫助社會,幫助眾生,犧牲奉獻也是妙樂。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權位,做義務工作者,這裡面有妙樂。」「佛在經上講得很多,很可惜我們讀了依舊不覺悟,依舊被煩惱纏縛。人生很短,幾十年彈指之間」,一下子就過去了,「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懂得怎麼過日子,佛教導我們就是最正確的」。「一定要看破世俗,超越世俗。」

  『是諸罪眾,知業道苦』,接受地藏菩薩的教化,「是諸罪眾」,我們就是罪眾,我們就是罪業的眾生。知道在六道裡面很苦,人知苦就覺悟了。「造業而不覺悟,就叫做業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迷邪染這就叫業道,造業,輪迴心造輪迴業。反過來,就是菩薩道,就不是業道,是菩薩道、是佛道,不是業道。業道是指六道輪迴,這是業道。「佛道跟業道」,在事相上沒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念頭」,你一念覺悟過來那就是佛菩薩,一念迷那就是業道苦。在事上一樣,沒有差別,但念頭不一樣。『脫得出離』,「脫離惡道;不但脫離三惡道」,連六道也都脫離了,這才究竟。「什麼時候脫離?現在就脫離!」現在怎麼脫離,怎麼脫離這個業道?就在我們現前,我們心裡對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脫離了。實在講我們要做到這個,沒有學習《金剛經》也不知道怎麼不分別、不執著,所以金剛般若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不能缺少般若。「脫離不是離開環境、逃避世間」,去找個山洞躲起來,不是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沒有分別執著。「譬如吃飯,對於飲食挑剔,就是分別執著」,喜歡吃的就貪吃、多吃,不喜歡吃的一口也不吃,這就是很嚴重的分別執著,這樣「就是與迷邪染相應」,跟貪瞋痴相應,「搞三途六道,這是業道苦」。我們在造作這些罪業,就要受六道生死輪迴之苦。那我們在吃飯這樁事情上怎麼出離?「淡有淡的滋味,鹹有鹹的味道,沒有分別執著,什麼都好吃,就能出離」。你不會特別喜歡吃什麼,也不會特別討厭吃什麼,這就出離了。所以過去佛陀時代,現在南傳佛教國家還是有托缽的制度,托缽就是讓我們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你自己做菜、自己煮,你自己選擇,總是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托缽就沒得選擇,人家給什麼你就要吃什麼。而且托缽回去也不能自己吃,我今天托得比較好自己吃,不行。你托得比較好,其他的出家眾他托得比較差,要混合起來,然後好的、不好的統統混在一起。「一缽千家飯」,那就沒得挑剔了,你要分別執著也沒得分別執著了。所以這個制度在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說佛教如果要再興盛,特別他講中國佛教要興盛,要恢復托缽制度;但是要信心的人多才行得通。不然現在你拿一個缽,在我們街上常常看到出家人拿個缽,人家不給你飲食,丟錢給你,你自己去買。你自己買一定買自己喜歡吃的,給食物你就沒得挑了,給什麼你就要吃什麼。所以江老居士他對托缽非常的讚歎,也非常支持這個制度。

  我們現在沒有托缽,但是我們在平常就要練習這樣,從吃飯,穿衣也是一樣,我們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所以,「穿衣吃飯,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跟大家過的生活沒有兩樣」,你吃飯我也吃飯,你穿衣我也穿衣。但是一個迷的人他是過六道的生活,覺悟的人他是過出離的生活,出離六道的生活;「一個是有分別執著,一個是沒有分別執著」。一個心清淨,一個心不清淨。「能夠永遠保持清淨心,不生分別執著,就『永不再歷』,永遠出離惡道」,不會再去經歷惡道了。「給諸位說,六道都是惡道」,縱然在人天兩道,以佛法的標準還是惡道,因為你沒有出輪迴,你將來還是會再墮落三惡道,甚至連十法界、四聖法界也是惡道。六道法界,惡道;出離六道了,四聖法界,你還沒有入一真法界,以一真法界的標準看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是惡道。四聖法界看六道,六道是惡道。所以它們標準就在這個地方,惡道它也是有層次不同的。

  【如迷路人。誤入險道。】

  『如』就是譬如。譬如走路迷失了方向的人,『誤入險道』,他不知道誤入危險的道路,「路途中有一些獅子毒蛇猛獸,很危險」。

  【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復入。】

  正要進去,「你遇到一個好人」,他好心好意來給你說明,他對這個途徑裡面種種危險很清楚,「勸你不要走這條路」,你一走進去你就沒命了,你就遭受到諸毒了。他給你提醒,你懂得了、你明白了,你可以換另外的一條路。換另外一個方向,走另外一條路,不要走這條險道,換一條好道來走,不要去冒險。

  【逢見他人。復勸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復入。】

  自己差一點進去險道,遇到善知識指點,我們就避免進入險道,走一條好道。自己明白了哪一條是好道、哪一條是險道,看到別人他要誤入這個險道,要進去這個惡道,那我們看到,我們也有義務要勸導他。不能自己知道,別人要走進去你都不勸他、不提醒他,這是不對的。所以這是輾轉教化。你要輾轉告訴他,「你現在想走的這條路,我過去曾經誤入,遇到一位善知識勸導」,我趕快回頭了。自己回頭了,現在看到別人要誤入這條險道,也要幫助別人回頭。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回頭,「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回頭」,因為這些都是惡道。「諸佛菩薩是善知識,給我們說明這些道理,我們覺悟,所說這些事項我們也觀察清楚,不走回頭路。我們於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不再迷惑,不再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執著就覺悟了。」「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樣又誤入險道了。

  「這裡面的境界極其微細,又怕大家聽了產生誤會,以為世間一切人與事都不要管。」這我們淨老和尚講,你不能把他的話聽錯了,「我沒有叫你不要管」,沒有叫你什麼都不要做,「只是叫你不起分別執著」。「菩薩大慈大悲,隨類化身,隨機說法,示現在各行各業做出最好的成績,為一切大眾做榜樣」,他哪裡不做事?「可見得他真做」。「事上做得那麼圓滿,心裡一塵不染!我們世間人做了好事居功驕傲,這就被染污,因此做再多的好事,也出離不了六道」,只能在六道裡面享福,「六道的福不是妙樂」,這個樂不妙。「諸佛菩薩示現做好事,事上做得圓滿,心中不留痕跡,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妙!」妙就妙在這裡。「『作』,我們盡心盡力去做;『無作』,心地清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為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做成功了眾生有福,不是我有功;做不成功,是眾生的福德、因緣不成熟,我亦無過。自行化他,隨緣而不攀緣。著相就是攀緣,離相就是隨緣。」這個開示也很重要,有人把隨緣跟攀緣的道理也沒有聽清楚,以為說我什麼事情都不要做,我不攀緣。實際上有沒有攀緣?還是攀緣,你攀我什麼都不要做那個緣,那不是攀緣嗎?就是說有這個緣來了,我們不做,那也叫不隨緣;如果沒有這個緣,沒有這個條件,勉強去做,那也是不隨緣,叫攀緣。所以隨緣、攀緣這些我們也都要搞清楚,關鍵還是在我們的一個心態,要正確的認識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才不會誤會。所以有誰敢說我不攀緣,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那不是叫不攀緣,還是攀緣,還是不隨緣。所以過去有一些人都是把我們老和尚這些話聽錯了,老和尚說全部放下,什麼都要放下。回去之後,他工作辭掉、房子賣掉、錢也都布施掉,然後過了三天沒飯吃,跑到香港去見老和尚,他說師父你叫我放下,我現在什麼都沒有,吃飯成問題了,怎麼辦?我們老和尚看到直搖頭,你把我的話都沒聽清楚。他叫你放下,是叫你放下心裡那些憂慮牽掛、分別執著,放下那個,不是叫你那些事不要做,放下。你要吃飯,不煮飯,那吃什麼?所以修行關鍵是在心地,修這個心,沒有別的,就修這個心。外面就是隨緣不攀緣,內心不分別、不執著,是修這個,不能搞錯。很多人真的都把意思聽錯了,搞到最後問題一大堆,然後引起家人的不滿,社會大眾的不諒解,你們學佛怎麼都學成這個樣子,那還有人敢來學佛嗎?你不是障礙佛法的弘揚嗎?所以這個千萬大家不能會錯意思。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若再履踐。猶尚迷誤。不覺舊曾所落險道。或致失命。如墮惡趣。】

  「這是比喻惡習氣太重」,免不了還是要迷惑造業墮落。『若再履踐,猶尚迷誤』,「我們的警覺性不夠高,穿衣吃飯又起分別、又要挑剔。我們從最小的地方去做,每天吃飯,今天挑這個好吃的,明天講究那個,那是業道苦。貪圖口味、貪圖享受,你在造業,你沒覺悟。」釋迦牟尼佛當年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挑剔。我們樣樣挑剔,不知道自己在造業」。「所以,我們要把經教落實在生活中,從現實生活上去反省、回頭,改正自己的習氣、毛病。」『不覺舊曾所落險道』,「我們過去生中都在三惡道經歷過,而且經歷無數次」。「蒙地藏菩薩慈悲救拔」,我們現在得到人身,「把過去三惡道的苦忘得乾乾淨淨」。「我們看到三惡道眾生,有沒有起覺悟」,有沒有生起覺悟之心?「看到畜生,畜生苦」,那要想一想,我自己也曾經做過畜生;「看到餓鬼、地獄,餓鬼、地獄苦,我曾經墮過地獄」,也曾經做過餓鬼,還想不想再做?「慳貪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變畜生。」我們心中時常還起貪瞋痴,就是這裡講的『若再履踐』,又走回頭路了。才離開三惡道得到人身,「又繼續不斷造三惡道的業,很快又回到三惡道」。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才剛從三惡道出來,立刻又回去了。『若業結重』,「業障重,地藏菩薩在那裡說,你不聽,也不相信」。「我們這個世間,佛菩薩應化很多!誰是佛,誰是菩薩?我們不認識。對佛理了解得相當透徹,心地清淨,警覺性高,逐漸就會發現自己周邊真的有很多佛菩薩在照顧我們。佛菩薩示現的相有善有惡,示現的境界有順境、有逆境,無非是幫助我們覺悟。在順境幫助我們斷貪愛,在逆境幫助我們斷瞋恚。讓我們在善惡、順逆境界中得清淨心、平等心。」如果我們在順境裡面生起貪愛,逆境生瞋恚,這又要墮落了,離開惡道沒有幾天又要回去了。「佛說六道輪迴的眾生,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很短暫。「如果我們不能認清環境,不能接受菩薩的教誨,那就是業障太重。」我們一般講業障深重,業障深重那就必定是『永處地獄,無解脫時』。這個「永」字,很長的時間,都在地獄。不知道哪一天他才能解脫,就哪一天他懺悔了,他覺悟、回頭了,那個時候他就解脫了;如果一直都不能懺悔、回頭,那就一直在地獄裡面。「這是事實真相,墮到地獄壽命無量劫。」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