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1998/4/25 加拿大華心寺 檔名:WD02-02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悟道第一次來到溫尼伯的華心寺,我們這一次講座有四天,一共八個小時來給諸位介紹《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淨土稱為第一經。過去家師淨空上人在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曾經講過弘一大師的《晚晴集》。《晚晴集》是弘一大師在經典以及祖師的語錄裡面摘錄了一百零一條,家師他也比照這個方式,把《無量壽經》摘錄了六十條來講解。節錄有節錄的重點,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說的「應病與藥」。今天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症狀,一般人只知道現在社會非常的混亂,真正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我們冷靜的觀察,這個大亂的根源是什麼?可以說是倫理道德喪失,因果的道理與事實沒有人重視,這是現前社會病態主要的因素。我們要對治這個因素,從世出世間典籍裡面,這些典籍就是寶藏寶山,我們到山裡面去採藥來對治眾生的大病。我們所注重的就是倫理道德與因果的道理事實,我們只採取這一方面的。所以這個六十段是為整個社會的病態做為標準的,而不是對修淨土的人所說的。如果專修淨土,我們一定會選擇四十八願,以及《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對於專修淨土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不可以不讀的。所以家師所選擇的是以整個社會大眾為對象,這也是將選讀的因緣簡單跟大家說明。
這個六十條,我們讀了之後也可以說全部《無量壽經》都讀到了。這種方式也有一個好處,因為每一句都是我們當前需要的;換句話說,經裡面精彩的教誨,無論是讀、無論是講,都非常方便。因為一部經不可能從頭到尾都契機,於是這一部經裡面,當中有不少冷場、不切實用的,我們聽起來就沒有什麼味道,也就是說提不起興趣。而這個節錄,可以說句句都是精華,句句都是高潮,所以無論是講、無論是聽、無論是讀,都能夠提高修學的興趣。我們這一次也等於是說初次的來嘗試。這一次的講座雖然有八個小時,我們當中有翻譯,實際能講的只有四個小時,因此這一次六十條,按照時間來計算是講不完的。前面第一條經文比較長,大家可以自己讀,我們從第二條看起。現在請大家翻開第二頁第一行,我們看經文。
【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一句在淨宗來說非常重要。古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這種做法確實是有根據的。根據什麼?就是這一條經文,使我們明瞭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的普賢之德。大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我們要注意那個「圓」,圓滿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講的圓教的佛果,這是究竟圓滿。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從下下到上上,統統修的是普賢大士之德。難怪連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根據,我們從這個經典找出來了。
『無量行願』,「行」是實行,「願」是志願,把它濃縮起來就是佛門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展開來就是無量的行願。普賢菩薩是用十大願王做為無量行願的總綱領。普賢行跟其他所有行文不相同的地方,我們要知道,就是普賢菩薩的心是真正的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盡虛空遍法界一視同仁,所以他這個禮敬的精神跟一般的禮敬不一樣。「禮敬諸佛」,哪些是諸佛?一切眾生就是諸佛,這是佛在《華嚴》、《圓覺》裡面有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要曉得這個禮敬諸佛不是我們看到佛,我們對他尊敬;不是佛,我們就對他不恭敬,那就大錯特錯了!他這個諸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來禮敬;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不僅如此,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情的眾生,我們講動物,動物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是佛;無情的眾生我們不叫它做佛性,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的眾生怎麼禮敬?跟敬佛一樣的恭敬。桌椅板凳是無情眾生,我們對它恭敬,跟對諸佛恭敬無二無別,這就叫做普賢行。我們見了桌椅板凳,是不是也跟見佛一樣,對它來頂禮三拜?這就錯了!桌椅板凳,我們對它的禮敬是要給它擺得很整齊,要給它擦乾淨,這就是對它的禮敬。所以在儀式上、外表上有種種差別,內心的尊敬是沒有兩樣的,這叫禮敬諸佛,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起。不但至高無上的佛法從禮敬學起,佛門課誦本裡面、懺儀裡面,諸位常常念到的「一心恭敬」、「一心禮敬」,一心就是普賢行,一心是平等的。對佛是這個心,對人也是這個心,對畜生還是這個心,對桌椅板凳也是這個心,這叫「一心」。二心就有分別、就有差別了,二心、三心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賢行,一心才是普賢行,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知道自己怎樣來修學。
第二句「稱讚如來」跟第一句用的名詞不一樣,第一句是講「諸佛」,第二句為什麼換成「如來」?如來跟諸佛有什麼不一樣?這裡面確實有很大的差別,說「佛」是從相上說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相上我們要一心平等的恭敬,這個讚歎要從性上講,與性相應的就是善事,我們要讚歎;不相應的是惡事,惡事不讚歎,惡人不讚歎,但是要恭敬,所謂是「敬而遠之」,恭敬心沒有差別,不讚歎他。從什麼地方我們能看出來?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善財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一定是先禮敬,然後讚歎,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三個人他有禮敬,沒有讚歎。這三個人是誰?第一位是勝熱婆羅門,這一位善知識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甘露火王,代表的瞋恚;第三位伐蘇蜜多女,代表的貪愛。這三個人代表的貪瞋痴,所以善財童子有禮敬,沒有讚歎。由此可知,這個讚歎是讚歎善法,不讚歎惡法,但是在禮敬沒有善惡的分別,所以禮敬跟讚歎當中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個是我們要曉得、應該學習的。
這十願在此地我們就不要一條一條詳細說了,我們家師,《無量壽經》全套裡面講得很詳細,大家可以去聽錄音帶,諸位可以參考。這裡就是講普賢菩薩與十願,這個十願是把無量的行願歸納為十願。阿彌陀佛是以四十八願,當然比普賢十願要詳細多了。但是這個裡面最重要的是『具足』這兩個字,我們有沒有「具足」?如果我們這個願不具足,我們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信願行,我們有信有行,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但是願不具足,就好像那個三腳的鼎缺了一腳,就去不成了,這個要緊。所以家師常常勸同修們,如果真的希望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作早課天天去念,時時去學,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那就叫具足了。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行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四弘誓願都在其中,一定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本願才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切功德法就是名號,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功德法。怎麼知道?隋唐時代,古大德曾經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做一個比較,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一個算第一?一般人公認《華嚴經》第一,幾乎大家沒有人反對的。《華嚴》是經中之王,根本法輪,《華嚴》第一。《華嚴》跟《無量壽經》來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樣《華嚴》才圓滿;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節錄,說它是第一之第一,這沒有話說,確實講得通,無論在理上、在事實上是這個樣子的。《無量壽經》,古人只比較到這裡,我們再繼續去追查,《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分為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是第一?當然是四十八願。第六品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全經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部分。四十八願一共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這個我們不要說了,古人已經說過了,第十八願第一。為什麼說十八願第一?十八願就是說臨終十念也能往生,這就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一切功德法,這我們才真正把它找到了,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功德法。為什麼?名號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華嚴經》,《華嚴經》一展開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句名號是總綱領,這一句名號像山尖一樣,最尖峰的,我們把它找到了,這就是所有一切佛法、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統統抓到了。叫我們「安住」,我們的心要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這就對了。
所以真正修行人,想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快速成就,其他的法門就不需要學了,這一句佛號就夠了。為什麼還要叫我們去念經,不叫我們老實念佛?因為我們還不相信,信心還沒有真正生起,所以才叫我們先去讀經,讓你慢慢在經典裡面道理明白了,事實認清楚了,信心才會建立。信心真正生起,其他東西自自然然就放下了。所以不但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即使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以這個法門為第一,真實不二法門。這個法門實在說,難信易行,容易修行,但是很難信;相信,這個人有大福報、有大智慧!這個智慧福報就像經典上所顯示的,小乘像舍利弗智慧第一,大乘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他不能相信。我們想想,我們沒智慧,我們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薩,連小乘的舍利弗尊者也比不上。但是我們對於這個法門一聽就歡喜、就相信、就接受、就願意修學,從這一點來說,我們不比文殊菩薩差,因為他也選擇這個法門,我們也選擇這個法門;他是智慧的選擇,我們也是智慧的選擇,這一點來說,我們跟他沒有兩樣。理事都搞清楚了,我們這個心才真正安住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之中,這就是一切功德法中。我們雖然選讀這個經句,也沒有把淨宗的宗旨喪失,這個第一條就是淨宗的宗旨。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條:
【三、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是我們現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大家非常關心的一樁事情,為什麼?我們的苦難太多了!『魔』不是魔鬼,「魔」就是種種苦難、種種的折磨。佛經裡面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原來是折磨的磨,這個字下面是石頭的石,折磨的磨,折磨太可怕了、太痛苦了。梁武帝把那個石頭去掉,換一個鬼字,折磨比遇到鬼還可怕,是這麼一個意思。這個字是他造的,以後大家都用這個字了,所以我們不要誤會。這個魔,它的意思是折磨、苦難。『怨』是怨家,我們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天天遇到魔障。中國人俗話常說,「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就是十樁事情大概有八、九樁事情不如我們自己的意思,那個八、九樁的不如意事就是魔。怨家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惡怨家」,這個怨家不是外面,是自己。十惡,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佛說這十種是我們的怨家。怨家還不肯捨離,還喜歡的不得了,天天要跟它在一起,跟這個魔怨就不得了了,這樣日子怎麼會好過?這一生苦,說老實話,來生比這一生更苦。怎麼曉得?我們自己冷靜去想想,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有沒有離開魔怨?我們跟這個怨家如果是愈結愈深,難分難解,造作惡業,來生果報怎麼會好?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一生苦,來生比這一生更苦,總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沉,不會往上面升的,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一世不如一世。我們中國人俗話常講,一代不如一代,這個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要冷靜的去觀察就不難發現。
佛教給我們如何不再墮落?怎麼樣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你一定要「降伏魔怨」。這個經上講的比《金剛經》講的詳細,《金剛經》上講「降伏其心」,這個經用「魔怨」就是《金剛經》講的那個心,什麼心?十惡之心。妄想心、煩惱心、顛倒心,講的也是這個,這個就是此地講的魔怨。用什麼方法降伏?用定慧,這個就重要了,所以不可以不修定。慧是從定當中生的,所以如來教誡一切眾生,是以戒定慧三學為宗旨,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它是中樞,它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戒是手段,不是目的,用這個手段達到定;定還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開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定能夠降伏魔怨,能夠把它控制住,惠能夠化解它。所以智慧一現前,就把十惡變成十善,把魔怨變成大善知識、大功德主,智慧現前才是真正大的轉變。所以說轉凡成聖、轉苦為樂、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沒有智慧不行,因此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門都是以智慧為修學的目標。
要達到智慧是以定,這個定在佛經裡面常用的「三昧」,三昧說得比較普遍。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也叫做念佛三昧,以這個為修學的樞紐。我們修行是用念佛這個方法,念佛這個方法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殊勝的方法。用這個殊勝的方法念了這麼多年,念這麼久了還沒有得到定,就是還沒有得到三昧,原因在哪裡?原因把戒丟掉了,沒有戒,所以念一輩子,念佛三昧都不能現前;不要說一心,功夫成片都還沒消息,這個問題嚴重,可見得戒太重要。戒是什麼?知道的人不多,大家對這個戒含糊籠統。看到戒,有五戒,有十戒,有菩薩戒、比丘戒,就想到這個戒,算你沒想錯,但是也沒有想對。為什麼說沒有想對?如果對了的話,你一定得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沒有得到,可見得你想的沒有想對,你就是持戒也沒有持對,持戒不能得定。我們也見過一些持戒很精嚴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常常聽到他批評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氣呼呼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想到,他永遠不會得定,為什麼?常常生煩惱。看到這個破戒、那個不持戒,他就生煩惱,他心就不平,心不清淨,他怎麼能得定?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境界清淨,別人清淨不清淨,一概都不理會,他心清淨,他就得定。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看到別人的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如果說他的好處,只能說來生得到一點福報而已,這個福報還不敢講在人天,為什麼?他未必能得人身。不在人天也有福報嗎?有,畜生裡頭有福報,你看看美國人養的小寵物福報真大。餓鬼道裡面有福德鬼,像城隍、土地公、山神,我們看初一、十五都有人拜拜,祭祀他。修行修到這種地步,豈不叫冤枉!所以什麼叫做戒,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這個地方的戒,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教誡,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掉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人往往三、五年就有成就。我們今天科技發達,物質資源比從前豐富得太多,為什麼我們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能有成就?如果說我們的聰明智慧不如古人,這個我們不能相信;我們的福報不如古人,這更不能相信。問題到底發生在哪裡?發生在從前他們這些人都聽老師的話,現在人不聽老師的話,毛病就發生在這裡。古人有師承,現在人把老師丟掉了、不要了。親近善知識這句話沒錯,但是現在人,親近善知識這句話的意思他不懂,他錯解了、也錯用了。諸位要知道,古人的師承只有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指你一條路,這一條路是成功的道路,這叫師承。這個老師一定把你修學的基礎奠定好,這是老師的責任。你的基礎沒有奠定,你決定不能夠離開老師,就像小孩子不能離開父母獨立生存,時時刻刻要父母照顧,到他能獨立了,這才放他出去;從前修學,學生對老師也是這樣的。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老師?我們現在人講畢業了,你得了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就是定。真正修到得定了,慧現前了,這個定慧力量現前了,老師說你出師了,你可以出去了。出去做什麼?去參學,就是親近善知識,什麼樣的人你都可以接觸,什麼樣的事情你也都可以接觸,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可是諸位曉得,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裡得根本智,就是此地講的『以定慧力』,他定慧力得到了,出去五十三參去幹什麼?去降伏魔怨,他才有這個能力。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上各行各業,歸納成五十三大類。所以這個善知識裡面,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你都能去接觸,你接觸了成就你的後得智,就是圓滿的智慧。為什麼?接觸好的境界你也不動心,也不會起貪心;惡的境界你也不會動心,你也不會受它干擾、不受它誘惑,成就你的定;你接觸之後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成就你的慧。所以,定慧力是我們修學的真實根本。
但是現在難,難在什麼呢?沒有老師。我想找一個老師,到哪裡去找?找不到。縱然真正有好老師,他也不敢收你,為什麼不敢收你?你不聽話,你要跟老師抬槓,老師不願意找這個麻煩,老師也不收你。現在說實在話,最悲哀的是師承斷掉了,這個時代沒有師承。這怎麼辦呢?還有沒有補救的方法?補救的方法有。什麼方法?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師。家師過去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求學,他還有沾一點師承的邊緣。他在李老師那裡,李老師也曾經勸他,勸他學誰?學印光大師,以印光大師做為老師。印光大師現在不在了,怎麼跟他學?印光大師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的著作在,他的著作我們現在也有印出來流通,《印光大師文鈔全集》,我們就一心一意依照《文鈔》來修學,那麼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讀他的書、聽他的教訓,依教奉行,這個就是師承,這是當時李老師給家師介紹的。家師他現在給我們大家介紹,介紹哪一位?比印光大師還高明。什麼人?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以阿彌陀佛做老師?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是阿彌陀佛的三經,一心一意專攻這三部經。
讀經就是修戒定慧,但是讀經不能思考,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想就是打妄想,戒定慧都沒有了。所以念就要老實念,老實念是修戒定慧。怎麼說老實念就是修戒定慧呢?諸位要曉得,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一切的戒律不外乎這兩句。我們讀經恭恭敬敬的讀,一心一意的讀,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你想想看,你還會作什麼惡呢?你這個諸惡不就沒作了嗎?可見得小乘戒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的修,圓修了,一切圓滿。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語,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所有一切戒律都圓滿了。戒圓滿,一心讀誦就是修定,定裡面沒有妄想、沒有懷疑、沒有雜念,這個經從頭到尾念的字字清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這就是慧,這就是根本智。所以要曉得,念一個鐘點,你這一個鐘點就是在真修。假如你一面念,一面想裡面的意思,戒沒有了,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就好像是念世間書一樣,完全錯了。所以讀經,無論你一天讀一個小時、讀半個小時,或者是有時間能讀兩個小時,你能夠用這個方法讀經,是修戒定慧。禪宗裡面禪堂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裡面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樣,功夫成就沒有兩樣,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要知道。想要研究經裡面的道理,另外找一個時間你去看註解、去研究,那個可以。研究經的道理跟讀經要分開,不一樣的,不能在讀誦裡面把它混在一起,那麼你這樣全部都失敗了。到你的定力成就了,你的障礙自然就少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慢慢會感覺樣樣都很順利,障礙少了、魔障少了。理明白了,把十惡的念頭逐漸逐漸的轉成十善的念頭,這個魔怨才真正的降伏,才真正消失;佛法常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效果才真正現前。這是明瞭之後,有助於我們修學。
再看下面一條:
【四、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前面第二句是自己修學,是自利,第三句是利他。我自己明白了,我得到好處了,我們要幫助別人,把自己修學的心得能夠常常講給別人聽,幫助別人就像我自己一樣的成就。這個『法』就是方法,理論方法。這是講教給別人、教他。
我們再看第五:
【五、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兩句都是從比喻上說的。現在受到污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比過去的人體會要深得多,因為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在大聲疾呼,要做好環保。科學家給我們提出警告,這個地球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不能改善,他們預言再過五十年之後,地球就不適合人類生存了,可見得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個也是事實。這些人雖然曉得努力在做了,環境能不能改善,會不會有效果?我們覺得問題很嚴重,所收的效果很有限。原因在什麼地方?世間人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環保的工作,所做是治標,他不懂治本。本是什麼?人性的污染、心裡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這個問題大。我們用讀經、用念佛這個方法,把我們心地、思想、見解的污染,把它洗乾淨,這才能『顯明清白』,恢復到清淨心。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報告到這一段,我們來念佛迴向。明天晚上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