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17

  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昨天我們講到,從第六頁最後一行:「學記云,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學記」是《禮記》當中有一篇記載古代學制,就是等於現在學校的制度、教學的內容這些課程,還有學習的一個方法。老和尚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學記》這本書,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典籍,叫《學記》。

  我們現代人都不學自己祖宗的東西,所以對於自己祖宗的東西非常陌生。我們如果不是常常聽老和尚講經提到這些古籍,實在講,我們是非常生疏的,不知道這是哪一本書。我們生為中國人,比外國人福報大的,實在講我們比外國人強的、好的,就是老祖宗這些傳統文化,這個外國人沒有。如果我們要跟外國人比,這個才是他們要向我們學習的,這些我們資料比他豐富,而且歷史悠久,經驗豐富。這些教學的經驗,還有治國平天下,現在講世界和平,這樣的一個理想,中國傳統這些文化教育是都能夠達到。而且在中國已經實驗了五千年的歷史,只要照聖賢的教導,如理如法來學習,一定可以達到和諧的目標,現在講世界和平、和諧社會,可以達到這個目標,這是外國人沒有的。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典籍,身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以不知道。如果我們到外國去,說我們是中國人,如果遇到一個外國人,遇到一個洋人,他對中國東西很有研究,來問我們這些東西,一問三不知,我們就會感到非常慚愧。「學記云: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幼就是說年幼,小孩子上學只管聽,就不要問。學習不能躐等,躐跟這個獵音一樣,超越的意思,不能超越,不能跳過去。學習有個次第,你不能超越這個次第,你超越了就叫躐等。就好像跳過這個次序,你還沒有念一年級就要跳到念二年級,這樣不可以。

  接著我們再往下面看:「若不循位次。便欲跨越前進。正所謂朝得圓顱。暮躐大僧之上是也。斯由狂見。不識法相戒品之次序。故其妄擬跨越。欲齊先哲。如百喻經云。昔有愚人。見他富家三重樓閣高廣嚴麗。即喚木匠。令造最上第三層屋。匠言。何有不作最下。能造第二。不造第二能造第三。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必為我作上屋。時人聞知。便生怪笑。譬如四輩弟子。不勤修敬三尊。懶惰懈怠。欲求道果。不欲下三果。唯欲得第四無生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人。等無有異。」到這裡是一個大段。這一大段就是給我們解釋修學你要按照次第跟順序,要明白次第,要明白順序。

  「若不循位次,便欲跨越前進」。若是假若,是假設的一個話,假若你不循這個位次,就是這個次第來學習,便欲跨越前進,你想這個不要就往前進。下面也是舉出一個比喻,「正所謂朝得圓顱,暮躐大僧之上是也」。朝得圓顱這是形容、比喻,圓顱,顱就是頭顱,我們這個頭顱。我們剃度叫做圓頂,頭髮剃光就圓圓的,叫圓頂。朝得圓顱,這個頭顱圓的,剃得光光了,就圓圓的,朝是講早上,早上剃了頭,晚上就要做大僧,就要做高僧,形容比喻學習沒有次第。「斯由狂見」,這個斯是古時候文言用的古字,我們現在話講都,都是由於這樣,我們現在講是這樣的話。這是舉出《書經》,四書五經其中《書經》這部經,裡面講的「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這句話,斯由狂見,意思就是都是由於這些狂妄的見解,用現代白話來講就是這樣。斯由狂見,都是由於狂妄的見解。你不按照次序來修學,一下子就要學最上面的,這叫斯由狂見。這個見解是一種狂妄的見解,不實際,不實在。

  「不識法相戒品之次序」。法相,法這個字就是諸法,諸就是很多。佛法都是用法一個字來代表一切事物,諸法就是事事物物很多。「諸法一性殊相,殊別之相,由外可見,謂之法相」。法相就是有一個事相讓你可以看到的,這個就叫法相。《百喻經》是一部經,這個經有兩卷,古代經都是用卷的,「蕭齊求那毗地譯。設一百喻,喻道法邪正等之事」。這部經完全是譬喻,佛舉出譬喻來說明這些道理,叫《百喻經》。四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又叫四眾弟子。三尊是佛法僧三寶,又叫三尊,尊是尊重的意思。這裡註解舉出,「《四十二章經》曰:三尊者佛法僧也」,給我們指出來什麼是三尊,就是三寶。「不識法相戒品之次序」,對於諸法這些事相、戒品,戒律的品類,因為戒品它也有次序的。譬如說我們從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些都是屬於戒品,戒的品類。戒品它也有次序,像我們出家眾去受三壇大戒,先受沙彌戒,然後受比丘戒,第三壇才是菩薩大戒,它有一個次序。「故其妄擬跨越,欲齊先哲」。故是因為這個緣故,他想要不按照這個次序來學習,要跨越,一下子就要跟古聖先賢、要跟佛菩薩一樣,他不按照這個次序來學,這叫躐等。

  下面舉出《百喻經》來給我們講,《百喻經》裡面有一個比喻,說「昔有愚人」,過去有一個愚痴的人,「見他富家三重樓閣高廣嚴麗」,這個愚人看到有一個富貴人家,他們家蓋了三重樓閣。在古代有三重樓閣,那是大富大貴人家才有。古時候住樓房的都是富貴人家,一般二層就是相當有錢的人,三重那是大富大貴人家。三重樓閣當然很莊嚴、很華麗。看到上面最上層,看了他就很羨慕,這個愚人他就喚木匠,他就找木匠來。以前蓋房子都是木造的,所以找木匠,現在蓋房子都是鋼筋水泥的。他找木匠來,「令造最上第三層屋」,他說我看最上面那一層最漂亮,你幫我蓋第三層屋。木匠言:「何有不作最下,能造第二;不造第二,能造第三?」木匠講:哪有人這麼蓋房子的,沒有蓋下面第一層,怎麼能蓋第二層;沒有蓋第二層,怎麼能蓋第三層?「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這個愚痴的人說,下面那兩層我不要,你只要幫我蓋第三層,我只要那個第三層的,「必為我作上屋」,你必定要為我作上面那一層,下面那兩層我不要。「時人聞知,便生怪笑」。時人就是當時的人,聽聞知道這個事情,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大家就生起奇怪的笑聲,笑這個人怎麼這麼奇怪,哪有人這樣蓋房子的!這是一個比喻,拿蓋房子來做一個比喻。

  下面,「譬如四輩弟子」,就是我們四眾弟子,「不勤修敬三尊,懶惰懈怠,欲求道果」。這就是沒有修因,只是想要得到那個果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勤修敬,這個修就是修正、修學,依照三尊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言行,這個叫修。敬就是恭敬,依照三尊修學的指導原則,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這個叫敬。所以這個敬不只是形式,有形式還得要有它真實的內容。在形式上,我們見到佛我們會頂禮、會拜,這是形式表現的一個恭敬。只有這個形式還不夠,你這個形式當中還要懂得它的內容,我們這樣恭敬禮拜佛,佛教我們什麼,我們要怎麼樣來修學,這些都要明白,明白之後依教奉行,這才叫修敬三尊。這個三尊,佛法僧,老和尚在《三皈傳授》也都給我們講過,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這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實在講,包括人天、世間善人,也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我們必定要懂得三尊它所表達的原則,它的道理,這樣三皈依我們才能夠落實;如果我們不明白三皈依的意義,那我們就無法落實。現在很多人皈依,皈依怎麼樣?皈依他還是不懂,甚至把三皈依的意思錯會、誤會、曲解了,這個也大有人在。三皈依連佛法僧的意義都不能正確的認識、明瞭,那怎麼修?當然無法修起。這裡講勤修敬,勤就是認真努力來學習。如果不勤修敬三尊,不勤那就是懶惰懈怠,就退轉了,不能進步,不進則退。

  「懶惰懈怠」,因素很多。第一個因素是對道理並不明瞭,或者似懂非懂,沒有徹底明白。沒有徹底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也是無法進步,因為修學他沒有辦法下手,不曉得從哪裡修起。三尊,佛法僧三寶,我們三寶弟子,為什麼每天早上你要打三皈依,晚上做晚課又要打個三皈依?早晚課三皈依,老和尚也給我們講過很多次,早課是提醒,晚課是反省。我們做早晚課,有沒有提起觀照的功夫,如果懂得提起觀照的功夫,我們修學就會有進步;如果不懂得提起觀照,修學很難有進步。沒有進步就是退步,不進則退,這不可能說我不進也不退就停留在那個地方,你不進就退。就好像逆水行舟一樣,我們在逆流的水流當中船往前走,你一不走它就退了,不會說船停下來就停在那裡,也沒有進,也沒有退,你一停下來它就馬上退,不進則退。所以,「不勤修敬三尊」,我們一定要明白它的道理,怎麼樣叫勤修敬三尊,這些都是修學的原理、綱領,非常重要。我們要能夠勤修,必定要深入,你不深入就無法修。修了沒有效果,我們一定懶惰懈怠,懶惰懈怠也是煩惱心所,屬於煩惱。懶惰懈怠不只在形式上,我們修學沒有達到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懶惰懈怠,懶惰懈怠就退步。我們一定要知道修學的目標跟效果,我現在是愈學煩惱愈輕,還是愈學煩惱愈多,我們每個人都要自我反省、自我觀察,這樣學習才有個下手處。

  我們學習,外面的人事物有順境、有逆境,不管順境、逆境,遇到之後,我們第一個要先回頭來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外面這些境界都時時刻刻在考驗我們,考驗我們修學的成績。實在講,我們佛法的修學,不是像學校說一個月考一次,或者三個月考一次,不是,時時刻刻在考試,你從早到晚,包括晚上睡覺都是考試。晚上都睡覺了,睡覺還要作夢,夢有好夢、有惡夢,好夢就表示說我們修學有了進步,做惡夢就是修學還沒有進步。如果進步,你惡夢少,好夢漸漸多,這個就提升、進步了。我還聽有一些人跟我講,說他從來不會作夢。我說你境界怎麼這麼高,在經上講是阿羅漢才不作夢的,你是不是證阿羅漢?從來不作夢的,還有夢多的,這兩類,一個是掉舉,一個是昏沉,就是一個妄想、一個無明,一個妄想比較多,一個無明比較多。無明就是不明瞭,迷迷糊糊的,不明白。這兩大類都是業障之相,就像昏沉、掉舉一樣,昏沉就是不明瞭,坐下就想睡覺,精神提不起來;掉舉就是心七上八下,身心像猿猴一樣安靜不下來,這個叫掉舉。這都是煩惱,我們要修就是在修這個。「不勤修敬三尊,懶惰懈怠」,這樣修,「欲求道果」,道果就是我們修道的一個結果,怎麼可能得到?當然得不到。

  「不欲下三果,唯欲得第四無生果」。下三果,這裡講的都是以小乘果位來講,就是聲聞乘,梵語叫阿羅漢,翻成中文叫聲聞。聽聞佛講四諦法悟道修行叫聲聞乘,聽聞佛講十二因緣法悟道修行叫緣覺。「聲聞乘聖果之差別,舊譯家以梵名」,舊譯家就是早期翻譯經典的法師,以梵名,梵名就是還是印度音的音譯,「謂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這叫三果,下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新譯家」,後來翻譯經典的,「以前三果翻名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就是預入聖流,入了聖人這一流,這叫預流。斯陀含是二果,二果叫一來果。預流果,根據《四十二章經》講的,人間天上七次往返證阿羅漢,預流。但是他只有在人天兩道七次往返,他絕對不會墮三惡道。證得須陀洹,可以說他證阿羅漢可以預期的,這時間表可以定出來,七次往返一定證阿羅漢,這是須陀洹。「舊作入流、逆流」。入流、預流,同一個意思,「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謂入聖位,逆生死之暴流。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這是講須陀洹。我們凡夫要突破這個進入須陀洹是最困難的,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像四十里的瀑布沖下來,你要拿個東西把它擋著,讓它馬上不要沖下來,恐怕沒那麼容易,恐怕我們都被沖走了。這叫逆流、斷流,小乘斷證非常艱難,不容易修。逆流就是入了聖位,逆生死之暴流,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得須陀洹果。根據經上講,須陀洹果的聖人他去種菜,拿鋤頭去挖地,他絕對不會傷害到小蟲,那個蟲自動離地三寸,他怎麼挖都不會給牠挖死。你去試看看,如果你哪一天拿鋤頭去種菜,那個蟲不會被你挖死,你就證得須陀洹。它有那個道理在,所以他怎麼樣都不會傷害到小蟲。大家可以試看看,我現在還不行,實際禪寺大殿蚊子很多,跑到鼻孔裡面都不能呼吸、不能唱,一摸牠還是死掉,所以我還沒有證須陀洹。

  第二個,「斯陀含果,譯云一來」,一來就是斷欲界的九地思惑。思惑有八十一使。這個惑有分品,品就是品類,一種一種。使,使節的使,使就是你聽它的指使。思惑,我們聽思惑的指使。它有八十一使思惑,見惑是八十八品。初果他只斷見惑八十八品,二果就要開始斷思惑,二果、三果、四果,二果斷九地,這都有一個表解,斷九地思惑前六品,「尚餘後三品」,就是還有三品。「為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之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一來者一度往來之義也」。一來就是說還要再來一次,你這個還沒有斷盡,所以還要再來欲界。就是在欲界的人間與天界,這個天界在六欲天,受生一度,在六欲天跟我們人間還要受生一度,所以還要再來一次。一度往來就是說來人間一次、天上一次,這樣一度往來。好像我們坐車,有來有往,來回票。一來一往,叫一度往來。這叫斯陀含。

  「三阿那含果,舊譯不來,新云不還,斷盡欲惑後三品」,欲界思惑後面三品,「之殘餘,不再還來欲界之位」,不會再到欲界來了。我們分三界六道,欲界、色界、無色界,天道,欲界有六層天,我們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統統屬於欲界,他不必到欲界來。不必到欲界來,「爾後受生則必為色界無色界」,超越了,色界天、無色界天。在色界有一個五不還天,是阿那含果的聖人住的,那個天有凡夫天跟聖人的天,有阿那含果的聖人跟一般凡夫天人。所以在色界天有五不還天,這一層天是凡聖同居土,有阿那含果的聖人跟一般的天人。在欲界天,大家都知道,第四層兜率天,內院是彌勒菩薩住的,外院是一般凡夫天,也是凡聖同居土的天道,欲界、色界都有凡聖同居土。我們人間當然也是凡聖同居土,這叫下三土。

  大家想想,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證得初果?我們這一生要達到須陀洹,在圓教叫初信位,在天台講圓教初信位,等於須陀洹,小乘須陀洹。圓初信他雖然斷證功夫跟小乘一樣,但是他的神通道力,小乘不能相比,這是圓教。我們修,是不是可以達到這個?答案是肯定可以的,是肯定的。如果我們做不到,佛跟我們講這些就沒有意義,講了我們也做不到,講那些不是等於戲論了嗎?等於講廢話,講了你們都做不到。所以佛在我們人間講的一切法,都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做得到的,第一個就是說你要有正確的認識,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做不到的。如果你的認知錯了,盲修瞎練,亂修一通,那就不可能。真正認識之後,你要修學達到這個目標,也是可以達到,但是你對這個理論、修學的方法一定要很清楚。所以我們要證得這個果,這是一個果,一個結果,結果就是入了聖人。你這個果要知道它修什麼因,才能達到這個果。現在我們重要的是怎麼修?現在修就是這個戒,這就是因,戒就是幫助你達到這個果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一個果報,修因就在戒。你持二百五十條戒,你就可以證阿羅漢果。但是你對這個戒要真正的認識,如理如法,依教奉行,才能達到;如果不如理、不如法,修錯了,那是不可能達到。特別在末法時期,我們一生的修學要達到這個最低限度的成就,都有相當的難度,相當的困難。為什麼?因為如果我們修到圓初信或者須陀洹果,我們就入了聖流;雖然還沒有了生死,還要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但是已經不會退轉,這叫證得位不退。三不退裡面他已經證得位不退,他不會退到凡夫再去生死輪迴。雖然還沒有脫離六道,他不會退到三惡道去,他怎麼退都是人天這兩道,他可以預期達到證阿羅漢的目標。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我們要突破第一個關卡是最困難的,我們凡夫要突破第一個關卡最困難。因此我們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它的特色不是在上三土,而是在西方有凡聖同居土。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在一起叫凡聖同居土。我們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聖人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他來坐在你隔壁,可能你隔壁坐的是觀音菩薩、普賢菩薩來的,你也不認識,他也不會講。因為聖人認識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不認識他,他來了我們也不認識,他來跟我們都是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娑婆世界以及其他十方世界諸佛的凡聖同居土都不一樣,他那個凡聖同居土是聖人看到凡夫當然沒問題,凡夫也可以看到聖人,這個就很特殊。

  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經上講的都是凡聖同居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在《彌陀經》講的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是指凡聖同居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也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特色就是在它的凡聖同居土。如果說上三土,其他諸佛的世界都一樣,你要生到方便有餘土,起碼你要證得須陀洹果、證阿羅漢果,破塵沙、斷見思,你才能生到方便有餘土;你要生到實報莊嚴土,你最少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然後分證常寂光,你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土。那要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無明最少要破一品,才能提升到上三品。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你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你要斷煩惱,斷見思惑,破塵沙惑。你要生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也是要破無明,最少要斷一品無明,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世界的上三土沒有兩樣。但是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的世界就不一樣,所以它的特色就是在凡聖同居土。

  它的殊勝,它的特色,就是凡夫,我們見思惑一品沒斷,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佛菩薩天天都在一起,可以見面,沒有障礙。凡聖同居土他同時可以跟方便有餘土的聖人在一起,也可以跟實報莊嚴土,跟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常寂光淨土的聖人統統在一起,它四土當中沒有障礙。在其他諸佛世界,下面通下面當然沒有障礙,佛通菩薩的實報莊嚴土當然他沒有障礙,明心見性的菩薩他通下面的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當然他也沒有障礙,方便有餘土的聖人通我們凡聖同居土,當然他也沒有障礙,但是我們凡夫,方便有餘土我們就見不到。像《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去四川,看到迦諾迦尊者的道場,他那個道場也是七寶莊嚴,它是方便有餘土,阿羅漢的道場。他出來回頭一看,又是一片荒山,他又見不到了。他有特殊緣分見到,但是我們一般人去,我去四川去了好幾次也沒看到,看到的都是一些猴子。峨嵋山那個猴子很厲害,你口袋有東西牠手就給你掏出來。你要上去就要給牠比,「沒有沒有,空空的」,牠就不會找你。

  所以我們看不到。方便有餘土的,你看二乘聖人,他也看不到明心見性那個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他也見不到。所以,佛剛成道最初就是先講《華嚴》,權教菩薩、二乘聖人如痴如聾,都不知道,他入不了那個境界,他見不到,他接觸不到。權教菩薩、二乘聖人都超越三界,他們都見不到,我們凡夫更見不到。他們見不到實報莊嚴土,我們凡夫見不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距離我們更遙遠。所以上面通下面沒問題,下面要通上面都有障礙在。西方極樂世界它就是,不管你生到哪一土,四土都在一起,都沒有障礙。所以真的講到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的,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最殊勝的。在我們娑婆世界,你沒有破無明,你怎麼入一真法界?聽說而已,你也看不到。不要說一真法界,阿羅漢住的方便有餘土,你都看不到。不要講阿羅漢,我們講六道的眾生,法界不同,我們都接觸不到。譬如說一個人死了,他去哪裡你知道嗎?你不知道。他死了,他去哪裡?看不到,你也接觸不到。你為什麼接觸不到?你有障礙,有個界限在。你這些障礙都突破了,成佛就圓滿突破,都完全沒障礙,十方世界它同時可以現前,也可以看局部的,也可以看全部的,他都沒有障礙。

  如果我們對這個斷惑的層次你沒有搞清楚,你對於淨土念佛帶業往生你都不知道它殊勝在哪裡,它的特色在哪裡,你不能了解。了解之後,你才會發願,淨土非去不可!我們凡夫這一生要修到這個目標,不是不可能達到,如果你如理如法修學,不要說須陀洹,像蕅益大師講的,圓教十地的菩薩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有這個基礎。所以現在老和尚的境界,我跟他這麼多年,我一直在觀察他的境界,他的境界現在,根據他最近講經講的,他說他生方便有餘土沒問題。生方便有餘土叫相似位,生實報莊嚴土叫分證位。這是方便土,觀行位是凡聖土,這是實報土,老和尚說他生這個沒問題,他到相似位。相似位就是什麼?圓教初信位,最少,最起碼須陀洹,老和尚他這麼說。當然他的本,什麼示現的,我也不知道。因為老和尚的家鄉就在這裡,這邊離九華山很近,開車二個半小時,可能老和尚是地藏菩薩化身來的也說不定。我常常這麼想,地藏菩薩化身來的,來這裡示現。這個本我就不知道,這個我就不知道。從跡象上來看,老和尚他,根據我現在個人的淺見,老和尚如果再提升是可以達到,他說實報土不敢講,方便土是可以達到的;根據我目前的觀察,老和尚應該是跟智者大師這個次位沒有問題。

  圓教五品位,他的圓觀力很強,伏惑、伏煩惱,圓教觀照的力量很強。因為以前在圖書館,我在觀察老和尚,他被韓館長罵,在我出家那一年,二十四年前,會難過一個星期。但是他講經,大乘的教理,他馬上能夠開解。那個境界真的是,說了你們大家也體會不到。但是還是會難過,我看他臉色還是會不好看,我在旁邊看,我是如是我聞這樣看,還是會難過。後來他一上講台,他下來又法喜充滿,等下又開始罵,又開始難過,差不多一個星期。後來老和尚自己也講出來,剛開始是難過一個星期,後來減到五天,後來減到三天。到十一年前韓館長往生的時候,他遇到一些逆境,不順心的事情,他說還會難過一下子,大概四、五分鐘左右。四、五分鐘這個很厲害,四、五分鐘就能把煩惱擺平就不容易。我現在還不行,我現在可能還要難過大半天。到八十歲,他說大概還要二、三分鐘就擺平了。二、三分鐘就很快了。到現在,他說他都可以不露痕跡。不過根據我現在的觀察,他是很快速的,還是露痕跡,很快速的,他一起來馬上就能夠下去。這個是圓教五品位,圓教觀照力量很強,得力於大乘經教的薰習。

  現在老和尚要提升到這個,他為什麼現在這麼重視戒律?因為要提升到這裡沒有戒律不行,還是要補習,回頭再學。這樣大家明白為什麼要學《沙彌律儀》了吧。以前我要問戒律就被罵,罵了一頓就不敢問,現在特別強調,現在要提升,沒有戒不行。現在老和尚,相似位我不敢講,應該他的功力跟智者大師,圓教五品位。這是靠他密集的薰修,他精神都是集中在這個地方。他得力於,為什麼韓館長這樣罵他,他還能忍受?因為他得力於三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這些事情都館長替他打理,他都一切不管,他把時間、精神放在大乘經教,他在這個地方得到利益,所以他才會感激。如果得不利益怎麼感恩?你想感恩也感恩不起來,怎麼感恩?煩惱一大堆,你還會感恩嗎?那個感恩也是嘴巴在講的,打從心裡就不知道什麼叫感恩,對不對?我都喜歡跟大家講實話,實話實說,不要打妄語。

  這裡講,下三果就是下面這三乘果位,你要達到第四無生果,你沒有經過下三果這個層次修學,你達不到第四無生果。如果你這樣修學,也會被人家笑話,「嗤笑」,笑話。「如彼愚人,等無有異。若不依三乘次第,先學大乘,亦復如是。《佛藏經》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這是佛在《佛藏經》講的,你不先學小乘,後來再學大乘,這不是佛弟子,佛不是這樣教的。

  所以下面又接著講:「今不學沙彌。欲得具戒。不持淨戒。欲得頓悟。如彼愚人。何有異哉。罔意高遠亦可慨者。」這就好像愚痴的人,也沒有什麼兩樣。這是告訴我們,你修學要達到這個目標,它的一個次第,這個次第很重要。

  我們修學淨土,我們也希望提升我們的品位,當然我們能提升到像老和尚說方便有餘土是更好,能提升到實報莊嚴土那是最好的。當然,佛菩薩、祖師大德、善知識都是希望我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你的目標要定到最高的上上品,你達不到還有上中品,不能定得太下面。這是我們修學一定是這樣,一個期望,這樣的一個願望。我們修學淨土,帶業往生這樁我們是不可疏忽,但是對通途一般的教理也不能不明瞭,你對一般修學的層次明瞭之後,你才能了解西方淨土帶業往生它的殊勝、它的特色在哪裡,讓我們凡夫一生不但超越六道,實在講超越十法界。西方淨土是一真法界,它如果不是一真法界,它不可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而且它這個一真法界,其他諸佛的一真法界都沒有的現象。一個凡夫能夠入一真法界,你修學沒有到那個程度可以進入那個程度,這在所有世界都沒有的。這個教理研究愈多的法師他就愈不相信。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四土在一起。它又是一個事實,所以六方佛都出廣長舌相來證實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樁事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