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0/5/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0-0008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習《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第十九:

  【大漢京師惠進誦法華經感地藏記第十九】

  『大漢京師』,這裡是指漢朝建都的地方,古時候稱為「京師」,就是我們現在講中央政府所在地,就是京師。歷朝歷代建都有所不同,這是講漢朝在京師這個地方,就是首都這個地方,有一位『惠進』法師,誦《法華經》感應地藏菩薩的一個記事、記錄。

  【釋惠進者。洛陽人。若少出家。求法於異域。傳道於顯密。就中法華一部。文義窮妙。晝夜暗誦。未曾怠廢部違。敬以為師。舉世稱法師。】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釋惠進』是一個出家人。出家人的姓都冠上釋迦牟尼佛的「釋」,再加上法號。這個『者』,就是有這個出家人,叫做「釋惠進」。他是『洛陽人』,洛陽在現在大陸河南省。「洛陽」,在我們中國有佛教寺院,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陽的白馬寺。有同修如果有去旅遊到洛陽,應該這是一個很著名的景點,也是中國佛教第一座寺院。佛教從漢朝正式傳入中國,第一座寺院就是在洛陽,在河南。

  這位釋惠進,這位出家人他是河南洛陽人。『若少出家』,就是很年少就出家了。出家求法,去學習,去留學,『異域』就是到外國去。古代,往現在的新疆、甘肅方面,往西北那邊,一直到印度去,都稱為西域。少年出家,到異域,到外國去求法,學習佛法。『傳道於顯密』,顯教、密教他都有學習,學習回來之後就弘傳顯教、密教,可見這位法師顯密也都通達。所以「傳道於顯密」,傳授這個道業,有顯教、有密教。『就中《法華》一部』,他在顯教的經典最看重的就是《法華經》,就是《妙法蓮華經》。《法華經》,這部經在中國佛教,自古以來佛教界公認的一乘圓教的經典。一部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就是《妙法蓮華經》,這兩部經典就是在中國佛教界大家公認的,是一乘圓教的經典。一乘圓教就是,它這部經是講一生成佛的經典,從肉身凡夫到成佛,一生成佛的經典。所以祖師大德根據佛在世講的經典,然後分宗派、分科系,分門別類,建立宗派。《法華經》是到了智者大師,隋朝智者大師他創立天台宗,天台宗主修的經典就是《妙法蓮華經》。賢首國師是華嚴宗,主修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為賢首宗,賢首國師他創立的。所以這兩部經典就是一乘圓教的經典。誦《法華經》的人也有,但是誦全部的《法華經》這可能就比較少。最普遍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其中的一品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品誦的人就最多。古大德把這一品從《法華經》抽出來,《華嚴經.觀自在章》抽出來,《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抽出來。把它合訂為一本《觀音三經》,我們流通處那邊有印出來流通。這我們淨老和尚倡印的,《觀音三經》,過去他老人家也講過。今天教務組也把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的,《觀音三經》早年講的講記,現在要整理出來,出書。

  這位釋惠進法師,他喜歡《法華經》,因為《法華經》裡面的經文義理無窮的微妙,『晝夜暗誦』,「暗誦」就是會背誦了。『未曾怠廢』,從來沒有懈怠、荒廢過。所以每天讀這部《法華經》,從來沒有荒廢過。讀一部《妙法蓮華經》,部頭很大,不容易。我們在《六祖壇經》看到,唐朝六祖那個時候,法達禪師他誦《法華經》誦了三千部,那不容易。見到六祖,他頂禮頭沒有著地,頭沒有到地上,那顯得有傲慢。六祖看到法達禪師,就跟他講,你看到我頂禮頭都沒有著地,你心裡面一定有東西。這個話,用我們現在人的話來講,現在人很習慣用一句話,值得驕傲的事情,哪一樁事情我值得驕傲,現在人都掛在嘴邊的。實在,驕傲那就不對了,那是煩惱。傲是傲慢。佛要斷貪瞋痴慢,這個標準高。儒家沒有講斷,但是孔子也講「傲不可長」,傲慢大家都有,但是不要讓它增長,只要是凡夫都有。所以這位法達禪師他看到六祖就頂禮,頭沒有著地,心裡覺得自己也滿了不起,有幾個人能夠像他讀誦了三千部的《法華經》,部頭這麼大。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什麼?他答不出來。後來六祖叫他誦一段給他聽,誦了一段,六祖就給他開示,當下他就大悟。他那個時候自己那個傲慢心就降伏下去,聽六祖開示就開悟了,就頂禮,這次頂禮頭就著地,就轉變過來了。所以開悟,他就講了,他說「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還沒有開悟,念《妙法蓮華經》,心被這個經轉;開悟之後,自己能夠去轉這個經。所以能夠讀誦《法華經》的不簡單、不容易,因為部頭太大,真的不容易。

  這位釋惠進法師,他就是選中《法華經》,日夜讀誦都沒有懈怠,這個非常難得,特別能夠這樣精進,的確不容易。『舉世稱法師』,大家都『敬以為師』,「敬」就是對他就很尊敬,都以他為師,所以大家都稱他法師。「法師」也有很多種,你會讀經,也叫法師;會講經,也叫法師;做法會,也叫法師。所以法師好幾種,在佛門裡面。你能夠讀誦經典,也叫讀誦的法師,所以「舉世稱法師」。

  【大周顯德中。有一沙彌。自西域人。師事惠進。三年如無價馱婆。】

  這段是講,到『大周顯德』,這是在公元九百五十四年到九百六十年,這是「顯德」,武則天當皇帝,她把唐朝的國號改了,改成「大周」。所以在中國,在南北朝有北周,到唐朝武則天她當了皇帝,把唐朝的國號改了,改成大周。這個不是夏商周那個周。這是講那個時候,就是在顯德年中,有一個『沙彌』。「沙彌」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勤息。沙彌有三種,第一種叫驅烏沙彌,驅烏沙彌就是小孩子很小,但是他如果能夠去趕烏鴉,就可以剃度,那叫驅烏沙彌。年紀七歲到十三歲,那個很小,這是叫驅烏沙彌。就是這個沙彌也要做一點事情,雖然年紀小,也不能坐消信施。所以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講,講沙彌也要修點福,雖然年紀小,寺院外面曬稻穀,那裡的烏鴉會來吃,沙彌就去看,如果烏鴉來就把牠趕走,年紀很小,他只能做那個工作,所以叫驅烏沙彌。到了十四歲到十九歲,叫應法沙彌,那是正式的沙彌,要受沙彌戒。二十歲以後,還沒有受具足戒、比丘戒,叫名字沙彌。所以二十歲以後剃度,還沒有去受具足戒,先受沙彌戒,那個叫名字沙彌,因為他年紀到了應該要受具足戒了。這個沙彌,一般我們聽到沙彌,大家覺得年紀很小,現在畫圖、畫像都是畫小沙彌。

  有一個沙彌,就是他還沒有受具足戒,這裡也沒有寫他幾歲,應該年紀也不大,大概就是十幾歲這樣的沙彌,應法沙彌。『自西域人』,「自」就是他是從,「西域」就是外國。在古時候,甘肅、新疆出去,那都是外國。就是西域的人,不是中原的人,西域的人,在古時候就稱為外國人。在古時候新疆有很多小國家,甘肅那個地方,那現在都屬於中國。『師事惠進』,「師」就是拜惠進法師為師,「事」是奉事,奉事就是來給他服務,來照顧惠進法師。『三年如無價馱婆』,「三年」就是說三年如一日。「無價馱婆」,這個「馱」好像駱駝,以前古時候在西北,大家如果有去旅遊,像甘肅鳴沙山那一帶,往新疆出去,那些都是沙漠,古時候運載,現在還有,駱駝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載人、載物品都是駱駝。當然你要托運,就要花錢。這個「無價馱婆」,就好像說給你托運、給你服務,給你做事都不用錢,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來當義工的,他沒有拿薪資的。這個沙彌也沒有拿,在佛門叫單金,也沒有,反正他就是義務的來照顧惠進法師,對惠進法師很尊敬。

  【進異之。】

  惠進法師就覺得也滿奇怪的,怎麼會有從西域來的一個沙彌,三年來照顧我,也都是義務來幫忙的,就覺得很奇怪。當然也很感謝他。

  【許欲授具足戒。】

  『具足戒』就是比丘戒,就允許要幫他授具足戒。因為沙彌他進一步受戒就要受具足戒。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沙彌白言。吾敬誦法華人。發給仕願。不可作大僧。】

  惠進法師要幫他「授具足戒」,這個沙彌就『白言』,就是報告,我們現在講向惠進法師報告。他說,『吾』,就是我非常恭敬讀誦《法華經》的人。所以他有發一個願,『發給仕願』,就是他永遠不要受具足戒,永遠做沙彌,來服務大僧。所以『不可作大僧』,他發了這個願。受了具足戒,就叫「大僧」。這個沙彌就這樣回答惠進法師。

  【進後廢誦業。就於胎藏大教王。沙彌白師。我還本土。師既改轍。非吾所樂。即失所在。不知往何方。進情謂。廢誦所致。沙彌短慮。崇重誦業。今既改轍。壯修秘密。得鑄類乎。】

  惠進法師後來他就,『廢』就是說不再誦《法華經》了,「廢誦業」就是不再誦《法華經》。他不誦《法華經》,『就於胎藏大教王』,就是去學密教,密宗。在密宗,《大日如來經》,大日如來有兩部大法,一部就是胎藏界,一部金剛界。他「就於」,「就」就是去請教,胎藏界的大教王(現在這個藏傳佛教叫大寶法王),去學密教,就是修密去了,就不再誦《妙法蓮華經》。『沙彌白師』,就向惠進法師報告,他說我要回國了,『我還本土』。他是從西域,外國來的,他要回國了。他說,『師既改轍』,「轍」就是改變方向,「轍」好像車輪走的軌道、軌跡,你改變路線了。就是說你原來誦《妙法蓮華經》,我來恭敬奉事;現在你不誦了,你改修其他法門,你現在修的不是我喜歡的。『非吾所樂』,不是他所好樂的。『即失所在』,這沙彌就不見了,也不知道去哪裡了。惠進法師他也就知道,這是自己廢棄誦《法華經》所致,所以沙彌就不再為他來服務。他就想重新再來讀誦《法華經》。現在既然改變修學的法門,修這個『秘密』,修密法,是不是能得成就,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思惟是事夜臥。】

  『思惟』,思考這個問題,到底他現在修這個,是不是就能得到成就。『夜臥』,晚上睡覺。

  【夢見沙彌。是地藏菩薩。放光照惠。心驚惶。合掌悔謝。菩薩語進曰。我有大悲闡提願。受佛付屬。住持遺教。導利群徒。大師釋尊。昔在鷲峯。八箇年說法華經。我為守。藥王等二萬菩薩。俱命之教。面受勸持。付屬誠諦。勅濁世中。暫持最難。師誦業清高。我隨為無價奴。師廢業。捨離之。進流淚懺悔。復白言。吾離生死不。曰於諸過去佛。現在或滅後。若聞法華經。皆已成佛道。唯有心清濁。遲速不同。言已。忽然不現。夢寤而懺悔。復本業而已。】

  他在思惟這個事情,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來照顧他的這個沙彌。這個沙彌就跟他講,他說我『是地藏菩薩』。『放光照惠』,惠進法師他勤誦《法華經》,感應地藏菩薩變化做沙彌來照顧他。做了這個夢,心很驚惶,『合掌悔謝』,懺悔、感謝。『菩薩語進曰』,「語」就是跟他講,『我有大悲闡提願』。闡提,有的經講性闡提,闡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沒善根的人,斷除善根,永遠不能成佛的根機。「大悲闡提」,是大悲菩薩起大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發願度盡眾生界。專行利他救濟,自身終無成佛之期,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闡提就是最沒有善根的,都墮地獄的。所以地藏菩薩他發的願,它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這些闡提也統統度到成佛,他才要成佛。所以他發了這個願,永遠在這個因位,永遠他就是作菩薩。其實地藏菩薩早就成佛了,他度的學生統統成佛了,他自己怎麼沒成佛?他只是在形式上沒有示現佛身,實際上他早成佛了。就像觀音菩薩他以前也成佛了,他是正法名如來,倒駕慈航,又示現菩薩身分來幫助佛度眾生。所以觀音、文殊、地藏、普賢都是這樣示現的。

  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受佛付屬,住持遺教,導利群徒』。《地藏經》我們常常讀誦,佛在忉利天把度眾生的任務交代給地藏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現在已經過了三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我們這個地球上再過九千年就沒有佛法了。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等到彌勒菩薩從兜率天降生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那個時候我們這個地球上才會再有佛法。這麼長的時間沒有佛法,誰來教化?釋迦牟尼佛就把這個任務交給地藏菩薩,就是他的法運結束了,一直到彌勒佛降生之前這段時間,就由地藏菩薩來教化眾生。所以「受佛付屬,住持遺教,導利群徒」,就是教導利益群生,群徒就是一切眾生。

  『大師釋尊』,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昔在鷲峯』,就是靈鷲山。八年說《妙法蓮華經》,『八箇年說《法華經》』,八個年頭講《妙法蓮華經》。『我為守』,「守」是守護。『藥王等二萬菩薩』,還有藥王等二萬位菩薩。『俱命之教』,「俱」就是大家都接受佛的慈命、佛的教導。『面受勸持』,「面」就是當面接受佛的開示、教導。佛勸大家要奉持《法華經》。『付屬誠諦』,「付屬」就咐囑的意思。『勅濁世中,暫持最難』,「濁世」就是我們現在的五濁惡世,「勅」就是古時候皇帝下命令叫敕,佛是法王,佛的慈命,交代在五濁惡世當中,能夠受持《妙法蓮華經》最難,就是暫時的受持都不容易。因此能夠受持《法華經》,也就會得到地藏、藥王、兩萬菩薩的護念。『師誦業清高』,「業」就是這樁事情,讀誦《法華經》這樁事情,非常清高,就是沒有懈怠,不容易,長時讀誦。所以,『我隨為無價奴』,「無價」就是不用錢的,好像做奴隸一樣,隨侍在旁邊照顧,做義工。『師廢業,捨離之』,「師」就是法師,你廢棄讀誦《法華經》,我就離開你了。

  『進流淚懺悔』,惠進法師聽到這樣就流眼淚,很懺悔。『復白佛言』,就向地藏菩薩報告。『吾離生死不?』就說我這一生能夠了生死嗎?『曰於諸過去佛』,過去諸佛,『現在或滅後』,現在佛,或者是已經滅度的,一切諸佛都有講過。『若聞《法華經》,皆已成佛道。』在《妙法蓮華經》有句經文講,若人「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我到日本京都一個寺院,裡面它就有掛著《妙法蓮華經》這句經文,若人「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只要念一句南無佛,都會成佛。「離生死」,當然這是肯定的,你有緣接觸到佛法,那肯定、一定會離生死。『唯有心清濁』,唯有各人的心,有的清淨,有的比較染著、污濁,各人的清淨心的程度不一樣。『遲速不同』,所以各人成佛、了生死的時間就不一樣。成佛道,肯定會成佛道,肯定會了生死的,但是要修,要修清淨心。我們念佛法門,「心淨則土淨」,心清淨的人,他成就就快;心染著比較重的,成就就比較慢。所以遲速不同,快慢不一樣,都會成佛。『言已,忽然不現』,這個話講完就不見了。『夢寤而懺悔』,惠進法師夢醒過來,就很懺悔,就改過了。『復本業而已』,就恢復他原來讀誦《妙法蓮華經》這個事業。第十九,我們的《靈驗記》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接著再看下面:

  【華州伯父家少女感地藏化記第二十】

  這個事情也是發生在大周那個時代。

  【大周葦州。】

  『葦州』,即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寧夏現在在大陸也是一個省,就靠近甘肅,在甘肅隔壁。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後,把這個地方改名「葦州」。

  【鄧伯父家。有少女。】

  這個『少女』:

  【失姓名。】

  她的姓名也不知道了。

  【其母早亡。】

  她的母親很早就過世了。

  【為伯家養育。】

  就是伯父家裡給她養育成人的。

  【晝夜戀母顏。】

  很小母親就過世了,很想念母親。這也表示這個少女她的孝行,母親過世了,非常想念母親。所以『晝夜戀母顏』,思念母親,當然很想知道母親在什麼地方、現在情況怎麼樣,這個都是孝思的一個表現。

  【問沙門。】

  『問沙門』,就是問出家人。

  【妾何再得見母顏。】

  就是問出家人,她說她什麼時候能夠可以再見到她母親,就問這個出家人。

  【沙門曰。地藏菩薩。有本願哀悲。至心稱念。得見之。】

  這個『沙門』,這個出家人就跟她講,『地藏菩薩』他有發本願,『本願哀悲』,哀憐、悲憫這些眾生,如果妳『至心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的名號,就可以見到妳母親。這個沙門也是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跟她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在第十二品的經文,「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在第十二品有這段經文。有很多人想要知道自己家屬過世,去到哪裡?前面這個經文也講,「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這是我們剛才念的經文前面的一段。就是思憶父母,就是想念父母或者是家屬。三七日中,瞻禮地藏菩薩聖像,要念地藏菩薩名,地藏菩薩就會在夢中帶你去見你想要見的這個親屬,父母、家屬。所以有很多同修也是很有孝心,父母過世了,常常來問我這個事情。有些同修講,我的父親、母親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實在講我也不知道。最好問地藏菩薩,你念地藏菩薩的名號,地藏菩薩會在夢中帶你去看。你至心稱念地藏菩薩的名號就會有感應,因為你一番的孝心。這個地方也是有經典的根據,就是「有本願哀悲,至心稱念,得見之」,你就會見到你的父母、家屬他現在在哪個世界,這個經典講,在何天中,是在六道的哪一道。

  【女晝夜念名。後對沙門語曰。妾依師恩。再見悲顏。即調衣裳一領。奉施之。沙門具問其始終。女曰。妾夢在沙門背上。昇天上。見四十九重摩尼寶殿。天人充滿其中。妾母在外部眾。往詣其處。禮拜問訊。母曰。汝念地藏菩薩。送我於此天。再見汝。是聖身所設。即寤。在伯父家中。心生不可思議念。感應道交。事在師恩也。沙門生隨喜心。自非信深。不可有此感化矣。予親聞之。右筆而記矣。】

  這個少女她『晝夜念名』,可見她真的很想見她母親,所以依照沙門給她指導,妳就至心稱念地藏菩薩的名號,她就晝夜念地藏菩薩的名號。這個我們在《地藏經》,光目女、婆羅門女都是念佛名,或者念菩薩名也可以,就見到她母親了,這是孝心感動佛菩薩,孝感佛菩薩。這個少女「晝夜念名」,後來她對沙門講,『妾』就是她,依照法師的指導的恩德,就是感恩,「妾依師恩」,這個法師的恩德,來教導她念地藏菩薩的名號,她有再見到她的母親。所以,『即調衣裳一領,奉施之』,就布施一件衣給法師。『沙門具問其始終』,沙門就是具體問她,妳這個感應從頭到尾給我講一遍,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女曰』,這個少女就回答,『妾夢在沙門背上』,她說我作夢,夢到在出家人背上,升到天上去。升到天上,『見四十九重摩尼寶殿』,摩尼寶珠的宮殿,有四十九重摩尼殿。四十九,這個註解講,「四十九重之寶宮也」。在《彌勒上生經》有記載,兜率天上五百億天子,各由額上出百億摩尼寶珠,為彌勒菩薩造四十九層寶殿,曰:「此摩尼珠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同慈恩疏曰:「四十九重者,持戒堅牢,宮遂重密」。這是說明這個四十九重的摩尼寶殿,在彌勒菩薩那個宮殿,就是兜率天內院。兜率天有外院、有內院,彌勒菩薩在內院。『天人充滿其中』,就是在彌勒內院很多天人。『妾母在外部眾』,「外部」就是說外院。『往詣其處,禮拜問訊』,就到她那個地方,看到她母親在那裡,就去禮拜問訊,去請安。『母曰』,她母親就跟她講,『汝念地藏菩薩,送我於此天』。她說因為你為我念地藏菩薩名號,送我到這層天來,送到兜率天來了,在外院。『再見汝,是聖身所設』,現在再見到妳,那就跟以前不一樣,就提升了。『即寤』,就醒過來了。地藏菩薩帶她去看她母親,她為她母親念地藏菩薩名號,她母親也往生到兜率天宮去了,生到天道去了。像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念佛的名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她母親墮地獄,就超度到忉利天宮去了。所以這個孝感佛菩薩,孝心感應到佛菩薩,至孝。

  醒過來,還在她伯父家中,心裡就生起不可思議念,她的心念就覺得『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事在師恩也』,這個法師的恩德,如果沒有勸她念地藏菩薩名號,她也見不到她母親,非常感恩法師給她這個指導。『沙門生隨喜心,自非信深,不可有此感化矣。』沙門聽到這個事情也生起隨喜的心,隨喜她的功德。如果信心不是很深,就不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感應。「感化」就是感應。『予親聞之,右筆而記矣』,記載《靈驗記》這個居士他親自聽聞的。親自聽到這個事情,他趕快拿筆給它記下來,這個也都很可貴的資料。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

  【荊州雁雄依先祖奉法皈依地藏功德免地獄苦記第二十一】

  這是講『荊州』,荊州就是一個地名,在大陸現在的湖北、湖南,在中國東漢末年到唐朝時期所設立的一個州,它前面是監察區荊州刺史部。早期這個幅員很廣大,就是早期荊州的區域很大,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兩個省。隋朝以後,管轄僅限於現在湖北省荊州市一帶。這個荊州,大家如果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孔明借荊州」,那就不還給孫權了,這歷史上有名的一個地方,現在的湖北荊州。這裡講:

  【荊州有士。】

  這個『士』是讀書人。以「鴈」這個字同那個雁子的雁。

  【以鴈獵為業。舉世立名為鴈雄。】

  這個人他是打獵的,專門在打獵,打獵射雁鳥,也很出名,所以大家都給他立個名字叫『鴈雄』,專門打獵。

  【行年五十一。惱瘴痛方死。】

  頭風、腦痛,死了,『方死』就剛剛死。

  【妻子捨塚間。虎狼食之。】

  他的妻子就把他捨棄在墳墓,這個『塚』就是墳墓,就把他屍體放到墳墓那裡,給『虎狼』吃。

  【三日方蘇。】

  但是過了三天他又醒過來了。

  【到舊室。】

  就回到家裡。

  【妻驚怖。謂狂鬼變。】

  他的妻子很驚慌恐怖,人怎麼死了,怎麼又回來?以為這是狂鬼他變化,當然非常恐懼。

  【雄具語蘇由曰。】

  這個雁雄他就講,他說不要怕。

  【吾死得火車迎。】

  他死的時候得到『火車』來迎接。那個火車就不好了,那個火車就是地獄相,地獄都有火。這個車子是火車。

  【在車為猛火被燒。】

  在車上就被猛火所燒。被這個猛火燒,那當然是受不了。

  【有一沙門。以水灌車上。火滅身涼。即生希有念。】

  看到一個出家人,拿著水灌在車上,就好像消防車一樣,水灌下去,車上的火就熄滅了,身體就感覺很清涼。『即生希有念』,他就生起很稀有的一個念頭,怎麼遇到這樣的事情。

  【到王所。】

  這個『王』,在地獄肯定是閻羅王,鬼王。到閻羅王的處所這個地方來了。到閻羅王前面來了,看到:

  【有百千萬豬羊雞雉。】

  『雉』雞,俗稱野雞,「雉」科屬於鳥類,屬於鳥類這一科的,就是有翅膀的,屬於鳥類。

  【等禽獸。】

  『禽』就是飛禽,有翅膀的,雞、鴨、鵝、鳥,有翅膀的,那屬於「禽」;『獸』是走獸,在路上走的,看到這些動物。看到這些動物,肯定他在打獵,打獵這些動物,一生殺生殺了不少。就看到這些禽獸:

  【白王。吾等非彼奪報命哉。乞對雁雄。王曰。汝等致此訴。雁雄定是惡人。先祖奉法。皈依地藏菩薩。以彼孫胤。大聖救免火車苦。雄見庭鳥獸。念地藏。忽變為人形。王即放吾。是故蘇來。更捨家發心自稱佛奴。遊行人間。勸令皈地藏菩薩而已矣。】

  這一段就是雁雄到閻羅王這個地方,看到有豬、羊、雞、鴨這些,還有走獸,都是他生前他殺生的。這些動物都來向閻羅王報告,就是要討命。就是說我們都是被他殺的,所以要向雁雄來討命,『乞對雁雄』,就是要討命。這個閻羅王就講,『汝等致此訴』,你們這些眾生來這裡投訴,來控訴這個雁雄,『雁雄定是惡人』,他肯定是惡人,就是造殺生業的。但是他的祖先信奉佛法,『奉法』就是信奉佛法,而且『皈依地藏菩薩』,就是信奉佛法,皈依地藏王菩薩。『以彼孫胤』,「胤」是後代、後世,他的祖先信奉佛法,又皈依地藏菩薩,所以他祖先這個功德庇蔭到後代子孫。後代子孫不知道學佛,來造惡業,但是先祖積的功德還是有庇蔭到子孫。所以他造了這個惡業,能感應到大聖,感應到地藏菩薩來解救他,讓他免於火車的苦,不要在那個火車上被燒的這種痛苦。這就是《地藏經》講的鐵車地獄。

  『雄見庭鳥獸,念地藏』,雁雄他看見閻羅王庭前這些鳥、走獸,他就念地藏菩薩聖號。這些動物,『忽變為人形』,就變成人了。變為人形,也就是超度,他念了地藏菩薩名號,超度這些畜生道的眾生,把他超生到人道去作人,就我們講超度。那怎麼超度的?他念地藏菩薩名號。所以我們超度,你念佛菩薩名號就能超度,從畜生道,三惡道超度到人天善道,把念佛菩薩的功德迴向給他們。這些畜生道的眾生都變成人了,變成人形,等於是超度了。『王即放吾』,閻羅王就放他還陽。『是故蘇來』,「蘇」就甦醒過來,就活過來。活過來,當然就不敢再去打獵了。『更捨家發心自稱佛奴』,「捨家」就是到寺院去做義工,「當佛奴」就是說現在叫做義工,去佛門裡面做義工。『遊行人間』,就是在「人間」到處勸人家皈依地藏菩薩,『而已矣』。他自己得到這麼殊勝的感應,當然,現在話講叫跟大家分享,也是要幫助地藏菩薩去勸化有緣的眾生,這個也是報佛恩。我們再看第二十二:

  【童子以爪甲畫地藏延命記第二十二】

  【大宋開寶寺釋惠溫。有童子。不知姓名。歲十四。相者(學占相人也)】

  看相算命的。

  【健真。】

  這個看相的叫『健真』。

  【見彼童子曰。此子。壽命最短。所殘命只一月而已。師聞健真之說。放童子還親家。】

  這一段就是宋朝,『大宋開寶寺』,「開寶」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的年號,有的寺院都用當時的年號做為寺院的名稱。在宋朝開寶寺有一位『釋惠溫』,這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有童子,不知姓名』,就是有一個童子,就還沒有成年稱為童子,年紀十四歲。健真是一個算命的人,看到這個童子就講,這個孩子壽命很短,他的壽命只剩下一個月,等於說十四歲就要死了。『師聞健真之說』,惠溫法師就給他放假,就是讓這個童子回到他父母親的家裡。

  【時大雨降。】

  當時就下大雨,回家的路途當中遇到大雨。

  【往還不通。】

  要回到寺院也不行,要回到俗家也不通。所以就,

  【投宿畫師屋。】

  去跟人家借住,借在一個畫家的房子過夜(就是畫畫的)。

  【見圖地藏菩薩像。】

  看到畫師有畫地藏菩薩的聖像,這個童子他就用自己的指甲,學畫圖在壁上,用指甲畫地藏菩薩像,把它畫在牆壁上。

  【天晴雨盡還家。】

  天氣晴朗了,雨已經停了,他就回到家裡了。

  【月餘之後。復到開寶寺。】

  過了一個月之後,他又回到開寶寺。

  【惠溫歡喜。謂健真所說空。】

  惠溫法師看到很歡喜,他說『健真』這個算命的,『所說空』,他講的話落空了,講得不準。

  【即召真。令見童子。此兒延命。將五十年。實不識所由。】

  找健真來,說你講的不準,你說他一個月就要死,他過了一個多月,他還活得好好的回來。健真看到這個童子,這個孩子延命了,而且還會延了五十年。『實不識所由』,不曉得什麼緣由,怎麼他突然延長這麼長的壽命?

  【童子自語。吾以爪甲畫地藏像。其夜有僧。交臥言談。汝五十五十。如此再三唱。除此外。無餘修善事。師及相者。嘆曰。聖力不思議。後童子出家具戒。惠藏法師是也矣。】

  這個童子就自己講,他說我用指甲畫地藏菩薩的聖像,那天晚上他就夢到有一個出家人,跟他躺在一起,跟他言談,跟他講『汝五十五十,如此再三唱』,給他講三遍。他說就有個出家人跟他臥在一起,然後跟他談話,說你「五十五十」,講了三遍。他說除這樁事情之外,也沒有修其他的善事。所以他師父以及看相的,就很讚歎說,『聖力不思議』。你看他用指甲去畫地藏菩薩像,竟然有這麼殊勝的感應,延壽五十年。後來這個童子就出家了,也受了具足戒,後來他法號就是『惠藏法師是也』。畫這個像,也是很殊勝的。造像,在《地藏經》講,你用畫畫,或者是金銀銅鐵,或者是石頭,造這個像,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反過來,就是如果毀壞聖像,那罪過也是阿鼻地獄的罪。所以罪福就在人的一念之間。如果你恭敬供養,實在講獲福無量無邊,非常非常殊勝的。

  我們看到畫地藏菩薩像這麼殊勝的感應,我們看到江老師畫「地獄變相圖」,又畫《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畫像如果我們去流通,也是無量功德。現在我們也不會畫,現在印刷術發達,印製非常精美,所以這個善事我們也可以來修,這個善事大家都能修,現在可以說人人都有能力來修。因為不會畫,請人家印的,那這就很方便。現在印刷術發達,而且成本也不高。如果你有請人家畫一尊像,那也要花不少錢,現在用印的就很方便。特別江老師他也是義務畫的,他也不賣錢,他的畫都不賣錢。我們學會也是義務,大家發心印經、印佛像,來幫他流通,做這些幫他流通,這些大家都可以隨喜功德。只要至心、誠心的來修,感應都不可思議,這個有經典可以做為我們修學的一個依據。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到這一段,後面還有第二十三,我們就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