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當自不妄語始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1/6/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11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課本,「律要節錄」三十三頁最後一行,從三十八看起:
【三十八、《成實論》云:「善心教化,雖為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鬥亂,即是兩舌,得罪最深,墮三惡道中,世世得敝惡破壞眷屬,以今離間破壞他故也。」】
這一條出自於《成實論》。前面我們學習到口業裡面的綺語,這一條是口業裡面的「兩舌」,兩舌的口業。《成實論》是小乘,小乘裡面的一部論,這都在阿含部裡面。『善心教化,雖為別離,亦不得罪』。這一段是說好心教導,好心教導為什麼會「別離」?因為他不能接受,他聽不進去,他不聽,離開了,善心的沒有過失。就是善心好意勸導,但是對方他不能接受,他離開了,這個就沒有過失了,是好心好意勸他。所以好話,有人聽得進去,有人聽不進去,聽了他就排斥、生煩惱,因此他也就會別離。所以這個跟兩舌鬥亂就沒有關係,這是好心教導,因為他不能接受,不是惡意的,是好意來教導。我們一般講所謂「忠言逆耳」,不是故意去挑撥離間,使他離開,不是這個,是他自己不能接受。
『若以惡心令他鬥亂,即是兩舌』,「兩舌」就是他惡意的、故意的,他也挑撥離間,破壞兩邊的感情,惡意挑撥是非,讓他們兩個人不和,不和兩個人就分開,就離開了,這就有罪,因為這是惡意的。『得罪最深』,他們離開了。善心勸導沒有罪,惡心惡意挑撥離間,罪就很深。『墮三惡道中,世世得敝惡破壞眷屬』,這就是將來的果報在三惡道,這個都屬於拔舌地獄。從三惡道出來,「世世得敝惡破壞眷屬」,敝惡破壞眷屬就是家庭常常被破壞,家庭不美滿,兄弟、夫婦、兒女都要受這個果報,這是一家人的共業,就要受這個果報。敝惡就是家庭也是常常吵吵鬧鬧、不和,這個果報當然一家人都有共業,沒有共業也不會成為一家人,總是一家人過去都有造這個業,這一生才會成為一家人。凡事都有前因後果,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然發生的,不可能的。
我們凡夫沒有天眼,見不到前世,如果見到前世,我們就會同意、就會點頭,這個事實的確這樣,看到前因,看到後果。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道我們自己前生造什麼業因,這一生我們承受的果報就是了,這一生我們承受果報是好還是不好。好,當然前世的業因就是好的因,這一生果報不好,前世業因就不好,果必定跟因是相應的。「欲知來世果」,要知道我們來生來世是什麼樣的果報?「今生作者是」,今生,就是這一生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就是。這一生造因,來世受果報。今生所受的果報是前世所造的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事實真相。
好,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條:
【三十九、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
這一條就是講惡口業,前面是兩舌的口業,這一條是惡口的口業。『七聖財』:是信財,信受正法;戒財,持戒律;慚財,自慚而不造諸惡,就是慚,自己有慚悔心,不敢造惡;愧財,於不善法心生羞愧。一個自慚,就是自己內心。所以慚愧,慚是對自己的良心,自慚,不敢造諸惡業;愧是愧對他人,覺得對不起人,因為有愧對他人的心,不敢對不起人,心裡生起羞愧,也不敢造這個業。聞財,能聞正教,能夠聽聞正法的教學、教導;施財,就捨離一切無染著,這才是施。所以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貪婪的心,這是布施的目的。定慧財是攝心不散,照了諸法。這是成佛的七種資財,七種條件,這叫「七聖財」,七種成聖的財產、條件。
把世間的財富(財產)來形容比喻七種成聖的財富,也就是七種條件。『惡口』,就把這七個條件障礙住了,這個七聖財都被惡口的惡業障礙了,所以叫燒七聖財,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火燒功德林」。功德法財,一把火燒光光,這個火就是瞋恚火。人為什麼惡口?他有瞋恚心,你說一個人去罵人、去毀謗人,肯定他是起瞋恚心,才會有惡口,這就燒七聖財了。所以世出世間對惡口傷人所造的業,都非常重視。佛法所求的,是非常的殊勝,所以它的要求比世間法還要高。世間人常講『禍從口出』,這個禍從口出,禍害是止於一生,這一生受到禍害(受到災禍傷害),止於一生的身命,最大的禍害就是身體這個命就沒有了。這個地方講,不僅是『燒世間財』,有時候惡口會惹上殺身之禍,這不能不謹慎。但是在佛法裡面,那更嚴重了,世間財就是說你喪失自己的身體、喪失身命,更嚴重的是傷害法身慧命,這比身命還要嚴重。為什麼?因為這個會生生世世一直連續下去,這個禍害,這一生造的業因帶到來生,不但這一生有禍害,法身慧命生生世世受到障礙,你不能成佛、不能明心見性,他障礙你。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講,「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所以小小的惡業,死了以後都有報應,何況這麼重的罪業!我們不能不謹慎。因此惡口,佛把它列入重戒,屬於妄語戒這條戒。
我們再看下面:
【四十、孔子曰:「匿人之善,所謂蔽賢。揚人之惡,斯為小人。」太公曰:「欲量他人,先須自量。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含血噴人,先污自口。」】
這一條舉出孔子講的。孔子是我們中國儒家的代表,孔子代表儒家。孔子講,『匿人之善』,「匿人之善」就是有意或惡意的掩蔽別人的長處,把別人的長處壓制下去,不讓他有所表現,把它壓住,他有他的才能、他的長處,把他壓下去。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不讓他出頭,孔子講這是很大的過失。他是個人才,你把他壓著,不讓他出來替大家服務,那罪過很大,這是很大的過失。因為人要能夠賢聖,他對社會、對大眾會有很大的貢獻。如果你推舉一個賢人、聖人,來為國家社會服務,全國人民就得到利益了。反過來,你障礙他,結罪不是跟他一個人結罪,跟他一個人結罪,這個罪不大,就是單一的,只有一個人,這個罪很小;是與整個社會一切大眾結罪,因為他可以出來造福社會大眾,你把他障礙了,讓他出不來,讓他沒有機會為社會大眾來服務,這是社會大眾的損失,當然你障礙的人,你是跟社會大眾這麼多人結罪,這罪就重了。如果只有一個人,罪就比較輕。
反過來說,世法跟出世法都是舉薦善賢,這是一樁大功德、大好事。在古代,進賢受上賞,你能夠推舉賢人出來為國家辦事,上面君王領導都會重重的賞賜你。像古代的鮑叔牙推薦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鮑叔牙功勞很大。所以中國古代獎勵推薦善賢,國家賞賜是放在第一等的,進賢受上賞。你推舉、舉薦,向國家來進賢人,這是受到國家最高的賞賜,最上的獎賞,頒給推薦賢人的人。小而言之,縮小範圍來講,善賢,一個善人、賢人,如果在一個地方,他也是這個地方之寶。他住在這個地方必定能夠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真正使這個地方轉移風俗,移風易俗,教化一方。如果他的德行高遠,他就不止影響一個地方,影響整個國家;德行再提高,影響整個世界。像我們淨老和尚,他老人家的確做到影響全世界,這個大家都看到,這是我們現代的。古代像孔子、孟子,他能夠影響幾千年,影響到全世界,外國人都讚歎,都向他學習,都佩服他。如果他的德行能夠影響到全世界,那他的功德就更大了。所以推薦賢善的人,有很大的功德與福報。
為什麼會障礙?這個「匿」就是隱藏,把他隱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這都是出於嫉妒。看到他比自己強、比自己好,就一直要把他隱蔽起來,不讓人家知道,把他打壓下去,不讓他出來,怕他出來超過自己。所以這是由於嫉妒所造的這種業。如果他嫉妒的對象,不是真正的善賢,這個罪過沒這麼大。但是如果你嫉妒的對象,他真的是善人、賢人,那罪過就大了。造這種業,不但自己生生世世愚痴,也連累、影響到許許多多人得不到賢善人的教誨,得不到賢人、聖賢的教誨,人就愚痴、就沒智慧,這個罪就重了。所以這個結罪一定是地獄果報。在個人別業,到人間來是會得到愚痴果報。但是於大眾,這個結的罪,你讓大眾也都得不到聖賢人的教誨,你使大眾愚痴,這個果報不是只有個人愚痴果報而已,要先下地獄;地獄出來還有餘報,餘報就是愚痴、沒智慧,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嫉妒障礙決定沒有好處。佛就是我們最佳的榜樣。但是自己不知道學習,心量非常窄小,看不得人家好處,這樣學佛就不能成就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磕十萬個大頭,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這個業障在障礙著,心量太小。
所以我們在《無量壽經》、《彌陀經》上看到,你看一切諸佛都是互相讚歎的,佛佛道同。你看十方諸佛都介紹他的世界的眾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沒有一尊佛說,你就不用去了,我們這邊也不比他差,沒有看到一尊佛這麼講,都是鼓勵大家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已經成就一個很殊勝的環境,提供給大家修行。每一尊佛本願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有這麼一個好的地方讓眾生去學習,當然諸佛都歡喜、都推薦,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眾生大家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真正成佛。如果還有嫉妒障礙,肯定他還是迷惑顛倒,還沒有成佛,這個我們要曉得。所以佛跟凡夫不同,凡夫心量很小,兩個人都容不下;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邊際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拓開心量,不斷拓開,拓開到無量無邊,我們就跟佛一樣,就成佛了。所以這個道場,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很好修學的一個環境,這是一切諸佛勸我們去的,所以一切佛沒有嫉妒障礙。
『太公』,這是太公望,就是姜太公。他說:『欲量他人,先須自量』,「量」是衡量,就是批評的意思。我們要想批評別人,先回頭想想自己。在《群書治要》也講,「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很會批評別人,但是對自己的觀察就必定疏忽了,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所以先想想自己。有一天,子貢在批評人,孔子就對子貢講,子貢你就很賢能了嗎?意思說你要批評人,你要想想自己,不能一昧的都是批評別人。
『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就是你傷害別人,別人懷恨在心,等到有機會他就報復,這個我們在古今歷史上看到很多的例子,往往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真的是禍從口出。一句話講不對了,讓對方聽了懷恨在心。所以諺語也講,寧願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君子,你毀謗他、侮辱他,他不會放在心裡,他也不會報復;小人就不一樣,小人他懷恨在心,時時刻刻要報復,那就麻煩了。古時候都有這個事情發生,現代就更多了。
『含血噴人,先污自口』。你嘴巴含一口血要噴別人,就是要污染別人,含血噴人。但是你要污染別人,你必定先污染到自己,自己就先受到污染。所以「含血噴人,先污自口」,先污染自己的口,這是比喻傷人還是自傷。你傷害別人,回過頭是傷害自己。所以惡口業不能造。
我們再看:
【四十一、《未曾有經》云:「妄語有二:一重,二輕。為供養故,外現精進,內行邪濁,向人妄說得禪境界,或言見佛,見龍鬼等,名大妄語,墮阿鼻獄。復有妄語,能令殺人,破壞人家;或違失期契,令他瞋恨,名下妄語,墮小地獄。其餘戲笑,及諸理匿禁事,有言無,無言有,不犯。」】
『妄語』有兩種,一是重,二是輕。「妄語」就是欺騙人的話,不真實的話,這叫妄語。有兩種,一個是大妄語,一個是小妄語。『為供養故』,供養的範圍很廣,名聞利養包括在裡面,為了名,為了利,為了別人的恭敬讚歎,都包括這個裡面,這就「為供養故」,為了別人對自己的恭敬供養。『外現精進』,怎麼樣?為了要取得別人對自己的恭敬供養,外表表現得很精進,外面裝模作樣,表現的修苦行、修得很精進。但是內心是怎麼樣?『內行邪濁』,在人面前他就是裝得好像很精進,但是沒人看到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這種精進就不是真的,做給人家看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向人妄說得禪境界,或言見佛,見龍鬼等,名大妄語,墮阿鼻獄』,這就是重罪,犯大妄語。向人家打妄語,說他得到禪定,實際上他沒有得到禪定,他說他得到禪定。他講感應、講神通都是在騙人,這些統統是打妄語。我們念佛人沒有得一心,他說他得了一心;沒有得念佛三昧,他說得了念佛三昧,都是在欺騙人。這個欺騙人他總是有個目的,目的無非要取得大眾對他的恭敬供養,這個目的就在這裡。為了這個目的去騙人,這屬於妄語。所以現在這個騙人的很多,在香港、在台灣、在大陸,我都碰到過,有出家人穿著百衲衣、袈裟衣,補丁很多,但是那個補丁的布,我看都很新,不是舊的,向人要錢。那些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有些人給他錢,他離開了,他去做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所以那就屬於妄語騙人。
下面講,『復有妄語,能令殺人,破壞人家』。這就是兩舌、惡口,其中也有綺語、妄語,這個都有,破壞別人的善事、破壞別人的家庭。『或違失期契』,這裡面講的多半是債務糾紛,你跟人家有契約,借人家的錢什麼時候還,到時候不還。這些事情都『令他瞋恨,名下妄語,墮小地獄』。上面講的大妄語,「墮阿鼻獄」,墮到阿鼻地獄,那最重的,大妄語墮阿鼻地獄;小妄語「墮小地獄」。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講得很清楚,有阿鼻地獄、有無間地獄、有大地獄,大地獄又有附帶很多中型的地獄,中型地獄又附帶小地獄,名稱都不一樣。小妄語,你看這個就是造兩舌、惡口,破壞人家家庭、破壞人家的好事。或者「違失期契」,這裡面多半講的是債務糾紛,打了契約,給人家借錢說什麼時候還也沒還,甚至惡性倒閉。或者跟人家簽合約,他沒有去履行合約,沒有按照合約的進度來完成他應該做的事,這個都屬於犯小妄語。
借錢不還,你跟人家有約定,你沒有這樣去做,等於在騙人,讓對方生瞋恨心、生煩惱,借錢不還,那他到時候沒還,債主他就生氣了。各種期契、各種合約簽訂了,你沒有照這樣去做,比如說一個工程,你沒有照這樣去做,讓對方受到損失,讓對方生瞋恨心,這是小妄語,墮小地獄。沒有前面那麼嚴重,可是都能害人。世間的財務糾紛非常複雜,我們學佛人要守一個原則,你就會清涼自在了。我們欠別人的,一定要還;別人欠我們的,不要了,有還也好,沒還也好。那這樣,還很好,不還就算了,我們心裡就沒有障礙。不要念念這個人欠我多少、那個人欠我多少,心裡夾雜這些妄念,念佛決定不能達到功夫成片,決定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所以人家欠我們的,一筆勾消,還了很好,不還也好,就當作我們過去世欠他的,就沒事了,你的心是清淨的。我們欠別人的,一定要還。
所以過去我俗家弟弟,他的一個親戚跟他借錢。我就講了,他要借錢,衡量自己有沒有多餘的錢借給他,如果有多餘的就借給他,他如果沒有還,就當作布施給他了。如果他有還,當然是很好,沒有還就當作布施。我弟弟他太太那邊的親戚,我說如果到時候他沒還,你去向他討債,恐怕親戚就變仇人了。這個我都親自碰到過。所以這樣我們心才清淨。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沒有錢借給人,也不要我們再去跟別人借,借來借給他,不要幹這個事情。自己有能力,能借就借;不能借,就說現在我也不方便。如果方便,願意借給他,當作布施,不要去討債。現在的人,會感恩的人很少,「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太上感應篇》講的,人大多是這樣。因此一定衡量自己的力量,自己能幫助他就幫助他;不能幫助他,不借就好,免得心裡你有罣礙,放不下,就造成障礙。
下面講,『其餘戲笑』,「戲笑」是開玩笑,有時候講有言無,無言有,開玩笑的,他不是故意害人、騙人的,開玩笑的,這沒有算犯戒。但是『及諸理匿禁事,有言無,無言有,不犯』,這就是合情合理,我們應該知道這個不犯戒。譬如佛在經典也有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獵人打獵,追一隻兔子,你看到了,獵人問兔子,剛才一隻兔子跑到哪裡,你有看到嗎?往東跑,你給他說往西跑,那是騙他,這不犯戒,這叫開緣,這個不犯戒。這是開緣,那我們以此類推,像這一類的屬於開緣,那不犯戒。有時候開開玩笑,這個沒有犯戒。但是開玩笑,我們前面也講過了,就是不要太過頭,開得太過頭,可能造成誤會。所以適可而止,這類的就不結罪。凡是對於人不利、有傷害人的,那種妄語就結罪。比如說你騙他,他真聽你的,你給他誤導,你就跟他結罪了。你騙一個人,跟一個人結罪;騙十個人,跟十個人結罪;騙一百個,跟一百人結罪。
所以現在的民主選舉,實在講,如果明瞭因果就很恐怖。在選舉的時候,支票開得多好;選上了,沒有去兌現,那不是在騙人嗎?騙這些選民嗎?他受你的騙,他聽你的,他相信你的,你就跟他結罪了。所以這個當中它有重有輕,也有不犯罪的,這個都是屬於律(戒律),律就是法律,來開遮持犯,處斷輕重。你這個戒到底是應該開戒的,還是遮,要預防的,還是要保持的,還是你是犯戒的。犯了戒,處斷輕重,這個戒到底是合不合乎開緣這個條件?如果合乎開緣的條件,那不犯戒;不合乎開緣的條件,那就是犯戒了。犯戒也有輕有重、有大有小,也有不犯戒的,就不結罪的,雖然犯了,但是他不結罪。
我們再看:
【四十二、餘妄語,為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
『餘妄語』,就是其他的妄語。『為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這說得非常明白,你是為了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個妄語是沒有過失的。如果對眾生、社會有傷害的,這個妄語就要結罪。佛在經上有很多例子,我們都能看得到。你為了要救別人的急難,人家有緊急、有困難,你打個方便妄語,這個妄語叫開緣,他不犯戒,他為了慈悲,要利益救濟眾生的,他打了這個妄語,所以這個是「不犯」的。
我們再看:
【四十三、司馬溫公,為人孝友忠信,恭儉正直,自少至老,語未嘗妄,故其嘗言:「誠之道固難入,然當自不妄語始。」】
『司馬溫公』就是司馬光,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一個人物。他做人,『為人孝友忠信』,我們一般講忠孝友悌,『恭儉正直』,恭敬勤儉,為人正直,這八個字是後人對他一個評語,評論他一生做人處世的行誼,在這八個字,確實做到了。「司馬溫公」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他是三寶弟子。『自少至老』,從小到老,他從來沒有去打妄語,沒有講話騙過人,這個人非常誠實,一生都沒有妄語。『故其嘗言:誠之道固難入』,這是有人向他請教,要如何能做到誠意正心?他說這個誠意正心固然很難入,固然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能做到誠意正心?他就從不妄語開始,慢慢你就能達到內心誠意正心了。所以他說「誠之道固難入」,『然當自不妄語始』,就從「不妄語」開始。換句話說,在佛法裡面,你要問菩提心怎麼修?菩提是真誠心,也是從不妄語開始。世間法也常說,「進德修業」,如何能夠增進我們的道德?也是從不妄語開始。言語不誠實,心就不光明正大,世出世法當然有障礙,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條,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