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08/7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2-0007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接著再來學習《沙彌律儀要略增註》。昨天課本是第三頁,旁邊的頁碼,第三頁的第二面,它一張有兩面,頁數一樣。我們將這個文再念一遍:

  【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

  昨天我們講到這一段,這一段大意昨天也簡單的跟大家報告過,今天接下來我們來看弘贊律師的《增註》,請看這個文:

  「此明戒定慧三無漏學之次第。苟越其次。則定慧無所從生矣。佛者。是釋迦如來大覺之稱也。如來降誕中天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家。當此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平旦時生。至年十九。越城出家。三十成道。滅度當此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之歲。於其中間說法四十九年。教化三乘聖眾。制諸禁戒。令諸比丘。五夏依師學律。乃至一夜不得離師而住。既其律藏通已。方習禪誦。若是沙彌。則終身依止。非論夏數。詳如大律。雖云比丘之事。而沙彌不可不知」。我們先看這一段,到這裡是一個大段,這裡面弘贊律師的《增註》也註得比較多一點。戒律是關係佛法的一個存亡,就像儒家的禮一樣,儒家如果沒有禮,儒也沒有了,也就不存在。儒沒有了,就是老和尚一般講經開示常講的是儒學,你對儒家的典籍很精通,但是不是學儒,是儒學,為什麼?得不到受用,在現實生活當中解決不了問題。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戒,所學的都變佛學。

  佛學,我們懂得很多,甚至著作等身,寫了很多書,但是解決不了問題,內心的煩惱沒辦法消除,生死不能了,不能明瞭生死這樁事情的真相,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乃至求個人天福報都不能圓滿,達不到,所學的都變成佛學。佛學,在世間上是得一個名利,這個可能有。某某人他的著作很多,他寫了很多書,很多人知道他這個人,有名;他的書如果暢銷,有人買,他就得到利。得到眼前的一些名利,這個有,但是對於內心這個煩惱,無法斷煩惱。沒有辦法斷煩惱,當然也就不可能了生死,這是一定的道理,就包括現實生活當中所有一切問題也解決不了。因此這個戒,它是我們學佛跟佛學的一個區分,如果沒有在這個地方下功夫,聽得再多、學得再多,都變成佛學。我們也會跟人家講得滔滔不絕,甚至講得天花亂墜,但是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所以我們對戒它的功德利益首先必須要有個認識,這樣我們才會樂意來學習。如果對它的功德利益不了解,聽到戒這個字我們就怕怕的,戒這個、戒那個,我們做不到,或者做了都覺得受到很大的拘束、很不自在,如果這樣的一個看法,我們就敬而遠之,也就不敢再問津。所以現在聽經學教的人很多,聽到戒大家就怕怕的,這個戒戒下去我們就什麼都不能做,對戒就不敢去接觸,這些問題都是對於戒律的功德利益認識了解得不夠。其實戒就是解決我們現前生活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講得比較白一點,就是幫助你解脫你的苦惱的。你現在不是很苦嗎?戒就是幫助我們解脫這些苦的、擺脫這些苦的,這些苦擺脫了,你才得到清涼。所以南無清涼地菩薩主要是講的戒。沒有戒,也就沒有佛法。為什麼?不能成就,大家學得再多都是變佛學。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白。

  所以佛制定出家人,五夏以前要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但是這個戒律,蕅益祖師給我們開示要依四念處,這個戒是幫助我們修四念處的。弘贊律師講,「此明戒定慧三無漏學之次第」,他註解蓮池大師這段《要略》,就給我們說明此明戒定慧三無漏學,它修學的一個順序、次第,你該先學哪一個。戒是第一個,你要先學習的,然後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智慧一開,煩惱就沒有了;沒有煩惱,所有的苦都解脫。「苟越其次,則定慧無所從生矣」,到這裡是一個小段。我們利用這個機會也來認識一下中國文字,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對中國字不認識,對外國人講不過去。我在台灣,在我剛出家那一年,有一個美國人,一個洋人,他去台灣讀台灣大學,讀什麼?他讀中文系;而且他讀的中文系還不是白話文的,他讀中國古文的文言文。他很多古文都會念,我都不會念。而且他還學會泡普洱茶,他家的壼還滿多。他中文講得很好,因為我們去跟他講話都不用翻譯。後來他畢業就留在台灣教托福,就是很多人要去美國留學,他教英文,他的中國古文很厲害。他對泡普洱茶還滿有研究,什麼壼、什麼水,要怎麼泡,滿講求的。我說你上輩子可能是中國人,死了以後投胎去當美國人,你有這個習氣在。不然你隨便找一個洋人來,你叫他來學這些他沒有興趣,我說你上輩子是中國人。他在台灣,他的太太就是我們的同修,台灣人。他文言的底子好,這是我認識的洋人當中比我們中國人要厲害。

  我們來看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什麼叫戒?防非止惡曰戒。防止,非就是錯誤,惡就是惡業。防止錯誤,止息惡業,這個叫戒。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的精神。「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我們常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心就定了。但是我們現在六根涉境心還是攀緣,還是定不下來。我們很想定,但是就是定不下來,原因就是沒有戒的基礎,所以我們的心怎麼樣也定不下來。我們念佛,一心不亂是不是定?念佛我們看到《彌陀經》,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有沒有?一心不亂,是不是叫定?是。我們現在為什麼念這麼久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就是沒有這個,所以怎麼念心還是亂糟糟,心還是定不下來,就是這麼個道理。你現在如果要達到一心不亂,這個不能不重視。我們現在跳過去,現在我們這個不要,我們現在跳到這個來。「苟越其次」,苟就是如果、假設的意思,或者說假若,我們用如果來講,如果越過這個順序的話,你定慧無從而生。如果你把這個跳過去,你想要得到定慧得不到,因為你跳過去了,得不到。所以假設的話,這個苟,假設,如果你不按照順序這樣來學,你的定慧無從而生。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破惡證真曰慧」,慧就是照破,照破這個惡,這些錯誤的思想、言行,證實真相,真是真相。看到真相,真相你看到了,這個惡它就沒有了,這就叫慧。慧就是看破,看破你自然放下。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它是我們修學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的。

  無漏,這也是一個佛學的術語名詞。漏是比喻,漏代表什麼?煩惱,漏是煩惱。煩惱為什麼用漏這個字來代表?這是一個形容、比喻,好像我們這個水桶破了一個洞,水還裝得住嗎?就一直漏掉。我們現在把我們定慧這個功德水,八功德水,我們這個八功德水你要裝在沒有漏的桶子才可以,你才能夠去受用到這個水。如果你裝一個桶子,破了一個大洞,一倒下去馬上就流掉,馬上就沒有了。像我那個洗臉盆不是有一個蓋子嗎?蓋起來好像看起來都沒有縫,但是我水一倒下去它就一直流,等到我要洗的時候它已經流光了,那個就叫漏,用不到,漏。什麼東西把我們這個八功德水漏掉?煩惱。它是用這個漏字來形容、來比喻,漏掉了,給你漏掉了。凡夫有漏,聖人無漏。無漏就是他這個底是好的,沒有破洞的,所以功德水下去他可以裝起來。我們凡夫破了一個洞那麼大,功德水一下去,一下子就流光了,什麼也沒有。用這個來比喻形容。沒有煩惱就叫無漏,有煩惱就叫有漏,我們簡單講就是這樣。有漏就是有煩惱,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有漏。聖人無漏,沒有煩惱叫無漏。

  我們現在學這個戒,興趣還是提不起來,大家不覺得嗎?為什麼提不起來?其實學這個戒,它還是要有一個基礎在。實在講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人天善,因為戒是在第二福。人天善法,印祖他給我們講得最清楚,印光祖師講,戒律以因果為鋼骨。如果你不明瞭因果,你這個戒也學不好。為什麼?你學了那個戒,到底我學了戒有什麼好處?你不知道、不明白,你就沒有興趣去學戒律。我們看印光祖師以《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來代替戒律,這三本書主要是講因果的,你明白因果你就會去重視戒律,如果你對因果不明白,你對戒律還是不會重視。所以因果方面的典籍我們要多看,特別現在我有送給大家《幽冥問答錄》,還有唐朝唐臨寫的《冥報記》,都是講因果的。所以因果典籍我們一定要看。

  因果,世間、出世間都離不開因果,從凡夫到成佛離不開因果,你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一點我們大家要多留意,注重因果。我們世間現在講二十五史,寫到清史,清朝的歷史,歷史無非是講什麼?講興衰的因果。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朝代它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有好有不好的,方方面面的,大的,整個國家的,地方上記錄下來的。所以一部二十五史無非是講的因果。所以古人,讀書人先讀經後讀史,經是它的原理、它的道理,以這個道理再來印證發生的這些事情,這叫歷史。你這樣一對照,你就清楚了,經上講的沒錯,事實就是這樣,印證經上講的道理。所以因果。在佛門講的因果就更多、更詳細。所以我們學戒律如果不明因果,這個戒律也學不好,也沒有興趣去學。所以虛雲老和尚在他的開示錄裡面,在《年譜》裡面,他也特別強調我們要明瞭因果。所以對於因果這些典籍我們不能不看。所以戒律以因果為鋼骨,好像造房子的鋼架,它的骨架,你造房子沒有這個骨架造不起來。這是印光祖師跟我們講的,你要學戒律,沒有這個因果的認識,這些基礎,戒律學不好。

  誠敬為戒律之基礎。其實整個戒律來講,無非講的誠敬。所以印光祖師一生教人就是這兩個字,主敬存誠。入佛法的祕訣也是在這兩個字,你能做到這兩個字,很快就入進去了。所以有人請問印光祖師,說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很快他就成就、就入進去?印祖講這兩個字:誠敬。他說這兩個字,妙妙妙妙,講了四個妙。我們現在學習就是缺乏這個,所以怎麼學都在門外徘徊,入不進去。所以戒律還是以這個為基礎。你看戒律,詳細給它看起來,無非就是誠敬的一個表現。整個來講,戒律的精神它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我們對於因果的事理,因果報應這些事實的理論不明白,對學戒就有很大的障礙,就學不好。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我們剛才講到,「此明戒定慧三無漏學之次第,苟越其次,則定慧無所從生」。就是說如果不按照這個次第、順序來學習,我們這個定慧就生不起來。以我們念佛的人來講,你不從戒開始學習,你念佛達不到一心不亂,甚至功夫成片都可能達不到。所以,我們在《彌陀經》看到,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念了那麼久,心還是亂糟糟?我剛才跟大家報告,你沒有戒,心定不下來,一心不亂就是定。所以《彌陀經》,老和尚講席當中也常常開示,我們要注意,《彌陀經》講得簡單,但是要注意那個「善男子、善女人」,起碼你要具備《觀經》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體的落實就是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有了這個基礎,你去打個佛七,那是可以達到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看個人的功夫,功夫的淺深也各人都不相同,但是基本上起碼能夠達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最高的。功夫成片是相似的一心不亂,相似的定。我們淨宗有這麼一點功夫就可以帶業往生,信願念佛,往生淨土就沒有問題。如果你打佛七已經念到一心不亂,那沒問題,恭喜你,這一生可以往生淨土。如果,我們先不要講到事一心,那層次比較高,我們先講功夫成片,我們念了這麼久,有達到這個標準嗎?這個不要問別人,問別人,別人總是會比較客氣一點,有時候會給你恭維恭維,讚歎幾句,問別人不準,問自己最清楚。什麼叫功夫成片?我們先不要講事一心,理一心那就更高了。功夫成片就是煩惱還沒有斷,事一心是起碼斷八十八品見惑,那是比較淺的事一心不亂。深的事一心不亂是思惑也斷了,見思惑全斷了,等於阿羅漢;淺的事一心是斷八十八品見惑,等於小乘的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比較高,我們先不要談,先講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就是我們煩惱沒斷,但是有這個定力把它控制住,它不會發作。好像我們生病,藥物把這個病情控制住,它暫時不會發作起來。像我們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它不會發作,已經伏住了。你有這樣的功夫,你臨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就能感應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你就心不顛倒。所以我們每天念《彌陀經》要多深入的去留意,它還是有它一個最低標準,最低的一個條件。

  一心不亂大略要分三個等級,如果細分那就很多,每一個等級當中還有不同,每個人都不一樣,功夫淺深都不一樣。我們大概來分,功夫成片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起碼要斷見惑,小乘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阿羅漢),四果四向,向就是他向這個果位,他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層次就是四果四向,八個層次,都叫做事一心不亂。大乘圓教,我們先講圓教,現在老和尚都講圓教,從初信位到七信位也都叫事一心不亂;實在講,到十信位都還叫事一心不亂。八、九、十,這三個位次破塵沙、見思,初信到七信破見思,八、九、十破塵沙。十信心滿,然後再提升,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入圓教初住位,那個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它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都叫理一心不亂,到成佛也叫理一心不亂。所以一心不亂它的層次很多,大略我們給它分,功夫成片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有淺深,理一心不亂也有淺深。

  現在我們先不要講到事一心,我們講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往生凡聖同居土這個標準。這個標準我們要做到第一福來修就不難,你落實《觀經》三福第一福就不難,就可以達到功夫成片。如果你落實到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就是戒,戒就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智慧,這可以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如果你做到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可以提升到理一心不亂。所以淨業三福為什麼叫「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不但修淨土,修任何一個法門都叫淨業。這個三福,不管你修任何一個法門,顯宗密教、大乘小乘,乃至你不想了生死,只要得個人天福報,你也要修第一福,你才能得到。所以這個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絕對不可以疏忽掉,如果疏忽掉,你念了一輩子佛,還是沒有結果。這個我們大家都可以去實驗。如果說我佛念得很好,念得像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的,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像銅牆鐵壁一樣,那怎麼樣?也沒有辦法往生。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達到經上講的標準。

  功夫成片最低限度,像《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起碼要做到不貪、不瞋、不痴。所以《彌陀經》這一段,若一日到若七日,這一段配《無量壽經》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中輩那一段,修十善業那一段,你這樣一對照,給它合起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你把它對照一下,你就知道我們往生有把握,決定有把握,一定是這樣修學。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當然也不是說絕對不可能往生,那要看運氣,碰運氣。碰運氣是什麼?《觀無量壽佛經》講九品,下三品都是造惡業往生,造惡業臨終回頭念佛懺悔往生的。現在我們想一想自己,大概就是下三品。下三品沒把握,臨終你有把握說你就頭腦清醒嗎?臨終的時候你就不生病嗎?這個誰都不敢講。你死的時候要怎麼死你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死也不知道,死的時候旁邊有沒有善知識給你提醒?毫無把握,真的沒把握。像這次四川大地震,死去的人他有想到他會這麼死嗎?他也沒想到。你在一個意外的災難情況這樣死了,這個時候還能念佛嗎?這都有大問題。

  所以下三品往生也有這個例子,歷史上也有這個例子,經典上也有明文,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可能,只有很少數的人。他也是過去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成熟了,在那個時候成熟了,他這三個條件才能具足,他雖然下下品往生,還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一再給我們提醒,這個事情也僥倖不得。所以我們正規的修學一定是像《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都是斷惡修善、信願念佛,《彌陀經》也是一樣。《觀無量壽佛經》從上三品、中三品都是善人,上三品是發大心的凡夫,善人往生的,中三品是發小乘心的凡夫往生的,都是善人。善人往生,這是有把握,可以確定。惡人往生,不能說完全不可能,但是我們只能說沒把握,沒有這個把握,不能確定。所以我們學習還是要按照一般正規的來學習,這才是佛在經上真正教導我們的。所以我們如果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你貪瞋痴這個煩惱,起碼做到十善業,不貪、不瞋、不痴,沒有嫉妒、障礙,這些心都沒有,十善業落實了,這句佛號就能幫助我們達到功夫成片。所以,念佛是正行,修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叫助行。其實三福都是助行,正助雙修,助行它也是幫助我們正行的,幫助我們正行功夫得力,這個我們必定要留意。從這個地方我們知道這些功德、利益,才會認真努力來學習。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段,下面這一段是講,「佛者,是釋迦如來大覺之稱也」。這是講佛這個字,是註解《要略》,「佛制出家者」,佛這個字。佛是指釋迦如來大覺之稱也,這是把哪一尊佛給我們指明出來。因為我們知道大乘佛教經典裡面講的,十方三世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佛無量無邊,佛很多。不像小乘佛教國家,他只承認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第二尊佛他就不承認,你講什麼阿彌陀佛、藥師佛,他們不承認。所以小乘佛教國家他不承認大乘佛經是佛講的,都認為是後來的人編造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跟大乘佛教國家看法上明顯的不同。我們中國地區是接受大乘佛教,所以承認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們承認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經典上講的佛有很多,像過去我們在華藏圖書館,每一年過年韓館長都拜千佛懺,就有三千零五十三尊佛,每一尊佛的名號都不一樣,還有《萬佛名經》,一萬尊佛。三千佛、萬佛這個還是很少,實際上佛是無量無邊,佛的名號也是無量無邊。因此在此地弘贊律師給我們特別指明,這個「佛者」是指釋迦牟尼佛,「釋迦如來大覺之稱」,就給我們指明出來。所以這個佛他不是阿彌陀佛,也不是藥師佛,是指釋迦牟尼佛。

  「如來降誕中天」,這個中天是指印度,古代印度叫天竺國,它是在印度的中部,位於印度中部,就是中天,「迦毗羅衛國」,他的父親叫淨飯王,它這個國家的名稱叫迦毗羅衛國。古代印度那個時候,也是跟中國當時周朝一樣,佛陀降生的時代是在中國周朝,中國周朝它那個局面不統一的,所以有八百諸侯。大大小小有八百個國家,有的國家都還沒有我們現在廬江縣這麼大,像一個湯池鎮在周朝可能就是一個國家。所以當時那個國很多,有的比較大,有的比較小。周王他是大家所推崇的,他等於是一個象徵性的,大家推他為王,其他就八百諸侯,沒有統一。中國統一是到秦始皇,併吞六國才統一,在這個之前,它也是沒有統一。在春秋戰國時代,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個歷史都有記載,它沒有統一。當時印度也是一樣,跟中國周朝同一個時代,也是很多國家,釋迦牟尼佛他降生這個國家叫迦毗羅衛國。這個名詞的註解明天再幫大家寫出來,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先看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