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草堂集(五)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18/7/24  台灣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10-0005

  尊敬的周老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繼續來學習《草堂集》,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O三頁第三行,我們從第十三段看起,我將這段文念一遍:

  【十三。人心一動。鬼神知之。以邪召邪。神不得而咎。】

  『人心一動』,我們人的心一動念頭,鬼神就知道了。鬼神他找人,就是根據人心動的那個念頭,如果我們人心不動念,鬼神找不到我們,就在他眼前他也看不到。這個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蓮池大師也記錄了一則公案。蓮池大師是明朝時代的人,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他的《竹窗隨筆》有三集,叫《初筆》、《二筆》、《三筆》,有三集,也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這裡面內容也相當豐富。我記得有一個公案就是蓮池大師記錄的,記在《竹窗隨筆》。他說有一個道士他的茅蓬就搭在河邊,有水的地方都有水鬼,有一天晚上這個道士在打坐入定,聽到兩個鬼在對話。其中有個鬼就要找替身,他跟另外一個鬼講,他等了很多年了,明天有一個人會從這個河經過,那個人就是我的替身,他會在這個河當中溺斃,會被河水沖走,會溺死。那個人死了,他的靈魂就來代替他的位置看守這個河,這個水鬼找替身。陸上的有些地方的鬼也會找替身,大概水鬼找替身,生前也是溺斃在那裡的,他要再去投胎、再去往生,必須有一個替身,等於代替他的職務在那邊看守。

  道士打坐聽到了,第二天中午果然有一個人頭上頂著一些鍋子這一類的,要涉水渡過那個河。這個道士聽到昨天晚上兩個鬼在對話,知道這個人今天會被水鬼抓去當替身,所以當那個人要過河的時候道士就勸他,你不要過河,等一下可能你過到一半,山上洪水沖下來,你可能就會被沖走。這個人就聽了這個道士的勸告,他就沒有敢過河,結果過沒多久,果然山上的山洪、洪水很大很急的一下子沖下來。這個人就想,還好剛才沒過,不然走到一半,那個水沖下來要跑也跑不掉,真的被水沖走淹死了,那個道士救了他一命。第二天晚上這兩個鬼又在對話,道士又在那邊入定聽到了,要找替身這個鬼就跟另外一個鬼講,他說本來他今天就可以找到替身,他就可以去投生了,無奈被這個道士破壞他的好事,那個人沒過河,他就沒辦法找替身了。另外一個鬼就跟他講,既然這個道士破壞你的好事,怎麼不去禍他,降災禍給他?你去報復,找他算帳。那個鬼他說找不到,找不到那個道士。其實這個道士就坐在他們前面,這兩個鬼就在道士前面講話,但是這個道士沒有起心動念,他坐在前面鬼看不到,一起心動念鬼就看到了。這是講道家的一個道士。

  另外我們佛家也有一個公案,這個金碧峰禪師,很有名的,他定功很深,常常一打坐就入定,一坐就入定了。有一天閻羅王派兩個小鬼要去抓金碧峰禪師,金碧峰禪師壽命到了,把他抓來見我。但是那兩個小鬼去了好幾次都找不到,回去給閻羅王講。閻羅王說再去找,要找到為止。後來他們這兩個小鬼也沒辦法找到,怎麼辦?就是打聽周邊他寺院裡面的人。寺院的人有人在講,這個禪師他什麼都放下了,但是這個禪師他還有一樣放不下。什麼放不下?他吃飯那個缽,那個缽他沒放下。如果有人去玩他的缽,他就出定了。這個話就被小鬼聽到,那有辦法了。原來這個禪師入定了,難怪我找不到。好,那現在有辦法了,你還有一樣東西沒放下,就是那個缽,所以那個小鬼就去玩那個缽,用筷子敲他的缽。金碧峰禪師在入定,聽到有人,誰在敲他的缽,起一個念頭,就出定了。那小鬼看到了,這下抓到了,你跑不掉了,跟我到閻羅王那邊去,你的壽命到了。金碧峰禪師問,你們怎麼能抓得到我?他說,你什麼都放下了,但是那個缽你沒放下,我們知道了,就去玩你那缽,你就出定了,你出定我們就有辦法找到你了,就可以抓到你了。走走走,現在就跟我去閻羅王那裡。金碧鋒禪師說,等一下,那個缽再給我看看。金碧鋒把那個缽拿來,就把它摔在地下。我這個也放下了,一坐又入定了。講了一首偈,你現在那個鏈子要來鎖我,就好像鎖虛空一樣。一坐又入定了,小鬼又找不到了。

  所以鬼神他找人,不是看這個身體,是看我們的起心動念。鬼神,根據佛經講,有報得的五種神通,你只要一動念頭,他統統知道。有時候可能我們自己都還不知道,鬼神都知道得很清楚,動個善念、動個惡念,鬼神都知道,馬上知道。所以《太上感應篇》最後面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起個善念、好的念頭,你善事還沒做,那個吉神就跟隨你了;或者起一個惡念、不好的念頭,壞事還沒做,凶神也就跟來了。所以起心動念就非常重要。起善念,吉神跟隨;起惡念,凶神跟隨。我們現在起佛念,那不就是佛跟我們了嗎?所以念佛的好處就是這裡。心裡只有佛,沒有其他的念頭,那就是佛,我們當下就是佛。所以念佛的原理是根據這個念頭,這個叫淨念,念佛這個念頭叫淨念,淨念相繼。所以「人心一動」,『鬼神知之』。

  『以邪召邪,神不得而咎』。如果動了邪念,就感應那個邪神來找麻煩;感應邪神來,那個正神也沒辦法去干涉、去處罰那個邪神,因為是你自己找來的,不是無緣無故。如果是無緣無故,你不起這個念,他來找麻煩,那些正神他會取締的,像警察一樣會取締、會干涉的;你自己去找的,他也就沒辦法了。就好像我們人一樣,叫你不要去找那些壞人,你自己偏偏要去跟他在一起,那沒辦法。如果你不去找壞人,他來找你,那警察會干涉的;你自己要跑去跟在他一起,這個就沒辦法了。這個邪神也是一樣的道理,是你自己去感召來的。所以《太上感應篇》第一句就講,「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關鍵在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去感召禍福,起善念感召福,起惡念感召禍,災禍。這一段主要是講,我們人的起心動念,鬼神都知道得非常清楚。

  下面這個公案是紀曉嵐先生他記錄的。「陳雲亭舍人」,有一個人姓陳,耳東陳,雲是天上的雲,亭是涼亭那個亭。舍人就是我們現在講旅店的主人,古時候開客棧的,旅舍的主人,這個舍現在叫賓館、叫飯店,也有叫客棧的。陳雲亭先生他是一間旅館的主人,經營旅館。「言,有台灣驛使宿館舍」。這個驛使,在清朝時代是傳遞公文書信的人。這個人是台灣人,台灣有一個驛使去住宿他的旅館,住在他的旅館。大概傳遞信息,以前交通沒這麼方便,要傳遞這些書信,在半路當中就要去住旅館,外出必須要住旅館。這個驛使住在旅館裡面,「見艷女登牆下窺,叱索無所睹」。住在這個旅館,晚上看到有一個很妖艷的女子登在牆上,古時候房子有些有矮牆,登牆往下看。這個驛使就叱索,叱就是吆喝,就大聲叫,什麼人!索就是去搜尋、去找,怎麼有個女子往下看?無所睹,他去找,找不到。明明有看到一個女子登到牆上往下面偷看,他去找,找不到,也看不到了。

  「夜半」,就是凌晨十二點,我們一般講三更半夜。初更是晚上七點到九點,以前有更夫,他都會敲更,初更是晚上七點到九點,二更是九點到十一點,三更就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這個叫三更,子時。半夜就是晚上十二點,夜半。到三更半夜晚上十二點,「朗然有聲」,朗就是很明朗,這個聲音很清朗,有聲音。「乃片瓦擲枕畔」,就是有瓦片丟到他睡覺的那個枕頭旁邊,丟進來。這個驛使,「叱問是何妖魅」。叱就是大聲叫,是什麼妖魅,「敢侮天使」,竟敢侮辱天使。天使就是天朝的使者,以前在朝廷當一個官也都是屬於天使,天子的使者,替他辦事的。什麼妖魅,竟敢來侮辱天使!「窗外朗聲曰」,窗戶外面就很明朗給他回應。曰就是說,就是聲音進來了。「公祿命重,我避公不及,致公叱索,懼干神譴,惴惴至今。」窗外這個聲音回應說,公祿命重。公就是這個驛使,傳遞公文書信的這個官員。祿命很重,我們一般講福祿,祿就是福報,人祿命重也就是他的福報很重,他一生的受用很豐富,這個是祿命。這個祿命重就是他福報大,有福報的人走到哪裡,這些鬼神、狐仙一類的都不敢接近他,因為他還是有福祿神在保護他的,他有福報。這個聲音就說,我避公不及,我躲避你都來不及了,因為被你發現、看到了,我要逃避。看到你來住在這個旅館,我要逃避來不及,被你看到,導致公斥索,導致你大聲吆喝來找。我也怕,懼就是懼怕,懼干神譴,怕被神明來遣責,怕被處罰。來干擾到貴人,怕被神遣責,所以她心裡惴惴至今,惴惴就是心裡憂慮、擔心、不定,很害怕被正神譴責處罰,所以她很擔心。不小心躲避不及,干擾到驛使大人。

  下面她再講:「今公睡中萌邪念」。但是今天晚上你要睡覺,你在睡覺當中,萌就是心剛剛開始動一個念頭,可能自己還不是很清楚,但是鬼神都很清楚了,邪念。「誤作驛卒之女,謀他日納為妾。」誤就是誤會。他看到牆上那個妖艷的女子,這個驛使誤會以為是這個是驛卒之女,驛卒就是他下面的部下。這個驛使,以前都是騎馬或者坐馬車,送書信或者送聖旨這一類的重要的文書,這是一個官,驛使也是一個官,官下面當然有他的部下,他的驛卒就是部下。他誤會以為剛才在牆上是他部下的女兒,他起一個念頭,謀他日納為妾,就想以後就接納她為妾,接納他驛卒的女兒為妾,動了這樣的一個念頭。這個聲音就跟他講,「人心一動,鬼神知之,以邪召邪,不得而咎我,故投瓦相報,公何怒焉?」這個聲音就跟他講,人心一動,鬼神都知道了,你動邪念就招感邪神來,這個正神不得咎,這個正神就不能去責備她。因為你自己招感的,你現在是動了邪念了。剛才被你看到,你還沒有動邪念,還沒有動這個念頭;後來誤會以為是驛卒的女兒,睡覺的時候起了這個念頭,想要改天納這個驛卒的女兒為妾,動了這個念頭,她就可以去戲弄他,所以就投瓦片來相報。也就是告訴他,你動了邪念,你自己動了這個邪念,招感,我才敢給你丟瓦片,不然我逃都來不及,怎麼敢給你丟瓦片?所以人心一動,鬼神知之,以邪召邪,不得而咎我,不得歸咎我。要怪你自己,不能怪我。所以公何怒焉?投瓦相報,給您報告這個事情,讓你知道,你何必生氣?「驛使大愧,未及天曙,促裝去。」這個驛使聽到這個聲音講,生大慚愧,也很沮喪,也很慚愧,天還沒有亮就趕快整理行李,促裝去,很倉促的就走了。這是講台灣驛使的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本身就是告訴我們,人心一動念頭,鬼神都知道,動善念鬼神也知道,動惡念鬼神也知道,也就是提醒我們起心動念非常重要。

  《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也講了一個公案,過去我常常講,這個也是提醒我們自己。它是註解,「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有一個元自實先生,有一天拿把刀要去殺人,要去殺一個姓繆的,這個姓繆的對不起他,他要去報仇。一大早帶著刀要到他家去,要把他殺了報仇。途中經過一個軒轅廟,軒轅廟就是供黃帝的。現在在大陸可能供黃帝的廟在河南,河南有供黃帝的。不是當皇帝那個皇帝,是黃色那個黃,我們是炎黃子孫,黃帝。在台灣宜蘭有軒轅廟,就是供黃帝的。這個廟祝,管理這個廟的人一大早起來誦經,那個黃帝廟也有經典,他們也起來做早課來誦經。這個廟祝看到廟門口一個人走過去,後面跟了很多的凶神惡煞,跟一大堆。沒多久看到這個人又繞回來,又從廟門口經過,這次回來後面跟了很多的護法善神、天使,很善良的。

  這個廟祝看了就很奇怪,這個人到底是什麼人?剛才去做什麼事情?就把他叫來,找來問,請問他的姓名,你剛才是去了哪裡?元自實就給廟祝講,他說,不瞞你說,剛才我去報仇的,我帶了刀要去殺一個繆的,到了他家門口忽然就起一個念頭,就想到這個對不起我的就是姓繆的一個人,只有他一個。這個姓繆的這個人,他上面還有一個老母親八十幾歲,他還有妻子兒女,兒女也還小。他就想,對不起我的只有他一個人,如果我現在把他給殺了,那他的老母親誰來奉養?他的妻子兒女誰來照顧?我殺了他一個人,不是等於殺了他們一家嗎?俗話所謂冤有頭債有主,他們家人是無辜的,我殺了他,會連累到他們家人,我殺他一個等於殺他一家人了。他起了這個善念,為他的家人想,後來就放下、放棄了,不報仇了,算了,就回去了,就繞回去了。這個廟祝聽到元自實先生這麼一講,他說那我明白了。他說我跟你講,你知道嗎,你剛才經過我的廟門要去殺那個姓繆的,你肯定是怒氣沖沖,帶著仇恨要去殺人,恨!你知道嗎,我看到你後面跟了一大堆凶神惡煞,都跟著你,凶神跟了一堆。你到他家,你忽然起了一個善念,替他家人想,放下仇恨不報仇了,你回來的時候後面跟了很多護法善神,吉神跟著你。這個廟祝就勸他,以後你好好斷惡修善,將來你的前途無量。元自實聽到這個廟祝這麼講,全身冒冷汗。起這個念頭,怎麼這個吉神、凶神這麼快就跟來了?後來他真的接受這個廟祝的勸告,努力斷惡修善,後來當官也當的很大。

  《感應篇》有這麼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我常常提起,也是自己提醒自己,也跟大家分享。有時候我們很生氣,氣一個人的時候,很恨這一個人的時候,有人對不起我們,我們很恨他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到《感應篇》這一句,「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想到元自實這個公案,你起這個念的怒火,你的凶神就已經感召來了,你周邊就很多凶神了;你念頭放下,那吉神就來了。所以感應吉凶,都是我們人心善惡念頭去感召的。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就提起佛念,這個是最好的,我們提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就來了嗎?那多好!所以念佛的原理也是這個。但是我們要從這個善惡要了解善念、惡念,念佛叫做淨念,淨念你能夠相繼,不假方便,你就自得心開了,所以念佛殊勝就在這裡。這個大家共同勉勵。這段我們就學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十四。聖人之心。與天地通。諸大儒闡發聖人之理。其精奧亦與天地通。故相感也。】

  這個十五段也是同一個公案節錄的。

  【十五。古詩云。水性自云靜。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聖人的心跟天地都是相通的。我們看到聖人,總是覺得那是聖人、我們是凡人,好像那是聖人他的心可以跟天地通,我們凡人通不了。實在講,聖人還不是凡人去做的?沒有凡人哪有聖人?聖跟凡是相對的,是不是?所以,沒有凡人,聖人從哪裡來?聖跟凡是相對的。所以聖人之心跟凡人之心有什麼兩樣?《三時繫念》講「凡聖同途」,二六時中聖跟凡都是一樣的,聖人是這個心,凡人還是這個心,都一樣,都平等的。差別在哪裡?聖人覺悟了,凡人還不覺悟,差在這裡。我們現在學什麼?學個覺悟而已,沒有別的,

  所以『諸大儒闡發聖人之理,其精奧亦與天地通』。「大儒」就是學儒家學問的,在中國從漢朝開始,以儒家的經典教育做為國家主流的教育,所以從小讀書就是讀四書五經、十三經,學得比較好的就是當代的大儒,大學問家,有道德、有學問。這些大儒闡發,「闡」是闡揚,「發」是發明,聖人所講的道理,它的精奧也是與天地相通的,互相感應,『相感』就是互相感應。這個古詩講的,『水性自云靜,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這也是一個感應,互相的一個交感、一個相應。

  這段公案比較長一點。「朱子穎運使言守泰安日。」有一個人姓朱,朱元璋的朱,兒子的子,穎就是聰穎的穎,他叫朱子穎。運使是清代在轉運鹽巴的,我們吃的那個鹽,在清朝有一個轉運監督運使司,司就是一個部門,管理運送鹽的,在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一帶有產鹽的地方。聽說以前擔任這個運使,運鹽的這個官位是個肥缺,很有肥水,可以賺很多錢的,當然都是人家送賄賂這一類的,肥缺。朱子穎運使,當運使這個官。言,就是他講。這個也是紀曉嵐先生聽他講的。言守泰安日,泰安是在山東泰山那邊,有個泰安。台灣也有個泰安,在高速公路休息站服務區,靠近台中那邊有個泰安服務區,那個取山東泰安的名稱。那個泰安我去過。

  「聞有士人至岱岳深處。」這個岱岳就是山東泰山,五嶽以泰山為首,大家有聽過東嶽大帝,東南西北中五嶽,東嶽它是第一個、為首的,太陽從東方出來,為首。士人就是讀書人,他到泰山深處,就是進入深山裡面,去那邊可能是旅遊。泰山,我也去旅遊過。他到泰山很深的山裡面。「忽人語出石壁中曰」,忽然聽到有人在講話,這個人講話的聲音是出自山上的那個石壁,石頭的牆壁,那個聲音從那個地方出來的。這個石壁當中有人講話了,「何處經香,豈有轉世人來耶?」他說,什麼地方有經的香味、經典的香味,是不是有轉世的人來?這個人身上有經典的香味,那是有來歷的。這個石壁出的這個聲音,問是什麼人,怎麼身上會有經典的香味?是不是轉世來的人?「剨然震響,石壁中開。」剨然就是好像切石塊,切得很整齊,聲音一響,震響就是震動,它的聲音很響。石壁中開,這個石頭牆壁就開了,好像一道門這樣打開了。

  「貝闕瓊樓湧現峰頂。」貝闕瓊樓,好像看到高樓大廈,金碧輝煌,美輪美奐,亭台樓閣,雕梁畫棟,那個太莊嚴了,在這個山峰頂上出現這些瓊閣樓台,金碧輝煌,突然出現這些景象。「有耆儒冠帶下迎。」這個耆,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日,這個念「其」。這個在《曲禮》上講,六十曰耆,就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叫耆。像我就是耆,我六十八歲是耆,所以大家可以稱我耆老了,根據《禮記》講的。這個耆儒,就是讀書人,大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所以現在大家稱我老法師也可以。這個耆儒戴著帽子,冠就是帽子,以前那個讀書人戴帽子,戴冠。下迎,來迎接這個士人,讀書人。

  「士人駭愕」,駭愕就是很驚訝,怎麼這個深山出現這些景象,看到一個六十幾歲的讀書人戴著這個儒冠來迎接他。就問這個老人,「問此何地」,這是什麼地方?「曰:此經香閣也。」這個地方叫做經香閣,經書有香味的一個閣樓。「士人叩經香閣之義」,這個讀書人,叩就是請問,什麼叫經香?經香是什麼意思?「曰:其說長矣,請坐講之。」其說長矣,就是你要問這個經香是什麼意思,說來就話長了,那不是兩三句話就可以講清楚的,講的要比較長了,請他坐下,慢慢給你說明什麼叫經香,就請士人坐。然後就給他講,「昔尼山刪定,垂教萬年。」昔就是過去,尼山就是尼丘山,在山東,就是孔子的出生地,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就是去尼山祈禱才生了孔子,所以孔子字仲尼,因為他母親去尼山祈禱才生他的,所以尼山是指孔子。刪定,我們祖先古聖先賢的這些經典,比較不純的刪掉,比較精華的把它定下、留下來,刪定。刪定之後垂教萬年,像《詩經》都有經過孔子的刪定,垂教萬年就是流傳千年萬世了。

  「大義微言,遞相授受。」這個重大的意義,微妙的這些言論,遞就是傳遞,一代一代傳下去,遞相授受。「漢代諸儒,去古未遠。訓詁箋注,類能窺見先聖之心,又淳樸未漓,無植黨爭名之習,惟各傳師說,篤溯淵源。沿及有唐,斯文未改。」這個一段,耆儒就給他講了,說孔子刪定這些詩書經典傳到後世,這個微妙的義理代代相傳,傳到漢代。漢代諸儒、讀書人距離孔子那個時代還不是很遠,時間還不是很長,去古未遠。訓詁箋注,訓詁是古代小學其中的一門功課。古代的小學不是我們現在的小學校那個小學,古代小學它有三個科目,就是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就是解釋那個音,釋音、讀音、音韻;文字學,釋形,解釋那個形狀,像象形文字,中國文字有六書;訓詁就是解釋它的義理。所以古時候小學他學的內容就是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現在英國威爾士大學大概就學這三個,古時候這個是小學的內容。

  訓詁是指古代研究古書當中詞義的學科,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研究的方法與對象,也就是研究這些學問的叫訓詁。這個就類似我們講佛經,找這些資料,註佛學的名詞術語,消文釋義,這一類的學問。箋註就是各種註解。類能窺見先聖之心,這一類的也都還能看到古聖先賢他們的心境,就是以心傳心的這個心法。又淳樸未漓,淳樸未漓就是很樸實的來做這些註解,沒有離開它這個原義,沒有違背。無植黨爭名之習,植就是樹立的意思,樹立不同的學派,然後在那邊爭名,也沒有這種習氣。惟各傳師說,篤溯淵源。惟有師承、承傳,老師怎麼傳下來,我就原原本本照這樣傳下來,沒有去改變它。所以篤溯淵源,這個篤就是忠厚誠實,追求這個根源,根據這個根源,一直沿襲下來沒有改變。沿及有唐,沿就是沿革、沿襲,一直傳下來,有唐就是到了有唐朝這個時代。斯文未改,這個訓詁學從漢儒一直傳,傳到唐朝沒有改變。所以唐以前的大儒都是依漢儒這些著作一直傳下來的。

  唐傳到下面,「迨乎北宋」,到了北宋。因為宋朝有分南北宋,南宋、北宋。到了北宋,「勒為注疏十三部」,大概是朝廷頒布命令,這些儒家學者要去註解十三經。十三部就是十三經,《易經》、《詩經》、《書經》、《周禮》、《禮記》、《儀禮》、《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孝經》、《爾雅》、《孟子》、《論語》,這個十三經,十三部。「先聖嘉焉。諸大儒慮新說日興,漸成絕學,建是閣以貯之。中為初本,以五色玉為函,尊聖教也;配以歷代官刊之本,以白玉為函,昭帝王表章之功也,皆南面。」到北宋著了十三疏,當時諸大儒慮新說日興,漸成絕學。北宋的註解就沒有沿襲漢儒了,從程子朱子開始,他們有他們的註解方式了。這些大儒看到北宋有新的說法出現了,不但出現,還日漸興盛,原來漢儒這些註解就漸成絕學,絕就是沒有了,漸成絕學。這些書籍怎麼辦?建是閣以貯之,就是把它儲藏起來,我們現在說典藏,把它收藏起來,不要讓它沒有了,以貯之。中為初本,以五色玉為函,尊聖教。這個書庫裡面,中間是最初的、最原始的初本,以五色玉,五種顏色的玉為函。這個書函,應該大家看過,現在我們印書有時候有很精美的一個盒子。它這個是用玉做的盒子,把它裝在裡面。是尊從聖教,這個古聖傳下來的經典尊從聖教。再配以歷代官刊之本,就是官方印的版本。最原始的放在當中,配歷代官刊之本,政府印的版本,以白玉為函,用白玉函套。以這個來昭帝王表章之功也,皆南面,這個都是帝王也有這個功德,這個書櫃就向南面。

  「左右則各家私刊之本」,那個左右放的就是民間印的,不是政府印的,放在左右。「每一部成,必取初印精好者,按次時代,庋置斯閣,以蒼玉為函,獎汲古之勤也。」民間私刊的,印得比較精好的,按次第時代,這個庋置的庋就是裝東西、收藏東西的架子,像我們現在書架一樣,就放在這個閣樓裡面,這個書函以比較蒼白色的玉做為一個函。獎汲古之勤也,這個也是一種獎勵,獎勵古代努力做這些刊刻經典的這些人。「皆東西面」,這個就是東西對面,就是中間那個是向南,這個是東西面。「並以珊瑚為簽,黃金作鎖鑰。東西兩廡」,東西兩邊的走廊,放在這兩邊。「以沉檀為几」,就是沉香、檀香做這些書架。「錦繡為茵」,外面還畫了很多錦繡來做裝飾。

  「諸大儒之神,歲一來視,相與列坐於斯閣後三楹。」大儒,就是過去往生的這些大儒做神明了,歲一來視,就是每一年來看一次。這些大儒來這裡看看,相與,大家都一起坐在閣樓後面三楹,就坐在後面三個屋子裡面。「則唐以前諸儒經義,帙以纂組,收為一庫。」這個是唐朝以前歷朝歷代大儒,他們蒐集整理編纂的這些經義。帙以纂組,就是用封套把它組合起來,像現在的圖書館一樣把它編排分類,把它編纂起來。收藏一庫,就是收藏在一個書庫,就像我們現在這個書庫一樣。這個是唐朝以前的。「自是以外,雖著述等身,聲華蓋代,總聽其自貯名山,不得入此門一步焉。先聖之志也。」從唐以下的,雖然著述非常多,而且很有聲名,聲華蓋代,在當時那個時代很響亮的、很出名的這些大儒的著作,註解這些經典的著作,就是從北宋以後、程朱以後的著作,這些著作就是他們自己去貯放在其它的名山了,不得入此門,就不能入這個門。要入這個門是唐以前的,唐以後、北宋以後,那些著作就不可以入,就放在其它的名山了,不得入此門一步焉。先聖之志,這是古聖先賢他的意思。

  「諸書至子刻午刻,一字一句,皆發濃香,故題曰經香。」這些經書,儲藏在泰山的這些經書,到子刻午刻,子就是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午就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過了一點以後就是下午了,這個叫子刻午刻。在子午時這個時刻,這個典藏的經書一字一句皆發濃香,很濃的經的香味散發出來。故題曰經香,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題名叫經香,經的香味。「蓋一元斡運,二氣絪縕,陰起午中,陽生子半,聖人之心,與天地通。諸大儒闡發聖人之理,其精奧亦與天地通,故相感也。」給我們講這個道理,一元斡運,斡就是在這個當中流轉,我們叫斡旋、斡運。二氣絪縕,陰陽相生,所以聖人的心跟天地通。這些大儒闡發聖人之理,他的精奧也跟天地通的,相感。

  下面接著講,「然必傳是學者始聞之,他人則否。」要傳這個學問的人他才能聽聞到,才能聞到這個經香,不是傳這個學問的人就聞不到了。「世儒於此十三部,或焚膏繼晷,鑽仰終身,或鍛鍊苛求,百端掊擊。」掊擊就是抨擊。「亦各因其性識之所根耳。」世儒於此十三部,這個是北宋以後註解十三經,各有它專攻的地方,有的焚膏繼晷,就是很用心的來註解整理這些東西,或者鑽仰終身,終身在這個地方去研討,或者鍛鍊苛求,或者百端掊擊,各有發揮。亦各因其性識之所根耳,以每個人他的根性、他所認識的,以及他自己所根據的,來發揮他的義理。這個是耆儒跟他講的。

  「君四世前為刻工,曾手刊《周禮》半部,故餘香尚在,吾得以知君之來。因引使周覽閣廡,款以茗果。送別,曰:君善自愛,此地不易至也。士人回顧,唯萬峰插天,杳無人跡。」耆儒給這個士人講到這裡,他說,君你四世前是一個刻工,刻經書的刻工。曾手刊《周禮》半部,你曾經自己手刊刻《周禮》(十三經的其中一部《周禮》),刻了半部,故餘香尚在,你這個經的香過了四世了,輪轉了四世,你那個香還在。所以,吾得以知君之來,因引使周覽閣廡。他說因為這個因緣認識你,這是你來到這個地方的一個因緣,所以能夠引導你來閱覽閣樓裡面這些典籍。並且款待茗果,請你喝茶吃糖果。吃完喝完了,送別,這個耆儒就跟他講,君善自愛,此地不易至也。給他送出來之後,他說你要自愛,這個地方不容易到。出來之後,這個士人一回頭,士人回顧,唯萬峰插天,杳無人跡,看到的都是山峰,什麼閣樓都不見了。

  這段公案,紀曉嵐他評論說,「案此事荒誕,殆尊漢學者之寓言」,就是人家編的一個寓言。實際上,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類事情不一定是寓言,也有真實的。像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去四川看到迦諾迦尊者那個道場就是跟這個一樣。身長人面瘡,這是真實的。他進去看到有七寶宮殿,非常莊嚴,等尊者給他治好,那個童子送他出來之後,再回頭一看,一片荒山,七寶宮殿不見了。因為世間人沒學佛,聽到這些事情他們總是有懷疑的。因為紀曉嵐他不是學佛的,所以他記錄的這些事情當然他不會用佛法的立場,但是這個也是他真實的地方,他自己不會去編纂,有什麼講什麼,這個是代表他的看法。

  這段還沒講完,這段比較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把那個下面講下去。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夜夢吉祥,我們明天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