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8/1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尊敬的陳會長、尊敬的諸位同修、尊敬的網路上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在三重淨宗學會,跟我們一些老同修大家一起再來學習上淨下空老和尚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弘揚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悟道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到我們三重淨宗學會來,因為過去這些年,也都是應海內外各地淨宗道場同修的邀請,所以在台北的時間也很少。今年因為新冠狀病毒的疫情不能出國,所以在台灣的時間就比較長。我們三重淨宗學會同修邀請悟道利用沒有出國的時間,再來學會跟大家結結緣。

  三重淨宗學會成立時間也很長了。去年我們華藏淨宗學會成立三十週年,今年是第三十一週年了。我記得華藏淨宗學會成立之後第二年,三重這裡就成立淨宗學會,到今年也有三十個年頭了,可以說也是過了一世。一世是三十年。時間過得很快,那個時候我四十歲,今年七十歲,三十年過去了。所以三十年前跟我們老和尚來這裡,這裡也剛成立;過了三十年,有一些老同修還在,有一些老同修也有很多都不在了,這也是讓我們很深的感觸,人生無常,世間無常。

  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過去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把五種原譯本會集起來,會集得非常的好。沒有讀誦、沒有聽講的人就不知道,如果我們讀了這部經,再聽講、再看這個註解(黃念老的《科註》),我們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真的會集得太圓滿了。如果沒有這個會集本出世,我們很少人讀《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翻譯的次數最多,自古以來在《大藏經》裡面有目錄的,還有那個經題,十二個經題,就是翻譯十二次。經文保留下來的剩下五種,只有五種,五種內容出入很大。這部經典古大德判斷,佛不止一次宣講,最少三次以上,那三次是最保守的,多次宣講。每一次講內容上都有一些不同,因此,不同的時代翻譯、不同的法師翻譯、不同的梵本翻譯,當然內容出入就會很大。如果讀一本就不完整,要讀這麼多本實在是很困難。現在我們講一次真話,讀一本都不容易,何況你說有幾個人他能夠五種原譯本都拿來讀?拿來看一遍我看都很少,都很難。而且原譯本,古時候外國的法師翻譯,都是用外國這種直譯的倒裝句翻成中文,我們中國人讀起來不順口。像《彌陀經》,鳩摩羅什翻譯的,他是意譯,順著中國古人文章、中國人習慣的文法來翻譯,他沒有照梵文一句一句這樣翻,翻它的意思用中國文法來翻,我們念起就很順暢。在我們中國的法師,玄奘法師,他俗家也姓陳,他去印度,他也翻譯《彌陀經》,他翻譯的是直譯,讀的人就很少。所以大家都是讀《彌陀經》比較順口、比較習慣。

  《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都是外國法師翻譯,所以我們中國人讀起來是很不順暢。因此我們修淨宗,一千多年來只有讀《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讀的人很少,有讀也只採用曹魏康僧鎧法師翻譯的,就是三國時代曹操那個時候翻譯的。那一本以前我在家大概十五、六歲的時候,讀《無量壽經》就讀那一本,讀康僧鎧法師翻譯的,沒有看到會集本。會集本是雪廬老人李老師往生之後,我們師父他老人家從箱子裡面拿出來。拿出來當時我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擔任印經的工作,所以我們師父就交代我去找印刷廠來估價。那個時候印一萬本,印一萬本就是來紀念李老師的。李老師他有做個眉註,他那個本子用毛筆註解,註小字註在經文旁邊,叫眉註,當時他把這個經本交給我們淨老和尚。我們淨老和尚當時離開台中,那個時候才四十幾歲,他想到台北來講這部經。因為這部經會集本,當時李老師就勸他,你不要講。他說這個會集本在佛教裡面,有很多老法師有意見、有爭議,你現在還年輕,你去講這個經恐怕招架不住,人家反對,恐怕你沒辦法應付。後來他到台北來也就沒有講,就講《楞嚴經》。所以我第一部經也是聽《楞嚴》,在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在那邊第一次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講《楞嚴》。到了民國七十五年,李老師往生那一年,從箱子拿出來,拿出來印當時只是紀念老師,流通跟我們同修結結緣。大家沒看過這本經,於是同修就請我們淨老和尚來講這部經,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民國七十五年,大概七十六年那個時候開始就講這部經典。沒有想到講這部經典、大家讀誦這部經典,歡喜的人愈來愈多,這也是弘揚這部經的因緣到了。

  現在在世界各地成立淨宗學會,大概有幾百個淨宗學會。在全球各地,淨宗學會是沒有組織,我們沒有辦法統計一個詳細的數字,但是我們估計,起碼二、三百個淨宗學會應該有,大大小小的。成立淨宗學會的因緣,主修的經典就是這部《無量壽經》,夏老會集的這部《無量壽經》。因為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夏蓮居老居士當年在大陸時候,他提出來的一個名稱。這個名稱是比較現代化了,在傳統的念佛道場都稱為蓮社。你看我們台北有個台北蓮社,台中李老師那邊他稱為台中蓮社,在高雄鳳山有鳳山蓮社,在台東有台東蓮社。其實淨宗學會就是蓮社,傳統的名稱就叫蓮社。蓮社就是專門念佛的,修西方淨土法門的,西方極樂世界往生都是蓮花化生,這個社就是現代講的社團(社會團體),大家結這個社,在一起共修念佛法門,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稱為蓮社。但是現代人講蓮社比較聽不懂,所以夏老他就用淨宗學會這個名義,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

  所以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就是這部經典,我們現在做法會也都有讀誦《無量壽經》。我們同修有很多人讀得很熟悉,聽我們淨老和尚也講了很多,過去錄音帶、DVD,現在播經機,我們淨老和尚講了很多遍。當年,也二、三十年了,這部經剛剛宣講沒多久,我們淨老和尚就編一個《淨宗朝暮課本》。就是《無量壽經》他考慮到有些人他可能沒時間讀完一部,要做早晚課沒有辦法讀一部,有些人要上班、要工作,沒時間,所以他就想到編一個節錄的。就是把第六品四十八願節錄出來做早課,把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節錄出來做晚課,這是最早的。再後來我們老和尚看一看,應該從三十二品開始,後來最後的一個定稿就是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所以在《淨宗朝暮課》現在我們看到的晚課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剛開始是從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今天我們同修也邀請悟道來這裡跟大家結結緣,我們大家也來溫習溫習晚課。我們是從老和尚他第一次定的三十三到三十七這五品經文,來跟大家學習分享。請大家翻開經本九十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九十頁最後一行: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這一品品題就是『勸諭策進』,「勸」是勸導、勸勉,「諭」就是曉諭,曉諭就是給我們說明,給我們勸導、給我們說明。「策」是警策,「進」是精進。「勸諭策進」就是佛在這品經勸導我們,給我們曉諭說明,讓我們明瞭這個世間的真相,明瞭之後給我們提出警策,進就是要精進。我們現在請看經文,九十一頁,我們從第一行這裡看起: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到這裡是一大段,這是這品經的一個大段。第一大段第一句就是『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這是這品經主要提醒我們的,給我們警策的。「世人」就是我們世間人,無論是中國人、外國人,反正地球人,現在我們講地球人。現在全球所有地球上的人類,統統包括在這裡面,就是世人,世間人。世間人都在爭,「共爭」就是共同的在爭。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不管做哪個行業,常常聽人家講,現在很不好做,不管做哪一行都很競爭,這個話我們常常聽到。競爭這是一個不好的現象,爭就不和諧,大家共同要競爭。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現代人提倡競爭,在我們中國古人提倡禮讓,讓,就世界和平;爭,世界就不和平了。但是現在都是提倡競爭,全世界的人都在爭,競爭再提升就鬥爭,鬥爭就不擇手段,惡性競爭。競爭得不到,鬥爭;鬥爭再得不到,那就用戰爭,戰爭結果就是災難、就是破壞。災難怎麼來的?從「爭」這個字來的。如果不爭,這個地球就不會有災難,可見得爭是不好的。而且這個爭又不是很緊急的,「務」就是事務,我們現在講事務、業務,在佛門講法務,這個很多方面。「不急」,就是不是很要緊、不是很重要,不是很緊急、很需要的,叫不急。我們現在世間人都在爭什麼?實在講爭名奪利、爭權奪利,就爭這個。名位、權利,爭權奪利,佛給我們講那是不急之務,那個不急的、不重要的。但是我們世間人都共同在爭那個不重要的,把真正重要的都拋在腦後了,在爭這個不重要不急之務。

  下面給我們說明這些不急之務,不是很要緊的是哪些事情,給我們舉出幾個例子。『於此劇惡極苦之中』,「於此」就是在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也講五濁惡世。「劇惡」,惡再加一個劇,這是很嚴重、很劇烈,這個惡不是一般,是劇惡,非常的劇烈。「極苦」,這個苦已經到了極苦,還不是一般的苦,已經到極苦。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阿彌陀佛的世界叫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叫極苦的世界。《彌陀經》佛給我們講,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就是為什麼它叫極樂世界,我們娑婆世界所有的苦,在極樂世界聽都聽不到、看都看不到,所有的苦它那裡都沒有,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沒有苦,是樂,這些苦都沒有就樂了,我們這些極苦的在極樂世界都沒有,所以它那個世界叫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是住在劇惡極苦之中的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在這麼苦的世界當中,我們在幹些什麼事情?『勤身營務』,「勤」就是很勤勞,勞動我們的身心,「營」就是經營,「務」就是事務,經營這些事務,很勤奮的在經營這些世間的事務。經營這些世間的事務,『以自給濟』,就是為什麼?我們去賺錢,現在講拼經濟。現在全球的人類他第一個重要的,他就是經濟擺在第一,這是現在全世界人都是這樣的,經濟擺在第一。所以「營務」,我們也就知道它主要在追求這些錢財、追求經濟。追求,要做什麼?「以自給濟」,供給自己來享受,賺錢就是給自己享受、給自己家人來享受。現在我們看到世間人拼命努力的賺錢,賺到錢要幹什麼?第一個先供給自己來享受。做好事也有人做,那是比較其次,主要就是自己要得到的、要取得的。我們現在看到全世界的人,是不是都在幹這個事情?的確是這樣。所以競爭,爭來爭去在爭什麼?爭這些財物、經濟,每一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現在買股票的,我們也看到,一天到晚眼睛都要盯著電視螢幕,跟著股票數字在跳,心七上八下,這都是屬於勤身營務。

  下面給我們講這是不分『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都是這樣的。「尊」,就是他在社會有尊貴的地位,做大官的、做總統的、做主席的、總理的這一類的,這個是尊。「卑」,就是沒有地位,在社會上沒地位。「貧」,就是沒有錢的人。「富」,就是有錢人,富貴人家。「少長」,就是年少的、年長的。就是老的小的、男的女的,都在追求財色名利、名聞利養,簡單講叫名利,追名逐利。『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累念積慮」,心裡一天到晚就是在罣礙這個,患得患失,天天心裡想的、掛念的就是這些事情。心裡一直在思慮的,而且這個思慮都累積的,要怎麼樣賺到錢,「為心走使」,為這個心使喚,這個心是妄心。

  下面給我們舉出例子,『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田宅這就是我們現在講不動產,沒有田、沒有房子的、沒有土地的,憂慮他沒有土地,他想要得到土地;沒有房子的,他也憂慮沒有一間房子可以住,他也想要能夠有一個房子,這是講不動產。『眷屬財物』,這就是動產,就是我們一般這些錢財,還有這些家親眷屬。每一天就是為了賺錢、為了經濟,都在憂慮這些事情,這是不管是尊卑、貧富、少長、男女,他心裡都是憂慮。『有無同憂』,有錢人他也憂慮,沒有錢的人也憂慮。沒有錢他憂慮怎麼能得到錢財,有錢的人他憂慮怎麼樣能保住他的錢財,不要讓他那個錢財縮水了。我們看到現在世間人是不是都是這樣的?有錢也憂慮,沒有錢也憂慮,「有無同憂」,有錢、沒錢,大家都共同一樣的,都在憂慮這件些事情。所以沒有錢的人不快樂,有錢的人他也不快樂,可能負擔、壓力更大。你說他沒有憂慮嗎?他有憂慮,大家仔細看一看這些新聞報紙報的這些大企業,那壓力很大。佛給我們講這個是一針見血,真的我們現在世間人都是這樣的,哪一個人不憂慮?

  就連出家人他也不例外,出家人沒有廟想要有個廟;有個廟來了,煩惱就更多了。你怎麼維持這個廟的開銷?住在廟裡這些人怎麼管理?一天到晚吵架你不憂慮嗎?所以不但在家人憂慮,出家人也憂慮,而且憂的可能比在家的人還要多,特別廟愈大,憂慮就愈多。廟太大,開銷大,就要抓住信徒、要拉信徒,怕護法跑掉,人家就不來供養,你這個經濟就有問題了,你說負責寺廟的這些人他會不會憂慮?所以現在人為什麼出家修行沒有辦法證果?不要說證果,得定都得不到,因為憂慮的事情可能比在家人多。佛陀時代為什麼出家沒多久就證果了?因為佛陀時代規定出家人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三件衣服、一個缽。吃飯還要去要飯,什麼都沒有!日中一食,一天只能吃一餐。晚上睡覺在樹下,也沒房子,而且一棵樹只能睡一個晚上,明天就要搬家,換另外一棵。因為怕留戀,你去選一棵比較大的、比較涼快的,你就捨不得走了,你就放不下了,所以搬家。托缽也不能固定去一家,那一家比較好吃就天天去那一家,不行,托缽要照順序,挨家挨戶去托。而且托七家,如果沒有一家給,你第八家不能再托了,你就要回到僧團去,托空缽回去。回去,是不是他就沒得吃?沒有。除非就是沒有跟佛住在一起的僧團,他個人住茅蓬,托不到他就沒得吃,今天就要餓一天。如果跟隨佛的常隨眾,像《彌陀經》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是一個僧團。因為僧團托缽托回去,也不是說你自己托到多少你自己就吃了。回去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些飯菜統統倒在一起,然後把它混在一起,沒有托到的人,你有托到的你要分一些給他。缽是應量器,那個缽不是現在我們去戒場受戒那個缽,大家做的大小都一樣。它是根據各人的食量,食量比較大的,他缽做大一點;食量比較小的做小一點,大小不等,根據各人的食量來定做,叫應量器。所以「一缽千家飯」,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去托缽,一個人就托一家,大家回來混在一起,吃那一缽飯就一千家了,就叫一缽千家飯。吃完就洗缽,腳洗一洗,就打坐,佛就講經了。出家人他什麼都沒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的,他什麼都沒有,也就沒有牽掛,所以他放下就很容易了。三衣一缽要放下比較容易,所以證果的人就很多了。現在出家人累贅太多,東西太多,廟大負擔就愈大,所以不但不能證果,得定都很難。實在講往生西方都很困難,這是講真話。現在我們讀了這一品經,佛在這裡勸我們,我們要覺悟,要放下。這裡講「有無同憂」,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有錢人大概他很快樂,我們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可能他的憂慮比沒錢的人還多。

  『有一少一,思欲齊等』,人總是不知足。沒有車子的時候,我有一部車代步就好了;現在車子有了,看到人家開的車子比我們好,我們這個二手車檔次比較低,想要高一點的;高一點的換了,現在又有更高的,他又想要換那個更高檔的車子。所以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人,特別年輕人,常常在換車子,那個車子開了半年換了,還很新他要換了。是不是車子有問題?不是,他想要換更好的、更新的。為什麼?「思欲齊等」,他看到別人他開的比我好,我也要跟他一樣,齊等就是我要跟你一樣。蓋房子也是一樣,有一年我到福清去做法會,福清的同修就給我講,我們到山上去做法會,沿路鄉村蓋的房子都很漂亮。就像我們現在台灣有一些高級農舍,我們到宜蘭,到很多地方去看到些高級農舍,那個是高級別墅了。問起來說什麼?那是農舍,它申請是農舍。我說農舍是放農具的,這是高級別墅。是用農舍的名義去蓋的,那是高級別墅。我看福清沿路都是,很多房子都空空沒人住。當地同修就給我講,悟道法師,我們這邊的人都出去外面賺錢,賺錢回到家鄉就蓋房子。房子蓋了沒人住,蓋那麼多幹什麼?他說你不知道,大家在比賽。你家蓋兩棟房子,我只有蓋一棟,沒面子,輸你了,沒面子!我起碼也要跟你一樣,如果我再能夠比你多一棟,我三棟,那我就勝過你了。我說原來是這樣,他蓋房子花那麼多錢,蓋在那邊養蚊子,為了比賽,為了面子。很多,我們一路上去,很多空的,就是這裡講的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齊就是我要跟你一樣,你有我也要有,我不輸給你。你說這種人生過得累不累,跟人家比賽。

  所以在三十年前,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我們老和尚有一次講經講到知足。有一次我們老和尚坐計程車回到圖書館,計程車司機就請問我們老和尚,人生要怎麼過日子才快樂?我們老和尚就給他講,他說像你現在在開車,如果你不要跟人家比賽,生活過得去就好了,不要跟人家攀比。如果你要跟人家比賽,那你就很苦,人家有我也要有,我就要拼命賺錢,想盡辦法要賺錢,那就很辛苦。如果能夠知足就常樂了,人知足是最富有的。人什麼是貧?實在講,不是說他很有錢就是富,如果他還不知足,再有錢他也是貧,因為他總覺得他不足、他不夠、他缺乏。知足的人他是最富有的。這是講我們現在要跟人家一樣,要跟人家比賽、要面子,憂慮這些東西,就是拼命賺錢。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適小具有」就是好不容易賺到一點錢,賺到錢怎麼辦?以前沒有錢是憂慮沒錢,現在有賺到錢了又憂慮要怎麼樣能保住這些錢財,要怎麼樣讓這個錢不縮水。所以現在新聞上也常常報,現在買什麼比較能保存它的幣值、保存它的價值,第一個買土地,第二個就買黃金,買黃金保值。如果你買外幣也未必能保值,因為匯率常常在變動。現在全世界就是以美金為主,但是美金現在大家也要保佑它不要垮下來,因為美國人現在沒錢他就印鈔票。我有一次看到網路新聞,那在說明我們買美金是讓美國人怎麼賺我們的錢,我們買他的,他再借給我們,再賺我們的錢。這個我本來是不懂,看一看,怎麼會這樣。所以那些錢無形當中一直縮水了,特別買股票的起伏就更大了,幾乎每一天都有一些變動。所以買股票的人,心都掛念在那上面,每一天起起伏伏的,股票一漲好高興,一跌那就生煩惱了,這就「又憂非常」,那個心是不是都一直憂慮沒有辦法保持住這些財物的價值。

  下面再加上這些天災人禍,『水火盜賊,怨家債主』。這個水災、火災,包括其他的災害,這舉出一個例子,那也包括風災。我偶爾看了新聞,剛才看到好像明天有颱風要形成了,颱風來我們都要防範災害。颱風也會帶來大量的雨水,沒有雨水也不行,太多了就變水災。現在大陸發洪水,淹了二十幾個省,這是水災。火災,一把火可以把你億萬財產都燒掉。所以在九年前六輕發生火災,他們那個管路常常起火,報紙都有報。當時我聽說他們火災一燒起來,工廠一停下來,好像一天都要損失幾百億的,那這對我們來講那天文數字。因為它那個工廠很大,工人都一萬多人,像個小鎮一樣。請我們去做法會,我看到他們也是很煩惱。後天又要來祈請了,希望我們再去給他做法會。那邊常常失火、爆炸(這都是屬於火,水火這個火),火災會把你的財物燒掉。「盜賊」,強盜、小偷。盜賊也不一定拿槍拿刀來搶的,凡是他用各種手段奪取你的財物,像舞弊、掏空,這些是屬於盜賊。「怨家債主」,這個怨家債主特別是自己的兒孫來討債的,冤家就是結怨來討債。

  『焚漂劫奪。』「焚」就是火燒掉了,財物被一把火燒光了。「漂」就是被水漂流了,我們現在看到大陸那些水災,我看那個房子都倒下來了,車子都泡湯了,那是漂,被水漂流了。被火燒了,被水漂了,被強盜、小偷搶劫奪取,被奪取、劫奪。現在中美打貿易戰,這是劫奪。戰那個幹什麼?奪取財物、關稅這些,就是這裡講劫奪。偷是暗中舞弊的,盜是明搶的,明著要的,要不到就用武力、用搶的,戰爭就是用搶的,這叫劫奪。『消散磨滅』,「消散磨滅」,就沒有了。佛在經上給我們講,財為五家共有,你有財產你不要認為是我的,那不是,五家都有。第一家是國王,國王是政府,我們的財產政府有一份,我們都要交稅金,政府它有一份。再來,水災一份。現在大陸在發大水,你看很多財物,連人的生命都沒有了,水災它一份。再來,火災也一份。剛才講了,六輕工業園區常常起火,一把火一燒,幾百億就不見了,火災一份。強盜一份,明著搶的;賊,小偷他也一份。冤家債主,敗家子,他到你家做你兒子、孫子,給你財產敗光。這是財為五家共有,這個財物我們不要以為是我的。所以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的,我覺得很貼切,他說房子我今天住在這裡,這房子是我的,我離開這個房子,就不是我的了;這個錢財現在放在口袋是我的,沒有放在我口袋,你存在銀行,那不是我的了。放在口袋是我的,放在銀行就不是我的了,這個話也是很實際的。你說放在銀行那個錢就是我們的嗎?不是,那是人家在用。是不是?那不是我的。現在放在口袋多少,等一下我可以去買東西,這個是我的;放在銀行就不是我的,放在別人那裡也不是我的了。房子今天我住在這裡是我的,離開了就不是我的了。我們常常這樣觀想,也會比較放得下。所以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到最後也都沒有了。

  但是這些財物我們明明就得不到的,在《般若經》給我們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世間人總是想要得到,實際上哪一個人得到?沒有一個人能得到,因為這些都剎那在變化,無常。過去古人有一句話講,「千年房屋八百主」,就是這個房子一千年,主人換幾個了?八百個,八百個主人。千年房屋八百主,一千年的房屋換了八百個主人,你說哪一個人的?都是暫時的、借住的。所以《般若經》講真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控制不了,你也沒有辦法佔有。我們想想,我們自己這個身體是最親切的,我們都不能控制、都不能佔有,那你身外之物,你哪一樣你能控制得了、你能佔有、你能得到?身都得不到,你身外之物怎麼能得到!所以佛勸我們放下是對的,極樂世界我們可以得到的,我們要去求,求生淨土;娑婆世界這我們都得不到的,要放下。

  所以『心慳意固』,關鍵在這四個字,「心慳」就是慳吝,慳就是有錢你捨不得布施、捨不得做好事。所以現在有錢人、大企業家他不懂得布施,他這個錢是過去生修財布施得來的,這一生不知道繼續布施,這一生福報享完就沒了,來生他就變窮人了。我們現在看到真正在佛門做大布施都是小康家庭比較多,小企業、小康家庭布施拿出來的錢比那些大企業要多。所以這些人如果不往生西方,來生會變有錢人,那些大企業家來生變窮人,因果輪迴就是這樣。慳吝不肯布施,「意固」,固執,不肯做好事,有錢不肯做好事。

  『無能縱捨』,他就是捨不得,甚至有的人一毛不拔。這我們都看到過,他錢很多,但是捨不得布施,拿不出來,來生他就窮了,「無能縱捨」,就是不能捨。實在講要捨才能得,不捨就不能得。你捨不得,那你帶得走嗎?『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莫誰」,就是不能跟隨你,沒有一樣能跟隨你走。我們自己這個身體就都帶不走,那身外之物哪一樣能帶得走?沒有一樣能跟隨我們走。「命終棄捐」,就是我們死了,這口氣斷了,統統沒有了。如果我們警覺性比較高一點,我們還沒死,這口氣還沒斷,實在講我們也得不到。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在講席當中給我們講,我們要覺悟!印光祖師寫一個死字,貼在那個小佛堂(他的小佛堂),一天到晚想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這樣來提醒自己念佛精進,要放下。我們淨老和尚他自己也寫一個死字。以前在圖書館,就要我們每一個出家眾都貼一張在腳尾,貼在腳尾。就是我們都是睡通鋪,然後像那邊一個橫梁,像這裡躺下去,然後就貼在上面,那躺下去就看到那個字「死」。師父就教我們,你每天就要想到你躺下去就是死了,就是一天要小死一次。你睡著了,人家給你扛到海裡丟下去,你也不知道。還不覺悟嗎?所以叫我們觀想每一天躺下去就是死了,就是要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不要有明天。他說修道人沒有明天,只有今天,勸我們天天要這樣觀想。這個功課我們現在要認真來做,大家共同勉勵,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只有今天,希望晚上阿彌陀佛就來接我們走,我們不要想還有來日方長,想到今天。這些都帶不走,「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所以我們能做就多做一些好事,多修布施,布施是真的,一部《金剛經》就講一個布施,不著相布施。我們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就是要認真來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淨老和尚跟章嘉大師學佛三年,章嘉大師只教他布施,教他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從布施下手。我們如果捨,我們『憂苦』就沒有了;捨不得,「憂苦」就『萬端』了。所以這一大段就是佛給我們講,我們這個世間人都在憂慮什麼?憂慮這些不重要的,憂慮這些帶不走的,在這個地方去爭、去造罪業,將來墮三惡道。實在講,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會覺得沒有聞到佛法的人非常可憐,佛經上講「可憐憫者」。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佛勸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實在講數十寒暑幾十年而已,幾十年光陰過去,人也就不在了。我們人與人之間,在一起做『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總是有緣,當然這個緣有善緣、有惡緣。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引用香港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光明講堂),他那個講堂有一副對聯,上聯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夫妻有的人過去生結善緣,這一生就非常恩愛,白頭偕老;有的結惡緣,冤家債主,冤冤相報。下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一家人的關係就是這四種緣。過去結善緣,這一生『當相敬愛』,那這個緣又更加殊勝、更好;過去生如果是結惡緣,那這一生也可以改變。過去生跟他結怨,這一生來化解,怎麼化解?要互相恭敬愛護,有愛心、關懷,這個怨它就化解了。

  『無相憎嫉』,「憎」是憎恨,「嫉」是嫉妒。跟我們有緣的人,我們就特別喜歡他;沒有緣的人,特別討厭他,這個憎嫉就是討厭。實在講我們修行人心要修平等,平等心,不要偏憎偏愛。《太上感應篇》講「偏憎偏愛」,特別恨哪個人、特別喜歡哪個人,這個心態都不對,這叫偏憎偏愛,偏了。我們要平,要修平等,這也是我們從我們自己心裡去修。所以我現在在修這個,想到哪些人,這個人很無禮,我們就不喜歡他,現在我們要把這個心轉一轉;對哪些人比較喜歡,也不能這樣,要轉一轉。不要偏憎偏愛,特別討厭哪一個人、特別喜歡哪一個人,就是這裡講的「無相憎嫉」,家屬也是一樣。

  『有無相通,無得貪惜』,「有無相通」就是互相幫助,家親眷屬他缺乏了,我們就義務去幫助他,不要講條件。「無得貪惜」,貪惜就是吝惜,你有你不肯幫助他。家屬,應該幫助的幫助他,當然他是要幹壞事的,你不能幫助他,他要跟你借錢要拿去賭博,那個不能幫助他,這會愈幫愈忙;他正當的,他生活上有需要、有缺乏的,應當要去幫助。對於家人,應該要互相來幫助,兄弟姊妹都應該互相幫助。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也非常重要。「言」就是言語、講話,「色」就是說我們的態度。往往我們講話,我們現在人不會講話,講話不會講,就造惡口業。講話很粗、傷人,講話很衝,他自己沒感覺,好像沒什麼,沒什麼他對方聽了他就快氣死了,我們自己還覺得沒什麼。他不會講話,他不知道「利刀割水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你一句惡口去傷到別人,他那個怨恨很難消除。你一把利刀,刀很鋒利的在那個水劃一道,刀子拿起來,水很快就合起來;但是你惡口去傷到人,恨很難消的。所以我們不要忽略了言語的、講話的,這都要學習。所以蔡老師他有講「講話的藝術」,這我們要學習,要懂得怎麼講。以前我們圖書館有一個出家女眾,那講話,站櫃台常常去得罪人。有一天我就跟她講,我說妳講話不要那麼口氣不好。她說我講話就這樣,我講話很直。我說妳那個不叫直,妳那個叫衝,妳講話很衝,不是講話很直。我說妳有沒有吃過衝菜,吃得眼淚鼻涕都流出來了。她把講話很衝認為是很直。直是不騙人,但是衝是你口氣不好,你講出來會傷到人的心。我們去傷到別人自己沒感覺,但是可以從別人傷我們這裡去體會,換個立場去思考,你答案就出來了。他也這樣來跟我講,那我感覺怎麼樣,很舒服嗎?如果不舒服,這個不行。所以,「色」就是說表情,要常常溫和;言語要柔和,不要傷人,這個很重要。「莫相違戾」,就是說不要起衝突,不要互相違戾。現在都沒有這種教育,現在學校哪有在教,家庭也沒有在教,都沒有學這個禮。所以小孩從小就要教,小孩子他不懂事,你就要從小就要教起,到大了,他養成習慣就不好改了。講話是大學問。

  『或時心諍,有所恚怒』,「諍」就是爭論,「有所恚怒」,心裡有諍。這個諍,一個言字旁再一個競爭的爭,諍訟。互相諍訟,互不相讓,心裡就起瞋恚心,就發怒了,懷恨在心。懷恨在心這很麻煩,會延續到後世去。『後世轉劇』,這一生結小小的怨,到後世遇到了,怨就結得更深、更劇烈,本來是一點點,到後面變成大怨,大的怨恨。現在我們看到社會上這種事情太多了,但是不知道後果的可怕,結成大怨,將來生生世世遇到,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世間之事,更相患害』,世間的事情互相造成災患,互相傷害。

  『雖不臨時,應急想破』,雖然不是馬上這個報應就現前,佛在這裡勸我們,「應」,應當,「急」,就是趕快,「想破」,就是看破、想開,不要結怨,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結怨那很麻煩。人家欺負我們,我們就不要計較,就化解,不要去爭,這非常非常重要。「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大家互相退一步,來反省自己、責備自己,都沒事了,這個世界就很祥和。如果你說我不對,我也說你不對,互相責備就天翻地覆。現在整個世界是不是天翻地覆?現在有沒有各自責,有沒有各自來責備自己,我哪裡做錯了、哪裡不對了,你也自己反省,世界就太平了。現在各相責,就是你責備我,我也責備你,那天下就大亂了。所以,「賢人爭罪,愚人爭理」,一個賢德的人,有什麼不對,這是我的錯,爭罪,這個是賢人;愚人就是沒智慧的人,這事情跟我沒關係,那是他的事情,爭理,是我對、他不對,賢人就是我不對、他對。有一年我們老和尚到日本去,跟基督教的石井牧師談話。我們老和尚講,說要怎麼樣才能和平?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是對的也是錯的,這樣就天下太平了。石井牧師聽一聽,說很有道理,後面他又講一句話:好難!我們老和尚給那個日本的牧師講,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這樣就沒事了。石井牧師說是有道理,但是好難。要學聖賢當然難,如果能夠轉過來就成聖成賢,轉不過來就是凡夫。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下星期六我們再來學習,下星期六剛好是觀音菩薩成道日,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