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14

  大家早上好!請大家翻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我們從第五頁第二面第五行當中看起,從「一修觀,二直指,今言參者,是直指禪,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昨天我們講到這一段。這裡弘贊律師說法門無量,「要而言之唯二」。我們一般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這個法門一展開是無量無邊非常多。但是舉出它主要的來講,就是把它歸納起來講,「要而言之」,要就是最重要、最主要,我們來給它講,唯有二,可以歸納兩大類,一個是修觀,一個是直指。修觀又叫教下,直指叫宗門。

  現在大家聽老和尚講《華嚴經》,昨天也請問過大家,大家聽《華嚴》在修什麼?《妄盡還源觀》。現在老和尚講的這個單元叫「妄盡還源」,《華嚴》的《妄盡還源觀》。《華嚴經》講五止六觀,天台講三止三觀,唯識學講五重唯識觀,大乘、小乘,我們淨土宗《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都離不開這個觀,這叫教下,修觀。這個觀它有觀察、觀照這個意思,一般講就是觀念,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一些偏差、錯誤的觀念。教下修觀它有次第、有圓頓,譬如說天台宗有次第三觀、一心三觀,一心三觀空、假、中同時,次第三觀就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去修。眾生的根器不一樣,所以佛的教學他沒有一定的。佛法的教學不像世間學校上課一樣,大家都是一樣的功課,佛教學是什麼?叫應機說法。佛法的教學叫應機說法,就是因應眾生各種不同的程度,然後根據他現前的程度來教。每個人的根器、程度都不一樣,煩惱、習氣各方面很多差別,所以必須應機說法。但是總不出這兩大類,講得再多總不出這兩大類,一個修觀,一個直指。現在老和尚講的就是《妄盡還源觀》,這是講華嚴修學的觀法。妄盡你就還源,修這個觀,這個觀你只要觀到妄盡你就還源;你不要怎麼去還源,你只要觀妄盡,自然就還源,就還到你本來的源頭、本來的面目。

  第二個是直指。修觀它有一些方便,因為我們眾生無始劫以來都落在分別執著,落在意識心裡面,我們起心動念、思惟想像都是心意識的作用,心意識的作用是無明,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見不到,被無明障礙住、蓋住了。但是修觀它有個方便法,這是教下講的,層次很多,種類也非常多,如果圓頓的,他可以修圓頓的方法;漸次的根性,他可以修漸次的方法,慢慢再提升。教下就是按照一般教科書,有經典的。經典也很多,從小乘、大乘到一乘,還有密宗的。它的修法,密宗它也是講觀,手結印,口持咒,意作觀。所有法門離不開這個觀,這個觀差別就非常的多,包括我們修學淨土的《十六觀經》,也離不開這個觀。我們現在用的持名念佛是出在《十六觀經》的第十六觀持名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還是離不開這個觀。

  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強調這個觀,他說現在學佛的人不懂作觀,所以修到最後他就枯燥無味,枯燥無味他就沒興趣再學下去,就是不懂這個原理。因為從唐朝以後,修觀慢慢的,除了禪宗還有講求這個,其他宗派就比較少講,比較少講,你沒有這個觀慧,他修得沒味道,沒味道他當然很容易就退心,他沒興趣,興趣提不起來。不知道大家有興趣嗎?大家覺得如果很有興趣,保證你們不會打瞌睡。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看到大家在睡覺,就知道現在提不起興趣,我在講什麼聽不懂。不懂就是你起不了觀,起不了這個觀不睡覺幹什麼?只有大家來好好睡一覺,精神會比較好。你懂得這個觀,你就不會睡覺。

  我們念佛人,我常常去思考這個問題,《彌陀經》明明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一心不亂,現在打了幾百個佛七,心還這麼亂,我常常去追究這個問題。經典上講的一定有它的道理在,我們怎麼樣達到這樣的一個預期目標,是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常常去思考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現在很多人,聽說他也很用功,我們不能說他不用功,但是用功到一個階段,他遇到一個瓶頸。瓶頸就是瓶子那個頸,就是像脖子這個頸,小小的,它下面大大的,到上面就小小的,卡在那個地方叫瓶頸。被卡在那個地方你就不能突破,我們修學常常會有這樣的情形,不相信大家試看看,你會遇到瓶頸。遇到瓶頸,你要靠修觀來突破,不然你修不下去,你就不能進步。不進則退,不會說我停在這邊,我也不進,我也沒退,不進就退。所以你要精進,要不斷的提升。所以這個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原理,不管你修學什麼法門都一樣,離不開這個。所以現在不要說講到佛門戒定慧三學,講我們世間法,《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門的《十善業道》,你也要懂得這個。你不懂得這個,《弟子規》會背的人很多,但是要怎麼做?做了要得到法喜,有法味,他才生歡喜,他得到這個效果。怎麼得到這個效果?還是離不開這個觀,觀察,離不開這個原則。

  所以這個都是有相關的,你要懂得修觀,你不懂得修觀,你就不能進步。我們簡單講是這樣,不會進步。不會進步,你學得就沒興趣,學到最後枯燥無味。念佛的人,我也經驗過很多,大家長期念佛,念念念,念到一個階段,他就遇到一個瓶頸,他就不能突破,不能突破他就退了。像以前早期在新加坡二十四小時開放念佛,一開始人很多,大家來念得法喜充滿。老和尚在新加坡一鼓勵,很多人喜歡來念;老和尚一離開新加坡就怎麼樣?人就少了,有些地方就幾乎沒人去。大家知道這個原因出在哪裡嗎?為什麼老和尚在的時候大家就念得會比較有興趣,老和尚走了就沒興趣?還是這個,因為老和尚在那邊講經說法,給大家鼓勵,給大家提醒,這個重要在哪裡,大家精神提起來;老和尚一走,沒有人提醒,他念的功夫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他就退轉,他念到最後,他念不下去,或者在生活當中遇到很多事情,大家想是不是這樣?不要說在家,我們出家也是一樣,出家人還是離不開現實生活。

  現實生活問題很多,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狀況,家庭的、社會的,你公司的,跟你相處的這些朋友、家親眷屬,問題千差萬別,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你還能念佛嗎?以前我在台灣打佛七,他們說要我在佛七當中講開示。我說諸位同修,我們台灣以前開支票有跑三點半的,大陸可能沒有,三點半的意思就是怎麼樣?只要你開這個支票,今天一定要給人家兌現。但是支票開出去,他那個戶頭沒錢,沒錢你到今天三點半以前你這個錢,譬如說你開十萬給人家,你要找十萬塊把它匯進去,不然你就跳票。我說你如果現在為了這筆錢,今天三點半十萬塊不知道從哪裡來,你還能坐在這裡如如不動的念佛嗎?恐怕不是在念阿彌陀佛,在念那個十萬塊從哪裡來,是不是?不是在念佛,是在念那個錢,是不是這樣?我這樣一講,大家就覺得有道理。現在說你家隔壁火災,你聽到這個消息,你還能坐在這裡念佛嗎?恐怕縱然勉強坐在那邊念阿彌陀佛,心裡在想,我家的房子不曉得有沒有受到波及,是在念那個事情,是不是?所以念佛,你要懂得在我們生活當中去修觀,你遇到各種事情來的時候,你怎麼去化解跟排除,你心才定得下來。不然幾句阿彌陀佛這樣念誰不會?大家都會。所以十六觀還是要觀,念佛離不開生活。

  我們學習一個法門,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佛法的教學,它不是叫你離開現實生活,不是這樣,而是教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怎麼去修學,怎麼去解決問題。是教我們去解決問題的,不是教你去逃避現實的,不是的,你逃得了嗎?逃不了,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修觀很重要。印光祖師為什麼一生提倡《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離不開這個。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他是念佛的專家,難道他不會教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嗎?你去念看看,看你開不開。

  我去年在馬來西亞古晉淨宗學會,前會長賴會長,我每一次去古晉他都要請我吃火鍋。夏天,因為馬來西亞一年如夏,夏天就是吃火鍋。因為它沒有冬天,只有夏天也是一樣,春夏秋冬都是吃火鍋。我說你來台灣,冬天來,或者來大陸,來那邊吃火鍋,跟你這邊夏天吃火鍋的味道不一樣。所以去年、前年他們組團,我說你組團招待我,他真的就去組團來大陸玩,他都招待我機票費和吃住。我說帶你們去玩,你跟我,我會找一些好玩的地方帶你們去。他們想到玩,說我要跟他們去,他們就很有興趣。今年我就不能帶他們,今年、明年都不能帶他們。他就跟我講,悟道法師,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現在是什麼相繼你知道嗎?我說是什麼相繼?他說我現在是煩惱相繼。我說你講得有道理。他說我現在是煩惱相繼,看到一些事情不如意就發脾氣、就生氣。他說我現在是煩惱相繼,不是淨念相繼。我說你講的話一點都沒錯,現在念佛人不是淨念相繼,而是煩惱相繼,他怎麼心會開?心開不了。為什麼會煩惱相繼?不懂得修觀。

  所以念佛當中,你還得要有這個觀慧在。如果沒有這個觀慧,佛何必講經說法?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大家也不要怕麻煩,你不能怕麻煩,你就是要學習。如果念一句佛號,或者叫你去參個禪,你這樣就可以了,那佛就不用那麼麻煩,他講四十九年幹什麼?不需要,就帶大家打個佛七不都個個成佛了嗎?有那麼簡單嗎?大家想一想,有那麼簡單嗎?我們在世間上,你要賺幾個錢,你都要多辛苦,這個還不是了生死。去年在澳洲淨宗學院,昆士蘭大學有幾個學生上去,中國留學生上去,他們去聽我講課。我說難得山上有人來,就跟大家講,我說你們念書要念幾年?他說四年。我就舉出,我說你們念四年,得到的是什麼?就是一個文憑,昆士蘭大學畢業證書。你要念個碩士還要再兩年,念個博士不曉得要幾年,有的念了十幾年,那個博士學位都還沒有拿到。我說給你拿到博士學位,你當個教授,也不過在學校領個薪水,你要花多長的時間在上面。那個還不能了生死,那只是世間你可以得到一個名利,有名了,我是某某大學的教授,名有了;每個月有薪水可以拿,利有了,也不過是這樣,你就要念幾年。我們在社會上你要賺個錢,你一天到晚工作八個小時賺幾個錢,你都要很認真工作人家才要請你。像林居士在福清開素食店,也是工作很多,事情很多。我們世間經營這些事業,我們要賺一點錢都要這麼辛苦,你現在要作佛,哪有坐在那裡輕輕鬆鬆的這樣就成佛了?如果有這樣的趕快告訴我,我也要去,是不是?你不付出一點代價,那怎麼可以?

  我是沒有福報,後面來跟老和尚學的人是後來居上,後面來的人福報比我們前面的要大。我出家的時候什麼都要幹的,掃廁所,男眾、女眾那個小便池都要用手去搓的,要煮飯,什麼事情都要幹。老和尚說,出家什麼都要幹。然後學講經,沒那麼好!哪有像現在在新加坡辦培訓班,在這裡辦華嚴班那麼舒服,還有冷氣吹,門都沒有。包括學法器都壓力很大,都被罵來罵去的,真的是被罵來罵去的,罵來罵去我們沒有被罵走,就是硬著頭皮留下來。所以很苦,為了修道很苦,沒那麼好玩。現在後面來的福報就很大,也很殊勝,這非常難得。我們在這個苦當中,在障礙當中,也常常會激發我們的思路出來。你遇到問題、遇到障礙,你會去想為什麼會這樣。所以累積這個經驗,看多了,再回頭來看經典、註疏,你才知道原來這是在講什麼。如果你沒有累積生活上的經驗,你佛法入不了。離開我們現實生活就沒有佛法,佛法講的就是我們現實生活,要幫助你解決現實生活種種的困難跟問題,你離開現實生活你學什麼佛?也就沒有佛法。所以在我們現實生活這個世間法裡面,你覺悟了,就叫佛法。

  所以這個修,它是點點滴滴,在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就像現在我們修《弟子規》,你不懂得這些修觀,你不懂得這個,你《弟子規》都沒辦法修,不相信你試看看,你怎麼修修得都不像。很多人去學《弟子規》,但是學的效果還是有限,為什麼有限?不懂得修觀。觀就是要去觀察,觀察包括我們課本,我們現實的人事物。我跟蔡老師接觸,我也都在觀察,觀察什麼?看他的一舉一動。這些細微的地方你都要觀察,你才知道怎麼學。譬如說開個門,這個以前我也是被磨出來的,不然我也是粗心大意。以前給老和尚打掃房間,我那個水桶擺錯地方就不行,要挨罵的,要擺在一個不佔地方的,看得最舒服的地方,不可以隨便一擺。那個門窗沒有關好,我要關起來,他說不可以,剛才誰開的,叫那個人來。要觀,觀就是看、觀察。老和尚說修忍辱,我真看到了,我就在觀,如是我聞,在看,就在我眼前。什麼叫忍辱?不是這樣念一念就忍辱了,什麼叫忍辱你都搞不懂。你看到這個經本,你要拿來現實生活用,這個就是指的什麼,你這樣修才有用。不然書本是書本,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兩碼事,不相干,你學的就不得受用。我們是學以致用,學了要用得上,所以你要去觀察。

  你看蔡老師,你要學他的小地方。我聽蔡老師講課,我也很認真聽,他說小事情都做不好,怎麼能做大事情?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一點點小事情你都做不好,能做大事,不太可能。你小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做什麼大事,還能擔當什麼重責大任?做大事的人要膽大心細。所以,你看他修,我也是很佩服的,在一些小節的地方,一些小動作的地方,他能夠這樣自我去要求,在現在年輕人當中也很難得,我都自嘆不如。所以我說我向你學習,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你看關一個門,譬如說你前面這個門,特別我們上洗手間的門,後面有人要進來,你就要注意一下。這個洋人做得比我們好,所以我到澳洲去跟那個洋人學進廁所,那個洋人看到我要進去,他就先按著那個門,讓我進去他才放手。先按著,不然那個門是自動的,他一放就彈上來,我進去就碰到了。那個洋人就按著,讓我進去,我就趕快跟他說thank you,跟他說謝謝。所以我跟洋人就學這個,門給人家按一下,像這個小地方都要學。這個就是什麼?觀,你要懂得去觀。所以有幾位同學大家要到中心去學習,你要從他的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言談舉止去觀,你才能學到東西。所以這個觀它包含的範圍很廣。我們學習總是學了要有用,不然像現在學校學了一堆,到社會用不上,學了都白學,浪費時間。所以要學以致用。

  第二類,叫「直指」。我們看文,「今言參者,是直指禪,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這個文裡面蓮池大師跟我們講,五夏專精戒律,戒律通達,能夠受持,才能聽教參禪。聽教就是修觀,教下。你要聽教還是參禪,你自己去選擇,這是兩個方法。參,這個參字叫參究。參究跟研究差別就是研究用心意識,用我們的意識心思惟想像;參究是不准你用心意識,直接叫你去參。宗門裡面有參話頭,講一句話,沒頭沒尾的,也沒什麼意思,這句話頭,就像我們念佛一樣,你常常提起這個話頭。這個參就是要讓你提起疑情,你要去想不對,你不想又不對,在這個當中就會提起一個疑情,就是要參透那個疑情,那個參透了你就明心見性。這是最快的、最直接的,但是要這種根性的人,他參很快他成就。直指就是直接的,不拐彎抹角。修觀,有直接的,有拐彎抹角的,就很多。但是直指就是不跟你講那麼多,直接指出你的本性。

  所以,以前禪門裡面你去參究,大家去參禪,禪師大部分都會出一個問題,問題我們很自然的反應會回答,你要回答,你嘴巴還沒有張開,那個香板就下去了,不敢講;不敢講就坐在那裡呆呆的,乾脆就不要講,不要講也不行,再一個香板下去。他就不曉得該怎麼辦,講不對,不講也不對。那就是要逼你這個當中提起疑情,根性成熟的人,根性利的人,當下他就悟了。用這個方法叫參。不准你用心意識,你想怎麼樣,想一想再回答,落在心意識,落在妄想,那叫妄想;我乾脆不要想,不要回答就沒錯,那落在無明。你沒有落在妄想,落在無明,無明是什麼都不知道、不明瞭,叫無明。不是落在無明就是落在妄想,總是落在一邊,這二邊都不准你落。所以回答也打,不回答也打,打到最後你就悟入了,用這個方法。

  我在一九九八年,九華山佛學院甘露寺請我去主七,一個人都發一支香板,維那一支,巡香的一支,我也發到一支,但是那支香板我都沒有去打人,我想要打別人先打自己。禪門那個香板是這個作用,一方面是警惕,一方面是要你參,直指。但是除非你是像六祖那種根器,不然實在講,你要具備這個參的條件,你還得要有教下的基礎。這個參就像畫龍點睛一樣,你一條龍畫好了,剩下兩個眼睛點下去,那條龍就飛上去,叫畫龍點睛。現在那條龍都沒有畫,你只有點兩個眼睛在那邊沒用,那也飛不上去。佛講了四十九年,佛傳給迦葉尊者,拈花微笑,那是佛快入涅槃之前的事情。他講經已經講了四十九年,到最後傳教給阿難,傳心給迦葉。佛為什麼不一開始就來個拈花微笑?可能大家都笑不出來,為什麼?他沒有這些基礎。所以你參,說真的你要直指,你在教下還得要有一些基礎,你才懂得他是在參什麼。不然香板拿來,我們來打看看,看會不會開悟。恐怕打死了都還是不悟,因為你不懂,不懂它的作用。

  在台灣以前還有一個法師,我聽老和尚講的,他說要打香板不容易,人家不隨便打的,都要包紅包的。他說打香板會消業障,所以很多居士都包紅包去供養那個法師,求法師給他打一下,然後他業障就消了。但是現在的人,你用這些也有很多人相信。不相信,在金剛寺,這邊初一、十五都有善男信女來拜拜,如果我們搞一些花招,可能也有很多人會相信,那都變成迷信。所以你一定要有教下這個經典的基礎,再來參這個直指,你才有可能會開悟,你才知道它這個作用在哪裡,它要怎麼參,它有它的理論跟方法,它直接指出你的本性。我們這個自性的東西,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第六意識心緣不到,緣不到就是你想像不出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的言語、你的議論都達不到。因為我們的意識心,可以說想得很多很廣,但是你怎麼想都緣不到自性,你沒有辦法想。所以你要見到事實真相,不能用想的,你用想的,你怎麼想,想了無量劫,還是見不到。所以他用參,就是離心意識,就見到了。

  教下修觀,到最後還是叫你離心意識,不過教下它有一些前方便,先讓你用意識心去思惟,然後慢慢再給你提升。這是我們一般人,上中下三根的人都可以學。但是宗門就要看,你也要具備參的條件,不是什麼人他去都可以參。現在的人光一個禪的一些常識,那些名詞怎麼解釋,他都搞不懂。我在外面,還有很多年輕出家人,名片印他叫什麼禪師。我都不好意思問他,這個禪,你就光這個字來解釋看看,他都搞不懂,他也叫禪師。我們也不好意思去講,這些我們也必須要明瞭。所以法門這麼多,兩個最主要的,一個修觀,一個直指。最終的目的,目的是要我們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的本性,八萬四千法門都相同的一個目標。現在我們要修觀、要修直指,這看個人的根器。但是我們課本的主題是告訴我們,戒定慧三學修學的次第不可以躐等的。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文,「今言參者,是直指禪,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其實修觀還是要見性成佛,直指、修觀最終目的都是要見性成佛,這是所有法門最終的一個目標。

  我們接著看下面,「資持云。十誦律制比丘。五夏已前專精律部。若達持犯。辦比丘事。然後乃學習經論。今越次而學。行既失序。入道無由。大聖呵責。終非徒爾。今時才沾戒品。便乃聽教參禪。為僧行儀。一無所曉。況復輕陵戒檢。毀呰毗尼。貶學律為小乘。忽持戒為執相。未窮聖旨。錯解真乘。且戒必可輕。汝何登壇而受。律必可毀。汝何削髮染衣。是則輕戒。全是自輕。毀律。還成自毀。妄情易習。至道難聞。拔俗超群。萬中無一。請詳聖訓。能無從乎。」到這一段主要是給我們講戒律這門功課,是我們首當要先學習的。

  在《資持記》裡面有舉出十誦律,《十誦律》昨天有跟大家講過,《四分律》其中的一部分。「十誦律制」,制就是規定,佛制定的。「比丘」,出家受了比丘戒就是比丘。「五夏」,就是五年,五個夏天,我們一般講五年學戒,「專精律部」。「若達持犯」,達就是通達,專精戒律這一部分,如果通達開遮持犯。「辦比丘事」,比丘事真正能夠去落實,能夠去持比丘戒。「然後乃學習經論」,乃就是才可以,才可以學習經論。這是修學的次第,它的程序。「今越次而學,行既失序,入道無由,大聖呵責,終非徒爾」。越次就是超越這個次序,一開始就學經學論。

  我們現在大部分在佛門都是這樣的現象,因此老和尚現在特別提倡四個根,出家眾還要再加上《沙彌律儀》。《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四個根,這是老和尚晚年他特別強調的。在早年講經的時候有提到,但是沒有像現在這麼認真去推行,因為我聽經聽了三十九年,早期沒有。我剛出家第二年到圖書館,請問老和尚戒律,就被他老人家呵斥了一頓。因為我一出家,他就叫我去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戒律很精嚴,我一出家就是去給日常法師改一些在家的壞毛病、壞習氣,跟了一年五個多月,很可能會改過來。我在家的時候喜歡吃肉,出家前一天還吃,抽煙抽了十年。當兵的時候還沒有抽,退伍在社會上工作,二十四歲抽到三十四歲,抽了十年,抽到這個指頭都黃黃的,胃都不好。第二天剃頭就煙也不能抽了,肉也不能吃了,而且過午不食。每天都是吃一個大鍋菜,用水煮的,不准煎、不准炒、不准炸,實在是很健康。我們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大鍋菜,所以現在我可以煮一鍋大鍋菜來供養,我們都要輪煮飯。跟日常法師學戒律也有幫助,改變一些社會不好的習慣。

  學經論,現在一開始就學經論,早期老和尚他沒有特別強調這個,沒有很強調。講經說法,這個我們大家聽了很喜歡。但是到了晚年他特別強調也不無道理,因為講經講了這麼久,但是成就的人卻沒有。他就找這個原因,去尋找這個原因,就是你沒有戒學的基礎,戒學的基礎不穩固。所以早年,我出家第二年到圖書館,又改變一個環境,請問老和尚戒律(因為他叫我去跟日常法師學戒律),被呵斥了一頓,他說現在人誰懂得戒?如果你真的要學戒,我送你到美國去跟妙境法師學。後來我就不敢再問。所以早年他沒有特別強調,是到最近這幾年才特別強調。如果早在我出家那一年,二十四年前就提倡這個,我們現在修學的基礎已經穩固了。但是我們自己也是在這方面比較缺乏,自己修學上是一無所成。

  所以回頭再來看看,還是這裡講的,你一開始就學這些經論,結緣是可以,但是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要達到經典所講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標,達不到。所以後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若一日到若七日會一心不亂?實在講,念七天一心不亂是根器最差的,才要念七天,上根的一天他就不亂,中根的三、四天,下根六、七天。所以我們念了《彌陀經》,我去思考這個問題,還是沒有戒學的基礎。因此印光祖師他用《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來代替戒律,你有這三本書的基礎,真的打一個佛七你就一心不亂。我們看看真的沒錯,經上講的沒錯,只是我們沒有把善男子、善女人那個標準進一步去理解,覺得我現在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知道它的條件。如果你說有《了凡四訓》,像袁了凡這樣的基礎來念個佛七,他怎麼會一心不亂達不到?一定達到的。我們現在人就是沒有這個基礎。如果你有《了凡四訓》、《感應篇》的基礎,保證一個七天就夠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你一定要知道,這樣的修學,前面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你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你不具備這些條件,你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不要說打一個七,打一百個七、一千個七都達不到,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特別強調戒學。

  這一段我們看了很容易就明白,這個次序不能顛倒、不能超越,我們學習才會有成就。如果不這樣學,「入道無由,大聖呵責」。我們學習,這一生得不到成就,像我這樣就一無所成。所以,我是一個失敗的經驗,失敗的,不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失敗的例子,但是有失敗,才知道要怎麼學習才是正確的。「為僧行儀,一無所曉」,行儀就是我們整個生活行為儀規,都不知道。光剃個光頭,一個出家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行儀都完全不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況復輕陵戒檢」,對戒律輕視、毀謗。「貶學律為小乘,忽持戒為執相」,這個弊病都產生了。「未窮聖旨,錯解真乘」,未窮就是沒有真正通達明瞭,聖旨就是佛講的這個旨意,它的宗旨,對於佛講的真理都錯解了,他的真實義錯解了。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現在是錯解真乘,把如來的真實義錯會了,解釋錯了。

  下面他舉出,「且戒必可輕,汝何登壇而受律」。這是指我們去受過戒的人,你既然輕視這個戒,你何必去受?「律必可毀,汝何削髮染衣」,何必剃光頭?這個就講不通。「是則輕戒,全是自輕,毀律,還成自毀」。輕視、毀謗戒律,都是輕視自己、毀謗自己。「妄情易習,至道難聞」。妄情,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妄念、凡情、染情,煩惱習氣很容易、很習慣,很容易就學習妄情,但是至道難聞。「拔俗超群,萬中無一,請詳聖訓,能無從乎」。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要拔俗超群,一萬個人當中沒有一個,無一就是一萬個人當中也沒有一個人,不可能。這是弘贊律師再補充註解蓮池大師的《要略》,特別給我們再詳細的提出來,叫我們詳細的多去了解聖人,就是佛菩薩的教訓,戒定慧三學的順序不能不遵從。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再跟大家一起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