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傳統文化座談會—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德不廣不能使人來)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2/4/2  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60-016-0002

  道公長老、諸位法師、陳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到了雙溪,要多深呼吸,這麼好的空氣不能浪費掉。當然,還有我們雙溪承傳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的道風、學風,這個我們更要好好去領受、去體會。所以很感謝我們道公長老慈悲,成就這個因緣,包含上午長老對我們的開示,都讓我們體會怎麼珍惜因緣,怎麼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首先長老有提到我們雙溪小築的因緣,佛法講萬法因緣所生,佛法大用無方,《無量壽經》上說,「當信佛經語深」,一句「萬緣因緣生」,它已經包含一切境緣,沒有一個境緣不是因緣所生。當我們體會到因緣法,我們不只不會消極,我們會更珍惜,因為因緣要聚,很不容易。就像我們中午吃這麼好吃的午餐,要有多少法師、同修發心來護持。

  而這個因緣,首先最可貴的是來自於長老及我們老同修,不知道今天我們陳永信老居士有沒有來?名字取得好,難怪事業做得好,永遠誠信,所以事業做得好。我們在台灣成長,都有讀過青年十二守則,「信義為立業之本」。所以他爸爸名字取得好,他以此為信念,事業做得很好。而他跟長老都是對於師長的一個孝心,這個我們要善於去體會。「慕賢當慕其心」,我們去體會到師長老人家,他在講經當中,他是怎麼做人、怎麼處世的。包含長老,我們親近長老的過程,他是怎麼用心的,怎麼處理事的,這個我們要善學,我們要善觀察、善體會。因為善知識都是謙虛的,但是他在娓娓道來當中,我們用心去感受,他們不忘師長在台灣幾十年的教化,不願意說看到師長老人家回到台灣來,沒有一個地方,我們當弟子的很難受。所以陳老居士說這個山要叫做「淨空山」。當然大家不能用情執來跟善知識學習,師長沒有同意,大家有夠失望,怎麼沒有叫這個名字?這個就是感情。我們是能感受到師長謙退,善知識都是避名、都是逃名,不會好名,而且讓我們不忘祖德,所以取名字叫「靈巖山雙溪小築」。

  長老還提到這個路是兩位老居士他們修的,我們閩南話說的,「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敬鋤頭」,沒講錯吧?有時候太久沒回來,比較不輪轉。我們的俚語裡面就飽含祖先處世的心境。我們善於去觀察,我們就知道因緣真的都不是偶然的。全世界那麼大,佛法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示現,以佛的心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不可能偏愛哪一個地方的眾生。可是為什麼大乘佛法卻在我們神州大地開花結果,甚至於大乘佛法的成就還超過印度?這不是偶然,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根基。師長常常說我們修學的基礎是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剛好跟我們老祖宗的文化最核心的兩個精神,孝道跟師道相應。而且我們看中華文明,最古老的一部經是《易經》,經過三個聖人,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繹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把《易經》的微言大義開顯,所以它是群經之母,所有中華經典之母是《易經》。《易經》有六十四卦,在天地萬象裡面選了六十四個代表,代表我們的祖先向誰學習?萬事萬物。有沒有暗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就是在祖先的這種心境文化的洗禮之下,不知不覺在學。看到草,「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祖先居然看一棵青草都能聯想到做人的精神。看到溪流,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閩南的祖先說,「父母疼子長流水,子想父母樹尾風」。我們假如看到水就想著父母對我們的愛護、思念,真的是「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六塵都在對我們說法,所以神州大地大乘佛法會興旺,也是這些因緣。我們能體會到,我們會感謝祖先,我們會很有責任,不能把這麼好的文化斷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上。

  所以師長在講經的時候多次都提,我犧牲身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長老早上的開示就提到,我們要以師志為己志。相信聽完長老的開示,我們腦子有很多具體的影像,不知道大家想到什麼?有沒有想到接力棒?現在傳到誰的手上?佛門說法器,是比喻器皿可以盛接物品,水杯可以把水接住。同樣的,我們的心可以把如來的大法,可以把師長的教導,我們能承載起來,能夠放在我們的心上,這個是我們要有正確的心態,我們才能承接下來。就像孟子說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個就是一個法器的心境。就像師長講到請佛住世,普賢行的「請佛住世」,老人家說了,全世界能聞到佛法的,有多少人;聞到佛法,又能聞到正法的,又剩多少人;聞到正法,又能聞到念佛;聞到念佛,又能聞到持名念佛。早上長老說的圓頓教,這個念佛法門,持名念佛,這個在佛門算我們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而在圓頓法當中,我們又能親近到師父上人、道公長老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太難得的緣分。

  我常常跟同修們共勉,我們遇到這樣的緣,是我們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師長這麼給我們分析,這麼難的緣我們遇到了,「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麼難的因緣我們遇到了,我們不請自己住世,我們還請誰住世!俗話說,「登天難,求人難」,請自己荷擔如來家業,不比求人難,「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且從因緣法來看,在台灣生活成長的炎黃子孫的因緣優於其他地方的華人。成德看到大家大部分是秋天以上的,我今年秋天剛好走到一半。當然我們一談到年齡,就要想到《論語》有一句話叫「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念到這裡,背後都發涼,差太多了。但是差太多也不能氣餒,要「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我們在台灣成長,我們自己回想,爺爺、奶奶、父母都給我們表演出孝道、悌道。你看鄰里鄉黨,哪一家有喜事,整條巷子都去幫忙,這種氣圍對我們的潛移默化非常大。所以我們有這麼好的緣,薰習了老祖宗的文化,儒、釋、道的文化,我們是有這種能量的,這種Energy。我最近必須要加強英文,不然我就回不去英國,因為你要長久住在那裡,還得考英文。所以人生不能逃避,你一逃避,最後很老的時候,還得扛,還得承擔,跑不掉的,不如歡喜接受挑戰。

  所以感覺到在台灣,尤其四、五十歲以上的同胞們,都受到比較完整的文化薰陶,師長教誨我們,我們這一生會的能力,沒有把它用出來服務大眾,結果埋到黃土裡面去,這個是有罪過的。這一段大家聽過?我沒有逼你們,我只是說老法師有這麼講。感覺老人家講的這個話很有道理,因為我們能學到文化,也是眾多的緣分在其中,這個緣分都很難算,裡面有阿公阿嬤、外公外婆,這麼多的長輩給我們的身教、言教,我們體會到了,不把它發揮出來,不就糟蹋了這些緣分了?就像我們共聚一堂,我們會得到很多啟發,怎麼來回報成就這次因緣的大眾,我們把這個領悟來提升自己,來利益他人,這個就是大乘佛法說的自利利他,儒家說的明明德,自利;親民,利他。所以我們有「捨我其誰」的心境,來學習傳統文化、學習佛法,我們聽的每一句都會覺得是講給我聽的,會放在心上。師長表演給誰看的?表演給我看的。我能看到,是我的因緣,我要去效法,我要去跟隨。不能我們看了師長的表法,結果我們想「老和尚不是普通人,我沒辦法」,這一念心是障礙。

  所以長老上午特別提到,善學當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正知正見,八正道排在第一,正見。因為知見沒有建立好,或者知見偏了,可能拉就拉不回來了。捨身容易,捨見難,就怕我們修學的心態觀念偏了,先入為主。為什麼師長感念章嘉大師的恩?他老人家提到,「我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幫我扎下去的」,這句話不能滑過去。因為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老人家的成就,離不開他扎的根。所以章嘉大師給老人家的教誨,那都是最關鍵的修學知見。我們同修也很用心,光是整理章嘉大師給老法師的教誨,好像就有三篇專題的文章。我們太有福報了,我們很多法寶,包含重要的師長這些開示資料,都是我們華藏的團隊,我們老法師底下這些後製的團隊幫我們做出來的。我們看到這些法寶很珍惜,如貧得寶。很容易得到,對我們也是一種考驗,不容易珍惜。

  長老提到兩位老居士修的這條路,長老就用他們的名,取了這條路的名字叫「永平路」,這個也是長老在教導我們走路不要忘了造路的人。人世間沒有一個因緣、福報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都要存感恩的心,感恩心就跟菩提心相應了。我們應該都有讀過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這一篇教誨對我們淨宗學人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在「三輩往生」,上品、中品、下品都有讀到共同的標準,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是三品都共同的,而且發菩提心還擺在前面。祖師開頭就用《華嚴經》的教誨,「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個教誨講得很重,祖師說「忘失尚爾,況未發乎」,忘失就變成魔業,更何況假如我們沒有發出來的話,那就更不可能有成就了。而印光祖師也特別強調,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跟一個軍隊打仗,元帥沒有了,可能這個士兵都互相打。主帥重要,菩提心重要。祖師進一步也講,「必有因緣,方得發起」,菩提心也是有因緣,這個緣分引發我們的善根、我們的菩提心,什麼緣?念本師恩、念父母、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感覺都跟念恩的心相應,所以我們的心中時時都念著恩德,我們就沒有離開菩提心。就像佛門吃飯以前,「食存五觀」,就是念施主恩、念眾生恩。當然不是吃飯的時候才念,佛門的教學方法是透過這個手段提醒我們,我們要把這個心能夠不間斷的提起,不是說吃飯的時候念一下才提起來。所以長老在表演知恩報恩給我們看,包含長老也是很念舊,很有情義,很惜緣,這都是我們的學處。長老每一年都會到各地跟同修們尾牙聚一聚,感謝大家這一年弘護正法。每一次到岡山念佛會尾牙,都會邀請成德的父母一起來聚會,成德都能感覺長老是特別有情義。我們這些年輕人出門在外,也比較少時間回來陪父母,長老都很用心在這些細節上,在這些人情事理上。

  李炳南老師有說,學佛就是學人情、就是學事理;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佛呆子、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這段話用的詞句也是很重,不懂人情事理,雖然有弘護正法的心,很可能會傷天害理。好心辦壞了事,這個成德是很有體會的,自己這些人情事理不懂,又處在比較高的位子,做錯很多事、下錯很多決策,應對進退不當,影響因緣,很多慘痛的經驗。所以長老關心我們淨宗學人的修學能不能得力,所以帶頭學《常禮舉要》,這就是人情事理。孔子在《禮記》裡面講,「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很好,假如我們沒有禮的基礎,提升不了到那個境界,一定要從禮開始做起。李老當時候講《常禮舉要》,年齡很大,九十歲。黃念祖老居士有一句話,成德印象很深,黃老提到,大修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他在晚年特別做哪些事,我們後世的弟子們要細細去體會、去觀察。黃老這麼講,他緣起是什麼?他提到夏蓮居老居士,他為什麼要編《淨修捷要》?他為什麼要編《寶王三昧懺》?而且《寶王三昧懺》還沒有完稿,夏老已經圓寂了。黃老在寫跋文的時候就提到,《寶王三昧懺》雖然不是十五的月亮,也是十三、十四的月亮。成德有印象,聽老法師講過,你拜任何的經懺沒有辦法消掉業,拜《寶王三昧懺》可以消掉。因為《寶王三昧懺》最核心的就是念佛,祖師有提過,任何方法都不能消掉的業障,還有這句萬德洪名可以消掉。尤其在這幾代人,都是成年以後才學傳統文化、學佛,還沒學以前很難不造業,造的這些業都會形成修學上的障礙。我們能把業障懺除,就能起感應道交,所以編這個有深意在,包含《淨修捷要》,讓我們感覺這些祖師他的智慧是超越時空在護念我們。

  《無量壽經》說,「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不只是如來定慧如此,入了境界的祖師,尤其淨土宗的祖師,那很可能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他們也是智慧圓融,都做一些事要利益我們後世的學子。現在生活那麼忙碌,一天要持一部《無量壽經》,可能很多人的時間不允許,他還有家庭的責任、工作的責任。但是《淨修捷要》把五經一論的精華濃縮成三十二段經文,顯教、密教、禪宗、祖師義都在裡面,加持力非常強。黃老的這句話,它雖然是談到夏老的因緣,我們善於學的話要舉一反三,這個也是善學傳統文化。李炳南老師也是一樣,他一定是洞察這個時代的需要在哪裡,所以他講《常禮舉要》,他講《論語》,一定是感覺到我們學大乘佛法的基礎不足。跟蓋房子一樣,大乘佛法是三樓,第一層、第二層不穩,修學起來很不穩當。

  長老也是長期觀察護念我們淨宗學人,他也帶頭學《常禮舉要》、學《論語》,帶動我們不要忽略了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尤其長老對於我們這些後學、年輕人,特別提攜。《了凡四訓》當中說的,「善事常易敗」,一個年輕人走弘法的路很不容易,師長說我們這個年齡算是孫字輩的,長老他們是兒字輩的。孫字輩的難度,師長有提到比他老人家難十倍、百倍都不止。《了凡四訓》講,「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長老他們是長輩,他們走在我們前面,特別體恤我們這些晚輩的可貴在哪、難處在哪,給我們很多的指導跟鼓勵,給我們很大的信心。我們看到了,我們感謝長老給我們的表法。我們不能白看,也要期許自己,自己也要好好照顧後面的年輕人。

  所以緣分不易,尤其長老早上還提到我們台灣那麼多高僧大德,長老去親近,都把這些過程給我們和盤托出。我們聽完,能夠把它放在心上,對我們修學就是很重要的指導。尤其提到念佛,我聽完這一段,確實是捏把冷汗,就是自己連門都沒有入。長老是我們算繫念法事的祖師級的,這個後世歷史會記錄的。我們根本還談不上會念,什麼叫念佛都還沒搞清楚。但是早上這一席話,最起碼有一個很具體的印象是什麼?是那個號碼鎖,要對得很準才行。也從這個公案知道真的要會念佛,還得要長期薰習淨宗的教理。尤其我們要體會師長的苦心,《無量壽經》從二十集、三十集講完一部,到他老人家八十幾歲,多久講完一部?一千兩百個小時。沒有這樣細講,沒有這樣深入,可能我們會對淨宗的這些教理看輕了。不夠深入,這個真信切願可能有打折扣,不夠真切。所以師長是指導,先聽一遍《阿彌陀經疏鈔》,再去閉生死關。其實我們在修學當中,善知識對我們來講是最重要的因緣。但是不是說,我每天都有聽老法師講經,那個只是一個相而已。所以師長給我們建立的知見很重要,像剛剛提到的,假如我們的心念聽師長教導,起個念頭,「那是師長才做得到,我們怎麼可能?」念頭形成障礙了。因為師長提到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經教,都是契我們的機的,他老人家不會講了一段經,然後對我們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那這段話很重要!釋迦牟尼佛是應機說法,《楞嚴經》上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釋迦牟尼佛如此,師父上人亦如此。我們建立這個心態,才不會師長邊講,我們邊在那裡依自己的念頭,這些我做不到,就把它擺一邊去,那這樣就危險了。都是自己在揀擇這個要聽、那個不聽,那到底是跟師父上人學,還是跟自己的分別執著學?所以這個心態假如沒有建立起來,那很可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

  所以佛門重視的是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吃素多少年、我聽經多久,那只是一個外在的相而已,有沒有真正吃出慈悲心,這個重要。有沒有聽到去依教奉行,聽了十年經,假如沒有一句教誨常常放在心上,受用還是很有限。所以重實質不重形式,很重要。我們有可能會產生感情,或者產生自己的分別、想法,甚至於自己會用一種意氣用事,一種蠻勁,「我就是要這麼做」,看起來很精進,但是那個裡面有沒有聽師長的話,這個是我們自己要檢查的。曾經遇到一位同修,他就不吃不喝,他就要求生淨土。經過好幾天,他那個意志力一般的人達不到,可能一千個裡面要找一個都不容易。結果看這個情況,旁邊的同修寫了信給師父上人,請教這位同修現在這麼做好不好。老人家趕快給他回,學鍋漏匠就好,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不要這麼做。說實在的,我們想一想,這麼做下去,到底是餓死了還是往生,誰能說明白。我們有時候做事情不能考慮自己眼前的一些角度而已,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我們佛弟子有時候做出來的行為是政府單位理解不了,副作用就開始了。所以大乘佛法要圓融,不能自己的角度又很固執。結果師長給他指導了,他不聽,繼續這麼幹,最後被當地政府給要求離開了。所以看起來很用功,但是師長都指導了,他還是不聽。最後他自己的身體本來很好的,能這麼做,他的體質有多硬朗,那個事件之後,身體大不如前。

  所以我們還得常常問問自己,我有沒有老實、聽話、真幹?不是說我常常夢到師父上人,常常夢到也不能執著。更重要的是,重實質的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們佛門常講,「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還得我們自己去常常勘驗自己,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有沒有依照上人的教誨在落實?長老早上提到念佛的重要,夏蓮老、黃念老很多開示都有談到這一點。尤其這個木魚、引磬,能夠讓我們攝心。所以有共修共學的因緣,我們要好好珍惜。有一個同修他聽老和尚說,不要跑道場,然後他聽了之後說,我不跑道場了。老和尚的意思是說不要亂跑很多道場,不是說不依眾靠眾。你找到這個道場,都是依止老和尚教誨,那很重要。依我們現在的根性,不依眾靠眾,自己在家修學,可能會比較懈怠;一到道場,那種氛圍就容易提起精進的心。

  所以蕅益大師《淨社銘》四點都很關鍵。「淨土為歸」,我們看到這四個字隨文入觀,自己有沒有歸心似箭?長老早上也說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要練習今天就往生了,還有沒有對世間的人事物很掛心、很留戀,這個就要自己檢查。像成德就做得很不好,這幾天晚上都不怎麼睡得著,熊貓眼都被莊嚴法師看出來了,這個沒有依教奉行。老法師說的,事情可以做,做完之後不要放心上,佛號趕快提起來。這個功夫差太遠了。所以要淨土為歸,我們道公長老的三時繫念不能白做,「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第一句話,傻孩子,你怎麼今天才回來?你這個傻孩子,怎麼今天才回來,枉受輪迴的苦。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為自己發的,就是讓我們當下就可以乘他的願力離苦得樂。「淨土為歸,持戒為本」,師長老人家指導我們怎麼學習佛法、傳統文化?從根本修,持戒是根本,孝親尊師是戒的大根大本。所以《戒經》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心提起來,「德有傷,貽親羞」,不好的念頭、言行不敢做了,不願意以自己父母給我們的身體來造惡業,不願意辜負父母,很多惡的行為就止住了。

  老人家一直強調扎三根,這都是持戒為本。長老上午也提到,我們整個淨宗的修學,就是把根扎好,然後再以一部《無量壽經》導歸極樂世界。我們的這個戒就是扎三根,道風是念佛,學風,一部《無量壽經》去深入。而且《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所以「持戒為本,觀心為要」,心是根本,心對了,言行不會偏頗,所以身口意還以意為一個根本。所以師長在一次祭祖法會的開示,就是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這個善學,就能積功累德;不善學,可能變成愈分別、愈執著。在《華嚴經.淨行品》裡面就提到,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什麼是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長老上午透過他親近黃念祖老居士,我們聽到這些公案都是福報,因為沒有長老說,我們不知道這些重點。所以大家要懂得挖寶,這個善學裡面還善問,能夠問出寶來。黃老提到的,我們圓解一天,是漸修的知見一劫的時間。所以整個我們所建立的修學的知見是圓解,這個在修學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解了侷限,有可能裡面就有摻雜分別執著在裡面。

  早上長老還提到,師長把幾位出家弟子找到房間裡面來,說我們這裡是學《華嚴》的。我不知道諸位同修聽到這個公案,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成德聽到這個公案,是長老去福州,很關心我的身體健康,然後在用晚餐的時候,給我們開示到這一件事情。我當時候聽的時候,真的是嚇了一身冷汗,為什麼?我說我假如跟著師父上人學了二十多年,我都不知道他老人家學什麼的,那我到底在跟他學什麼!所以師長是學《華嚴》。所以長老有提到,「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講《玫瑰經》,也是《華嚴》;講《弟子規》,也是《華嚴》。不只講經的時候是《華嚴》的境界,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能夠事事無礙,理事圓融。我們這個時代很需要華嚴的精神,為什麼?《華嚴》是事事無礙。現在一般的人,心有千千結,家家還有本難念的經,他假如沒有《華嚴》,他怎麼解掉這些問題?師長的法藥就可以幫助我們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就是看我們會不會轉念。能轉得過來,可能晴天霹靂的事,變成我們快速提升的增上緣。這個我們台灣同修應該看到上人的表演了吧?假如是我們老同修,老人家在面臨韓館長往生,沒有地方住,努力了幾十年,一般的人遇到了都很難過、很沮喪,師長沒有受影響,還勸同修們放下,不要去計較這個,更不能去打官司。老人家說到,「此法本無諍」,佛沒有教我們爭,「諍則失道意」。當然這句也要會聽,「此法本無諍」,不能爭,學成鄉愿了,什麼都是退,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講話,整個團體就沒有是非了。然後付出很多的人被毀謗,惡意諂媚的人一直上去,那麻煩了,沒人講公道話了。所以我們學,得學圓,這個因緣我們得觀察清楚。所以什麼時候不能讓?讓了之後,正法凋零,眾生不受益,這個時候不能讓,這個時候要當仁不讓,捍衛正法。就像出家人慈悲為懷,可是日本侵華,多少我們的百姓要塗炭,這個時候出家人也要站出來。所以佛法是圓融的,得要看因緣用。就像持戒,該開戒的時候不開,那就犯戒;開了,可以利益眾生、利益正法,這個該開。不是因為隨順自己的習氣去開,那個業就造得更大了。我們觀察師長在這個境緣當下,所有的努力他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求回報,道場都建設起來了,他也沒有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是佛怎麼教他的,佛教「此法本無諍」。因為館長的後代對我們來講是內部的人,內部的人不能爭,要修忍辱。老人家在這個境緣當中寫了一段法語,「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境界提升上去了。接下來,新加坡的緣出現了。所以師長就表演給我們看,事事無礙,不只沒有障礙,會修的人快速提升了。

  《金剛經》裡面重複最多的六度就是布施,還有忍辱,師長老人家一生學釋迦牟尼佛,這兩點也是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布施,施與眾生的法寶供養,從來不拿錢,因為老人家對佛法有信心,愈施愈多。反而我們淨宗不缺錢,有一些團體什麼都要拿錢的,反而它現在沒錢了,因為修因得果。所以我們珍惜老法師所講,我們也要看懂老法師的表法,老人家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得到,不然我們就辜負了他老人家的表演。而且老師教我們都是什麼?要和盤托出。在哪裡和盤托出?講每一句的時候,對我們一點隱瞞都沒有。師長講到什麼叫師承,就是老師走過的彎路不願意學生再走,這是一個老師的心境。為什麼師長在講經的時候常常都提到,我就是學《華嚴》最後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回來專修專弘淨土,老人家他繞的這個彎路,他就是希望我們不繞了,直接依淨土法門來修學。

  包含在新加坡,這世界上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宗教跟宗教之間。老人家他用很短的時間把宗教團結起來,不也給這個世界表演了?最棘手的問題,真的把《華嚴》用上了,很快的宗教就團結在一起了。當然這裡面,我們也要看懂師長他是怎麼做的,我們不能只有鼓掌,好,好,都看好戲而已。他的關鍵是做了什麼,才能達成這麼殊勝的結果,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變成看熱鬧。自己是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覺,我們現在學大乘的經、學儒家四書五經,看起來比較抽象的經句,只要做一個思惟,師長怎麼做的?好像那個句子就活起來了。比方「興大悲,憫有情」,師長特別強調做哪些事,好像就浮起來。

  早上長老一直強調一條龍,這個世界要安定,一定要有人才出來,假如出五個范仲淹,這個世界就有救了。可是要出聖賢人,得要從胎教開始,得要從小開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今天沒有小朋友來參加?有!好,那一天剛好有同修要皈依,成德剛好以出家人的代表,當然我們都是皈依我們阿闍黎是淨空老和尚,我們當弟子的複講師長三皈依,結果皈依的有一個兩歲的小朋友。成德看到諸位同修很歡喜,也很感恩,歡喜在大家都在自己不同的因緣當中努力。我們雖然不在一起,因為十幾年前我們在台灣辦傳統文化,都感謝大家護持才成就。後來成德到了馬來西亞,後來又到英國去,可是看大家有的年輕的同修已經有孩子了,他們胎教在做,都很用心在教孩子。所以我看到他們就覺得招生的壓力比較小了,這個漢學院招生的壓力比較小。當然也不要有壓力,只要信佛,找韋馱菩薩就好,找觀世音菩薩就好了。看到我們幼兒園張園長,他參與了這課程之後,很用心去帶動他整個園裡的老師。小朋友很好教,透過小朋友去帶動家長,在這個時代都要善巧方便,這個時代不能對眾生要求太多,善巧,循序漸進,讓家長有信心,我們都要很柔軟、很善巧。

  包含看到好多同修,我們都是在英國見面的,有的還在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見面。特別感謝大家飛到萬里之外,支持我們在法國、英國漢學院的緣分,沒有大家,這些緣成就不了的。做了祭孔、祭祖,我們要學習長老的承擔,老和尚一句話,再難,長老都把它扛起來。好像是二O一六年,跟長老說,到倫敦去辦一個祭祖,那個要多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二話不說,就承擔起來了。包含看到台灣災難,老人家一說要辦三時繫念護國息災,結果一辦,已經是第七個百七,已經過了十二年,都沒有間斷。所以我們也感謝長老及法師們、同修們對我們台灣的護念。阿彌陀佛!尤其還可以不用戴口罩,你在一方付出,才能得到這些信任,這些信任不是要來的。做到這裡車禍都沒有了,很多災難都化解掉了,這個很感應的。所以看到台灣的同修們,成德是很多感觸。就像師長在台灣這麼早就在傳儒釋道的教誨,很多同修可能你們的父母就是老法師的學生,我們已經幾代人受他老人家的恩澤了。所以從因緣法來講,台灣的同修們應該對於整個儒釋道的弘傳,我們應該是要站出來的,因為我們的因緣算是最殊勝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我們看到師長在二OO九年的時候,在台灣整整待了一年,第二次的《妄盡還源觀》是在台灣講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大家可不能只有印象說「師父在台灣真好」,不能只是感情在起作用而已,師長老人家這些大修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什麼他把整年的時間用在台灣?他的考量在哪?我們得看得懂。老人家怎麼考慮事?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看到把宗教團結起來,怎麼做到的,這個得我們弟子去觀察,進一步去效法。首先我們看到師長「先人後己」,幾個宗教有事,把別的宗教的事擺前面,自己擺後。我們學院的法師有一次去跟師長請教,某某宗教現在有困難,師長,我們是不是支持多少,講了一個數目,師長沒有同意,緊接著問法師,你到底還有多少?然後問完說,都給人家。我們能聽到這些故事很有福報,很感動。

  我們也聽過有一個回教,他們要辦學校,那個金額也滿大的,師長發動園遊會,每個宗教來參與,結果我們佛弟子最多,義賣,最後籌款還超過那個需要。你說那伊斯蘭教的長老們、同修們看了不感動?不可能。再來,在圖文巴做宗教團結,選誰來主要負責這件事?我們也看到老法師在表演《群書治要》,你用一個人,你用下去,大家的向心力都來了,大家很佩服。今天假如這個宗教團結一用,我的弟子,佛教的,人家心裡就毛毛的。但師長用誰來負責?哈比哈山長老的學生,漢尼夫先生。哈比哈山長老是穆罕默德先生傳承的弟子,他很有威望,他最得意的學生到澳洲來負責宗教團結。你看這個人一用,每一個宗教都讚歎,你看我們淨空老和尚心量大,用人才。唐太宗用人也是這樣,他能夠被稱為「天可汗」,不同種族的人他都重用,人家看了服氣,肚量太大了。「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我們心量不夠大,跟著我們的人心裡不安。所以這些關鍵變成我們要看得懂,我們就學到了。所以我們珍惜因緣,要珍惜我們跟隨長老學習的因緣,這麼好的福報,不能當面錯過了。老和尚的這些教誨我們也好好珍惜,其中老人家怎麼做人做事,只有我們心靜下來,我們就能感覺得到了。老人家這些國際的因緣,他是怎麼做的,我們都善觀察、善去體會,進而善去效法、學習,那我們就是有大福報的人,那我們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

  老法師說我們遇到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傳承儒、釋、道。因為五千年來沒有出現斷的危機,沒有這個機緣,我們還修不到這樣的功德,現在剛好遇到了,我們全心全意去做。當然要從敦倫盡分開始,這個弘法不能是靠一時激動的,得要敦倫盡分,得要我們的心跟經典相應,因為人能弘道。不是說我講出來的話是佛經,我就在弘法,有可能我們的心是透過佛法在控制別人、在要求別人,讓對方有壓力,這個不只沒有弘法,還造成別人的反感。所以師長說,今天你學佛了,還造成家裡的不和諧,鐵定學錯了。這些教誨不能跳過去,不能說「自己的人最難度」,大家有沒有聽過師父說自己的人最難度?我們不能自己加。就像長老早上已經提醒我們,由近而遠,由親到疏。所以鄭老師任重道遠,鄭家的家風,你這個是伯伯輩了,要把它傳承下去。

  好,那我們共同珍惜跟師父上人,跟我們長老的緣分,我們一起努力,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