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走入時代,創造價值—由孔子聖蹟圖說起(二)  唐瑜凌老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14/8/28  台灣台北市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02-0017

  好,我們孔子聖蹟圖的第二堂課。我們剛剛說到孔子第一次到衛國,衛靈公沒有重視他,他就離開了衛國,到匡地受了災難,他又回到了衛國。回到衛國發生了南子這件事情,南子籠絡孔子,可是孔子不要被他籠絡,所以孔子又離開了衛國。想不到到了曹國、宋國,就發生了司馬桓魋之難,司馬桓魋之難之後他就到了陳國,所以我們來看陳國的這一段。請關燈:

  「此幅楛矢貫隼圖,乃周敬王二十六年,魯哀公元年,西元前四九四年,孔子年五十八歲,自衛至陳,住在司城貞子的家中,貞子為陳侯周(即陳湣公)之臣,司城是司空的官職。陳國也沒有給孔子執政的機會,孔子在陳居住三年,當在五十八至六十一歲之間。這三年當中除了講學之外,陳湣公曾遣使者問孔子隼死於庭的問題,隼同鶻是一種猛禽類,毛色斑紋和老鷹一樣,是胸腹灰白、四趾都有勾爪,是屬於鷹類的動物。那是孔子與弟子們住在貞子家快要過年時,有老鷹被楛木做的箭射穿掉,到陳國宮殿。如圖上所示,箭頭是用石頭磨尖做的,陳湣公不知是什麼箭,派人請問孔子。圖上穿著君王華麗服飾,後有侍者執團扇相隨,旁有大夫相伴者,那人即是陳湣公。湣公與陪臣侍者,對著地上被射中的隼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孔子回答說,隼自遠方來,此楛矢,楛木做的箭產自肅慎,從前武王伐紂,肅慎進貢楛矢石砮,即用楛木做的箭,箭頭是用石頭磨尖做成,武王為彰明其美德,分賜給女婿陳侯胡公。」

  暫停。所以陳國是周的女婿國。你看這個大臣,他手指,對對對對,我知道這件事情,然後這個人是拿古書來對,意思就是說孔子所講的話在古書有根據,而且他終於想起來,那個手勢。好,繼續:

  「所以現今應該還存於陳國,於是陳湣公派人去庫房盤查,果然如孔子所言,陳湣公非常讚賞孔子是一位博物的君子。」

  暫停。原來這支箭是怎麼來的都說得清楚,陳國都不知道這支箭怎麼來的,原來這支箭是庫房掉的,可見裡面有內賊偷庫房的東西。孔子一看,連這個箭是從哪裡來的都知道,從周給他們的,而且他們藏在庫房,想不到去庫房查,果然是這支箭,可見是被人家偷出去的。你看孔子這個人一看箭立刻知道來源,這個人對考古是非常通,所以這個人就算沒工作,還可以到故宮博物院當院長。太厲害了,真的。好,再請:

  「此幅西河返駕圖,乃周敬王二十七年。」

  暫停。後來在陳國以後,他就又覺得沒有發展,他又回到了衛國。你看,他好喜歡回衛國,因為衛國有蘧伯玉、有史魚,有這些對孔子很欣賞的大臣。他又回到衛國以後,又發覺到衛國還是沒有振作,所以他想要離開衛國。因為晉國那個時候召請孔子去執政,可是發生了一件事情,孔子終於沒去晉國。請:

  「魯哀公二年,西元前四九三年,孔子年五十九歲,由陳回到衛國。」

  好,暫停。其實應該是六十歲,因為我是配合這個畫傳說的。其實應該在陳國是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以後就到了衛國去,所以這個時候是六十。第三次入衛國,結果覺得沒有發展再離開衛國到黃河邊要進入晉國,可是發覺到過不去,所以他又回到衛國,所以是第四次進衛國。

  「孔子一生到過衛國五次,這是第三次回到衛國,此時已年近六十,趙簡子使人來聘孔子,孔子自衛入晉,由於晉國位於黃河的西邊,東邊是衛國,畫中的孔子駕著周朝型式的馬車,行到黃河邊,正欲渡河,聽到趙簡子殺了晉國竇犨鳴犢及舜華兩位賢大夫的消息,孔子面對黃河很感慨的說,美麗浩浩的黃河啊!可惜我渡不了,這是天命啊!趙簡子未得志時,需要他們兩人協助才能從事國政。想不到成功得志時,卻將這兩位賢大夫殺了。即使無知的禽獸,碰到無義的事情都知避開,何況是人呢!於是不再渡河,就坐車再回到衛國去了。」

  暫停。意思就是孔子的榮華富貴都是他不要的,不是人家不給他,他知道這種榮華富貴是有災難的,所以他寧可不要。我們很多人是管他有災難先撈再說,這個胸襟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再也不去晉國,他知道知幾其神乎!原因是這樣,要避開這個因,如果不避開這個因,這個苦果他一定要吃。所以這種榮華富貴他寧可不要,他又回到了衛國,第四次入衛國。第四次入衛國還是沒被重用,因為國政還是彌子瑕、南子這些人把持,衛靈公有心要用他,可是沒辦法用,發生了什麼事?看適衛擊磬。

  「此幅適衛擊磬圖,乃周敬王二十七年,魯哀公二年,西元前四九三年,孔子年五十九歲,由西河返駕住在衛國。」

  暫停。這應該都是六十歲左右,等於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在陳國,後來六十歲的時候回到衛國,到了黃河又回到衛國,這都是六十歲的事情。再來: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敲著磬消遣,忽然有個挑著草器的隱者走過門外,聽了擊磬之音嘆息的說,這敲磬的人很有救世的心啊!稍停又說,擊磬人的性情是這樣的固執,世人不知道自己,獨善其身就好了。孔子聽了這人的話也感慨的說,果能如你所說,不可為則不為,那就沒有什麼困難了。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聖人,天下無道仍不做隱士。圖中孔子於流水邊擊磬,挑著草器的隱者立於河邊,除了聽出孔子擊磬是有心之外(都是音樂高人),並以揭衣示出處之道,他說,涉淺水,可以提起衣服,以免弄濕;涉深水,例如水深至膝以上,提起衣服還是不免弄濕,乾脆不揭衣就任衣服垂下,濕著衣服涉水而過。水有深淺之異,涉水的方法不同,比喻有心之人不必固執,天下無道就應該歸隱,言外之意,說孔子是不知時代環境。」

  暫停。那個涉水而過,你把衣服揭起來表示說你可以保持你的操守,可是都是無道之人,天下滔滔沒有辦法,你只好過去,意思是說你要跟大家一樣,躲起來,不要再從政,從政一定弄髒你,你只要從政一定弄髒你,他的意思就是這樣。所以你寧可跟大家一樣過去,你不要從政要歸隱最好,就是示現跟大家一樣。孔子說,果如你說就沒什麼困難,我就是在亂世裡面要改變亂世的人。可是這一段裡面就可以知道他在衛國是沒有辦法作為的。接著發生什麼事?下一個衛靈公問陳。

  「此幅靈公問陳圖,乃周敬王二十八年,魯哀公三年,西元前四九二年。孔子年六十歲(都是孔子六十歲的時候),是孔子第四次到衛國。孔子再回衛國的目的,還是希望能夠行道,衛靈公待孔子也很友善,只可惜他只知謀求用兵,而不及其他。有一天,衛靈公問孔子有關軍陣作戰的事情,孔子便對以「軍旅之事,未曾學過」。第二天,靈公又與孔子談話,見空中飛雁,仰頭視之,神色不在孔子,且云雁子都知南飛。孔子見其禮敬不足,又有言外之意,於是離開衛國去陳國。圖中的景色,是楓樹點綴的一派秋景,在高山平台上,靈公身後站著兩位侍女,孔子站在靈公身旁,拱手作禮,兩人身上都配著高雅環玉,靈公抬頭遠望雁群高飛向南,口中似乎正在喃喃自語。孔子何以答只會禮而不會軍旅之事?《會箋》上說,靈公一生的錯處,俱在禮教上。當時世子蒯聵出亡,他年老而無嫡嗣子,孔子想要他修身齊家,夫婦父子之間講求禮讓,安內為急,大概預知衛國將發生內亂,所以用只知學禮之事引導,正是孔子救時的手段,想要靈公深思而自悟,可惜靈公未悟。後來孔子周遊列國到楚國時,果然衛國發生內亂。」

  暫停。其實衛靈公他說,孔丘,你到底知不知道軍旅之事?其實那個話就是那種很挑釁的味道,孔子幹嘛說我會,孔子就說我不會,這就是說話的藝術,丘不會。所以不是孔子打妄語,而是孔子跟這種人說我會也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孔子也知道,他的話其實是那種挑釁,所以孔子就答不會。再來就是孔子也知道他的問題不在強兵霸權,他的問題在內亂,他一死他們家的家庭一定發生亂,因為太子跑掉了,還有就是立太子的事情他也沒立。你看雍正王朝,康熙皇帝留下最大的禍患就是沒有立誰當國王,你看後面發生多少事情。所以衛靈公最麻煩的事情是沒立接班人,那這件事情一定發生內亂,孔子要告訴他修身齊家禮教的重要,可惜他沒悟。這個時候孔子又離開了衛國,孔子離開了衛國,就到了陳國、蔡國、楚國。從陳國、蔡國要到楚國的時候,其實路途不熟,因為大陸太大了,不曉得要怎麼去渡河入楚國。下面發生了子路問津。

  「此幅子路問津圖,乃周敬王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西元前四八九年,孔子六十三歲,自楚國葉邑返於蔡時,忘了濟河的渡口,途中遇到長沮、桀溺兩人在耕田,孔子便叫子路去問津。長沮、桀溺都不告訴子路渡口在哪裡,長沮說,魯國孔丘周遊列國,應知渡口,不必問人。」

  暫停。你看這有沒有像禪宗在問話?子路問他說渡口在哪裡?他說你的老師就知道渡口,你看像不像禪宗的話,這些都是高人。你的老師怎麼不曉得出路?你問我出路,我還要問你的老師,你老師不是知道出路嗎?你為什麼不去問他?你看,第一個就把他頂回去。所以子路沒辦法,機鋒語答不上,只好問第二個,第二個怎麼說?再看:

  「桀溺說,天下就像滔滔洪水,到處混亂,誰能改變這種局面呢?你,子路與其跟從孔子周遊尋訪,不得明君,又避往他處,不如跟從我這避世隱居的人較好。暗指你們師徒只懂得避人,不如我這隱士卻懂得避世。說完之後,只顧耕田而不理睬子路。」

  暫停。你看,兩個人對話就像禪宗一樣,子路,你看對不上話,連路都問不出來,像不像禪宗公案?第一個告訴他,你問我出路,你的老師就知道出路,你為什麼不問你的老師?第二個說你們到處這個國君不行跑到那個國君,那個國君不行跑到這個國君,像我全部避開,我一次解決不是很好嗎?你跟著那個人還不如跟著我。路都沒告訴他。你看這個機鋒轉語他都對不上,他只好回去跟他老師說都沒有問出來。你看是不是都高人?好,再來:

  「孔子聽了悵然若失,而說,在山林隱居與鳥獸同群生活,然而人與鳥獸是不同類的,不可與鳥獸同群。若不與世人同群,而能與誰同群呢?天下如果有道,則我不用變易之,意即我不用出來周遊列國,正因為天下無道,我才想要出來推行王道。我跟你的道是不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暫停。孔子跟老子,孔子雖然欣賞老子,老子欣賞孔子,可是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是君子不跟小人為謀,還有君子跟君子如果道不同也不相為謀,這道不同不相為謀要這樣解釋。所以老子固然跟孔子在出世的理念都相同,可是孔子重在入世,老子重在出世,所以結論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意思就是子路回來問不出個所以然,孔子跟子路的對話中就是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你是避開所有世間的隱士,我則是要改變天下蒼生的命運,我們兩個道本來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這裡面沒有這個隱士所說的,你乾脆跟著我,或者你就是知道出路,沒有這個問題。我本來就是知道出路的人,我本來就是知道方向的人,我本來就是一個想要改變世道人心的人。所以我雖然避開了這個人,我去找那個人,我避開了這個人找到這個人,我還是在找尋我的出路,找尋我的出路並不是說我沒有出路,而是國君沒辦法改變,並不是我沒有出路。這個理念跟隱士不一樣,隱士是說國君不給我出路,我就不要有出路;孔子說我想改變國君的看法,即使國君不能改變,我還是回去辦教育,改變天下蒼生的命運,所以本來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下一張:

  「此圖呈現一派荒郊野外的景象,孔子與弟子們駕著牛車,在江邊尋覓渡口。圖上一位牽牛,一位持著鋤頭向子路說話的人,就是長沮、桀溺二人。子路拱手有禮的向其請教渡口在何處?後方的孔子與隨行的弟子恭候牛車旁,靜待子路的回覆。長沮、桀溺亂世歸隱,孔子在亂世,卻一心要以大道施濟蒼生,聖人與潔身自好的隱士分別在此。」

  孔子並不是在大道當中迷失的人,孔子是方向很清楚的。孔子跟隱士的理念本來就不合,所以並沒有說孔子不知道出路。子路這個時候被機鋒轉語後無路可逃,回去告訴孔子,其實子路大可以說我的老師已知出路,現在我們是問路的渡口,心的出路已知,外面的渡口有賴老人的告知。但是這個機鋒轉語子路答不出,所以他們也問不出路,只好再去找他們世俗的出路。下一張就是他從陳蔡要離開進入楚國的時候,被陳蔡圍住。因為陳蔡知道孔子到楚國一定讓楚國強盛,所以就發生了這個問題,在陳絕糧。這一張好感人,請:

  「此幅在陳絕糧圖,乃周敬王三十二年,魯哀公七年,西元前四八八年,孔子年六十四歲,先是在魯哀公六年,楚國曾使人來聘孔子,孔子即意欲往訪。陳蔡大夫則商量說,如果孔子被楚國聘用,將不利於我們陳蔡兩國。於是決定共同派人在路途中,將孔子及弟子們圍困起來,陳蔡大夫要孔子盟誓不去楚國,孔子不答應,於是兵困孔子,又斷絕了他們的糧食,而使得跟隨的弟子中有些都餓病了。」

  暫停。孔子這個人,他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卻這麼固執?你知道孔子從衛國到蒲的時候,也被公叔戍兵圍起來要孔子盟誓不回衛國,因為公叔戍是衛靈公的臣子,他要造反,他不准孔子回到帝丘告訴衛靈公說他要造反,要孔子發誓,否則不給孔子走。孔子站起來發誓說,我絕對不回衛國的帝丘。好,公叔戍退兵以後,子貢請問夫子我們要回哪裡?孔子說回衛國的帝丘。你不是盟誓告訴人家說不回去嗎?孔子說要脅我的盟約是不仁,我按照他的旨意去做是不義,不仁不義的諾言承諾它幹什麼?你看是不是很活潑的人,就大大方方的回到衛國帝丘。現在陳蔡又圍住了,你孔丘給我發誓,你不要到楚國。孔子應該發誓說我不要到楚國,好,退兵以後到哪裡?楚國,很簡單,不仁不義的盟約我承諾它幹什麼。可是這個時候孔子偏偏固執起來,我就是要去楚國,他們就不准他去楚國,他就是要到楚國,槓起來,全部圍住。你幹嘛那麼不通人情,腦袋幹嘛這個時候固執。不,這個時候固執得有道理,因為後面發生了一個事情,滿棒的。請:

  「不能站起來走動,只有孔子依然講誦詩書,彈琴唱歌,沒有一點悲傷恐懼的樣子。他派子貢去楚國通報,楚王便派兵來解圍。」

  暫停。被圍了七天的時候,圍得大家都差不多了,受不了了,然後很多人餓得起不來,這個時候叫子貢去討救兵。子貢在重重兵困當中,子貢可以脫困去楚國,意思就是台幣跟人民幣很管用,這個事情是心照不宣而已。那為什麼圍了七天他才要用這一招?這就是孔子要磨鍊弟子,厲害,真的高人。下面看:

  「而得免於難。在這絕糧七天裡,圖中有些弟子餓得起不來,只有老師依然彈琴唱歌,神色自若,鼓舞著弟子們,堅定著向道的心。」

  暫停。如果我們餓七天來上《論語》,你感覺怎麼樣?這就是看,你看這些人,還要上課,省省吧!所有餓了七天以後全部原形畢露,該向道的向道,該退轉的退轉,全部原形畢露,多好。所以這個在陳蔡餓七天,就像試金石一樣,是鍍金、K金還是真金,拿石頭一磨全部出現。因為孔子太厲害了、太活潑了,真的那個意境你想像不到。好,再來:

  「跪坐於孔子之前,或許就是子路在替孔子打抱不平的說,君子怎麼會窮困如此?孔子答覆他說,君子固然也有窮困之時,但不同於小人,小人窮困則濫溢亂作(鋌而走險)。在此圍困期間,孔子與子貢、顏淵等諸弟子有許多重要事蹟與對話,均記載於《論語》上,足為一般人處逆境與亂世中,作為安身立命的最好教訓。」

  好,暫停。這裡面孔子故意問學生,來,子路來,子路講「君子亦有窮乎」,君子為什麼這麼潦倒,怎麼可以這樣?你看子路火氣出來,火了。問子貢呢?子貢商人的習氣也出來,老師我們務實一點好不好,不要把道講得這麼大,弄成這樣還有什麼搞頭?好,問顏回,顏回說餓得好,沒有這樣餓,我們還看不出我們的道心。你看,所以一個一個的氣象都凸顯出來,都在這個餓當中出來了。孔子太好了,就在這個當中來講性與天道,來講出世法。人的解脫是在順境中解脫、是在逆境中解脫?如果在順境中談解脫,在逆境中被束縛,那什麼叫做解脫?所以這個時候談性與天道,子貢才非常高興的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太棒了!我們在陳蔡受困聽到出世法,太棒了。孔子也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松柏就是要歷經考驗。事後孔子反省說,「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我活該倒楣,我的弟子跟陳蔡大夫沒有跟他交情,所以我受困陳蔡,活該。你看,經過了這一場陳蔡大家都成長了。好,於是子貢用台幣、用人民幣脫險以後,到了楚國去找昭王,昭王趕快派救兵來,於是陳蔡大夫的兵就離開了,孔子就風風光光、大大方方的進入楚國,國君來請。下一張:

  「這些執盾戈,穿著如秦軍兵馬俑般的武士,即陳蔡所派的軍隊,圍困住不讓孔子與弟子們往楚國」。「此幅子西沮封圖,乃周敬王三十二年,魯哀公七年,西元前四八八年,孔子年六十四歲。在陳蔡之厄後,來到了楚國,昭王想把書社的土地七百里封贈給孔子,令尹子西諫言阻止,令尹是楚國上卿執政大夫,乃宰相地位。他說,君上出使諸侯的外交臣子,有像子貢那樣的口才嗎?不等昭王回答,子西自答說:沒有!您座下輔佐的相才,有像顏回那樣的才德嗎?子西也自答說:沒有!」

  暫停。顏回在子西大夫的眼光是宰相人才。所以我們很多人看不到顏回,人家顏回的心胸、氣度、格局、形象像宰相那種氣度,我們很多人對顏回是覺得很可憐的看他,很酸鼻。我到大陸還有一個中文老師說顏回是神經病,幹嘛搞成這樣?可是那個時候卻讓人家看到是宰相的人才。所以我覺得我們很多人在講歷史的時候是什麼?他好像比當時人還更懂當時,他沒有在當時,他竟然活靈活現的講得比當時人還更當時,你不會覺得很好笑嗎?所以有一個故事我常常說的,譬如說話說三國,他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假情假義,一路假到底。劉備哭出來的,那諸葛亮怎麼不知道?張飛怎麼不知道?關公怎麼不知道?過了一千多年以後這個人知道了,你覺得公平嗎?然後顏回是神經病,當時的人說他是宰相,兩千多年後你說神經病,你客觀嗎?你不在當時,你沒有在現場,你沒有看到顏回,你沒有這個因緣,然後你卻批評顏回無用,批評孔子是沒搞頭,批評這些讀書人是沒出路,你合道理嗎?當時人都覺得不得了,都是人才,怎麼可以,好可怕!孔子帶來一小撮的人才,比楚國一大國的人才還要多,當時是這樣。卻容我們兩千年後說三道四,沒有用,沒出路,沒搞頭,你覺得公平嗎?我覺得不公平,這種講歷史是非常主觀,一點客觀性都沒有。好,再下面:

  「處理民情的官吏,有像宰予這樣的幹才嗎?也自答:沒有!將帥中有像子路這樣的英勇嗎?也自答:沒有!子西再問昭王,周文王當時於西岐之地,僅有七十里地就統一天下,您今天將七百里地封贈給孔子,他又有這些賢能的弟子來幫助,這恐非楚國之福。昭王聽了這番慷慨激昂的話之後,就打消了封地的念頭。畫中就是昭王議政,戴著官帽執圭侃侃而談的就是令尹子西大夫,只見昭王雙眉緊鎖,被子西大夫的一番話所說動,其他大夫在旁邊仔細聆聽,似乎頗有同感,這種強兵霸權家天下的想法,正是當時所處的時代潮流,使得孔子公天下的王道理想無法實現。」

  你看這個時候就是孔子準備要離開了。所以這個昭王議政裡面可以看出,孔子為什麼可以跟各國的國君平起平坐?為什麼到各國裡面都得到很高的評價?就是人才團隊。還有,孔子到每一個國家裡面都聽到最高的機密、國政,他卻可以安然的離開,你不覺得他很厲害嗎?很多人說你把國家的機密、國政都懂了,能夠讓你離開嗎?你就知道說這個人能耐太高了。人家說沒有三兩三,不能上梁山,孔子何止三兩三,孔子簡直就是六兩八。後來就是楚狂接輿,孔子到底要不要離開楚國,還在考慮的時候,這一個狂人用唱歌來勸孔子。這就好像什麼西藏的空心木唱的歌一樣,孔子一聽就知道要走了。其實很多春秋的變化,像禪宗的公案,機鋒轉語,一般讀書人他不會知道祕密所在。所以孔子真的要用另外一種眼光去看他,很美的。好,繼續:

  「此幅楚狂接輿圖,乃周敬王三十二年,魯哀公七年,西元前四八八年,孔子年六十四歲。歷史背景是楚昭王不久過世,孔子等著繼任國君惠王的安排,此時的子西仍是執政大夫,孔子在這進退不得當中(這個人是關鍵),楚國有個假裝瘋狂的隱士叫做接輿,故意唱著歌,走過孔子的車前,歌詞是鳳啊!鳳啊!你為什麼不在盛世中出現,而在亂世中出現呢?過去的事已不能挽回,未來的事還可以來得及把握。罷了!罷了!現在從事政治是很危險的,意在勸孔子,世事混亂,難以復治,及早歸隱還來得及。孔子聽了,知道此狂人是個高人,下車想和他談談,他卻急急走開,使孔子無法和他談話。圖上穿破補衣,持竹杖、赤腳、手捧葫蘆歌唱而行,走避孔子與弟子者即是楚狂接輿。畫中孔子右手舉起,狀似急欲喊住楚狂,請他慢走,有事請教,然而楚狂聽若不聞,繼續自顧自的往前走。《史記.孔子世家》說,由於這個因緣,孔子於是由楚回到衛國。」

  第五次入衛國。暫停。決定要回到衛國就是這個人的唱歌,這個人是高人。孔子在周遊列國,很多隱士勸孔子說要隱居,孔子都說鳥獸不可與同群,我是知其不可而為,一句就把他打回去。但是唯有這個人孔子要留住他,差別在哪裡?差別在這個歌聲當中其實告訴孔子,楚國不是久留之地,這個是高人。為什麼這個高人要急著走避?因為楚王要用他,他裝瘋賣傻;如果他被孔子留住,楚國人立刻知道這是假的,這是假裝的。所以他一定要趕快跑走,瘋瘋癲癲的跑走。這個時候孔子從他歌裡面,這個不是普通的隱士,比前面的隱士高多了,這個歌只是勸他離開楚國,楚國不是久留之地,繼任的楚惠王還是聽子西大夫的,歌詞就告訴孔子這個道理。好,孔子就第五次的入衛國,等待時機回魯國。好,下一個:

  「此幅作丘陵歌圖。」

  暫停。在衛國待了五年,衛國的國君蒯輒一直請孔子做宰相,年所得六萬石的糧食,請了五年,孔子都沒上任。孔子為什麼?你不是要做官嗎?你不是要推展抱負嗎?人家請你當宰相請了五年都不動。請看「畫說論語」,有沽之哉,沽之哉的那一張,因為衛國這邊沒有,我覺得很可惜。回到「畫說論語」的沽之哉,沽之哉。對,這一張,江老師的《論語》畫作。

  「左邊的年輕人是子貢,你看江老師把那些古文的人物,其實那個頭髮往後梳,精神出來,那個氣象出來,謙恭有禮當中又帶著讀書人的自信。右邊是孔子,孔子是六十三歲到六十八歲的老人,有一點駝背,其實那個只是表彰孔子是一個好禮的君子。後面的書僮抱著竹簡,代表孔子周遊列國,都是風塵僕僕宣說為政之道,但是私下又能夠充實自己。孔子回到了魯國,六十八歲到七十三歲也沒閒著,雖然魯哀公不用,孔子退而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孔子,江老師的畫法當中,孔子拿著玉來表達他的心情。子貢問老師,子貢不明問,子貢真的是一個懂《詩經》的君子,他問老師都不直接問,叫旁敲側擊(就像禪宗一樣),叫以喻來引顯,以比喻來顯出道理。用比喻問老師,有美玉,有一塊美玉,像和氏璧、像翠玉白菜等等,你都可以想像那個很美的美玉,到底要藏在木箱裡面,還是賣出去?意思說有德的君子是要隱居好,還是行道好?再來說孔子你呢?你心態是要被用,還是要隱居求志?孔子一聽,孔子何許人,子貢雖然講的是玉,孔子手上握的玉就代表,子貢雖然比喻為玉,孔子立刻知道子貢講的是他,孔子也藉著玉來講他的心境,來講他的目標。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沽之哉就是賣了吧,賣了吧!「我待賈者也」,可是我不賤賣,我也不輕賣,我待識貨的人。所以周遊列國我雖然想要賣,換句話說,我雖然想要施展才華,可是國君不以王道來用我,我也不被國君所用,我不是為了霸權的君主,我不是來圖名圖利,我也不是來塗炭天下蒼生,我是來行仁道於天下。所以國君不以仁道來利益天下蒼生,我孔丘絕不為他所用。就像這一塊玉沒有識貨的,我寧可藏諸名山待主來認,這就是美玉待賈。這美玉待賈後面一個屏風,屏風上面有飛禽,下面有走獸,那是一個戰國時期的一個磚畫,江老師把它取來做為壁畫,屏風,旁邊有芭蕉,芭蕉就是補景之用。可是憨山大師說:芭蕉、水月、空花、陽焰,都可以代表讀書人的心。譬如芭蕉剝之無心,代表讀書人是虛心、是無心,虛心就是很謙虛,無心就是到最後證得真如本性的時候,無心於萬物,所以芭蕉又是表彰讀書人的植物表法。在這一張裡面我們應該也是一樣要體會的是師生對談那個快樂的情景,孔子在藉著玉在宣說自己的心志的那個情境、那個描摹。還有我們在這一張裡面可以看得出來,一個有德的君子,其實是要行道於天下,可是不能行的時候也要隱居求志。隱居求志的目的是為了行道天下,行道天下不成,也要隱居求志。什麼叫隱居求志?當你不被用的時候,你不能懈怠、不能墮落、不能發牢騷、不能無奈、不能憤世嫉俗,而要好好充實自己,當你好好充實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益天下蒼生。你利益天下蒼生不行的時候,你要回來好好充實自己,就算政治人物不用你的時候,你也要垂範後世,你也要表彰氣節,你也要把你所學的傳於後世,將文化的道統、文化的精神來流傳後世,來讓這個國家的精神常在,民族不亡。」

  好,這就是這一章的背景。所以《論語》的每一章的背景你讀懂它,那一章就很感動。這個就是衛國待了五年,國君要聘他做宰相,他都不去幹。你不是周遊列國的目的就是要行道嗎?今天人家要用你的時候你不給人家用,你這個孔子真的是很麻煩。人家不用你的時候,你偏偏待著,人家要用你的時候你又不幹,你到底怎麼回事?就拿玉來問他。可是孔子說「我待賈者」,我待識貨。意思就是說衛國在發生變化的時候,父子的問題還沒解決的時候,我到底怎麼辦?父親要回來,兒子旁邊的政治勢力不讓他回來,後面很多歷史的恩怨,不是我孔丘可以解決的,我該怎麼辦?所以我這個時候在等衛國的時機,衛國的時機如果好的時候我才能被用,可是我都不能明說,我只有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五年就在衛國這樣待過來。孔子那個時候要等待回魯國的時機,回魯國的時機一場非常棒的時機終於出現了,在作丘陵歌。

  「此幅作丘陵歌圖,乃周敬王三十七年,魯哀公十二年,西元前四八三年,孔子年六十九歲。孔子由楚至衛,在衛國待了五年,遲遲沒有執政的機運,卻等到回魯的機緣。據《左傳》上記載,魯哀公十一年,齊國出兵侵略魯國,那一仗魯國季孫兵甲七千人,編成左師由冉求統帥,打了勝仗。事後季康子問冉求,你對軍旅之事是學來的,還是你的本能?冉求答道,學之於孔子。」

  暫停。當時部隊都不肯戰爭,因為三家大夫這麼爛,我怎麼打得下去?所以沒有冉求激勵士氣,這場戰爭必敗。冉求那個時候用了樊遲,樊遲只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季孫大夫也認為年輕人有什麼用?不然,這個年輕人有大用,果然冉求跟樊遲的軍隊終於打了勝仗,魯國保住了國家。所以季康子就很高興來問冉求,冉求就告訴他說,我的兵法學之於孔子。所以讓季康子對孔子生起一個強大的信心,要找回孔子,終於想起我爸爸在臨命終告訴我要找他回來。好,再來:

  「於是季孫大夫對孔子生起很大的信心,並回憶起父親在臨終之前,囑咐一定要將孔子請回,於是派了公林、公華等大夫,以玉、馬、皮、圭、璧、帛等禮品,來迎孔子自衛返魯。圖下方即是來迎的陣仗,孔子自離開魯國至今,共十四年而返,途中路過丘陵時,作了丘陵歌,歌詞隱藏的意思是說,仁道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追求它又像很遙遠,一般人迷惑,於是就不再去實踐,自然就造成困頓不順的遭遇。自己又想推行仁道,但舉世滔滔,無足夠能力去除這些艱難的障礙,只有長嗟永嘆!又再回國途中經過隱谷,聞到陣陣幽香,孔子舉目四顧,看見幾叢幽蘭,與眾木為伍,心中十分感慨,便停車賞蘭,取琴作猗蘭操,托辭於香蘭,感慨君子雖生不逢時,但仍如幽谷蘭花,依然不失芬芳。圖中上方孔子跪坐於席地上,寫著丘陵歌,畫家並配以丘陵的地形,一旁插手,正襟危坐於江邊席上,表情肅穆靜靜的看著孔子者,或為季康子派來迎請的大夫,後方有古琴及二人跪坐拱手,或是孔子的弟子。」

  暫停。孔子為什麼要風風光光回到魯國?我覺得講學很難,真的懂孔子的很少,他怎麼說?他說你看儒家就是這麼難搞,你要回去就回去,你幹嘛在衛國等來等去,然後最後風光的回來,你看不是難搞嗎?唉!真的不然。孔子為了政治理念不合,他可以黯然的離開魯國,可是他要推展文化,他一定要風光的回去,這個時候才幫助文化的推展。所以他在衛國等時機,等時機恰到好處去做這件事情,中國的聖人沒有一個像孔子這樣。所以孟子讚歎孔子是聖之時者也。你看,這麼抓住時機辦事的人,卻被後面解釋說這個人難搞,不好伺候。所以孔子,其實外面人誤會孔子罷了,儒家自己都誤會孔子,孔子還有什麼搞頭?我們雪廬老人更說,學儒的看不起孔子實屬不應該,學佛的看不起孔子更是荒唐。孔子他太有內涵了,他幫助文化道統的復興,風光的回去魯國以後,有助於文化在魯國的推展,有助於魯國孔子文化的傳承,他當然要等這個時機。這個時機終於讓他回去了,回到了魯國,他到底這五年、六年做什麼事情,下一個:

  「此幅縱橫六經圖,乃周敬王三十七年,魯哀公十二年,西元前四八三年,孔子年六十九歲。自衛國回到魯國,雖然哀公與季康子熱烈歡迎,並以國老之尊來禮遇,可惜終不能重用孔子。而孔子也不求出仕為官,在最後數年的歲月裡,在杏壇上為弟子講學,作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同時並序書、傳禮、刪詩、正樂、修《春秋》、制《孝經》,尤其贊《周易》,即註解《易經》,共作了十種註解謂之十翼。共有繫辭上、下傳,乾卦、坤卦的文言,序卦傳、說卦傳,六十四卦的彖傳、象傳等,此時弟子約有三千餘人,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圖中孔子盤坐,席邊有古琴,茶几上有書卷,表徵是經典禮樂的教學,此時或正對弟子的求教而作答覆,兩旁弟子或拱手作禮,或注目聆聽,或垂眼思惟,或相互議論,或核對古籍,或在旁演禮,門外弟子或在習射、習御,皆是六藝的訓練,也是君子的人格養成。尤其習禮的風氣一直延續到西漢武帝時,司馬遷到了山東孔廟,還看到諸生以時習禮,感慨不已,久久不忍離去。孔子以一介布衣,傳承中華文化道統,至今兩千餘年,世人對其景仰,不變如昔。」

  好,暫停。你看,這一段其實孔子並不是沒有為政的機會,而是面對懦弱的魯哀公,無可作為,面對霸權的季康子,季康子從來沒把國君看在眼裡,孔子怎麼做季康子的家臣?做不了。再來,怎麼做魯君的家臣,做不了,這麼懦弱怎麼可以,季康子真的沒把國君看在眼裡,季康子竟然去祭泰山的時候,表現出那個天子的架勢來祭泰山,你想想看這怎麼辦?所以孔子最後不想做官的理由在這裡。我們很多人都說孔子沒搞頭、沒官做,好可憐,求做官,人家不給他,只好教書。真的不讀書之過也。我們講說孔子這個人,我們儒家兩個行業,第一個叫做辦政治,第二個叫做辦教育,坦白講政治沒有辦得好,各行各業都活不下去。很簡單,你金融破洞,美金比台幣一比三十,明天一比二十九,後天一比三十五,我告訴你,所有的企業全部倒掉。政治多重要。

  第二個辦教育,沒有把教育辦起來,你政治的人才在哪裡?你各企業的人才在哪裡?可惜我們辦教育的大概都是沒搞頭,大概聽到你是教育人員,大概就是政府沒搞頭的人,很可惜。辦教育、辦文化都是沒搞頭,他沒有了解辦教育、辦文化都是國家最根本的,我覺得很可惜。孔子他知道辦講學是對國家最偉大的貢獻。所以在洙泗學院,我們到山東曲阜的時候,洙泗學院就是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講學的地方,可見孔子也有功德主提供講堂,而且滿幽靜的,這跟佛門的大德也都一樣。好,再請:

  「此幅西狩獲麟圖,乃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西元前四八O年,孔子年七十二歲。此時的歷史背景是孔子死了兒子伯魚,差一點斷了孔家的後代,所幸有遺腹子為男兒,即後來作《中庸》的孔伋,字子思。能傳承道統的顏回也不幸短命死了,連一路情義相挺的學生子路,也在衛國內亂死於非命,此時的孔子命與時乖到了極處。是年春天,哀公往西方狩獵時,叔孫氏的車夫鉏商獵得異獸,以為不祥,請孔子往觀之。孔子泣說,這是麒麟,牠是有仁道的靈獸。牠的出現是有德天子出現的吉兆,但牠卻生在亂世,又被人打死,莫非我道已窮。圖中的孔子在兩株千年古松下,面對傷左前足四腳朝天而亡的麒麟,雙手一伸,作我道窮矣的感慨。身旁弟子愁眉無奈的望著靈獸,前方站著獵者三人,手持獵具,表情露出訝異、悔恨與悲泣,泣者或許是叔孫大夫的車夫鉏商,據說是他抓到並折斷麒麟的左足,想必是自知闖了大禍,不禁掩面暗泣。何以孔子慨嘆我道窮矣?因自古以來,麒麟出現,一定是明君在位,百姓知其為祥兆,均不忍傷其生。魯國當時政治紊亂,並無明君在位,麒麟出現,又遭殺害,這好比孔子一生未遇明君,雖有救世之道,終不能行於世,於是停止著述寫作,《春秋》之作因而絕筆。」

  好,暫停。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孔子他寫魯國的歷史,憑什麼?國君又沒有叫他。還有他刪詩書憑什麼?刪詩書,天子又沒有指定他。定禮樂,禮樂是天子的事情,憑什麼是他?贊《周易》,《周易》這麼多的,大家都對《周易》這麼讀,為什麼以他為準?修《春秋》,魯國的歷史為什麼由他修?雖然他都沒有天子給他的名分,可是他做出來以後大家都歸宗於他,這裡面有個祕密。孔子在周遊列國之前,其實他是深讀《易經》的人,他早就知道周遊列國是不會成功的。那請問周遊列國不會成功,幹嘛去周遊列國?這就是出去以後把弟子們走了一圈,人才培養出來了,大風大浪吹過了,人才培養起來。再來,各國的國君跟大夫跟讀書人都知道這個人厲害。

  所以他只是魯國小國一個退位的公務員,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他做這些文化事業的時候大家都沒話說,因為這個人已經出現走了一圈,大家都知道厲害。所以他後面的讀書人統統以他註解為標竿,你說他厲害還是不厲害?真的,你有沒有看過說哪一個國家的學者註解出來的東西全部依照他,你有看過了嗎?誰?沒有。滿清跟元朝入主中原的時候,要知道沒有依照他,中國的讀書人是不會聽你的,中國的江山被你打下來,可是中國的讀書人不聽你的,所以乖乖的信孔子之道。雪廬老人說,自古以來,大家都知道,外族入侵中原反而學孔子文化,所以孔子文化不因為國家滅亡而消失,反而因為國家滅亡更發揚光大,新來的國家反而相信孔子之道,融合成一族。所以叫做漢滿蒙回藏五族共一家,融在儒家文化、融在孔子文化,這就是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融合民族,世界只有中華民族有這個特色,其他的民族沒有這個特色。

  再來,孔子在他媽媽生他的時候是夢到麒麟送孩子,現在麒麟死了,代表他的道也不能傳。那道走到這裡不能傳了,表示說他的命也差不多了,所以這就是有天命的徵兆。走到這裡,準備要往下傳,他人也可以走了;人才也培養出來了,他可以走了,用麒麟被傷左足徵兆來說他該走了。好,再下一個:

  「此幅夢奠兩楹圖,乃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年七十三歲。一次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知為將亡的徵兆。過世前七天,子貢特來探病,孔子正拄著柺杖在大門口唱歌(預知時至),歌詞的意思是泰山難道要崩倒了嗎?梁木難道要毀壞了嗎(泰山其頹,梁木其壞)?賢智的人難道要凋零了嗎(哲人其萎)?孔子見了他便說,賜,你為什麼來得這麼遲(要交代後事了)?並說,從前夏朝人死了,把棺木停放在大堂的東階上邊,如以主人之禮來對待他。周朝人是把棺木停放在西階上,如以客禮來對待他,殷(商)朝人是將棺木停放在大堂兩柱之間,受人拜奠。此夢或是作王侯,或是將死的預兆,可是現在沒有賢明的天子,天下誰來朝宗於我?大概是我要死吧!之後孔子臥病七日而歿,卒於夏四月己丑日。圖中所示即是孔子當門而歌,學生子貢前來探病,拱手作禮問候老師。子貢聽了老師這歌詞,便嘆道,泰山塌了,我還有什麼可以景仰?屋樑壞了,我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棲息?聖哲過世,我還有什麼可以效法安住?令人不勝感傷。」

  暫停。所以唐玄宗,明天林老師說的,「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跟這個都有關。這裡面告訴我們說什麼?孔子其實從麒麟被傷左足,他就知道他差不多要離開人世了。然後到七十三歲的時候,他大概知道曾子也傳承了,弟子們的氣象也出來,他六經的整理也完成,所以這個人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無出其右。一個退位的司寇,風塵僕僕周遊列國十四年,沒有成功的老人回到魯國,竟然他說了算。你看,這個天命是不是他自己創造出來?他刪詩書,他說了算,憑什麼《詩經》三千篇刪成三百篇。你看,我們現在很多學者,他說這種理由的時候,其他學者一定不服,我為什麼要聽你的?博士跟博士們齊聚一堂的時候,這個博士發表他高論的時候,那個博士立刻槓上來,為什麼要以你說的為準?可是孔子莫名其妙,他說了沒有人敢反對,你就可想而知這個人他累積的人脈,他的風格的展現,他周遊列國會見這些高手,大家對他的佩服。

  請問周遊列國需不需要?需要。對,如果站在文化的整理典籍的時候,十四年是需要。所以當他在周遊列國的時候,聽說他在卜卦的時候卜出一個蹇卦跟困卦,他早就知道周遊列國是不會成功的。所以隱士們就說不會成功你幹嘛周遊列國?我孔丘何嘗不知道不會成功,不會成功後面要成功的事情是你隱士不會知道的,這才是孔丘的高。我們很多人是沒有看到孔子這個特色的,真的。

  弟子們也知道周遊列國其實到最後是無功而返,可是大家佩服的是什麼?對道的信心,佩服的是這個人對文化的堅持,而且佩服的是我們從他裡面學到心理的出路,那個才是文化不可被取代的價值。可是我們都看到外相的出路,我們沒看到內心的出路才是真正的出路,這是中國很多的讀書人,其實學不到孔子這個。我們很多讀書人很多牢騷,很多不滿,很多怨恨。其實孔子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他的就像天一樣,換句話說,他的命運是人不會知道的,只有天才會知道。他的命運到底改得多好?人是不會知道的,只有天才會知道,叫做知我者其天乎。

  他的命運有多好?了凡先生改變命運,這個是可以看出來,孔子的改變命運是誰都不會知道的。我只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他的命可以好到八十代的孔佑仁,請問他的命有多好!請問在場的人你可以延續八十代都沒有紈絝子弟,都沒有敗家子,家庭都可以延續,你有把握的舉手。再來,七十幾代的孔德成,什麼人不碰,碰到雪公老師。然後雪公老師什麼地方不去,去他家上班五十年。請問你們家有沒有一個高人,通儒、通佛的高人?十三經是一個通達的高人,在你家上班五十年,然後輔佐你家。如果是我,我幹死我都甘願,真的,如果我有這麼好運的話,我幹死我都甘願。你想想看,孔子看起來是天下最歹命的人,可是我要偷偷的說,孔子是天下最好命的人,問題你要怎麼看。

  什麼叫做歹命,什麼叫做好命,你看懂什麼叫做好命嗎?我們很多人學命理學的,像末學學過《易經》,好命、壞命,他連看好命、壞命的能力都沒有,他還有什麼資格算人家的命?好命、壞命我們看懂嗎?我們從來沒看懂什麼叫做好命,什麼叫做壞命。好命,什麼叫好命?每天在那裡沒事幹,等吃、等睡、等死,這叫好命嗎?然後為了文化的理想,很多的逆境障礙克服以後,很多的惡業消掉,然後文化的推展成功了、傳承成立了,這叫壞命嗎?好命、壞命大家看懂過嗎?你到底要好命還是壞命?你當然要好命。什麼叫好命,你看懂過嗎?你都看不懂,你什麼叫做追求好命?那就荒唐、矛盾了。所以今天學到的孔子之道,看懂了好命,我們應該對文化傳承、文化的弘揚、文化的學習充滿了信心。所以我相信這兩岸三地,道師所辦的這五天的講座,相信大家一定是不虛此行。好,最後三十二,最感人的一幕,下一個:

  「此幅治任別歸圖,乃孔子逝世之年六月,葬孔子於魯城北泗水之上,眾弟子皆服心喪並來到墓旁搭茅屋居住,守墓三年。守喪其間,諸弟子們又在孔子墓旁帶來各自家鄉的樹苗種植,長大後成為日後的孔林,實是最有歷史價值的林園。」

  暫停。孔林原來是這樣蓋起來的。再來,這些弟子們給老師守喪三年。請問有哪一個老師可以讓他弟子守喪三年,哪一個?如果他的學問沒有讓弟子很感動,這些弟子們辦得到嗎?這種是裝模作樣裝得出來的嗎?還有這個人是外國人,這個是衛國人,竟然替魯國的老師守喪六年,而且他是從四十二歲守喪到四十八歲,是跨國企業的總裁,他少掉多少商機,要少掉賺多少台幣跟人民幣的機會,有哪一個老師可以讓一個老闆這麼樣死心塌地的佩服,請問這個學問是有用還是沒用?我們很多老師把他的學問講成沒用,我就很可惜,我覺得這些老師是怎麼讀書的?我都搞不懂,歷史的真相難道看不懂嗎?好,再來看:

  「圖中所繪是諸弟子們守墓三年後,哭奠祭哀,拜別孔墓,並相別而去。唯有子貢在大家一一離開之後再守喪三年,共廬墓六年,然後歸去。千古以來對老師服心喪最久的,唯子貢一人。後來孔子的學生和魯國人陸續把家搬到孔子的(再搬回來)墓旁居住的竟有一百多家,於是那個地方就被改稱為孔里。孔子去世後,魯哀公便將孔子生前居住的三椽茅屋改建為一座廟宇,來奉祀孔子。後人因為孔廟裡保存著孔子生前衣服、帽子、琴、車、書籍、禮器等物品,就在廟裡也同樣舉行祭祀,一直到現在,都沒間斷過。而且一直擴建,成為現在孔廟的型式(孔廟、孔府、孔林是這樣出來的)。至於孔家在曲阜所住的地方,也隨著歷代的封賜,擴充為今日的孔府,曲阜的孔廟、孔林、孔府今稱三孔,是到曲阜緬懷一代聖哲必到之處。以上是孔子聖蹟圖三十二幅簡說,用以表彰孔子的一生,他的德學、事功永為世人所效法與遵循。」

  暫停。你看,他們在拜別的時候,還有人不忍離去,回頭看再拜別。你看那種場景,守喪三年以後的場景,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厚道,我們老和尚常說尊師重道,這個就是尊師重道表彰最圓滿的尊師重道。這種尊師重道,我們很多文化的典範要在孔子身上再找回來,你沒有從孔子身上都看不到文化的精彩,它的特色、它的殊勝、它的氣象都看不到,從孔子都可以看到。而且請問這一群人都是人才,他幹嘛給你守墳墓?他可以出去做官,他可以出去發展他的事業,他幹嘛給你守墳墓?難道這些人都呆子嗎?呆頭呆腦嗎?不,太多的法喜讓他對老師充滿了緬懷,孔子最大的價值整理典籍,就是把這一群人培養成人才,這一群人得到非常殊勝的法喜,對孔子是讚歎到無以復加。尤其是這個人子貢,我們待會到「孔門聖賢」裡面,我們去看子貢的,我們先把這個講完。

  我們回到「孔門聖賢」看子貢,我們結束就是子貢做結束。為什麼叫子貢做結束?太難得了,你知道子貢這個人,孔子的道能夠推展(暫停)出去就靠子貢的功德。第二個,子貢這個人當時孔子過世了,弟子們想說我到底要穿什麼喪服?沒有一致的,子貢說要服心喪。為什麼?因為顏回過世的時候,孔子哭得要命,可是孔子沒有喪服。好,現在比照,孔子哭弟子沒有喪服,我們哭老師也沒有喪服,所以叫做心喪。這是第二個子貢的意見。第三個,子貢在墳墓邊廬墓六年,來表現對孔子之道的尊重。尤其子貢的影響力,你知道子貢這個人,周遊列國都是見到國君的,這個人出使一定是見到國君的人物,對孔子這樣死心塌地的佩服,讓孔子之道更能夠彰顯出來。所以子貢這個人是我後面必須要接著談的。來看子貢:

  「這一尊塑像介紹的是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少孔子三十一歲,在孔門弟子中他和宰我齊名,同列言語科。」

  暫停。所以他少孔子三十一歲,孔子過世的時候他四十二歲,他守喪六年就是四十八歲,要知道四十二歲到四十八歲是人的青春期,賺錢最高峰。他要損失多少的商機?真的很了不起的。再來:

  「塑像中的他頍冠有花飾,著盛裝腰間配玉並以右手輕持玉帶,顯示他富有與潔身如白玉的君子人格;就富有方面,子貢懂得人離鄉則賤,物離鄉則貴,人棄我取,買賤賣貴。」

  暫停。買股票就是這樣買的,逢低進場,逢高殺出,你以為你厲害,他兩千多年就知道了。我常常沒有了解說奇怪他都沒有手機,他為什麼生意可以走到哪裡做到哪裡?他走到哪裡就是企業總部到哪裡,他跟著孔子到陳國的時候,企業總部都到陳國;他跟著孔子到蔡國的時候,企業總部也跟著到蔡國,他是一個最靈活的指揮中心。再來:

  「意思是將貨物運輸到需要的地方賺取利潤,雖然他富可敵國,但老師周遊列國所需,幾乎由他供給(看到沒有,這是會用錢),他是真正懂得財富必須為人文服務,金錢可轉化價值的人。」

  暫停。我們企業老闆裡面有哪一個是這種眼光?所以我跟大陸說,你們的財神爺拜誰?大家都要嘛就關公,要嘛就是范蠡,沒有一個說子貢,子貢才是真正中國的財神爺,最懂得用錢的人。所以我們很多是很誤會的,九二八才是聖誕節,財神才是子貢。好,我們繼續:

  「往昔一般商家常有一副對聯寫著:行商不讓陶朱富,貨殖何妨子貢賢,上聯意思平常,下聯則頗有意味,代表著富有的人也可以像子貢那樣的賢德,橫批是端木遺風。子貢遺留什麼風氣呢?是在富貴中不改學道的情操,這也是他手持玉帶,以玉表徵君子的情操。不但不為錢財所迷變成奢侈浮華,反而以錢財資助聖賢道統的發揚。他的口才不是用在批評他人說長論短,而是以善巧的言語及比喻來稱讚老師,駁斥他人對老師的誤解與毀謗,他用日月、用廟堂來比喻老師的德高學富,是他人無從越踰窺看的。他深知使老師揚名於天下對蒼生的利益,這也是司馬遷對他的讚歎。他出使各國,雖然受到各國君王高規格的接待,尤其在陳桓出兵討伐魯國時,他出使救了魯國,使他身受令名。但塑像中的他卻不是一派得意,反而蹙眉眼神莊重,這代表著老師過世以後,他守喪六年,那種對老師的孺慕之思,是千古一人。相信在這廬墓的歲月,他對人生有諸多的體悟。塑像中的他臥蠶眉與鳳眼,雖代表著極具觀察的眼力,是一位廟堂的幹才,如瑚璉般貴重的禮器,他精明能幹及犀利的口才卻不在外相中顯現,反而表情莊重的若有所思。這尊塑像告訴我們人的聰明才智在內化之後,反而顯現出莊重的外表、誠懇的語言、合情合理的內涵,這才是上等的口才,所賺取的財物要有正確的用途,要懂得進退,要懂得稱讚聖賢、彰顯正法。」

  好,我們「孔子聖蹟圖」就到這裡,告訴我們孔子的一生,他的這個風采,他的道德,他的學問,他遇到順境,他是不忘學道,遇到逆境的時候他可以從容面對,他可以教化生徒,他可以影響後世,他可以讓弟子們對他無限的追思。而用子貢在廬墓六年的那個做句點,來代表諸弟子們對孔子的推尊、重視、緬懷,跟對孔子道德嚮往與傳承。孔子在當時是這樣分量的人,結果在兩千多年後被我們看成一文不值,或者是聊備一格,或者是無用的老學究,請問是孔子的過錯,還是我們的過錯?文化如果不把孔子抬出來,請問文化它的中心沒有了,文化還剩下什麼?所以我們不管今天弘揚什麼樣的中華文化,最後一定要導歸孔子,最後一定要彰顯孔門聖賢。所以個人非常佩服道師,能夠出錢來印「孔子聖蹟圖」跟「孔門聖賢」來彰顯文化的核心。文化的核心就是傳承道統、培養人才,成就聖賢、光大文化、延續民族,難道這不是文化嗎?文化除了這個還有什麼?最後這十分鐘要請道師來對學人鼓勵、指導批評,恭請道師來指正。

  悟道法師:尊敬的陳老師、林老師,諸位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非常感恩唐老師今天為我們講解「七十二賢孔子聖蹟圖」。悟道今天能夠來上這個課也是佛門講的因果,因為當時我對這個也是跟大家一樣很陌生的。但是當時聽江老師講,我就去流通。江老師他說七十二賢,我們在孔廟看到都只有牌位,那牌位大家進去看就是一個牌位寫那個字,知道有這麼一個人,那對這個牌位寫的這個人,他是什麼樣子的一個人,大家都完全沒有概念。但是自古以來,孔子的像有流傳,但是七十二賢也沒有畫像流傳,所以當時江老師跟我講,他說他要做這個事情,這個難度很高的。他說他是先用泥土去捏的,然後再做銅的,然後再用印在畫冊的。做這個像對他來講還不是很困難,但是要再寫每一位賢人的事蹟,他覺得這個也是比較困難的一樁事情。所以也是聖賢佛菩薩的加持,江老師也是把這個做出來,做出來之後印了,流通很久了。我自己一方面也比較沒有時間,另外對這方面也比較陌生,那自己看也看不出什麼味道,今天聽唐老師講,那味道可濃了,我想大家應該也有同感。我想我們今天既然有緣大家在一起來學習傳統文化,應該對孔子以及他的學生七十二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是最起碼的。

  現在有很多人對孔子產生很多誤解,這個誤解有的是比較離譜的,像剛才唐老師講,沒搞頭什麼的。我們用個客觀的角度來看,用這樣的看法的人,應該他沒有深入歷史,也沒有深入聖賢經典,是完全沒有讀過的;有讀的人,可能也是把經義曲解了、錯解了、誤解了。我在二OO八年到二O一O年,這個一年多,二OO八年年底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做三時繫念,在那裡住了一年多。有一個開霞法師,一個女眾,她是在河南讀中文系畢業的,我就帶《論語講要》去了,我說你是中文系的應該可以看。然後她看了之後跟我講,她說《論語》在哪一段,以前她聽她們教授講,原來她以前聽那是錯誤的,那個教授講的是錯的。再看看我們雪廬老人李老師他這個《講要》,她才知道原來是這樣。所以現在有很多註解、看法、偏差錯誤的,甚至很離譜的都非常多。我們現在請唐老師來講孔門,我覺得現在是非常需要的,因為這個是撥亂反正。因為那亂講一通,我們要給它導歸正確的,不要再亂下去,因為亂下去對大家沒好處,大家只有損失沒有好處。如果我們能導正,大家樂意來學習,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家庭才有救。社會有救,國家有救,這個世界才有救,不然這個世界真的沒希望了,像湯恩比教授講的,只有去面對大災難。這些話都不是沒有根據的,都是有根據的。你看西方人的思想,他的思惟,湯恩比他是西方人,他最了解了。他這種思想、這種做法發展到最後,他會什麼結果?結果還沒有出現,看到這個因,就知道他的果是如何。所以這個都有根據的,這個不是隨便講的。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的亂象,也應該要覺悟,覺悟之後我們要發心,希望大家都發心做救世主,不要到教堂去求救世主,你自己發心你來當救世主,每一個人都可以當救世主。

  像孔門七十二賢,我早上聽了之後,有一點心得給唐老師報告。我說這個,你看孔門七十二賢,有很富貴的像子貢,有貧賤的像原憲,我們聽唐老師的介紹,原憲他貧賤到那麼一個程度,他有沒有自卑感?沒有;有錢的子貢,他沒有貢高我慢。這個就是《無量壽經》講,亦不貢高,也不我慢,也不自卑,才是第一弟子。所以每一個人以佛法來講都有佛性,佛性都是平等的,那有什麼好貢高的?你有,我也有,他也有,都平等的,《華嚴經》講得很清楚。所以那天我們道場一個女眾莊聞師,我就叫她參加《無量壽經》學習班,我說人家大陸那些年輕的法師都寫出很好的心得給老和尚報告,跟大家分享,我說妳也寫一篇。她說他們太厲害了,我不行的。我說怎麼不行?佛在經上講人人都有佛性,佛性都是平等的,妳怎麼會不行?不是不行,妳不發心,不是不行,妳不發心,妳不願意幹,當然就不行。所以莊霖跟莊慧我跟他們講,他們就寫了,寫的還可以。所以,教育是啟發我們的自性的。

  大家看到這個孔門七十二賢,現在我們看到社會上,我給唐老師報告,大概這個七十二賢要多多推廣,有什麼好處?現在憂鬱症、什麼躁鬱症、自殺的一大堆,為什麼會憂鬱症、躁鬱症?他一定心理不平衡,不是貢高,就是自卑,心不平。看到人家有錢,自己比不上人家,自己就覺得自己好像很差勁;有錢的人,很貢高。所以憂慮的事情很多,遇到逆境不曉得怎麼去面對,不知道怎麼去安身立命,這個心沒有一個皈依處,我們入佛門叫三皈依。皈依處,他沒有一個皈依處,不曉得要怎麼辦?因此憂鬱症、躁鬱症就很多,在現在這個時代。現在你看遇到那個婚姻不幸福、不美滿的,離婚率高,兒女不聽話,怎麼辦?現在這些問題解決的方法都在傳統文化。

  所以我跟唐老師報告,我們如果不重視這個教育,那我們大家都是死路一條,我們一起去死就是這樣。他說好像別無選擇了,都一起去死,災難來大家一起去死吧。所以現在辦這個教育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是普世的教育。不但是中國,全世界都需要,這是真的。我們也是希望大家同共發心,希望今天這一會,雖然短短五天,我們是結緣、接引、宣傳,一個開頭,後續的我們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說我們要有時間。那麼長時薰修,必定要辦學,辦學校,我們可以從讀書會開始。現在聽說日本要用《論語》,日本這個《論語》很早他們就用了,可能最近這四百年一昧的去學西洋的科技,把它擺在一邊,現在發現不行了,還要再找回來。我們中國人更應該把這個老祖宗這麼好的寶典找回來學習,不然我們真對不起祖宗。

  日本他們的確現在也覺悟了。我今年五月到東京去,去我說請同修帶我去玩,然後他們就帶我去看藤花,還有去看一所孔子學校,四百年前的,大概明朝的,現在保存很完整。以前怎麼考試,裡面還有供孔子的像,孔子、孟子的像他們還有供養。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以去看看,知道日本這個民族他對儒家、佛家這兩方面是非常重視的。還有一些古禮他們也都還保留下來,中國的古禮。我們希望大家發心,我想大家有發這個心,我們發這個心就是感,佛菩薩聖賢就會有應,一定會有感應的,我們必定要有這個信心。大家發心來自己學習、來弘揚,弘法利生,佛門叫普度眾生。普度眾生,佛在世示現,也是教學。怎麼度眾生?如果你不落實在教學上面,講普度眾生也是一句很空洞的話,都是不能落實,落空,空洞的話。所以要教學。

  我們念佛還是要明白道理,不然你遇到逆境來,你也不曉得怎麼辦。所以有一個同修幾年前跟我講,她的先生在外面又交女朋友了,問我怎麼辦?我說念佛。她說我念不下去,那一句佛號非常空洞。她那個時候是沒有心情念佛的,她說一句佛號空洞。我說佛號空洞嗎?不是佛號空洞,是不明道理,不知道這句佛號它的功德利益,對這個道理沒深入,所以遇到境界來的時候心裡無法擺平。所以我們念佛也是要儒家這個基礎,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亂世,我們要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沒有找回傳統文化,從這個人做起,這句佛號實在講也念不好。

  我們非常感恩唐老師來為我們講解,今天非常辛苦。晚上還有一個,我看那個表是寫大堂問答,這個問答就是大家今天上的課,你有什麼疑問,我們可以請教唐老師來給我們做一個交流解答。現在我們休息用晚餐,我們晚上見。先休息用晚餐,祝大家用餐愉快,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