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學略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08/6/24 中國廬江金剛寺 檔名:WD11-001-0006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我們大家繼續一起來研習四念處,蕅益祖師的開示。四念處是我們佛法修學的一個總綱領,就是佛法總關,也就是總的開關。如果沒有四念處也就不是佛法,縱然戒律修得很精嚴,也都變成世間的善法,不是出世間的佛法。就是沒有四念處的智慧,你修什麼,持戒、參禪、聽經、學密、學教,都不能了生死,所修的還是世間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包括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一樣,沒有這個四念處慧,我們修的都是在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六道裡面有漏福報還不一定是人天福報,這個老和尚講經也常講,有的修成變阿修羅,有的到畜生道去享福,有的到鬼道去做鬼王,有福報的鬼。除了地獄道沒有福之外,只有受罪,其他五道都是有享福的。可見得四念處是我們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四念處也是涵蓋在三皈依這個原則當中。
所以善跟戒它的區別也就是在這個地方,比如說五戒,前面四條跟十善業前面四條都是一樣,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個條文都一樣、文字都一樣,為什麼這個叫戒,那個叫善?我們看淨業三福就明白了,善是在第一福,人天福,戒是在第二福,受持三皈之後,那就叫戒。為什麼叫受持三皈?三皈具體的內容是整個佛法修學的總指導原則,所以四念處也不離三皈依這個原則,就是詳細講,四念處,三十七道品,這些都屬於三皈依的這個範圍。有了這個三皈依,我們蕅益大師講得最具體,「四念處慧」,那善就變成戒。戒,它可以幫助你得定,定幫助你開智慧,開智慧就破煩惱,破煩惱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戒跟善它一個區別的地方,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白。明白之後,我們才知道我們現在自己所修的,我到底是在哪一個層次,我自己現在修的是在哪一個層次,不至於我們修了一輩子,自己將來結果(果報)在哪裡,自己完全不明白,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不但是持戒,你參禪、學教,包括我們念佛都不例外,念佛如果沒有念處慧這個基本的修學,念佛也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大家都知道,《彌陀經》講信願行,《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大家都聽過。信願我們也知道,大概也有一個概念,但是我們真正相信了嗎?我們有很多同修沒有深入的去理解,總覺得我們已經信了,我們每天起碼口頭上也都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起碼心裡也有意願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這個是不是已經夠得上經上講的標準?這個還不一定。為什麼?如果真信發願要求生淨土,那對我們現前(眼前)這個世界態度是怎麼樣?一定都放下了,是不是?都放下了。他都不會執著了,他一心一意就是求生淨土,在這個世界是隨緣度日。緣當中有善緣、有惡緣,他都能夠安心,遇到善緣他也不生貪心,遇到惡緣他也不起瞋恚心,為什麼?因為過幾天就要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世界總是不相關,不在乎了。真信發願到極樂世界,他現在在這個世間,他的心態上一定是這樣的。所以他在哪個環境,他都可以,人讚歎也好、毀謗也好,為什麼?他的目標是在淨土,對這個世間的名利得失,一切一切統統放下了。
這個放下最重要是在心的不執著,放下,心不執著就是放下,你一執著當然就放不下。所以,放下也有很多同修誤會,他聽老和尚講經,他放下了;他放下,把工作辭掉,然後再寫信給老和尚說他現在生活怎麼辦,沒有工作。像這樣聽經,他就是沒有面面觀,他沒有真正把意思聽懂,把意思會錯了、聽錯了,以為說放下,我什麼事都不要做了,那就是放下。其實,佛教我們放下,並不是說你生活當中這一切放下,而是教我們放下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個才有用,不然你說外面這些事情都放下,你這樣就是放下了嗎?是,這個事你不做,放下了,但是心裡的牽掛、憂慮,分別、執著、妄想,這些煩惱你沒放下。
所以,昨天給大家報告,過去我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幾位師兄弟,都是男眾,女眾還好一點,男眾就是比較不乖。所以,去念佛,去閉死關,為什麼不能成就?他覺得道場的事情太多了,做得很煩。現在就是供養他去念佛堂,他的工作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衣服自己也不要洗,飯也自己不要煮,為什麼念不下去,應該念得下去才對,應該得到一心不亂,為什麼還得不到一心?從這些實際上的例子,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佛講的是教我們放下心裡那個分別執著,那個才是主要的。你心裡這些放不下,你在山上閉關也徒然,還是人在關中心在外,就是分別執著放不下,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佛法的修學,與世出世間的學問,它總有一個要領跟綱領,這個要領、綱領你沒有抓住,你怎麼修都不對,好像我們拿衣服,你沒有拿這個領子,你隨便抓個部分,怎麼抓都不順,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學佛也是同樣這個道理。
蕅益祖師他也很慈悲給我們點出來,那天也跟大家講了,蕅益祖師在《寒笳集》講,「吾今為諸昆仲徹底說破」,為大家徹底說破,「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悟道就是我們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真為了生死,你持戒、參禪、聽教、修福都可以悟道,包括我們講持咒、念佛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但是你要真為發了生死這個心。蕅益祖師也徹底給我們說破了這點,你是不是為了了生死來持戒、來參禪、來聽教、來營福,如果你真為生死,修一種都可以悟道,修兩種也可以,你幾種合起來互相幫助修也可以,比如說持戒又參禪,持戒又聽教,持戒又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修福,你幾種合起來互相輔助的修也可以悟道,單修一種也可以悟道,但是它的中心就是要真為生死。
現在我們大家都剃了頭,出了家,你為什麼要出家?你當初發心出家,你那個動機、念頭是什麼?你為什麼?為了生死嗎?如果不是為了了生死這樁大事,那出家,蕅益大師又講,出家,持戒要做律師,參禪要做宗師,聽經、聽教要做法師,營福修福要得到權勢,得到權力、威勢,持咒就是要做金剛上師,念佛想要當祖師,現在還有人在爭第十四代祖師的,這統統不對了,心態上已經不對了。不對,就好像我們那個方向盤錯了,你方向錯了,你怎麼到目的地。所以,我們學習之前就要先把這個定位,這個方位定位定得正確,你要到北京,你要往北京的方向,你不能往南方,你往南方,你走不到北京,你要往南方,你不能跑到北京去,你的方向不要錯了,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要時時刻刻記得祖師這些開示。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因緣出家,既然都已經出家了,我們大家有因緣在一起學習,我們依照祖師的這些開示來調整自己。當初有的也是不知道為什麼出家的,但是出了家,現在我們有遇到祖師這個開示,我們就要調整我們的心態,我們這一生修學才會有一個結果。如果沒有調整這個心態,這一生你持戒、參禪、聽教、修福,都是種善根,結緣。以前日常法師給我們上課,都一直問我們,你要結緣的,還是結果的。問我們說,你這一生要有個結果,還是這一生結結緣,如果結結緣那就不用那麼認真,如果你要有個結果,這個不能不認真去講求。不認真講求,你這一生修的還是結緣,還是沒有結果,來生來世再說,看哪一生哪一世真正覺悟了,還是要這麼修,才能成就。
我們當然希望這一生有因緣遇到,希望這一生就要有個結果,我想這是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一個心願才對,並不希望說這一生還是結結緣,來生來世再說,我想大家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們這一生想要有個結果,發心一定要認識清楚,真為生死,是為了這樁事情。但是,我們真為生死,你這個四念處還沒有觀想成就之前,我們發了要了生死這個心,但是這個當中如果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境界現前,往往又迷失,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當中,又迷了,迷了又不想了生死,覺得這個世間還不錯。所以過去有很多法師說來生想要再做法師,我想如果他生活過得很苦,肯定不會想再來做法師,肯定覺得這個世間太苦,早一天解脫是最好的;生活比較好,人家恭敬供養多了,就起了貪心,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特別我們出家眾大家要注意,我們頭一剃,人家對我們就是恭敬供養,除非不學佛的,不學佛的他不會對我們恭敬供養,但學佛的人對我們都是很恭敬供養。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就要當心,你不要高興,高興在前面,痛苦在後面,人家給我們頂禮膜拜、恭敬供養,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提高警覺,我們不要在這個當中迷失掉了。所以,真正發好心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沒有,也很多,但是這個四念處還沒有觀想成就,遇到這些境界來,把持不住,又迷失掉。所以,在這個當中良師益友,依眾靠眾,互相提醒就非常需要,大家互相提醒一下。自己迷了,旁邊的同參道友給我們點一下,讓我們清醒過來,不至於一直迷失下去。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修學是很難很難成就的,很難成就。我們這個作觀就很重要。
我們現在先來看四念處,這個四念處叫慧,大家注意這個字,「慧」。慧就是智慧,它屬於智慧。慧就是觀,這個觀就是慧。慧是什麼?大家都常常聽老和尚講經,老和尚常常講看破、放下,大家有聽說過嗎?看破,這個慧就是看破,這個四念處就是看破。你觀想成就,你對這個世間就看破了,看破你自然怎麼樣?看破,你就放下。現在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看破,也就是說我們人生眼前這些世界,身心世界它的事實真相,我們沒有認識清楚,我們沒有看清楚。看破就是看清楚,這個事實真相,你真看明白了,看得透徹了,就叫看破。看破,你自然就不會去執著它,就是放下。所以,四念處它是屬於慧,觀慧。所以觀是慧,看破是慧,放下叫得定,這個也叫止,這個叫觀,慧觀,放下就是定,就是止。這個止觀它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分開的,觀當中有止,止當中有觀,你不要把它分成兩截。我們念一句佛號有沒有止觀?有,我們現在為什麼念了沒有法喜?因為我們不懂得作觀,不懂得起觀照,所以修了沒味道,修了枯燥無味,得不到法喜,很容易就退心。
我們現在看「觀身不淨」,身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清淨,我們大概也能夠理解。你看,我們每天吃的東西,吃到嘴巴是香的,排出來是臭的,這說明什麼?不淨。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不乾淨,你流的眼淚、鼻涕、大小便,夏天流汗,沒有洗澡都臭汗酸,我們九孔所排泄出來都不是清淨的。這個不淨,在經典上有專門修一個不淨觀,它是從我們入了母親的胞胎,從這個種子不淨開始,一直到死,屍體腐爛,這整個過程,說明我們這個身體它不淨。所以有不淨觀,,有九想觀,觀蟲噉想,我們身體裡面很多蟲,觀這個。這個講究很繁瑣、很多,但是我們現在你先有個初步的概念,如果你要修觀想,要找《般若經》裡面也有專門講觀不淨的。比較扼要的在《安士全書.欲海回狂》裡面,它也有不淨觀,這是印光祖師提倡的三本書之一。不淨觀,觀察這個身體不淨,你這一觀如果觀成就了,還有白骨觀都屬於這個範圍。
我剛出家的時候,日常法師有個徒弟,他叫如道。日常法師收的徒弟叫如道,我叫悟道,他叫如道,我們兩個人住在一起。他在修白骨觀,拿了好像醫院弄的白骨吊在門口。我說你那個白骨觀觀成就了沒有?我說你觀成就了,你看街上所有的人都是一具白骨。他說沒有,我愈觀愈迷惑顛倒。他這個徒弟也是學得很複雜,滿腦袋,道家的練氣、算命,他都學,學得很多,很複雜。日常法師規定他每天要拜多少拜的佛,要看《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一天他跑到我的房間跟我說,道師,我師父再這樣逼我,我會發瘋發狂。後來他趁日常法師去美國,有一天他就跟我講,早上給我準備兩個饅頭,我要溜單,他說他要溜單。後來我就給他準備兩個饅頭,他就跑掉了,他師父回來找不到人,溜了。
他也是修修不進去,後來他說,我實在沒辦法,不是我不想修。後來我就告訴他,我看他昏沉蓋也很重,他每一天上課,我們是七點到八點,上《菩提道次第廣論》,他都喜歡坐第一排,他喜歡打坐,他一坐在椅子,他兩隻腳就盤上去,盤上去不是入定,他是打瞌睡。每次日常法師在那邊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我是坐第二排,他坐第一排,他就是打瞌睡。有一次他放了一個茶杯,打瞌睡的時候頭去碰到那個茶杯,那個茶杯摔到下面摔破了。日常法師說,你現在給我去浴室沖冷水。他一坐下,就跟我大師兄一樣,一坐下就打瞌睡,那個是昏沉蓋,業障發相第一類昏沉蓋。我是第二類掉舉,我是不會打瞌睡,但是會胡思亂想,身心都不對勁。這個我調了很久才調下來,不然坐在那邊念佛,全身不對勁,好像整個人要趕快衝出去跑一跑,這樣才舒服,坐在那裡就是坐不住。我師兄一坐他就很好睡,一坐就馬上睡,念佛、念經就是他睡覺的時候,你叫他去裝水龍頭、修電燈,他精神是第一的,精神很好,去裝一個門,他精神比誰都好,就不要叫他坐,坐下來他就是想睡覺,昏沉蓋很重。修觀就是心要定、要細,你作觀才觀得起來。
所以,修觀要下功夫的。四念處,如果一觀修成就了,你就看破了,你就放下了。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你信願念佛一定提得起來。如果你沒有這個基礎,他說他信願念佛,我不相信。為什麼說不相信?因為他沒有真信,他有懷疑,他不是真信,他有夾雜懷疑。沒有信願不能往生,光念佛沒有信願,不能往生。從哪裡測驗,大家知道嗎?從哪裡測驗?從生病的時候測驗。生病的時候,印光祖師說,「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我說幾個念佛人有病,他一心想要死?大部分,一萬個人當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想要繼續活下去,哪一個想死?想死的舉手。沒病的時候,大家都說,我不怕死。我說當然你不怕,還沒有死到臨頭,你怎麼知道會怕?但是你一旦面臨死亡的邊緣,才知道有沒有功夫。你現在平常講不算的,平常講我也會講,我也講得比人家大聲,我還會勸別人。
所以常常我們去給人家助念,看到那個人奄奄一息,快死了,你要放下,你要放下。我們也知道這個是安慰的話,我看他就是放不下,有那麼容易嗎?平常你人好好的都放不下,你在那邊痛苦不堪,你這個時候放得下?那個時候心情是千頭萬緒,牽腸掛肚的事情是一直浮現出來,一直想求病好,沒有求往生的念頭。這個我自己也有體驗,看別人也看多了,才知道祖師講的道理在哪裡。不然這個以前我也看過,體會不到,自己沒有親身經驗,體會不到。我自己兩次病得瀕臨死亡,所以我體會很深刻。平常我也覺得說我放下了,就念佛,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病苦一來就不一樣了,那個時候你自己心做不了主宰。這是真功夫,平常其他可以騙,這個時候你騙不了人,所以我對這個很深刻。
所以,現在我們要修,你沒有這些基礎,你那個信願提不起來。你真的觀身不淨,觀身不淨破愛欲,我們對這個身會有貪愛,有欲望,追求享受,我們這一關觀成了,愛欲就斷了。這個愛欲斷了,你修不淨觀修成就,就可以證阿羅漢果。你看蕅益大師講的,「若依念處行道,則持戒功德,現能獲四沙門果,乃至圓十地」,都不困難,關鍵在這個地方,觀身不淨。破愛欲,《四十二章經》佛講得最多。老和尚常常講,妄想分別執著。什麼叫執著?實在講,我們現在聽經也都是囫圇吞棗,不然你隨便抓一個人來,他聽老和尚的經聽了很久,你問他什麼叫執著,他也會講出一串的道理,但是抓不到重點。執著就是這個,愛欲,關鍵是沒有破愛欲。大家如果要詳細進一步作觀,我建議大家看《安士全書.欲海回狂》,裡面它講這個觀想也講得比較扼要,要詳細的在《大般若經》裡面,我們可以抓一個重點,我們修一個觀都可以。
第二是「觀受是苦」,這個受就是我們的享受,這個苦,我們享受當中苦是無量無邊的。這個苦,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這個受都是苦。苦把它分析出來有三苦、八苦,這個三苦、八苦一展開就是無量苦。這個三苦,我們欲界裡面,這三種苦都有;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沒有苦苦、壞苦,有行苦。這個苦苦就是苦,它就是苦,苦它不會變成快樂,所以苦苦,就是苦集滅道講的苦諦,苦是真的。在我們這個世間講苦是真的,是真苦,我們現在所感受的是苦的,沒有快樂。這個壞苦,我們在這個世間也有感受到痛苦的時候、也有快樂的時候,但是那個快樂叫做壞苦,為什麼?因為那個快樂不能永遠保持,有一天時間到了,那個樂沒有了,苦就現前。
以前李老師講經,他講到這個壞苦,以前在台灣有賣當歸鴨,以前我也吃了不少,當歸鴨很好吃,吃一碗很樂,吃兩碗還不錯,吃第三碗、第四碗,吃到最後樂就變成苦了,撐得很難受,就變苦了。你唱歌跳舞一開始還滿快樂的,跳到最後精疲力盡累死了,苦了。所以這個世間的快樂它會壞掉的,壞掉就變成苦了,叫壞苦。行苦就是說它遷流不息,剎那不停,停不住,你也抓不住,我們一切都在這個行苦當中。譬如無色界天人他入定,他沒有苦苦、壞苦,但是他有行苦。為什麼?他時間一到,他苦又現前,不能永久保持。為什麼不能永久保持?因為離不開這個行苦。要超越這個一定要證到九次第定,阿羅漢的定,才能超越這個行苦,超越三界了。一般外道他只能修到非想非非想天,還免不了這個行苦,還是要墮落,沒有出離三界。
三苦是總的講。在我們現前人間,我們有這八個苦,生、老、病、死,生苦、老苦,生苦我們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已經忘記了。其實這個苦,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受這些苦,受過忘記了。所以,你要真正了解什麼叫生苦,在《安士全書》也有胎獄觀,就是說你入了母親的胞胎就像入監獄一樣,見不到天日,母親喝一杯冷水就像寒冰地獄,喝一杯熱水就像在八熱地獄,也看不到外面的天日,呼吸跟著母親的臍帶一起呼吸,住在母親的肚子裡面也是種種不淨。
所以,你要了解這個生苦,你先看看《安士全書》的胎獄觀,然後再進一步深入去看經文,生苦,因為生我們都忘記了。老苦,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四、五十歲以上的,像我五十八歲了,也漸漸感受到這個老的苦,漸漸感受到。生病,大病、小病,也都是苦。死,四大分離更苦,好像生龜脫殼,經裡面形容生龜脫殼,就是說我們這一口氣要斷的那個階段很難受。大家不曉得有沒有這個經驗,要斷氣很難受的。我一九九六年生一次大病差一點死了,二OO三年生一次大病也差一點死了,老和尚又叫我去西藏,生了大病都快不行了,再上西藏,又缺氧。所以上了西藏,高山氧氣不足,它只有百分之六十的氧氣。缺氧的情況怎麼樣?呼吸困難,你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站也不是。我們還有一個慧蓉跟盧居士,慧蓉她也是一樣缺氧,跟莊嚴住在一個房間,就是坐也不行,躺著也不行,趴著也不行,怎麼樣都不行。我就體會到要死的時候,要斷那口氣,還真不舒服。大家可以嘗試一下,苦!
後來我經過西藏那一次,我就想往生的人,老和尚常常講,我才體會到,就是往生的人為什麼他沒有死苦?他為什麼沒有死苦,老和尚講,因為他還沒有斷氣就走了,不是斷了氣再走的。《彌陀經》講臨命終佛光注照,他沒有斷氣這個神識就離開了。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沒有斷那口氣之苦,大家這樣明白了吧!如果你不念佛往生,肯定要斷那一口氣,那一口氣斷得是很難受的。不相信你去西藏試看看,你不要買氧氣。這個是生理的苦,我們這個身體基本生理的苦,每一個人都不能避免,上至帝王,下至乞丐,大家都要受的。下面這四個苦是心理的苦。這是生理的苦,這是心理的苦。第一個求不得苦,我們俗話常講,世間的事情,十件有八、九件不如意的,你有所求但是你求不到,求不到你就失望。所以,有一句話說,希望愈大失望就愈大,失望的時候就很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願望,當他達不到他的願望的時候,他就苦了,他感覺心裡上很苦。
再來是愛別離苦,親愛的人,父母、夫妻、兒女,至親,最親愛的人生離死別,這很痛苦,愛別離。我在台灣也遇到有幾個同修,像《無量壽經》講的,「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愛別離,白頭髮送黑頭髮的,黑頭髮送白頭髮的,或父哭子,或子哭父,父母哭兒女,兒女比父母早死,做父母的人就哭死了;兒女哭父母,這個我們覺得是正常,但是父母哭兒女的也是很多。在台灣就有一對教書的老夫婦,一個小兒子四十歲,在美國做醫生,坐電車在電車上往生了,夫妻兩個哭得眼睛快瞎掉,在電視台聽到我講經,跑到道場來找我。很多,還有他兒子車禍死的,養得快念大學了,有的大學畢業了,或者得癌症死了,車禍死了,父母哭死了。這是什麼?愛別離,生離死別。
怨憎會,冤親債主,往往做一家人。老和尚講經也常講過,壽冶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已經往生了,九十幾歲往生的),我在二OOO年,八年前在紐約,我有去紐約光明寺,去跟他照一張照片。他在香港有個光明講堂,我們老和尚去那個講堂講過經,那個講堂有幅對聯,上聯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是說明什麼?怨憎會,冤親債主往往聚成一家人。我現在出家了,住在道場,住在道場也是有冤親債主,有你過去生對他好的、對他不好的,這時候因緣聚會,就會有恩報恩、有怨報怨,怨憎會。冤家對頭遇到了,那就很苦,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苦。五陰熾盛,色受想行識,前面這些苦都是這個來的,沒有這個就沒有這些苦,這些是苦的總的因素。
所以,在《心經》,大家都念得很熟,「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沒有這些,五蘊皆空,這些苦就沒有了,就不存在。這是三苦、八苦。我們現在要做這個觀想,觀察我們現在的享受是苦。為什麼佛教我們觀受是苦?因為我們就是人在苦中不知苦。人在苦中不知苦就怎麼樣?怎麼樣,你們知道嗎?人在苦中不知苦,我們現在一般人都是人在苦中不知苦。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都是苦的,他認為很快樂,他不知道是苦,他不知道苦。一旦知道,知苦即是善生時,當你真正知道這個世間是苦,你這個時候善根就生起來了。這是觀受是苦,你要去觀察我們現在所有的享受,它是只有苦,沒有快樂,不要以為那是快樂的。不知苦就什麼?迷,迷了。人在苦中不知苦就迷惑顛倒,把苦看作樂,這個就迷了。所以,知苦即是善生時,這個就是悟,所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你要時時刻刻提起觀察,我們現在的一切是苦,這些苦你觀一種觀成了,你就放下了。比如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一般我們現在生已經忘記了,現在要想比較難想得起來,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老、病、死,這三種。生苦已經受過了,現在我們後續還有老病死,這三種我們現在就會感受得比較清楚。所以,蕅益祖師講,人如果常常想到病的時候、死的時候,你還有什麼好執著的。所以,我過去生病,病了兩次,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你還能怎麼樣?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放不下還是要放下,不然你要怎麼樣?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你常常想病、想死,你就會放下了,這個就是屬於觀受是苦。印光祖師也給我們講,這個死字要貼在額頭上。大家有沒有看過印光祖師寫的,過去老和尚也寫了這個墨寶。印祖也有寫這個墨寶,過去圖書館印了很多,印光祖師寫的墨寶。印祖講,我們學道之人常常觀這個字,道業自成。你常常不要忘記這個字,你道業自然成就。但是現在我們是常常忘記,可能死到臨頭都還不知道要死了。印光祖師說,這個字好得很,要貼在額頭上。過去老和尚也印了一些,老和尚他的房間,在台北的房間他都有吊,一個小的,一進房門,一個小的死字,他的床鋪後面吊一幅大的死字,這麼大,一躺下去就死,要作觀想。老和尚也叫我們要學這個字,我們是印差不多這麼大,我們是住通鋪,在圖書館沒有一個人一個房間,老和尚說不可以,除非你做住持、做當家,你要辦事沒辦法。
所以我們在圖書館,我們一排,大家腳底後面就貼一個死,上面是衣櫃,躺下去,死,就看到那個字。韓館長,過年的時候那個字就不准拿出來結緣,她說不吉利。但是我們房間,我們都要掛,一個人一個位置,大概二尺半的寬度,以前我們都住通鋪的。我剛出家,在基金會跟我姪子,現在在幫老和尚攝影那個阿雄,他睡上鋪,我睡下鋪。一起床他就用跳的跳下來,我就爬起來,因為我是他的叔叔,要優待一點,睡下鋪,他是年輕人,要睡上鋪。遇到我們師兄弟,有的人會打呼,美國那個悟塵師他是很會打呼,他打呼,我們床鋪的板子會跳,你可以想像我們以前那個時候日子是怎麼過的,日子不好過。
所以那個時候求往生就會急切一點,這個世界不好玩,趕快走!才放得下。所以,諸佛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苦對我們修道人來講,它是一個逆的增上緣。所以,印光祖師講,叫我們常常觀想這個「死」字。這個字如果你觀起來了,你也放下了,都死了,你什麼放不下的?你還房子多少,蕅益大師說,古董多少,統統可以送人,你一樣也帶不走。今天時間到了,已經九點了,我們今天先講兩條,明天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