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什麼是戒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1/5/2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03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律要節錄」二十四頁,從最後一行第三這裡看起: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惡曰戒,處斷輕重、開遮持犯曰律。】

  昨天我們學習到第二條,「沙彌始心出家」,開始發心出家,「稟受十戒」,就受十條戒。這十條戒,昨天我們簡單的跟大家做了一個說明。這十條戒,「勤修策勵」,勤就是認真來修學這十條戒,警策、勉勵,主要要斷除見思煩惱,這些惑業習氣,求證涅槃的妙果,這是修學的目標,也就是平常講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最終圓成佛道,這是受持十戒的目標、方向。

  第三條給我們解釋「戒律」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我們學佛的同修常常聽到。沒有受戒的同修,也常常聽到佛教有佛教的戒律,一般講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十戒,還有比丘戒、菩薩戒。這些戒律都有條文的,叫做律儀戒,這有條文的;沒有條文的,佛在經典上講的教誡也都是戒,攝善法戒,還有饒益有情戒。戒律分這三大類: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凡是善的都是戒,像《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世間其他宗教勸善,屬於十善都是戒,這個叫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就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要去做,不做就犯戒。這是戒的三大類。

  這裡解釋「戒律」兩個字的意思,『戒是禁戒』,「禁」是禁止,就是不能去做的,像五戒、沙彌戒,第一條都是不殺生,不殺生就是不可以殺生,這就是禁止的;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這些戒都叫禁戒。禁就是禁止,哪些你不可以去做,做了就犯戒,禁止的。這一類的戒叫止持,止就是禁止;持,你要保持,不可以去犯戒,這一類叫止持。菩薩戒它有止持,也有作持。實際上小乘戒它也有作持,但作持的定義跟菩薩戒不一樣。作持就是你應該要去做的,你沒有去做就犯戒了。止持是不可以做的,作持就是說你應該要去做。總歸來講,《戒經》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前天跟大家講了,佛教的法印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導的法印,就是這一首偈。「諸惡莫作」,凡是惡的、不好的不要去做,這就是止持,就是禁止,不要去做;「眾善奉行」,好事、善事你要去做。自己心要清淨,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不著相,那你就超越了。《金剛經》講的不著四相,斷惡不執著斷惡的相,修善不執著修善的相,你就超越六道十法界。就《金剛經》破四相、破四見,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一天到晚在做,心裡不落印象,沒有痕跡、沒有執著,這就超越了。如果有著相就變成人天福報,不著相就超越六道十法界。著相,斷惡修善是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所以沙彌戒是屬於禁戒。

  『律即法律。』我們世間法有法律,像《六法全書》叫法律。佛教的戒律(法律、禁戒),意思跟世間的法律不一樣。這裡講,『防非止惡曰戒』,為什麼要禁止?它是預防的。預防就是遮戒,為什麼要戒?防止你去造惡業,所以給你規定出來,哪些不能做的;沒有規定出來,自己去造了惡業,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佛制定這個戒,就防止我們去造惡業,「防非止惡曰戒」,這就是戒。『處斷輕重、開遮持犯曰律。』你受了戒,這個戒有開戒、有遮戒、有持戒、有犯戒,每一條戒它都有開遮持犯。開就是開緣,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你必須要開這個戒,那就不叫犯戒,那叫開戒。像經典上講末利夫人的公案,有一次廚師煮的飯不好吃,不合國王的口味,他非常生氣,要把這個廚師處死。那一天他的夫人正好受八關齋戒,這一天都不能打扮,不能噴香水,不能穿華麗的衣服,當然不能飲酒吃肉、唱歌跳舞,統統不可以,八關齋戒這一天要全部禁止,這些都不能做了。但是她聽到國王要把廚師處死,她就趕快去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拿了上好的酒、最好的菜,又歌又舞,跟國王飲酒作樂。國王喝酒、唱歌,心情一好,忘記去殺廚師了,喝得醉醺醺的。第二天醒過來,他想一想,昨天我把廚師處死,有點後悔了,平常他做的菜還是很好。當他這樣在講的時候,他的夫人在旁邊聽到了,她說你放心,昨天我受了八關齋戒,本來昨天都要持一天的齋戒,因為聽說你要殺廚師,我就特別開戒了,陪你飲酒作樂,你一時心花怒放,開心,忘記去殺廚師,他還在,沒有被你殺死。這個時候國王才放心,才比較安慰,不然覺得很後悔,為了一餐飯就殺一個廚師。末利夫人就是開戒,她不叫犯戒。

  當開不開,也叫犯戒,犯什麼戒?八關齋戒第一條不是不殺生嗎?她有能力、有因緣可以救這個廚師,如果她這一天,她堅持說我一定要持八關齋戒,不能犯戒,她也不會去跟國王飲酒作樂、唱歌跳舞,她不會去做這些事情,國王真的就把廚師殺了。她如果不開戒,她犯什麼戒?犯殺生戒。為什麼犯殺生戒?見死不救。你能救他,你不救他,讓他被殺了,那不是殺生嗎?不是破戒了嗎?所以應當開,你不開也是犯戒。比如說警察要執法,一個強盜拿槍進來亂打人、亂殺人,他如果沒有去制止,去把強盜、土匪打死,你看多少人要被那個強盜打死?你說我今天持八關齋戒不殺生,不可以開槍,這也是犯戒,犯了殺生戒,因為你讓他造更大的惡業,讓他去殺更多的人,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開。無緣無故去殺人、去殺生,那都犯戒了。所以開遮持犯,開,每一條戒它都有開緣,這個要學習。什麼時候當開就要開;不能開,你去做了就叫犯戒。就是什麼時候當開你要開,應持你就要持,不持你就犯戒。

  所以遮是預防,這個預防實在講,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都是叫遮戒,遮就是預防。在佛前發願我要受戒,自己心裡有一道防線,預防。每一條戒,實在講都是遮戒。我們一般講五戒,殺盜淫妄是性罪,那個不叫性戒,叫性罪,就是它的性質是惡的,是有罪的。你有沒有受戒,你犯了殺盜淫妄都有罪過;不是說我沒有受戒,我殺生就沒有罪,不是這樣。無論你有沒有受戒,你犯了這四條都有罪過、都有罪業,都一樣的,因為它的性質是罪業,性質是惡的、不好的,這叫性罪。沒有受戒的人,他犯了殺盜淫妄,他就是有罪(性罪)。受五戒的人,你犯了殺盜淫妄,除了本身性罪以外,再加上一個破戒罪,加一成。就是沒有受戒,犯了一重罪,就是性罪;受戒的人,除了性罪,再加一重破戒罪,就兩重了。很多人說,那這樣還是不要受戒好了,萬一去犯了,我們沒有受戒才一重的罪,去受了戒就變成加一成罪。這樣是沒有錯,的確是這樣,但是你持戒的時間,你沒有犯戒,你持這個戒也有功德;沒有受戒的人,他就沒有受戒的功德。所以功過都有。所以你持戒,持一天有一天的功德,持兩天有兩天的功德,也功不唐捐。所以這個還是要學。

  其實犯戒罪、破戒罪是犯遮戒的罪;性罪,你有沒有受戒都一樣的,都有罪。飲酒這一條,就是有受戒的人你去喝了酒,一個破戒罪。但是酒它不是性罪,因為酒它不是殺生來的,都是植物釀的,只是它的性質會醉人,讓人喝了會喪失理智去造惡業,這是防止我們造惡業,所以它是遮戒。酒這一條戒,沒有受五戒,喝酒他就沒有破戒罪,他喝了就沒有罪,受了戒的人喝了就有一個破戒罪。這些是什麼時候要開戒?飲酒這條戒,開緣也很多,在《五戒相經箋要》,弘一大師也有列出來開緣,就是說你加在菜裡,喝了你不會醉,酒性沒有了,那個就不犯戒。如果酒很濃,喝得像喝酒一樣,臉會紅紅的,會醉的就不行,就犯酒戒。如果你這個酒已經煮到喝了不會有醉這種情況,那是開緣。所以做料酒是可以的,做料酒,一般廚房煮菜滴幾滴酒,有些寒性的、寒涼的菜,滴幾滴酒平衡一下它的寒性,不要那麼寒,或者煮一些補湯,加一點酒,這是可以開的。每一條戒,偷盜、邪淫、妄語,條條戒都有開遮。遮是預防,該預防就要預防。持就是你要保持,你不保持,去做了就是犯戒,叫犯。所以這個戒,我們是開戒、是遮戒、是持戒、是犯戒,要認識清楚。

  「處斷輕重」,處斷輕重就是你犯了戒,犯了戒他要處斷輕重。比如說犯第一條殺生,殺生就犯戒了。犯了這個戒,到底是重罪還是輕罪,這個是律(法律)來處斷。就像法院法官判案一樣,同樣犯了一個殺人罪,也要看他的動機,他殺人的地點、用什麼工具、當時的情況,也要問明白這些。所以同樣一個殺生戒,他處斷輕重當中也很多不同。比如說你殺一個人是殺生,你殺死一隻螞蟻也是殺生,殺死一頭牛也是殺生。那你殺人,你殺仇人是殺生,殺一般的人是殺生,你殺父母、師長也是殺生,殺父母、師長那叫逆罪,五逆十惡,逆罪。所以同樣一個殺人,你殺的對象,你的動機有意的還是無意的,是臨時起意的還是計畫很久了,這個都不一樣。所以在《戒經》裡面有處斷輕重,你犯了戒,《五戒相經》裡面講,犯可悔、不可悔,不可悔就是不通懺悔,不接受懺悔,你這個戒破了,不能再受了,戒體破掉了。比如說殺人,如果故意殺人,犯不可悔;如果不是故意的,我們現在講過失殺人,那是可以懺悔。懺悔又分中可悔、下可悔,中可悔就是比較嚴重的。比如說你殺一頭牛跟殺一隻螞蟻,殺一頭牛是中可悔,你殺一隻螞蟻是下可悔。就是你殺的對象不一樣,殺牛比較重,特別以前牛都幫人家耕田,你把牠給殺了,牠對你家有貢獻,你還忍心去殺牠,那這個罪就更重了。跟殺一般外面買的,像現在專門飼養做肉牛的,罪又不一樣了。你殺對你們家裡工作有奉獻的牛、動物,罪重,你殺外面一般的就比較輕一點,這個就叫處斷輕重。

  所以有中可悔、有下可悔、有不可悔。不可悔就不通懺悔,比如說殺人,依照《戒經》講,墮胎不可悔,在小乘戒不接受懺悔。墮胎是殺人,有一個星期以上的,你故意把他墮掉。流產那是可悔,現在很多都是故意去墮胎的,那個犯了不可悔,不可以懺悔,你戒體破了,不能再受戒了。所以犯了重戒,要大乘經典的取相懺,小乘的作法懺,發露懺悔懺不掉。發露懺悔就是在佛前發露懺悔,在父母師長、同參道友,大眾面前發露懺悔,這叫作法懺。你犯了不可悔,沒有辦法,懺不掉。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學傳統文化的老師,過去無知犯了墮胎,在論壇也公開的向大眾懺悔,也哭、流眼淚,懺悔,這叫發露懺悔,作法懺,但是懺不掉,因為這是犯了不可悔罪,懺不掉,犯了重戒懺不掉。必須大乘取相懺、無生懺,這個業障才能懺除,在小乘經典不可以懺悔了。你犯了不可悔,就不能懺悔,不能再受戒,你戒體就破了。在大乘取相懺還可以,你看《梵網菩薩戒經》,你要在佛前懺悔,懺悔到好相、瑞相,業障消除了才可以再受戒。《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輪相,你懺到好相可以受戒,但是如果沒有好相,你的輪相都顯示清淨了,雖然沒有好相,也代表罪業消除,可以受戒。所以《占察經》更寬鬆一點,《梵網經》就比較高,你要見到好相。像《了凡四訓.改過之法》,業障懺除會有瑞相,取相懺就是有瑞相,或夜夢口中吐黑物,或飛步太虛,或者夢見幢幡寶蓋,這些都是好相。如果懺悔有這些好相,那就表示業障懺除了,可以再受戒了。無生懺是最高的,像經上講的「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般若智慧出來,像太陽光出來,這些露水都沒有了。所以這叫無生懺,又叫大莊嚴懺,從根本懺除。所以這個懺悔,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

  我們三時繫念,三時的懺悔偈就是這三個層次。第一時,「今對佛前求懺悔」是作法懺,發露懺悔,在佛前發露,在大眾面前發露。第二時是「一切罪障皆懺悔」是取相懺。第三時,「一切罪根皆懺悔」,那是從根本懺,無生懺。般若智慧現前,「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這個受戒實在講,我們現在受戒都得不到戒體,如果有犯了四重戒,犯了不可悔戒,作法懺懺不掉,要取相懺,要懺到有好相、有瑞相。依占察懺來講,有得到好相那更好;沒有得到好相,也要現清淨輪相,這樣就算是業障懺除,就可以再受戒。所以受戒之前都有個懺摩,我們到戒壇都有個懺摩,懺除業障。不過現在都是形式,沒有實質的懺悔。懺除業障它有它的理論方法,懺除業障的方法也很多,我們念佛也是根本的懺除業障。

  所以第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惡曰戒,處斷輕重、開遮持犯曰律」,這些我們都要明白。所以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年輕出家眾有很多,我每天就是中午午供,下午三時繫念,然後上午九點到十點就跟大家講一個小時的《沙彌律儀》,還有《五戒相經箋要》。當時有很多出家眾工作忙,來上課的人不多,並不是很踴躍後來聽說要受戒、要報名了,大家爭著去拿受三壇大戒的報名表。後來我就跟大家講,我說大家真的那麼喜歡戒嗎?如果那麼喜歡戒,我們在講這個課,大家怎麼都沒來?每一個人都說他很忙,就一個小時,他都沒時間。聽到要受戒,大家爭先恐後的去拿報名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理解,拿報名表去受個戒,只是想得個戒碟。就好像我們現在去學校,只是想拿個文憑,不念書,我只要拿到文憑就好了。實際上你拿文憑有用嗎?你到學校,你不學習,文憑給你有沒有用?所以我就用這個比喻跟大家講,我說你去學校不讀書,然後學校就發文憑給你,你想一想,你那一張文憑有沒有用?沒有用。戒律也是一樣,受了戒,三壇大戒,一個戒碟,印得那麼好看,有沒有用?沒有用,戒一條也不懂,你拿戒碟有什麼用?也不學習。所以人都是要那個虛的,虛名,實質上他不要。好,這一條我們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第四:

  【四、十戒實為出世之階梯,涅槃之由戶。】

  『十戒』就是沙彌十戒。這十條戒我們不要小看,這十條戒實在是為了『出世』,「出世」就是出離世間六道輪迴,這叫出世。我們平常講佛法是出世間法,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的理論方法,這個理論方法叫出世法,教我們出離世間六道輪迴的理論方法。『出世之階梯』,我們上樓要爬階梯,一階一階的爬,這個十戒它是階梯,我們從一樓要升到二樓,透過這十個階梯上去。我們知道上樓要爬樓梯,這十戒就是樓梯。我們要出離這個世間,要透過這十戒的階梯爬上去。

  『涅槃之由戶』,「涅槃」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了生死了,沒有生死了,這叫涅槃。你要達到涅槃,必須是要從這個地方出去。「戶」就好像我們門戶,像我們五觀堂、佛堂這邊都有門,你要從這個門出去或者進來,你都要經過這一道門,這叫「由戶」我們從這個世間要超越六道,出離生死輪迴,必須透過這個十條戒的由戶,我們才出得去;沒有經過這個,我們出不去。像你在裡面要出來,你不從那個門出來,你從牆壁出不來,你必定經過這個門才能出來。所以這十條戒就是出世間法的由戶,要從這裡經過、通過,不然你就出離不了世間六道輪迴。所以這十條戒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分水嶺,從這個地方經過的,要透過這十條戒。我們再看:

  【五、眾生病既不一,法藥施有多方。】

  『法藥』就是經典,經律論三藏統統是法藥,每一部經也都是法藥。眾生根器不一樣,就好像我們生病,每一個人病都不一樣,病的種類也不一樣,病的輕重也不一樣,生病時間長短也不一樣,當然佛講的經就很多了。講那麼多經,不是佛想要講那麼多經,是因為眾生病很多種,佛要對治眾生各種不同的病;就好像大夫開藥方,藥很多,不是醫生他自己要那麼多的藥,是因為病人的需要,病人病很多種,所以藥也要很多種,對治各人不同的病症。所以把佛法比喻作藥(法藥)。『法藥施有多方』,多方面,很多,應機說法。所以每一部經都有它的當機者,當機者就是主要的對象跟他講的,其他的叫旁聽。像沙彌十戒,對出家眾是當機,出家人是為什麼剃頭?就了生死、出三界,不然你出家幹什麼?出家還求人天福報,那不用出家了,在家就好了。所以這個當機就是出家眾,在家眾是旁聽,因為在家眾他可以了生死,他也可以不了生死;他還不想了生死,他可以求人天福報。但是出家眾,你一旦現這個形像,你就不能說你不了生死。你不了生死,你跟釋迦牟尼佛出家,為什麼跟他出家?釋迦牟尼佛出家,他就是為了解決生死的問題才出家的。你現了出家相,你不了生死,你何必要出家?求個人天福報,在家修就好了。所以在家眾也可以聽,因為在家眾也可以了生死。他也可以說,我只要求人天福報,我還不想了生死,那也可以,佛也隨順眾生。但是出家眾,你剃了頭這個形像,你就不能說你不了生死了。這個常識一定要懂,現在很多出家人不懂這個常識,一出家提倡人天福報。如果你去教在家居士還可以,有一些居士他還不想了生死,但是你出家人,不能自己也是想求人天福報,那就錯了。

  所以這一條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佛經講那麼多,都是應機說法。我們看看自己的根機,哪一部經對我們的機、我們的需要,你就採取。還有階段性的,比如說你今年需要什麼經典,明年可能你有新的問題,要什麼經典來幫助你解決你的問題。所以我們道場都有一部主修的經典,主修的經典是不變的。像我們淨宗學會主修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這是主修經典,其他大小乘經論,包括世間的善書典籍,都是來補助、深入這部經的。我們三時繫念主修的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那《佛說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的,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三時繫念,《佛說阿彌陀經》是我們的主修經典,其他的大小乘經論也是來補充說明。

  所以每個人他的需要不一樣,根據自己當前這個階段的需要,你需要什麼經典來補充,這個要知道。像我們老和尚最近這些年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還有《群書治要》、《常禮舉要》,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實際上這些統統是補充說明《無量壽經》的。以前沒有提倡,以前的情況還沒有現在這麼嚴重,現在愈看愈嚴重,再不提倡就來不及了,這個根都快沒有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提出,這就是一個階段性,就是提倡這個。所以「法藥施有多方」。

  我們學佛的人,像我們台北十齋日都有除了讀誦《無量壽經》、《彌陀經》,還要加讀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也是非常重要,我們老和尚新的道場一開始,第一部經就先講《地藏經》,地是地基。有一些同修講超度的事情,他家人往生去哪裡了?現在有沒有得道?我說我也不知道。我就建議他去讀《地藏經》,你的問題統統在《地藏經》。為什麼給他介紹《地藏經》?因為他需要,他需要了解這些問題,你這部經沒有講到這些問題,《地藏經》有講到,所以他要這個來補充他他現前的需要。所以這個都是包括在「法藥施有多方」裡面,我們要懂得活用。我們在一個原則下,一個主修的經典,一個法門,這一個前提之下,要懂得一些圓融貫通。

  好,今天我們就學到第五條,下面第六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