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20/7/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31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三百五十五頁,我們從第七行經文看起: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婬。妄語。百千罪狀。】

  前面經文我們學習到十齋日,十齋日,佛在本經提倡一個月能有十天修清淨心。這個齋主要就是身心清淨,齋是清淨的意思。現在很多學佛吃素的人,他以為吃素就是吃齋,其實這個齋在佛的戒經裡面,主要是過中不食,不是過午,是過中。因為午時有兩個小時,午時這個當中不能過那個鐘,過了就不能吃有澱粉類的東西,連水果都不能吃,只能喝水,喝蜜水、喝茶水,牛奶都不能喝,這個是齋。所以吃齋不一定吃素,像現在南傳佛教國家,他們還是維持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他只是守著不殺生,吃三淨肉,他沒有吃素。這個是跟佛陀時代一樣,現在大家到泰國、斯里蘭卡,還可以看到他們托缽,但是他們沒有吃素,都吃肉,只是不殺生,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但是他們過中不食。當然在中國地區,佛教都吃素。吃素是南北朝那個時候,南朝的梁武帝他提倡的,所以中國佛教一直到今天都吃素,特別是出家人,都一定吃全素,這是漢地佛教的一個特色。

  今天這一段經文就是接前面十齋日來的。『南閻浮提眾生』,這個是指我們現在住在「地球上的眾生」,「確實是舉止動念都在造業,都是在造罪。眾生起心動念都不善,自私自利,就是業、就是罪」。「六道輪迴怎麼來的?自私自利、我執變現出來的。我們妄想分別執著不能破除、自私自利不能放下,就永遠在六道輪迴」,出不去。「輪迴六道,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三惡道是老家,三善道猶如觀光旅遊,出去幾天又回來了。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就能永遠擺脫六道輪迴,超越三界。佛講三界統苦,超越三界才真正離苦得樂。」我們只要還在六道,只有苦,沒有快樂,這個是事實真相。

  所以這一段經文,我們讀了《太上感應篇》,「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看起心動念如果都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惡業,你還沒有去造作,就是身口還沒有造作,起這個念頭就是罪、就是業,都是罪業,這個意造業。意造業,我們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講得很具體了,俞淨意公他一生這種遭遇非常悽慘。人很聰明、很有才華,但是考試怎麼考都考不上;生了九個兒女,死了七個,一個兒子失蹤了,剩下一個女兒,他妻子哭兒女哭得眼睛都瞎了。他也不知道反省改過,還怨天尤人,每一年在灶王爺那裡寫疏文,請灶神把他的疏文向上帝報告,他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還得這種惡報?心很不平。後來他也是對灶神很恭敬,感應到灶神來給他現身,化身來給他指點,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生平造這個善事都沒有落實,都是虛浮應付,造惡業倒是真的,特別是意惡重,這個意惡在佛經上講就是貪瞋痴。意惡特別重,自己不知道,所以灶神給他指點他才知道。

  我們看《了凡四訓》裡面,他舉出衛仲達這個公案,衛仲達這個公案也是跟本經這段經文互相呼應。衛仲達還不到四十歲,有一天死了,靈魂被陰司勾去了,到閻王那邊。閻王把他善惡兩邊用兩頭秤秤,看到惡的那一頭堆積如山,像山那麼高;善的那一頭就好像筷子一樣一小卷,就秤,看善比較重還是惡比較重。結果一秤,只有一點點那個反而比較重,那個惡的部分好像整間屋子,反而比較輕。他就覺得很奇怪,他說我都還沒四十歲,我怎麼有造那麼多的惡業呢?冥官就跟他講了,他說這個惡業不待你去犯,沒有等到你動身口去造這個惡業,你起一個惡念,自私自利的念頭,陰間都記錄了。再問,那一點點是什麼?他說這一點你是起個善念,不是自私自利了。皇帝要造三山大橋,你上奏的奏表勸皇帝不要造,造了勞民傷財,那個不是很急著需要的,那你這一念為國為民,這一念沒有私心。他說皇帝也沒有接受,還是造。如果皇帝接受,當然你的功德就更大了;但是雖然沒有接受,你起這一念不是為你自己,你是為全國人民,所以這個善就大了。如果我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那當然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不要為自己,才能超越六道。

  「佛是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遇到佛法真是幸運,這一生能得解脫。要是遇不到佛法,我們起心動念還是造罪業。」那還是造罪業,最可怕的就是我們自己造罪業,自己不知道自己在造罪業,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麻煩在這個地方,這個是不學佛跟學佛最大的差別。所以我們明瞭之後,「要發心為佛法、為眾生,希望佛法普遍流通、久住世間,能令一切眾生得佛法的利益。」諸佛菩薩都是發這樣的願、發這樣的心,我們也要效法。「為一切眾生服務,最殊勝的無過於建立佛法,而建立佛法就是依教奉行。就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建立佛法,服務社會、服務大眾,做出犧牲奉獻,那就是菩薩;真正這樣做,得福無有窮盡。」所以真正這個佛法還是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我們有這個心要弘揚佛法,我們自己如果沒有真正去依教奉行,自己沒有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那怎麼可能去跟別人分享?講了別人也不相信。所以從自己做起,再去服務大眾,就是菩薩。真正能這樣做,得福無有窮盡。真正在做,一定會得到福報。「福報現前,佛教導給我們要捨,不要去享」,福報來了繼續修福,捨財作福,不要享,人一享福就迷惑顛倒了。「捨得!捨是因,得是果,捨財得財,捨福得福,捨什麼就得什麼。得到之後,把你所得到的再捨掉,那你得到的就更殊勝、更圓滿。」「永遠自己不享受,福報給一切眾生享受」,我們現在講的分享,福報可以跟眾生分享,這是真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的做法。

  舉心動念都是罪、都是業,下面這段經文講,『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舉心動念是意,意業造惡業,意業造惡業都已經很嚴重了。我們看到俞淨意公那種悽慘,你看他的意惡太重,主要意惡。那我們現在的人不但意惡重,已經統統表現在身口,使身口意三業都造惡業。一個意惡就很嚴重了,那何況再恣情,恣情就是放縱,去殺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騙人),百千罪狀。「這是現代社會的真實寫照。眾生造作這些罪業,怎會沒有果報?今天整個世界的自然災害怎麼來的?人心變現出來的。一切萬物,它的原子、電子都在動,動就有波。眾生起心動念,殺害、竊盜、邪淫、妄語都是極惡的波」,那個波很不好的。「一切眾生都在造,惡波愈強大!它能改變物質,使正常的組合被破壞」,而且是強力的破壞。「佛法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山河大地,隨著人心轉,人心善,環境就善,風調雨順;人心不善,就發生種種災變。佛菩薩的世界為何那樣美好?諸佛心地清淨善良,依報環境就殊勝。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心不善不能往生。我們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覺悟的人知道這個環境不好修行,要趕快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只要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一生決定能往生。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與諸佛菩薩有同樣的慈悲與智慧,才能幫助六道眾生。」這一段也是真話,我們淨老和尚講的也是真話。我們現在想幫,實在講自身難保,沒能力,有這個心,俗話講,心有餘力不足。沒有神通、道力、智慧,縱然能幫助眾生,也是很有限。現在我們還在這個世間,當然我們能做的盡量做,盡心盡力做。真正幫助眾生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再回入娑婆來度眾生,那個時候是真能幫上忙。我們看下面經文,在三百五十八頁,從第一行看起: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這段經文接前面這個經文而來,前面就是說閻浮提的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恣情就是放縱,放縱自己去殺害眾生,去竊盜、偷盜,種種的方法,不如法的取得都屬於偷盜;邪淫,那現在這個社會更是充斥在每個角落,電腦網絡非常多,都在勾引我們起邪思、邪念;妄語,那現在所謂的名嘴,他講的是不是真的?大多數都是虛妄的比較多,打妄語。那個騙人的話講了三遍,假的話也變成真的了。所以這個真假,必定要依照經典來做標準。眾生,你看在五濁惡世,免不了造這些惡業,這個很麻煩,造惡業後面都有果報。

  這段經文是講,能夠在這個十齋日來讀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所獲得的利益,這個果報太殊勝。「這段經文是講讀經的利益」,在十齋日來讀《地藏菩薩本願經》能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因為這個果報講得太殊勝,因此「有人懷疑,認為太誇張」,這個也很正常,「這是他們不了解佛經義趣,才導致疑惑」。為什麼佛要講經說法?因為沒有講解說明,大家不了解那個經的義趣;不了解,他難免產生疑惑。「本經是大乘經,大乘經是菩薩修的。凡夫可否修菩薩行?可以。」我們凡夫能不能修菩薩行?可以。「《華嚴經》的當機者是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就是煩惱一品沒斷,但是他發大心,他不是阿羅漢、辟支佛,他也不是菩薩。「凡夫可以學菩薩法,也能學如來果地上的法門,圓融無礙!然而,一定要發大心,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大心就能修學大乘菩薩法。」關鍵在發這個心。

  「於十齋日讀《地藏經》一遍,這是勸我們每個月把經典溫習十遍,真正目的是使我們不會忘記佛菩薩教誨,時時刻刻依教奉行」,讀經的目的在此地,「不只是照著經本念一遍」。最重要念了之後,要念熟,念得很熟悉幫助我們記憶,在生活當中提起修行的觀照功夫。「能明其理、行其道、信受奉行,這才真正是讀經。做不到信受奉行,一天讀一百遍也沒用處。讀經要依教奉行,念佛也要依教奉行。聽到這句佛號,看到這尊佛像,就要想起佛在經典裡的教誨,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訓。把佛的教訓在生活裡面去兌現,不但自己要這樣做,還要勸導別人一起來做,這叫讀經。」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如果沒有說這麼明白,的確一般人讀到這個經文,十齋日我都有讀一遍,那怎麼沒有得到這個經典上講的功德利益?於是乎就產生懷疑了。原來讀經要能夠依教奉行,依照經典裡面的教導來修行,把自己一些偏差錯誤的思想、言行依照這個經的標準修正過來,這是真正的讀經,讀經的目的就在這裡。能夠依經來修行,當然能得到經典裡面講的這種殊勝的利益。

  此地我們淨老和尚又講了,他說如果念《無量壽經》行不行?《無量壽經》也行,《無量壽經》也包括《地藏經》,《地藏經》也包括《無量壽經》。「整個佛法都濃縮在《無量壽經》裡面」,這個就是《華嚴經》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它是任一,不是獨一無二的,就是任何一部大乘經典它也都含攝。如果依照《華嚴》來講,任何一法,包括其他宗教,任何一法都是一不是二。所以《無量壽經》有沒有《地藏經》的經義?有;《地藏經》有沒有《無量壽經》的經義?也有。你看那個助念,臨終念佛,那不是念佛法門嗎?所以也有。現在我們淨宗提倡《無量壽經》為主修的經典,當然你讀《無量壽經》也是可以;那如果你是修禪,讀《金剛經》也可以,關鍵就是說,你讀《無量壽經》也好、讀《地藏經》也好、讀《金剛經》也好、讀《藥師經》也好,你要懂得那個經的義趣,要根據那個經的教導在生活上把它做到,這樣讀任何一部經都有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淨宗當然是以《無量壽經》為主,因此我們台北華藏淨宗學會每天固定讀一部《無量壽經》。遇到十齋日,我們上午念《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的,念《阿彌陀經》、念佛,下午我們加讀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不是十齋日,我們只有下午二點到四點讀《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彌陀經》是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天天要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們助修的經典,它也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無量壽經》,這個叫以經解經。

  『東南西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一個人真正發心修行,就得諸佛菩薩威神加持,百由旬(四千里)。」因為在中國古代,一由旬是四十里,但是不是現在的公里,四十里,一百由旬就四千里。四千里雖然不是公里,這個範圍也很大了,大概我們整個台灣都包括了,這個之內沒有災難。「真修才有這個力量!大眾都修福,力量就更大。」『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現在是現前的利益,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說明影響之深廣」,影響深遠廣大。「近代科學家已認識清楚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波動的現象。宇宙、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從無明而來」,就是精神跟物質都從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的真如自性一念不覺就變成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在《唯識論》裡面講「見相同源」,見分就是精神,相分就是物質,精神跟物質它的根源統統從阿賴耶識出現的。無明是什麼現相?是波動的現相,動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源頭」。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山河大地,這整個宇宙怎麼來的,大乘經講這方面講得很多,特別是《楞嚴經》講得很詳細。「所以,哪有事實存在?」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境界,「我們以為有事實存在,那是波動的相續相。」在經典上佛跟我們講「相似相續相」,就是說你前面那個跟後面那個接著很相似,但是已經是不一樣了,這樣連續接起來一個動相。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講到這個,就拿早年那個電影底片,一秒鐘開合二十四張。電影的底片它是靜態的,它不是動態的,那你把膠卷放在機器上,然後機器快速轉動,一秒鐘轉二十四次,打在那個銀幕上,我們看到都在動了,其實機器關掉停下來就不動了,這些境界相就沒有了。現在的電視是一百次的生滅,比電影細了,電影我們還比較能感覺出來。實際上《仁王經》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個還是講比較少的,如果我們淨老和尚依照《華嚴經》講,一彈指三百二十億個念頭就過去了。大家如果看過卡通影片,那個一張一張,靜態的,一張一張畫的,然後快速轉動,原來人是靜止的,快速轉動人就在跑了。我們整個宇宙就如同這個情況,我們從這個當中去體會,就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一些動相。

  「有情眾生的波動超越物質發射出來的波,不知道要強多少倍。」我們有情眾生起心動念那個波動很強烈、很大,不曉得要強多少倍,比那個無情的物質,它也有波,但是有情這個波強。「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生活環境隨著我們的心念在轉。《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物質環境能隨心所欲,那你跟諸佛如來是同一個境界。我們對這些經文很迷惑,其實可以用科學來證明,就很好懂。我們以電波來比喻,電波的干擾,所有物質發的波弱、平和,我們思想發的波強大、起伏懸殊,這個波可以干擾它的波,我們發出的波強就蓋過它,這就改變物質的結構。一切有情眾生的波分為善、惡、無記三類。」無記就是不善不惡,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無記的波與一切物質的波打成一片,非常平和」,因為它不善不惡。善的波如果強,這個環境愈來愈好;惡的波強,這個環境就愈來愈差、愈不好。所以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它就平和,清淨平等覺。「十法界裡面,一切眾生的波有善有惡,造成物質現象巨大的變化」,就它那個幅度起伏太大。「真正依教修行,發出的善波就很強,能把周圍不正常的波覆住」,給它覆蓋了。「縱然有惡波招來災難,善波比惡波強就能化解災難,使災難不起現行」,就被這個善給它覆蓋了,它就不起現行。

  「所以修行要認真,要用真誠心,力量就強大。世間人用的是妄心,我們用真心,力量大!因為一切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我們的心與佛菩薩一樣,心波頻率相同,就跟佛菩薩接通,這才得到加持、保佑。真心決定沒有妄想,妄想是煩惱,修行從斷煩惱下手。佛千言萬語,苦口婆心,勸我們要斷除妄想。我執是最根本的妄想,執著身是我,這是妄想的根。」哪一個人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有的這種營求(經營去求)都為了這個身體的享受在追求,這個是我執的根源,所有造的惡業也都從這個地方所生了。所以佛跟我們講,身體不是我。「什麼是我?佛說,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真我,是一個法身,這是真正的自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虛空法界與自己同一體。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清淨法身,法身沒有生滅。法身沒有相,能現一切相;諸佛菩薩沒有身相,能現一切身相。」所以法身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才是自己的身。佛在《楞嚴經》也用個比喻,就好像大海起了一個水泡,那個水泡就比喻我們的身體,整個大海就比喻我們的法身。我們現在把那個水泡當作自己,不知道整個大海都是自己,就像我們看到整個宇宙其實都是自己,都是自己的法身,不知道,迷了。所以整個都是自己,現在只認為這個身體是自己,其他都不是,就像認為那個水泡就是自己,不知道整個大海就是自己。那個水泡也是從大海出來的,離開大海,你那個泡也沒有。水泡沒有了,是不是回歸到大海?大海沒有變,這個水泡有變化,就像我們這個身體有生滅,我們的法身沒有生滅。所以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法身沒有生滅,法身沒有相,但是它能現一切相,所有的相都是從沒有相當中現出來的,像電視螢幕,螢幕沒有,但是影像是從那個螢幕現出來的,當現相的時候它還是沒有。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道理就是在這個地方。

  「學佛就是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而已」,找回自己本來面目,「此外一無所得。《楞嚴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契入境界後,看到眾生得樂就是自己得樂,眾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慈悲心不是勉強的生,自自然然生出來。」因為知道都是跟自己一樣,共同一法身,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種心,知道事實真相,自自然然就生這樣的心了。「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決定沒有差別。」這段經文,我們淨老和尚就補充這點意思,這點補充也非常重要,特別對現代人。「希望諸位同修認真細心去體會。這一生能入佛境界,大幸!這也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佛菩薩的心願是什麼?希望眾生趕快跟自己一樣成佛,回歸自性。「我們對經典要能信、能解、能行,把經典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經典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經典,這叫修行證果。」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這是說明現前得到福德與利益。」「前面講『讀是經』」,就是讀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此地講『轉一遍』」,這個就是很關鍵的。所以這個經沒有淨老和尚給我們講解說明,實在講,我們讀《地藏經》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了解經義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如果沒有聽我們淨老和尚講過這個經,恐怕他雖然讀經,還是不解經義。像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我們往往就疏忽了。所以前面講「讀是經」,這裡講「轉一遍」,這個就是說,「讀經一遍之後」,讀了,我們的念頭、思想、身口的行為轉變了,依照這個經來修,轉變了,「災就轉變成福。如果學佛人的念頭轉不過來,災難就轉不了,還是要受災難」。「轉要從心上轉、行上轉」,心是根本,行就是身口的行為,要轉過來。我們在《六祖壇經》也看過,法達禪師他讀《妙法蓮華經》讀三千遍,《妙法蓮華經》一部比我們這個《地藏經》多很多很多,他讀了三千遍。你看讀三千遍很熟悉了,但是見到六祖,去向六祖請教,頂禮,頭沒有著地,顯得有傲慢,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他說你看到我,頂禮頭都沒著地,你心裡一定還有東西在;這個話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還有值得你驕傲的地方。我們現代人不都是這麼講嗎?做了一件什麼事情,自己好像很不錯了,這值得驕傲。這個話用現代話講,就是你心裡有你值得驕傲的地方,有這個東西在。那到底什麼東西?法達禪師就講了,《妙法蓮華經》我讀了三千遍。六祖就問他,你讀了三千遍,《妙法蓮華經》講什麼?他說不上來。他說不上來,這個時候他那個慢心的習氣就降下去了,回過頭來請教六祖,六祖說我不認識字,我又沒有讀過。你念給我聽,我聽了之後再給你講解,法達禪師就念了,念了一段,六祖說好,可以了!停了,就給他開示這部經講的是什麼。法達禪師聽到六祖給他開示之後,言下大徹大悟,就頂禮了,這次頂禮就頭著地了,真的服了。拜六祖拜完了,他得法了,開悟了,就講自己的心得,說「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講了兩句話,說自己心迷的時候,雖然讀《妙法蓮華經》,這個心被《法華經》轉了,自己不懂得去轉這個經,是被經轉;現在覺悟了、開悟了,他心轉《法華》了,不一樣了。這個心轉《法華》就是此地講「每轉一遍」。法達禪師這個公案,你看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我們讀這個經不是同樣的道理嗎?迷時《地藏》轉,悟時轉《地藏》,那不是同樣一個意思、一個道理嗎?關鍵在迷悟。所以這個轉經就是依教修行,你把你的念頭、思想、行為依照這個經的標準給它轉變過來,那當然災就變成福了。就像《了凡四訓》講的改造命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都是轉,轉心。自己心態不轉變過來,行為上不轉變過來,還是繼續造惡業,那怎麼能改變命運?

  「『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現前居家平安幸福,沒有災難、意外或嚴重疾病」,都沒有了,都消除了,而且「豐衣足食」,就是物質生活你不會缺乏的,豐衣足食,「衣食豐溢」,這個溢,三點水就是溢出來了,超過你所需要的,就是非常豐富的意思,那這是福報。「讀誦經典一定要解義,明白之後,思想、觀念、行為就轉過來,轉惡為善、轉染為淨。因轉了,果當然就轉。從前我們的思想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損人利己,都是這種波,現在我們起心動念利益眾生、捨己為人,波放出去都是大慈大悲、清淨無染,環境自然就轉。」「境界本來無善無惡,是清淨的」,境界沒有善惡,「是淨土,為什麼變成五濁惡世?是我們惡的念頭把環境改變了」。我們人心的惡念,把原來很美好的環境給它轉變成災難很多的環境,是我們的惡念把環境改變了。

  下面講,「講堂每天講經二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不間斷,這是信解。」講經說法、聽經聞法,主要是偏重在信解,我們相信之後要求解,這樣的信才是正信,才不迷信。信解之後,後面要行證,要去修行、要去證果,證實經典上說的這些殊勝的結果。「念佛堂天天念佛不間斷,這是行證。」理論、方法就是從聽經聞法、講經說法我們明瞭了,明瞭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來念佛,這個就是後續的行證。「我們今天信解行證同時進行」,就是過去講《地藏經》在新加坡淨宗學會,那個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我們淨老和尚每天講兩個小時的經,就是每天有信解、有行證,信解、行證同時進行。「解行相輔相成,效果就很大。」一定要解行相應,不能有解無行、有行無解,一定要解行相應。「果然能依教奉行,利益功德不可思議」,這都是真實的。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