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造就時代精英—由孔門七十二賢說起(一)  唐瑜凌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14/8/28  台灣台北市救國團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02-0014

  尊敬的道師,各位法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很感謝道師給我這個機會,在這兩岸三地的講學來報告這個學習的心得。這次的題目是「孔門七十二賢」跟「孔子聖蹟圖」。有關這些的前言,林老師都說過了。我們正式的來看看第一階段的課程,就是孔門七十二賢。

  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有教無類,就是不分種類。不分什麼種類?在智慧上有聰明的、有愚笨的,聰明的像顏回,聞一知十;愚笨的像曾子,聽課都聽不懂,叫「參也魯」。在才情上,有冉求,就是「求也藝」;有憨直、憨厚,不懂得權變的,像高柴,「柴也愚」。在貧富上,有富可敵國的子貢,貧有貧如原憲,家裡實在窮,下雨的時候上面漏,下面濕,這麼窮的弟子也有。有貴如孟懿子、南宮敬叔,是魯國的執政大夫;有賤如像子路,子路去見孔子的時候是戴著雄雞冠,穿著木屐,拿著劍,一付太保流氓的樣子,就是屬於社會低階層,專門打架的那種。孔子就是有教無類,就是不分種類,孔子都來教導,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這些弟子們肯自行束脩以上。自行束脩,包括說他可以把他的心態約束修整;包括外相上,把束帶修整;包括在,束就是禮物,小禮物,脩就是布匹,來供養,孔子都沒有不教的。在教當中,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就是說他想學,悱就是他想弄懂,這樣的人孔子就可以啟發。孔子怎麼啟發?孔子是舉一讓他反三。所以孔子有活潑式的教學,啟發式的教學,悟性的教學,舉一反三的教學。所以孔子是我們老師當中公認是最好的老師。他把弟子們,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才情,或是在智慧上屬於智或者愚,或者才情上屬於多才多藝的,或者是憨厚的,或者是富的,或者貧的,或貴的,或賤的,孔子都因材施教,讓他們變成有能力的人。這些有能力的人,或者在軍事上的成就,或者在內政上的成就,或者在外交上的成就,或者在教化上的成就,所以孔子可以說是把人教成人才的老師。

  我們現在的老師是把人才教成人,那就很可惜。所以我們今天如何回過頭來找到孔子的價值,變成中華文化道統的核心,由孔子的傳承來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我相信也是我們道師來辦兩岸三地這個講座的本懷。而且道師師出名門,他也知道說儒家跟佛家合起來,它是雙美的。印光大師在「復安徽萬安校長書」裡面說,「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所以把儒家跟佛家這兩個菁華合起來的中華文化,或者是釋儒道三家合起來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不但有外相之美,還有內涵之美,不但有形而下,還有形而上。當然這些都是道,可是道必須藉著藝來彰顯這個道。藝,我們中國有一些以藝載道的畫家,可是都不如江老師他多方面的創作。道師是一個非常有見地,非常有眼光,而且有這種格局、有魄力的師父,他懂得把這樣好的內涵以藝載道的書籍流通。眼前我們就是特別的孔門聖賢,就早上的課程,林老師也說過。孔門聖賢裡面除了孔子,還有顏曾思孟,是屬於四配弟子,之後由閔子騫往下算,總共有七十二個賢者。這七十二個賢者相貌或許是很好,或者是很醜陋,或者社會地位很高,或者很貧賤,或者才情上很優越,或者是悟性不開,但是都被孔子教成人才。

  我們今天的進行方式,林老師也說過了,所以我們先從孔子這個人開始說起。孔子要怎麼說起?我們先看孔門聖賢,第一個孔門聖賢裡面有孔子的介紹,先把孔門聖賢的那個光碟片來看孔子,因為七十二賢跟十哲都是孔子教出來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先從孔子開始。七十二賢要怎麼算?七十二賢是四配弟子之後算起來的七十二賢。江老師他有塑像、有畫像,我們兩邊所擺的是江老師的畫像,這十個塑像是他在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都有展過。先看前言,先從前言,看看中華文化跟以藝載道的關係。這些都是江老師的畫作。

  「這組孔門聖賢造像,源自於江逸子先生的深厚文化底蘊,對《論語》的深刻體認,以及其精湛高超的藝術技巧,創作而成。江先生一生多經歷,他曾經受國畫大師呂佛庭教授,及溥心畬先生等指導,並到當時位於台中霧峰的故宮博物院臨摹畫作,以古畫為師。其畫風多樣,山水、人物、花鳥、工筆、潑墨,無所不能;舉凡書法、詩詞、文物、塑像、盆栽等,莫不精通。總括其一生的創作,可謂『以藝載道』。江先生十六歲時親近恩師雪廬老人,以詩詞經學入門,跟隨老人身邊廣學辦事。特別在格局、氣度、見識上,都蒙自於雪廬老人的親自教導。所以雪廬老人雖未嘗教導繪畫一事,但江先生說,『雪廬老人是我真正的國畫老師』。江先生曾於一九九九年在美國洛杉磯博物館,第一次看到大量出土的中國秦漢陶俑時,深受啟發。回到台灣,立即結合對敦煌彩繪,及魏晉至唐的造像之觀察了解,加上對西方羅丹雕塑作品,極富哲學思惟的感動,第一次捏塑了五十幾件小陶像。後來在台北畫展中,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看到塑像組,稱說精彩,並建議若能塑成大件作品必更有可觀。由此因緣,啟發了江先生最終完成了這組孔門聖賢造像,同時並捏塑了同樣規格大小的唯一現代人,雪廬老人,將文化重在傳承的意義表露無遺。雪廬老人任職孔子奉祀官府主任祕書五十年,與孔奉祀官德成先生,二人師資道合,齊力將孔門一脈絕學重振於一方,將孔子根本思想弘揚於天下。今以塑像形式,將雪廬老人列入孔門聖賢中,正說明中華文化儒家思想的一脈傳承,而此正是江先生塑像的心意所在。導覽者唐瑜凌先生,曾任職於台灣故宮博物院,長期深入文化,博學多聞,且擅長以淺顯易懂的詮釋方式,巧妙的帶領大眾從藝術作品深入文化的內涵。」

  這就是十哲的緣起,我們看孔子是七十二賢的開頭,他是怎麼開創儒家學派的。

  「江逸子先生塑的是孔子晚年回到魯國教化生徒的形像,為何如此?須知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整理典籍與傳承文化,辦政治只是手段,辦教育以弘揚文化才是目的的所在。辦政治雖然使人們生活得到安樂,辦教育才是人心的出路,尋找內心有出路時,會使自己充滿希望,積極向上。所以這尊塑像是他晚年教學的形像,是他一生圓滿的句點。」

  暫停。為什麼孔子他有大司寇像、有年輕人的像,還有周遊列國的像,為什麼要特別塑這一尊?為什麼不抓某一個感覺來塑孔子,要特別塑?因為孔子最成就的地方就是講學,雖然他有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整理典籍傳播後世,但是最重要的是講學。所以以前雪廬老人在晚年的時候,王禮卿教授叫雪廬老人趕快著書立說,名垂千古,雪廬老人說講學把人才培養起來,老師的價值才會出現。所以後來雪廬老人是最後四年講《論語》,把他的生命都消耗殆盡,叫做「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把自己比成像蠟燭一樣燒掉,就是講學培養了人才,才是對後代最偉大的貢獻。好,再來。

  「叔梁紇先生和顏徵在女士到尼丘山祝禱,而生下孔子。所以孔子生下來頭頂像尼丘山,是四邊高中間低的圩頂像。塑像的頭頂是以束髮插笄,包著頭巾來呈現。有人形容他,額頭寬大像堯王,頸部像皋陶,肩部像子產,腰部以下像大禹,這是聖王和賢相的形象。額頭上的皺紋代表他一生經歷風霜,尤其風塵僕僕周遊列國長達十四年,最後無功而返。」

  暫停。無功而返並不是說他什麼都沒有,是國君請他做宰相他不要。為什麼?因為不推行王道文化,只推行霸道,他不要。所以儒家並不是沒有官做,儒家是不合理想,即使再高的官他都不要,所以富貴榮華在手裡,發覺到與道不合,不要。我們後代人認識儒家是說,他們很可憐,沒有榮華富貴,沒有功名,一生沒有出路。正好是相反的,他跟弟子們周遊列國,跟國君平起平坐,想想看,有沒有一個退休的公務員,到國外去跟人家國君平起平坐?沒有,不可能,而他就是這種風采。他為什麼到各國的國家去跟國君平起平坐?因為國君看到他帶的都是人才團隊,他的人才格外的吸引人。他帶著人才到楚國去的時候,楚國子西大夫竟然認為說,孔子帶的一小撮的人才比他楚國一大國的人才還要多。你可想當時他的風采,他的成就、他的能耐。想不到到二千多年以後,被我們埋沒,我們把他埋沒了。好,再繼續。

  「代表他是一位有仁心的君子,述而篇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修學仁心,仁就會在我內心上顯現。那是心心念念在找尋天下蒼生的出路,這需要學習、發揚,並傳承文化的道統才能辦得到的,不但能利益當世,也能加被千秋萬世。長眉代表是有壽之人,壽長則表示有足夠的時間充實自己,利益別人;濃眉代表有主見,不隨境轉。耳垂代表有福。但這樣的福報不是在於獲得名聞利養,而是在於能為政造福百姓,整理古代的典籍,教化生徒,傳承後代。他的眼神又安定、又內斂,表徵那深不可測的智慧,他形容他自己是空空如也,就是內心非常的純淨,沒有私欲,沒有煩惱,對事理看得明白,能將他人的問題說得清楚。」

  好,暫停。這些統統出自《論語》,江老師都是根據《論語》,根據古書用這種意象去塑孔子,所以這個叫做造像,造像是創造。孔子的像已經失傳了,到底要怎麼創造孔子的像?江老師是把古書讀通以後,根據這個意象去塑他。塑他當中,譬如為什麼要塑這個眼神?因為他的智慧就是空空如也,而且孔子吉凶悔吝他一看就明白。耳朵,六十而耳順,用這種意象去塑這個形像。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塑像跟畫像厲害的地方就是在這裡。好,繼續。

  「而且分析禍福,讓匹夫一聽就懂,只要依著孔子所示,就能找到出路。在深不可測的智慧中,又呈現門牙微露的忠厚老實,這兩種相違的內涵,在一相中表達,是作者高難度的呈現。總之,塑像的孔子是額頭、兩邊顴骨、鼻樑、下頷高聳,乃五嶽朝天,是極尊貴如帝王之相。而且鼻子是朝天鼻,彰顯辛勞奔波,不重蓄財。歷史上孔子一生是教學行道,雖曾貴為大官,又有子貢的資助。」

  暫停。孔子貴為大官,師父,您知道嗎?孔子在魯國的大官是大司寇,一年的薪水是六萬,六萬石的糧食。什麼叫六萬石?六萬石是一個什麼概念?是縣長六十倍的薪水。所以孔子應該是一個榮華富貴的,當時魯國的薪水跟現在的新加坡一樣。子貢又是富可敵國,所以其實師資道合,應該創造幾個別墅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孔子這個人過世時只有茅屋三間,換句話說,他所有的錢都拿來養弟子,培養人才。跟師父一樣,錢拿來辦教育,是一樣的。而且這個人他的一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說,這些弟子們最後替他守心喪三年,這在我們中國的老師沒有一個是有這樣的成就,這麼多殊勝的內涵。奇怪,今天在九月二十八的時候,為什麼不從這些來紀念他?好奇怪。好,再繼續。

  「弟子們有些又在朝中為官,理應有很多的財物供養,可是他過世時,只有茅屋三椽,正顯示他樂善好施。他的坐姿是盤坐,是四威儀裡的坐如鐘。他的雙手交叉,安定的放在腿上,表示安定,身體微微的前傾,則表徵恭敬,這樣的坐姿是一種恭敬又安定的形像。弟子們從旁觀察,形容他是溫和而又正直,威儀而又不兇猛,恭敬而又安定。他在閒居時,弟子形容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是極其有氣象又和藹的形象。一生布衣束帶,表徵他以平民的形象,教化生徒傳承文化。教化生徒是不論貴賤,只要能行束帶修飾之禮,也就是整齊服裝,懂得尊師重道,他沒有不教的。他開平民教育之端,許多弟子原本是一介平民,沒有受教的機會,卻受到孔子的教導而成為大才,顏回、閔子騫、曾子等就是最好的例子。數百年後,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來到了孔廟。」

  暫停。孔子的名聲揚名天下,有三個人的幫忙。一個是子貢,子貢這個人出使各國,是跟國君平起平坐。在《孔子演義》,子貢去見越王句踐,越王句踐竟然是出城三十里跪接子貢。想想看有哪一個大使出國去,人家的總統在飛機場跪接?沒有半個。子貢就是這種風采。所以子貢讓他的名氣揚名天下,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冉求,冉求因為在魯國有非常大的貢獻,所以把孔子風風光光的迎回魯國,讓孔子在魯國安靜的講學,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讓孔子能夠教化生徒,所以第二個功勞是冉求。第三個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裡面讚歎說,孔子就是至聖,聖人當中的至聖。然後孔子的弟子子貢跟宰我說,自生民以來沒有如孔子,沒有一個像孔子。宰我甚至說,我觀孔子遠於堯舜,就是堯舜比他差多了。孔子是博士班,堯舜是小學生。這些在古籍上都有。然後孟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老天爺如果不生孔子的話,其實是暗暗長夜。因為古籍沒有人看懂,整理典籍、解釋典籍從他開始。

  我在台中學《易經》。《易經》從唐朝的李鼎祚一直到清儒的李道平,所有我們中國對《易經》的解釋,大儒的解釋,統統離不開孔子《易經》的解釋。所以《繫辭》上下,乾卦、坤卦,《文言》、《大象傳》、《小象傳》、《彖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這些十種註解,公認他是權威。所以這樣了不起的人,我們應該要好好的來推尊他、傳承他,把中國文化的內涵實質充實。所以辦講座了解孔子是推展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方式,沒有再比這個更重要的。好,再繼續。

  「感慨孔子以布衣傳承十餘世,大家還在讀孔子書,還在講習禮樂,代表孔子的文化傳承沒中斷,令司馬遷低頭徘徊不已,久久不能離去,他並引用《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盛讚孔子的道德與學問。」

  暫停。高山仰止,是說你仰望,仰望仰望,就是高山,孔子就是人家仰望仰望到孔子為止,因為沒有一個建築物比山還高,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所以孔子是一個仰望的人物。景行就是大路,行止就是行為以孔子為準繩,走孔子所走過的路,就是最安全的最康莊大道。好,繼續。

  「像高山令人敬仰,像大路令人遵循。宋朝書畫雙絕的米芾,以孔子贊,讚美孔子是空前絕後的偉人,其辭曰:『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後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幾千載聖賢,為他至聖。」

  這就是孔門十哲,那我們只能介紹孔子,因為七十二賢從他開始,所以我們必須要先說他,沒有說他,後面的七十二賢沒有依止處,沒有來源處,沒有傳承處,所以要先說源頭。好,那我們就第一部分到這裡,我們請開燈。

  我們第二部分要來介紹孔門的聖賢畫像,就是道師來流通的這本書。這本書,我們兩邊的畫作就是從這七十二賢裡面選的出來張貼。我們看第十一頁,第十一頁有至聖先師,就是孔子,孔子就是聖人中的聖人,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讚歎孔子是至聖。什麼叫至聖?就是中國言六藝,折衷於孔子。六藝,六經就是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六經所要講的就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就是進退應對的吉凶禍福;樂就是音樂的教育,能夠調和人生;禮、樂、射,射就是運動,而且要有運動精神、運動氣質;御就是服務,對長輩的服務;書就是這些文字,文書;數就是財經。所以孔子的學問包羅萬象,而這些都是經學的義理所在。孔子對六經的解釋最好,司馬遷叫做群言惑亂,折衷孔子。什麼叫做折衷?就是講得太超過,講得又不及,都要以孔子為標準,叫做折衷。意思就是說你解經要從孔子先解,你只有一件事情,想辦法把孔子的解經解出來而已,你解這幾個經,只要把孔子所講過的解出來就好。所以叫做可謂至聖矣。至聖,換句話說,至聖先師的至聖,是因為他對古籍的通達,古籍的詮釋、古籍的弘揚,古籍對人才的培養。所以中華文化就是教育,中華文化就是對古籍的解釋了解,透過講解而了解,就是中華文化的開始。中華文化如果沒有從古籍的了解、解釋,有聽、有聞,有弘揚、有傳承,中國文化其實是表面的。第十一頁,至聖先師就是孔子。

  再來,復聖顏回,復聖的復就是復興中國文化。再來,宗聖曾參,宗就是傳宗接代,可見孔子是從曾子傳下去。再來,述聖子思,就是講述孔子的心法,《中庸》,《中庸》的中就是講孔子的形而上,和就是講孔子的形而下。孔子的學問就是形而上跟形而下,形而上跟道家共,形而下跟道家不共。所以我到大陸去,他們說孔子厲害還是老子厲害?其實孔子的形而上跟老子的形而上是一樣的,但是孔子的形而下又是和道家不共。好,再來,亞聖孟子,就是次於孔子的就是孟子。

  好,那我們再看,請看第二十二頁,目錄第二十二頁,二十二頁的七十二賢,有看到嗎?二十二頁。我們尊敬的道師倡印的這本書非常的好。因為我問過很多人對歷史人物,或者了解岳飛、了解關公、了解史可法,了解什麼一大堆那些人物,七俠五義,沒有幾個了解七十二賢。其實七十二賢才是民族人物裡面最先要被了解。所以道師能夠倡印這本,可以說是很獨到的眼光。再來,七十二賢裡面,閔子騫一直到後面,總共有七十二個,蘧伯玉、邽巽,這有七十二個人,這七十二個人我們要根據《論語》裡面有講到的有十八個人,就是我們這一天的課程所要說的。我們有關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公,在光碟片上有;還有言語科,宰我、子貢;政事科,冉求、子路;文學科,子游、子夏,都有,所以都跳過去。

  今天要從哪裡開始?從曾子。請看第十六頁,曾子。曾子,為什麼要從曾子?因為曾子是傳承,所以要先介紹他。孔門十哲,光碟上有,所以不介紹,但是曾子沒有,要先介紹他,因為他是傳承。七十二賢當中雖然沒有曾子,七十二賢沒有曾子,但是曾子是傳承,必須要介紹他。曾子,我們還有一份講義就是有關《論語》裡面講到曾子的,這個要配合《論語講要》。所以我們把曾子簡單的內涵讀一讀,我們再根據七十二賢裡面的解釋,還有畫像分析,我們就了解曾子的內涵。

  請看第二頁,我們一起來一遍就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好,這大家是第十頁,《論語講要》的本子是第五頁,你們的精裝本是第十頁。曾子他說,我每天拿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第一件事情就是替人家策劃事情有沒有忠於人家?其實日本人他最會用《論語》,他會用《論語》哪一個?叫做忠。其實忠非常重要,一個團隊,你下面的人一定要對主事人忠心,你這個事情才辦得好;如果你下面人對主事者不忠心,你這個事情一定辦得不好。所以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如果替他謀,我替他辦事,我就要忠於他,這是第一件。第二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就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如果沒有信用,彼此跟彼此沒有信用,這個團隊是沒有凝聚力的,所以它等於就是一個團隊凝聚的辦事。傳不習乎,就是老師傳給我,我傳給學生,我有沒有好好的學習,預習、練習、複習?前面的為人謀而不忠乎的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這是推動大道的汽油,雪廬老人說,這是推動大道的汽油,傳不習乎就是傳大道;換句話說,忠信來推展推大道。推什麼大道?推他所傳的大道。想想看你學了很多的教法內涵,你這個人替人家辦事不忠,你跟人家沒有信用,你傳的大道人家也不聽。所以這是三件事情來反省,終於成為傳承者。

  第二個,我們來看第二條,「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請看第十一頁或二十一頁。這裡面的講解今天沒有辦法說清楚,我們以後如果有讀書會,好好的去讀《論語講要》,那真的是會把《論語》的內涵讀來了。為什麼十三經門戶是《論語》?或者是說十三經的菁華是《論語》?因為各經典的讀書法、各經典的宗旨在《論語》裡面都有,各經典的讀書法《論語》都有,那不是入門嗎?各經典的精義《論語》都有,那不是菁華嗎?所以整個中華文化的菁華在十三經,綱要就是《論語》。雪廬老人的解釋,自公老師的筆記,就是《論語講要》。所以中華文化核心處就在這裡。

  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就是臨命終要謹慎,追遠就是對祖先的祭祀要誠心;換句話說,一個喪禮、一個祭禮,如果喪禮跟祭禮掌握了,整個禮的核心就在這裡。因為這裡是講到禮的本質,禮的風采、禮的莊重、禮的態度、禮的內涵,禮的報本還恩,全部是在這個核心。這個喪禮跟祭禮如果抓起來,整個禮就出來。喪禮跟祭禮如果把那個誠意、孝道追思之情出來,雪廬老人說根本不要警察,社會的風俗非常的好,根本不要警察,沒有作奸犯科。禮就這麼重要,叫民德歸厚,民風會愈來愈淳厚。民風愈來愈淳厚,國力就愈來愈強盛,叫做「近者悅,遠者來」。孔子到楚國葉公那裡去的時候,葉公問政,孔子就說,「近者悅,遠者來」。

  再看第三章,「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請看七十六頁或一百六十三頁。孔子叫他的學生參乎,孔子七十三歲過世,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所以孔子過世的時候,曾子只有二十七歲。一個上課都聽不懂的學生,叫做「參也魯」,上課都聽不懂的,結果傳承竟然在他。所以中國文化告訴我們一個祕密就是說,不是論聰明才智,是論好不好學,這才是中國文化所要論的。如果今天是顏回傳承,大家都說那當然,因為顏回是聞一而知十,天資聰穎。可是曾子是上課都聽不懂的,竟然傳承在他,證明在哪裡?在這一章。「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就是我的道能夠用一個道理貫穿,我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說為政、辦教育,乃至於財經,乃至於種種這些趨吉避凶的道理,我可以用一個理去貫穿。我講了人生很多趨吉避凶的道理,很多辦政治、辦教育的道理,好像散在地上的珠子,可以用一根線串起來。然後,曾子曰,唯,唯就是最客氣的稱呼,「是的、是的」。

  孔子離開了以後,學生問曾子說何謂也,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蘇東坡的註解是說,用忠恕給他們弟子們說的,因為孔子之道,一以貫之道,是形而上,一般弟子不容易聽懂,所以先用忠恕來說。其實它最重要是孔子的形而上,在《易經.繫辭傳》,它就是用形而上的道理貫穿形而下,就像我們佛家用般若的思想來貫穿世間一樣,但是眼前說不清楚,只好說忠恕。孔子就是以空空如也的形而上的思想貫穿所有形而下的道理,叫做「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我可以把兩端說得清楚,但是我空空如也的智慧攝持我世間所有的道理,這是曾子的體悟。第三條告訴我們曾子就是一個傳承,第一條告訴我們曾子是一個反省的人,第二條告訴我們曾子是一個掌握禮的核心的人,第三條是告訴我們曾子是一個傳承者。

  第四條,「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請看一百五十八頁或三百三十頁,「泰伯篇第八篇」。曾子有疾,就表示曾子要臨命終。每個人都會臨命終,每個人臨命終都會交代什麼?一般人都會交代說我財產有多少,我的房屋在哪裡,我的郵局存款、印章在哪裡,我後面的事情這些不動產跟動產的處分,或者是什麼人沒來看我我死不掉,大概都是這些。但是曾子竟然召門弟子說,打開棉被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然後我告訴你,我人身要走了以後,我一生的功夫是什麼,我都不告訴你答案,我用《詩經》來告訴你。所以孔門的弟子說話都是在說詩。什麼叫《詩經》?我不直接講答案,我講一首詩,讓你從這首詩裡面悟我要的答案,這跟禪宗一樣。

  所以我覺得孔門的弟子水準真的很高。譬如子貢曾經問孔子說,你到底要留在衛國,還是要離開衛國?他就說,伯夷、叔齊如何?孔子到底要入世還是要出世?他就說,有一顆寶玉,到底要藏還是要賣?你看厲不厲害?你到底要出世還是要入世?這個玉你到底要藏還是要賣?你看一問他,孔子一聽就知道你在問我要入世還是要出世,要退還是要進?我就從這個玉說我的出入,叫做「沽之哉,沽之哉」,我要賣,我要入世。可是我都沒有講答案,我都在講玉。所以《論語》讀會了,禪宗公案也會,真的雪廬老人上課的時候,他說《論語》什麼都有。所以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日本人最活用《論語》,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還有日本的國際牌,還有日本這些其他的會社,包括政治人物,最近日本的安倍晉三說要拿《論語》來治國。可見他們已經知道,整個國家在最後要把國力拉起來是要用《論語》,因為他知道《論語》就是文化的核心,所有經典的義理都在《論語》上有。

  曾子這個人在臨命終他把門弟子找來,我也不說我的功夫,我就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戰戰就是恐懼,兢兢就是戒慎,戒慎恐懼就像在懸崖邊怕掉下去,就像在薄冰上用手杖插,避免掉下去。黃河在清明節的時候,那個冰剩下一點點,所以在上面走的時候要小心,要拿棍子這樣插,否則你一腳踩下去就摔下去。我的人生就像這樣的經營。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我知道,免了。意思就是說我免於損道,我對道的經營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對道的經營是戒慎恐懼。所以到臨命終,我覺得可以了,我這一生行道圓滿,我用這個道來莊嚴我的身,所以我的身手腳俱全。就像佛以福慧來莊嚴他的手腳,變成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那個道理都一樣的。所以我知道免了,小子,就免於損道。因為已經沒有損道的機會,已快要死了,不會再損道,不會再犯戒了,免了,死了。曾子臨命終一心不亂。這是講內心的修學法。

  再來,第五,「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曾子在臨命終,第一個,把弟子找來,告訴他一生祕密的修學法就是那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懂嗎?這是我的修學法,我就講一首詩。這個人在臨命終還可以講一首詩,你看多雅!我們在臨命終可能就喔喔喔喔都喔不出來,他還可以講一首詩。然後孟敬子是什麼?孟敬子是魯國的權貴。一般是孟獻子、孟莊子、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孟敬子,孔子回到魯國的時候是孟武伯、孟敬子,孔子是從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孟敬子,孔子跟他們有四代交情。曾子還要到孟敬子,孟敬子來看他,魯國的權貴孟敬子,來看他的時候,曾子就主動的說,言曰就是主動的說,鳥要死了,牠的鳴叫是悲哀的;人要死了,他的話是好的,一定說好的。

  一個君子,就是指孟敬子,你這個有德、有位的君子,要有三點。對他的弟子講內心的修學法,對權貴講外相的修學法。內心的修學法跟外相的修學法,合起來就是曾子一生的修學法,曾子一生的祕密就是這兩條講完。他說,動,你在動作的時候,你要尊重你的容,儀容,儀容就是你的臉色,你的這個臉相,貌就是你的態度,你一定要尊重,你不尊重你的話,人家對你是不客氣的,你一定要先尊重你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你不尊重你自己,別人一定不會尊重你。第二個就是說,正顏色,顏色,你的臉色不要變來變去,而且你這樣,人家才會對你有信心。還有,言語出的時候要有次序,要很安定,人家才不會違背你的話。因為我們說話常常東說、西說、南說、北說,雜說、亂說,所以別人不會去遵循你的話,別人覺得你變來變去,不需要遵循你的話。叫做斯遠鄙倍矣,就遠離了人家輕視你、違背你。至於籩豆,籩豆就是講祭器,祭器的事情、祭祀的事情交給工作人員去辦就好。你孟敬子一定要尊重外相的修學法,因為你是領導人,領導人一定要有外相的修學法。再加上道人修道的內心的修學法,合起來就是儒家的修學法,是他一生成功的祕密。

  我們再看第六條,「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請看一百六十頁或三百三十四頁。其實曾子好美!曾子,第一條,懂得反省;第二條懂得講禮最核心的部分;第三條,是一個傳承;第四條、第五條是他一生的修學法,有內心的修學法、有外相的修學法;第六條,是他觀察顏回的修學法。這個人善於觀人,他觀察顏回是一個什麼人?以能問於不能,雖然顏回有才能很多,但是他會請教不能的,顏回會了十分之九,這個人只會十分之一,顏回就把他十分之一的請教過來,所以顏回是十分之十,那個人還是十分之一。這是顏回厲害。以多問於寡,顏回是懂得很多的,問於寡,那個人把他懂的告訴顏回的時候,顏回懂全部了,那個人還是寡。所以我們就台語講,當老師的都輸光光了。這個是讚歎顏回。

  第二個有若無,實若虛。顏回學孔子是這樣學,怎麼學?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孔子就是這種人。你怎麼知道孔子是這種人?孔子叫做「入太廟,每事問」,不是這種人嗎?所以你要《論語》講《論語》,你每一條都通。再來,「有若無,實若虛」是講顏回自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是顏回學孔子。「有若無,實若虛」,是顏回自己,顏回自己武功高強,有像沒有,實在像虛,中國武功高強都是這樣。武功高強,出來像沒有武功;西洋人是武功很小,出來就很厲害,那就是三腳貓就是這樣,真正厲害的出來像沒有功夫一樣。顏回自己。

  第三個,顏回的待人是犯而不校,冒犯他,他也不計較,也不會報復。所以你看,雪廬老人說,這句話把顏回人生三個特色講完。第一個,顏回怎麼學孔子;第二個,顏回自己的氣象;第三個,顏回對人家犯而不校。請問,雪廬老人上課問我們,博士論文寫了五萬個字能夠交代什麼?五萬個字看完不曉得他在寫什麼。人家一句話全部講完。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我的朋友顏回就是在做這樣,這就是顏回成功的祕密。所以你看,《論語》是不是都是聖賢成功的祕密?讀一條就有一條的受用。所以你把這十幾條讀完,曾子的成功的形象就出來,曾子有他的反省,有他對禮的掌握,有他內心的修學法,有外相的修學法,還有他看人家的修學法。

  第七,「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請看一百六十一頁。曾子說可以託六尺之孤,大概就十五歲這種。託孤,以前劉備就把阿斗託孤給諸葛亮,六尺;像周公,當時周公,成王就差不多十五歲,周公當攝政王當了七年。還有,像伊尹,伊尹就是輔佐太甲,這個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寄百里之命就是整個百里,以前諸候就是百里,百里之命就是政命都交給他,意思這個人就是攝政王,代理國王。這個人在平時可以託孤、可以寄命,在緊張的時候,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臨大節就是處變,平常是這樣,處變的時候,碰到利害交參,碰到這些生命的危急,因為權力在最高的時候,有時候有很多的危機,這個人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這個人的志向、這個人的節操是不可以奪的。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是不是君子?曾子說是。因為君子最後就是要成就這些治國的氣象,而治國的能耐就是這樣,可以託孤、可以寄命,臨大節不可奪。誰?諸葛亮;誰?周公;誰?伊尹,像這樣的人就是君子。這就是在歷史上找典範,你把曾子讀完就知道,整個中國的儒家讀書人是怎麼經營他的一生。

  第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好,就旁邊。你看,那你一個讀書人,你已經看到了目標,你一個讀書人要怎麼在因地裡面勉勵你自己?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心量大,毅就是要幹到底。我們要嘛就是心量小,要嘛就是懦弱無能,不要說幹到底,幹一半就不幹了。所以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仁為己任,以仁為己任是重任,死而後已是道遠,就做到死。所以以前我們蓮社有個辦事人員辦不下去,就跟雪公老師說他辦不下,他想要辭。雪公老師說,你就辦不下去,我是幹到死的。嘴巴就閉著,馬上回來。人家老師是幹到死的,你就這樣,你這肉腳。所以任重道遠,就是因地當中他是任重道遠,果地是可以託孤、可以寄命,臨大節不奪,是能夠反省的,是重在禮的根本的,是有外相的修學法、是有內心的修學法,是能夠傳承的人。

  再來第九,「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請看二百一十八頁,你們的話應該是四百五十七頁,反正兩種版本一定找得到。孔子評論六個弟子,高柴這個人愚,愚就是不會變通。什麼叫不會變通?譬如說領導(長輩)叫你出去辦事情,可是你可能已經是另外一個長輩叫你辦,而且更重要,結果你不會變通,你不知道該怎麼辦,在那裡痛苦,很煩惱,也不知道稟告,也不知道解決,就不會變通。高柴是一個不會變通的人,不會變通的人有時候辦起事很痛苦。柴也愚,參也魯,魯是什麼?上課都聽不懂,參也魯,竟然是傳承。師也辟,辟,子張這個人是很開張,不會收歛。所以有時候人要收斂,有時要開,像季節,有春夏開,秋冬收。子張是只開不收。由也喭,子路是太剛強,所以禮節往往超過。張飛以前在請客吃飯,上座到底是誰,拉來拉去,張飛:「就是你」,一拉,這個人膀斷了,回去要找接骨師。這叫做由也喭,就是往往沒有被禮節制。孔子說顏回,回也其庶乎,屢空,屢屢達到空靈的境界,屢屢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

  再來,賜不受命。可見孔子把顏回跟子貢兩個合比,他的目的就是子貢可以是傳人,所以這兩個合。可是為什麼子貢不受命?就是老師要教你,你沒有辦法被教。為什麼?而貨殖焉,就是忙於發財,貨物生殖。子貢這個人很厲害,你讀子貢傳,這個人走到哪裡,生意還可以做到哪裡,手上沒有手機,沒有大哥大,他可以走到哪裡生意做到哪裡。我真的很佩服,我讀完,奇怪,這個人這個錢怎麼賺的?而且他在陳蔡被困的時候,孔子叫子貢突圍,即使已經被陳蔡團團圍住,他還可以突圍。他為什麼可以突圍?因為台幣可以解決,人民幣可以解決。這種開竅的例子,高柴不會,子貢會。結果雪廬老人說,辦不通,私下辦。這個私下辦,子貢最厲害,高柴不會。但是因為這個人忙於做生意,所以叫貨殖焉。億則屢中,億則屢中就是推理的能力很強。可惜沒有好好來學習聖道,不能成為傳人。第九條裡面告訴我們,曾子是一個上課都聽不懂的人,竟然傳承。

  第十條,「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請看二百四十四頁。以文會友,換句話說,你要找朋友一定要有典籍的學習,你才會得到朋友。所以那個典籍的學習是一輩子的。朋友一定是以文會友會來的,你沒有用以文會,你會不到朋友。譬如說打電話給朋友說,「來,今天到我們家吃飯」,你放心,他不會來吃;「我們明天出去玩」,放心他不會出去玩,他沒有那個時間;「來,我們今天來研討什麼」,他一聽,他就來了,因為正好就是他要的。以友輔仁,這些朋友就是輔助我的仁,這個仁包括辦政治、辦教育都要朋友,都要團隊。孔子一生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經營團隊。好,這是曾子。換句話說,曾子的第十條是什麼?懂得經營團隊。你看一生成功的祕密是不是都出來了?很多的書有沒有講那麼多?沒有。你看外面賣的厚厚的一本書,買來讀完,一點成功的祕密也沒有,那個成功的祕密都是他自己說的。

  再來第十一條,「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請看二百八十三頁。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不是那個位子的人,你不要去坐這個位子。譬如說你是財務科,你就不要去做人事科的事;你是總務科,你就不要去做其他規畫科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雪廬老人說,問都不許問。再來,公文,就算你們兩個是同樣一個工作,公文不是你的你就不許看,這就是避嫌。還有,雪廬老人說,第一個,避嫌;第二個,避免撈過界;第三個,做壞了人家怨你。你看很多這些都是禮上的分析,你才知道進退應對,進退應對裡面都是趨吉避凶之道。所以我以前讀《易經》,我覺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為什麼很多都是在禮上解釋,因為卦跟爻都是在講趨吉避凶,都是靠著禮去趨吉避凶。所以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他依周禮而行,原來依禮而行才能趨吉避凶。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曾子用周易的艮卦《象辭》來解釋孔子的這句話,就是一個君子,入世的君子,他就要懂得分寸。所以第十一條告訴我們,禮就是要在分寸上的經營。禮不只是要在喪禮跟祭禮的中心,禮還要在分寸上的經營。

  第十二條,「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請看三百八十七頁。曾子除了他的師兄是顏回,他善於跟師兄顏回相處,他懂得顏回成功的祕密,你看曾子這個人懂得看老師,懂得看同學。不像我們都眼觀鼻、鼻觀心,什麼都沒看到,打開眼睛的時候就看到別人的缺點、別人的誤會。可是他打開眼睛都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孔子的厲害,看到他的師兄。堂堂乎張也,是他的同輩,子張是他的同輩,曾子小孔子四十六歲,子張小孔子四十八歲,是同輩。孔子的學生分為好幾代,第一代是像子路,小孔子九歲,冉伯牛小七歲;第二代是閔子騫,小十五歲;第三代是顏回、子貢,小孔子大概三十歲,冉求,小二十九歲;第四代就是曾子、子張、子游、子夏,小孔子四十六歲,四十八、四十五、四十四,這種。所以這批人,曾子懂得看老師,懂得看師兄,懂得跟同輩相處,意思這個人是團隊人才。堂堂乎張也,我的那個師弟,堂堂,相貌堂堂,外相堂堂,儀態堂堂;難與並為仁矣,難以跟他的仁並駕齊驅。就是說子張這個人有外相堂堂,有內在的仁心,曾子都願意跟這個同學聚會。你知道曾子後來他媽媽過世的時候,他穿著孝服在守喪,一聽到子張也死掉,他是穿著喪服跑到子張家去哭。結果人家說依禮不行,你怎麼可以穿喪服到人家家?他說我今天不是來弔喪,我是來哭同學,就是我是來哭的,所以這些禮節我可以不維持。你看那個師兄弟的情誼好得不得了,真的。

  再來第十三,「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請看三百八十七頁。就是曾子說,我聽到孔夫子說人沒有自致,就是說人的情感從來不會達到最高峰,除非是父母親之喪,他的情感流露無遺,真情流露無遺。這個孝子他在父母親過世的時候,真情流露無遺。你知道古之求忠臣者,必出於孝子之門,有時候那個情感流露,正是他的可愛之處,正是這個人內心的純善之處。

  再來看第十四,「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請看三百八十七。吾聞諸夫子,曾子不但是學他的師兄,平輩之間他善於學習,還有他很多聽課的重點。譬如說他聽到老師講過什麼人的真情流露是在父母親之喪的真情流露。真情流露非常重要,整個《詩經》三百篇,《論語》裡面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徐」,不是思無「邪」,是思無「徐」,就是講到《詩經》就是真情流露。中國的《詩經》、唐詩為什麼這麼可愛?全部是真情流露。請問,真情流露的文章感人,還是虛情假意的文章感人?好,真情流露的文章感人。請問,這麼好的文章為什麼不保留它?所以像千家詩,或者這些唐詩,都是詩人的真情流露。明天林老師要講的唐玄宗的「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你看那個玄宗皇帝在開元二十三年整個國家到最強的頂勢,那個最高峰的時候他去祭孔,他對孔子體會的那個,你就知道原來開元盛世是怎麼經營的。

  曾子說,我聽到孔夫子說過孟莊子的孝。孟莊子的爸爸是孟獻子,孟獻子太厲害,你知道孟獻子是魯國三家大夫裡面最賢能的人,孟獻子這個人節約、愛民、勤政。結果孟獻子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孟莊子繼位,成為魯國的執政大夫。難能也,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父親留下的政治跟父親留下的臣子,孟莊子都用,這個叫做三年無改父之道。你要知道,我們往往後面的領導人一上台的時候都想要有所振作,都嘴巴掛著改革,好像不改革,好像沒有票一樣,都想改革。但是人家已經很好的時候,你為什麼要改?你才能又沒有比人家強的時候,你為什麼要改?往往都是愈改愈糟糕。王安石的變法就是這樣,愈改愈糟糕,改到最後的時候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所以鄭俠的「流民圖」上去的時候,宋神宗才知道國家經過變法以後這麼慘。孟莊子難能就是說,他爸爸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爸爸,他上台以後,他不想要改他爸爸,表示「我比我的爸爸還厲害」,我沒有,我爸爸好的我全部保留,這就是孝道裡面最難能可貴的。

  第十五,「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請看三百八十八頁。你看曾子還有什麼?曾子還有聽到孔子所說的,還有曾子自己他的處世的眼光,所以整個十五條裡面就是曾子人生的全部。他處世的眼光是什麼?孟孫大夫使陽膚為士師。陽膚就是曾子的弟子。這裡面第十五條告訴我們一個祕密,什麼祕密?國家要人才都到孔門去找,孔子當時跟曾子這些弟子們培養的人才,國家都要。所以孟氏使陽膚,陽膚就是曾子的學生,去成為士師,司法官,陽膚就來請教曾子。這點以前那個孔上公孔德成先生,蔣經國先生在民國七十二年任命為考試院的院長的時候,孔先生沒有馬上答應,孔先生做一件事情就是坐車到台中請教雪公老師,做考試院長好不好?雪公老師說很好,他就坐車回去覆命說可以。像我們就「考試院長,太了不起了,同意!」然後雪公老師是誰?雪公老師是我朋友。立刻壓低。你就知道孔上公的人品。我們一般做官,一聽到做官,人就昏了,富貴榮華早就讓你不知道迷了退轉到什麼程度。

  陽膚問曾子,曾子告訴他做司法官的原則,就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國家沒有道,就是不會辦政治、不會辦教育,就是沒有道;民散久矣,民散久矣就是老百姓離心離德,作奸犯科,只要我高興,沒什麼不可以,暗地裡作奸犯科。如果得到犯罪人的罪情,不要太高興,哀矜勿喜,就要可憐他。為什麼可憐他?這是政治造成的,教育造成的。今天沒有辦好的政治,沒有辦好的教育,才會變成犯罪的溫床,所以得到案情終於破案,你不要得意升官發財,你要可憐他,可憐他,他是在時代裡面被犧牲的。你想想看曾子這個心胸、胸懷,他就是對司法官提出最高的原則,就是你一定要用悲心判案,而且根本的原則就是辦政治跟辦教育。

  好,以上十五條把曾子一生成功的祕密都講完了,他可以把學生栽培成要當官之前,還來請教老師可不可以做、怎麼做,你就知道他這個老師是不得了的老師。

  我們再看,請看第十六頁,為什麼要先把《論語》講完?因為《論語》講完,這裡面的圖就很好讀了。第十六頁,「曾參,字子輿,通稱曾子,春秋魯南武城人」,他跟他的爸爸曾點是孔子的弟子,他爸爸也是七十二賢之一。小孔子四十六歲,所以孔子過世的時候,曾子二十七歲。他對父母親至孝,曾經在耕瓜田的時候把根砍斷了,他的爸爸拿杖把他打得快要死。醒來的時候,曾子為了怕他爸爸傷心,所以曾子彈琴唱歌,安慰他爸爸。孔子聽了以後,告訴學生說:曾參來不要進來,我不要理他。因為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你看雍正皇朝,不是那個康熙皇帝要殺十四阿哥的時候,他們阿哥馬上舉起手,快跑!為什麼快跑?小杖則受,大杖則逃。你看連滿洲人讀的都是中國書,只有咱們現在漢族不讀中國書,真奇怪也。

  「陷父於不義,安得孝乎?」讀完書,所以我們說孝道,你不讀書怎麼會懂得孝順?《孝經》裡面都是在談怎麼孝怎麼孝,而且各個形象的孝。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讀你哪裡會?你以為你都做到,其實都不對,都是太超過,不然就是不及,唯有恰到好處,不讀聖賢書是不可以的。曾子聞之,就來拜訪孔子,而且謝罪。這個是在劉向《說苑.建本篇》,跟《孔子家語.六本篇》。所以江老師的這本書是除了《論語》,除了劉向的《說苑》,《韓詩外傳》、《孔子家語》,散在各個地方蒐集起來,來成立這本畫冊。曾子這個人,「三省吾身,悟一貫之旨」,作《大學》、傳《孝經》,作《大學》談到內聖外王,就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內聖叫做形而上,外王叫做形而下,孔子的學問就是形而上跟形而下。

  再傳子思,子思再傳孟子,所以稱曾子叫做宗聖,宗聖就是傳宗接代。《孝經》是萬德的總源,終身奉持不悖。《論語.泰伯篇》就曾子引《詩》來說明他行道的成功,還有曾子過世的時候,要過世之前,孟敬子去問他,等等。請看第三段,曾子七十歲的時候過世,他作《大學》、傳《孝經》是孔門道統的傳授者,他後來傳給子思,子思再作《中庸》,子思叫做述聖,就是講述聖人的道統,再傳以亞聖孟子。曾子在漢朝(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到孔廟受祭祀。唐玄宗追封為郕伯。宋高宗讚歎說,「夫孝要道」,孝的重要處,孔子講給曾子聽,曾子記錄起來成為《孝經》,來教誨群萌,成為百行的總綱。「以通神明」,什麼叫通神明?通神明有兩類,第一類就是說孝道的經營,道的經營,會讓你這個人開竅,叫做神明,神明第一個是指自己開竅;第二個是外面得到鬼神、佛菩薩的加被,以通神明講這兩個。因為曾子侍奉老師,跟老師之間的答問當中成為《孝經》。侍奉父母親的內涵是《孝經》,成為世代的典範,「儀刑」就是典範,《孝經》就成為世代孝順父母的典範。

  最後分析這個人物,曾子這個人物,江老師把曾子畫成什麼人物?我們把燈關起來,大家看看曾子長什麼樣子?江老師要畫怎麼樣子?第一個要畫成憨厚的樣子,可是憨厚的樣子當中又代表著什麼?這個人還有深藏不露的智慧,曾子本來就是很憨厚的人,但是憨厚當中又有深藏不露的智慧。還有這個人溫文儒雅,用這個手勢來代表溫文儒雅,用這種手勢。古人的配劍又代表說是君子要有道在裡面。還有他的玉,身上的玉,又代表要有義,義就是正知見,玉,就是那個義氣的義,就是正知見。還有下面那個鞋子,那個鞋子叫做翹足鞋,就是人走了以後四平八穩,可以抬高腳尖。你知道走路在地上搓的那種人,大概一生都是失意潦倒,喜歡腳走在地上是搓的,這個人大概命理學講失意潦倒一輩子。所以走路最好是抬高腳,沒有聲音的。所以古人後面那個翹足鞋,就是可以抬高腳。一般佛門像練威儀,譬如經行的時候踱方步,你注意看這種人將來都是宰相之材,那個走路的胸懷都是宰相的氣度。以上就是曾子形象簡單的分析。曾子這個人是有福之人,所以面頰豐厚,形象憨厚,又含藏智慧,是江老師要造這個像的一個本質。還有透過我們剛才的那十六條的修學法,了解曾子的一生。以上曾子分析完。請打開燈。

  再看第二個,有若。「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請看第二頁。有子這個人很有趣,有子,孔子過世了以後,你知道孔門發生什麼事嗎?子游、子夏這些人,他想要把有子當孔子來尊重,可見有子在孔門心中的分量。這章請看第二頁,記錄者叫做有子,表示《論語》的記載,除了孔門的弟子以外,還有曾子的學生,還有有子的學生,可見有子在孔門的分量。有子說這個人是孝悌,在家裡面能孝,出外能悌;換句話說,這個人懂得跟父母相處,懂得跟長輩相處。你不要小看跟父母相處、跟長輩相處的人,這個人出來辦事情能夠得到長輩的支持。我們很多年輕人他是不會跟長輩相處的,其實年輕人如果懂得跟長輩的相處,你的成功,人生已經成功一大半。

  而好犯上者鮮矣,這個人不會犯上,他懂得是跟長輩和合的。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就是這個人不會造反。不好犯上是齊家,不好作亂是能治國,為什麼不好作亂能治國?這個人懂得和合。我們一般說一個國家最缺的領導人是什麼?和合的人才。中藥裡面甘草,它是最能調和中藥,甘草不是中藥,但是中藥如果沒有甘草,不能發揮中藥的藥力。鼓沒有宮商角徵羽的音階,可是音樂要藉著鼓去調和起來。孝悌就是一個能夠調和的人才,這種人就是當宰相。很多人是懂得技藝,可是調和的人才更重要。所以君子務本,務本就是內涵的修學。本立而道生,這個本就是孝悌,孝悌是道的根本,仁道的根本。有子就把孔門的思想,仁,仁的根本是孝悌,講完了。以上第一條就是有子來發揮孔門的精髓,就是仁道,入世的仁道,出世的形而上,入世的仁道當中根本處就是孝悌。

  第二章,「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請看十二頁。有子說,禮的用就是和,換句話說,會用禮的人他會讓團隊和諧。過去先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先王,都懂得依禮來用和,體是禮,用是和。禮的好處是讓每個人的功能發揮,每個人能盡本分,每個人能懂得進退應對,和諧以後這個團隊才能做事;這個團體不和諧,絕對做不到事。用禮來和諧這個團隊,先王知道,他知道祕密在這裡。國家的經營絕對不是個人,是團隊,團隊是要靠和合的團隊,和合的團隊是要用禮經營。我每每讀《論語》都對這些孔門的弟子三鞠躬,孔門的弟子講的話都是高格局的,見地很高,格局很大,眼光看得很遠的言論。

  小事、大事都由禮,換句話說,小事、大事都是依禮來安排,依禮來安排很重要。譬如說主事者叫他做這個工作,大家就得聽他來執行這個工作,這就是禮;如果主事者命令他,大家又不服從他,這個工作就砸。這是禮。你不要小看這個禮,禮就是一個和諧之道,就是能做事的方法。有所不行,小事跟大事都用禮,有所不行,如果沒有依禮來用和,那是行不通的。知和而和,如果光和,不用禮來節制,那也不可以的。換句話說,禮是要發揮和,和是要用禮來節制,所以光和不行,還要用禮來節制。所以禮當中,以前儒家裡面在論禮的當中,它有恩有威,不能光恩,這個和如果讓大家爛了,爛了規矩,分寸失了,就要用威。所以以禮節之,有恩、有威,事情才能辦得好。這是第二條。

  第三條,「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有子的第一條,他告訴你整個孔子的根本就是孝悌;第二條告訴我們,整個依禮來辦事,以和為貴,而且以禮來節。第三條,我們看第十三頁。信的本質在義,言語可以來回;換句話說,信用如果不合乎義,這個信用不要去遵守它。舉例來說,有人跟你借刀子,你答應他要借,結果事後你發現他要拿刀子去殺人,請問要不要借?失信,不是君子,怎麼辦?這叫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你要用義去衡量。言可以反復,什麼叫反復?違背都沒有關係,復就是收回來,這個才叫做大信。人家跟你借梯子,你答應要借,結果你知道他梯子是要去偷人家東西的,請問梯子借不借?對,這就是信近於義。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你的恭敬要接近禮,你才遠離恥辱。舉例來說,恭敬於禮,你到人家國家裡面,人家的禮節是要握手的,你的恭要近禮,就是人家的禮節規定握手,你就得握手,你不能去跪拜,你就遠恥辱,人家說不是這樣。所以以前蔣介石先生帶著羅家倫去印度,甘地看到蔣介石的時候,在地上滾。請問怎麼辦?你不能說起來起來,土著。禮是要配合人家的,叫做恭近於禮,恭敬要配合禮節,人家規定什麼禮就是什麼禮。但是蔣總統他不能在地上滾,他是一國的元首,怎麼辦?羅家倫就在地上滾回去。這個厲害,這就是懂局。結果滾回去,回去以後就當北大的校長。羅家倫那個女朋友本來說你當北大的校長我就嫁給你,結果這件事情讓他回去當北大的校長,就順利完婚。就在地上滾一滾。

  所以恭一定要近於禮。今天團隊規定什麼,譬如說你今天來參加兩岸三地的講座,道師這邊團隊規定什麼禮,我們就用什麼禮,這才是真正的禮。你說不,古禮。古禮到現在都變了,像有的人說祭孔,祭孔,請問清朝人祭孔是穿清朝的服裝,還是穿漢朝的服裝?清朝,對,那你幹嘛穿漢朝?所以我到大陸去,他們就穿漢朝的服裝,不對,是要配合時代,禮就是要配合時代來進行。那這個因不失其親,就是你要依止於你所親近的,亦可宗也,這個人是可以值得尊敬的。

  好,以上就是有子。有子的第四條。我們下課了是不是?有子這四條裡面可以告訴我們,有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懂得孝悌,懂得用禮,懂得言語之道,懂得稅法,後面第四條就講到稅法,來看出有子這個人他一生。而且有子他有個祕密,他長得氣象像孔子,內,言語說話的穩重度像孔子。所以孔子過世以後,大家傷心得不得了,竟然想把有子當成孔子,大家來推尊他,孔門竟然發生了這個事。後來有沒有成功?下一堂課再說,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