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慕師德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21/6/2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27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律要節錄」,四十九頁第四行,我們還是從十二這裡看起:

  【十二、《五十頌》云:「常慕於師德,不應窺小過。隨順獲成就,求過當自損。」】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五十頌》是出自於密宗《事師法五十頌》當中的一首偈頌,這首偈頌就是說明奉事師長的一個正確態度。『常慕於師德』,就是要常常心存仰慕師長的德行,師長的教誨。『不應窺小過』就是不應該去看師長一些小過失。如果一天到晚去看師長的一些過失,我們修學就不能成就。所以下面講,『隨順獲成就』,不要去看小過失,應當隨順師長的教誨,師長教誨的是正確的道理,我們要諦聽,要去思惟深入。隨順教誨,這樣來學習、落實,我們的道業才會成就。如果一天到晚看師長的一些小過失,師長的教誨講得再好,他也聽不進去,對於師長就沒有恭敬心;沒有恭敬心,這個老師縱然再好,學生也得不到利益,縱然佛菩薩來也得不到利益。所以印光祖師常講,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尊師是為了重道,尊重師長就是重視自己的道業,不是師長希望我們去恭敬供養他。

  下面講,『求過當自損』。「求過」就是一天到晚找師長的過失。「當」就是必定的意思,當然你自己,做學生的就受到損害。過去我們淨老講,他以前是軍人出身的,他說侍衛兵眼中沒有總司令。就是說,以前我們叫傳令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侍者,連長以上都有侍者、傳令兵,侍者侍奉將軍、總司令時間久了,他對這個總司令、將軍生不起恭敬心。每一天跟他相處得很親密,他不也一樣是人嗎?他也是要吃飯、睡覺等等,還有看到他生活當中一些小毛病、過失,所以他心中沒有總司令。我們看看總司令統領百萬大軍,他一站到司令台,下面這些將軍、戰士對他都非常肅目恭敬,呼吸都不敢太大聲,那麼恭敬。但是侍者太親近了,一天到晚看到他的毛病、他的過失,那個恭敬心生不起來。所以保持一定的距離,他還有敬畏之心;如果太親近,一天到晚看他的小毛病,他那個敬畏之心生不起來,就隨便了,他就沒有恭敬心了。跟師長也是同樣一個道理,太親近了,你對他不會有恭敬心,你就隨便了,跟他學也就學不到東西。所以旁邊很親近的人跟一個師父學,學不到什麼,他覺得沒什麼,講的不是也天天在講嗎?都老生常談,講的時候也心不在焉,沒有心在聽,耳邊風,所以也入不了他的心,起不了作用,這個現象非常多。

  所以我們講到這裡想到蓮池大師,當時他去拜訪遍融和尚,也是當代的一個高僧,去參訪。古人那種參訪,恭敬心我們現代人是遠遠不如,三步一拜拜很久,拜到遍融和尚那裡,恭請遍融和尚給他開示。拜了那麼久,拜到他面前,請遍融和尚給他講開示,遍融和尚就給他講一句話,「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就這句話。旁邊的這些常年親近遍融和尚的這些出家眾,大家聽了就笑起來。他們就講,原來以為你這麼恭敬,三步一拜,拜到我們和尚這裡,請他給你開示,我們還以為和尚肯定會給你開示一些很玄妙的道理,但是很失望,講了這句話,我們平常聽得都耳熟了,聽都聽膩了,老生常談,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老和尚常常講。他們就笑起來了,以為老和尚有什麼玄妙道理要給你開示,結果竟然是給你開示一句我們平常常常聽的一句話,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在遍融和尚旁邊這些人對遍融和尚他沒有恭敬心,所以遍融和尚天天講、天天講,他沒有聽進去,他沒有聽入心,所以他們覺得沒什麼,老生常談,當然遍融和尚講的這句話對旁邊這些人也就沒幫助了。但是蓮池大師不一樣,蓮池大師後來他就講,他說我一生修持,關鍵就是得力於遍融和尚這句開示,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蓮池大師當時聽到這句話,旁邊遍融和尚也有很多弟子,常年親近的眾弟子也聽到這句話。同樣這句話,各人領受的心境就不一樣,蓮池大師有恭敬心,百分之百領受了;旁邊的人沒有恭敬心,百分之一也沒有,耳邊風,聽過去就算了,沒有入心,沒有體會。所以旁邊的人不能成就,蓮池大師後來成為一代祖師,這不是偶然的。所以蓮池大師說,他一生就得力於遍融和尚給他開示的這句話,他終身依教奉行,絕不沾名聞利養。

  從這個地方這個公案,我們也可以體會此地講的道理。旁邊的人肯定都是在看遍融和尚的過失,所以講話他們不在乎,講開示他們不在乎,肯定是這樣的。但蓮池大師第一次見面,恭恭敬敬的,那個心態不一樣,所以這句開示對他的幫助太大了,幫助他一生成就道業,這一句話。所以說「求過當自損」,如果一天到晚找師長的過失,你自己損害自己。縱然那個師長他自己沒有百分之百做到,但是他的開示依照佛經講的,有根據,正確的,我們做學生的如果你依教奉行,你的成就就勝過老師。所以古人常講,「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為什麼?狀元學生對他老師很恭敬,他老師的道德學問一般,沒有很出色,但是學生很恭敬在學習,超過老師。所以這句諺語講,「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這個就是「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所以「求過當自損,隨順獲成就」,隨順師長的教誨是成就自己的道業,不是師長希望你對他恭敬供養。

  下面《止觀》也講了,《止觀》在中國佛教的代表,天台修止觀,有摩訶止觀、三止三觀,在《止觀》也講到對師長的方面,不能見師過。所以:

  【《止觀》云:「求師不在於盡善,事師必忘於師過。」】

  你要求一個老師,也不在於這個老師的優點百分之百盡善盡美,只要他的指導、他教的方向沒錯,縱然他自己做得也不怎麼樣,也沒有很完善,也不要在乎於這個。關鍵師長他教得對不對?經典上有沒有根據?如果有,正確的,師長縱然沒有做到很盡善盡美,我們也應該向他來學習,接受他的指導。所以『求師不在於盡善,事師必忘於師過』,「事師」就是奉事師長,不要把師長的過失放在自己的心裡。你把他的過失一直放在自己的心裡,你自己對師長生不起恭敬心,那也就自己損失了,自己得不到利益,這個就錯了。好,我們繼續看下面一條:

  【十三、《下生經》云:「侍者具八法:(一)信根堅固。(二)其心覓進。(三)身無諸病。(四)精進。(五)具念心。(六)心不驕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聞智。」】

  《下生經》應該是《彌勒下生經》。《下生經》講,『侍者具八法』,就是當一個侍者。所以這個侍者不容易,這個侍者用現在的話來講,就像私人祕書。祕書有公眾的,辦事的祕書,祕書群、祕書處,還有祕書長,這個侍者等於是和尚的一個私人祕書。在《下生經》裡面講,擔任侍者要具備八法,具備八法就是我們現在講八個條件。第一個『信根堅固』,對老師、師長要有信心,這個信根不能動搖。為什麼說信心不能動搖?特別是在外面,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有一些人對自己的師長有一些批評,甚至毀謗,講一些無根謗,沒有根據的毀謗、謠言,你做侍者的人、弟子的人聽了,你信心動不動搖?信心動搖,你就退心了,不跟他學了。

  過去早年我在景美也碰到有一個在家女眾,原來有來聽淨老和尚講經,後來她不聽了。我問她為什麼?她聽到有人在批評老和尚,她也沒有去問一個青紅皂白,就聽人家一面之詞,她信根就動搖了,她給我講她以後不聽了,去聽其他法師講的。當然人各有因緣,這個也不能勉強,但是這個例子,總是她聽到謠言。俗話講「謠言止於智者」,有智慧的人他會去分辨、會去觀察,不會隨便聽人家一面之詞,他就認為是這樣,就相信了。但是有很多人很容易聽一面之詞,他沒有再聽另外一方面。聽到人家毀謗師長,講一些壞話,他一聽就相信了,他也沒有去了解一下到底是不是這樣,信根就沒有了,甚至連根拔起。如果這樣,做侍者的第一個條件就不夠了。做一個侍者,一天到晚在奉事師長的一個侍者,這個侍者對自己的師長都沒有信心,怎麼能做好一個侍者的本分?肯定做不好。所以這些年來,特別《無量壽經》會集本在佛門爭議很大,多少人惡意的攻擊批評我們淨老,我們華藏還是秉持對師長的堅定信心,我們沒有受影響。我們還是一直在流通我們淨老的這些講經的音頻、視頻,流通文字,整理講記,放上網路、衛星電視、出書,我們沒有受到影響。如果要聽人家講那些壞話,自己信心就動搖了,那什麼壞話都有,什麼樣的批評都有,人家抓住一個把柄攻擊,這個都有。

  我們最常聽見的,人家批評攻擊,我們淨老也常常在講席當中講到,悟字輩的出家眾不是我的學生,不是我的弟子,有一些人聽到,對淨老就沒信心了。我們悟字輩的出家眾,也有很多人聽到師父這麼講,離開了,沒有信心;再加上外面的人閒言閒語,批評攻擊,就更沒有信心了。但是我聽到師父講的這句話,我個人的解讀,我的感覺,師父上人講這句話是講實在話,不是講那些客套話,講一些形式、應酬的話,他是講實質的。其實我自己檢討自己,想一想自己的確不夠條件做淨老的學生,的確不夠,所以師父說我不是他的弟子,這個我第一個承認。但是我為什麼還要叫他師父?因為師父的道德學問,他是可以做我的老師,值得我向他學習,他做我的師父足夠這些條件,所以我稱他為師父。師父不承認我這個學生我也同意,我也覺得這個很合理,因為這是講務實的。如果講一些形式上的,不是講實質的,當然都是,那個叫有名無實,名義上是有師徒之名,實質上也沒有,只是一個形式、一個名義,是沒錯。像我們受戒,你戒本寫你的剃度師是誰,都還寫得很清楚,法號、脈絡也都很清楚,這個是屬於形式,不是實質,實質就是真正的修學、學習,這才是夠得上做一個弟子的條件。比如說我們現在淨老和尚提倡的三個根,出家眾四個根(加一個《沙彌律儀要略》),我們做到了沒有?第一個《弟子規》,《弟子規》我們做到了沒有?《感應篇》做到了沒有?《十善業》做到了沒有?《沙彌律儀》做到了沒有?做到了才有資格做一個學生,這是做一個學生的基本條件;如果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到位,條件還是不夠,不具足、不及格。

  我自己反省反省自己,我自己沒做到,只能做到百分之幾,百分之一、二十,不及格,起碼及格要百分之六十。所以師父說我不是他的學生,我很同意,我很贊同,我一點都不懷疑。但是對師父上人的講經說法、弘法,他的開示,我是虛心的接受、恭敬的聆聽。聽了五十幾年,雖然修行沒有成就,但是師父的這些開示,可以說句句都是真言,真實的言語,我們要能依教奉行,這一生決定成就。這個就是信根,這個是最基本的,信根堅固。信根堅定也不是嘴巴講的,我們還是要有具體行動一個表現。我們現在華藏做的這一切,就是一個比較具體的,對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信根堅固的一個具體表現;如果沒有信心,他的東西早就沒有在流通了。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淨宗學會就沒有再流通我們淨老和尚的,他流通其他法師的。他對那個其他的法師有恭敬心也是很好,為什麼?你對哪個法師,你跟他比較有緣,你對他能生起恭敬心,他講的話你會聽進去,你會依教奉行,對你就有幫助。所以我們也樂觀其成,希望他跟那個法師學習有成就。關鍵在於恭敬心,對師長的信根要堅固,這是關鍵。

  第二『其心覓進』,心就是說有這個根,但是不斷要提升,求進步,不能原地踏步,這是做侍者奉事師長第二個條件。三、『身無諸病』。這一條我們看了,「身無諸病」,當侍者都不能生病,這個話我們也要做一個補充說明,不然很容易誤解。身無諸病,主要是身體沒有重大疾病,但是小病當然是難免,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傷風感冒、吃壞肚子,也難免會有這樣的一些狀況。就是沒有重大疾病,不是說一點小毛病也都沒有,這個也可能沒有辦法辦得到。人吃五穀雜糧,多少都有點病痛,但是我們人如果能夠懂得色身保養,疾病會減少,起碼重大疾病不會有,小小的一些小病就不礙事了。特別在中醫講,上等的醫生是治未病,下等的醫生是治已病,已經病了去治療;上等的醫生,你這個病還沒有發生,先告訴你怎麼去預防,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這個是中醫治病最高的原則,這個是預防醫學,主要是預防,預防、避免一些重大疾病的發生。平常在吃的方面,起居作息,包括我們的心情,養心養身(色身),這個都要學習。吃要怎麼吃、穿要怎麼穿、住要怎麼住、行要怎麼行,包括整個生活的方方面面。

  養生之道,身要動,心要靜,身要勞動、運動。身體就像一部機器,機器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有這個觀念,放久了沒動就生鏽了,就不靈光了。一部車停在那邊,買來了都沒有開,放久了它也會壞,就不好用了。一個機器都沒有動,放久了它也會生鏽;人的身體跟機器是一樣的,你都沒有動,就生鏽了。我們人懶惰,不願意動,只想吃,吃得肥肥胖胖的,吃到最後病都出來了。所以現在這個三高、四高,我自己很有經驗,缺少運動,到外面講經、做法會,坐的時間長,動的時間少。在我們中國的養生之道講,久坐、久站對身體都會有影響,所以這個都要均衡,自己要去調身,調理這個身體。

  吃東西不能亂吃,不能貪吃,不能偏食。我自己就有這個毛病,比較偏食,喜歡吃的吃得特別多,不喜歡吃的一口也不想吃。這個偏食,營養也不均衡。所以到外面做法會,人家請客,實在講吃了一身病。又缺少運動,走到哪裡,人家對你都招待得非常好,吃飽了也沒機會去走一走就上車了,吹冷氣,送到住的地方就休息了,你也沒有機會去走動走動,時間排得很緊。這樣日積月累,長年下來,病就出來了。我自己是親身的體驗,三高、四高是怎麼來的?吃出來的。特別在外面的餐廳,加很多味精、高鮮醬油,化學的這些都有毒的,慢性中毒。病從口入,古人講的一點都沒錯,「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講話要謹慎,吃要小心。昨天我聽到同修給我講,有個同修的兒子,今年才讀高中一年級,聽說吃得已經胖到一百三十公斤,真嚇人,比一般人胖了一倍,我看走都走不動。我問他是什麼原因?吃很多,不但吃三餐,還吃五餐,還吃宵夜,缺少運動。現在做父母的也都不會教自己的兒女做家事,像我這個年紀,我們讀小學的時候,我母親就叫我們要做家事了。回家不能玩,要掃地,學習煮飯、挑水,以前沒有自來水,井裡去舀水,吃飽了洗碗筷,都要去勞動。現在父母都怕兒女吃苦,給他養得肥肥胖胖的,只是關心他沒有吃好,吃得沒有營養,做兒女的自己又不懂,沒有老師教,可能他就偏食,拼命吃,這種身體發育就不正常,疾病就多。所以現在年紀輕輕的中風的很多,以前我們中風都是老人才會中風,現在不是,現在年紀輕輕的就中風了。為什麼?就是吃,不想動,懶惰懈怠,怎麼會沒病?

  所以「身無諸病」就是說自己要懂得養生之道,還有特別剛才講的吃的。過去淨老和尚常教我們要吃季節菜,比如說當季的菜它的產量最多,產量多,當然也就便宜。多吃當季的菜對我們身體有幫助,我們這個身體要符合大自然的運行才會健康;如果違反大自然的規律,我們身體就不健康。夏天要吃冬天的,冬天要吃夏天的;中國人要吃外國人的,外國人吃中國人的,所以現在全世界大亂,疾病很多,醫院都客滿了。所以要吃季節菜、當季的菜,多吃一點,對身體有幫助。而且這個煮菜,過去我們淨老和尚還要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菜擺在桌上,擺了也要懂得怎麼個順序,這些現代人都沒學,也不懂這些常識,這些都不懂了。

  這第三個條件,做一個侍者身無諸病,就是你的身體不能有重大疾病。這個我們也不難理解,你做一個侍者,你要去照顧師長,你自己病哈哈的,你怎麼照顧師長?是別人要來照顧你。你自己有病,你自己照顧自己都照顧不了,你怎麼有辦法去照顧師長?所以常常有病的人,就不適合當這種侍者。還有年紀比較大、比較老的,體力衰了,你也不夠這個條件當侍者。所以這個侍者要年輕,身體沒有病,健康。這是第三條件,身無諸病。

  第四『精進』。精進就很重要,當侍者也不是你就不用功學習了,其實當侍者,會學的人他會進步很快。包括下面這個第五,『具念心』,「具」是具備,「念心」,這個心時常記住師長的教誨,這個要常常記住。過去我記得,聽到故宮退休的唐老師,他在故宮工作二十幾年了,做到退休,他退休之後,有時候我們去故宮參觀這些國畫,他就發心當義工,來給我們義務的講解。他講得很精闢,也分析得很透徹,對每一幅字畫,這是他的專業。曾經有欣賞到一幅畫,我們真的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到故宮每一年國際上,自己國家的人、外國人去參觀的不曉得有多少,旅行團一團一團的,但是我們去看,那些大部分看熱鬧的多,看門道的很少。所以我們也得到這個方便,唐老師願意為我們介紹,我們人不多,講的大家都聽得到。有一幅畫就是一個童子,也是侍者,他老師是一個醫生,那個醫生有客人來找他,然後跟客人對話。跟客人對話,肯定請教一些醫學上治療方面的問題,那個童子他就站在旁邊聽。就是我們現在講學徒,以前中醫,包括國術館都是學徒制的,從小就去學習。從小學習,耳濡目染,每一天看,看看師父怎麼開藥方,他怎麼去診斷病情,下什麼藥,他講的話,問診等等的,他專注在聽。後來時間久了,他也成為醫生,他這樣見習久了,師父的這些經驗他就學去了,後來他也成了一個很好的醫生。他就跟我們講這幅畫,他說你看這個童子在旁邊聽,將來他就是很好的醫生。另外一幅畫,一個讀書人,也是一個客人來,在談話、在對話,但是那個童子就跟那個不一樣,那個是在那邊煮開水、泡茶,在那邊打瞌睡,他的師父跟人家在對話,他什麼也沒聽到,他就什麼都學不到。

  所以過去實在講,我在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沒有人,什麼工作都要做,包括侍者的工作我也要擔任。師父如果有客人來,我總是要站在旁邊侍候,。客人如果有問話,或者我們師父對客人有講什麼話,我站在旁邊就會仔細聽。我會覺得這個很重要,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有一些開示,我們師父平常在講經當中不一定有講到,有時候都是客人單獨來拜訪,講了一些我們平常在聽經的時候沒聽到的,所以我都會很專注,注意去聽這個,這樣我們自己就會精進。這個具念心,念念不忘。

  六、『心不驕慢』,你的心不能驕傲,態度不能傲慢。目無尊長,那你學不到東西,不能驕慢心。瞧不起師父,你怎麼會成就?七、『能成定意』,就是能夠成就自己的定心,要有定力。什麼叫定力?要不能心浮氣躁,奉事師長不能心浮氣躁。我們招待客人,有時候都超過吃飯時間,那我們還是恭恭敬敬在那邊等,等著客人。有一次我們跟師父上人等韓館長,她去辦事,那個時候民生大樓很多問題,我們所有的人坐在餐桌整整等了一個半小時,十二點等到一點半,館長事情談好起來再吃。我們師父坐在那裡,定下來,我們心也定下來。這個也是我們學習的,「能成定意」,要定得住,要沉得住氣,不能心浮氣躁。八、『具足聞智』,「具足聞智」就是我剛才講的,你要去聽聞、見聞,聽聽師父在跟人家講什麼,這是很好的一個學習機會,機會教育,不要錯過了。如果你都沒有去注意聽,自己在旁邊打妄想,那你什麼都學不到。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