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法器、梵唄教學—如理如法有標準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11/5/24-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63-002-0010

  「錯落模糊缺誠敬。」

  為什麼會錯、會掉,模糊?就是缺少誠敬心。有誠敬心在敲法器,就不會有錯落模糊,因為他很尊重的來敲這個法器。

  「初快後慢尤為病。」

  就是剛開始快,後面就拖板,慢。誦經我也常常參加,有這些敲木魚的悅眾,開始比較快,後面他就慢下來,剛開始大家都跟他的速度念,念到後面速度慢下來,就很不好念。先快後慢,只有在一種情況之下可以,是什麼?念得亂的時候、不整齊的時候,有的念得快、有的念得慢,整個亂了,這個時候你就要重新調整速度,要把這個速度慢下來,讓大家跟這個慢的速度。跟這個速度跟穩了之後,大家整齊了之後,你慢慢再加快。

  所以法器要敲得好,真的不容易。為什麼?這個心態很重要,如果缺誠敬心,他敲不好。所以大家打佛七、敲地鐘也是一樣。過去我們敲地鐘都是輪流的,這個人第一支香,這個人第二支香,他第三支香,輪流敲,每個人敲得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心情不一樣,他敲的功夫也不同,所以你在打個佛七下來,你很難達到一心不亂。打個佛七是真的可以一心不亂,但是我們練的這些法器各方面的不如理不如法,你就很難達到這種預期效果,幾乎是不可能達這個效果。所以打個佛七能不能一心不亂?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你要如理如法來打這個佛七,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如理如法就是這裡講的這些標準,你要能夠去做到,這樣才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下面講,「忌澀與燥及生硬,粗厲飄忽雜衛鄭。」

  忌澀,忌是忌諱,忌諱就是要避免。澀就好像我們聽這個聲音,聽了很澀,好像我們吃東西味道很澀。你聽人家唱念,有沒有聽過很生澀的?這個澀就是音調的問題,就是你念得好像很艱澀,特別是拖板。燥,燥是什麼?急燥,很急。念佛,不適合太急。古來祖師大德,像淨宗十祖行策大師,他教人家念佛,標準是不快不慢,不急不緩,一個很平穩的速度。他說不要求多快,追頂,不要求快。印祖也是教人這個原則,就是不快不慢,不要太急躁。你太慢,太拖板,就會很澀,你念得很難過,澀澀的;你太快,很急躁。這兩種我都參加過,有的拖得讓你好像老牛拖車拖不動,念得你根本就提不起精神;有的很快的。

  我曾經參加過最快的,我那個師兄悟本法師,他以前提倡追頂念佛,輪到他敲地鐘,快馬加鞭,鏗鏗鏘鏘,一直去,一直跑,六百里加急。還有更快的,不但是加急六百里,我看加急八百里恐怕有。有一年我在高雄,那個寺院的名稱我記不起來,是煮雲老法師的一個女眾徒弟,慧見法師,大家有沒有聽過?慧律法師聽過沒有?他比較出名。那個女眾叫慧見,她的一個寺院,她請我去做三時繫念,她們都念台語的,念福建話的,我去一個人念普通話。她當維那,她請我去主持一個佛七,做一場三時繫念。她們那個地鐘敲得真的是八百里加急,不是六百里,我看是八百里,她有兩副地鐘,這邊一副,這邊一副,兩個人,等一下念佛號一開始她就很快,大概念三分鐘,另外一個地鐘她馬上接過去,又很快,真的是八百里加急。他敲很快,心就會比較急,有一些人他念這種念習慣了,你念慢了,他會念得很難過,會很痛苦,他一定要快。快,心比較容易急躁,比較容易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心比較不容易定下來,因為我們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心要定,太急躁也不適合,不適合修行。跟大家結結緣,這些是可以,但是達不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的效果,太躁了。澀不行,太躁不行,以及生硬。生硬,生是生疏,硬是硬邦邦的。怎麼叫生硬,大家能體會嗎?硬就是不柔和,叫做硬,這個東西很硬,硬邦邦的。我們唱念不能太硬,「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硬邦邦的。以前我們唱念,在圖書館,我們也不懂,念得就得很生硬。以前我當兵的時候唱軍歌,軍歌要唱得雄壯威武。也沒有學過佛門的唱念,我們就比照在軍隊唱軍歌那個方法來唱,韓館長在旁邊聽到說,你幹麼,你要去打仗?這裡是佛堂,不是戰場。所以學這個唱念,也是被罵來罵去。

  後來有一年,我記得好像一九九三年還是一九九四年,那時候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請圖書館來主持佛七,我記得我來主持好像有三、四次的佛七。那個時候悟修師當維那,他人很高大,悟廣師敲木魚,我當主七,走在後面當老和尚,那個時候悟梵師敲鼓鐘。過去圖書館,我們就是跟一般道場一樣,法會要集合,要先擂鼓。擂鼓,在以前中國佛教寺院,漢地的佛教,不是藏傳的佛教,早晚有擂鼓。他們擂鼓有分「風雲雷雨」,起風了,有雲,打雷了,下雨,風雲雷雨。那個擂鼓是古時候禪宗道場他們用的。所以禪宗道場他有跑香,禪宗道場他比較主動,你看少林寺還可以打武術、拿刀拿槍的,他們在動當中去參,去練靜,動中有靜,所以禪宗的道場有擂鼓。擂鼓,我們看古代的戰場,要上戰場就要擂鼓,鼓舞士氣,大家去拼命衝鋒陷陣,擂鼓。所以那個時候梵師就擂鼓,那個鼓擂得很急,在居士林有一些老菩薩大概八、九十歲了,用跑步的,差一點跌倒,又穿海青。被館長看到,館長給我們師父上人報告,她看到那些老菩薩跑得那麼急,不太好,所以跟我們淨老和尚講這個事情。後來館長就找我們去訓話說,我們打佛七是進佛堂,不是上戰場。她說你現在擂那個三通鼓,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我說我不知道。她說以前上戰場,三通鼓你沒有報到,抓到就砍頭了。你現在叫這些老菩薩聽到三通鼓沒到,砍頭嗎?擂得那麼急,那個擂鼓就是像我們當兵的時候緊急集合,緊急集合要打仗了,你不能不到,不到要被砍頭的,三通鼓不到要砍頭了。我們這是佛堂,不是戰場,把八、九十歲老菩薩弄得那麼緊張。後來我們老和尚接著又開示,這個不能讓人家心浮氣躁的緊張跑進來,要很溫和的,就不要擂鼓了,放佛號,慢慢走,讓那些老菩薩「阿彌陀佛」,這樣一步一步走進來,很溫和的走進來。那個時候師父、韓館長這樣講,師父講了,我們就依教奉行,後來就不擂鼓,現在不擂三通鼓了。所以後來就沒有擂鼓,用放佛號,放念佛機那個佛號,讓這些老菩薩不要太緊張。

  現在我們也有放佛號,也有敲鼓。敲鼓主要是告訴大家時間快到了,還有五分鐘前,先敲個鼓。現在我們就不擂鼓了,不擂很急的。現在有一些淨宗道場,他還是擂得很急的。擂鼓,這個是古時候禪宗道場比較有用,我們淨宗這方面就不太一樣。自古以來禪淨道場都是合在一起修,所以往往也有一些方面它都有。像慧見法師請我去主持那個佛七,他們也有跑香,其實跑香是禪宗,它是參話頭。跑香就是他坐香坐久了,要起來運動,跑香的時候還是在參那個話頭,但是他沒有出聲,跑香的時候還是參話頭,身體在動的時候還是在參。坐的時候在參,動的時候還是在參,就是運動身體。後來我們念佛、打佛七,有一些道場它也用跑香的,一面念佛、一面跑香,我去也被弄得沒辦法,就跟著他們後面跑,我看那些老菩薩一面跑一面笑,好像滿好玩的。有一些人他踩到海青,差一點跌倒,他笑得可開心了。我說我們要跑,乾脆海青脫掉,打赤腳我們來跑,這個弄得也是滿好笑的。後來我想一想,打佛七用跑香的不太適合,因為人家的禪堂他跑香沒有出聲音,他是運動身體。而且你看那個少林寺的,哪有穿海青在跑香?都是穿短褂。你看那個在打武的,他有在穿海青嗎?沒有,海青是文人穿的,在寫字的時候。你在動武的時候,穿海青怎麼動武?所以他都穿短褂,腰間還會綁腰帶,要綁腿,這是武裝打扮,那個才能跑。那些老菩薩穿著海青,一面跑一面笑。所以這些都不是很適合念佛堂,適合禪堂,這些常識我們要知道。

  上面講忌澀與燥及生硬,就是不能太生硬。所以念佛、念經、念讚不能太生硬,它要有一些柔和,也不是很柔。念得太柔,變靡靡之音,變成好像流行歌,那個也不對,那是接引一些初機,不學佛的,這樣可以。你用流行歌的歌曲去唱,那是可以,接引大眾,因為你叫他來念佛,他不會念;你叫他聽歌,他會聽。你聽流行歌曲,裡面的詞都是一些不好的詞,不如用佛教的詞,反正也比較好,比那個好,讓他種種善根、結結緣,是這個作用。所以現在有很多佛教音樂接引一般沒學佛的,一般沒學佛的讓他聽聽,他比較能接受;你叫他來唱個讚,他聽到就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他聽不下去。聽聽歌他還可以,特別是用流行歌的曲,把那個詞加進去。我聽到台中慈光圖書館,他們有一次辦個音樂會,辦佛門的音樂會,把鄧麗君唱的小城故事,他把那個詞改了,唱得也滿好聽的。這個是接引社會大眾他們來學佛,你一下子叫他跟我們這樣念,他受不了,他會跑,用這種聽歌的方式他們能接受,慢慢接引他們入門,覺得學佛也滿輕鬆的,還可以聽歌,他比較容易接受,這叫方便法,善巧方便。生硬,就是說你的佛號,念經、念咒、念佛都不能澀,以及浮躁、生硬都不正確。柔和當中不躁不澀,要有這個標準。「粗厲飄忽雜衛鄭」,粗厲,粗就是比較粗暴、粗魯,厲就是很嚴厲,念得很嚴厲的那個聲音。飄就是飄飄忽忽的。雜是夾雜。衛鄭,這是古代,在《論語》裡面講衛國、鄭國,「鄭聲淫」,淫就是三點水那個淫,就是說他們那個國家的音樂比較偏向淫欲,比較放逸那種。

  所以這個樂,在《禮記》裡面有一篇叫「樂記」,音樂的樂,「樂記」。這個樂它有講求的,古代聖人以禮樂治天下,一個國家治還是亂?你到那個國家,聽這個國人民他們流行唱什麼歌,你就知道這裡的人心。這個國家是治還是亂,他們的情況怎麼樣,你聽聽他們唱歌就知道。所以古代聖賢治理國家,講求禮樂,由禮來約束身口,樂來調整我們的心情。心情調好了,身口有禮貌、禮節,就天下太平,這個國家就不用警察、刑法了;你這個沒調好,警察就很累、很辛苦,常常鬧事情,常常出問題。我們修行用的跟一般結緣,讓人家聽了不一樣。所以最近善果林有一位法師,林長請他當堂主,現在念佛號是四字四音,他有加音樂,加鳥叫聲的,「啾啾啾」,大家有沒有聽過?有音樂的。那個我們平常放在車上聽是可以,放在家裡音響來聽,這個可以,但是在佛堂共修就不適合。那個主要是接引大眾,所以那個用在佛堂共修就不適合。實驗的效果,有很多人反映,你剛開始聽,覺得滿不錯,但是聽久了,他心定不下來。不相信,大家可以試看看。我們這個佛號要達到什麼效果?你剛開始念得很沒有味道,愈念愈有味道,愈念愈歡喜,那就對了。你說愈念愈沒有精神,愈念愈沒有味道,這樣能得一心不亂嗎?會不會得到一心不亂?好像是不可能吧!所以這個原則原理我們要知道。粗厲飄忽雜衛鄭,這是舉出一個比喻。現在各種佛號、各種念法夾雜的,這個都要避免。

  「佛號魚磬穩相稱,勻靜綿密心不競,微妙和雅清而勁,不使一聲成餖飣。」

  佛號跟木魚、引磬,要穩,要相稱,就是要協和、協調。最重要「勻靜綿密心不競」,勻就是均勻,很平均的,不會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忽快忽慢的,就是很平均、很均勻的。靜,就是說讓你聽到這個佛號心能夠靜下來。綿密,綿綿密密的,你這個心就不會跑掉,心就會跟著這個佛號一直念。「微妙和雅清而勁」,你念這個佛號要微妙和雅,和就是說這個音很和諧,它是和諧之音。雅就是不粗厲,不是很粗的聲音,不是很嚴厲的聲音,嚴厲就是好像你罵人那個音很嚴厲。

  所以在古晉報恩念佛堂,悟忍法師就請蘇月娥居士去教,她說「丹田念佛」。你們有聽過嗎,有沒有?有沒有去古晉報恩念佛堂參加過?有一位去過。去過的就知道了,那個丹田念佛用喊的,她說是用大聲的喊,大聲的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的。我看那些都是老菩薩,他能喊多久?我看都是念佛機的音量把它加大,這樣在念的。什麼叫作粗厲,大家懂了吧!這個就叫粗厲,粗就是聲音很粗,厲就是很嚴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丹田念佛。所以我們沒有這個標準,覺得他講得也有道理,那個又能治病,又能破昏沉。或許他個人可以,但是並不是大多數人都適合。他們不聽我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忍師她不聽我的,念到最後沒人。所以,我現在不是很老,但是也算可以排上老人的排行榜,總是有些經驗。人家有個標準在。你們自己編的丹田念佛,我也會編,我可以來編個「皮膚念佛」,用皮膚來念。所以這個叫做粗厲飄忽雜衛鄭,這很多方面的,有的人念得飄飄忽忽的,有的念得很澀。同樣四字四音的,台中蓮社那邊四字四音的,我也聽過一種念佛機,念得很悲哀的,又拉得很長,又很悲哀,念得你都要痛哭流涕的,那個也不對,那個也很悲慘。我說極樂世界有這麼慘嗎?這麼慘我不去了。你要去嗎?我們為什麼要去?因為那邊極樂,對不對?一點苦都沒有,很快樂,我們才要去。那麼苦,我們這邊就好了,還要去那裡幹嘛?所以念佛也不應該這樣,念得那麼悽慘幹嘛?那個也不對。

  所以你沒有標準、沒有規矩,你就不成方圓,自己亂編,各人都說他是正確的。不相信你找他們來,他說他是正確的。以後人家遇到你,我這個學正確的,你跟悟道法師學的不正確的,我們是正宗的。有沒有聽過這個?你是正宗的,那你拿這個標準來對照一下,人家有個標準在,不是你說你正宗,你就是正宗;說不正宗,他就不正宗,不是的,要有個標準,對不對?這個才如法,不是你自己認為這樣就這樣,是不是?要依法不依人,要依法,四依法。是不是這樣?不能因為哪一個人、哪一個法師很有名,他講的都是對的,那不是,不見得。要看有沒有依據,先依法。法是一個標準,符合這個,那對的,我們可以採納;不符合,我們就不要採納,不管他名氣再大,都不可以採納,這個原則大家一定要知道。

  所以「微妙和雅清而勁」,你念佛、念經、念咒都一樣的道理,要微妙和雅。清是清楚,念得模模糊糊,人家聽也聽不清楚你在念什麼。勁就是有力量,他有力量。但是力量不是像用喊的那個,這個就不對了。我們自己學習,自己要知道。我們現在這個是內部學習,所以我們錄了這個,你知道就好,你不要去外面講。拜託你們不要外面講,你自己心裡有數就好了。知道人家是怎麼樣的,對的你去學習,不對的你就不要學習,這樣就好,你也不要去講,去講又得罪人了,沒有必要。「不使一聲成餖飣」,用這個來形容,形容什麼?有一聲佛號好像不太清楚,或者念得不是很好這樣的;就是每一句佛號、每一聲佛號都要清楚有力、微妙和雅,這樣念了就能攝心。

  「浩浩源泉流莫罄,萬派朝宗歸一乘,互融互攝以心聽,聽久轉凡能入聖。」

  念佛、念經、念咒,「浩浩源泉流莫罄」,就是水源、泉水流下來,你不要去給它障礙,各地方的泉水流下來,流入大海,都歸入大海,所以「萬派朝宗歸一乘」,大乘小乘、二乘、三乘,到最後都是歸到一乘。《法華經》講,佛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不管哪個法門、哪個宗派,大乘小乘,到最後最終的目標歸入一乘,好像泉水往下流,表示各種方法,但是到最後都歸入大海。我們淨宗也不例外,你念佛就像水源的泉水往下流。

  「互融互攝以心聽」,融是圓融,攝是都攝六根。最重要你要用心去聽,聽什麼?聽這個佛號。這個印光祖師在《文鈔》也特別強調,他說都攝六根,用耳根去聽是最重要,你自己念自己聽。所以我現在我房間放的念佛機,都是在二十幾年前我帶圖書館的住眾到錄音室錄的佛號。因為我們現在做繫念,老和尚把我封一個繫念和尚的外號,主要要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也是一個法門。我們繫念都是用六字二音、四字五音的,所以我們以前錄影就只有木魚,所以我現在用這個念佛機念,自己念自己聽。你自己要念,你自己錄下來,聽你自己念佛的聲音也可以,快慢的速度根據你自己來調整,但是原則上不能跟這個原則違背。你用心聽佛號,互融互攝,你不斷的聽,印祖也強調用耳根去聽,聽自己念佛的聲音。聽有什麼好處?「聽久轉凡能入聖」,聽久了,我們這個凡夫的心就變成聖人的心。但是你要用心去聽,用心聽。

  「聞薰聞修聞自性,一根還原諸根淨,此是蓮宗真途徑,純以音聲續慧命。」

  「聞薰聞修聞自性」,這個都是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法門,修學都能達到圓通。圓通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用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達到圓通。觀音菩薩用耳根達到圓通,最契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機。另外大勢至菩薩是用念佛圓通。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它是相關的,因為念你還是要用耳根去聽。「一根還原諸根淨」,你用心去聽,你六根有一根回頭、還原了,其他五根就同時都清淨了,都攝六根,你先攝一根,其他五根它同時收攝,就同時會清淨了。「此是蓮宗真途徑」,蓮宗就是淨土宗,它真正的一個途徑,途徑就是我們修淨宗必須走的一個道路,一條路。所以這個我們不能疏忽掉法器、唱念、念佛這方面的。「純以音聲續慧命」,我們淨宗,就是佛號這個聲音,純粹以音聲來延續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佛號不斷,佛光就不斷,你聽佛號的時候就是佛光注照的時候。佛號聲音不斷,佛光就不斷,所以要讓它保持下去。

  現在念佛機也滿方便的,我晚上都在助念,晚上躺下去像死了一樣,所以晚上我都是用助念的心態,躺下去,沒有人助念,用念佛機來助念,這個比較方便。有時候我們睡到三更半夜,萬一就斷氣了,哪有人來助念?念佛機還繼續念,靠那個。是不是這樣?所以我現在走到哪裡,都是帶一部念佛機,晚上躺下去睡,隨時都在助念。希望大家要準備一部念佛機,晚上都要助念的。這個是淨宗的一個特色,用音聲來續慧命。

  「統收八教無餘賸,唯佛與佛乃究竟,渠園法會昔稱盛,吾師百日為尊證。」

  你用這個淨宗的方法,八教就是大乘教八個宗派,你都全部收在一起,一句佛號都收了,三藏十二部,什麼都包括在裡面,沒有漏掉的,無餘賸就是沒有漏掉的。這個法門,「唯佛與佛乃究竟」。念一句佛號沒什麼,有這麼殊勝嗎?只有佛才明瞭。我們凡夫能夠相信佛的話,就對了,就有福了。「渠園法會昔稱盛,吾師百日為尊證」,這是夏老居士當時他們在那邊辦法會主持佛七,昔就是過去,大家都很稱讚,非常興盛。你看打佛七,黃老居士跟我講,打到拜墊都有舍利子,那個不殊勝嗎?如果你打個佛七,連拜墊都舍利子,那肯定是非常殊勝,很殊勝的感應。

  「大眾齊聲心光迸,帝網千珠交相映,不浮不沉不蹭蹬,愈準愈穩愈精瑩。」

  大眾共修,聲音很整齊,心光都並進,大家互相加持。大家念得很整齊,我們得佛力加持,彼此也互相加持。這好像帝網,珠珠相照,互融,大家照在一起。「不浮不沉不蹭蹬」,不會太浮,不會太沉,也不會有一些狀況,不浮不沉。浮就是浮躁,心浮氣躁。沉就是昏沉,精神提不起來。所以這個法器,「愈準愈穩愈精瑩」,他們法器敲得準、敲得穩,愈精瑩,愈來愈精,這個瑩也是一個形容,晶瑩剔透。

  「靈瑞屢臻咸稱慶,三月忘疲有餘興,諸山雲集贊殊勝,皆緣魚磬得其柄。」

  靈瑞就是感應很多,黃老給我講的那個感應就很殊勝,夏老他自己講就更多了,所以大家都在慶賀。「三月忘疲有餘興」,他們法會連續做三個月,忘記疲勞。有餘興,那個餘味未了,還有興趣,還想繼續做,這個效果就很殊勝。「諸山雲集贊殊勝」,諸山長老,各地方來參加的這些大德,沒有不讚歎這個法會的殊勝。什麼原因?「皆緣魚磬得其柄」,柄就是要領,緣就是因為這個因緣、這個原因,大磬、引磬、木魚得到那個要領。所以維那、木魚,領眾都非常重要,你亂敲,人家心就跟著亂了,這個有責任的。所以前禪堂的維那都會寫一張字條,「大眾法身慧命維繫在你一個人身上」,你看他責任多重多大!現在當維那是拿來敲著玩的,敲著玩的當然達不到那種效果,因為他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在哪裡。

  下面是一個比喻,「如治國有賢執政,一法善用安萬姓,每憶師訓慚且儆,卅年幸未墮坑井」。

  這是比喻,好像你治理國家有賢人來執政,這個國家當然治理好。「一法善用安萬姓」,你一個方法、一個政策,善於去運用,用得得當,就能夠安這些人民了。「每憶師訓慚且儆」,夏老他常常想到他老師的教訓就感到慚愧,而且常常警惕自己。「卅年幸未墮坑井」,他修了三十年,幸就是很幸運的,沒有墮落。

  「聊述所聞資借鏡,不審何人堪持贈,頻年淨七忝領眾,蒲柳連番充梁棟。」

  聊述就是他把這些講出來,自己所見、所聞、所學習的。資借鏡,就是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借鏡。「不審何人堪持贈」,不審何人就是不知道什麼樣的人,堪就是可以來受持。他能夠接受,能夠保持,我們這個就可以贈送給他。不知道什麼人他可以接受?所以這個也是要看人,如果人家不能接受,你也不要去給他講太多,講到人家生煩惱;你遇到他會接受的人,你也不能不講,不講你就對不起那個人。所以《論語》孔老夫子講失言、失人,不應該跟他講的那個人,你跟他講,你就得罪他了,這個叫失言,我們自己錯了;失人,是這個人他能接受,你不跟他講、不給他提醒,那你就對不起他。這個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不審何人堪持贈,就是不知道什麼樣的人能夠受持,才能把這個經驗贈送給他,贈是贈送。「頻年淨七忝領眾,蒲柳連番充梁棟。」淨七就是淨宗的佛七,領眾就是帶大家打七。

  下面講,「恪守遺規何敢縱,妄念全憑音節控,懇切聯貫無隙縫,務使字字不落空。」

  恪守就是遵守。遺規,老師教的、遺留下來的規矩。何敢縱就是不敢放縱,不敢不遵守。「妄念全憑音節控」,我們念佛、念經,還妄念很多,我們淨宗修行的方法,就是用音調、節拍來控制妄念,讓它不要起來。「懇切聯貫無隙縫,務使字字不落空。」懇切聯貫,讓它沒有一個縫隙,妄念滲透不進來。務使就是必須,要每一個字都不落空。念經、念咒、念佛都一樣,字字不落空,縱然你沒有出聲念,心裡念也是字字不落空。

  「如習騎射學引鞚,心心向的期必中,清暢哀亮忘伯仲,梵韻自然如鳴鳳。」

  這也是比喻學騎馬、學射箭,心心一定要中那個圓心。「清暢哀亮忘伯仲,梵韻自然如鳴鳳」,這是唱念音調的標準原則。

  「要知節拍即妙用,神奧不與他宗共,匡山建社迄唐宋,諸祖於此咸注重。」

  要知道它的妙用就在那個板眼、節拍。「神奧不與他宗共」,其他宗派沒有的,這是淨宗的特色。「匡山建社迄唐宋,諸祖於此咸注重。」就是廬山遠公建中國第一淨宗個道場,一直到唐朝、宋朝,歷代祖師大德對於法器、唱念非常注重。

  「楗椎尚乖聲錯綜,頓教全堂入囂哄,顛而不扶良足恫,佛法敢作人情送。」

  楗椎就是法器,聲音乖錯,全堂的人都心不安,大家共修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讓大家更亂,這個就不對了。所以「佛法敢作人情送」,就不敢講人情了,要跟大家講真話,意思是這樣。要跟大家講真話,不然你學不到正確的,這個也不行。像我們現在淨宗學會辦這個法器教學,我也要跟大家講講真話。不然要講人情,「你們學得很好,你們那個不得了,你們都…」,我要這樣講也可以,你們聽了會很高興,會請我吃飯,對不對?跟你講真的,悟道法師都要挑我們的毛病,以後不理你了,這個就是人情。但是你要學一點真的東西,要撇開這些人情。講人情的時候我們來講人情,不該講的時候就不要講,該講的時候要講。跟大家講這些禮節,那個就叫人情,人情世故。人家沒有來問我們,你就不要去教人家,他錯就錯他的,你就不要管,不要多管閒事。你多管,人家討厭你。他有心要學習,有誠心誠意的,你不跟他講,你就對不起他,這個都要自己智慧去辨別。我們話只能講到這裡,到外面講,到處得罪人,到最後自己都很不好。

  好,我們時間到了,午餐休息,我們下午兩點再繼續再來學習。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