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第三十三品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8/3/18  台灣台東  檔名:WD02-010-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尊敬的劉理事長,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昨天我們跟大家學習《無量壽經.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品,這一品經佛一開始就給我們開示: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我們淨老和尚把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列為我們淨宗的晚課,也就是我們淨宗學會早課是四十八願,晚課就是這六品經文。特別從第三十三到三十七品,就是講我們現前這個娑婆世界的現狀,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類都是共同爭取『不急之務』。什麼是「不急」?下面講出來的這些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在這個『劇惡極苦之中』,為什麼說「共爭不急之務」?因為在這個極苦的世界沒有想到要求解脫,沒有想到要解決這個苦的問題。這個苦就是三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是八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法華經》講三界統苦,解決這個苦的問題才是我們當務之急。

  現在世間人迷惑顛倒,把這個當務之急的事情都拋在腦後,也不重視,只是重視眼前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享受。所以,要得到這些物質的享受,就必須『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為了自己物質生活的享受,就很勤勞經營事務。經營事務當中難免就會有競爭、有鬥爭,再升級就有戰爭,這個是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的真實情況。所以佛講這個,的確就是我們的現狀。我們老和尚講的,競爭、鬥爭、戰爭,結果就帶來災難。本來就很苦了,再加上這些天災人禍,真的是雪上加霜。

  這一段也就是告訴我們,整個社會不安,在什麼樣的地位,有財富、沒有財富,年紀大、年紀小,男的、女的,全包括在裡面,中國人、外國人,統統包括在裡面,大家心裡想的就是『無田憂田,無宅憂宅』,大家總是為了物質生活在擔憂、在追求。很努力的經營求到了,也賺到錢了,又怕會失去,患得患失。所以,『有一少一』,有一樣覺得還是缺少一樣,總是不能知足。不能知足就不斷的要追求,還要跟人家比賽,生活壓力就很大。有錢賺到了又怕失去,實際上財物,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五家共有,這邊列出四家,水、火、盜賊、怨家債主,五家加上一個國王、政府,它也有一份。所以我們這個財物是五家共有,不是我們一個人可以擁有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這五家都有分。有了財物,這五家都會來『消散磨滅』。

  但是我們一般的凡人,雖然也知道這個事情,總是不覺悟,『心慳意固』,「慳」是慳吝,不肯施捨,不肯做好事,很有錢,賺到錢他不肯布施,不願意再做好事。實在講,這一生能賺到錢是過去生修財布施得來的。這一生不再繼續修布施,好像今年我們享用的米糧是去年種的,去年有種這個因,今年得到這個果,今年享受這個成果,如果沒有再繼續種明年的,那今年的吃完了,明年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財富是過去生種的因,這一生受的果報,這一生得到財富,如果不懂得繼續再修布施做好事,這一生福報享盡了,這個布施的機會錯過了,那來生就沒福報了。這個都是不明瞭三世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

  所以有錢,「心慳意固」。『無能縱捨』,他捨不得,放不下。放不下你能夠擁有多久?『命終棄捐,莫誰隨者』,這個生命結束了,什麼都要放棄,你不捐出來也得捐出來,什麼都帶不走。實在講,這個事情我們如果想通了,我們現在還活在這個世間,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這個房子我現在在住,是屬於我的;這個錢放在我口袋我可以用,是屬於我的;這個衣服現在穿在我身上,是屬於我的。如果我脫下來了,那就不屬於我的;這個房子我們離開了,沒有住在這裡,也不屬於我的;這個錢財存在銀行,也不屬於我的。老和尚這個開示我們仔細想一想,真的是這樣,我們錢很多,但是我們自己能用的到底有多少。

  所以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我們在這個世間,實際上一切的財物,包括家親眷屬,頂多只能說有支配權。現前錢在我手上,我要怎麼使用,要怎麼支配,我們是得不到的,我們不能去擁有,得不到的,只是暫時給我們支配而已,事實是這樣的。《般若經》講得就更徹底,「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一切法就是精神、物質這一切有為法,事實真相是什麼?空的,當體即空。好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一樣,裡面人事物什麼都有,有這個相,但是是空的,我們也不能佔有,也不能夠去控制它,所以一切無常。這些總是要想通,就是看破,看破才放得下,放得下我們才自在。你放不下,那就很痛苦。

  命中,實在講,我們如果從《金剛經》的經文來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就是物質的、精神的,有為就是有生滅變化,精神上的、物質上的,一直在變化。我們看到眼前這一切,我們現實的世間都如夢,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作夢大家都有經驗,晚上睡覺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有時候做好夢,有時候做惡夢,做好夢就舒服,做惡夢就很難受。但是醒過來,好夢、惡夢都是一場空,不存在。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後面這五個是陪襯來說明,主要佛告訴我們,就像作夢一樣!我們現在在世間這一切就像作夢一樣,不是真的。

  我們仔細從佛在《金剛經》這個開示中去體會,佛教我們要應作如是觀,要常常這樣去觀察、觀想、觀照。我們從晚上睡覺作夢,我們晚上睡著了,睡著,我們現在白天這一切到了晚上不就如同作夢一樣嗎?我們晚上睡著了,白天這一切跟我們就沒關係,我們睡過去不知道了,我們的房子,我們的家親眷屬,我們的車子,我們的地位,我們的財富,種種種種,到晚上一睡,包括我們這個身體,睡熟了人家扛去丟在海裡也不知道。我們睡覺作夢,在夢境當中,也把作夢當作是真的。當我們晚上睡覺作夢,把這個夢境當作真的,那白天這一切不就是一場夢嗎?早上醒過來,昨天晚上做了一場夢。其實我們醒過來還是繼續在作夢。

  所以,佛在《金剛經》給我們開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應作如是觀。常常這樣觀察,我們就能看破放下了。佛在這一段的開示也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告訴我們看清楚事實真相,世間這一切我們都帶不走。所以『貧富同然,憂苦萬端』,不管有錢沒錢,有錢也煩惱,沒錢也煩惱。下面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

  家人要互相『敬愛』,「敬」是尊敬,「愛」是愛護,不要互相去憎恨、嫉妒,也就是說家人要和睦,所謂家和萬事興,如果家不和,這個家一定是衰敗。所以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就是一場大夢,佛大慈大悲,我們還沒有脫離六道,在做這個夢,作夢做一個好夢比較好,總比做惡夢好,做一個好夢比較舒服,做惡夢就很難受。所以教我們這些做人的道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斷惡修善,如果你還脫離不了六道,總是做個好夢,人天善道比三惡道好。

  所以現在我們佛教界很早就有人提倡人間佛教。提倡人間佛教也是有需要的,因為大多數人沒有想到要了生死、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多數人他還沒有想到要解決這個問題,他還沒有覺悟到生死輪迴事大,所以他還不想解決這個問題。一般世間人他所要求的就是人天福報,所以佛也大慈大悲,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還不想出三界,只想求人天福報,他就教我們得到人天福報的理論方法,就教我們這個。要得人天福報也要修五戒十善,要修得好才能得到,修不好還是不能得到。所以人間佛教一定要斷惡修善,善惡標準就是以十善為標準,以五戒十善為標準。如果不斷惡修善,想求人天福報也得不到,將來都是墮三惡道。特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就是教人斷惡修善,就是教人得人天福報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講,能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要修傳統文化才能得到;如果不修,只是想得到,還是得不到。這些都必須要注重因果教育。一家人總是要敬愛,我們家人能夠互相敬愛:

  【有無相通。】

  就是互相幫助,對外面的朋友、社會大眾、國家你才會愛護,所以一切從家庭發展出來。所以在儒家講,修學是從自己本身做起,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要和平,從修身做起,自己修好了才能齊家,這個家才能整齊。家整齊就是此地講的,「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那就整齊了。如果父子、兄弟都告到法院去,家就不齊了;夫婦離婚,弄得家庭四分五裂,家不齊了。家不齊怎麼能治國?不能治國怎麼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現在講的世界和平,那怎麼做得到?做不到,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瞭。

  【無得貪惜。】

  這個需要幫助的我們就要幫助,不要因為自己貪心、愛惜自己的財物,不能幫助自己家人,佛勸我們不能夠『貪惜』。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言語,我們的態度、表情,要溫和,這個非常重要。因為『言色常和』,人與人之間相處就不會起衝突。人與人之間會起衝突,總是講話口氣不好,不會講話,得罪人;態度不好,我們也會給人印象不好,也容易起摩擦。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的言語,還有我們的面目表情、態度。

  二十幾年前,我記得有一次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有一次感冒,人很不舒服。有一天我們師父淨老和尚看到,他就把我叫過去,他說人家是欠你幾百萬沒還你,你怎麼臉色那麼難看?他說人家看到你這樣就怕了。我當時自己沒感覺,我覺得我沒有特別表現臉色給人家看,師父的意思就是你怎麼擺個臉色給人家看?我說沒有,我沒有這個心要去擺個不好的臉色給人家看。後來我自己反省反省想一想,想明白了,因為人感冒不舒服,臉色不好看。從那次之後,以前我看到別人也是這樣,看到別人,那個人怎麼臉色那麼難看,他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意見?我常常也會這樣。從那次之後,我看到別人臉色臭臭的,我就想可能他感冒不舒服,他不是故意要擺個臉色給我看的。所以現在我看到人家臉色不好,我就想到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有什麼心事,就會從這個地方想。以前不了解的時候,總是會覺得怎麼會這樣,怎麼用這個態度來對我?所以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莫相違戾』,就是不要互相違背,「戾」是暴戾,跟人講話,現在我們講很衝,惡口,惡口罵詈、罵人,這個不好。所以海賢老和尚講,「寧以葷口念佛,不能素口罵人」。這個葷口是什麼?沒有吃素的人,吃肉、吃葷的,寧願是吃肉吃葷,他口是念佛;不能說我吃素,但是一天到晚嘴巴都在罵人,不能以素口罵人,罵人就造口業。所以,這個口業也是要非常注意。

  【或時心諍。有所恚怒。】

  這個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家庭的問題,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也就出在這個地方,心裡憎恨,有諍論,特別是兄弟之間。在《弟子規》也教我們,「言語忍,忿自泯」,你就吞下這口氣,不要爭到贏,我們有道理也不要爭,這個就平息下來。如果一定要爭到我對你錯,如果對方能接受當然也就沒事,如果不能接受他就懷恨在心。所以,『有所恚怒』:

  【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恚怒」就是瞋恚,氣在心裡,沒有表現出來,怒就是發怒。『後世轉劇』,來生來世就結成大怨,原來是小事,變成大怨。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我們這個世間的事情,『更相』,「更」是更替,「相」是互相,造成患害,災患損害,這個問題愈來愈嚴重。『雖不臨時,應急想破』,雖然這個果報不是馬上現前,但是將來因緣聚會,果報會現前。「應急想破」,就是趕快想開,放下,不要去爭,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下面講: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這個是講我們人,我們如果沒有愛欲,就沒有六道。在《中峰三時繫念》第一時第二番開示,中峰國師在偈頌就給我們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所有的苦,三苦、八苦,一切苦它的根源就是貪欲,貪愛的欲望,因為有貪愛、有欲望,才造成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我們人都是生活在『愛欲之中』,我們一家人很親愛,但是怎麼樣?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是什麼樣的現象?就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獨」就是單獨,我們到這個世間出生,我們自己單獨來的,沒有人陪伴;死了我們也自己走,再恩愛的人死了各走各的。死也是獨死,各人死各人的,縱然一起死,還是各人死各人的;生也是,各人生各人的。「獨生獨死」,就是單獨,沒有人陪伴。「獨去獨來」,去跟來都是單獨去、單獨來。這一句我們想通了,應該就會放下,是不是這樣?來也沒有人陪我們來,去也沒有人陪我們去,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實在講,孤孤單單的就一個人,就自己一個人,沒有別人陪伴我們,這是六道輪迴的現象。

  「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受苦也是我們自己承當,享樂也是我們自己承當,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們。我們在生病,在頭痛、在肚子痛,別人能代替我們嗎?沒有,無有代者,就是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都是自己要去承當,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沒有人代替,很孤單的單獨來單獨去,自己生也自己死。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我們這一生大家在一起做夫妻、父子、兄弟姐妹、朋友、家親眷屬,這些有緣的人聚在一起,緣盡了,各人走各人的。『善惡變化,追逐所生』,根據各人在生前修的善業、惡業,這個就有變化,就不一樣。同樣是一家人,各人修的也不一樣,將來往生的地方也不一樣,將來要再見面也見不到。來生來世一個輪迴,來生來世縱然又碰到,也忘記了,不認識了。「善惡變化,追逐所生」,只有善惡業追著我們,如影隨形,修善往生三善道,造惡往生三惡道。『道路不同』,各人造的業,各人受各人的報,道路不一樣。縱然都是修善,都到人天善道來,也不一定能夠在一起;善業修得比較相等,才能夠在一起。如果一個修得比較多,一個修得比較少,他的來生投生家庭環境都不一樣。所以「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以後什麼時候再見面,遙遙無期,不知道什時候,縱然見面也不認識,都忘記了。想到這裡,大家感覺不知道怎麼樣,我心都涼了。你看我父母都不在了,兄弟,我二哥、三哥也走了,這個親人他們去了哪裡?真的就是此地講的「會見無期」,我們也不知道他,他也不知道我們,各走各的。我們常常要去思考這個問題。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這一段就是勸我們要修善。修善要趁我們身體還強健,這個時候『努力修善』。『欲何待乎』,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有很多人,我們勸他來學佛、來信佛、來做好事,他就說我現在時間還沒到,事業還很忙,等我以後退休了再來。早年在華藏圖書館就有很多人這樣跟我們老和尚講,我們老和尚講經當中常講。但是有些人跟老和尚講了沒多久,沒過幾年就往生了,還沒退休就往生了。所以,閻羅王是不是跟他打合約,你知道能活到多久。如果自己不知道,那還是把握現在趕快修,把握當下,不要再說等到什麼時候再來,我們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還是未知數。所以不要等待,趁我們身體還好的時候,趕快修善,特別是年輕人,吃一些苦,修福修善,絕對不吃虧。如果年輕就要享福,不修善,不肯吃苦,到了晚年你想修,真的,精神、體力都不行,想修沒辦法了。所以趁年輕趕快修,到晚年才有福報。如果年紀輕輕就一直享福,晚年就很悽慘。現在中國人都跟外國人學,小孩一出生就開始享福,享到成年,成年之後進入中年,就是像戰場,在社會拼事業,老年就變成墳場。中國的教育是青少年要修福、造福,晚年享福。教育觀念不同,我們中國的教育才是正確的。

  所以要趕快修善,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講,你現在修善,「分分己獲」,每一分都自己獲得。如果自己死了,兒女孝順,把我們的財物拿來修福、修善,我們得七分之一。如果在生自己修,分分己獲,每一分都自己得到。如果自己在生前不修,自己的財富留給子女,子女孝順的幫父母來修,那你得到七分之一;如果兒女不懂得替父母修福,那一分也沒有。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佛也是勸我們,自己在生前趕快修,不要等待,修都是自己得到福報。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世人』就是我們這個世間人,世間人『善惡自不能見』。「不能見」是什麼?他不明白這個善惡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他不知道。善惡的果報,在《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惡的果報就像跟著我們的影子一樣。『吉凶禍福,競各作之』,我們世間人不是修善就是造惡,修善得吉祥、福報,造惡得凶災、禍患。所以,「競各作之」,修善認真在修,造惡也很認真在造惡,各人作各人的,各人造各人的。

  我們看看這個世間人,此地講的,指大多數人都是造惡業,甚至把善當作是惡、惡當作是善,造惡業。造了惡業,『身愚神闇,轉受餘教』,「身」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造惡業,造殺生、偷盜、邪淫。「神闇」就是心裡沒智慧,貪瞋痴,被這些煩惱蒙蔽了。我們人在造惡業,這個智慧也沒有,精神闇蔽。「闇」就是黑暗,因為他不懂,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遇到正法他不接受。勸他,他不聽,不接受;騙他,他就相信,聽騙不聽勸。所以「轉受餘教」,餘教就是邪知邪見,那些不正確的,他是接受那些邪教。所以就『顛倒相續』,迷惑顛倒,迷惑顛倒相續下去,這是『無常根本』,迷惑顛倒。我們讀《彌陀經》,我們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臨終才心不顛倒。我們臨終會顛倒,不是臨終才顛倒,我們平常就顛倒,到臨終就很明顯。我們平常就顛倒,這個我們要覺悟。所以「顛倒相續,無常根本」,這是無常的根本。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蒙』就是蒙蔽,『冥』就是暗冥,這個心不開智慧,愚痴,你給他講這些正確的言論,他聽不進去,他會排斥。所以就造成,『抵』就是抵觸,『突』就是起衝突,遇到正法,遇到真正善知識,他不能接受,甚至他還毀謗。所以『不信經法』,經教、佛法,包括世間聖賢之法,他統統不相信。特別現在有很多人,跟他講佛法,講聖賢,像儒家、道家聖賢的經法,經典裡面講的理論、方法,他不相信,他只相信科學,他認為科學是萬能的,這個就是偏了,偏在科學,他不信。

  我在二OO八年,我們淨老和尚的家鄉實際禪寺,滿公老和尚舉辦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那個時候我們住在廬江縣城金剛寺。金剛寺在縣城,每一天我們吃過中飯,都坐車到實際禪寺,實際禪寺比較鄉下。有一天我們車上有一位法師帶了一些佛像、結緣卡,車子開到馬路,旁邊看到有一個推車的,推一個兩輪的車,推著。看到那個推車的人,他就拿佛卡跟他結緣,那個推車的看到出家人要拿佛像給他,他推了就趕快跑,他一面跑一面喊說: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我看到這個我就想到《無量壽經》,「蒙冥抵突,不信經法」。你好心好意要跟他結結緣,他跑開讓你追,而且他口中還講我不信、我不信,喊得很大聲。你真的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不信經法。

  『心無遠慮,各欲快意』。在孔老夫子《論語》裡面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人眼光要看遠一點,不能只看眼前,只看眼前得到什麼好處,不能從長遠來考慮。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必須要有遠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你沒有想得遠一點,那很快你就會有憂慮到了。現在一般人的確「心無遠慮」,他沒想那麼多。特別是現在年輕人,他想什麼?他就想玩,他想什麼,玩電腦、玩手機、玩電動,他就想這個,你說他遠慮什麼。你問他,你將來要做什麼?恐怕他會很難回答你這個問題。「各欲快意」,快意就是他自己覺得很好他就這麼做。在過去我們台灣還流行一句話,「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這個問題也滿大的,問題是你高興的事情,對不對?你高興的事情會不會妨礙別人、會不會傷害別人?只要我高興都可以,傷害別人、傷害父母都可以,傷害自己家庭、妻子、兒女都可以,只要我高興,這個就是此地講的,各欲快意,只知道自己快意,都不管別人,不管別人快意不快意。所以儒家教學就是一個中心,「仁」,這個仁就是兩個人,人不是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人,還有別人,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不能只有想自己,不想別人。如果想自己,不想別人,這種人叫不仁,沒有仁慈心。所以現在沒有傳統文化教育,的確是這樣。

  『迷於瞋恚,貪於財色』,被這個瞋恚心所迷惑。「瞋」表現在表情,「恚」沒有表現在表面。恚這個字是兩個土下面一個心,就是這個心埋在兩層土下面,就是氣在心裡,他沒有表現出來,這個叫恚。瞋是一個目,眼睛,眼睛瞪得大大的,臉紅耳赤,瞋。瞋是表現在臉上,恚是氣在心裡。「迷於瞋恚」,人都有瞋恚心,這個習氣也很嚴重,瞋恚墮地獄,這是地獄的業因。「貪於財色」,貪是墮餓鬼的業因,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這個貪心也很難控制。『終不休止』,貪瞋痴從來沒有停止過。『哀哉可傷』。沒有停止過,那就不斷的造惡業,將來受報,地獄一墮五千劫,一失人身到三途去,論劫的,不曉得什麼時候再出頭到人間來,不知道。所以佛看到這個情況很感嘆,「哀哉可傷」,悲哀,很可傷的事情。下面講: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先人不善』,就是說我們的前輩,我們的長輩。我們淨老和尚講到這一句經文,總是提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從滿清末年就漸漸疏忽了。大家都偏向西方,嚮往西方的這些科技,對於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就漸漸的疏忽了,到了民國成立就漸漸不要了,都丟掉了。在滿清時代的小學,雖然疏忽,但是它還有讀四書五經,這是國家從漢朝到清朝,改朝換代,但是這個教育始終沒變。清朝是滿族統治,元朝是蒙古族,這也是漢族,他們統治,他還是用中國傳統文化來教育國人。到民國成立才不要,甚至要打倒孔家店,不要了。

  所以,我們老和尚往前推到我們,像我這個年紀,我今年六十八歲,民國四十年生的,上去我父親這一代,沒有讀;再推上去,祖父,我祖父是有讀這個書的。這樣往前推兩代加起來差不多一百年,到最近這六、七十年,可以說就沒有了,到現在就更沒有了,不要這些東西了。如果講到因果報應、倫理道德,現在人就認為那個專制、封建,都是講這些。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這種講法都是錯誤的。到我們現在人就更不想學了,不學習這個,當然人就不善了,這些人他就不是善人。不是善人是什麼?惡人,他就造惡業,他的思想、言行都是惡的,都是偏差錯誤的。

  『不識道德』,不認識什麼是道德。特別現在年輕一代的小孩子,都是手機、電腦在教育,教的內容是殺盜淫妄,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分辨什麼叫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沒有能力,心裡受到嚴重污染,天真沒有了,滿腦袋都是殺盜淫妄這些惡念,不認識什麼叫道德,你跟他講,他也聽不進去。『無有語者』,就是說我們長輩沒有人跟他講,沒有人教他。『殊無怪也』,我們也沒辦法去怪他,現在的人犯了再大的錯誤,我們也不能去怪他,沒有人教。所以,現在當務之急,還是趕快挽救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不但救中國,救世界,不然這個世界真的會有大災難,這不是假的。所以你怪他也沒用,最重要還是趕快提倡學習。

  這些人他都不相信,你講這些因果報應,他說你是迷信。

  【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你給他講『死生』,說人死了又再去往生,『趣』就是六道、六趣,你趣向哪一道,修善趣向三善道,造惡趣向三惡道,你跟他講六道生死輪迴,三世因果報應,他都不相信,『都不之信』,不相信。他就跟你講,那是迷信,沒有科學根據,『謂無有是』,他說沒有那個事情。現在人,這個自古以來就有,不是現在才有,在佛那個時代就有人是這樣的,佛經是三千年前佛講的,當時就有人不相信,不相信有六道輪迴,跟他講他不相信,說沒有那個事情,「謂無有是」,就是沒有那個事。

  佛開示都有善巧方便,佛先講果、後講因。他為什麼不相信?因為他沒看到。如果你跟他講生死輪迴,他就問你,誰看到了,你有看到嗎?他一定是這樣問你。你沒看到不相信,佛就舉出現在你看得到的。現在看得到的是什麼?

  【更相瞻視。】

  『瞻』就是你去看,互相去看,看你周邊的人,看別人,看自己。

  【且自見之。】

  你自己好好去看。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這一段就是佛告訴這些人,你不相信有六道生死輪迴,但是你眼前看到的,你應該相信了。你眼前看到什麼?『或父哭子』,兒子比父親先死,做父母的哭子女,有沒有?我們講白頭髮送黑頭髮,有沒有?這個有!『或子哭父』,父母往生,子女孝順,哭泣父母。『兄弟夫婦,更相哭泣』,兄弟之間往生了,夫妻往生了,這個當中互相哭泣,生離死別。『一死一生,迭相顧戀』,生離死別。『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這個就是八苦當中的愛別離苦,恩愛的人生離死別,非常痛苦,希望永遠在一起,但是這個世間沒有永遠在一起的。所以,「不離情欲」,這是一種情欲。六道生死輪迴就是從情欲來的,這個情欲斷了,那就沒有六道生死輪迴,就解脫了。『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深思熟計」,這是我們現前要好好來思考的,來深深思考;熟計,我們要很認真思考這個事實情況是不是這樣。深思熟計,我們好好的去思考這些問題才會覺悟,人才會清醒過來。清醒過來,才能「專精行道」。如果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一天過一天,糊裡糊塗的過日子,無常不知不覺就到了。『年壽旋盡,無可奈何』。壽命到了,「無可奈何」,誰都沒辦法。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的確,這個『道』是菩提大道,對這個道迷惑的人多,覺悟的人少,「悟道者少」,覺悟的人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這個都是造惡業。『為妄興事』,為所欲為,做的事情實在講狂妄。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上,真的是狂妄到極處,連父母、祖宗都不認了,這就是狂妄到極處,「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所作所為就是「違逆天地」。天地有好生之德,人沒有仁慈之心就是違逆天地。

  這個仁要從孝為根本,所以《論語》講,孝就是仁的根本,如果對自己父母不孝,那就不仁。所以,人能孝,仁就是從孝這個根本發展出來的,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這個人就不仁。孝這個意義非常深廣,不是說現在我能夠去供養父母,生活上能照顧,就算盡孝,不是這樣的。你看《孝經》孔老夫子講,從皇帝到一般人民,各有各人盡孝的義務跟責任不同,孝的意義非常深廣。孝,教孝就是根本,教人不要忘本。一個人如果忘本,那這個人根就沒有,沒有根了。飲水思源,如果人忘本就是不孝,大不孝。所以,我們要祭祖,就是提倡孝道,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祭祖,就是提倡孝道。祖先離我們很遠,為什麼要祭祀?不忘本。

  造了罪業,當然就有果報,壽命到了,『頓奪其壽,下入惡道』,那就到三惡道去了。到三惡道去,什麼時候出來?不知道。『無有出期』,遙遙無期。

  【若曹當熟思計。】

  『若曹』就是漢朝時候的術語,就是大家,大家應當深思熟計。

  【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我們常常想到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的開示,常常思考這個事情,我們要『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我們選擇善的,勤奮努力來修行。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這一品最後這一段給我們講,『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這個四句經文也算是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合起來就是一首偈,偈頌,「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前面我們讀到,「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愛欲、榮華、富貴不可能常常保持,不可常保就是無常,皆當別離,有一天我們就會跟他別離。你再恩愛的夫妻,到死的時候還是各走各的,你再怎麼傷心還是要別離,沒有例外的。在這個六道生死輪迴有什麼快樂的?無可樂者,有什麼快樂?這是勸我們要放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都是空、苦、無常、無我,沒有一樣是我們的。我們在這個世界,實在講,我們所有的享受都是苦。《妙法蓮華經》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你只要在三界裡面都是苦。有時候也感覺很快樂;那個樂也是苦,那個叫壞苦,樂過去苦就來了。

  所以佛勸我們,『當勤精進,生安樂國』。佛勸我們,我們要努力精進的一樁事情,就是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安樂國。極樂世界,我們做三時繫念讀《彌陀經》,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為什麼叫做極樂世界?那個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那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苦,那個世界你聽都聽不到,所有的苦都沒有,那就樂了,叫做極樂。所以到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佛勸我們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那才是真的,我們可以得到。這個世界苦、空、無常、無我,我們什麼都得不到。所得到的是什麼?就是苦。那有什麼快樂?有什麼好留戀?勸我們要放下,要發願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給予眾生最真實的利益。

  所以「當勤精進,生安樂國」。生到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去就開智慧,般若智慧開了,功德殊勝跟佛菩薩一樣,一生成佛。這個是佛勸我們要求的。勸我們放下我們要放下,勸我們求的我們要去求,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不要隨自己的欲望,去「虧負經戒」,就是違背經典的教訓,去違犯戒律。「在人後也」,這是說往生的品位,往生落在人後。我們要爭取的就是往生西方,上品往生,這才是佛勸我們的。這個世界我們不跟人爭,我們要斷惡修善,人家不修,我們要修,修給他看。修自己的,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這一品經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時間也差不多快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