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25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接著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卷上第十頁第二面,從第三行看起:

  【一曰不殺生。】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

  【解曰。】

  「按文釋義名解。發語宣辭名曰。」昨天我們講到這一段。不殺生,有的經典翻譯不殺生,有的經典翻譯為永離殺生。像《十善業道經》,它是永離殺生、永離偷盜、永離邪行,這意思是一樣。我們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也是不殺生、不偷盜。這是翻經的法師他們用的文字有一些不同,但是這個都沒有關係,只要意思一樣就可以。所以我們看到有的經典翻不殺生,有的經典翻永離殺生。後面會給我們列出幾樁殺生的一些事項。我們要修不殺生這條善業,跟《十善業道經》前面四條戒都一樣,在身口七支是一樣的。善跟戒的區分,我們前面幾堂課也跟大家報告過,戒它是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三皈依,像十善業,世間一般人,以及其他宗教,他們都有修十善。可以說這十條善業是各種不同宗教,乃至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大家可以認同的。如果沒有三皈依,他們就是屬於世間的善法,將來得人天福報。戒的功能它就不一樣,你看條文是一樣的,但是它的作用跟它的功德不同,建立的基礎不一樣。

  一般修善,他是世間的善人、好人,這樣來修十善,他也不懂得三皈依、不懂得修四念處,他這個就是善。反過來講,我們持沙彌戒,如果你沒有三皈依、沒有四念處這個基礎,蕅益祖師給我們講,「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如果你沒有三皈依、沒有四念處的基礎,持了這個戒,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乃至菩薩戒,統統是世間善法,變世間的善法,攝入在十善業,世間的善法。世間善法可以得人天福報,但是你不能得定,不能開智慧,不能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不能破無明,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為什麼善跟戒條文一樣,但是一個叫善、一個叫戒?善就是說他沒有三皈依、沒有四念處這個念處慧在裡面,有念處慧在裡面他就變成戒。戒會幫助你得定,定幫助你開智慧;善幫助你得福報,但是不能得定,你可以得人天福報。這是善跟戒有這個不同。所以佛經裡面,我們看十善業、五戒,前面四條都一樣,這個條文都一樣,為什麼一個叫善、一個叫戒?包括《沙彌律儀》,前面也是一樣,跟十善沒有什麼差別。

  我們修戒律也離不開因果,因果是戒律的綱骨,好像一個房子,你要有個鋼架,然後才能灌水泥。你要蓋房子你要起一個骨架,沒有那個骨架你蓋不起來。因果是戒律的綱骨,如果不認識因果,戒也很難持得好,也不會認真來持這個戒。為什麼?他不知道持這個戒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為什麼要持這個戒,我不持這個戒有什麼不好。這些都要明白,明白之後你才會樂意來受持這個戒,不明白他就不會很歡喜來持戒,這是必然的。所以戒定慧三學它是相關的,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包括我們修淨土,也不能疏忽掉。過去我就是太疏忽了,總是存有一個心態,反正我們可以帶業往生,肉多吃一點也無所謂,將來品位低一點也可以。這樣的想法並不是佛教我們的,這樣想法是不對的,佛並不是這樣教我們。佛教我們是希望我們能夠提升、能夠進步,你這一生能夠提升到成究竟圓滿佛,佛是最盼望的。只要他成佛,他都希望一切眾生趕快成佛,一定是這樣的一個存心,這樣的一個態度。絕對不會有一尊佛菩薩說,你們慢一點沒關係,絕對不會有這個想法,如果有這個想法他就不會發四弘誓願。所以佛都希望眾生成佛,菩薩希望眾生趕快成菩薩,這是佛的希望。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佛最尊敬的就是能依教奉行,對佛才是最尊敬的。後面這個文都會談到這些公案,要依教奉行。如果不能依教奉行,你說一天到晚在佛的身邊給他磕頭作揖,也不是真正對佛的恭敬,它只有形式,沒有內容。真正恭敬,不但要有這個形式,而且還要有內容,那才是真恭敬,真正親近諸佛如來。不是一天到晚跟著他就是親近他,這個未必。一天到晚現在不要說跟著佛,就是跟一個善知識,你一天到晚跟著他,如果他教的你不能理解,理解也不能依教奉行,你一天到晚在他身邊也不是真正依止他。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要去親近老和尚,親近老和尚幹什麼?怎麼叫親近?去跟他坐在一起吃飯,然後照個相就叫親近嗎?那只是結個緣,不能算是真正親近。親近,就算沒有見過面,真正根據他教導的去學習,學成功了,那是真親近、真依止。所以老和尚講經在講席當中常講,他常舉出孟子私淑孔子。孟子出生的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他很仰慕孔子,聽說孔子這個人道德、學問非常好,很想跟他學習,但是他已經不在了。但是留下來有著作,他就讀他的著作,不懂的地方去問孔子的學生,後來他的成就比孔子下面的七十二賢還要高,所以現在全世界的人都講孔孟、孔孟。他們沒見過面,為什麼列孔子是至聖,他稱亞聖,給他列同等?因為他的學習超過孔子其他的弟子,那是真正親近。這些我們都必須要明白,真正能依教奉行才是真親近,現在很多人他不重視這方面。所以修行實在講,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不是很重要,實質上比較重要。

  不殺生,在《十善業道經》,有十種好的果報。《十善業道經》也是最近老和尚這些年教學列為三個根。我們再來複習一下《十善業道經》的十條善業,不殺生得這十種果報。這是永離殺生,《十善業道經》講永離殺生,《沙彌律儀》講不殺生。第一個,「於諸眾生,普施無畏」,普是普遍,施是布施。永離殺生就是無畏布施,普施無畏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畏布施。大家常常聽老和尚講經,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第一個不殺生,於諸眾生普遍布施無畏,不殺生是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眾生接觸到我們,他心裡有安全感,他不會恐懼、不會害怕。如果我們殺生很重,大概眾生我們還沒有走到那邊牠就跑掉。牠為什麼會跑?這很自然的反應,牠怕受到傷害,所以牠就趕快離開。

  在西方國家,他們對保護動物做得比我們東方要好,對一般的保護動物。譬如說在美國有一條法律,釣到太小的魚你要再放回去,不能釣上來,一定要多大的才可以釣上來。他雖然有殺生,他還有個節制。像中國古禮,他有殺生,但是他還是有個節制,以前是逢年過節祭祀。不像現在天天都在逢年過節,三餐都在逢年過節,所以殺業都造得特別特別重。所以我們在西方國家有很多鳥,特別到旅遊地區,有些鳥牠就不怕人,牠飛到你的肩膀、飛到你的手上。我在澳洲,那個鸚鵡站在我的頭上,牠都不怕你,我們買一些食物給牠吃,對我們牠沒有恐懼之心。在台灣就不一樣,在台灣大概那個鳥,牠在那邊,我走到這邊,牠就飛了。為什麼?因為台灣有去網鳥的,然後小吃店,就像金剛寺門口那個烤小鳥,一串一串的,烤小鳥。為什麼飛走?怕被抓去烤小鳥,所以牠趕快跑。所以你不要看這些動物,人要抓牠,牠也知道。你不要以為牠是畜生,我們要抓牠來烤牠不知道,牠也知道,所以牠都有這個警覺心,人走得快到了牠就要跑。

  在西方國家,他們對動物比我們東方要愛護,雖然他們也有殺生,但是沒有我們中國這麼嚴重。我們中國,過去有人講,天上飛的不吃飛機(飛機不吃,飛機不能吃),地上爬的不吃火車,水裡游的不吃輪船,其他只要是動物都可以吃,什麼蚯蚓,在台灣還有炒螞蟻、蝸牛,什麼老鼠、貓,亂七八糟,都有人吃,大陸也是一樣,吃得太複雜了。新加坡有個白居士,他在福建泉州投資蓋一個商業大樓,大概在幾年前他請我去給他看看。他在飛機上就跟我講,他說很無奈,為了做生意,要陪這些人應酬,又喝酒。他到餐廳去,他說悟道法師,我進去實在很不習慣,到那個餐廳都是活的,就像動物園一樣,看你要吃什麼,都是活的,他去吃得非常痛苦。這就是會給眾生帶來傷害,牠就恐懼。永離殺生,我們一個人永離殺生,你身體散發出來的磁場讓眾生感到安穩、安全感,牠沒有恐懼。如果一個人他殺氣騰騰,你看到他就趕快躲開,搞不好他來個脾氣,我們的命就沒了。你會不會害怕?會,自然反應,當然就怕。所以殺生重的就給眾生帶來畏懼。

  第二個,「常於眾生,起大慈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常就是不斷的,對於眾生會起一個大慈憫心,不管這個眾生怎麼樣,善的、惡的,他都對他起慈悲心。如果我們對於眾生還沒有起大慈心,可見得我們不殺生這條善業還沒有及格,修得還不及格。好的,我對他有大慈心,惡人把他宰了,這就沒有大慈心,不殺生這條善業我們還沒有修及格,還不及格。所以現在我們要修不殺生這條善業,遇到惡人,忤逆之人,要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一般的反應就是你要殺我,我也要殺你,看鹿死誰手,就是這樣,就變成對立,對立就是冤冤相報。所以我們現在要修這條善業,我們要改變一個觀念,這個人很忤逆,他對不起我們,甚至要殺害我們,你都念佛跟他迴向,就是給他念佛,對他起大慈心。像以前日本侵華,當然我們中國受的苦難、災害最大,也最嚴重。當時有些居士去請問印光祖師,當然大家都很生氣,他把我們殺得這麼嚴重,我們也要殺他們。印光祖師就開示,他說我們不要跟他們一樣,就是念佛給他們迴向。這是冤冤相報,希望迴向這個怨結到此解了就好,不然殺來殺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刀兵劫怎麼來的?殺生來的。所以古大德講,「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動物被殺了,牠投胎去做人,投胎到其他國家去,然後在人間產生花報,果報都在三惡道。所以這個問題很嚴重。在人間這還是花報,我們都已經受不了,戰爭我們都已經受不了,都感覺非常殘酷,何況三惡道?無法想像。所以常於眾生起大慈心,我們常於眾生起大慈心就不會跟他結怨,縱然我們被他殺了,過去我們一定曾經殺過他,一定有殺過他,不然不可能有這個果報,不會無緣無故他來殺你,你過去生一定有殺他。這一生他來殺我,我們現在又記恨,下次再換我們殺他,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常於眾生起大慈心,這個業就完結了。另外我們看到別人殺生,譬如說我們看到餐廳殺生,我們都要跟牠念個往生咒、念佛給牠迴向。像我們剛來住在金福園,它就是有個水箱,都放一些活魚。我就給他們服務員講,這些是被判死刑,等待執行,等待上廚房那個刑場去執行死刑的。他們經理就拿個意見表,我就給他填意見表說最好吃三淨肉,到市場買現成的,你不要這裡弄一個活的。他說會給他們老闆反應,他有沒有反應我也不知道,我是寫給他了。所以每天吃早餐經過我都給牠念念佛迴向,希望牠這個業報投生到善道,往生淨土。我們看到人家殺生,我們也要起大慈心,能夠救得了我們救牠,救不了我們就念佛給牠迴向,迴向被宰殺的眾生,也迴向宰殺的這個人,希望他們怨結解了,就是以後他不要再造殺業,被宰殺的眾生也不要再被殺,希望這個業障早日消除。因為這個都是冤冤相報,吃來吃去的,吃牠半斤,還牠八兩,六道輪迴就是這樣,誰也佔不了便宜,只是輪替,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時間上的問題而己。所以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節因緣到了,他這個果報就現前。

  第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我們記住這個,這個是重點,你不殺生這條戒、這條善有沒有修及格,這個也是一個考驗,瞋恚。我們還有沒有瞋恚的習氣?我們還有瞋恚的習氣說明我們不殺生這條戒修的還不及格。為什麼說不及格?因為傷害眾生。你瞋恚的習氣一起來,你脾氣一來,你就控制不了,你就喪失理智,你就會去傷害眾生。你還沒有發脾氣的時候不會,但是你脾氣一來,好,我今天就要你死,就會這樣。脾氣一來就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大家想會不會這樣?一定會的,瞋恚起來他就會傷害眾生。所以我們還有瞋恚的習氣,不殺生這條善業還不及格,還要繼續修。你說我不殺生了,但是脾氣還很大,不及格。因為永離殺生,你就永斷一切瞋恚習氣,怎麼還會有瞋恚習氣?有瞋恚習氣,你肯定會傷害眾生的。所以瞋恚習氣都沒有,縱然別人傷害我們、殺害我們,把我們害死,也沒有瞋恚。

  如果別人害死我們,我們沒有瞋恚習氣,他害死我們,我們會提升。會提升到哪裡?這邊答案就寫出來了。這是一般沒有修淨土的,會生天,到天上去。如果有瞋恚習氣那就是三惡道,來生又再互相報償;如果沒有這個,我們被他害死、被他打死,命終生天。所以一樣慘死,去的地方是不一樣。印光祖師在《文鈔》,最近老和尚也常常講,災難當中有很多人死了,這個災難這個地方的人死了很多,這是共業,但是每一個人各別的業又不一樣,死了以後去的地方不一樣。所以過去有人請問印光祖師,那些念佛的人炮彈來一樣被打死,跟那沒念佛的一樣,念佛有什麼好處?印光祖師說,你這樣想錯了,沒有念佛的人被炮彈打死去三惡道,念佛的人被炮彈打死不一樣,他起碼生人天善道,有信願他可以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一樣是死,但是死了以後去哪裡不一樣,去的地方不一樣,去的環境不一樣,這個不能不明白。

  所以我們不殺生這條業有沒有修到圓滿及格,要看還有沒有脾氣。我老實跟大家講,我現在還不及格,還是有這個習氣。但是我們總要明白它的標準在哪裡,它的條件在哪裡,不然你說生天,我不殺生,我現在在吃素,吃素的人脾氣很大的很多,有的吃素的人脾氣比不吃素的人還大,這個我們也看過。他吃素有沒有好處?這個都有果報,都有好處。雖然他吃素,他的殺心沒斷,他有瞋恚習氣就是殺心沒斷。但是起碼他身口斷了,身跟口斷了,口不吃肉,身也不去宰殺,但是心裡還是有殺心,有瞋恚習氣就是有殺心在。永離殺生是身口意三業不殺才及格,只有身口,還有習氣,還不及格,還要繼續修;修到習氣都沒有了,那就及格了,你十善業第一條及格了。所以你光是戒身,或者戒口,或者戒意,它都有各別的果報,不是沒有。

  你不要說吃素,吃素他雖然不明理,但是他也有他的果報,他有他的好處。在《安士全書》裡面有一個公案,就是有個人賣齋。我以前去講課常常講這個公案,因為《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這一部,它這本書有四卷,「萬善先資」是第三卷,專門講殺生,這裡面舉出的公案很多,都是講殺生的因果。周安士居士是哪裡人你們知道嗎?有沒有人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昆山這個地方?昆山。我們要來上個地理課,我們要上個歷史、地理課。昆山在哪裡你們有沒有人知道?昆山就在蘇州隔壁。台灣來的都比你們知道,你們住在大陸都不知道。現在昆山台商最多,台灣商人最多,一個區。台商,我們澳洲淨宗學會前副會長林益村(林副會長),他就在那邊設廠。周安士就是昆山人。所以他舉出江蘇清朝時候發生的一些事情,很多是在那個地方。

  這個公案很有趣,但也都是一個事實。這個公案是怎麼樣?就是「破齋酬業」。「昆山魏應之」,昆山魏應之是清朝時候的人,在江蘇。這一年是庚午,崇禎庚午這一年春天。這天「與子韶同寢」,他跟一個叫子韶的一同睡覺,睡在一個房間,「忽夢中狂哭念佛。子韶驚問」,他在睡覺,做了一個夢狂哭,哭得很厲害,念佛念醒過來。子韶在旁邊跟他一起睡,很驚奇的問他,你是怎麼一回事,怎麼哭的那麼厲害?「乃曰」,魏應之就跟他講,「夢至陰府」,他說做一個夢到陰間地府去了,「見曹官抱生死簿至,吾名在縊死簿。下註云:三年後某日,當自縊書寮。余問何罪,曰:定業難逃。問何法可免,曰:莫如長齋念佛,精進修行,庶或可免。遂語子韶曰:侄從此一意修行矣。遂持長齋,曉夕念佛,精進者八月。後文社友皆咻曰:此夢耳。堂堂丈夫,何為所惑?由是漸開齋戒。癸酉春,無故扃書房門縊死。屈指舊夢,適滿三年」。他狂哭,夢醒後他說夢到陰府,見曹官抱一本生死簿來了,就給魏應之講,說他的名字在縊死簿。縊死大家知道什麼意思嗎?它的意思是上吊,他的名字在縊死簿,他命中註定要上吊死的。所以,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怎麼死的都有定數。他說他的名字在縊死簿,他會上吊,生死簿上面註,在三年後某一天,他會上吊在自己的書房,書寮就是讀書的地方,會在那裡上吊。魏應之就問他是什麼罪,為什麼會得這個果報?曹官就說「定業難逃」,定業就是過去生造的業,這一生要承受這個果報。他進一步就問「何法可免」,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曰:莫如長齋念佛,精進修行,庶或可免」。就給他講,最好的方法就是吃長素、念佛,精進修行,或許你這個業可以轉、可以免。「遂語子韶曰:侄從此一意修行矣」。侄是他自己自稱,侄兒的侄,他說從今天以後我要一意修行。「遂持長齋,曉夕念佛」,從那天開始他就吃長素,早晚都很認真在念佛。「精進者八月」,這樣他精進修了八個月。「後文社友皆咻曰:此夢耳。堂堂丈夫,何為所惑?」文社就是古時候讀書人都會結一個社,像文昌社這樣。這些同學就來找他,找他去幹什麼?大概就是喝酒、吃肉。他就說不行,我做了一個夢,夢到三年後會上吊死,曹官告訴他要長齋念佛,精進修行,或許可以免這個業報。他這樣講,他們這些朋友「皆咻曰」,咻就是笑他,就笑話他,怎麼笑話他?說這是夢,你堂堂一個大丈夫,夢你也相信?「何為所惑」,你為什麼被這個夢所迷惑?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迷信,沒這回事,你這是迷信。現在人如果你跟他講這些,他就說你迷信,我不相信那些,他這些朋友就這麼跟他講。他自己信心也不夠,就被這些朋友慫恿,跟他講一講,他就漸漸開齋,就跟著這些朋友再繼續去吃肉喝酒,前面修的這八個月沒有繼續再修下去,等於說前功盡棄。後來到癸酉春,他庚午那一年夢的,到癸酉這一年的春天,他無緣無故把自己書房的門反鎖,在裡面反鎖,鎖起來,自己在書房上吊,「無故扃書房縊死」。子韶屈指給他算一算,算他那個舊夢,他三年前跟他睡在一起,「適滿三年」,剛好滿三年。所以他那個夢是真的,如果他不聽他這些朋友給他慫恿、破壞,他繼續持齋念佛,他可能就延壽了。

  另外一個是「賣齋立攝」,賣齋立攝是在麻城這個地方。這個資料沒有註明在哪裡,古時候的地名跟現在或許不太一樣。這個地名叫麻城,麻油的麻。「麻城王某」,姓王的,「長齋三載,忽染惡瘡心生退悔。友人曰:公持齋人,佛天當默佑。王曰:持齋三載,招此惡報有何益乎?友曰:汝不欲此齋可賣與吾否?王問如何賣?友曰:一分一日,三年當銀十兩八錢。王喜,遂書券得價,明日將破齋。夜夢二鬼罵曰:十個月前汝祿已盡,以持齋故,延至今日,今命算反透矣,立欲攝去。王請緩一夕,當退銀誓復長齋。明日呼其友索券。友曰:昨持歸,即於佛前焚化矣。王悔恨立死。」這是麻城姓王的,吃長素吃了三年,忽然長一個惡瘡,心裡就生起退轉、懊悔。心生退悔,就是說他吃了三年的長素,也沒有什麼好的果報,反而得了一個惡瘡,惡瘡現在講叫腫瘤,他想吃素有什麼用?他有一個朋友就安慰他,他說「公持齋」,你持齋,佛、天地鬼神應當會默佑,會暗中保佑你。王某說,「持齋三載,招此惡報有何益乎?」吃了三年齋還遭到這個惡報,生了這個惡瘡,吃齋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好處?他就不想再持齋了,意思是這樣。「友曰:汝不欲此齋可賣與吾否?」他說你不想繼續持齋,但是你吃這三年齋是不是可以賣給我?王某說怎麼賣,錢怎麼算?他朋友說,你持一天的齋一分錢(清朝時候一分錢多大,跟現在的對比多少我不知道),他說一天一分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算起來應當得到銀子十兩八錢。這個姓王的很歡喜,好像持齋也沒什麼好處,現在還有人要給我買,他要買就「書券得價」,我王某某持齌三年,賣給誰,價錢是十兩八錢。好像買賣契約書就給他,錢就拿了,十兩八錢。「明日將破齋」,明天開始不持齋了,持這個沒有用。「夜夢二鬼罵曰」,那天晚上他就夢到兩個惡鬼來了,兩個鬼罵他說,你十個月以前「汝祿已盡」,祿就是福祿。我們中國人講祿盡就怎麼樣?人亡。祿盡,十個月前你祿就盡了,意思就是說十個月前你命就該絕了,你就該死了。「以持齋故,延至今日」,因為你持齋,你三年前持齋,你壽命才延到今天。我們看到這樣就知道,他長那個惡瘡是重業輕報,他延壽了,但是身體要讓他長一些東西把它抵償掉,不然他早就該死了,不會延到今天。那兩個鬼就罵,「今命算反透」,他說算盤拿來算,算算你已經透支了,現在馬上要抓你去見閻羅王。這個姓王的說拜託拜託,再給我一個晚上的時間,我明天那個錢退給他,我發願繼續吃長齋。但是到第二天去找他的朋友索昨天那個合約書,「索券」,古時候叫券,現在叫合約書,他朋友說昨天拿回來我就在佛前迴向焚化掉了。那個姓王的一聽到,馬上當場悔恨而死。這個叫「賣齋立攝」。

  今天時間到了。不殺生這本就有得講了。所以這些因果你沒有明瞭清楚,你怎麼心甘情願守這條戒?就像那個吃齋的,這有什麼好處!你不知道那個好處,你就不會樂意、很歡喜來受這個戒。你知道它的好處,你就自然很樂意來持這個戒,都不要勉強。很勉強的,他就是不明理,不明這個道理。這第一條戒我們可能會講得稍微多一點,我們現在反正不趕時間,來日方長;如果明天就要走了,我就講得很快。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