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唐詩賞析—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唐瑜凌老師、林蔚芳老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14/8/29  台灣台北市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02-0019

  林蔚芳老師:悟道法師,在座的各位法師,還有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早安。我們今天第一堂課,是藉由唐玄宗所作的一首唐詩來做昨天課程的一個總結,這首詩叫做《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在課程開始之前,我們一起來讀誦這首詩。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唐玄宗。「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今天選這首唐詩的理由,首先是因為我們昨天上了七十二賢的課程,還有下午上了孔子聖蹟圖,來了解孔子這位聖者的一生行誼。今天就由唐玄宗的這首祭孔子而嘆的一首詩文,來做一個總結。我們知道唐詩它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文學,在唐朝是特別的盛行,詩學也是我們中國文學裡面的一個精金美玉。我們也說到了,其實中國的文化是以文來化導,所以這個文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章記載在這些經史典籍裡面,乃至於詩它也是文化非常美好的一個呈現。詩,雪廬老人以前對詩有相當精深的一個鑽研,乃至他本身就是一位詩人。在他的座下來學習,詩學是一門必須要深入的一個學習。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詩教溫柔敦厚,所以從一首詩裡面,它是少文,攝多義。一首詩能夠經過了千年、百年流傳下來,必然有它非常深的意涵在裡頭。今天就藉由這首詩,除了說我們做為昨天課程的一個總結之外,也帶大家來欣賞一首詩的呈現,它所包含的內涵。還有,詩學它的深廣、它的厚度,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來做一個探討。

  在了解一首詩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它的題目,也就是說,這整首詩的內涵就包含在這個題目當中,這個題目就是貫穿了整首詩的內容。乃至於我們要了解這個作者他所處的時代、當時的背景,這個作者他的身分地位,他自己人生的經驗,全部都包含在這首詩裡頭。我們就進到這首詩的題目,叫做《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經也就是經過,也就是他到某個地處去,然後經過了這個地方,叫經過。經過哪裡?經過鄒魯。鄒魯在哪裡?鄒魯其實就在今天山東的曲阜縣,也就是我們孔子的故鄉。鄒,它是以前魯國一個地方的名字,邑城的一個名字,我們現在就稱它為鄒魯。鄒,它有兩種寫法:一個就是我們題目上的一個寫法,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詩文裡面第三句,「地猶鄹氏邑」的「鄹」,這個寫法。我把這個兩種寫法都納入,大家以後再看這些文獻的時候,就可以知道鄒魯有這兩種寫法。

  這首詩也就是唐玄宗他經過了鄒魯,就是曲阜這個地方,他來到了孔子的故鄉、來到了孔子的故宅,他親自來祭悼孔子,所以叫做祭孔子。祭孔子的時候,心裡有萬千的感想,發而為文,作了這首詩。所以有非常多的感嘆在裡面,叫做「嘆之」。我們知道中國的造字非常的有趣,像這個嘆,它有兩種寫法。一個就是驚歎的歎,我們可能就是用這個欠部,它有非常羨慕的意思,還有驚歎的意思;還有一種,因為嘆,他會發出一種嘆息的聲音,所以它是從口部,這又是另外一種嘆的寫法。這兩種嘆,有時候可以合為一個,就是一個寫法可以代表這兩種嘆。我們今天是選擇這個口部的嘆,意思就是心中有無限的嘆息;如果選擇欠部的歎,也就是說,心中有太多的驚歎,所以這兩種嘆都是可以的一個選法。玄宗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用了哪個嘆?其實這兩種嘆都有,也就是說有無限的感嘆,有無限的慨嘆,有無限的讚歎,所以這個嘆字它包含了無限的意思。這以上是題目的介紹。

  這首詩的作者,身分非常的特殊,他是一位帝王,而且是唐朝的一個皇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唐玄宗,唐明皇。他的名字叫李隆基,他是唐朝第六代的皇帝。他年輕的時候登基,意氣勃發,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負的。而且他本身也是非常有文采,懂得音律,就是說他非常擅長音樂,而且對文學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其實他本身也以帝王的這個身分,當時在文壇裡邊也是對文風有推波助瀾的這樣的一個作用,以帝王身來推動這個文學。所以在清朝有一位詩評家叫做沈德潛,他就稱玄宗為開盛唐一代先聲。就是說盛唐的這個聲音,因為盛唐它開始詩學蓬勃的發展,乃至於我們一提到唐朝,就是以詩為唐朝文學的一個代表,玄宗功不可沒。而且我們知道,所有的詩它都可以入樂,它可以吟唱,其實這也跟玄宗本身的提倡,有一個非常息息相關的關係在裡頭。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所作的這首詩,的確可以看出玄宗在詩學這方面是有他獨特之處。

  再者他所讚歎的是孔子,所以我們這首詩裡邊一方面知道是一個皇帝之身,他經過鄒魯的時候來祭孔子,而所祭的是一代的聖人孔子。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其實在歷史上有三次的記載。這首詩作於什麼時候,其實也沒有很明確的可以知道,因為玄宗他有三次到了曲阜。第一次是開元十三年,這時候等於是,唐朝我們知道有一個開元之治,也就是玄宗登基以後,他非常的勤政愛民,然後他任用賢者,當時他用了宰相像姚崇、宋璟,乃至於韓休、張九齡,這些都是一代的名相。他們也輔佐玄宗,讓整個的政治非常的清明,社會非常的安定,經濟也是繁榮的發展,所以稱為開元之治,可以媲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但是我們知道,當盛世走久的時候,整個人心又開始散亂,乃至於整個生活太安逸,整個人心趨向敗壞,也招致了後來的天寶年間,玄宗也開始用小人當道,後來就遭逢了安史之亂,整個唐朝的盛世就走向了敗亡。

  這首詩有三種說法,一個是開元十三年所作,第二個說法是開元二十三年所作。這兩次都是玄宗他到泰山去封禪,行封禪大典。所謂的封它就是祭天,禪就是祭地,也就是君王在春季或者秋季的時候,他要代表國家去祭天、祭地,這叫封禪大典。如果是發生在開元十三年、二十三年,就是他到泰山去主祭,然後回程的時候經過曲阜而作的這首詩。另外有一個記載,也就是這首詩可能是作在整個安史戰亂已經發生,然後玄宗就退位當太上皇,而肅宗即位,那時候玄宗在還西京的時候他作了這首詩。這是歷史上可考的三個可能的時間,這個背景也關係著到底玄宗的嘆是哪一種嘆?如果是一個盛世之嘆的話,也就是說,他藉由了解聖人一生的經歷、一生的內涵,自己心裡有非常多的觸動,有很多的感嘆,可能就是要藉由孔子這位聖哲的一生行誼來砥礪自己,要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君王。如果是發生在安史亂後,肅宗即位以後,他是太上皇被迎回西京的話,那這種感嘆就是無限感嘆了,可能會想到年輕的時候,我不是一心要來提振這個王道嗎?為什麼會走到窮途末路這樣的一方去了?那這個感嘆又是難以想像了。所以有這個背景,我們心裡惦著,來看這首詩。

  這首詩是一首律詩。在看律詩的時候,我們必須兩句兩句一讀,也就是一聯一聯、一聯一聯。在律詩裡面,開頭的兩句我們叫做起聯,也叫做首聯,也就是開首,就好像人的頭部,它是這個開首。第二聯也就是三、四兩句,我們叫做頷聯,就好像人的頭部的下巴,這叫做頷聯。再接下來五、六句叫做頸聯,也就是脖子的這個部分。七、八句叫做結聯,就等於說我們身體整個的四肢,這就是結聯。這是古時候對律詩四聯的一個說法,我們兩聯兩聯來看。因為他所祭的是孔子,孔子一生的事蹟,我們昨天藉由孔子聖蹟圖來做個了解。孔子一生,他的事蹟行誼那麼的豐富,他的遭遇那麼的多變,玄宗來祭的時候,他到底要從什麼角度來描摹這一代的聖人?玄宗選了一個非常非常特殊的角度,這個角度必須是我們了解孔子一生行誼後,再來切入他的角度,會發現玄宗選的角度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特殊。這個特殊是怎麼個特殊法?也就是他等於是把孔子的一生抽樣取影,他所抽樣取影,是不是只有代表孔子的一端而已?不然,他的抽樣取影竟然可以去含攝到孔子的一生。所以可以看出玄宗他的詩學功力真的不凡,而且他對孔子的了解也不是平常。所以這個抽樣取影裡邊,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寬題窄作,也就是說一個非常大的題目,他要來提綱挈領的作出來。所以這一首詩,我覺得極其不容易。

  而且這首詩要看懂,必須要有龐大的背景,必須要對孔子一生的行誼有所了解,也就是他必須要以孔子聖蹟圖做它的一個背景。乃至於要對孔子一生的言行語錄了解,也就是《論語》這本書也是這首詩的一個背景,乃至於在歷朝歷代這些古籍裡邊記載孔子的事蹟,都可以做為這首詩的背景。當我們對這些古籍、對這些典故了解得愈深刻的時候,我們愈能夠深入這首詩,去品這首詩,去進入到玄宗他當時作這首詩的心態。所以這也是今天以這首詩做昨天課程總結的一個理由。

  我們知道夫子他是天生德,他自己說他是天生德,也就是他是一個生而知之者,他是有使命來的。乃至於我們知道,孔子就是文殊菩薩的一個化身,這個證明等一下我們入詩也會說到。這個生而知之的天生德的孔子,竟然化身成學而知之,他帶著我們世人來通達,只要透過學習我們一樣可以踏著聖人的足跡來成聖、成賢。他的示現也就是一生是一個無常師,也就是他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所有的人都是他學習的對象。孔子是怎麼成就的?我們說魯國多君子,「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他沒有不學的。乃至於我們昨天在孔子聖蹟圖裡面可以看到,他問禮老聃,學琴師襄,學樂萇弘,所有的這些值得他學習的都是他的老師,他一生就是多經歷,這樣學習上來。除了用功,發憤圖強的學習之外,他人生的經驗是非常多的。我們從他一生的經歷,像他的職司委吏,職司乘田,乃至於他後來做了司空,乃至於做了魯國的大司寇,攝行相事;之後開始離開了魯國到各國遊學,有了人生的經歷,又回到了魯國,辦教化,教授生徒,講授詩書(在等於道行不出去的時候,他開始要到各方去弘法,而有周遊列國十四年),終其一生都是非常的豐富、複雜而多變化。最後他以六十八歲的年齡回到了魯國,被迎回了魯國,他開始就是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做整理六經的這樣一個工作。以上可以說是孔子他一生很簡單的一個概貌的介紹。這樣的一個夫子,玄宗如何嘆?

  我們來看第一聯,叫做「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這一聯又必須要兩句合看,它可以說是一個流水格,也就是說像流水一樣,要兩句一起讀下來。首先開首的就是要來講孔子,叫做夫子。夫子,其實是以前對先生的一個尊稱,後來也變成對孔子的一個尊稱。這邊就講到,孔子「何為者」,何為者就是說為了什麼?就是何為焉、何為乎,這樣的一個意思。者,在這邊是當作語助詞來用。他並不是說夫子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理由就是因為他是用《論語》的典故,所以回到《論語》以後,我們就可以讀出他的口氣,叫做夫何為者,夫子到底是為了什麼?「栖栖一代中」,也就是說他在春秋這一代之中,或者說在孔子的一生當中,叫做一代中。玄宗用兩個字統合的說明孔子的一生,叫做栖栖。栖栖,在古時候的造字,栖它是一個鳥停留在一個巢裡邊,有一個鳥停留在巢,這就是栖它的一個象形字。栖也就是棲息的意思,鳥棲息的意思。這邊用疊字,也就是栖栖,也就是居沒有在一處。這個栖栖就是代表說,他可能是取這個鳥翔而不集,也就是說這個鳥牠沒有固定的住在一個地方,牠是居無定所,所以栖栖也就引申為他是非常忙碌的。這我們可以看到講義的部分,他所用的典故就出自於《論語.憲問篇》。

  在這章裡邊,有一位長者,微生畝,他來評論孔子。他說孔子,「丘何為是栖栖者與」,孔子為什麼如是栖栖者與?也就是說為什麼要這樣到處奔波?「無乃為佞乎」,這個佞也就是施展口才的意思,是不是你為了要討好各國的君主,來施展你的口才?所以這一章其實是微生畝對孔子他周遊列國,在各國奔波,提出來的一個質疑。你是不是為了要用你的口才來說服所有的君王,而到處奔波?孔子就回答了,叫做「非敢為佞也,疾固也」。孔子就說了,我其實才不敢去從我的口才,去到處炫耀自己的口才,其實我到處奔波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是什麼?叫做疾固也,這個疾是疾病的意思。孔子生病了嗎?其實天下人的病就是孔子的病,孔子這位菩薩,也就是說他病世固陋,也就是說世間人都生了一種病,叫做固陋的病。這個固陋的病也就是說,所有的世人都沒有正知見,都沒有見地,非常的固執己見。乃至於像各國的諸侯,自私自利,為了要擴展自己的勢力、版圖,而無所不用其極,都沒有辦法採用王道。所以孔子才必須要出來周遊列國,來行王道,來行仁政,來推行他的大道,這就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理由,叫做疾固也,他所為的也是所有天下的蒼生百姓。

  這一聯,唐玄宗就是用了這個典故,就是栖栖者與。孔子一生裡面栖栖惶惶的過了一輩子,栖栖就是他居無定所,惶惶就是心非常的不安。為什麼?他其實就用栖栖這兩個字概括了孔子一生的行貌,孔子的一生就是為了天下蒼生行道而奔波、而忙碌,在這個裡頭乃至於他遭受了各國的誤解,他都沒有放棄他自己。為了這個行道,他終日就是栖栖惶惶的,席不暇暖的奔走各國,這些就代表了孔子的一生。乃至於我們知道他在周遊列國的時候,也是非常多的逆境的遭逢。

  我們昨天看了聖蹟圖,今天帶大家看另外一種圖的呈現,它也是一個抽樣性的。我們看圖解,這是我們學會的一個學長所作的。夫子何為者?這邊就講到玄宗到了鄒魯,到了孔子府第來祭孔子,他來想見孔子,仰望孔子。所下的定論就是栖栖一代中。

  看下一張。這邊要考考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這是什麼?俎豆禮容圖。就講到了孔子其實從小就非常的有志向,在兒童的遊戲當中,就是行祭祀的這個遊戲,這張圖它有一個對比,旁邊的孩子是在玩兒童的這些遊戲,孔子卻從小就有不凡的表現。我們看下一張,這一張是什麼?這是講孔子在外交上的一個非常斐然的成就,夾谷會齊。再下一張,這個是孔子禮墮三都圖,就是要削弱三家的勢力。再下一張,乃至於最後在魯國行道不成的時候,他開始選擇了周遊列國。到各國,其實我們知道他不是行不通,他到各國都是被各國的諸侯所禮遇,來請問國政。下一張,遭逢了非常多的困難,像匡人的圍困。下一張,這張是到了衛國的時候,我們知道昨天有說到,醜次同車,也就是衛靈公和南子,孔子羞於跟他們同一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上有兩輛馬車。下一張,最後就是在陳絕糧,這個昨天唐老師都有非常精闢的講述。遭逢了七日絕糧的困頓,在這邊就說明了正好考驗孔子,還有孔子弟子他們向道的決心。下一張,乃至於遭受司馬桓魋的伐木。下一張,好,最後就是回到了魯國來刪修詩書。下一張,好。以上就是綜合來說明夫子這一生的行誼,就以栖栖這兩個字來代替。原來栖栖也就是栖惶行道的一生,就是孔子一生的行誼。這樣的一生,奔波到最後沒有一個結果,真的沒有一個結果嗎?其實我們還給孔子一個公平,玄宗到鄒魯祭孔子的時候,他也知道孔子這一生的栖惶奔波,一點都不是無功而返的。

  我們來看第二聯,叫做「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這邊地也就是玄宗到了孔子的故鄉,鄒魯。到了這個地方可以知道,孔子誕生的地方,這個鄹氏邑,到了唐朝的時候還是鄹氏邑,也就是說它沒有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換了名稱。孔子的父親也曾經做過這個鄹氏邑的邑宰,這邊的一個長官。在經過了幾百年以後,其實這個地方還是舊邑,這個是說到了鄒魯的部分。從鄒魯再看到了孔子的故宅,叫做宅即魯王宮。這邊講到了孔子的故居叫做魯王宮,這也是用另外一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到講義的部分。宅即魯王宮,這個魯王是講到了漢朝的魯恭王。這個魯恭王,他被分封在曲阜這個地方,他的宅第就是在孔府的旁邊。後來他想要擴張他的宮殿,所以就要修宅第,旁邊就是孔府,他要擴張宅第的時候,就破了孔子故居。但是在他破壞這個牆壁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這就是我們講義上的孔安國的《尚書序》裡邊講到了,魯恭王壞孔子舊宅的時候,他升堂聞金石絲竹之聲,也就是說發出了非常奇特的這些音樂,絲竹的聲音。魯恭王要壞孔子宅的時候,嚇了一跳,後來他就不敢再動工了,可是已經壞了孔子宅的牆壁。

  因為這件事,其實也發生了一個故事。我們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把所有的經典都焚燒了。當時很多的讀書人,他們就是把家裡的經典給埋藏起來。孔子其實距離秦始皇時代(秦始皇是在後面發生的),距離那麼遠,可是孔子居然有先見之明,裡邊也是埋藏了經典,在壞孔壁的時候,這些經典就出來了。我們知道在漢朝的時候,他們就要去恢復這些經書,所以就廣納天下的這些經書。後來有一本書一直找不到,這本書叫做《尚書》。我們知道《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一本書。《尚書》找不到的時候,後來有一位伏生老人,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就出來,他說我小時候背過經典,《尚書》也是我所背過的經典。於是就著他的朗誦,把它記錄了下來。因為後來的記錄是用今文,所以這叫做《今文尚書》。後來一直到魯恭王壞孔子壁,結果從牆壁裡面挖出了一批經書,裡邊就有《古文尚書》,因為它當時記載的還是孔子那個時候的文字,就是蝌蚪文記載的。這本《古文尚書》的出土,變成一個非常珍貴的典籍。後來就把《古文尚書》,還有《今文尚書》(也就是伏生老人所背下來這個《尚書》)來對比一下,竟然所差不多。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經典的傳承其實在人。這是魯壁裡邊的另外一個故事。所以我們現在到曲阜孔廟,裡邊還可以看到孔壁這樣的一個地方。

  宅即魯王宮,其實這一句有非常非常深的意涵,也就是說孔子的這個故居到了唐朝的時候其實還在。為什麼保留還在?其實在漢朝的時候,魯恭王本來要壞孔子故居,發出了金石絲竹之聲,而停止了這樣的造作。就說明了什麼?其實帝王身,貴為帝王身,像魯王,乃至於像玄宗,他們都是貴為一國之尊,可是當你貴為帝王身,一國之尊,你的地位怎麼樣?你同樣要尊重聖人。所以孔子他一介布衣,但是他一生的行誼是被天下人所認可的,所以他的故居保留了下來。我們可不可以想像,經歷了二千五百年,這個房子還被保留下來。當然它已經不是當時的建築,但還是在故址保留了下來。其實很有趣的一點,我們現在到了曲阜城,可以有三孔的探訪,就是孔廟、孔府,還有孔林。但是其實當年的曲阜城並不是在這兒,當年的曲阜城是在城外,等於說這個三孔是在城外,城它是在十幾里之外。但是明朝的時候,皇帝非常的尊孔,所以他們就把整個曲阜城搬到三孔的地方,來保護三孔。所以你看玄宗他到這邊,他看到了孔子的故居被保留了下來,乃至於漢朝的時候,魯王終究不能去破壞孔子故居,乃至於一直到我們現在民國,這個三孔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所以這就說明了天道好還。其實公道自在人心,孔子他一生好像行不通,那麼的困頓,其實他是千秋萬世都行得通,乃至於我們都是百代得知的。

  所以這兩句,「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就是講到了孔子他的德澤,讓這個故里、故居都保留了下來,而且到現在還是為世人所緬懷,去當地來瞻仰。乃至於我們知道,他所傳世已經有八十幾代了,等於說直屬的也是傳到了八十代的孔佑仁。這些都說明孔子的德澤後輩,為世人所尊崇。所以這一點就是非常含蓄委婉的表達了,玄宗對孔子的這種推崇、敬重。這樣的一個聖人,他地位的崇高,也是帝王所望塵莫及的。所以這邊就講到了玄宗的一個歎,這種是一個讚歎,前面等於說是一個感嘆,夫子這樣是為了什麼,栖栖惶惶的過了一生?但是這邊就是天道好還,讚歎是還孔子一個公道的,他是受後世的萬民所景仰的。乃至於我們現在在二十一世紀,必須要找回孔子的思想,那才是我們整個世人安身立命所在之處。

  以上是我們的頷聯。接下來要來看第三聯,第三聯又是玄宗的另外一嘆。這首詩非常特殊的就是它完全用典故,每一聯都用典故,而且所用的典故都是孔子本身的故事。我們來看他第三聯的感嘆,這個感嘆是由孔子的感嘆來感嘆孔子,叫做「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這個所用的典故就是孔子當年自己的感嘆。首先先看第五句,「嘆鳳嗟身否」,這個鳳,還有第六句的麟,也就是鳳凰、麒麟,牠都是我們中國非常祥瑞的獸。首先先看鳳的部分,為什麼要感嘆鳳?其實我們知道,鳳凰牠是一個非常祥瑞的鳥,如果有明君出世、有聖人出世的話,鳳凰就會來集。首先我們看到了我們的補充資料,這一聯所用的典故就是《論語.子罕篇》。孔子自己說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也就是孔子自己感嘆說,鳳鳥都沒有出現,黃河也沒有出圖,我的道行不出去。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再看後面的一個註解,《周易.繫辭》裡頭,他就曾經說過,「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邊也就是曾經有過的一個現象,就是黃河有河圖出現。這是發生在伏羲氏的時代,伏羲氏就看到了龍馬負圖,有龍馬。其實龍馬牠是一個動物,也就是說牠在河裡的時候是馬,然後出了水之後變成龍,飛龍在天,所以叫做龍馬。在伏羲氏的時代,就曾經從黃河見龍馬,牠的背上就有這個圖出現。伏羲氏就依著這個圖畫了八卦,這就是《易經》它最早的出現,就是依著這個河圖而出的。另外洛出書,也就是洛水,洛水也曾經出這個書。這個書是發生在禹的時候,夏禹,夏禹他治水,曾經在洛水的地方也是看到有一個神龜,牠的背上也是馱負了經文,上面有九個點,大禹就依著這個做了九疇。這就是河出圖,洛出書,做為聖人的依據。

  我們再回到前面的典故,孔子說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也就是說鳳鳥在當今之世沒有出現。在孔安國的註解裡邊就曾經說到,只要有聖人他是要受天之命的時候,鳳鳥就會出現。鳳鳥我們現在都看不到了,但是在古籍的記載,的確鳳鳥是曾經出現的,像《左傳》它就記到少昊氏的時候有鳳凰來臨。乃至於周文王的時候,他當時在岐山的時候,鳳凰也是鳴於岐山。所以這些典故都說明,只要是在清明之世,有明君在位的時候,鳳凰是來集的,這都是代表一個非常祥瑞的象徵。也就是聖王在世的時候,天下才能太平;而天下太平,聖王在世的時候,才能感鳳鳥來。孔子就感嘆,現代的世道不是太平盛世,為什麼?因為沒有明君在位。所以孔子即便他是一位聖人,他也沒有辦法藉由明君來行聖道,因為沒有明君在位。所以孔子就感嘆這個天下幾幾乎乎是沒有清平之日了。為什麼說幾幾乎乎?因為孔子如果知道根本沒有希望的話,他還要不要行道?但是我們知道,孔子之道,為了後世努力,即便道行不出去,他還是要不懈的行道。所以有句話叫做「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儒家的一個基本精神。道愈是行不出去的時候,愈是要行道,才能夠把這個道統給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但是當道行不出去的時候,也是聖人沒有用的時候,所以叫做嗟身否。一方面感嘆鳳凰不到,再方面來嗟嘆自己遭逢否世。這個字念「痞」,這個否也就是我們《易經》六十四卦當中的否卦。否卦,它的相就是天地否,它就是乾卦在上,然後坤卦在下,叫做天地。天地為什麼否?它就是象徵天在上地在下,天氣往上、地氣往下,天地沒有辦法交感,所以陰陽就不能交感。我們有句話叫做「否極泰來」,泰的卦相就是相反,它叫做地天泰,也就是天氣往下降,地氣往上升,就是一個陰陽交感,所以萬物生焉。這個否卦也就是陰陽不交感,所以所有的萬物都是寂然。這個否卦,尤其就是孔子來說自己遭逢否運。這個否運是什麼?道行不出去,沒有遇到明君,生在亂世當中,所以這就是感嘆之處。一生的行道,終究沒有辦法行出去。但是孔子的道行不出去,有沒有傷害到孔子?一點都沒有。其實孔子所感嘆的是所有天下蒼生無福,是眾生沒有福氣感應聖人的道不可以行。這邊孔子非常的感嘆,因為命運不濟,沒有辦法遭逢明王在位的清明之世來行大道,所以天下蒼生都遭逢這樣的否運。這個否運是孔子的否運,其實是眾生所感的。這是第五句。

  第六句,用另外一個典,叫做「傷麟怨道窮」,我們昨天在孔子聖蹟圖裡邊就看到這幅畫。這個麟也就是麒麟,我們剛剛說到了,麒麟也就是孔子的一個化身,這就有兩個典故。第一個,也就是孔子的母親在生孔子的時候,夢見麒麟送子,這是一點。另外一點,我們為什麼說孔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請問文殊菩薩的坐騎是什麼?就是麒麟。再者另外一個證明,也就是孔子在這邊所說的,它記載在《史記.孔子世家》,我們看補充資料。相傳在魯哀公十四年的時候,哀公他往西邊去狩獵,後來叔孫氏的車夫鉏商,他獵得了一個怪獸,他覺得這個獸從來沒有看到,長得非常的奇特,他也很害怕,不知道是什麼野獸,所以他就傷了牠的左腳,我們知道後來麒麟也就是傷亡了。

  後來就來問孔子,孔子一聽到他的描述,就知道是麒麟出現。孔子到了麒麟受傷的地方,他就非常的感嘆,在「獲麟歌」,就是孔子所作的,他說,「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這邊就是說唐堯虞舜的時候,是聖人在位,所以當時是清平之世,所有的麒麟、鳳凰都到處悠遊。但是今非太平之世,是一個亂世,麒麟你為什麼這時候出現?所以他就說明到,麒麟非其時而來。這不是一個太平盛世,不是你麒麟該出現的時候,你怎麼出現了?一般的人都不認識麒麟,反而把牠當成怪獸,傷了牠。這邊孔子就說到,麟兮麟兮我心憂。孔子心憂什麼?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麟出而死,吾道窮矣」。因為孔子看到麒麟被傷害的時候,他就說,唉呀!這就是我的道行不出去了,叫做吾道窮矣。孔子徒有救世之心,終究道行不出去,最後他放棄,就是因為麒麟被傷害這件事情,為什麼?因為麒麟就等於是孔子。所以這邊就是證明孔子跟麒麟的一個關係。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典故,也就是孔子他在晚年的時候作《春秋》。我們知道《春秋》這部歷史,開始記載魯隱公元年,一直到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獲麟之年。《春秋》這部書,它記載了總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的事情,當中就記載了春秋一代君臣的一個會盟之事,還有君臣的賢愚之事。我們知道,《春秋》一字褒,一字貶,春生,秋天的時候它有肅殺之氣。所以《春秋》這部書,它是能夠撥亂反正的一部經,一部歷史。但是當麒麟出現的時候,孔子就絕筆了,不再作《春秋》,他知道道終於行不出去。所以《春秋》這部經又叫做《麟經》,也就是麒麟的麟,《麟經》,就記載了這一段事情。

  所以我們來看這一句,叫「傷麟怨道窮」,也就是非常的感傷,麒麟被傷害。說明了一件什麼事情?道窮,這個道終究行不出去,而有所怨。這個怨是誰的怨?是孔子的怨。可是孔子有怨嗎?孔子其實怨而不怨。他的怨是什麼?道行不出去,天下蒼生無福,這是他一生的感嘆,一生的怨。而對孔子一生的行,德行,一點都沒有傷害,所以孔子也是無怨的。而這邊的嘆、嗟、傷、怨,全部都是孔子當年他的一個感嘆。而這四個字,其實都是同義詞,嘆就是感嘆,嗟也是一種感嘆,傷是非常的感傷,怨是心裡有所怨,這些同義詞其實就加強了這樣的一個嘆。所以這一聯整個都是在描寫《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的嘆。所以這個嘆是藉孔子的嘆而有玄宗之嘆。我們今人再回頭,再看這兩句,是不是也感嘆世風日下,道行不出去,也是嘆、嗟、傷、怨。所以唯有重整文化,重振文化,把這個道統傳下去,這個嘆、嗟、傷、怨它才能夠拿掉。「身否」跟「道窮」是有關係的,當孔子生不逢時,身逢否運的時候,道就窮,道就行不出去。所以這一聯它是一個對聯,非常工整的一個對聯,「嘆」對「傷」,「鳳」對「麟」,然後「嗟」對「怨」,「身否」對「道窮」。但是這個道窮、身否也是對應所有眾生沒有福氣。所以感應文殊化身,但是也是沒有辦法來救世。但是這個文殊化身,卻留下了我們中國文化所有的這樣一個內涵,流傳了下來。所以這一聯就是一方面感嘆孔子的身世,一方面來感嘆王道難行,就是回應我們題目的嘆。

  最後結聯叫做,「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今看兩楹奠,今,也就是在玄宗來到了鄒魯的這個時候叫做今。看,因為是合於這首詩的一個平仄,所以它念看,所講的就是唐玄宗來到鄒魯的這一天來看。看什麼?兩楹奠。這個兩楹奠也是用典,我們昨天在孔子聖蹟圖也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典故。這個兩楹奠,也就是當時玄宗來到曲阜來祭孔的時候,是在兩楹之間來祭孔。這也是用當時的典故,我們看講義。這一聯可以說是孔子預知時至,它記載在《禮記.檀弓上》裡邊就說到,有一天孔子一大早的時候起來,然後就行在門外,負手,然後持著拐杖,就唱了一段歌,這段歌非常非常的感傷,叫做「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也就是說,泰山是不是要倒了?房屋的梁木是不是要傾頹了?聖哲是不是要凋萎了?唱完這首歌以後,他就進到了房裡頭去,當戶而坐,就坐在門口。後來他唱的這首歌,可能弟子就趕快去找子貢,子貢聽聞了以後,他就很感嘆,他說,孔子唱這首歌,我們的夫子唱這首歌是什麼意思?泰山要倒的話何處為我們的仰望之處?如果房子的梁木壞掉的時候,或者聖哲他凋萎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來安置?他心裡就揣測著是不是夫子病了?所以他很快的就來到夫子家,來見夫子。

  孔子一見到子貢,他就說「賜,爾來何遲也」,你怎麼來得那麼晚?就講了他昨天做的一個夢。這個夢也就是說,「夏後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也就是說,孔子先分析以前夏商周,他們在停殯的時候有不同的停法。像夏朝,他就會停殯在東階之上;周朝,他會停殯在西階之上;商朝,他會停殯在兩楹之間。孔子他是殷人,也就是他是商朝的後代。他就跟子貢說,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在兩楹之間受悼祭。孔子心裡就有數了,我是殷人的後代,我又作夢我在兩楹之間被拜祭,是不是命該絕了?所以他才唱了剛剛「泰山其頹乎」的這首歌。這首歌裡邊就是感嘆說,最後都遇不到一個明主,所以沒有辦法來推行王道,天下沒有辦法以孔子之道為主,所以孔子也覺得命該絕了。這個典故就說明了,孔子他是預知時至的。後來寢疾七日而沒,也就是躺了七天以後,孔子過世了。

  玄宗今天經過鄒魯,來到孔府來祭孔子的時候,也看到了就在兩楹當中,孔子的聖像由他來祭奠。玄宗備了非常多的祭品來做祭奠,奠就是祭奠的意思,以帝王之身來表達對聖哲萬分的敬重。「當與夢時同」,這一聯其實也是一個流水格,就是說我今天看到孔子在兩楹之間受祭奠,應該就是跟當時候,也就是春秋孔子那個時候,孔子所做的那個夢是相同的。所以這個夢時同,這個夢時講的就是孔子作夢之時,跟玄宗現在來祭奠之時是相同的。所以這一聯也就是回應我們題目的祭孔子的「祭」,來說明玄宗當年他祭祀,以祭祀做結,來表達對孔子的尊崇。

  我們知道歷代對孔子都有非常非常大的推崇,尤其是從帝王開始。例如孔子過世的時候,他是葬在魯國的城北,泗水之上。我們知道弟子服心喪三年,就廬墓在孔子這個墓旁,子貢更是廬墓六年。所以慢慢慢慢就在孔子墓的這邊,就有很多的百姓搬來,後來這個地方就是命名為孔里,孔里的來源就是由此而來。後來魯哀公就把孔子當年的三椽茅屋就立為孔子的家廟,魯國世世代代在每年的時候都會舉行祭祀。後來一直到了漢朝的時候,漢高祖劉邦,他也是到魯國來到曲阜,他也備了太牢來祭祀孔子。漢高祖可以說是第一個到曲阜祭孔的帝王,他也首先封了孔子後代的爵位,開了國家來祭孔的先例。後來經過了六十多年以後,漢高祖的曾孫,等於說劉邦的曾孫漢武帝,他就從他老師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變成儒家的一個思想代表。從此以後,儒家就成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流。

  到了唐朝,我們看到了玄宗親自來祭祀,而且首稱孔子為聖人,也封孔子為文宣王。後來到了各朝各代,歷朝歷代,尤其像明朝在兩百多年之間,就有二十多次來修繕孔廟、孔府。乃至於我們剛剛說到的,把曲阜城整個遷到三孔所在之地。到了清朝,更做了一個舉動,也就是把孔廟它綠色的瓦換成了黃色琉璃瓦,來推崇孔子,他一介布衣,卻受到我們中國禮制規格最高的廟宇的推崇。所以從歷朝歷代,我們都可以看到孔子所受的尊崇。孔子的嫡孫也變成了我們中國世襲貴族地位最高的,也是享有貴族地位最久的一個貴族世家,所以我們也稱孔子叫做天下第一家。乃至於《史記》在列孔子的時候,就列在世家這部分,來推崇他。一直到了民國,就是以奉祀官的方式,來繼續祭祀孔子。所以孔子從,他是西元前五五一年的人,一直到了西元前四七九年,在《史記.孔子世家》裡邊就說到,「孔子布衣」,他是「傳十餘世,學者宗之」。我們「中國言六藝者」,是「折衷於夫子」。可是我們可以證明,一直到了民國,這二千五百年下來,孔子也已經傳了八十餘代,他還是成為我們天下所推尊的聖人。

  這首詩非常非常的嚴謹,就取孔子栖栖惶惶行道的一生,來做為孔子一生的說明。首聯說的是題目中提的孔子,第二聯就是講經鄒魯,第三聯就是來特別說這個嘆,而且是用非常多層次的來說明這個嘆,最後就是以祭祀做為總結。以上是簡單來帶出這首詩。最後我們要來吟這首詩,來做一個總結。

  這個吟詩法,也是雪廬老人所傳的,這個吟詩法也是在山東地區老人跟老師們學的,他說這是一個古調的吟詩法。吟詩法,如果說深通我們詩的格律的話,會知道吟詩法它是流傳千古而不移的,因為它完全是合於平仄來吟誦,是依著這個聲調譜來做一個吟誦。這首詩它是五言律詩,要吟詩的話,我們要看它是仄起還是平起?要看第一句的第二個字。第一句的第二個字,它是仄,仄聲,所以它是仄起的一個吟法。還有,詩裡頭還要看,我們知道二、四、六、八它是一定押韻,它會有押一個韻腳,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這首詩是首句不入韻式,也就是第一句沒有押韻。古時候它並沒有注音,它的注音是用切音法。切音就是我們在講義裡邊的這種切音,它是用聲子、韻母來切。在吟詩的時候,我們把切音給吟出來,它就有一個吟詠的味道。乃至於它有一個押韻,把韻腳就可以帶出來。會吟的,可以跟著我一塊吟:

  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韻式,《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唐玄宗。「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我們還有點時間,再一起吟一次,大家跟上來。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唐玄宗。「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夫子何為者,栖栖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在吟詩的時候,他就是藉由吟詠把這個詩的意涵吟出來,可以去同理玄宗當時的一個心境,自己就好像玄宗一樣,吟到整個的詩境裡面去。以上是今天這首詩,請問唐老師可不可以補充?

  唐瑜凌老師:雪廬老人他曾經對唐詩有選出一百首,分為十類做解釋,他用文法格局、講要、取境來解釋唐詩。唐詩經過雪廬老人的解釋以後,能夠對唐詩的表面意思、深層意思,乃至於作者的心志都能娓娓道來。如果我們懂了詩以後,我們一方面可以懂得歷史,一方面可以懂得詩人的情懷,一方面也可以學習詩人的那種看事情的眼力,他的胸懷。像唐玄宗的這首詩裡面,可以了解他對古書是很了解的,可以藉著他對古書的了解,對孔子的尊崇興發自己的感嘆。雪廬老人這一百首的《詩階述唐》,如果讀起來,風氣一定變。而林老師今天的這種解法,就是根據雪廬老人在《詩階述唐》一百首的解法以後回來解這首詩,就能夠有別於一般詩評家對唐詩的解釋。我們一般都是把唐玄宗對孔子的感嘆,都把孔子解釋成是一個無用的、沒出路的、歷代君王不用的,所以興起一個感嘆。其實透過林老師的這樣解釋,或者是我們昨天看孔子聖蹟圖,孔門聖賢裡面,其實不是孔子無用,是君王他沒有辦法推行王道的時候,孔子不被用,那是天下蒼生無福。

  孔子在臨命終的那首歌,這首歌裡面他也是說,他感嘆自己遭逢否運,即將告別人世。他作夢夢到說,其實夏朝人是把棺木放在東邊的台階,祭拜的時候把這個死者當成主人來祭拜;周朝人是把棺木放在階梯的西邊,是把他當成客人來祭拜;商朝人是把棺木放在兩柱子的中間來祭拜,是在賓跟主之間(賓就是西邊,主就是東邊),所以把他當成賓主之間來祭拜。孔子說我作夢夢到我是坐在兩柱之間,接受人家的祭拜。這裡面只有兩種講法,一種講法是說,我受到天下人的朝拜,是代表我輔佐明君、聖主,我推行禮樂教化,能夠公天下,讓老百姓豐衣足食,乃至於學習聖人之道,得到天下人的崇敬;可是時代不是這樣,時代是一個亂世。第二個,就是我死了以後,接受天下人的朝拜。所以可見我是要死的。果然孔子死了以後,接受天下人的朝拜。玄宗皇帝說,我可能就是你夢中作夢,夢到有皇帝來朝拜,我可能就是你作夢的人物,當與夢時同。很感嘆就是生前不被用,死後竟然名氣廣為流通,而且流傳後世。

  歷代的君王或者表面尊孔,或者內心尊孔莫論,但他知道沒有尊孔,國家根本沒有中心思想,根本不能維持一個國家。讀書人的心都在孔子上,你得了天下,沒有得讀書人的心,那是沒有用的。包括你是元朝入中原、清朝入中原,你沒有得到讀書人的心,你是不能維持天下。所以對中華文化,元朝人跟清朝人,比各個朝代更對孔子推尊。清朝,甚至他後面的這些清朝人連滿文都不會寫,連滿文都不會讀,可是都會讀中文,讀中國書,祭孔、尊孔。剛才林老師講說,明朝修復孔廟很多次。清朝也是,清朝不但尊孔,像雍正時期大成殿被雷劈了以後,雍正皇帝立刻下詔罪己,而且他自己來做大成殿的總監工,雖然他人在北京城,但是他做總監工。他重修大成殿,表達自己的歉意,以及自己施政不好,有這樣一個老天爺對他的懲罰。所以今天在曲阜城的大成殿,巍峨的大成殿,中國的三大殿,太和殿、天貺殿,還有曲阜城的大成殿,大成殿就是雍正皇帝修復起來的。

  我們從這首詩裡面可以看出,這個架構是井然,一句扣一句的這樣。所以後面那一聯的祭,前面那三聯的嘆,這嘆當中有第一聯的孔子,第二聯的經鄒魯,第三聯的嘆,第四聯的祭,統統清清楚楚。所以詩如果學會了以後,文學都會非常好,因為最美的文學就是詩。唐詩是上能夠進入《詩經》,下也能夠發展出戲曲文學。乃至於江老師他說,繪畫的人如果沒有詩的素養,那個畫是匠氣,他沒有辦法成為大家。我們後面那兩堂唐伯虎的名畫欣賞,你注意看那些大畫家,他一定是詩學的功力非常高。所以一個人的意境是來自於詩。林老師,我們一般對詩都會誤解說,那些都是詩人的無病呻吟,什麼風花雪月。林老師,您對這樣的看法,您覺得呢?

  林蔚芳老師:其實我們今天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到多麼的不容易,五言律詩,短短那麼少的字數,你要去把那麼豐富的意涵介紹出來。所以詩叫做溫柔敦厚,它極其的溫柔敦厚去表述自己的一個心態。所以詩不但是美,它其實是載道的一個工具。乃至於像孔子那麼多的怨,還有玄宗有那麼多的理想抱負,他只不過是藉詩文去表達自己的心志,在詩文裡邊非常含蓄溫柔的來道出。

  唐瑜凌老師:所以孔子的感嘆,只感嘆自己是遭逢否運,這裡面其實也含藏著天下無道。但是他不必去罵那些君王,因為那些人是罵也沒有用的。所以那個其實詩就是溫柔敦厚,聽得懂就聽得懂,聽不懂就聽不懂。我們現在人是以為說,一定要一直罵一直罵,他才會懂。你錯了,愈罵愈不懂,愈罵他愈皮。所以詩教是非常棒的。「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說話的人他是沒有罪的,因為他沒有去人身攻擊,他沒有去罵人;可是聽到的人,他會有一種警惕心,他會知道,從這詩裡面知道這個政治辦得好不好。所以古人說,「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誦詩聞國政,如果多誦詩,就可以聽到國政。你看這個國政裡面,如果說從開元十三年、二十三年,唐玄宗來祭,那表示他是一個有為的君王。如果是他當太上皇而來感嘆的話,表示他應該對他的後面的天寶十四年,他應該是多所愧疚,藉著孔子而感嘆,是多所愧疚的,不能推行聖道,導致天下大亂,罪過在你一人。所以藉著詩來抒發自己的心情,其實何嘗不是一種反省,一種對對方的讚歎,也是對自己無力作為的感嘆。所以詩如果讀得多、讀多廣、讀得深入,真的能夠了解古人的情懷,也能夠改變現實的風氣,讓我們這個風氣變成溫柔敦厚,多替對方著想,也能夠減少自己的不平之氣。這是末學聽了這首詩的一個感想。

  林蔚芳老師:我們謝謝唐老師的補充。是不是,請悟道法師給我們開示?

  悟道法師:尊敬的唐老師、林老師,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對詩,我是一竅不通,我沾大家的光有這個因緣來學習,希望我們能夠去推廣。我們唐老師跟林老師也是把時間、精神都奉獻給傳統文化的弘揚,我們要向他們來學習這個精神。

  我們如果沒有透過這些因緣來學習,我們也不能夠體會我們祖宗傳統文化之美。現在大家都是欣賞西洋文化,把自己傳統的文化都疏遠了,甚至也不願意去接觸,覺得這些都不如外國人,其實我們都搞錯了。前幾天我也跟大家報告我自己的一個感想,現在的留學生,出國留學回來都是外國怎麼好怎麼好,然後回來批判老祖宗什麼都不好。批判那個昏君不好,那是對的,但批判聖人不好,那就是錯的。古時候不是沒有留學生,我這根據佛門,你看隋唐時代,玄奘法師、義淨法師,都到印度,就是去留學,一去就是十幾年。他們回來有沒有批判祖宗,有沒有說毀謗傳統文化,有沒有?沒有。而且為什麼沒有?因為這些高僧大德,對自己中國本土的儒、道,都有很深入的修學基礎,從小就學習儒家,這是國家主流教育,道家是社會教育。在以儒家為主軸,再學其他諸子百家,所以對自己祖國的文化有深刻的認識,知道它的優點,然後到印度去留學,再吸收外國的優點回來,跟自己本國的文化相結合,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儒釋道。這個就是我們現代留學生所欠缺的。所以現在有同修送兒女去外國留學,我都勸他們,你先把自己祖國的文化先學習認識清楚,然後你再去外國學習。

  上海一個同修送他兒子到英國念書,我說中國書你要先學懂,認識了,你再去外國留學,才能夠知己知彼,吸收人家的優點好處來豐富我們本土的文化,這樣才會相得益彰。如果自己對自己文化完全不認識,去學習回來就是批判,就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孔老夫子都全部是不對的。昨天有很多學生問唐老師一些問題,等一下看唐老師有沒有時間簡單跟大家答覆一下。他聽到的都是一些亂講亂罵的,我們一般人聽起來好像講得都很有道理,其實有學問的人一看,這些人是完全都不懂的。他是聽人家這麼講,他就跟著這麼講,他自己也沒有去接觸,也沒有去了解,也沒有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聽人家這麼講,就認為是這樣。他沒有去明辨,做明辨這樣的一個分析,所以造成以訛傳訛這樣的一個情況。這也是需要說明、導正。這請我們唐老師、林老師,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同共發心,大家發心來做恢復傳統文化的工作義務者,救世主。

  好,我們休息一下。我們下一堂課,請唐老師再給我們解說唐伯虎的畫,說明跟欣賞。沒有說明,那個畫送給我,吊在那邊,不曉得,外行看熱鬧,看得很多,滿熱鬧的,但是看不出門道。唐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我們才能看出門道,將來你到故宮,到任何國家去欣賞這些畫,你就是行家了。好,我們就下課休息,謝謝大家,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