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7年馬來西亞雪隆區首屆《弟子規》師資培訓班—至聖先師孔子  李越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07/12/18  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  檔名:56-032-0001

  主持人:諸位長輩,諸位老師,大家下午好。諸位老師,大家知道我們剛才讀《弟子規》的作者是誰嗎?作者是清朝的一位秀才李毓秀李夫子所寫的這篇《弟子規》。那看起來《弟子規》距離我們才三百年,但是實際上,諸位老師,你們猜一猜《弟子規》的年齡有多大?《弟子規》的年齡至少有二千五百年。因為這本《弟子規》是源自於夫子的一句教誨,夫子在《論語.學而第一》第六篇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為綱領,所編撰出來的這本《弟子規》。雖然《弟子規》從頭到尾一共一千零八十個字,但是卻包含了整個中國文化的綱領。我們知道提綱挈領,掌握住精華就如同掌握了五千年的智慧。所以諸位老師,我們讀到這本《弟子規》的時候,最應該感恩的是誰?就是我們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因為我們的孔老夫子一生從事於教育行業,雖然沒有做過皇帝,雖然沒有做過很高的官,但是後代子孫卻緬懷他、崇敬他、尊重他,被稱為「萬世師表」,今天我們看到夫子都是無限的感激。諸位老師,我們要不要感恩我們的夫子?

  聽眾:要!

  主持人:我們要不要向我們的夫子一起來行個鞠躬禮?

  聽眾:要!

  主持人:我們一起在課前,一起來向我們的夫子來行三鞠躬禮。請各位老師起立,向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三鞠躬。一鞠躬!起。再鞠躬!起。三鞠躬!禮畢。諸位老師,讓我們用掌聲請李老師跟大家分享!

  李老師:請坐,謝謝!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大家中午休息得好嗎?今天是進行了第三天的課程,我們還要再加把勁,還有兩天的時間,當我們的心能夠平靜下來,能夠真正契入到我們課程的內容當中,我們可能就不會覺得非常的疲勞。

  有人說,講歷史、講古聖先賢的故事很好,但是太遙遠了。在座的各位老師,你們覺得孔老夫子離我們遠不遠?不遠,很近,就在這裡。其實,離我們很遠,因為孔老夫子是生於春秋時期,那春秋時期離今天有多少年?二千五百年,所以很遠很遠。但是又很近,為什麼又很近?因為孔老夫子是聖賢人,聖賢的教誨是真理,真理是超越時空,不受時間的限制,如同我們看到太陽,是萬古常新,也是超越時空,光照大地,化育萬物。我們看到太陽照古人,也照今人,孔老夫子的教誨利益古人,同樣也利益我們今天的人。因為聖賢的教誨就是生活,經典就是聖賢人的心得報告,它教我們的就是在生活當中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所以孔老夫子和我們是零距離,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今天我們學習要打破、突破時空的界限。

  假如我問在座的各位朋友,昨天離我們近不近?很近。二千五百年前離我們近不近?很遠。二千五百年是歷史,請問二百年以前是不是歷史?兩個月前是不是歷史?兩天以前是不是歷史?剛才我上台的那三分鐘之前是不是歷史?是。兩秒鐘以前都是歷史。我們不能因為昨天離我們近,二千五百年前離我們遠,我們有所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們學習聖賢教育,要突破時空這樣一個狹隘的觀念。當我們在學習聖賢人的每個行誼的時候,我們要趕快坐上時空穿梭機,回到夫子的那個時代,回到他生活的狀態之下,我們用心設身處地的去體會聖賢人給予我們每句的教誨,這樣我們就能夠契入在他們的境界裡,能夠從聖賢人的智慧和經驗當中去汲取養分,來利益我們的人生,我們孩子們的人生,我們家人的人生。所以我們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伍。

  好,我們來思考一下,在這整個的人類世界上,有多少人曾經在這個地球上生活過?又有多少人在這個地球上消失過?我們不要指全球了,就拿中國的歷史,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歷史,有多少人在這個歷史長河當中建功立業?又有多少人叱吒風雲?可是有哪個人被稱為是「大成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萬世師表」,有沒有哪個人?只有這一個人,我們的孔老夫子。「流俗眾,仁者希」,這是我們華夏兒女的榮耀。

  我們在座的有信基督教的,假如我們信基督教,我們要學習誰?耶穌,對。假如我們是信伊斯蘭教,要學誰?穆罕默德,對。假如我們今天學佛教,要學誰?釋迦牟尼佛,對。假如我們今天,不要假如了,我們今天學儒家文化,要學誰?

  聽眾:孔老夫子!

  李老師:對。大家的聲音大一點好不好?要學誰?

  聽眾:孔老夫子!

  李老師:我的目的是怕大家比較睏,會打瞌睡,讓大家的聲音大一點。所以我們說能親仁?

  聽眾:無限好!

  李老師:大一點好不好?德日進?

  聽眾:過日少!

  李老師:好,非常好。好,所以我們要學就學最好的,要學就學最圓滿的。孔老夫子被我們後世所仰慕,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多不多?我們了不了解?我們很多人都搖頭了。有個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去上街,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幅孔老夫子的畫像,這個小朋友很高興,「媽媽!媽媽!我們把這個聖誕老人帶回家好嗎?」我們透過這樣一個細微的生活場景,我們了解到,今天的孩子們認識聖誕老人,卻不認識孔老夫子,居然把孔老夫子當成聖誕老人。這就代表我們的文化在我們心目中的衰微,也代表孔老夫子在我們華夏兒女心中的一種衰微。

  今天,我們卻把我們祖先的文化,夫子的文化丟在一邊,在我們國家將近一百年沒有來學習。可是很多的其他的國度,他們卻在認真努力學習孔老夫子的教誨,比方說韓國,韓國人人愛孔子。韓國有個最高的學府叫成均館,他們學習孔孟之道,很像我們古代的這些士人。那韓國的高中生在考大學的時候,他們的母親都會做同樣的一個動作,什麼動作?跪在孔老夫子的牌位面前,在那裡為孩子祈禱。我們且不說祈禱能不能考上大學,但是透過這樣一個現象,我們了解到孔老夫子在韓國人心目當中的形象地位和這種深遠的影響力。

  蔡老師曾經在講課的時候就講到,五十年後,國際法庭會發生一件訴訟案,就是韓國人和中國人來爭孔老夫子,韓國人說孔老夫子是他們的祖先。結果不到五十年,這個話講完五年都不到,好像是去年的事情,包括今年,韓國人已經提出申請,向聯合國說孔老夫子是他們的祖先。現在的端午節已經被他們申請去了,這又是我們華夏兒女的悲哀。當我們祖先的文化我們都不了解、都沒有辦法承傳的時候,也是我們華夏兒女的一大不幸,也是我們不孝我們的祖先和父母。我們做為華夏的兒女,當我們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我們要不要認真努力的來學習我們聖賢的教誨?那這個問題非常非常的重要!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決不可以再疏忽,假如我們疏忽的話,可能一不留神,我們睡醒一覺起來,發現孔老夫子已經變成韓國的祖先,我們如何給我們的後代子孫來交代這樣一個歷史?我們可能將來就會成為被罵得最慘的一代!

  我們不知道不了解還不打緊,因為我們可以學習,最可怕的是什麼?很多人今天,居然我們是做兒女的,還會污衊、去誤解我們的夫子,這是讓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接受的一個事實。比方我們去年到一個地區去講課,講完之後,跟一些官員朋友坐在一起吃中午飯,其中有個朋友在餐桌上就說:你們這些老師講得真好。我們做老師的聽到別人讚歎我們,對我們的講課給予肯定,我們內心就甜滋滋的。接下來他就來了一句「但是」。我們都知道,聽完表揚之後一聽但是,後面是什麼?就是批評。他說:但是也有糟粕。我們就很緊張,糟粕在哪裡?他說:孔老夫子講的「指腹為婚」,這一點不可取。大家聽過這個名詞沒有?請問在座的各位老師,「指腹為婚」是孔老夫子講的嗎?是不是?他指的就是孩子沒有出生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訂了終身。這壓根都不是孔老夫子講的!

  所以今天很多人把過去很多不好的習俗,都安在誰的頭上?安在夫子的頭上,這非常的不公平,也很不理智。包括有人還說,孔老夫子推行的孝道是愚忠愚孝。為什麼說是愚忠愚孝?父母有錯誤的時候,做兒女的也要順從他的錯誤去做。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愚忠愚孝?都有,好,我們讀《弟子規》都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親人有過錯的時候,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兒女要勸諫,態度要很好;父母不聽的時候,還要「號泣隨,撻無怨」,這是《弟子規》裡講的。《孝經》當中講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一個做父親的如果擁有一個懂得勸諫的兒子,這個父親就不容易做錯事情,讓自己陷於不義之地。你看,這是《孝經》裡講的。《論語》當中也講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是父母有錯的那個苗頭的時候,兒女就馬上要勸諫。但是勸諫的時候不能怎麼樣?不能帶情緒,不能抱怨,不能我們講了父母又不聽,「算了算了,我不管你了」,不能有這種不好的情緒;要非常的恭敬,反復的勸諫。今天批評孔老夫子的人,可能連一本完整的經典都沒有讀過,所以他的批評有沒有道理?完全沒有道理,他的批評完全沒有道理。透過經典的教誨,我們就了解,孔老夫子從來沒有教我們愚忠愚孝。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孔老夫子有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也是一個大孝子,叫曾參,也叫曾子,他是孔老夫子文化道統的傳人,包括《孝經》是他整理的,和夫子的對話,他整理出來的,包括《大學》也是他寫出來的。曾子有次跟他的父親到農田去鋤地,去刨地,在幹農活的時候,曾子一不小心把一個瓜秧給刨斷了,父親一看他把瓜秧刨斷了,拿起這個鋤頭怎麼樣?一下就夯了下去,砸了下去,把曾子打倒在地。打倒在地還不說,接下來,曾子就昏過去了。我們就在想,這父親怎麼可以這麼衝動,一個瓜苗瓜秧砍斷了,怎麼就可以把兒子打成這樣?我們可能想不通。因為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就靠種植為生,一個瓜秧一砍斷,可能一大片的瓜、果實就損失了、就不在了,所以父親才這麼生氣。接下來把曾子就抬回了家,抬回家之後,父親是不是這個時候很高興,你把瓜秧砍斷了,我今天把你打暈了,剛好拉平了,父親會不會這樣想?父親不會,父親也很後悔,非常的焦慮,坐臥不安,不知道這個兒子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在另一間房子都踱來踱去,在那裡踱步。

  這個時候曾子慢慢甦醒了,曾子一睜眼,曾子會不會一睜眼醒來,我在哪裡,突然回憶起剛才父親拿鋤頭打他,一下衝出去跑到父親面前,「父親,你竟敢打我!」把袖子挽起來要跟父親拼,會不會這樣?不會。曾子一睜眼睛,第一件事情幹什麼?唱起歌來。當然唱的不是「母親」,也不是唱的「七勸歌」,就在那兒唱歌起來。曾子是不是想當歌星?沒有。我們想想看,曾子為什麼唱歌?因為孝子時時刻刻都在體恤父母的心情,體恤他們當下的需要和感受,他想到父親把他打暈了,一定也很難過、很焦慮;但是假如走出去讓父親看,老人家畢竟有點面子,可能會繃著那個臉。所以他就用歌聲告訴父親:爸爸,您放心,兒子已經沒事了。我們看到古代的孝子,自己受了委曲,被打了,還在考慮的是誰?考慮的是親人,這讓我們太感動了!

  這件事情一傳出去,傳到了孔老夫子的耳朵裡,孔老夫子會不會召集所有的學生:我們要向曾子學習,這是一個大孝子?恰巧相反,孔老夫子說,不要讓曾子來找我,我不認他做學生。這是怎麼回事?當這個話傳到曾子的耳朵,曾子趕快來拜訪孔老夫子,要問一個明白,孔老夫子為什麼還在批評他、還在指責他?他來了以後就向夫子請教。那我們都知道,古時候「二十四孝」的第一個孝子就是大舜,大舜的父親和他的後母,包括他的弟弟,常常都要害死大舜,要置他於死地,可是每次要害大舜的時候,大舜都會安然無恙的逃走,這是孝子的智慧,這是孝子的智慧。

  所以孔老夫子就講曾子,你父親打你的時候,你怎麼可以老老實實的讓他打你?假如把你打死了,不是陷你父親不義嗎?那他就要去坐官司,就要去坐牢,你這是大不孝!他的後半生、他的晚年怎麼度過?孔老夫子就講了一句話,這裡就講到,「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什麼意思?比方父母今天掄起他的手打我們一個耳光,或者拿個小棍子打我們一下的時候,我們就怎麼樣?讓他打,讓他出出氣。但是千萬不要打到耳朵這個位置,我們把頭抱上,讓他打,讓他出出氣。但是父母要是拿著一個大棍子,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走」就是古時候叫「跑」,父母拿大棍子打我們的時候,我們撒腿就跑,要跑得無影無蹤,讓他追不上。大家記住了沒有?那這樣做才是真正的盡孝,所以盡孝也要有智慧。我們透過這個故事,看到孔老夫子通情達理,非常善解人意,懂得人情,這裡面哪裡有愚忠愚孝?完全沒有。

  再來,「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很多人也說,父母過世三年,我們就守喪,那啥事都不要幹了,生意都耽誤了,這也不可取。我們能不能這樣理解?我們的理解往往都是錯誤的,我們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昨天講到,有個大孝子叫高柴,高柴的母親過世了之後,常常的哭泣,哭了至少三年的時間,哭到什麼程度?眼睛都流血。因為他常常就緬懷母親的恩德,就覺得自己在母親生前沒有盡到孝道,所以常常哭泣,常常悲哀。三年過去了,孔老夫子就說:高柴,不可以再這樣哭了,你再這樣哭下去,母親交代你的事情你都沒有辦法做,祖宗的家業也沒有人繼承,不可以哭。「身有傷,貽親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樣也是不孝。包括孔老夫子的兒子孔鯉,母親去世,也是哭了超過三年,孔老夫子也勸諫他,不能再哭下去了。在《孝經》當中我們看到一段話寫著什麼?「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就是哭喪不可以超過三年,要警告、警示這些孝子們,最多到三年。我們看到「喪三年,常悲咽」,是來什麼?要求這些孝子三年就止了,不要再哭了,根本不是在教這些不孝的子孫要守喪三年。不孝子孫不要說三年,三天就跑去跳舞喝酒吃肉,有沒有?所以這裡我們看到,根本沒有愚忠愚孝。我們唯有認真的學習,才能夠真正了解我們聖賢人他們的存心。

  今天學習中國文化、學習聖賢教育有三種不妥當、不正確的觀念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存在。第一個是什麼?第一個就是我剛才講到的,污衊聖賢教育。有人曾經還說過,孔老夫子在《春秋》上講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春秋》是孔老夫子所著的一部史書,你把《春秋》全部翻完看一下,有沒有這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根本沒有在這部書籍裡頭出現。那這樣的話到底是誰說的?我們要引起一個思考,我們想想看,孔老夫子這一生有沒有為自己?范仲淹先生這一生有沒有為自己?周公這一生有沒有為自己?我們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古聖先賢,他們一生都為了他們的子民,為了普天下百姓的福祉,而忘記自己,完全奉獻付出,天有沒有滅他們?地有沒有誅他們?有沒有?都沒有。所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誰講的話?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時時刻刻都要為自己的人,他找這麼一句話,來給他當一個擋箭牌,當一個藉口。這是我們要謹慎的。我們講話一定要慎言,要有依據,不可以亂講。就像曾經也有一個古時候的官員,說孔老夫子很能喝酒,孔老夫子根本不能喝酒。那他為什麼要這麼講?他說有人講的。講的這個人一定是愛喝酒的人,因為他都要平衡他的心理。這是第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第二點,高推聖境。有人一說學孔老夫子、學儒家的文化,那可不得了,孔老夫子的學問至高無上,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學的,你去學?差遠了,學不了,我們學不了,把孔老夫子的教誨推得很高。而且這個教誨要教我們放下,我們哪裡能放得下?又有老婆又有孩子,那麼多還要讓我照顧,我學不了,放不下。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當我們高推聖境,把孔老夫子的教誨束之高閣的時候,我們都在怎麼樣?都在做歷史的罪人,因為我們障礙別人。今天我相信周老師一定講到,經典是聖賢人的心得報告,經典就是生活。當我們了解經典就是生活,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待人處事接物,怎麼能夠把它推得那麼高?假如經典和我們的生活脫節,就不可能承傳五千年,就不可能真正利益我們今天的人。所以這是第二個容易犯的錯誤。

  第三個,我不知道在我們這裡有沒有跟我們那邊同樣的狀況,只要一學習過去的東西,人們就會說是迷信,這裡有沒有?這裡有沒有講迷信?也有,也有講迷信。什麼是迷信?迷迷糊糊,不了解聖賢的教育,什麼都不清楚就去信,好,很好,這就叫迷信。迷迷糊糊,迷惑顛倒,不了解聖賢的教育,還妄加批評指責,這就叫迷而不信。迷而不信,一個是迷信,我們不要迷信,也不要迷而不信。那我們要怎麼樣?我們要正信,當我們能夠正信,我們才能夠真正從聖賢的教誨當中得到最大的利益,這個是我們也要了解的。

  那我們來看,孔老夫子被後人推崇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不是孔老夫子平常就帶一些學生,在那裡作詩誦經完了,大家搖頭晃腦,「弟子規,聖人訓」,天天這麼讀書,結果就教出很多的聖賢人?不是的。孔老夫子是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不僅在中國文化的貢獻上有卓越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的武功非常的高強,他是一個全才,這一點很多人沒有想到。好,各位在座的老師朋友,隨著我一起,我們把眼光關注到我們夫子的這幅畫像上來,大家看到了沒有?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這是我們夫子的特質,人格的特質。你們有沒有看到,他的腰間有一個長長的劍,你們看到了沒有?一直到這個底部,一把長劍,有一把長劍。孔老夫子為什麼要掛這把長劍?是不是為了裝飾,或者嚇唬嚇唬人?是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完全不是。孔老夫子可以說武藝高強,因為在古代的中國,文武不分,文政不分,文哲不分,一個人他是全方位的能力。我們看到在史書上記載,孔老夫子有多高?大家都「哇,九尺六寸!」這個過去的尺和我們今天的尺稍微不太一樣,但是我們至少了解,孔老夫子有兩米高以上,兩米以上的高度。史書上記載,他可以空手推起這個城門的門閘,門閘,空手可以把它舉起來,所以孔老夫子是一個大力士,絕不是一個文弱的書生,風一吹就倒。因為真正的一個聖人,他要利益社會、利益天下,除了道德學問之外,他要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能,才能夠真正給這個社會帶來更大的利益。

  所以孔老夫子的學生當中,有一個非常勇猛的,他的武功很高強的,你們知道是誰嗎?知道不知道?子路剛開始來到孔老夫子的面前很傲慢,因為他的武功高強,他想孔老夫子一定怎麼樣?不可能超過他。可是最後他乖乖的臣服在夫子的門下,為什麼他會臣服在門下?第一,他完全佩服夫子的道德;第二,孔老夫子的武功遠遠超過他。孔老夫子在射箭的時候怎麼樣?這個箭一射出去,穿透七重鐵甲。各位老師,七重鐵甲,厲不厲害?太厲害了!這是我們想像不到的,非常厲害!

  孔老夫子每次帶著他的學生習武練劍、射箭的時候,圍得水泄不通,老百姓都來觀賞,包括這些文武百官都要來欣賞、來學習。可是這個時候,子路,還有一個叫子貢的,兩個人,他們就開始拿著喇叭大聲喊,喊什麼?不孝父母的請離開,不友愛兄弟姐妹的請離開;賁君之將,亡國之大夫,請你們離開!也就是說,投降民族國家的這些亡國大夫,包括這些將領,都讓他們離開,包括不孝父母,兄弟姐妹不和的。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資格來觀賞夫子的習武。孔老夫子在教他學生的時候教什麼?我們都知道,教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夫子教學生的六藝。禮、樂,我們這兩天都有學習;射就是講的射箭,御是駕車,書是書法,術是數學、數理。包括這些範圍,教這些技術,教這些才藝。為什麼這些人不可以來學習?為什麼這些人不可以來欣賞?因為夫子告訴我們一段話,這段話很重要,這對我們今天教學生太重要的一段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你看這個藝放在哪裡?放在最末尾,我們學習任何的才藝技能,都要建立在道德仁愛的基礎上。所以中國文化講本末、講先後,「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切的才能和技藝,必須是建立在道德仁愛的基礎上才可以學習。

  今天我相信在我們大馬,家長讓孩子學才藝的多不多?到了周六周日,家長也疲於奔命,學鋼琴、學舞蹈、學繪畫、學書法,有沒有?拼命的去學。假如沒有教他如何做人,沒有紮下他德行的根基,孩子愈學愈怎麼樣?孩子愈學愈傲慢,等他學一點成績的時候,瞧不起父母,瞧不起老師,不力行。

  聽眾:但學文。

  李老師:長浮華。

  聽眾:成何人。

  李老師:好,很好,感謝這一方聲音比較大,你們要不配合我就講不下去了。好,假如我們沒有給他紮德行的根基,讓他學了很多,不僅他瞧不起長輩、老師,更重要的,我們教他的這些才藝,可能還會害死他,還會危害這個社會。請問今天可以讓世界毀滅的人是哪些人?都是很有才華的人,他手握高科技,他可以瞬間讓這個地球毀滅,只要他沒有道德,就會讓這個世界毀滅。從古到今,能夠危害這個社會的,都是很有才能的聰明人。

  我認識的一個書法老師,他的書法寫得非常棒,他曾經就找老師教他書法,他就找名師,哪個名?我們今天教孩子是不是找這個「名」?這個名師收錢很貴,我們不一定學到真的東西。我們今天要找的是什麼師?這個「明」,這個明師,明白道理的老師。他後來就找到這樣一個明師,一分錢都沒有收。就好像我過去花了很多錢去上課,上這些西方的很多課程,那個錢都花得真的是不少。自從我跟了蔡老師、楊老師學習聖賢教育,真的沒有花一分錢;但是我學到了真實的智慧,這是非常幸運!所以我們要找明師。那這個書法家找到這個明師以後,這個明師就給他講了一段話,這段話很重要。他說:我教給你的筆法,將來會讓你很危險,甚至可能會害死你,因為我教給你的筆法,是王羲之傳下來的筆法,王羲之是我國歷史非常著名的書法家,因為你學了他的筆法,它會讓你很出名;假如沒有德行做根基的話,那這個才能就會毀了你。因為才能是一把雙刃劍,這把雙刃劍可以利己利人利社會,也可以害己害人傷害社會。

  今天在社會上傳了這樣的一段話,我不知道你們聽過這段話了沒有,哪一段話?「有德有才」,是什麼品?你們是上上品是吧?我們這裡講「正品」,我們這裡講正品。有德無才,我們都知道是次品,看來流行的東西都一樣。接下來,「無德無才」是什麼品?是廢品。最危險的一個品是什麼品?最危險的,「無德有才」,危險品,或者是什麼?毒品。有次我們就問我們的小朋友,學《弟子規》的小朋友:請問各位同學,你們今天是什麼才?是什麼品?他們想了半天,他說:老師,我們是假冒偽劣產品。為什麼說是假冒偽劣產品?因為他們說,我們現在在學《弟子規》,還沒有學好,所以就是假冒偽劣產品。透過這一段話,我們就了解到德才的關係。你看一個人德才兼備,把德放在前面,沒有說才德兼備,都是講「德才兼備」。所以這一點,我們教學生一定要抓住根本,所有的才能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讓他把所學的東西來利益社會,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

  剛才我們講到,你看這個射箭,我們就知道,夫子為什麼不讓這些沒有德行的人來欣賞學習射箭,原因就在這裡。那這個射箭是不是為了純粹的練武功?不是,射箭也是在修身。為什麼?你看射箭的時候,是不是要求一個人非常的專注、看準目標?要訓練一個人的耐性,不能夠急躁,當射不準的時候怎麼樣?要能夠反求諸己。所以你看,在我們的經典當中就講到這句話,「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射箭就如同一個君子的風範,射箭就如同一個君子;失諸正鵠,這個鵠就是那個靶心,失諸,就是射的時候沒有射到這個靶心。我們這個箭一射去,沒有射準之後,這個弓箭是哪裡產的?質量太差了!這個弓是哪裡產的?質量也很不好。來來,重換一個!完了再怎麼樣?再瞄準去射,射完了以後,偏偏又颳風,又沒有射準。當我們出現問題的時候都怎麼樣?把問題全部推到客觀上。所以孔老夫子給我們的教誨是,沒有射準的時候要怎麼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找自己的原因。所以射箭也是教育,是教學,是讓我們不斷的去反省自己不足的地方。

  那包括駕車,我們說過去的駕車都是駕著馬車,今天到了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也需要學六藝嗎?也需要學駕車嗎?是不是有點太呆板?學習聖賢教育要通權達變,那這個就轉換成今天我們來學什麼?學開車。我們開車的目的不是炫耀,怎麼樣?我老公給我買了一個五十多萬的轎車,天天開出去兜風,在那裡給別人炫耀,「對尊長,勿見能」,而是為了開車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讓我們有機會更好的服務大眾。而開車的過程也是修身的過程,比方說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行停停行看燈明」,這都是練我們的耐性。同時看到行人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禮讓?看到塞車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忍耐?你看,所有的六藝都在教我們如何做人,都在提升我們的修養。

  因為夫子他有很卓越的才華和很高的威望,得到後人的崇敬和推崇。這個時候,魯國的國君就聘用孔老夫子做中都的中都宰,就是孔老夫子,因為他有這麼高的才能和道德,所以就聘他做中都宰,中都這個地方是在曲阜一帶,相當於是一個城市。中都宰,「宰」是一個官的封號,孔老夫子就到那裡坐鎮,就是一個市的市長,好像我們吉隆坡的一個市長。好,在座的各位老師,假如我們做市長,我們打算怎麼樣來經營、怎麼樣來治理這個城市?一個市也好,其實一個學校亦是如此,一個班級也是如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道理都是一樣的。

  孔老夫子從哪裡入手?就是從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著名的一部教育著作《禮記·學記》當中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個國家的建立,從君王到百姓,教育是第一位的,我們就可以體會我們的使命,教育一定是第一位的。從哪裡去教很重要,孔老夫子就是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用禮樂、用《周禮》來教化中都整個的城市的市民,短短的一年,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怎麼講?過去中都這個地方很亂,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都有欺行詐市的行為。比方說這些農民從鄉下,第二天要拿著牛羊到集市上來買賣,他們頭一天就給那個羊草料裡加很多的鹽。我們這兩天吃飯會不會太鹹?沒有。加很多的鹽,讓這些羊使勁吃,吃完了之後還不給喝水(我現在喝一口水,謝謝。因為我一講到這裡就渴得不得了)。你看吃得很鹹,不給牠喝水;到第二天早晨要送到集市以前,給牠大量的喝水,你看多麼狡詐,喝完以後,這個羊的肚子怎麼樣?鼓鼓的,拿到集市上這麼一秤,就可以賣出一個好價錢。

  夫子在這裡治理了一年,結果怎麼樣?這個現象再也沒有了,所呈現出來的是什麼?「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男女別途,長幼有序」。什麼意思?路上有人丟了東西,沒有人撿。當沒有人撿的時候,失主能不能找到?就能找到。夜不閉戶,晚上睡覺不用鎖門。在座的各位老師,你們晚上睡覺有沒有不鎖門的?反正假如我要不鎖門,我覺得這一覺都在做惡夢。在我們廬江湯池有一戶人家,他說我們湯池就是朝向和諧社會大同世界邁進,我要試一下夜不閉戶的感受。結果他每天都不鎖門,四十多天過去了,他說到目前還沒有碰到小偷上門去找他。這種精神也很可嘉。所以那個時候我們看到的整個社會景象,男女有別,走路很有秩序,很懂禮,這個景象就是夫子的最高理想。夫子的最高理想是什麼我們知道嗎?我都聽不到大家的回音,夫子的最高理想是什麼?對,大同世界。我們希不希望把大同世界搬到我們吉隆坡?搬到我們馬來西亞?有可能,這絕不是夢幻泡影。的確是大同世界,不是海市蜃樓、夢幻泡影。

  在我國歷史上,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次,夫子治理一年就呈現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用古聖先賢的教誨。在周朝的時候,我們聽說過「成康盛世」沒有?武王的兒子成王,接下來他的後代康王,因為周朝是我國歷史上最長的年代,八百年,這叫成康盛世。為什麼叫成康盛世?他監獄裡的刑具全部腐爛、生銹了,監獄裡的獄卒都轉業幹別的工作了,為什麼?成康盛世的時候,監獄裡四十年的時間沒有人犯罪關進來。各位老師,四十年沒有一個人犯罪,這是一個什麼世界?太平盛世,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樣的世界我們很嚮往。包括到了唐朝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貞觀之治」,貞觀之治,一年的時間只有二十九個人被判處死刑,那個年代也被稱為盛世。當我們了解中華的歷史就會發現,凡是中華文化昌盛的時代,國泰民安,家和人樂,各得其所,那真的是過著太平盛世的美好日子;凡是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都是文化衰落的時候。所以我們真的感受到,大同世界不是夢想,一定可以實現。

  現在因為我常常進監獄、出監獄,看到的情形可不一樣,二進宮、三進宮、四進宮、五進宮,我不知道,就我們整個的中華大地,每年有多少人員在那裡服役?想像不到,我相信全世界每個國家都一樣。我們看到監獄愈蓋愈大,假如我們把投資監獄、蓋監獄的錢拿來投資聖賢的教育,不知道會利益多少個家庭,會安多少父母的心!假如我們今天培養五十個從事倫理道德教育的老師,遠遠勝過養活五十個、五百個、五千個、五萬個警察,遠遠勝過!所以我們感受到今天整個社會的動盪、動亂,唯有靠聖賢的教育來解決問題,科技、經濟不能夠解決問題。這是我們了解到的。

  孔老夫子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治理中都,中都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各諸侯國的這些國君,也紛紛派這些人來參觀學習考察,就好像現在我們的廬江湯池鎮,兩年的時間,現在一百九十多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們,要在明年開始,分批到廬江湯池去參觀、去考察。現在整個中華大地,幾十個省分、市都有到那裡去學習,因為做出了榜樣,做出了示範。我也衷心的希望,透過我們五天的學習,我們在座的老師、我們的校長,能夠把我們的學校也變成一個大同世界,能夠做出一個表率和典範,讓我們更多的學校可以來學習、借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這個時候,魯國的國君看到,沒有一個人能把一個城市在一年的時間治理這麼好,所以也很興奮,就找到了孔老夫子,「孔夫子,你用古聖先賢的方法來治理了一個城市,這個方法可不可以治理一個國家?」孔老夫子說:當然可以。不僅僅可以治理一個國家,還可以治理一個什麼?還可以治理整個的天下。所以真理是什麼?放諸四海而皆準,用到哪裡,同樣都發生神奇的效用,都一樣。後來,孔老夫子就被提升為魯國的大司寇,因為他有卓越的成績和政績就被提升為大司寇。大司寇的官是什麼官?國家最高的公安部、司法部,還有最高人民檢查院,還有安全部門,好像這個,也就是國家最高的公檢法,因為過去古時候這幾個是合在一起的,現在就分得很細。我們想想看,大司寇這個職務是有實權的,掌握著人民百姓的生殺大權,這個權力很高。

  夫子一上任做了大司寇,國家就發生了一起訴訟案,父子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財產,這個父親就把兒子告上了法庭,這個訴訟案就一下傳到了孔老夫子的手裡。各位老師,如果我們拿到這樣一個訴訟案,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因為在那個時代,出現兒子不孝父母的事是很震驚整個社會的,而我們又在提倡倫理道德孝道的教育,是不是剛好可以藉這個機會殺雞給猴看、殺一儆百?可是這個時候,夫子拿到這個案件之後,不問不管,也不問誰有理、誰沒理,把他們關起來,連審都不審這個案子,就把這個父子兩個關到牢獄當中。這一關不要緊,一關就是三個月過去了,很多人就想,孔老夫子是做事情雷厲風行,從不拖泥帶水,怎麼接了這個案子之後,把他們父子就放在那裡不管,是不是孔夫子忘記了?可是三個月過後,大家才看到孔老夫子的高明。

  我們想想看,父子兩人,一下被關在那個陰暗潮濕的小房間、牢獄當中,關進來之後怎麼樣?有沒有田地爭了?有沒有房子可爭了?有沒有財產可爭了?什麼都沒有可爭了。兩個人往那兒一坐,剛開始,你不理我,我不理你,可是身體,那個房子又很小,碰來碰去,總是會撞在一起,最後不得已就開始講話了。他們就在那兒想來想去,放著好好外面的日子不過,偏偏鬧到在這裡坐牢獄,太不划算了,愈想愈生氣,愈不划算。這個時候父親就講了:兒子,你要是當時對我孝順一點的話,我就不至於把你告到法庭了。兒子也想來想去,我何必不對爸爸好一點?我幹嘛要做一個不孝子?彼此都在那裡懺悔。結果兩個人怎麼樣?就和好了。

  因為這個日子太難熬了,這個時候父親就來找獄卒說:請問能不能把我們放出去?你看怎麼樣可以把我們能放出去?我們說進來容易出去難,就好像昨天,上台容易下台難。我們昨天的老師一上來,李老師,我可不可以下去?我說不可以。因為我們馬來西亞的各位老師都非常的內秀,很有我們華夏民族的那種美德,大家真的都很含蓄,不太一樣,真的我的感受不一樣。結果這個父親就說:怎麼樣可以讓我們出去?這又不是逛百貨商場,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沒有那麼容易。獄卒說,你待著吧!結果父子兩個又熬了一階段。父親實在熬不住了,就對這個獄卒說,你能不能告訴孔大人,這個官司我們不打了,可不可以放我們出去?孔老夫子了解這個情況之後,下了一道指令,立即放他們,連問都不用問,就把他們給放了。

  結果這一放不要緊,驚動了當時魯國的一個權臣叫季孫大人,這個季孫大人聽說之後,氣勢哼哼的就來找孔老夫子:你身為國家的刑律的官員,這麼大一個不孝父母的訴訟案,你居然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把他們放了!你應該藉這個機會把他的兒子殺掉,因為你在推廣孝道,以示天下這些不孝之子。各位老師,假如我們真的按照季孫大人的方式,把他兒子殺掉,父親是不是很高興?我可是出了一口氣,你再跟我爭,全是我的了,你爭不了了!可不可能?從此之後,這個父親在社會上都抬不起頭來。哪有這麼狠心的父親,把自己的兒子置於死地!那我相信他的壽命一定很短,可能過不了三個月,因為太痛苦了,後半生不知道怎麼過。

  所以這個季孫大人講了之後,孔老夫子就講到:我做為國家的父母官,人民百姓做出了這些不孝的行為,不能怪他們,是我這個當官的沒有把他們教育好,我沒有資格、我也沒有理由來處罰他們。我們聽到夫子的這麼一段話,讓我們很感動,我們體會到聖賢人面對問題的存心。有一句話就這樣講到,「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就是聖賢人常常被天下很多的人指責,但是在他們的人生態度裡,從來不去指責任何一個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我們學習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人生態度,也是法寶。遇到問題,是我的不對,看到別人丟垃圾,是我沒有做好對的榜樣;看到別人浪費,是我沒有把對的演出來,時時刻刻都是在反求諸己,反省自己。

  所以孔老夫子講完這一段話之後,又講出了一段也是震撼人心的一句話,他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什麼意思?就是我和別人當面對一個官司、一個案件的時候,聽訟,我和別人沒有兩樣;但是有一點不一樣,就是我衷心的希望,這個國家、這個社會人民從此再不要有訴訟的案子發生。因為「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凡是訴訟案件到最後都是怎麼樣?兩敗俱傷,造成社會家庭的不和和衝突更嚴重。孔老夫子就講了這樣的一段話。這使我也想起,曾經有個優秀的警察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你未來對你的人生有一個什麼樣的希冀和願望?這個警察就說:我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我能夠失業。當我失業的時候,代表怎麼樣?國家非常的安定和平,再不需要我們這些警察來做工。所以孔老夫子講了這句著名的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那我們看到,孔老夫子他為官做中都宰,包括做大司寇,所做出這樣一個非常優秀的政績,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那孔老夫子被後人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教育方面,就是對文化的貢獻方面。他作為一名出色的老師,他是如何在教導他的學生?我相信這也是我們在座老師最關心的一個話題。孔老夫子教學的綱領是什麼?有教無類,大家都知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為我們都知道,孔老夫子有「三千徒眾立,七十二賢人」,這麼多的學生他怎麼教?教育可不可以一刀切,用一個方法去教?不可以。他要依據每個學生的根性,他的才智,他接受家庭教育的背景,他成長的一個過程,依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來施教。那剛才講的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無論是富人的孩子,還是窮人的孩子,接受教育人人平等。所以夫子有一個廣博的胸懷,什麼人我都願意教,都可以接受聖賢的教育,這是夫子教學的一個宗旨和態度。我們教育學生一定要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去著想,把這個著眼點放在這裡。

  有一次,孔老夫子兩個學生就來找孔老夫子問問題,一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子路,還有一個是誰?還有一個是冉求,也是孔老夫子的一個學生,叫冉求。子路一進來就問孔老夫子,就說:老師,當我聽到一個道理,了解一個事情的時候,我要不要立即去行動?「聞斯行諸」,就是聽到一個道理,要不要馬上去行動?結果孔老夫子說:你聽到一個道理,不可以馬上去行動,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你家裡又有老人、又有孩子,做事情不可以那麼衝動。子路聽完之後點點頭:老師,我明白了。就出去了。接下來,冉求又來了,冉求一進來之後,問的問題跟子路問的一模一樣,「聞斯行諸」,孔老夫子一聽他問這個問題說:立即行動,不可以猶豫不決。這麼一講完之後,冉求聽完:是是是,老師。就走了。

  接下來,另外一個學生叫公西華,公西華看到老師回答同樣的問題,卻答案不一樣,就心生疑惑,就想老師是不是騙了其中的一個?就來向老師請教:老師,兩個人問了同樣的問題,你的回答為什麼不一樣?老師就娓娓道來:子路的個性很莽撞,做事情容易衝動,所以告訴他,凡事要緩慢,要三思而行;如果你要再告訴他立即行動,那一定怎麼樣?會出大亂子。所以對子路就告訴他要緩。可是冉求恰巧相反,做一件事情思前想後,猶豫不決,晃來晃去,結果這個怎麼?黃瓜菜我們說就涼了,面對這樣一個個性的人,就要告訴他,做事情要怎麼樣?要立即行動。所以孔老夫子會依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而進行施教,才能夠教出七十二個聖賢來,短短五年的時間,這就是因材施教的結果。

  講到這裡,我就想起我們的楊淑芬老師,她五歲開始寫書法,她在我們廬江湯池教我們的子弟學校的孩子,還有當地的這些小朋友學寫書法,寫書法最重要的練基本功,就這個點,每個人都要練到一萬點以上,甚至兩萬點,就專門練基本功,一門深入。可是孩子的基本功練好,三、五個月寫出來的字非常的漂亮,有機會我們一定要去看一下,我們在座的很多校長都已經看過,那不一樣。結果小朋友一起練書法,有些小朋友練了二十個點,楊老師就說:去吧,你可以出去玩了。有些小朋友練了五十個,楊老師都沒讓出去,有些甚至練到一百個,楊老師也不准許他們去玩。那有些同學心裡就很納悶,為什麼他練了二、三十個就出去玩,我都練了一百個,都不放我出去玩?因為楊老師了解每個孩子的個人狀況,他們的才智。寫了二十個、三十個,就讓他出去玩的,代表這個孩子本來就非常的浮躁,很急躁,他能夠寫二十個、寫三十個,今天已經是他的極限了,就他來講,已經表現很不錯了,要放他出去玩,不可以再要求他了。而這個寫五十個、寫一百個的這些小朋友,他們是完全可以超越這個數目,他本來就是怎麼樣?很靜。你看,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引導、不同的要求,不是一刀切。那教出的孩子個個都會在他的基礎上成才。所以楊老師很善於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優勢和他的特長,進行專門的來培養。所以每個孩子都能夠發揮他的特長,都能夠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讓他的特長能夠發光發亮,能夠用他的特長來利益這個社會。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好老師,像夫子、像楊老師這樣的好老師,他們教育學生都非常的活潑,都非常的有智慧。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校長、各位老師,都是經驗非常的豐富,只是沒有機會讓我們在座的老師上台來給我們分享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智慧。

  孔老夫子教學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教大家,教學更重要的是在現實的生活當中,處處是課堂,處處都是課本,處處都是教處、都是學處。所以孔老夫子教學生最重要的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在一些事件、事情當中去教育,去引導,也就是把握更多的機會教育點去教育。我講一個例子,孔老夫子帶著他的學生周遊列國十四年,有一次,是楚國的楚昭王要請孔老夫子到他的國家做客,希望孔老夫子能夠在他那裡任職,為他出謀劃策,因為孔老夫子的名氣很大,有很高的智慧。那這一天,孔老夫子和他的學生就走到哪裡?走到了陳、蔡兩個國家的邊地,他們在這裡就安寨紮營休息。可是在休息的時候,突然聽到很多人圍了上來,原來是怎麼樣?是陳國和蔡國的兩個國君,聽說孔老夫子被邀請到楚國去,他們就很擔心,因為他們兩個國家跟楚國的關係不好,生怕孔老夫子出謀劃策之後,楚國強大起來,他們可能就很危險,所以就派了兵和民眾來包圍孔老夫子他們。

  結果這一圍困就是整整七天,這七天七夜後來怎麼樣?被困在陳蔡這裡,歷史上叫「陳蔡絕糧」。這七天七夜怎麼樣?最後是沒有吃的、沒有喝的,每個人都餓得怎麼樣?甚至有些人都餓昏過去了。各位老師,我們有沒有餓過一天、兩天、三天?那是餓七天,是什麼感受?當一個人餓得都不行了,這時候我們還要不要講仁義道德、禮義廉恥,要不要講?不要講?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講了?那這個時候孔老夫子就來問他的學生,你們當下有什麼感受?假如我們餓了三天三夜,我們當下有什麼感受?老師,能不能給我碗粥喝?可能我們第一念想的就是這個。可是孔老夫子這個時候幹什麼?在為他的學生做表演,弦歌不絕,講授禮樂,仍然怎麼樣?神情自若在彈琴,過去彈的是古琴,完了之後還給他的學生講禮樂,講人倫道德。

  這個時候,突然子路就跳了出來,「老師,您不是說人為善,天降之以福;人不為善,天降之以殃」,就是說,我們今天做的都是善事,利益國家的事,不是說善有善報嗎?當我們行善的時候,老天爺一定怎麼樣?將福報甘露降給我們。人做不善的事情的時候,才會降臨什麼?降臨惡報。我們今天做善事,怎麼遭到這樣一個結果?各位老師,當子路問了這個問題,現在我們還相不相信因果?相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們這個時候還相不相信?有時候我們真的做了一件好事,反而怎麼樣?好像更倒楣。那接下來的話,我們要了解,「不是不報」,對,「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到,福已遠去」。所以莊子就講了這樣一句話,「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做善事,不一定馬上就有好的果報;我們做惡事,也不一定馬上就會受到處罰,還要因緣具足,才會顯現他的果報。孔老夫子就講到,很多的古聖先賢,他們為了百姓,為了子孫後代,本來他們都可以怎麼樣?都可以過非常安定舒適的生活,但是他們拋家捨業,為了整個民族後代,他們可以說真的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代價。

  接下來,孔老夫子又講了一句非常震撼人心的話,「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困而敗節」。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這芝蘭是很香的,芝蘭它生長在深山老林當中,它不因沒有人在而不散發它迷人的芬芳,所以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它還是在那裡散發出它的芬芳,有人沒人,它都在散發它的芬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困而敗節,一個真正的君子要修道立德,而不應該因為什麼?我們這個窮困潦倒,就怎麼樣?就失去我們做人的節氣,我們做人的人格。

  講完這句話之後,接下來子貢出現了,說夫子,您的道德學問太高了,那這樣的話,我覺得很多人可能他們沒有辦法接受,也沒有辦法去落實。夫子,是不是把您的道德學問降低一點?各位老師,我們要不要把夫子的道德學問降低?假如從夫子的時代就把這個學問降低,到了范仲淹再降低,每個朝代都把它降低的話,降到我們今天,我們還有沒有得學?什麼就沒有可學的了。所以今天我們教孩子做人,我們可不可以把標準降低?絕不可以。今天,我們看到在整個教育界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你的性格是孔雀型的,你的性格是無尾熊型的,你的性格是什麼狼的性格,我們今天教育教孩子,把人都區分成什麼?把人都降低,格調降到動物的身上。曾經就有人問,把孩子教成狼還是教成羊?整個底下大呼一片,狼!這邊說,羊!結果今天我們都沒有教孩子去做人,都去做什麼?做動物。我相信周老師可能上午講到,假如今天我們把做人的標準降到去做動物,都是拿動物做了實驗,再來用在我們身上,那我們就叫什麼?畜生不如,真的是如此。所以這個標準絕不可以怎麼樣?絕不可以再去降低。

  講到這裡,我們就想起一個故事,這個孫悟空、唐僧、豬八戒去西天取經的故事,我們聽過沒有?這個唐僧常常被誰抓走?被妖怪抓走,是不是?有一次又被妖怪抓走,結果大耳朵豬八戒就跑來找孫悟空:猴哥,師父又被妖怪抓去了,要不這樣好不好,師父既然被抓去了,我們就把師父的行李分了,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莊,好不好?假如我們今天在推廣聖賢教育的道路當中,如果遇到了挫折,如果遇到了逆境,我們要不要把行李分了回家?要不要?假如我們分了行李,我們就變成誰了?假如我們分了行李,就變成豬八戒了。所以這個真的,推廣聖賢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我們一定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這個時候顏回就出來了,顏回是夫子最優秀的學生,我們都了解,「一簞食,一瓢飲」講的就是顏回,也叫顏子。顏回出來以後就講,今天古聖先賢的教誨,古聖先賢的文化,沒有人出來講,這是我們的恥辱,這是我們的責任。但是今天我們講了,別人不願意來學,別人不願意來聽,那是他們的罪過,那是他們的悲哀。那這個是什麼態度?我們永遠做對的,別人對不對並不重要,我們永遠要堅守對的原則。學習聖賢教育,這個態度很重要。我記得台灣有位儒學的宗師,儒學的大師,李炳南老教授曾經就講過一段話,他說古時候人們學習聖賢的教育,是跪著把經書捧到手裡,求學若渴,尊師重道。他說到了今天這樣一個亂世,我們要跪著把聖賢的教育送出去。我們今天學習《弟子規》全是免費的,真的是把經典跪著送給別人,送給別人不一定別人還來學習,那這和古代完全不一樣。

  古時候,在宋朝的時候,有個叫楊時的學生,他來找他的老師,到了他老師的家門口,看到老師在睡覺,就在外面等老師,外面下著鵝毛大雪,那個雪最後下到哪裡?都下到膝蓋這裡了,可是他就一動不動,在那裡等著老師醒來,老師醒來,他才進去給老師跪拜。你看,過去的學生對老師是如此的尊重,一生的目標就是要求得倫理道德,求得人生的智慧。可是今天呢?過去古時候我們知道,老師都是怎麼樣?坐在高堂上講課,學生是跪著和坐著聽課。今天是怎麼樣?老師站著講課,學生坐著聽課。當然不是講我們這裡,講這個整個社會的普遍性。假如我們倫理道德教育再不繼續下去的話,沒有恢復的話,將來可能就是什麼樣一個情境出現?老師跪著講課,學生躺著聽課。真的是如此,令我們堪憂,真的是令我們堪憂。

  這個時候,楚昭王了解到孔老夫子他們被圍困在陳蔡,立即發兵來營救。結果來營救,就把他們營救出來了,出發的時候,這時候子貢就講了一句話:各位兄弟們,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次的災難。因為七天七夜沒吃沒喝,所以他說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次災難。這個時候孔老夫子說:這怎麼可以說是災難?這是我人生遇到一次最大幸運的事情。接下來,孔老夫子就講了一句話,「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這是什麼意思?一個真正的君子,沒有經歷人生逆境的磨難,他就不能有所大的成就;一個真正的勇士,他沒有經歷人生的坎坷,各種的磨難,他的道德行為就不能得到彰顯。所以我們講,「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褲少偉男」。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我們看到,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過程當中,請問在座的老師,我們是在逆境的時候比較容易得到進步,還是在順境的時候比較容易進步?所以說逆境成就人,順境淘汰人,「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所有的逆境、順境都是教育,都是在境界當中磨鍊我們的心志,都是我們人生最好的一道考題,因為透過這樣的一個考題,我們人生的能力和境界都會得到提升。在我們未來弘揚聖賢文化的道路當中,遇到任何的境界,我們就會說考試又來了,就在考我們的能力。當我們發火的時候,我們就說,自己還有瞋恚心沒有考過關;當我們起了貪念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這個貪字還很嚴重;當我們沒有耐心教學生,我就會想到,你看我學了半天《弟子規》,我的耐心還不夠;當我急躁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還是不能夠心平氣和。所以,人生面對每個境遇,都是在成就我們的道德學問。這樣在教學生的過程當中,我們就要把逆境當成什麼?當成我們最好的老師,讓我們的學生在任何一個事件當中、境界當中,懂得去學習、去成長,去克服一些習氣毛病。

  所以我們看到夫子教學生是什麼?抓住了機會教育。我剛才講到,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教育,抓住每一個當下發生的事情,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能夠覺悟,能夠明白很多的人情事理。我們看到,夫子真的是身體力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他的學生做出最好的表率、最好的表演。

  後來孔老夫子是活到七十四歲離開這個世間。孔老夫子去世之後,子貢就到了曲阜孔子的墓地,在那裡守喪六年。古時候是父母過世守喪三年,老師過世是心喪三年;父母過世要戴孝,老師過世不能戴孝,這就是禮,它是區別。可是因為子貢,夫子過世的時候,他不在跟前,所以當他來到墓地就痛哭流涕,就一直懷念夫子對學生的恩德。因為他哭得身體很虛弱,常常就拄了一個棍子,行走都不方便。結果這六年下來,這個棍子就紮在了地底下,紮在地底下之後,這個棍子後來就長成了一棵樹,叫「哭喪樹」。目前在曲阜都可以看到這棵樹,旁邊立的有一個碑,叫哭喪樹。我的一個朋友,他說去年到曲阜,到孔墓那裡,孔林,看到了這棵樹,發現這棵樹已經死了,大家不要難過,在它的旁邊又長出了一棵新樹!這代表什麼?中華文化萬古常新,源遠流長,後繼有人。謝謝。我們聽了之後都非常的興奮。

  今天我們學習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偉大;我們不學習他老人家,他老人家仍然偉大。我們學習,是我們受益,我們今天不學習是我們得不到益處,對孔老夫子來講,絲毫沒有損失。所以我們看到孔老夫子被譽為「萬世師表」、「大成至聖先師」這樣的一個榮譽,我們真的是作為華夏的兒女,內心無比的欣慰、無比的感恩。

  就在前年,遼寧四中的一位校長,孔波女士,她到美國去考察、去訪問。當接待方了解到,孔波女士是孔老夫子的後代,當時立即給予孔波女士非常高的禮遇,給予孔老夫子非常高的禮遇,甚至因為孔老夫子的後代而升起了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在二千五百年的今天,在二萬五千里的異國他鄉,因為是夫子的後代,而升起了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讓我們體會到,夫子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用他的德風利益著我們華夏的兒女,利益著我們整個的人類大地!

  在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一個聯合宣言上發出了聲明: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必須回歸到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去尋找孔子的智慧,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才能夠真正的生存下去。所以後人對夫子評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人甚至評價夫子,「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在孔子之前的聖人,先孔子而聖者,也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聖賢人,假如沒有孔老夫子的出現,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就不可能傳到今天,因為這些教誨都是孔老夫子把它傳承下來。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告訴我們,在孔子之後的這些有道德的聖賢人們,賢人們,假如沒有孔子把聖人的德行和風範演出來,人們就沒有榜樣可以去效法,沒有榜樣可以去效法。所以我們想想看,在中國歷代的歷史當中,出現了有名有姓的二百三十五個皇帝,又有哪一個人感恩戴德這些皇帝的恩德?又有哪一個皇帝的家風能夠綿延傳承二千五百年?而我們孔子的家風卻承傳了二千五百年,代代相傳。

  所以我們今天是人身難得今已得,聖教難聞今已聞,善知識難遇今已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什麼是東風?東風就是我們的行動力,就是我們的行動。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我們不因為我們得來容易而最後等而視之。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一起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回顧了夫子他的一些走過的行誼,為官、教學生,對於文化做出的這些貢獻,我們略有所知。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不能一一把夫子更多的這些道德知識和大家分享。在最後的時刻,我想就讓我們全體的老師、全體的校長、全體的朋友,我們共同用至誠感通的真心,祈請我們的父親孔子,您回家吧!謝謝!那讓我們就一起起立,為我們的先師行三鞠躬禮。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向大成至聖先師行三鞠躬禮。一鞠躬!起。二鞠躬!起。三鞠躬!禮畢。請各位老師坐下,再次感恩大家,謝謝。

  主持人:好,讓我們再一次用掌聲感謝李老師和我們精彩的分享。李老師用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跟我們大略介紹了一下夫子的生平。從夫子的生平當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夫子一生顛沛流離,卻可以把道統承傳下來,而且承傳了二千五百年?就是這分孝道,就是這分悲天憫人的心,希望後代子孫能夠有好的人生。而今天何其有幸,我們能夠聆聽到夫子的教誨。學貴立志,那我們今天學了夫子的教誨,我們的志向是什麼?我們這一生就希望能夠「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好,這一節課我們先到這裡,謝謝大家。我們掌聲先有請老師先休息一下,好。

#